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2024-05-13

1.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成语  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  历史     故事   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  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  句子  。  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不欺暗室】故事的主人公:
  蘧伯玉,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现河南卫辉)大夫。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
  【不欺暗室】是什么意思?
  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不欺暗室】出自哪里?
  《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词语辨析:
  【不欺暗室读音】:bù qī àn shì
  【不欺暗室的  近义词  】:暗室不欺
  【不欺暗室的  反义词  】:光明磊落
  【不欺暗室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欺暗室】如何  造句  :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做不欺暗室的人。
  2、有道是君子不欺暗室,而窈窕淑女,亦当自守矜严,如此看来,你这姓李的小子不是君子,你这小丫头更不算淑女。
  3、洪金两人赶上了神农帮的队伍,纵然不舍,洪金还是快速地跃下马来,他是个正人君子,不欺暗室。
  4、贯良这一丝冲动来得甚是突然,让他心中不由自责起来,要知贯良自小就学过,君子不欺暗室,更何况对面坐着的是自己的嫂嫂。
  5、我二哥他是一个满腹经纶不欺暗室的人,跟他比起来我真是腹笥甚俭。
  6、君子不欺暗室,若这时候在月儿身上上下其手,林风会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
  7、蓝大龙头请自重,我王朝行得端,坐得正,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典故: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听后马上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这样的贤德之人,现在知道在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贤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是国家之福,怎么能不向您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然后就把真相告诉了夫人。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人民富裕,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试探。那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赵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
  蘧伯玉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  反思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自己,《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无出其右】故事的主人公:
  孟舒,高祖拜为云中守。因匈奴犯边,士卒战死数百,坐罪免官。文帝立,官。
  田叔,赵国陉城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田氏的后代。
  【无出其右】是什么意思?
  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无出其右】出自哪里?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无出其右】词语辨析:
  【无出其右读音】:wú chū qí yòu
  【无出其右的近义词】:天下第一
  【无出其右用法】:复句式;作定语、谓语
  【无出其右】如何造句:
  1、看此片会发觉周星驰在香港喜剧界的影响力真的无出其右。
  2、他的棋艺高超,这一带无出其右者。
  3、他要人人都说他的小说好,是无出其右的最上作品。
  4、民国以来,张大千执画坛牛耳,成就之大,无出其右。
  5、他的心算能力既快速又准确,全校师生无出其右。
  6、两年前就已经达到筑基境六层,不仅天资卓越,也十分勤奋,风头一时无出其右。
  7、楚国从君王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对凤凰的热爱与崇敬,达到了无出其右的程度。
  8、黄言说的话很有道理,有能力把自己隐藏的如此完美的组织,势力之大,确实无出其右。
  9、纪春身上立时寒热两极,骤寒骤热之间煎熬万分,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无出其右。
  10、杨锦英自诩天赋才情,整个清风城无出其右,年轻一辈领军人物,别人仰望不可及的天才。
  【无出其右】典故:
  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还有许多异姓的诸侯王。有一次,刘邦带兵前往代地镇压陈稀的反叛。
  途经赵国,赵王张敖深恐刘邦怪罪于他,便下令做了许多美味佳肴,亲自端着盘子,送给刘邦吃。
  谁知刘邦故意大摆皇帝的威风,岔开两腿,大模大样地坐着。不但不回礼,而且开口就骂张敖招待不周。赵国的宰相赵午等见刘邦如此寻衅,羞辱赵王,气愤异常。回宫后,他们竭力劝说赵王反叛刘邦,赵王执意不允,并把手指咬出血来,要大臣们不要再提。
  大臣们见赵王不答应,便决定瞒着赵王去暗杀刘邦。谁知事情泄露,刘邦大怒,下令逮捕赵王及其近臣。
  赵午等都自杀了,只有赵王和大臣贯高被捉去,并要把他俩押解到都城长安。许多忠于赵王的旧臣都想护送赵王去长安。刘邦知道了,立即下令,如有人胆敢跟随就灭他三族。
  田叔、孟舒等十几个臣子就剃掉头发,身穿红色衣服,用铁圈柬住头颈,伪装成赵王家奴,一起去了长安。
  到了长安,刘邦亲自审讯贯高,要他说出赵王谋反经过。贯高把赵王如何不肯谋反,还阻止臣子们谋反的经过详细他说了一遍。刘邦这才相信赵王确实没有谋反,但仍借口说赵王没有  教育  好臣子,把他降做宜平侯。
  赵王向刘邦谢恩,并请刘邦宽恕随他而宋的田叔、孟舒等大臣。刘邦一听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便召见了他们。通过谈话,刘邦对他们的才学过人,有勇有谋,忠心耿耿,品德高尚有了真正的了解,他感慨地说:“哨:现在汉朝的臣子没有一个能超过他们的。”
  心里一高兴,有意重用他们。于是有的做了郡的长官,有的做了诸侯的相国,田叔被委以重任,做了汉中守。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夏雨雨人】故事的主人公: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夏雨雨人】是什么意思?
