李嘉诚做那些生意

2024-05-13

1. 李嘉诚做那些生意

华人首富李嘉诚,原声视频,了不起的李嘉诚,讲述他的生意,和朴实无华的人生

李嘉诚做那些生意

2. 怎么样才能像李嘉诚那么会做生意?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常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
    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3. 李嘉诚是做什么生意的?

李嘉诚是做地产生意起家的,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1979年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1年获选“香港风云人物”和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李嘉诚一直在追求内心的富贵。
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在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悟透的道理之下,李嘉诚又自创内心的财富,这就是真正的财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嘉诚

李嘉诚是做什么生意的?

4. 李嘉诚的人生创业秘诀

创业秘诀:     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  “做人的一等智慧,经商的一流学问”。意思是说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是最重要。这就是李嘉诚先生做人之道。   在激烈的竞争中多付出一点,便可多赢一点。就像参加奥运会一样,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胜出第二及第三就是快了那么一点。若是跑短程的,可能是不够一秒之差,所以快一点就是赢。这就是李嘉诚经商之道。 至理名言做能力之人:靠自己打开人生新天地   经商:   1 自己激发自己,挑起人生大梁。   2 强化素质和能力,就可超出常人。   3 在苦环境中磨练心智和眼光。 做挺身之人:证明自己是强者   经商:1 棋手最喜欢的是强手。   2 心中始终要有一付“镇定剂”。   3 下决心做大局面。 做善任之人:人才是最大的财富   经商:1 用人是经商的一大学问。   2 招到自己喜欢的能人。   3 重用有本事的人。   做人:1 是人才,就让他站出来。   2 让下属自己显才能。 做诚信之人:一定要让人对你放心   经商:1 失去信用,就是自己断了自己的后路。   2 诚实的人永远有饭吃。   3 管理自己,以谦虚为怀。   做人:1 以诚相待,方可赢得人心。   2 以诚为本,方能扭转乾坤。 做利人之人:信守“共同赚钱”的生意经   经商:1 “宁亏自己,不亏大家”。   2 打出以利人为先的牌。   3 小利不舍,大利不来。   做人:1 和气生财是硬道理。   2 万不可制造死敌。 做良知之人:把利益摆在第二位   经商:1 一生恪守“慷慨解囊”之举。   2 把大家当成自己的家。   3 把投资办学当作自己的贡献。   做人:多行善举,胸怀济世精神。 做培育之人:把经历变成经验   经商:1 培养能挑重担之人。   2 搭建一个供人起跳的跳台。   3 传授做人于经商的要决.   做人:掌握任人之法。 明决策之道:认准的事情就去办   经商:1 一切幸运皆是智慧的产品.   2 以更快的步伐赶上去.   3 保持经营个性,走自己的路.   4 巧妙地掌握人弃我取之道.   5 一定要决策先行.   6 胸中装有全球经营的一套.   7 决策之法:耐心运作,变被动为主动.   做人:放开手脚,全面营造自己. 善谋划之道:先思考再出手   经商:1 智慧是经商的底牌.   2 善谋事必有胜局.   3 摊开自己的经营作战图.   4 多谋善断是致胜的筹码.   5 拿出出奇制胜的绝活.   做人:一旦判断准确就要敢打敢拼. 强竞争之道:胆量是成功的资本   经商:1 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2 善‘分拆集资’之计。   3 摆出“舍卒保帅”的架式。   4 走出困难要有硬功夫。   5 在关键时刻孤注一掷。   做人:两手抓紧“稳”字。 巧布局之道:灵活运作开局面   经商:1 用他人的钱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2 求变求奇,永远跑在最前头。   3 “借花献佛”是一种不可言之招。   4 化整为零,操作手法灵活。   5 在变中求生意。   6 钱生钱之法。   做人:1 在审时变势中求变通。   2 走别人未发现之路。 多投资之道:掌握好理财的学问   经商:1 要做就做长线投资。   2 最厉害之招:“空手套白狼”   3 守住三大:大手笔、大投资、大收益。   4 制定“鸡蛋分篮”的方略。   5 施展“空手掘金”之道。   6 要靠别人积累资金。   做人:防止盲目,做事有的放矢

5. 李嘉诚是做什么生意的?

