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死后,他的妻子王玉龄去哪了?

2024-05-15

1. 张灵甫死后,他的妻子王玉龄去哪了?

张灵甫是一个响当当的抗日英雄,这是不可置否的事实,之后他走错了路,也无可厚非,张灵甫在抗战结束后,与年仅17岁的王玉龄结婚,传为一时佳话,1947年,张灵甫死后,他年仅19岁的妻子王玉龄去哪了?为了张灵甫,守身如玉,终身不再嫁。
王玉龄1928年出生在长沙一个富裕家庭,在王玉龄出生之际,王家已有良田千顷,可以说是长沙的一个名门望族了,在她上4年级的时候,日本人打到了中国,从东北,到湖南,到长沙,为了生存,她的家族不得不开始逃命,到了这时,王玉龄依然没有忘记学习,面对着家丑国很,在她十五岁那年,小小年纪的王玉龄便对自己母亲说“我要去当兵”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当时的湖南省主席程潜的主持下,年仅17岁的王玉龄与抗日英雄,时任74军军长的张灵甫结为秦晋之好,而王玉龄与张灵甫的结合,在当时也被传为佳话,当时张灵甫的军队驻扎在南京城外,每次进城,哪怕只有五分钟的时间,张灵甫都会先到自己的家里看看自己的美娇妻,而他逢人便说“我讨了一个好老婆,我讨饭她会帮我拿饭碗”
1947年初,王玉龄为张灵甫生下了一个儿子,不幸的事情很快发生,张灵甫被围困在孟良崮,之后74军被全歼,当时的王玉龄才刚过19岁生日不久,那时的王玉龄上有老,下有小,一个出身在名门望族的大小姐的处境我们可想而知。
全国解放前,王玉龄携幼子和母亲前往台湾继续生活,1952年,王玉龄只身一人前往美国继续求学,因为张灵甫并没有留下多少的遗产,因此在上大学期间,王玉龄只能通过兼职来获得钱维持生活,从学校毕业后,王玉龄在医院,饭店都曾工作过,最后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了21年之久,直至退休。
上世纪70年代,王玉龄曾由美国前往台湾,74军的老人满满的坐了二十桌,这些人一个个流着泪给她敬酒。
之后在周总理的邀请下,王玉龄曾前往大陆探亲,2003年,王玉龄在上海的家里为丈夫张灵甫立了一个衣冠冢,当她前往孟良崮看到自己的丈夫损命的山洞时,王玉龄曾说“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他在最痛苦的时候,在最无依的时候,我没有跟他在一起,所以看到那个山洞的时候,我是心里感慨很多。我从来没有讲过,告诉过他我爱他,他死了以后,我一直后悔莫及的。我就觉得我这个人怎么会这样吝啬啊,连一句简单的话都不会讲,不曾讲。”
如今的王玉龄女士依然健在,目前在上海定居,为了张灵甫,19岁丧父的她一生没有再嫁,她与丈夫张灵甫之间的爱情,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最后,让我们一切来祝福这位老人吧!如今她已是91岁高龄。

张灵甫死后,他的妻子王玉龄去哪了?

