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实证中为什么不成立

2024-05-14

1.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实证中为什么不成立

人民币利率平价论的实证不成立的简单原因分析

第一,利率平价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资本能在两国自由的移动,但是我国在资本和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实现资本的国际间的自由移动相对困难,这造成了利率平价论不适用的根本原因。
第二,当时我国的汇率政策是盯住单一的美元,所以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并未受到两国利率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利率的变动并没有决定汇率的变动。
第三,在我国从1997年到 2005年,先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SARS等突发事件。防范突发事件,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人为地对汇率进行调控,保持汇率稳定。
第四,利率利率平价论在一些实证研究中被人为是长期理论,而我们的分析偏向于中短期,所以利率平价理论不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实证中为什么不成立

2. 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如何决定

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各自在发行国的购买力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说(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称PPP理论,起源较早,后来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书中加以系统阐述,是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假设前提。
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3. 购买力平价说和外汇有什么关系

基本面分析外汇走势由来已久,教科书中所提到的“购买力平价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购买力平价说基本理论认为各国货币的价格关系与各国用等量货币购买某一物品的数量多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购买一个鸡蛋,在美国、日本、德国各需花费美元1元,日币100元,马克1.5元,即可推论出1美元、100日元及1.5马克具有相同的购买力,因此其间货币价格应为1美元等于100日元等于1.5马克。但若将这种理论与现行外汇价格比较,会发现某一货币被高估或低估了。另外。商品选样的不同,计算出来的货币购买力也有差异,币值是否被高、低估,以及高估低估的比率也会有差别。例如以美国美林证券公司经济研究部门提供的资料来看,在1996年4月与美元的购买力相较,被高估的货币有日元、马克、瑞士法郎、新西兰币,高估幅度分别为35%、20%、10%及9%;被低估的货币有英镑、加拿大币、法国法郎、澳币,低估幅度分别为20%、16%、8%及4%。
  现今的外汇市场脱离固定汇率时代已久,所以大至各种政治、经济消息,小至谣言、传闻皆足以震撼市场。单以购买力平价说来推断货币应有的价位显然过于单纯,投资者只可将这种理论推演出的货币价位当作参考。

购买力平价说和外汇有什么关系

4.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实证中为什么不成立

第一,利率平价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资本能在两国自由的移动,但是我国在资本和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实现资本的国际间的自由移动相对困难,这造成了利率平价论不适用的根本原因。
第二,当时我国的汇率政策是盯住单一的美元,所以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并未受到两国利率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利率的变动并没有决定汇率的变动。
第三,在我国从1997年到 2005年,先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SARS等突发事件。防范突发事件,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人为地对汇率进行调控,保持汇率稳定。
第四,利率利率平价论在一些实证研究中被人为是长期理论,而我们的分析偏向于中短期,所以利率平价理论不成立。

5.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实证中为什么不成立

第一,利率平价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资本能在两国自由的移动,但是我国在资本和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实现资本的国际间的自由移动相对困难,这造成了利率平价论不适用的根本原因。
第二,当时我国的汇率政策是盯住单一的美元,所以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并未受到两国利率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利率的变动并没有决定汇率的变动。
第三,在我国从1997年到 2005年,先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SARS等突发事件。防范突发事件,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人为地对汇率进行调控,保持汇率稳定。
第四,利率利率平价论在一些实证研究中被人为是长期理论,而我们的分析偏向于中短期,所以利率平价理论不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实证中为什么不成立

6. 市场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变动都应当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价定律在国内物价水平而非单个商品价格上的简单应用。假定相对于美国钢材的价格(仍然为100美元),日本钢材的日元价格上升10%(1.1万日元)。按照一价定律的观点,汇率必须上升为110日元/美元,即美元升值10%。将一价定律应用于两国的物价水平,可以得到购买力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日本的物价水平相对于美国上涨了10%,美元必须升值10%。

7.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它是如何解释长期中外汇升职或贬值的

购买力平价说又称PPP理论,是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举例:绝对购买力平价:同样的一包方便面,在中国购买需要6元人民币,在美元购买是1美元,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1美元=6人民币.
相对购买力平价:方便面在中国涨价了,变为8元人民币,在美国也涨价了,变为1.1美元,汇率为:1美元=8/1.1=7.2727人民币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它是如何解释长期中外汇升职或贬值的

8. 试评述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有瑞典学者卡塞尔(G、Gassel)在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理论的中心思想十,人们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具有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同时,提供本币也是提供一种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这个比值被称为购买力平价,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两国物价总指数的比,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某一时期的绝对平价与基期的绝对平价比乘以基期的汇率。购买力平价对经济理论与经济分析方法的影响深远,该理论论证了汇率决定的基本依据,在不兑现的纸币信用制度下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今天的国际经济比较分析中被广泛使用,在汇率决定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以货币数量理论为基础,假定货币数量是影响物价的唯一因素,它以两国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以及价格体系大体相仿为限制条件,货币的对内购买力决定的平价与实际汇率经常会出现背离,这正是购买力平价的缺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