  雨:前一个“雨”,名词,  雨水  ;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夏雨雨人】词语辨析:
  【夏雨雨人读音】:xià yǔ yǔ rén
  【夏雨雨人的近义词】: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夏雨雨人】文言文
  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夏雨雨人】典故
  西汉的刘向写了部书《说苑》,讲了如何做人、为政等。其中《贵德》篇中他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德的重要。子路手拿宝剑保护着孔子。孔子问他:“子路,为什么要这样呢?”子路说:“对待善良的人,我自然会善待;对待凶恶之徒,我当然要自卫。”孔子说:“君子依靠的是忠厚,护卫他的是仁德。不用走出街口,千里之外的人就知道他。遇到凶恶的人用忠厚化解他、用仁德包围他,何必要用剑呢?”子路就把剑收了起来。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后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望尘而拜】故事的主人公: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望尘而拜】是什么意思?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望尘而拜】出自哪里?
  《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望尘而拜】词语辨析:
  【望尘而拜读音】:wàng chén ér bài
  【望尘而拜的近义词】:望尘拜伏
  【望尘而拜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望尘而拜】如何造句:
  1、此人权倾朝野,每逢出门,当地官绅士民多望尘而拜,争相趋奉。
  2、仰仗他的鼻息,望尘而拜的人物,无法计算。
  3、尽管山乡野夫们并认不得其中的意思,但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足以让沿路所有的官员鸿儒们望尘而拜。
  4、客厅的沙发上做着以为身材臃肿的老伯,他面色苍白,但平静的气场让人有种望尘而拜的畏惧。
  5、杨风啧了啧感叹一下这位老者的手段,这样的身手实在是令他羡慕不已望尘而拜。
  【望尘而拜】典故:
  潘岳,字仁,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擅长文赋,辞藻华美,与文豪陆机齐名,世称“潘陆”。
  潘岳虽然才高八斗,可天生一副媚态贱骨。他喜好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与著名的富豪石崇一起巴结奉承权臣贾谧。贾谧是当时的国丈贾充之孙,皇后贾南风的侄子。当时的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个昏君和隋炀帝、纣王这些人还不一样,他不是刚愎自用,而是心智不健全。
  有一次,国家发生大灾荒,到处都是缺衣少粮的灾民,大臣禀告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竟然问:“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所以当时晋朝的政权实际上把持在后族贾氏手中,贾谧就凭仗祖父与姑母的势力,轻而易举地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也成为无数小人争相阿谀的对象。
  潘岳与石崇和其他小人一样,想尽办法讨取贾谧的欢心。他们为表现其甘愿为奴的忠心,每次见到贾谧的车驾时,便对着车轮卷起的尘土叩拜行礼。潘岳的母亲对他的媚行很有看法,便规劝他说:“你已经做到黄门侍郎了,俸禄丰厚,应该知足了。可你为什么还是没完没了地阿谀奉承呢?难道就没有一点读书人的风骨吗?一旦贾氏失势,你后悔就来不及了。”潘岳将母亲的话当成耳旁风,照旧我行我素。
  天有不测风云,晋朝的王族不甘心贾家一门把持朝政,就想办法打击后族的势力,培植司马氏的力量,这样朝廷内部出现了权力之争,而却迅速演变成了诸侯王之间的混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在动乱中,贾氏被赵王司马伦消灭,潘岳被指为贾氏党羽而处以极刑。这时潘岳想起母亲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悔之晚矣。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网开三面】故事的主人公: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网开三面】是什么意思?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网开三面】出自哪里?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网开三面】词语辨析:
  【网开三面读音】:wǎng kāi sān miàn
  【网开三面的近义词】:网开一面
  【网开三面的反义词】:严刑峻法、严惩不贷
  【网开三面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网开三面】如何造句:
  1、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2、国王对他的错误网开三面,决定从宽发落。
  3、这哪里是我的万剑诀?剑奴已经网开三面,给足这小子机会了,若他真有资格当我弟子,必能凭着直觉找出破绽?假如做不到,那就是他天资有限!
