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特征有哪些

2024-05-15

1. 道德的特征有哪些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道德的特征: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阶级性

它指阶级社会的各种道德都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和特征,可也要以和谐为目的。

4、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

5、自律性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道德的特征有哪些

2. 道德的特征

1.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 
2、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 
3、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4、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3. 道德的特点是什么?

道德的特点是:
1、稳定性。 一定社会的道德意识是相对稳定的。
2、规范性。 道德用以调节人际关系,指示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因此同法律一样,是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性力量。
3、社会性。 道德产生、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中,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人性的。
4、层次性。 道德规范之间有不同的层次,有根本性的道德规范,即道德原则,也有建立于道德原则基础之上的次一级的具体的道德规范。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一般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多层次的。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挥发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的特点是什么?

4. 道德的特征

 罗马帝国的“道德”,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欺骗和镇压奴隶的精神工具。古罗马认为人类天生就被神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奴隶必须服从上帝的旨意,心甘情愿的服从主人的命令。奴隶主认为奴隶只不过是一种“有生命的财产、会说话的工具”,否认奴隶有任何自由和权力。奴隶杀死主人是一种罪大恶极的行为,必须受到严厉惩罚,而主人随意杀死自己的奴隶是合乎“道德”的,只是行使他对自己“财产”的所有权而已。在古罗马人眼中,女人只不过是一种家庭奴隶,是替丈夫做家务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们的身体是被自己丈夫所拥有的财产,通奸被看作是可耻的罪行,这是对自己主人的背叛。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顺从丈夫,严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发生性关系。妻子如果被发现通奸会被处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隶发生性关系则不受任何惩罚。 在周朝人的眼中,不平等的世袭制度是合理的,秦始皇前,最大的特徵是世袭,世袭的官员家族就是贵族。如同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即世代为官的制度造成的,欧洲人讲究血统。法律制度上,《秦简·法律答问》载:“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被刑者多有死亡,充分暴露了世袭奴隶主的极端凶残。何以非要让这许多奴隶被锯掉下腿,必有原因,定是怕他们逃跑。同时,商代刖刑如此频繁,正说明当时的奴隶们用逃亡来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是经常大批进行的,而奴隶主对他们施以刖刑也充分暴露了统治者的虚弱。由此可见,残酷的刖刑正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产物。”质疑此说,先秦确实有刖刑,先秦诸子未见一位批判过,故质疑准确性。

5. 什么是道德,它有哪些特征?

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主要内容。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什么是道德,它有哪些特征?

6. 什么是道德,它有哪些特征?

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主要内容.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7. 道德特征有哪些

道德的特征
道德作用的广泛性: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作用贯穿于人类的各个社会形态,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道德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所涉及的范围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为广泛。道德作用的广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讲道德,自觉遵守道德的规范。

道德内容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也必然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等。

道德形态的继承性:道德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有着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道德准则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前进过程。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道德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内容之外,还有某些一致及相似之处,即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

道德特征有哪些

8. 道德的特点是什么

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共同性、继承性、稳定性、自律性、利他性和多层次性。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