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财务报表分析?

2024-04-29

1. 如何学习财务报表分析?

  学习财报分析先要明白财报分析的目的,财务报表分析,又称财务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补充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财务报表分析是由不同的使用者进行的,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分析重点,也有共同的要求。从企业总体来看,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权益的结构,估量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程度。
  2、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
  3、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不同年度盈利水平的变动情况。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内容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可以综合的描述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基本需要。
  其中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而营运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则是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前两者的增强其推动作用。
  进行报表分析,归纳为三个要点,先以比率为中心,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分析,进行专业比较是关键所在,这就是说,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这三个表格来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收集完整的资料来进行使用,运用财务比较的方法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

如何学习财务报表分析?

2. 如何学好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作为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和投资者的重视,在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财务报表分析是指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把企业看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生产与分配社会财富的经济实体,通过对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来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的行业地位、经营战略、主要产品的市场、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社会价值分配等经营特性和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能力,并对企业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价,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情况与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为相关经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财务报告分析对于不同的对象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对于投资者,分析主要是为寻求投资机会获得更高投资收益;对于债权人,分析主要是金融机构或企业为收回贷款和利息或将应收账款等债券按期收回现金而进行的信用分析;对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分析主要是为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公平恰当的征税而进行经济政策分析与税务分析。对于注册会计师,目的为客观公正的进行审计、避免审计错误、提高财务报告的可行度,也要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分析。
我认为学习方法有以下几点,一:明确目的,把握方向。分析财务报表之前首先要明确分析目的,针对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衡量标准,从而形成评价结论;二:夯实基础,熟练技巧。在明确计算方向后,便要挑出合适的计算公式或方法,得出结论,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比较的内容除了金额数量上的绝对值之外,最常见的是比率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三:温故知新。学完后,经常复习一下,不仅有利于会计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后面专业知识的理解。

3. 如何做财报分析

根据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的数据,并结合年度报告中的其它有关资料,特别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资料,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和分析:
(一)从总体上观察企业全年所取的利润大小及其组成是否合理。通过将企业的全年利润与以前利润比较,能够评价企业利润变动情况的好坏。通过计算利润总额中各组成部分的比重,能够说明企业利润是否正常合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应是其利润总额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比重应是最高的,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相对来讲比重不应很高。如果出现不符常规的情况,那就需要多加分析研究。
(二)通过对企业毛利率的计算,能够从一个方面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大小。毛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收入=毛利÷主营业务收入 如果企业毛利率比以前提高,可能说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成效,同时,在企业存货周转率未减慢的情况下,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应该有所增加。反之,当企业的毛利率有所下降,则应对企业的业务拓展能力和生产管理效率多加考虑。
(三)可通过有关比率指标的计算,来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报酬。
常用的指标有:
1.每股收益。
这一指标反映企业普通股每股在一年中所赚得的利润。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税后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额 上列公式中,根据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主要为普通股以及每股面值为1元的情况,可直接以税后利润除以平均股本总额来计算,此时,这一指标即为"股本净利率"。 每股获利额常被用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评估股票投资的风险。如果企业的每股获利额较高,则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较强,从而投资于该企业股票风险相对也就小一些。 应该指出,这一指标往往只用于在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动,而很少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因为不同企业由于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的不同会使这一指标产生较大的差异。 2.价格一盈利比率,即所谓的市盈率,这是一个被用来评价投资报酬与风险的指标,作为对每股获利额指标不足的一种弥补。
其公式如下: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每股获利额 假定某企业普通股每股市价为10元,每股获利额为0.40元,则其 市盈率=10÷0.40=25 它表示该种股票的市价是每元税后利润的25倍,其倒数(即1/25=4%)则表示投资于该种股票的投资报酬率。 将市盈率和每股获利额结合运用,可对股票未来的市价作出一定的估计。比如,企业每年利润增长30%,如果这个估计是比较正确的话,则次年的每股获利额可达0.52元(即0.04×130%),此时,即使市盈率不上升,未来的股价将为13元(即0.52×25倍),从而投资者就可据此对这种股票的买卖作出决策。
3.股利发放率。
这一指标反映企业的股利政策。其计算公式如下: 股利发放率=每股股利÷每股获利额 这一指标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是作为短期投资还是中长期投资而定。一般地,若作为短期投资,则应选择股利发放率比较高的股票;若作为中长期投资,则应选择股利发放率不是很高的股票,因为这预示着该企业正在把资金再行投入企业,从而将使其未来的利润增长具有较大的动力,并将使未来的股票价格上涨。
4.股利实得率。
这是一个反映股票投资者的现金收益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股利实得率=每股股利÷每股市价 这一指标往往为那些对股利比较感兴趣的投资者所注意,对这些人而言,股利实得率较高的股票自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最后,要注意将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的有关数据与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中的有关数据相对照,看看它们是否符合应有的连带关系。如,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最后的未分配利润额是否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额相一致;年度内各项利润分配数是否与财务状况变动表中的各项利润分配数相一致;本年提取的公积金数额是否与资产负债表中的公积金增加数额相一致,如此等等。若发现这些数据之间无法核对,就说明报表中的许多资料都有错误甚至是失实了,这时就需要慎重决策。