  4、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网开三面】典故:
  商汤王是商朝的开国帝王,他姓子,名履,是商族先祖契的第十四代子孙。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帝舜即位后,任命契为司徒,令他施行五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夫妇循礼、对朋友忠诚宽容、同道相谋(君仁臣忠))来教导老百姓做人的道理,更封契于商,赐姓子,这就是商部落的始祖。从大禹到桀,夏朝一共持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夏桀是一个极端残暴、放荡的人。他的暴政激起了各部落人民的极度不满。而商部落的领袖汤是一个贤明的首领,他关心百姓疾苦,勤政爱民,很受拥戴。
  一天,汤外出处理政务,在路上看见一人个人正在捕鸟。那人支开一张像笼子般的大网,将四面都拦住,准备捕获来自各方向的禽鸟。此时,那猎人正向天祷告,期盼能捕获更多的猎物,嘴里还喃喃地说:“凡是天空落下的,从地面洞穴里钻出来的,自四面八方跑过来的,无论是飞得高的还是低的,向东走的还是向西行的,都统统进到我的网里来。”他祷告的声音刚落,汤就走过去对那个人说:“哎呀,你这种  方法  太残忍了!这不是把所有的禽兽都打光了吗?不能干出这种赶尽杀绝的事情来啊!”说着,汤亲手收拢起三面网,只给猎人留下一张网。然后,像做祈祷那样,他轻轻的低声说道:“哦,飞禽哟,走兽哟,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向右的就向右;愿高飞的尽情飞,乐钻洞的块入穴;随意而去,投奔自由。如果没有办法,无可遁逃,就进入这张网吧!这也是自投罗网,无可奈何!”
  四方诸侯听说了这件事情,都非常感动,无不由衷地赞颂汤的盛德,高兴地说:“汤王真是仁德到了极点了,对禽兽都爱护有加,何况是对人呢?真是圣君啊!”于是纷纷来归顺商汤,前后总共有四十六国之多。汤王统治的范围越来越大,国力也越来越强盛。而夏桀这个贪酒好色的君主,却拿人命当儿戏,又时常掠夺劳力,导致农民不能按时耕种庄稼,最后搞得天怒人怨,老百姓恨桀恨到了极点,都希望他早早灭亡。于是汤顺天命,应人心,讨伐夏桀,诸侯归服。汤取代夏桀,平定海内,建立了商朝。商汤还任用伊尹为宰相,辅助国政,使国内政治  清明  ,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治。
  【网开三面文言文】: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网开三面白话文】:
  商汤在郊外看见个猎人四面设网,并祷告说:“从天上坠落的,从地上生出的,从四方来的,让它们都坠落到我的网上。”汤说;“真这样的话,禽兽就被杀光了。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汤收起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织网,现在的人也学着织。禽兽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低处去的就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汉水南岸国家的人听说了说道:“商汤的仁德遍及禽兽了啊。”于是四十个诸侯国来归顺商汤。有的人放置四面堵牢的网未必能捕到鸟;商汤去掉了三面网,只放置一面,却网罗到了四十个国家的人心,不单单是网鸟这么简单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相关  文章  :
  ★  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5则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至少5个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  5个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4个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2.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故事  一般由几大要素组成:时间、  地点、人物和情节演绎。任何一部历史都不可能缺失这些东西,历史本身就是一连串的事件组成,每个事件决不能离这些要素而去. 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  历史故事  的  成语  ,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二卵弃干城】故事的主人公:
  苟变,战国时期卫国名将。开始卫侯并不重用他,因为他在地方上做小吏时曾吃过人家两个鸡蛋。
  【二卵弃干城】是什么意思?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二卵弃干城】出自哪里?
