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压力又是机遇,疫情之下的全球经济是怎样的呢?

2024-05-16

1. 既是压力又是机遇,疫情之下的全球经济是怎样的呢?

近期,欧美国家不断传出第二波疫情的讯息,搞得全球上下甚为紧张。其实紧张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怕被感染,二个是怕影响经济。2020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三,全球经济大变局已经初现,我们该如何去把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主要从普通人角度谈一些个人认识。美国经济数据很难看,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也在下调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美国商务部9月30日公布的第三次估算显示,美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化萎缩31.4%。在此期间,22个行业中有20个下滑。艺术、娱乐、休闲、住宿和餐饮服务业年化大跌91.5%,给GDP构成了大约6.6个百分点的拖累。与此同时,报道也指出:新冠疫情以及为了限制病毒传播而采取的措施使得美国经济陷入了至少是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萎缩。部分行业自那以来有所反弹,其中包括零售销售和房产市场,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有可能使第三季度经济增幅创出纪录最强。9月30日,9月MNI芝加哥商业指标跳涨至2018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凸显了制造业的反弹。订单和产出的增幅都快于上一个。

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数据如何,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就在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4月份的-3%再次大幅下调至-4.9%。数据只是一个度量手段,本身是冷漠无情的。但一旦出炉,就会让无数人动情,悲观之情有之,感叹声音很多,各种药方纷纷面世。然而,作为普通人,我们最想要的还是看清形势,谋划自己的下一步。以前,记得看经济学的理论书籍,大谈特谈比较优势,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产业链、供应链都是可以跨区域甚至跨境跨国的,价值链体系也在这一过程得以形成。正是由于产业链、供应链的日益全球化,我们才能享受到各种优质产品,也能享受各种高品质的服务。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可能出现大的变化,主要是链条变短了。如果链条变短成为一种趋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就会逐步显现。

首先,产业龙头企业,会考虑整合上下游产业,这要做的目的是让产业链和供应链变得自主可控。这种情况下,为大企业服务的一些小企业,可能就会面临不小压力。其次,产业龙头企业,也会考虑将有关配套产业,聚集到自己所在的区域,这样的话会对区域经济布局造成不小影响。最后,尽管产业链和供应链变化,会带来一些阵痛。但长期看,各种产业将会经历一个整合过程,机遇也就随之产生,本土化和区域化的新价值链会逐渐形成,原来的产业从业者从中受益可能性很大。

既是压力又是机遇,疫情之下的全球经济是怎样的呢?

2. 国经济为何能有效应对此次疫情的冲击?


3. 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之际,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导致了世界有了从未有过之大变局,不管是经济、生活,出行、学习,都遭遇到了影响,从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到今天为止,疫情在整个世界都已经蔓延开来,超过了200个国家快速传播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灾难。当然,在疫情蔓延的同时,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
防控和诊治相当难,也为此花出了巨额资金。对于这个新冠病毒肺炎,它的防控确实相当难,因为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必须要采取隔离措施,那么才有可能避免疫情的扩散,而治疗更加需要高昂的费用,新冠病毒肺炎,到了一定的时期就需要呼吸机需要各种全方位的治疗,治疗的费用相当高。曾经出过一个账单,治疗一个新冠肺炎病毒,大概需要20万元以上,这给普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然我们活在中国,国家免费给予治疗,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好、非常幸福的国家。
疫情期间导致了经济停摆,工业停工,旅游娱乐行业遭遇巨大冲击。因为疫情的到来,我们工业已经暂停开工,我们的旅游和娱乐事业也被迫停业等待疫情过去,也会意味着我们已经失业,有工开不了。有的企业,也有的老板,因为支撑不住这个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有很大一部分都已经倒闭。当然我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民的产品卖不出去,无法正常流通,而我们要买东西价格又上涨,给我们的生活支出增大了很大一部分开支。
疫情的影响,让外卖和线上购物成为了主流,让口罩成为了年货和必需品。在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接近过年的、临近春节。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口罩居然成了必备的年货,戴上口罩,防止新冠疫情病毒通过唾沫传播,多多少少让我们觉得不自然。

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之际,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4. 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要与近几年疫情总冲下的年均增长目标相