如何做财报分析

4. 怎样做好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剔除财务报表的“粉饰”,公允地评估企业的决策绩效。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艺术”,背后隐藏着企业的玄机。 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剔除财务报表的“粉饰”,公允地评估企业的决策绩效。 财务报表看什么? 要读懂财务报表,除了要有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外,还应掌握以下方面以看清隐藏在财务报表背后的企业玄机: 浏览报表,探测企业是否有重大的财务方面的问题。 拿到企业的报表,首先不是做一些复杂的比率计算或统计分析,而是通读三张报表,即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看看是否有异常科目或异常金额的科目,或从表中不同科目金额的分布来看是否异常。比如,在国内会计实务中,“应收、应付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其他应收款过大往往意味着本企业的资金被其他企业或人占用、甚至长期占用,这种占用要么可能不计利息,要么可能变为坏账。在分析和评价中应剔除应收款可能变为坏账的部分并将其反映为当期的坏账费用以调低利润。 研究企业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以辨别有无问题。 一家连续赢利的公司业绩一般来讲要比一家前3年亏损,本期却赢利丰厚的企业业绩来得可靠。我们对国内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必须看满5年以上才基本上能看清楚,如果以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绩效指标来考核上市公司,那么会出现一个规律,即上市公司上市当年的该项指标相对于其上市前3年的平均水平下跌50%以上,以后的年份再也不可能恢复到上市前的水平。解释只有一个:企业上市前的报表“包装”得太厉害。 比较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与其现金流量水平一致。 有些企业在利润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经营利润水平,而在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却表现贫乏,那么我们就应提出这样的问题:“利润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现金?利润的质量是否有问题?”银广夏在其被暴光前一年的赢利能力远远超过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相对于经营利润水平贫乏,事后证明该公司系以其在天津的全资进出口子公司虚做海关报关单,然后在会计上虚增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的方式吹起利润的“气球”。而这些子虚乌有的所谓应收账款是永远不可能转化为经营的现金的,这也就难怪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此贫乏。 将企业与同业比较 将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指标的标准进行比较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深阔的企业画面:一家企业与自己比较也许进步已经相当快了,比如销售增长了20%,但是放在整个行业的水平上来看,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行业平均的销售增长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跑得慢的企业最终将败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小心报表中的“粉饰” 财务报表中粉饰报表、制造泡沫的一些手法,对企业决策绩效的评估容易产生偏差甚至完全出错现象。 以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来掩饰主营业务利润的不足或亏损状况。 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活动产生的利润,通常出现于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中。如果我们分析中发现企业扣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后的净利润远低于企业净利润的总额,比如不到50%,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源于其主营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来源于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这样的利润水平是无法持续的,也并不反映企业经理人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结果。 将收益性支出或期间费用资本化以高估利润。 这是中外企业“粉饰”利润的惯用手法,比如将本应列支为本期费用的利润表项目反映为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国内房地产开发行业中,我们可以经常地看到企业将房地产项目开发期间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利息支出任意地和长时间地“挂账”于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这样这些企业的利润便被严重地高估。 以关联交易方式“改善”经营业绩。采用这一手法的经典例子是目前已经不存在的。 “琼民源”公司。为了掩盖亏损的局面不惜采用向其子公司出售土地以实现当期利润,而下一年再从该子公司买回土地的伎俩,后来“东窗事发”,遭到财政部和证监会的严厉惩处。所以,我们在分析中应关注企业关联方交易的情况,研究其占企业总的销售、采购、借款以及利润的比例,并应审查这些交易的价格是否有失公允。 通过企业兼并“增加”利润 某些企业在产品或服务已经尚失赢利能力的情况下,采用兼并其他赢利企业的手段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这些企业的会计高手利用国内尚未有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准则和目前合并报表暂行规定中的“漏洞”,将被兼并企业全年的利润不合适地并入合并报表中。在分析中应特别注意企业的收购日期,收购前被兼并企业的利润水平,在合并利润表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间有无除所得税和少数股东收益以外的异常科目出现。 通过内部往来资金粉饰现金流量 有的企业在供、产、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便采用向关联企业内部融通资金,并把这些资金的流入列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手法使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看起来更好。 不夸大财务报表的作用。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公司的财务情况和评估决策绩效,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企业的资产以及利润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是按资产或存货获得时所支付的金额记录的,因此资产和销售成本不是按资产或存货现行价值反映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可能引起资产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的高估。另外,历史成本的原则还导致同业新老企业比较的困难。比如,假设甲、乙两家企业生产完全同样的产品,生产能力一样,本年销售收入也完全一样,都是1亿元,甲企业是10年前成立的企业,由于固定资产购建比较早,因此当初的成本比较便宜,再由于使用中折旧的缘故,故其固定资产的账面值较低,仅为2000万元;而乙企业是刚成立3年的企业,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较高,累计提取的折旧较少,所以其账面值较高,为6000万元。我们计算甲、乙两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可得:甲企业为10000/2000=5(次),而乙企业为10000/6000=1.67(次)。若我们将两家企业的周转率相比,则会得到乙企业的周转率仅仅为甲企业的1/3,乙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似乎远远不如甲企业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解决这一局限性的方法是在企业内部考核中采用资产的现行价值来计量资产的价值,比如甲乙企业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按固定资产重新购建的成本——重置成本来替换其账面值。 其次,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普遍存在。财务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常常允许对相同的业务采取多个可选择的方法之一,即使对同类固定资产都采用直线法折旧,不同企业对资产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未能够在市场上可变卖的价值(残值)的估计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其一,在企业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之前,应该按行业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对同一类经济业务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其二,作为分析人员,应采用一些剔除由于会计政策不一致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另外,财务指标也具有局限性。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有效以及企业作为组织的创新和学习能力怎样等是财务指标所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的,必须借助于其他的非财务指标,甚至是难以量化的指标来考核。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艺术”,正如对同一片自然的景色,画匠和大师的笔下诠释会有很大差距一样,不同的分析人员在解析同一份报表时可能得到十分不同的结论。