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从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时至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  1950年夏,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他取“长江”的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  每个人的创业故事都不一样,第一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话题,面对李嘉诚的成功,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不解:靠塑胶花的销售,就真的可以成为亿万富豪?没错,仅仅依靠塑胶花,李嘉诚已经跻身香港巨富行列。    周兆晴:我们分析李嘉诚,无法忽略的是他的头脑和审时度势,这是中国人的良好传统,未雨绸缪。李嘉诚“塑胶花”的发展也不是一步到位,在他创业初期,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三百多家,长江厂只是其中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长江厂出口的塑胶玩具,跟同业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款式有细微变化而已。此时,李嘉诚开始设想今后的问题——1957年,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十年多,西方国家步入经济快车道,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与日俱增,李嘉诚的工厂迅速转型——主攻塑胶花生产。  塑胶花实际上是鲜花翻版,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追求与尴尬并存的年代——有限的生活水平和膨胀的想法、追求,塑胶花就像一个转轨时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占领着香港甚至全球市场。  周兆晴:50年代李嘉诚做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传人——就像浙江商人,比如众所周知的“打火机”出口,这两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批发销售、出口贸易,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就是塑胶花与打火机的技术含量都很低。  1957年开始的几年中,李嘉诚靠批发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出口商、制造商,关键的一点是: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香港,或者为了街坊而生产,他的产品远销欧美。端木:50年代末是战后香港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期,转口贸易的蓬勃和贴牌制造商身份使香港市面出现欣欣向荣景象。塑胶花生产厂家其实很多,长江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间,在“商圈”看来,塑胶花就算做到再大的名气也不过就是小贩,而无法真正进入“企业界”,所以当时称呼李嘉诚为“塑胶花大王”,多少还有些轻视的感觉。  李嘉诚知道依靠塑胶花出口绝非长久之计,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在生命力上永远都不会长久,他企盼着人生一次变革。

李嘉诚是做什么生意的?

6. 李嘉诚是做什么生意的?

李嘉诚是一名商人,是做房地产出身的。
李嘉诚在英国的总资产高达3900亿港元,包括3个港口、3家连锁店、1家移动运营商、1家铁路集团、1家区域电网公司、2家区域煤气公司、1家水务公司。
李嘉诚之所以能从白手起家变成富可敌国的世界华人首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超出常人的经商思路、投资观念和性格为人。

李嘉诚早期经历
20世纪70年代,怡和财团野心勃勃,抽调巨资,向中东大肆扩张。不料事与愿违,连连遭遇挫败,造成了严重的亏损。值此大好时机,华资企业养精蓄锐,大力发展自己的业务,趁怡和财团无力兼顾之时,一点一点地蚕食原属怡和财团的市场份额。李嘉诚、包玉刚等一大批华资企业家正是在此时迅速崛起的。
1980年,李嘉诚、包玉刚联手出击,收购九龙仓的三方角逐中,李嘉诚趁乱出击,见好就收,兵不血刃,就获取了巨大的利益,是“乱中取利”的一大典范。

7. 李嘉诚谈成功秘诀?