2. 王玉龄:张灵甫战死后她携儿子四处打工谋生,绝望之际曾喝药自杀

 此战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大胜,也是扭转乾坤的一次胜利。 在战役结束的这一天,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反而可以被称之为遗憾。  周总理后来都曾经遗憾道,应当在战争开始之前将张灵甫争取过来。  
   张灵甫战死一事,两党高级领导人都十分惋惜,但论起痛苦谁也比不上张灵甫的夫人王玉龄。 时年方才十九岁的王玉龄,刚刚诞下麟儿不满二十天,深爱的丈夫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自己身边。 
   此时距离两人结为连理也才过去了两年时间。两年已经足够她深爱这个大自己二十五岁的男人,这两年的时光也令她铭记终生。
      张灵甫在婚姻一途上很不顺利, 在王玉龄之前,他已经有过三段不太顺利的婚姻。 第一段婚姻中的女方是父母在老家为他包办的童养媳,张灵甫本人不见得满意这一安排,因为他在从军后正式娶了一名吴姓夫人,两人于1933年在四川广元拜堂成亲。
   婚后也曾有过一段美满的日子,但由于一起政治事件, 张灵甫一怒之下在自家客堂里枪杀了妻子。 
   当时张灵甫已经是师长之职,“师长杀妻”一事震惊了国民党内部,也震惊了 社会 各界的公众。吴氏夫人的父母尤其愤怒,将状纸递到了西安;宋美龄也对蒋介石说起,要做到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因杀妻一事,张灵甫在南京被判了10年徒刑,但在一年半后就不了了之,被释放回到了西安老家。
      任七十四师团长期间,他又娶了一位高氏夫人,生育了两男一女。 这段婚姻生活算不上幸福,两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离异,这三名孩子此后也相继夭折。 
   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无心婚姻之事,就这样单身一直到了1945年下半年抗日战争结束。年方三十几岁的张灵甫在战争结束后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此时,王玉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王玉龄1928年出生于长沙一个号称“王百万”的望族中,是家中独女,父母视之若掌上明珠。
   不幸的是,父亲在她五岁那年就去世了,小小的王玉龄开始学着独立,在14岁时就当家理事,管理着家中十几家店铺的租金。  十四岁的女孩将这些管理得井井有条,却没有沾染上铜臭气,而是自信而坦诚。  
   抗日时期为躲避战乱,王玉龄从长沙转到了沅陵读书,在这里她认识了张灵甫手下的一位处长夫人。 这位夫人越看越觉得她和张灵甫很配,一直想着如何才能撮合二人。 第一次的努力是在抗战结束之前,处长夫人邀请她到自己家中,将张灵甫的照片和书法给她看。
   张灵甫有着一米八零的身高,人也精神帅气,一手仿于右任的字几可乱真。但当时才十六岁的王玉龄情窦未开,看了这些后并未放在心上。
      抗战结束后,张灵甫特意赶到了长沙想要见王玉龄一面。
   张灵甫第一次见王玉龄时,她正和同学在理发店洗头,人高马大、相貌英俊的张灵甫走进来十分惹眼,但王玉龄注意到他是因为这个男人进店之后,就一直死死盯着她看。她下意识觉得这是一个登徒子,就回头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婚后张灵甫曾开玩笑说,  如果当时王玉龄回身笑了,他或许就不会娶她了。  
    此次见面之后,张灵甫就认定了王玉龄。 他请了王玉龄的伯母和家中的小姐吃饭,又将自己认识的人中与王家有关系的都发动起来,开始了自己猛烈的追妻攻势。
   虽然张灵甫比王玉龄大了二十五岁,但仍是个翩翩公子,又是北京大学 历史 系的高材生,在国民党军队中也是有名的儒将。相处了一段时间后,王玉龄自己也动心了。
       但是这段婚姻遭到了王玉龄母亲的大力反对。 她认为两人之间二十五岁的年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张灵甫曾经三段不顺利的婚姻,特别是“杀妻”的过往,都令一个母亲胆战心惊。
   此外,尽管张灵甫是抗日的英雄,但正所谓“将军百战死”,嫁给张灵甫意味着女儿未来当寡妇的几率比常人要高很多。
     王玉龄是一个极有主见的姑娘,她违背了母亲的意愿答允了张灵甫的求婚。  母亲无奈之下提出了一个很严苛的条件,要求必须由省政府主席做介绍。
   对于张灵甫这样的国民党高官来说,这个要求也不是很难满足。很快,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走入了王家大院之中,成为张灵甫、王玉龄婚姻的见证人。
       1945年秋天,张灵甫与王玉龄在上海金门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恰在此时,蒋介石也宣布了张灵甫将继任七十四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真可谓双喜临门。