一是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近期特别是要抓紧推进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水利、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落实促进汽车、家电等领域消费的若干政策,加快释放消费潜力。二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把提高科学精准水平贯穿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各环节,抓紧总结推广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因时因势调整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坚决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摘要】
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要与近几年疫情总冲下的年均增长目标相【提问】
亲亲您好老师这边帮您查询到针对今年(2022年)中国能否实现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欧鸿28日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中国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超预期变化,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回答】
一是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近期特别是要抓紧推进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水利、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落实促进汽车、家电等领域消费的若干政策,加快释放消费潜力。二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把提高科学精准水平贯穿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各环节,抓紧总结推广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因时因势调整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坚决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回答】
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主要是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完善产供储加销体系。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加快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回答】

5. 面对疫情冲击,中国经济的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弹性和韧性,它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够使中国经济在克服当前困难和风险基础上快速回归向好发展的轨道上。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如能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刘元春 任泽平 陈彦斌 伍戈联合解题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积极组织内外部专家,针对“疫情背景下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展开联合研究。
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
虽然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影响,但是中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的韧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第一,中国经济的最大韧性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决定了中国可以利用举国力量快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使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第二,经过70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奠定了实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疫情对于中国数百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接近9亿人的劳动力以及全世界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生产体系难以产生实质性损伤。
第三,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巨大。疫情带来的冲击,无法撼动中国市场的自我良性循环。居民消费升级、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都将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第四,新经济和新动能的蓬勃发展将较大程度缓冲疫情冲击。尤其是互联网经济与网上办公等新业态的发展,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在疫情中保持有效运转,缓冲了疫情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第五,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经济调控能力、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和广阔的政策空间,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目前,中国政府债务率不到60%,预算财政赤字率没有超过3%,各类贷款平均加权利率依然维持在5%左右,由此保证了中国政府可以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持续展开有弹性的“六稳”政策。
总体看,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弹性和韧性,它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够使中国经济在克服当前困难和风险基础上快速回归向好发展的轨道上。
任泽平(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研究院院长):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如能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一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经济主导全球。据IMF估计,2019年全球GDP总量达86.6万亿美元,其中,中、美占全球GDP比重分别为16.6%和24.7%。
二是2019年中国GDP实际增速6.1%,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之下,美国GDP实际增速2.3%、韩国2.0%、英国1.4%、日本0.7%,均远落后于中国。
三是中国人均GDP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70892元,即10277美元,仅为美国的约1/6,英国的1/5,与1981年的日本、1994年的韩国相当,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四是中国城镇化率仍有20%的提高空间。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60.6%,仅略高于2018年世界平均水平55.3%,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1%。同时,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约2.3亿农民工及家属子女未能市民化。
五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市场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国有覆盖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均可自由流动,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巨大的规模效应。
六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2019年末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约9亿,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每年有约800万大学生毕业。尽管中国总人口已跨过刘易斯拐点,但人口素质的上升使得中国孕育了新一轮、更大的人才红利。
七是中国创新创业十分活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数仅次于美国。2019年中美新增独角兽分别占全球比重为12.6%和55.9%。未来中国信息服务业与人工智能、AR、VR技术结合仍将释放巨大增长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能。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中长期向好趋势
疫情会否影响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应主要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恢复经济增长?