港人喜欢把李嘉诚称为“超人”,他统领的“和黄”集团去年被美国《财富》杂志封为“全球最赚钱公司”,而美国《商业周刊》今年则把李嘉诚誉为“全球最佳企业家”。李嘉诚的成功秘诀,无疑是许多人都想知道的。近日,李嘉诚位于长江大厦的办公室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香港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学生。李嘉诚和他们长谈了1个半小时,从为人处事到家庭生活,从管理作风到领导才能,有问必答,言无不尽地公开了他的成功秘诀。
    超人与凡人:每天工作16个小时
    有学生问,要成为领袖,必须要有眼光、有理想、勤奋和有奋斗精神。除此之外,怎样才能做得比别人好?
    李嘉诚回答说:“要成为领袖,你提到的基本素质一定要有。要清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好一点。就像奥运赛跑一样,只要快1/10秒就会赢。”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接着说:“我年轻时打工,一般人每天工作8到9个小时,而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除了对公司有好处外,我个人得益更大,这样就可以比别人赢少许。面对香港今天如此激烈的竞争,这更加重要。只要肯努力一点,就可以赢多一点。”
    李嘉诚说,他不满20岁就要担负家庭,“一心想向上,每到晚上便想着明天的事情”。他提到,在四十年代,他“年纪很小就出来工作,17岁时做一个批发商的营业员”,“18岁做经理,19岁为总经理,22岁创业”。他鼓励在座的学生:“只要自身条件优越,有充足准备,在今天的知识型社会里,年轻人更容易突围而出,创造自己的事业。”
    老板与下属:大企业必须靠组织
    李嘉诚如何领导下属,如何与下属相处,是许多学生关心的问题。李嘉诚从几个方面作了回答。
    首先,他提出好员工的标准。李嘉诚坦率地说:“在我公司服务多年的行政人员,有的已工作了很多年,有些更长达30年,什么国籍都有。无论是什么国籍,只要在工作上有表现,对公司忠诚,有归属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考验,就能成为公司的核心成员。”他强调指出:“忠诚犹如大厦的支柱,尤其是高级行政人员。”他还补充说:“在我两个儿子加入公司前,我的公司内并没有聘用亲属。我认为,亲信并不等于亲人。”
    第二,他强调好的企业一定要有好的组织。他深有感触地说:“机构大必须依靠组织。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到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参与工作,但不一定是走在前面的第一人。再大就要靠组织,否则迟早会撞板,这样的例子很多,100多年的银行也会一朝崩溃。”
    第三,他的管理模式融合中外,既讲科学,又重感情。他认为:“美国科学化的管理有它的优点,可以应付急速的经济转变,但没有人情,业绩不太好时进行大规模裁员,我们做不出来,因为会使员工没有安全感,也会导致许多人突然失业。我们糅合两者的优点,以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以保存员工的干劲和热诚。我相信可以无往而不利。”
    进取与稳健:船要快更要顶住风浪
    有学生当面向他提出,企业经营中如何处理谨慎与进取的关系。
    李嘉诚首先指出,他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从他所从事行业之多便可看得到。但是,他强调:“我着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于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任,所以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取时我们要考虑到风险和公司的承担能力。”他透露,他的原则是“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蓄多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讲求的是于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所面对的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李嘉诚作出重大决策时最看重的是数字,最强调的是事前准备。下属最怕李嘉诚什么呢?最怕他问数字。一次,一个在香港知名度很高的同事向李嘉诚汇报数字时,李嘉诚感到有问题。但这个同事坚持自己的判断,还要和李嘉诚打赌,以高尔夫球杆为赌注。结果,第二天李嘉诚就收到一套新的高尔夫球杆。
    老子与儿子:李泽楷是这样长大的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事业也十分成功。大儿子李泽钜叱咤香港地产界,而小儿子李泽楷则是亚洲新经济的风云人物。李嘉诚在教育子女方面,又有什么秘诀?
    李嘉诚首先认为,中国那句“富不过三代”的老话日后需要修改了,因为“今天的教育、组织不同,令事业可以继续”。他相信,父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下一代的将来影响很大”。他透露,当年他朋友的孩子去外地读书,买了一辆最新款的敞篷车,但是“我两个儿子买的只是两辆单车(自行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行走也十分方便。直到有一天,我在9楼公寓等他们回家吃饭,看到一辆单车冒雨在车群中‘之’字型穿梭,险象环生,看清楚才知道是其中一个儿子,而他到家时已浑身湿透,还背着几十磅东西。这时,我才叫他们第二天去学车考牌,买一辆坚固的,去年款式的新车。”
    这样做会不会使孩子以为父母不疼他们?李嘉诚坦然回答道:“是否疼爱不是靠金钱或物质去衡量。儿子在外地读书时,我给他们开了两个银行户口,一个他们绝对不能动用,但已经准备足够他们完成博士课程的费用。至于使用另一个户口的金钱,他们必须写信给我报告,我会在24小时内回复。后来因为他们功课太多,才允许他们改用电话说明。这才是有用的疼爱,我个人认为太多的物质反而有害。”
    李嘉诚还风趣地透露,在儿子上大学前,他每个周日都拒绝所有应酬,带他们到一艘“绝不豪华”的小游艇去,“好处是跟他们说道理,他们也无处可逃”。
    李嘉诚来自潮州,他热爱家乡。他对学生们说:“我放了不少心血在家乡,没有任何一个生意比汕头大学更占用我的时间,最初10年我每次到汕大都工作至凌晨两三点。”
    李嘉诚更热爱祖国。他说:“身为中国人,事业有成当然应该对家乡有贡献,更要有远大理想,放眼世界。”
    李嘉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支持祖国的教育事业,李嘉诚倾注大量心血。最近,内蒙古、新疆发生特大雪灾,20万学生失去校园,他获悉后立即捐款1000万港元助困。
    不仅要在事业上有成就,更要胸怀祖国、胸怀世界,这是“超人”的真正秘诀。

李嘉诚谈成功秘诀?

8. 李嘉诚的生意经,你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