   双喜临门也意味着双倍的繁忙,因为张灵甫公务繁多,两人的婚期一拖再拖,对此张灵甫始终十分抱歉。婚期拖了好几次终于定了下来,但新婚夫妇赶到时,也已经是婚礼前夕。
   婚礼之前还出了一个小岔子——衣服不合身。张灵甫一米八零的个子就是放在现在也高大了,当时的裁缝没有细细询问,现场做出来的西装短小了一大截。
   现场改已经来不及了,张灵甫只能借了罗夫人亲戚家的衣服做自己的婚服。好在王玉龄婚纱合适,人也艳丽无双,到场的宾客都说她是上海最漂亮的新娘子。
   公务繁忙的张灵甫在婚礼结束的当天就匆匆返回了南京,妻子王玉龄毫无怨言地随行,在火车上度过了自己的新婚之夜。  婚后,两人的生活可谓如胶似漆,在性格、爱好等方面都十分合得来。  
      张灵甫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妻子, 王玉龄虽然年纪小,却也端庄稳重,事事都考虑得仔细。 例如当时她到张灵甫驻地探望丈夫时,从来都把握好时间,也注意不去一些机密的地方,防止其他人说闲话。
   孟良崮战役打响前夕,王玉龄生下了她和张灵甫的唯一一个儿子——张道宇。
      正在阵前积极备战的张灵甫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立刻给自己的妻子拍电报表达自己的欣喜。但是在电报中他也无奈地表示:  “我现在真是亦喜亦忧啊。”  喜的自然是自己和爱妻有了孩子,忧的当然是眼下的战争。
    张灵甫在国民党内部有着“常胜将军”之称,这也让他在孟良崮战役中表现得有些骄狂自大。 所谓骄兵必败,张灵甫在孟良崮尝到一败,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然,战役的失败不能归结于张灵甫一人头上,当他在孟良崮坚持了足够长的时间时,国民党内部的勾心斗角让本来可以按时到达的援军只在附近徘徊,以致一代名将饮恨内战之中。
      张灵甫在战死之前,已经预感到此战必将大败。绝望之下,他写下了一封遗书交给了自己的随从参谋,并特别叮嘱他:  “你们对我好,就要对我的夫人好!”  
   数月后,被俘虏的随从参谋杨占春将这封遗书以及张灵甫不多的遗物交给了王玉龄。最后一句写着:  “玉龄吾妻,今永诀矣。”  
   张灵甫战死的消息对王玉龄封锁了一段时间。当时,她还在想着丈夫能够尽快回家看自己和儿子。就在一个多月之前,怀孕八个月的她还特意颠簸了五六个小时去到张灵甫的驻地,两人一同躺在床上聊了一会儿天,走的时候张灵甫还目送着她的车子走远。
   直到遗书交到她的手上, 她才不得不相信了这个事实——丈夫真的回不来了。 
      张灵甫战死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被击毙,有人说他是自杀。对此,王玉龄看得很透彻,她将其概括为  “成了国民党的殉葬者”。  
   的确,国民党山河日下之际,所有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将士,无不是这个已经败絮其内的党派的殉葬者。
   作为殉葬者的遗孀,王玉龄当时并没有得到什么特别的抚恤和待遇——尽管这一切是她应得的。
      但由于国民党自己已经自顾不暇,到后期国统区的金融危机更是十分严重,那份少得可怜又不能按时发放的救济口粮完全不足以养活王玉龄一家三口人。 她干脆自己出去打工,凭借自己的学识挣得母亲和幼子的口粮。 
     最艰难的时候,王玉龄忍不住喝下了一瓶DDT自杀。  但她年轻,又被及时发现,很快就被送到了医院抢救。那时的她意识很清楚,但全身都没有办法动弹。就连微风吹到她脸上的发丝,她都没有办法拂去。
     在床上静静躺着的时候,王玉龄突然被激起了一股气,觉得自己不能在这样困苦又无聊的生活中沉沦下去,要努力改变自己的下半生。  
        幸运的是,由于丈夫的缘故,她早早就学会了英语。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原本有计划让张灵甫担任驻外大使,所以请了一位英语老师专门在家教授他英文。
   身为张灵甫的妻子,王玉龄在这段时间耳濡目染也掌握了一些英语的基本会话,这让她初到美国时起码在语言上的障碍会小一些。
      其他方面的障碍都是王玉龄凭借着自己超强的毅力克服的:例如出身望族,后来又嫁给高级军官的她从来没有进过厨房,但在多多锻炼之后,她的厨艺已经相当不错;
   从小没有吃过苦的她,在美国打工期间每天要穿着高跟鞋工作一上午,还要走十几公里路回家,从前这样远的路她一贯是要坐车的。 但王玉龄不断努力适应了工作,做得很出色,最后拿到了每天15美元的高工资。 
       1959年,29岁的王玉龄在纽约大学毕业了,很快她得到了一份在罗斯福医院做财会的工作。 由于这家医院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工作两年后她的财务总监另谋高就,她也很快换了一份工作,来到纽约一家世界级的旅店应聘。
