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哪36计?

2024-04-29

1. 《孙子兵法》有哪36计?

《孙子兵法》中没有36计,只有孙子十二篇。
1、作战篇
2、谋攻篇
3、军形篇
4、兵势篇
5、虚实篇
6、军争篇
7、九变篇
8、行军篇
9、地形篇
10、九地篇
11、火攻篇
12、用间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书本评价: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
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

《孙子兵法》有哪36计?

2. 孙子兵法有那36计?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还有没完,请参见:梁莎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b21690100rl2r.html

3. 孙子兵法36计分别是什么

《孙子兵法》

                                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
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
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
①:[车贲]。
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
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
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
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
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
、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
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
,必谨察之。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
①:“翳”加“艹”头。
②:[垂瓦]。
③:[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
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
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
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
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
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
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
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
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
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
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
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
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
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
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
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
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
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
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
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
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
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
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
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
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
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
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
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
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
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
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
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
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
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三十六计: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孙子兵法36计分别是什么

4. 孙子兵法36计都是什么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对某种事情防备得太周密,结果反而使意志松懈。平常见惯了的事体,就不容易引起疑心。大凡阴谋藏在阳光之内,好像胸怀坦荡,光明正大似的。一些隐秘的,机密性的东西,从来就不暴露在外面。再光明正大的人是如此,再温柔可爱的人也是如此。两国交兵,正义也是如此,非正义也是如此。这是人性的自然,也是自然的天性。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先用计谋分散他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古人说:“治兵如治水。”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盲目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如避其锋芒,或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饶到敌人的背后打击它。能如此,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目标而反身解救自己的危难,“赵”就得救了。欲救赵,先需守赵,以攻为守,积极出击,寻敌要害牵制敌军,才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我悬殊,这是很明白的。如果单方面作战,显然对自己不利,盟友到现在还未作决定参战,怎么办?假使设法运动盟友,并指引它先去作战,打头阵,自己做它的后盾,那它极可能先受到重大损失。同样,自己要是引兵作战也会遭到重创。可是我们只能先顾及自家的利益。因此,发动盟友时,这个剧要演得好。
第四计 以逸待劳
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趁机进攻夺取胜利。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人乱得像丛生的野草,意料不到所要发生的事情,这是《易经》萃卦中所说的那种混乱溃败的象征。因此,要利用敌人不能自主的时机去夺取胜利。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用假象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也就是说,开始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假象突然变成真相。
第八计 暗度陈仓
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以牵制敌人在某地结集固守,然后我方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发起突袭,攻敌不备,出奇制胜。
第九计 隔岸观火
在敌人内部矛盾激化、分崩离析之时,我方应静待地方形势的恶化。届时,敌人横暴凶残,相互仇杀,必将自取灭亡。我方药采取顺应的态度,然后相机行事,坐收渔人之利。
第十计 笑里藏刀
设法使敌方相信我方是善意友好的,从而对我方不加戒备。
我方则暗中策划,积极准备,伺机而动,不要让敌方有所察觉而采取应变的措施。这是一种暗藏杀机、外示柔和的计谋。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当局势发展到必然有所损失时,应该以牺牲局部来换取全局的胜利。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敌人出现小漏洞也必须乘机利用。再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获得。变敌人的小漏洞为我方的小胜利。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发现可疑的情况就要弄清实情,只有在侦察清楚以后才能行动;反复了解和分析敌方的情况,是发现阴谋的重要方法。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作为的,不求助于人;无所作为的,求助于人。利用无所作为的并顺势控制它,不是我受别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等待自然条件对敌人不利时再去围困敌人,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向前进攻有危险,那就想把法让敌人反过来攻我。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如果把敌人逼得无路可走,它就会拼命反扑。让敌人逃路则可消减他的气势。
对逃跑之敌要紧紧跟随,不能过于逼迫,借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到敌人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时再去捕获它,这样就会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总之, 不进逼敌人,并让其相信这一点,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用极其类似的东西诱惑敌人,使敌人懵懵撞撞地上当受骗。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毁敌人的主力,擒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就好像龙离开了大海到陆地作战而面临绝境一样。
  第四套 攻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直接面对敌人的锋芒,而是间接地瓦解敌人的气势,也就是说用以柔克刚的办法转弱为强。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趁敌人内部混乱之际,利用其虚弱而无主见的条件,迫使敌人随从我方的意志,就像人到了夜晚一定要入室休息一样。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保留阵地原有外形,保持原有气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我方却秘密转移主力,打击别处的敌人。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对于弱小之敌,应包围起来歼灭。小股敌人力量虽弱,但行动灵活,不宜穷追不舍。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地理位置受到限制,形势发展受到阻碍时,攻击近处之敌对己有利,攻击远处之敌对己有害。火焰是向上蹿的,泽水是向低处流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莫不如此。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地处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敌方胁迫他屈服的时候,我方要立即出兵援助,并借机把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对于处于困境的国家,只有空话而无实际援助,是不能取得信任的。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频繁地变动敌人的阵容,抽调开敌人的精锐主力,等待它自行败退,然后趁机取胜。这就好像拖住了大车的轮子,也控制了大车的运行一样。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强者慑服弱小者,要用警戎的方去加以诱导。威严适当,可以获得拥护。手段高明,可以使人顺服。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可假装糊涂而不采取行动,也绝不假冒聪明而轻举妄动。要沉着冷静,深藏不露,就像雷电在冬季蓄力待发一样。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故意露出破绽,给敌人提供方便条件。诱使敌人深入我方阵地,然后切断其前应后援,使其陷入绝境。敌人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必遭祸患。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助别人的局面布成的有利阵势,兵力虽少,但气势颇大。鸿雁在高空飞翔,全凭其丰满的羽翼助成气势。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乘着空隙插足进去,设法控制敌人的要害,这叫做循序渐进。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如果敌人的兵力强大,就设法打击将领,如果敌人的将领足智多谋,就要挫败他意志。敌人将领斗志衰弱,兵卒士气低落,敌军的战斗力就会丧失殆尽。充分利用敌人弱点进行控制和分化瓦解,就可以保存自己,扭转局势。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如果兵力空虚,就故意显示出更加空虚的样子,使敌人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策略会奇妙莫测。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在敌人给我方布置的疑阵中再反设一层疑阵。如果利用敌人内部的策应去争取胜利,那么我方就不会遭受损失。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人们通常不会自己伤害自己,如果说被别人伤害,这肯定是真的。如果以假当真,敌方肯定信而不疑。这样才能使苦肉计得以成功。此计其实是一种特殊做法的离间计。运用此计,“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乱假,以真乱假。己方要造成内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装作受到迫害,借机钻到敌人心脏中去进行间谍活动。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敌人兵力强大时,就不要去硬拼。应当运用计谋使他们自我牵制,借以削弱它的力量。主帅如能巧妙地运用计谋,克敌制胜,就如同有天神相助一般。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伺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5. 孙子兵法中的36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渡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计

孙子兵法中的36计?

6. 孙子兵法36计都是什么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帝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李代桃疆: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这是谦虚的话。 

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哭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哭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语出《三国演义》。 

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语出元曲《英雄布》。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语出《三国演义》。 

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语出《儿女英雄传》。 

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7. 孙子兵法36计都哪36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孙子兵法36计都哪36计

8. 孙子兵法中有36计吗?

《孙子兵法》中没有36计,只有孙子十二篇。
1、作战篇
2、谋攻篇
3、军形篇
4、兵势篇
5、虚实篇
6、军争篇
7、九变篇
8、行军篇
9、地形篇
10、九地篇
11、火攻篇
12、用间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书本评价: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
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