刘元春:任何一场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本质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会引起一个大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偏离。这是因为,一个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和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资本存量及其增长速度。二是劳动力及其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三是技术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这三大因素均不会因为疫情的冲击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纵观近百年历史,没有哪一场大疫导致一个大型经济体出现长期停滞,经济一般在疫情消退后1个季度左右就回到正常发展轨道。因此,当前疫情最多只会带来1至2个季度的经济小幅波动,不会改变中国中长期向好趋势,中国的潜在增速不会出现系统性偏离。由此,当前经济工作重点应在于有序展开复工复产,使经济循环尽快常态化,不宜在经济社会秩序没有常态化之前展开大规模经济扩张计划。经济政策应以疫情救助和促进经济循环体系恢复为主,坚持底线管理的基本原则。
任泽平: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当前应兼顾应对疫情和长期改革,供求两侧发力,推出几项具有破冰效应、释放重大信号、能够提振各方信心的关键举措。一是提前储备项目,疫情后实施大规模基建,把由疫情冲击经济砸的坑填上。尤其是对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进行适当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二是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并优化方式,从减增值税改为减企业所得税和社保缴费率,提高企业获得感。一方面,继续下调社保缴费率3个百分点,其中养老、医疗保险缴费率分别下调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至21%,与美国联邦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当。
警惕疫情下的六大风险点
疫情下须重点提防的风险点有哪些?
刘元春:第一,经济增速下行下,就业风险是最大的灰犀牛。2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仅为37.9%,比2019年同期下降15.7个百分点,表明就业市场出现收缩。虽然不会造成大面积失业问题,但就业形势明显吃紧。
第二,当前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势头将进一步显现,应谨防“滞胀”风险。可以预见,在疫情管控放松后价格将快速释放。同时,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的复工复产进程不一致,也会导致供应链出现瓶颈,部分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
第三,要警惕疫情在全球蔓延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快速下滑、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风险。目前,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势头明显加剧。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将面临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应当作出相应预案,防范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
第四,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防止房价快速回落。疫情后房地产企业通过大幅降价来快速回笼资金的情况将会增多,一旦降价预期形成,将容易形成“购房意愿下降——需求减少导致房价下降——降价预期增强”的不利循环,这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将产生较大冲击。
第五,要高度警惕放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资产泡沫化风险。目前经济循环没有基本恢复,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难以流入实体经济,资金大规模进入金融市场会带来资产泡沫化风险。而资产泡沫将引发金融市场的大幅回调,妨碍疫情后中国经济的恢复。
第六,要高度警惕过度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政府债务加剧风险。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同,疫情冲击是短暂的,疫情后经济运行会恢复常态化,因而采取类似2009年大规模刺激政策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过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政府债务和宏观杠杆率大幅上升,这将会成为金融风险的核心根源,也会阻碍社会生产率的提升。
任泽平:当前须兼顾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警惕各地疫情防控“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一些疫情较轻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采取各种过度限制措施,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没有兜底预案、企业买单的情况下,将疫情防控措施无限扩大化,经济发展基本停滞,本质上是懒政怠政、不担责的表现。
“一刀切、层层加码”式防控,打乱了经济运行秩序,给企业、各行业、产业链、社会稳定带来严峻压力。因此,应坚持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两手抓”,采取分区分级防控措施,杜绝以疫情防控之名行懒政怠政之实,以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企业复工。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会有多大影响?中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和提高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任泽平: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中国须以改革的方法稳增长。一是放开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领域及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企改革,落实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消除所有制歧视,提升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以注册制改革为抓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配套制度。三是推动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强化居住和实体经济属性,弱化金融属性。一方面,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改革“人地挂钩”。另一方面,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稳定,回归市场化,支持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支持行业间并购重组。四是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给地方官员新的激励机制,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
货币政策要注重定向调控、精准调控
当前CPI位于几年来的高位,这使得货币政策发力时受到掣肘,但疫情对餐饮、旅游等行业影响较明显,其中小微企业尤其须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两难情形下,货币政策应如何定位?
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2020年1月份CPI同比涨幅上升至5.4%,触及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涨幅仅为1.5%,连续16个月位于2%以下的较低水平。整体CPI与核心CPI走势分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造成了一定困扰。
理论上看,货币政策制定应着眼于核心CPI而非整体CPI。这主要是因为,包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CPI容易出现预期之外的大幅波动,会扰乱公众预期并对货币政策空间形成制约。本轮CPI上涨主要是受猪肉价格上涨叠加疫情的影响,与经济基本面不存在较大关联。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应掣肘于整体CPI的上涨,而应坚持稳定经济的目标定位,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当然,猪肉价格上涨所引起的CPI涨幅扩大问题也不容忽视。有效解决猪肉价格上涨的结构性问题需要财政补贴政策等针对性较强的其他经济政策激励生产来加以应对和实现价格稳定,不能依靠总量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一是为应对疫情严重冲击,货币政策应坚持稳健略宽松的取向。在一季度各行业普遍遭受重创的情况下,需要宽松货币政策为稳增长和稳就业“护航”。二是需把握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和节奏,坚持适度宽松但避免“大水漫灌”。当前,CPI涨幅位于高位,货币宽松的幅度需要考虑对物价的影响。同时,货币过度宽松容易导致房价大幅上涨。未来仍需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防止过量流动性推动房价上涨。三是货币政策要坚持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合理运用政策工具。本次疫情对二、三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冲击较大,因此货币政策操作要注重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合理运用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精准帮扶。