   在她到来之前,这家酒店有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用白人雇员。但王玉龄被破格录取到酒店做财会工作。 三年后她又被美国航空公司“挖”走,在这里工作到了1982年自己退休。 
   期间,  周总理从返回国内的侨胞口中得知了王玉龄的情况,就命黄华设法找到王玉龄,邀请她到北京访问,更欢迎她归根。  
      最开始王玉龄很犹豫,因为她毕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遗孀。但在接到黄华言辞恳切的信后,她打消了顾虑。 1973年秋天,王玉龄从美国经香港抵达了广州,返回了自己阔别二十五年的故土。 
   9月,她乘飞机来到了北京,还在病中的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接见了她。
   在会见中,周总理十分遗憾地表示,当年自己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没有将张灵甫及时争取过来是有责任的。  这一席话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毕竟王玉龄多年来一直觉得自己的丈夫死得非常不值得。  
      这一次回国访问给王玉龄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以周总理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非常细致地安排了她的行程,保证了她的安全。
   她在周密地安排下去到了几个大城市进行秘密参观,沿途一直有人保护,所到之处接待规格也很高。 此后,王玉龄每年都会回到北京访问一两次。 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同志接过了他的“担子”,继续接待王玉龄,同样为她营造了家的感觉。
   接待她的外交人员对她说:  “何时想回大陆,可以随时签证,来去自由!”  
    王玉龄本人在海外也为祖国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例如当年日本占领台湾期间,曾经以台湾的名义,在日本最为繁华的东京银座地段购买了“光华寮”和“清华寮”两座大厦,价值相当不菲。
      日本投降之后依然无耻地保留了这两栋楼的产权,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在用着这两栋楼。王玉龄得知此事后,通过自己在国外的人际关系不断努力,拿到了这两栋大厦的产权证。她将产权证交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在美国,王玉龄从1974年起连续担任了两届美国华美学会的主席,这一组织原本的意愿就是帮助在美生活有困难的华人,王玉龄很好地发挥了这一组织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她支持自己的儿子张道宇回国办厂,投资自己的桑梓之地。应当说,王玉龄对孩子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但她始终坚持一点:不许儿子服兵役。她说:  “不当台湾兵,更不能去当美国兵!”  
    对于大陆,王玉龄始终有着深沉的爱。 她曾经帮助扬州医学院与夏威夷皇后医院搭起友好桥梁,促进了扬州医学院的发展;闲暇时,她也会帮儿子打点生意。
   自1973年第一次回国后,她每年回国都会去到不同的地方,也去看望了张灵甫前妻的孩子们。那位吴氏夫人的女儿已经有了两儿一女,那名童养媳的孩子已经成为了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膝下也有了两儿两女……这些都令王玉龄感到安心和幸福。
      在王玉龄的居室里挂着很多字画和照片,  其中最醒目的是邓颖超同志接见她时的照片,此外最多的是她和张灵甫的合影,还有一张是她18岁时张灵甫为她拍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少女笑靥如花,眉目含情。
   看着这张照片,王玉龄忍不住感叹,如果不是那场内战,她也不会失去自己的“春闺梦里人”。
      曾有人问过王玉龄,一生没有再嫁,辛不辛苦,是否遗憾?王玉龄对此的答复是:  “一生爱过一次,被爱过一次,够了。”  
   也有人问过她,如果有来生,还会不会选择张灵甫。王玉龄答道:  “应该会,因为我欣赏正直的人,欣赏能坚持理想的人。”  
   这样一对神仙眷侣,如果不是内战,应当会成为一时传颂的佳话吧。
   长沙知名教授曾为王玉龄写下了一副对联: “ 一片丹心怀洁玉,千秋翠柏祝遐龄 ”, 后半句是恭贺她生日,前半句则是对她品格的称赞。
      现在的我们推崇“独立女性”,但早在数十年前,王玉龄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潜力的共同作用下,已经成为了优秀独立女性的范本。
   无论是她坚强的经历,还是她的拳拳爱国之心,都担得起这样美好的句子,担得起这样的称赞。

