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024-05-14

1. 如何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言利与命1,与仁2。
【注释】(1)罕:少。与,和;(2)与:认可,赞许。
【译文】 孔子极少谈论利和天命,赞许仁道。
对于这条解释,历来分歧很大。主要有:1、杨伯峻::“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因此,他认为,此句不应断开,应当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2、金人王若虚:“孔子很少谈到利,赞成命,赞成仁。”3、还有人认为,罕与轩通假,轩训显,此句应译为:“孔子很明显地谈到利、命和仁。”我之所以把它译为“罕言利与命,赞许仁”,是按照《论语》中的实际情况说的。在《论语》中,据杨伯峻、赵纪彬两先生统计,谈到仁字的109处,其中有105次作“仁德”讲。仁者爱人,3次,其它1次。伯峻先生统计,全书用“利”字仅10次。其中只有六次是指“利益”。4次作动词、形容词使用,与利益、私利无关。说“罕用”利,十分恰当。对于命字,也是如此,全书使用21次,加3次“天命”,总计24次。真正用为“天命、命运的只有13次。其余11次作寿命、生命、辞令、命令、使命等,与命运、天命无关。说罕言’命’,也名副其实。

如何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 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翻译:子罕很少自己说利、命和仁。
罕是希少。言是直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春官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依此解释,有问有答名为语,无问而自己直说名为言。
论语记载孔子所说的「利、命、仁」,多数是答问语,虽然也有直言,如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放於利而行,多怨」,尧曰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像这些例子不多,可见孔子轻易不说利命仁,所以此章说「子罕言」。
何以罕言?集解说:「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利者义之和也,是乾文言传之文。
-------------------------------------------
孔子很少自己说利
命和仁,他说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是回答别人关于这些问题的提问

3. 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

[原文]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翻译]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

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句话可以这样断句,说,子罕言利,把与命与仁和利并列起来,也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也很少谈到命和人,这是一种理解的方法。
  
 但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与这个字本身代表着赞同的意思就是孔夫子很少谈利,它比较赞同的是谈论命和人这两件事,究竟哪个理解是对的?我们先来查一下这个数据,在整个论语当中出现利这个字的大概有6处,出现命这个字的有7处,出现仁,这个字的有59处,所以说孔子罕言人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利和命两个字的出处的地方,这个态度也是不同,就是凡事谈到利这个字的时候,孔子基本上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吧?
  
 它是一种否定的态度。
  
 而谈到了关于命这件事情的时候,孔夫子基本上是一种肯定的态度,他说了天而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子罕言利,这应该有一个逗号,然后与命与仁,语不是连词儿,是动词。孔子更认为说给我们人生带来最大驱动力的东西绝对不是利,如果一个组织一个个人做事都是以利作驱动,做什么事首先考虑多少钱,这个是有多少奖励,那么这个事是做不长久,而且长此以往,放于利而行则多月,对吧?
  
 所以整个组织就会变得越来越难带。
  
 对于孔子来讲,认为命和仁是更重要的事情,区别是什么?你看我们讲使命、宿命、天命,这个都是命,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命这件事情,我们能够知道我们人生有一些终极的需要完成的任务,那天我看网上说什么叫使命?
  
 使命就是使了劲,也要去做的那件事就是使命。所以当我们用使命去驱动我们自己,我们用人性用追求成为一个志士仁人来要求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
  
 所以孔子驱动别人的不是利,而利,在今天成为大多数人人生的驱动力,不得不说是走错,因为尼采和叔本华的理论,叔本华说,人生是没有意义,因为如果你的目标达不到,你会觉得很痛苦,如果目标能够实现,你会觉得很无聊。
  
 所以你的人生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摆动,这个说法的前提就是,你把人生仅仅视作是一个以利益驱动的方向,就很容易变成这样,但是如果用孔子的方法说,命和仁才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驱动力,你会发现它变成了一个无限游戏,就是你一边在追求难以达到的境界,一边在享受这个变化的过程。
  
 我们对于人的境界叫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一直有一个目标可以追求保证它不无聊,但是同时我们又会觉得这件事情有很大的难度,有很多的考验在这里边,所以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既不无聊也不会痛苦,这就是我们说孔子的理念。
  
 所以记住这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仁是我们的责任,理想命是我们的使命和天命。

5. 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是希少。言是直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春官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依此解释,有问有答名为语,无问而自己直说名为言。
论语记载孔子所说的「利、命、仁」,多数是答问语,虽然也有直言,如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放於利而行,多怨」,尧曰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像这些例子不多,可见孔子轻易不说利命仁,所以此章说「子罕言」。
何以罕言?集解说:「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利者义之和也,是乾文言传之文。
-------------------------------------------
孔子很少自己说利
命和仁,他说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是回答别人关于这些问题的提问

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

6. 如何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出处:《论语·子罕》——战国·孔子
1、罕言:罕,稀少。“言”即直言,指不问而自己主动说(见附录)。
2、利:利益。
3、与:同、和。
4、命:命,天之命也。
5、仁:仁,行之盛也。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

扩展资料

孔子的确是很少言及利的,不仅仅是利益的“利”甚至包括利害的“利”,孔子都是很少说的。但是孔子并不是反对利,而是不把利作为追求而已,求利但是不贪。
孔子求的是长远的、更大的“利”,而不贪求眼前的小利。“仁义礼智信”其实归根竭底也都是“利”,求利与仁义也并不是矛盾的。
关于“命”,孔子讲求的是知命,而不是认命。知命也就是对结果并不希求,不怨天而已。但是知命和做事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不认命,不管结果是什么样子,仍然是要去做的。这也是孔子非常可贵之处。有所为、无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不灰心,不丧气。
命什么样,也许我们都改变不了,但是做和不做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孔子的确很少谈命的事情。命的事情我们实在是管不着,但求无愧于心也就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7. 如何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少也。与:赞同、肯定。意为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出自《论语·子罕》。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该句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利、命以及仁的看法,利即利益,命即天命,仁即仁义,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是其思想的核心。

扩展资料
孔子关于利、命、仁的其他论述及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利
1、《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解释: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
2、《左传·成公·成公二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解释:礼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使老百姓太平,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二、命
1、《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解释: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2、《论语·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解释: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三、仁
1、《论语·八佾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解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2、《论语·学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四、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有重大意义。
儒家思想中仁、利等思想有许多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国进一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如何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8. 如何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出处:《论语·子罕》——战国·孔子
1、罕言:罕,稀少。“言”即直言,指不问而自己主动说(见附录)。
2、利:利益。
3、与:同、和。
4、命:命,天之命也。
5、仁:仁,行之盛也。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

扩展资料

孔子的确是很少言及利的,不仅仅是利益的“利”甚至包括利害的“利”,孔子都是很少说的。但是孔子并不是反对利,而是不把利作为追求而已,求利但是不贪。
孔子求的是长远的、更大的“利”,而不贪求眼前的小利。“仁义礼智信”其实归根竭底也都是“利”,求利与仁义也并不是矛盾的。
关于“命”,孔子讲求的是知命,而不是认命。知命也就是对结果并不希求,不怨天而已。但是知命和做事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不认命,不管结果是什么样子,仍然是要去做的。这也是孔子非常可贵之处。有所为、无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不灰心,不丧气。
命什么样,也许我们都改变不了,但是做和不做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孔子的确很少谈命的事情。命的事情我们实在是管不着,但求无愧于心也就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