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新农村新政策

2024-05-14

1. 关于建设新农村新政策

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关于建设新农村新政策

2. 新农村建设政策有哪些

1、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动工兴建住宅楼的农户,可按造价的一定比例,凭乡政府或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证明,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扶持。2、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动工兴建住宅楼的农户,其占用非耕地建房的,免收一切税费,占用耕地建房的,其耕地开垦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3、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住宅楼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由乡镇(街道)组织进行,市国土局、市建设局进行指导,并免费向农户提供相关资料、图纸。4、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兴建的住宅楼办房产证只收工本费,免收登记费,测绘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5、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兴建的住宅楼,其供电设施、广电设施、电信设施均由供电、广电、电信部门统一总线到点,安装到户,分户安装其入户材料费按现行价格收取,免收安装工资,初装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6、市试点村规划区内结合改厕兴建沼气池的,经验收合格后,由每个补助800元(含实物)。7、市试点村规划区内的主道路,按最低3.5米宽的标准浇水泥路面的,除交通部门按标准补助外,市财政在通村公路标准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重新补助。8、水泥路建设由行政村自行组织施工,不对外承包的,税务、工商等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实行零税、零费。9、上级下拨的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试点村项目实施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足额拨付到有关试点村使用,其他部门不得从中代扣任何款项。10、凡行政村新建村部,市财政按主体工程投资的15%予以补助,乡镇(街道)予以配套补助。11、凡用于农民新村建设的木材,纳入农民自用材管理,由乡村两级出具有效证明,由当地林业工作站核实用材数量,免收林业规费并给予放行。12、市委、市政府鼓励改造“空心村”。对利用“空心村”闲置土地建设新村并达到新村建设标准的由市政府将予以适当的补助,并按规定重新核发相关证照。二、大力发展新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13、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允许农民投资进入。14、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用地、税费、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当地政府全程提供服务,享受客商待遇。15、鼓励农民创业,对农民初次申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免收登记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可以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可享受原村级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权益,同时承担相应义务。农民从事手工业生产项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收工商登记和有关税费。农民兴办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独立核算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自开业之日起分别免征所得税1年和2年。16、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农民经商办企业银行、信贷部门要积极扶持,努力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17、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录用当地农民工,实行定向订单或职业培训,只要培训时间超过3个月并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市政府再就业办公室按有关规定在促进再就业资金的出资,适当补助企业和培训机构。18、允许农户将自己没有能力开发的耕地、山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调换、转让、租赁、入股、反租倒包等方式流转给有能力的经营者开发。19、投资农林牧渔业(含农产品加工企业),除了国家政策法规允许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外,还可以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其土地出让金按每平方米10元人民币收取。20、利用“五荒”资源或在边远贫困山区从事农林牧渔业开发项目,所需集体土地经当地村集体同意,投资者可以采取租赁、承包、合资入股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国土部门免收报批规费。21、从事农林牧渔业开发的企业(含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期十年以上,自有收入年度起,新增的所得阁地方所得部门,前十年将50%纳入地方财政建立的企业技改基金和新产品开发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22、2006年5月起,猪饲养量达到10000头以上的,可按种猪价格一定的比例,经有关部门核实后,凭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证明,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由市财政贴息扶持。2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申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确认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由市财政市财政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24、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农产品,对获得国家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由市财政分别一定的奖励。25、加大对带动农户100户以上、年产值超过100万元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市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扶持,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三、加快培育新农民,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26、为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市场竞争、自主发展能力,凡农民积极主动参加市级以上农民技术等学校培训的,通过学习考试并获得市级或市级以上专业技术合格证或毕业证的,由市财政将给予一定的奖励。27、对农民进城务工、办企业,其子女入托、入学,凭房产证、户口册、营业执照或有关部门证明等有关证件,享受本市城镇居民待遇。企业农民工在人才聘用、职称评定、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考核评选;工龄计算、劳动用工、医疗卫生、户口迁移、子女就学以及因商务和技术交流需要办理出国(境)手续等方面,享受与国有单位人员同等待遇。

3. 谁知道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行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但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采取系统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部门责无旁贷。各级农业部门应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任务。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略。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条件。应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贯穿始终,大力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坚持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基本目标。加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为根本动力。加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部署,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应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农业;中部地区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西部地区加强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转变牲畜养殖方式,发展特色农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进一步提升热带作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引导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以优质专用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使用、促进粮食加工转化等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加大农田改造和技术推广力度,发挥农垦企业和种粮大户的带动作用,稳定和提高商品粮供给水平。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探索农业投入品的补贴方式,健全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制度。 

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减少疫病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防疫队伍素质。实施天然草原保护等工程,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水产业,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 

努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围绕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提升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的目标,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搞好服务、完善管理”的方针,取消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各种就业限制,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依法保障他们的权益。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机装备、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设施农业建设。完善农村公益建设一事一议制度,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快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提高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三个关键环节,从管理、技术和生产实践三个层面切入,加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进程由点到面全面铺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推进农产品源头污染治理,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基础。 

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注重培育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形成农民家庭内部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鼓励农民循环利用资源,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为“三料”(肥料、燃料、饲料),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切实加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努力使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公共管理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各级农业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学习,着力贯彻。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和广泛宣传五中全会精神,使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成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研究政策,细化目标,制定措施,落实项目,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自觉地把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立足现有基础,科学制定不同地区、产业、阶段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尊重农民意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和推广经验。注重典型引路,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量力而行,确保效果。 

建立机制,保障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建立投入保障机制。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谁知道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

4. 关于新农村建设

鄂州市鄂城区沙锅乡新农村,欢迎您!

5. 新农村建设政策有哪些

法律分析:政策一:三权分置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和促进资本向农村农业集中,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的结构优化,促进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政策二:乡村振兴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亟待解决,具体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逐年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方面。
政策三:粮改饲
粮改饲,是农业村业部开展的农业改革,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也因地制宜,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新农村建设政策有哪些

6. 新农村建设有什么政策

法律分析: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创新创业。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7.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政策是什么?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也是“生产发展”的渠道之一。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就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专家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表现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出现的苗头;另一方面,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这些都与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亟待改变。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因此,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2006年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在“后农业税”时代,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乡镇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自治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政策是什么?

8. 新农村政策

新农村政策: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要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五个方面上,而这些方面都和乡村旅游关系密切。总得来说,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能够极大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又能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和互动,能够形成新农村建设一种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模式,即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