  《孔丛子·居卫》载:子思向卫君荐苟变为将,卫君亦知变为将材,但因他在一次征赋时食人二鸡子,故不予任用。
  【二卵弃干城】词语辨析:
  【二卵弃干城读音】:èr luǎn qì gān chéng
  【二卵弃干城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用于用人
  【二卵弃干城】如何  造句  :
  1、“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2、绝大多数人才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求全责备,就会“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以寸朽弃连抱之材”,最终一无所得。
  【二卵弃干城】  典故  :
  战国时期,子思向卫君举荐苟变为将。卫君也晓得苟变是个将才,但因为他在一次征赋时曾经吃过百姓的两个鸡蛋,所以没有任用他。子思说用人应该“用其所长,弃其所短”,不能因为吃过别人的两个鸡蛋而放弃大将之才。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釜中游鱼】故事的主人公:
  张婴,东汉广陵郡(长江北岸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今扬州)人。生卒年不详。
  张纲,字文纪(108—143年),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张纲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七世孙),父亲叫张皓,爷爷叫张胤。他还是蜀汉将军张翼的曾祖父。
  【釜中游鱼】是什么意思?
  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釜中游鱼】出自哪里?
  《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釜中游鱼】词语辨析:
  【釜中游鱼读音】:fǔ zhōng yóu yú
  【釜中游鱼的  近义词  】:釜中之鱼
  【釜中游鱼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
  【釜中游鱼】如何造句:
  1、匪徒已被重重围困,有如釜中游鱼。
  2、道尽途穷,不过一釜中游鱼,你能逃得到哪里去呢?
  3、七大高手已去其五,剩下的领头人孙福海和另外一个手下也不过是釜中游鱼,小命不长!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孙福海,乃是阎罗殿前偏殿的殿主。
  【釜中游鱼】典故:
  张纲是东汉人,为人刚直不阿。
  当时的大将军梁冀贪赃枉法、残害忠良,他的妹妹是皇太后和皇后,他的亲信遍布朝廷,没有人敢得罪他。
  一次朝廷任命张纲和另外7人为监察史,别人都出外去巡查。张纲说:“豺狼当道,为什么要去查问狐狸呢?”他直言上书皇上,揭露梁冀的十五条罪状。满朝百宫为之震惊,但梁冀的势力太大,皇帝也奈何不得。从此,梁冀对张纲恨之入骨。
  不久,广陵张婴率众造反,杀了刺史,活跃在扬州和徐州之间,朝廷也没办法。梁冀借刀杀人,派张纲去广陵当太守。张纲也不害怕,只带着十几名随从就上任了。上任后,张纲亲自去劝说张婴,向他表示了皇恩浩荡,也表示要惩办贪官污吏。张婴被张纲的诚意说服了,哭泣着说:“我们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才相聚起事的,就好像在锅里游的鱼儿,很快就会死亡,我们愿意归顺朝廷。”朝廷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从此广陵太平无事。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故事的主人公:
  吕僧珍、宋季雅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是什么意思?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出自哪里?
  《南史·吕僧珍传》载: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词语辨析: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读音】:bǎi wàn mǎi zhái , qiān wàn mǎi lín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的近义词】:千金买邻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的同韵词】:仗势欺人、驷之过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用法】:作分句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典故:
  梁武帝很欣赏吕僧珍的才干。有一次,吕僧珍请求梁武帝让他回乡扫墓。梁武帝不但同意,而且任命他任南兖州刺史的官职,让他光耀一下门庭。
  吕僧珍到任后,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因公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一些近亲,以为有了吕僧珍这样的靠山,可以不再做买卖,到州里来见他,以谋取一官半职。吕僧珍耐公说服他们回去,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
  吕僧珍住宅的前面,有一所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吕僧珍严词拒绝、表示决不能把官舍作为私人的住宅。
  吕僧珍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南兖州后,特地把吕僧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僧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朗朗乾坤】是什么意思?