3. 为什么王玉龄19岁为张灵甫守寡,之后一直没有再嫁?

1928年出生的王玉龄已近80岁了,而她和丈夫1945年结婚,距此也有60多年了。她说:“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他在最痛苦的时候,在最无依的时候,我没有跟他在一起,从来没有讲过,告诉过他我爱他,他死了以后,我一直后悔莫及的。”

王玉龄身世大约是这样的:1928年,出生在长沙,原籍安徽舒城。其父系家族多年来经商有道,富甲一方。
1945年抗战胜利,王玉龄与张灵甫结了婚。当年王玉龄只有17岁,张灵甫42岁,比她大25岁。张灵甫看她的样子让她很不满,就“横”了张灵甫一眼。因为这一眼,觉得她是个很特别的女孩子,对她发起了爱情的攻势。结完婚,张灵甫带着王玉龄去了南京,并在二条巷买下了一栋花园别墅。此时,张灵甫白天驻扎在城外,但凡进城,哪怕仅五分钟空闲,他也要拐到家里看看妻子王玉龄,还对人说:“我讨了一个好老婆,我讨饭她会帮我拿饭碗。”

对此,王玉龄说:“我们结婚讲起来有3个年头,实际上在一起的时间还没到一年。打仗的空隙,休养的时候,他天天都有电话回来。打仗了,不方便打电话,就每天给我发电报。”
1947年5月7日,张灵甫在孟良崮阵亡,是儿子张道宇出生的第10天。

王玉龄说,遗书写得非常工整:“今日情况更恶化……决战之最后,以一弹饮,上报国家与领袖,下达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视之;幼子,望养育之。玉龄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
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为什么王玉龄19岁为张灵甫守寡,之后一直没有再嫁?

4. 张灵甫妻子王玉玲(张灵甫和妻子的关系很亲密)

1926年10月,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被分配到蒋介石的第一军。张灵甫在作战中因表现良好,一路从基层军官开始,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 1933年,他与来自四川广元的女学生吴海兰结了婚,很快还生了一个女儿,家庭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 
   
  可是后来出乎意料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张灵甫举枪杀害了结发妻子吴海兰,到目前为止还有疑点。 
 
  吴海兰是四川广远人,属于小家小家碧玉型,上过女子学堂,有文化,年轻美丽。 
 
  1935年,张灵甫带着他的妻子回了他的家乡,借住在西安张灵甫堂哥的家中,就在这里他杀死了妻子吴海兰,就是轰动一时的“团长古城杀妻案”。 
   
  关于为什么张灵甫要杀死他的妻子,最多的说法是“因为妻子有外遇”。张灵甫个性内向,脾气暴躁。当他听说他的妻子和别人有暧昧时,他没有问妻子半个字,就假装让他的妻子去后院割韭菜,当妻子弯腰割韭菜时,他拿出手枪杀了他的妻子。 
   
  后来,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吴海兰偷了张灵甫的文件。据张灵甫第四任妻子王玉龄向外界透露吴海兰偷了他的的重要文件,并问了她多次,她都拒绝承认,回家时,经过母亲的墓地,让吴海兰给母亲祭拜,吴海兰还是拒绝,回到家中,她也一直板着脸,张灵甫继续盘问文件的下落,吴海兰还是不理他,失去理智的他对吴海兰痛下杀手。 
 
  就包括张灵甫和吴海兰的女儿张清芳的四伯张秀甫曾也跟她是这样说的,是她的母亲偷了父亲的重要文件,还不承认父亲才痛下杀手的。 
   
  所以后来张灵甫因谋杀而进入监狱,被判处十年。 
 
  在南京“监狱”服刑时,由于表现良好,在监狱待了一年多,又回到了战场,还娶了第三妻子王玉玲。

5. 张灵甫死后,19岁貌美如花的妻子去了哪里?

