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义难两全,下句是什么

2024-05-17

1. 自古忠义难两全,下句是什么

自古忠义难两全,两者相权取其轻。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意思是:
从古至今忠、义不能全部得到,两者相互比较,选择弊端小的那一方。
喻义:
如今用来阐述,世上的事没有十全十美,权衡两者之间,选择对自身有利的。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自古忠义难两全,下句是什么

2. “自古忠义难两全”的下句是什么?

自古忠义难两全,两者相权取其轻。
出处《三国演义》
意思是:
从古至今忠、义不能全部得到,两者相互比较,选择弊端小的那一方。
喻义:
如今用来阐述,世上的事没有十全十美,权衡两者之间,选择对自身有利的。

扩展资料:题材来源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
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
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
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
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3. 自古忠义两难全,那什么是忠,什么是义?忠与奸有绝对的分辨吗?

忠是正直忠诚,义是仁义。
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管子最早提出了“义”(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最早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示仪仗;“羊”表示祭祀品。本义:正义;我的威仪;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有义德之美。
忠与奸有绝对的分辨。忠代表正义,奸代表奸诈。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奸,是不忠于国家、民族,两者是反义词。

扩展资料中国忠义代表:
关羽,一生忠义仁勇,诚信冠天下。在三国中以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中改动,原为孙坚之军所杀),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夜读春秋,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威镇华夏。
关羽死后不久,曾被封存为“忠义侯”,在中国人眼里,关羽就是忠、义的代表。 以“忠、义、仁、勇”而闻名于世的关羽由一个历史真实人物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绵延了一千多年.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
“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
文武子言:“我等男儿该当是国家栋梁!该当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汉铁骑!做当关的飞将军,铁血杀契丹,扬威漠北!敢对着来犯的外敌大喝一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如果给我等这样一个机会,就算搭上一条性命,又有何妨?到了那时节,不就能全了那大忠大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忠
百度百科-义

自古忠义两难全,那什么是忠,什么是义?忠与奸有绝对的分辨吗?

4. 忠孝两难全的意思 词语忠孝两难全的意思

1、忠孝两难全是一个组合词,意思是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不能十全十美。
 
 2、忠孝释义: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引证:(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伯应(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译文:伯应(袁可立子)真是个忠于君国,孝于父母的人。
 
 3、难全释义:难得十全十美。示例:自古忠孝两难全,精忠报国效岳飞。

5. 为什么忠,义不能两全?

忠,义可以两全的。 忠: 忠这个词最初是"委质为臣"式的.  古代臣的意思是买来的奴隶或战俘,他们是完全丧失了自由的,质,是一种野鸡,古人认为这种动物是很有节气的。  忠其实是分两种的,一种是绝对的忠,是对人的忠;一种是相对的忠,是对事的忠。 绝对的忠,是不管你上面的人做得是对不是不对,我一味的忠实于你;相对的忠,是对事的,你做得对,我全力拥护,你做的不对,那我也不会一味顺从.这就是对事的忠。 可惜到了后来,忠的含义被扭曲,这种对事的忠越来越少,最后几不可闻,倒是对人的忠,绝对的忠,经过统治者的大力推崇,而大行其道,直至于,"生我之门死我户",不一而足。  个人认为,忠更体现在相对的忠,对事的忠,它处在一种更高的阶段.  义也可分为大义与小义。小义是更多是一种草莽之类的义,大家在一起快意恩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为朋友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它有它的局限性,往往会被一时的是非困住自己的头脑,而至于头脑发热,不计后果。 大义,则可理解为民族大义,例如大宅门中的三叔,这个人平时为人实在不怎么招人待见,但是在日本鬼子面前,他怎么样,宁死不做卖国贼,这就是大义。

为什么忠,义不能两全?

6. 忠孝两难全是什么意思

忠孝两难全是一个组合词,意思是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不能十全十美。
一、忠孝
释义: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
引证:(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伯应(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
译文:伯应(袁可立子)真是个忠于君国,孝于父母的人。
二、难全
释义:难得十全十美。
示例:自古忠孝两难全,精忠报国效岳飞。
扩展资料
忠孝两难全的反义词—忠孝双全:
释义: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
引证:老舍《赵子曰》第二十一:“老人撅着胡子告诉他:‘忠孝双全,才是好汉。’”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典故: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7. “忠孝两难全”的下一句是什么?

自古忠孝难两全, 精忠报国效岳飞。
这首诗是岳飞时期流传下来的诗,诗人不详,全文内容如下:
自古忠孝难两全, 精忠报国效岳飞。 
胸襟坦荡豪气壮, 献身报国忠国家。 
岳母刺字表忠心, 千古流传赞赤子。
古代这种忠孝两难全的例子有很多:
岳飞(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忠孝两难全”的下一句是什么?

8. 什么叫忠义两全

回答:忠心和义气都能保有。



延伸:
1、忠贞义烈。
①《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即位,三公奏 典 前与 何进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②唐 崔融《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 
③《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④ 洪深《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2、指忠臣义士。①《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②明·无名氏《鸣凤记·拜谒忠灵》:“忠义关心,奸邪触目,莫非感慨。”
③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奉直大夫尚宝司少卿》“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
④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舟山时,兵民辑睦,忠义向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⑤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