  朗朗:明朗、清亮;乾坤:原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这里指天地、世界等。形容政治  清明  ,天下太平。
  【朗朗乾坤】出自哪里?
  元·李文慰《燕青博鱼》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荡乾坤,你怎么当街里打人。”
  【朗朗乾坤】词语辨析:
  【朗朗乾坤读音】:lǎng lǎng qián kūn
  【朗朗乾坤的近义词】:清平世界
  【朗朗乾坤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朗朗乾坤】如何造句:
  1、一支粉笔,铸就千百辉煌人生;两袖清风,扫得一方朗朗乾坤。
  2、朗朗乾坤,光天化日,摧毁生态园又悍然抢劫分赃,无法无天。
  3、你难道不知男女授受不亲,刚刚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众人亲眼所见,你对我姐姐又。
  4、如今是什么世道?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丧家之狗都敢乱咬人了,还要咬断人家脖子。
  5、朗朗乾坤,难道就没有一个血性男儿,恶霸逞凶,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出  手相  救?
  6、身为华夏儿女,恨不能荡除蛮夷!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7、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你想干什么?登徒浪子,无名鼠辈!
  8、经过不断的修炼体悟寻觅,历经身体灵魂情感的折磨,终于将原本妖魔当道的世界激浊扬清,再创一个云淡风轻之朗朗乾坤。
  9、非要有贤侄这样有大气魄的俊才,方可荡涤顽疾;还我北冥一个朗朗乾坤。
  10、今夜,将只有你陪着我,就让我们一起,一起杀出个日月无光天翻地覆,一起杀出个快意恩仇血染大地,一起杀出个白日青天朗朗乾坤。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举足轻重】故事的主人公:
  窦融(前16年—62年)新莽末至东汉时期军阀、名臣,新莽末曾从王匡镇压绿林、赤眉,拜波水将军。后归刘玄,为张掖属国都尉。
  【举足轻重】是什么意思?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举足轻重】出自哪里?
  《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举足轻重】词语辨析:
  【举足轻重读音】:jǔ zú qīng zhòng
  【举足轻重的近义词】:至关重要
  【举足轻重的  反义词  】:无关紧要、无关大局、无足轻重
  【举足轻重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举足轻重】如何造句:
  1、他意识到自己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下决心要与国家共存亡。
  2、这个工作举足轻重,我怕是不胜其任的。
  3、因为他是银行界的巨头,他投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争取他。
  4、他的一言一行对全局举足轻重。
  5、他本来很一般;但由于双方都争取他;他便成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6、资讯工业在国内工业发展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脚色。
  7、他是政坛的大老,一言九鼎,举足轻重。
  8、别妄自菲薄,就是一颗小螺丝也对整部机器的运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9、他是公司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凡是重要的事情都由他决定。
  10、如今,人们的衣着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举足轻重】典故:
  东汉时期,有个将军叫窦融。新莽末年,为将军,后来投降刘玄,担任张掖属国都尉。刘玄败亡以后,他联合酒泉、,敦煌等五郡,割据河西,号称河西五郡大将军,势力很大。
  汉光武帝刘秀取得政权后,中原的局势越来越稳定,窦融便想归归附刘秀。于是他派长史刘钧携带珍宝拜见刘秀。刘秀,很高兴地接受了请求,并封窦融为凉州牧,赏赐贡黄金二百斤,还给窦融写了一封信,分析了当时政治、军事形势,肯定窦,融治理河西五郡的政绩。
  信中说,除朝廷和窦融之外,还有益州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器,他们都野心勃勃,想称王称霸。在此形势下,窦融的地位举足轻重,对统一全国起着关键作用。
  窦融接到光武帝的信后,表示一心一意归顺朝廷,后来,他率兵协助朝廷,平定了隗器的叛乱,又灭掉了公孙述。因此,刘秀封他为安丰侯,让他担任大司空。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相关  文章  :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故事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  4个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5则 
  ★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  来自历史的成语精选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3.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汇总

 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  历史     故事   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  成语  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  典故  。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方便大家学习。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1 
  一字千金
  【成语】: 一字千金
  【拼音】: yī zì qiān jīn