抗日将领张灵甫,在军中素有"吴三桂"的绰号。这个称呼的本意并不是说他骁勇善战、杀敌无数,而是内涵此人风流成性、朝三暮四。他曾先后考入北京大学、黄埔军校,不仅文武双全,还长得玉树临风,收获了众多贵族小姐的芳心,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美男子。


可惜天妒英才,张灵甫阵亡时年仅44岁,正值壮年时期,但他的短暂的一生却经历了4段婚姻,实属罕见。
张灵甫的前3段婚姻都以悲剧结尾。在他还是北大学生时,他的父母就为他安排了一场包办婚姻,对象是同村女子邢凤英。邢凤英是名传统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不识大字,所以张灵甫看不上她,但邢凤英恪守孝道和妇道,一直伺候张家父母。


在四川带兵期间,张灵甫认识了吴海兰,二人正式结婚。但因为同事的一句玩笑话,生性多疑的张灵甫误以为妻子出轨,于是开枪将她射死。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杀妻案",甚至惊动了宋美龄和于凤至。多亏蒋介石的庇护,张灵甫才避免了牢狱之灾。


张灵甫的第三任妻子是西安富商之女高艳玉,据说此人出落得亭亭玉立,只可惜沾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二人一生育有2女1子,皆因高艳玉的疏忽而夭折。
张灵甫对她心存不满,主动提出离婚。
如果说张灵甫的前三段婚姻都是不幸,那他的第四段婚姻就是"神仙爱情"。他和王玉龄的感情经历,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即使是相差25岁的"忘年婚姻",但才子和佳人的爱情永不泯灭,让人泪目。


才子佳人,天生一对
王玉龄出身湖南当地名门望族。她的父亲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和叶挺将军是同届同学,毕业后继承家产开始经商,终于富甲一方;母亲罗氏是清朝兵部尚书罗武勤公的后代。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王玉龄,自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还比同龄人接受了资源更优秀的教育。她5岁时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知书达礼、博古通今。


王玉龄和张灵甫的见面缘于一次偶然。当时,17岁的王玉龄正和同学在理发店做发型,张灵甫恰巧踏进这家店铺剪头发。路过王玉龄身边时,他发现这个女生的背影十分优柔纤巧,不由得怜香惜玉起来,对她的长相充满了好奇。于是他故意站在她身后,从镜子里偷窥她的面庞。谁知王玉龄一下就发现了他,气鼓鼓地瞪了他一眼。
就因为那一眼,张灵甫被她的特立独行感染了,产生了暗恋的心思。他求人多方打听,才知道那是王家的女儿。不久,张灵甫就主动上门提亲,求娶王玉龄。


面对比自己女儿大了25岁的上门女婿,罗氏起初是拒绝的;但王玉龄见张灵甫一表人才,也动了春心,便答应了他的求婚。
王玉龄和张灵甫的婚礼在上海金门饭店如约举行。这场婚礼空前的规模轰动了全中国:主婚人是程潜;几乎所有的国民党将领和上海各界名流都亲临现场,为的就是一睹贵族小姐和抗日名将喜结连理。


守寡七十载,终身不嫁人
好景不长,婚后两年,张灵甫于孟良崮战役中阵亡,19岁的王玉龄从此和丈夫阴阳两隔,成了一名寡妇。
彼时,儿子张道宇刚出生不满2个月,王玉龄也尚未从生产中完全恢复过来。噩耗传来,她悲痛欲绝,身体和精神被重创,一度想过随丈夫去了,但又顾及襁褓中的幼儿,只能咬牙坚持生活。


国民党败退台湾,身为将领遗孀的王玉龄也带着母亲和孩子赴台。当时国民政府财政吃紧,每月下发到亲属手中的抚恤金少得可怜,所以王玉龄的生活也十分窘迫。
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她又拖家带口前往美国,一面在纽约大学攻读财会专业学位,同时还利用闲散时间打零工贴补家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玉龄以优异的成绩从纽大毕业,在罗斯福医院担任会计师,一大家子方才安定下来,生活也逐渐步入了正轨。


王玉龄定居美国时刚满24岁,正值花信年华,追求者也趋之若鹜,可她始终没有动过结婚的念头。她曾说过,如果还有来世,她依然愿意嫁给张灵甫。在她的心目中,张灵甫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英雄,他刚正不阿的品格正是最拨动她心弦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王玉龄终身追随丈夫的遗愿,一生都对日本人白眼相对。她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救济过无数贫穷华人,被特批可以在中美间自由来往。而另一个享受此特权的人,是杨振宁。

张灵甫死后,19岁貌美如花的妻子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