疫情下货币政策如何提高调控效率,更有效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陈彦斌:面对本次疫情,货币政策及时采取多种手段释放了较为充裕的流动性,并通过政策利率积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但也应看到,目前货币政策效果更多体现为股市的快速上涨,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有所显现。因此,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率,使货币政策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一直存在,其根源在于经济与金融体制机制上的扭曲。一方面,实体经济中存在一些预算软约束部门,对信贷资金存在大量需求,挤占了其他部门的信贷资源。另一方面,在利率仍存在一定管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获得稳定的净息差,因而不愿过多承担风险,更有意愿将信贷资源投放到预算软约束部门。
需要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金融监管三者的协调配合,推动资金更好地流入实体经济。二是适度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群体的扶持。但这只能作为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不能长期化、常态化使用。三是要加强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与前瞻性指引,给予公众信心和稳定的预期。四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除经济与金融体制上的扭曲,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伍戈:为保证全年发展目标的实现,货币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在稳健基础上灵活适度。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政策,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妥善应对疫情短期内对经济的冲击,不搞“大水漫灌”。一是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以及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保持总量合理。适时适度调节存款基准利率,合理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二是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出台的政策要精准落地,压实承贷银行的责任,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贷款用于疫情防控领域。同时,要提高审批和放贷效率,有效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三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支持措施。要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情况,合理调整政策节奏,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疫情演变进度,不同行业复工复产进度及计划,设计有针对性的支持方案。四是要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可考虑根据不同地区疫情情况,给予企业在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对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企业不作逾期信用记录报送。
从多方面着力实现财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
财政目前处于紧平衡状态,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如何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定位?
陈彦斌:当前,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的财政政策应加力提效,让“紧平衡”下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具体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适当提高2020年的目标赤字率。适当提高目标赤字率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定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财政收支压力。二是财政政策要精准发力。针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要进一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更多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三是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在减少税收收入的同时,避免非税收入的升高,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以最小代价稳定经济增长。
伍戈: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和财政收支承压背景下,为积极对冲疫情影响,要继续推行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利用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将政策落到实处,实现财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一是更加精准实施减税降费。可考虑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税费政策,政策导向由“更大规模”转向“精准落地”,密切关注不同行业的税负变化,重点支持受损严重行业复工复产。二是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落实零基预算理念,重视评估重大项目的财政可承受能力,削减非必要、非重点项目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财政资金应投向撬动力度更大的重点领域,以市场化为原则,承担市场无力满足的需求。三是扩大专项债发行和使用。鉴于专项债是专款专用的债务,不计入财政赤字,有成本低、使用灵活的优势,建议未来进一步扩大专项债发行和使用。
以一揽子政策帮助市场恢复信心
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应采取哪些重要举措帮市场与公众更快更好恢复信心?
陈彦斌:还应从更全面的视野布局,采取“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一揽子政策,帮助市场与公众恢复信心。一是要着力落实“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更好地提升消费者信心。就改革政策而言,核心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扭转中等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同时,要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减轻住房对居民消费的挤出作用。就社会政策而言,核心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救助体系,使居民减少预防性储蓄,更好地释放消费需求。二是要着力落实“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的政策组合,更好地提升企业家信心。就微观政策而言,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优化营商环境。就产业政策而言,要加大力度实施以放松管制、促进竞争为核心特征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企业家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遇。
伍戈:一是加强疫情防控,做好与社会的沟通。疫情期间首要任务是疫情防控,只有疫情控制得当,经济才能正常发展。二是稳定就业和农产品供给,保障基本民生。线下招聘目前难以开展,可打造网上就业培训项目、开展线上招聘等,利用互联网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当下正值春耕播种之季,要有序恢复农牧种植业,减少疫情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稳定农产品供应和价格。三是推动有序复工,尽快恢复社会生产,落实划分疫区的政策。国内多数疫区疫情形势已走向缓和,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疫情,有序推进企业复工进度。高风险地区重视疫情防控,中风险地区适时安排复工,低风险地区尽快恢复产业产能。四是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制度,补齐制度短板。一方面,须建立疾病预防监管体系,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特殊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应重视培育重大疾病防控先进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各级部门信息披露,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营造实事求是、鼓励讲真话的氛围。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面对疫情冲击,中国经济的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6. 在疫情的影响下,经济很可能出现逆增长,当下应该怎么规划个人发展?