  【解释】: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  成语故事  】: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文章  ,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2 
  刑不隐亲
  【典故】
  公元前520年,晋国雍子强占了邢侯(今河北邢台地区)的部分封地,邢侯与他打了很长时间官司,但一直没有结果。
  晋国的司法官景伯因公去楚国时,叔鱼代理司法事务,晋相韩宣子令他审理这一案件。羊舌鲋(?-前528年)复姓羊舌,名鲋,也称叔鲋,字叔鱼,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羊舌职之子,羊舌四族之一。自知理亏的雍子为了打赢官司,把女儿嫁给了40多岁的叔鱼,叔鱼得到雍子的女儿,便不问是非曲直,宣判雍子胜诉。认为自己有理的邢侯输了官司后,勃然大怒,当场把叔鱼和雍子杀死了。韩宣子问叔鱼的哥哥叔向,这一案件该怎样处理。叔向说:“这三个人都有罪,而且都应处死。雍子明知理亏,却用女儿去贿赂法官;叔鱼贪赃枉法,邢侯私自杀人,所以三人罪责相同。对活着的邢侯应执行死刑,对已死的雍子、叔鱼戮尸。”韩宣子遂杀了邢侯,把雍子、叔鱼的尸体街头示众,表示执行了死刑。
  弟弟犯了罪,做哥哥的却不偏袒庇护,因此,孔子称赞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
  叔鱼(羊舌鲋)身为执法大夫,不能以身护法、执法,反而以贪坏法,卖法纵贪,终于落了个死后弃尸于市的下场,他的名字从此被钉在贪官污吏的耻辱柱上。叔鱼也因此成为中国有史书记载以来,第一个因为贪污而受到惩罚的官员。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3 
  刻舟求剑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4 
  班门弄斧bān mén nòngfǔ
  [释义] 班:鲁班;即公输子;春秋时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语出]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成语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 
  杯弓蛇影bēi gōng shé yǐng
  [释义] ①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②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也作“弓影杯蛇”。
  [语出] 清·黄遵宪《感事》:“金玦庞凉舍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汇总

4.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10 19:02 
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不屈不挠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 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 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 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火烧联营:\ 
此事确有,但此事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是黄盖的计谋,至于东南风只是凑巧,恰巧在哪天有东南风,所以史书才记载:天亡曹公. 
更不会有三国演义上诸葛亮手心那几句话: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此事是罗贯中捏造出来的. 
>记载此事是黄盖计谋,与"周瑜打黄盖"成语是一起的. 

草船借箭: 
此事有,但也不是诸葛亮的谋划,真正的人是孙权,发生时间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之后的若干年,发生的也是巧合,孙权偶遇曹操,无奈下才有草船借箭之说. 

曹公八十万大军: 
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众多,但绝对没有八十万,张昭说过:曹公百万之众,实际曹操除了打刘表得到了20万左右的水军,其他的长途征战并未有多少,而赤壁之战仅仅是个遭遇战,也就是不是事先定好的,根据史书记载,有学术研究称: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实际上只有5000人,所以才会大败.而刘表留下的数十万军队在此战役里并未派上用场. 

曹操败走华容道: 
此事有,但是中间有一点没有发生过,就是关羽守在华容道,此事压根就子虚乌有,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因路面泥泞,命老弱残兵用草铺路,路还未铺好就骑兵通过,死了好多人,曹操在出华容道时说过一句话在三国志有记载,白话就是刘备始终是我的对手,可惜这次他失误了,如果他在华容道派兵守侯,我今天是不能活着出去的.可见此事虚假度.还有曹操说此话时已兵败,他是笑言,可见曹操是真英雄.

5.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并出自哪里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回答: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不屈不挠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 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 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 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火烧联营:\ 
此事确有,但此事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是黄盖的计谋,至于东南风只是凑巧,恰巧在哪天有东南风,所以史书才记载:天亡曹公. 
更不会有三国演义上诸葛亮手心那几句话: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此事是罗贯中捏造出来的. 
三国志记载此事是黄盖计谋,与周瑜打黄盖成语是一起的. 
草船借箭: 
此事有,但也不是诸葛亮的谋划,真正的人是孙权,发生时间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之后的若干年,发生的也是巧合,孙权偶遇曹操,无奈下才有草船借箭之说. 
曹公八十万大军: 
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众多,但绝对没有八十万,张昭说过:曹公百万之众,实际曹操除了打刘表得到了20万左右的水军,其他的长途征战并未有多少,而赤壁之战仅仅是个遭遇战,也就是不是事先定好的,根据史书记载,有学术研究称: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实际上只有5000人,所以才会大败.而刘表留下的数十万军队在此战役里并未派上用场. 
曹操败走华容道: 
此事有,但是中间有一点没有发生过,就是关羽守在华容道,此事压根就子虚乌有,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因路面泥泞,命老弱残兵用草铺路,路还未铺好就骑兵通过,死了好多人,曹操在出华容道时说过一句话在三国志有记载,白话就是刘备始终是我的对手,可惜这次他失误了,如果他在华容道派兵守侯,我今天是不能活着出去的.可见此事虚假度.还有曹操说此话时已兵败,他是笑言,可见曹操是真英雄.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并出自哪里

6.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破釜沉舟,卧薪尝胆,安步当车,程门立雪,三顾茅庐,按图索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叶公好龙,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兔死狗烹,五子登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负荆请罪
高山流水,士别三日,指鹿为马,约法三章,完璧归赵,四面楚歌,洛阳纸贵,

7.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三、动物成语大全 
   〖鼠〗鼠目寸光 鼠肚鸡肠 鼠窃狗盗 投鼠忌器 獐头鼠目 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汗牛充栋 对牛弹琴 九牛一毛 
   〖虎〗虎视眈眈 虎口余生 虎头虎脑 虎背熊腰 虎头蛇尾 虎落平阳 虎穴龙潭 放虎归山 谈虎色变 如虎添翼 骑虎难下 为虎作伥与虎谋皮 藏龙卧虎 狐假虎威 羊入虎口 狼吞虎咽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争虎斗 龙盘虎踞 龙腾虎跃 生龙活虎 降龙伏虎 
   〖兔〗兔死狐悲 兔死狗烹 狡兔三窟 鸟飞兔走 守株待兔 
   〖龙〗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 画龙点睛 来龙去脉 攀龙附凤 群龙无首 降龙伏虎 一龙一猪 老态龙钟 笔走龙蛇龙潭虎穴 叶公好龙 望子成龙 车水马龙 人中之龙 
   〖蛇〗蛇蝎心肠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龙蛇混杂 杯弓蛇影 牛鬼蛇神 打草惊蛇 虚与委蛇 笔走龙蛇 春蚓秋蛇 
   〖马〗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马革裹尸 一马当先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万马奔腾 犬马之劳 万马齐喑 一马平川 天马行空 快马加鞭走马看花 信马由缰 蛛丝马迹 兵荒马乱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鞍前马后 人强马壮 猴年马月 青梅竹马 单枪匹马 招兵买马 心猿意马 悬崖勒马 千军万马 香车宝马指鹿为马 害群之马 厉兵秣马 塞翁失马 盲人瞎马 脱僵之马 金戈铁马 
   〖羊〗羊质虎皮 羊肠小道 羊入虎口 亡羊补牢 虎入羊群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猴〗猴年马月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杀鸡吓猴 杀鸡儆猴 
   〖鸡〗鸡毛蒜皮 鸡鸣狗盗 鸡飞蛋打 鸡犬不宁 鸡犬不留 鸡犬升天 闻鸡起舞 杀鸡吓猴 杀鸡取卵 偷鸡摸狗 鹤立鸡群 小肚鸡肠鼠肚鸡肠 呆若木鸡 
   〖狗〗狗急跳墙 狗尾续貂 狗仗人势 狗血喷头 犬马之劳 猪狗不如 鸡犬不惊 兔死狗烹 鼠窃狗盗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偷鸡摸狗画虎类狗 关门打狗 
   〖猪〗猪突豨勇 猪狗不如 杀猪宰羊 封豕长蛇 凤头猪肚 一龙一猪 
   〖鸟〗鸟尽弓藏 笨鸟先飞 如鸟兽散 小鸟依人 惊弓鸟 飞禽走兽 珍禽异兽 衣冠禽兽 凤毛麟角 鸦雀无声 燕雀安知 鹤立鸡群鹤发童颜 风声鹤唳 莺歌燕舞 草长莺飞 燕语莺声 鹊巢鸠占 鹦鹉学舌 蜻蜓点水 