在今年的疫情影响下,多个行业受到冲击,不是经济很可能出现逆增长,而是现在已经是逆增长了,如果你了解一些关于国民经济的指标数据,你就知道我所言非虚。

在这个情况下,当下如何规划个人发展呢,无非是以下几个步骤:
一、认清现实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适用于所有人标准的职业发展建议,你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最优的一条道路,而这个选择是建立在你自身各方面的资源上的。比如,你目前的存款有多少,如果失业了,这些钱够你存活多少个月;你的职业技能、最大的能力优势是什么;你有哪些别人所不具备的资源等等。
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你才知道你该如何行动,或者说能不能行动。


二、建立多渠道收入管道
如果一个人过了30岁,他所有的收入渠道只有工资这一项,那么他今后会越过越难,聪明人早就帮自己开拓了副业,或者说建立了以钱生钱的管道,这样,即使有危机来临时,他也不会手足无措,他的抗风险就强。
所以,你要认真思考下,如何把自己的时间能够利用最大化,赚到更多的钱,而不是上一天班拿一天工资。
三、谨慎负债
一个普通家庭的负债率如果在20%以下,对家庭的经济危害是很小的。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的负债在于房子贷款,如果是刚需适当负债很正常,如果是投资,那就要谨慎了,一定要量力而行,准备好充足的现金流。


四、建立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什么时候,人都应该有个目标,你可以思考下自己的长期目标是什么,采用SMART原则把它清晰化,把长期目标转换成短期目标及可实行的行动计划,一点一滴的去积累去实现它,这样你就会感到幸福。
总的来说,职业规划已经变成了每个人需掌握的一门技能,任何的规则都是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7. 疫情出现后,全球经济会遭受哪些冲击?

一、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疫情出现后,尽管各国采取措施应对疫情蔓延,包括对疫情严重地区采取入境管制、旅行禁令、取消大型赛事、停工停产等措施,但仍有可能演变为一场“大级别疫病”。全球正常的生产贸易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加大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甚至造成衰退。

二、全球市场震荡。全球疫情加速扩散引发恐慌情绪,全球主要股指下跌。过去一周,欧洲斯托克50指数、伦敦金融时报股价指数、巴黎CAC40指数、法兰克福DAX指数等均暴跌11%~12%左右,美国道琼斯从近期最高点已暴跌14%,美股恐慌指数(VIX)一周内翻倍。虽然疫情对股市的冲击是短暂的,但若疫情持续蔓延,全球股市将进一步受挫。


三、冲击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化生产和交易网络中,疫情防控带来的停工减产及延迟复工,将加大全球供应链风险。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枢纽,2019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约为30.9%。2020年2月,中国PMI大幅下降。

四、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势力借势猖獗。在发达国家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国家政客从狭隘的政党和个人利益出发,操纵舆论和民意,一些国家出现种族、民族、国别等身份歧视。
五、疫情全球持续扩散。如果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疫情控制不好,全球经济有可能遭遇重创,其严重程度可能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之后的欧债危机,国际贸易可能衰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或将受到破坏。

疫情出现后,全球经济会遭受哪些冲击?

8. 面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该如何提振市场信心?

疫情以及各种因素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为了解决目前的问题,首先就要提升市场主体的信心。面对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投资以及企业的信心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就会影响中和后期的后劲。想要实现经济稳增长,那么首先就需要稳定信心,需要扩大内需,需要让市场重振信心。相关部门需要提供各种救助措施,需要让市场主体度过此次难关,需要促进供需关系的恢复。
近期因为信心不足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村镇银行的问题,还有烂尾的业主断供的问题,都需要人们去解决。相关部门还要持续的扩大内需,需要借助各种措施来让市场主体有订单,需要让他们有钱挣,才能够让市场变得活跃起来。虽然2022年上半年的经济呈现出恢复性的增长,但是从可持续性以及恢复的强度来讲,相关部门还需要为此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才能够促进市场发展。
相关部门在发布政策之前,需要考虑到对企业的一些影响,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同的企业往往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给企业一个过渡期,如果因为特殊的因素要改变政策,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合法合规。如果一些政策对企业造成了损失,那么就需要给企业一些赔偿,需要让政策变得透明性,同时要有可预期性。任何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些时间,并不能够操之过急。
相关部门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上做出重大突破,如果一些地方新官出现了拖欠企业账款或者不理旧账的情况,就需要进行有效的解决。相关企业也需要在重大领域上做出突破,需要进一步促进技术发展,需要加快构建良好的新发展格局。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发挥以市场为主体的商业环境,同时政府需要对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