   〖兽〗困兽犹斗 如鸟兽散 人面兽心 飞禽走兽 珍禽异兽 衣冠禽兽 洪水猛兽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狼狈为奸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引狼入室 声名狼藉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狐疑不决 鹿死谁手 中原逐鹿 象牙之塔 盲人摸象 猫鼠同眠 黔驴技穷 一丘之貉 管中窥豹 
   〖鱼虫〗金蚕脱壳 蝇头微利 花飞蝶舞 螳臂挡车 鱼跃鸟飞 如鱼得水 独占鳌头 井底之蛙 瓮中捉鳖 虾兵蟹将 鹬蚌相争 如鱼得水沉鱼落雁 缘木求鱼 
   四、数字成语: 
   一:一言九鼎 一心一意 一马当先 一目十行 一落千丈 一举两得 一如既往 
   二:独一无二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二三其德 一分为二 一清二白 二三其德 
   三:三顾茅庐 三生有幸 三长两短 三从四德 三言两语 三令五申 三长两短 
   四:四面楚歌 四平八稳 四面八方 四分五裂 四通八达 四海为家 低三下四 
   五:五谷丰登 五脏六腑 五湖四海 五彩缤纷 五花八门 五光十色 五体投地 
   六:六亲不认 六神无主 五颜六色 六亲无靠 六尺之孤 三头六臂 三姑六婆 
   七:七窍生烟 七嘴八舌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情六欲 七拼八凑 七零八落 
   八:八面威风 八面玲珑 横七竖八 八方呼应 八斗之才 半斤八两 耳听八方 
   九:九牛一毛 九死一生 一言九鼎 九霄云外 九牛二虎 三教九流 三六九等 
   十:十全十美 十拿九稳 五光十色 十恶不赦 十万火急以 一当十 十室九空 
   百:百发百中 百战百胜 百步穿杨 破绽百出 百折不挠 百里挑一 百无禁忌 
   千:千载难逢 千里迢迢 千篇一律 千钧一发 千方百计 千变万化 千锤百炼 
   万:万水千山 千变万化 万无一失 万众一心 千门万户 气象万千 万紫千红 
   1.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 
   2.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3重叠成语, 
   (1)AABB式 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 
   (2) ABAC式 间隔式的重叠成语 1、3 字重叠 2、4 同义 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 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3 )AABC 式 首字重叠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 
   (4)ABCC式 后面两字重叠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 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 ABCB心服口服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语中的近义词 与反义词 
   反义词 深入浅出 前俯后仰 舍近求远、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 
   近义词 甜言蜜语 想方设法 胡思乱想、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 
   5成语中的修辞 
   (1) 比喻 如鱼得水 如胶似漆 稳如泰山 似水流年 固若金汤 
   (2)夸张 度日如年 归心似箭 一日千里 日里万机 闻风丧胆 天崩地裂云消雾散 雾里看花 冰清玉洁 (3)借代 汗马功劳 巾帼须眉 (了解)
   三个字的成语 
   鸿门宴 安乐窝 铁公鸡 冷不丁 
   6 容易写错的成语 
   换然一新(焕) 变本加利(厉)再接再励 (厉) 不记其数(计) 走头无路(投) 汗流夹背(浃) 挤挤一堂 (济) 鬼计多端(诡) 轻歌慢(曼)舞 来势凶凶 ( 汹汹) 免为其难 (勉) 弱不经风 (禁) 舍生取(身)义 奋不顾生(身) 名落深山 (孙)迫不急待 (及) 山青水秀 (清)随声附合(和)永往直前 (勇) 仗义直言 (执) 星罗其布 (棋) 名符其实(副) 如火如茶(荼) 半徒而废(途) 惹事生非 (是)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8. 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急急急 快快快

  望梅止渴
  【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破釜沉舟
  典故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背水一战
  典故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