5. 怎样做好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剔除财务报表的“粉饰”,公允地评估企业的决策绩效。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艺术”,背后隐藏着企业的玄机。 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剔除财务报表的“粉饰”,公允地评估企业的决策绩效。 财务报表看什么? 要读懂财务报表,除了要有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外,还应掌握以下方面以看清隐藏在财务报表背后的企业玄机: 浏览报表,探测企业是否有重大的财务方面的问题。 拿到企业的报表,首先不是做一些复杂的比率计算或统计分析,而是通读三张报表,即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看看是否有异常科目或异常金额的科目,或从表中不同科目金额的分布来看是否异常。比如,在国内会计实务中,“应收、应付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其他应收款过大往往意味着本企业的资金被其他企业或人占用、甚至长期占用,这种占用要么可能不计利息,要么可能变为坏账。在分析和评价中应剔除应收款可能变为坏账的部分并将其反映为当期的坏账费用以调低利润。 研究企业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以辨别有无问题。 一家连续赢利的公司业绩一般来讲要比一家前3年亏损,本期却赢利丰厚的企业业绩来得可靠。我们对国内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必须看满5年以上才基本上能看清楚,如果以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绩效指标来考核上市公司,那么会出现一个规律,即上市公司上市当年的该项指标相对于其上市前3年的平均水平下跌50%以上,以后的年份再也不可能恢复到上市前的水平。解释只有一个:企业上市前的报表“包装”得太厉害。 比较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与其现金流量水平一致。 有些企业在利润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经营利润水平,而在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却表现贫乏,那么我们就应提出这样的问题:“利润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现金?利润的质量是否有问题?”银广夏在其被暴光前一年的赢利能力远远超过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相对于经营利润水平贫乏,事后证明该公司系以其在天津的全资进出口子公司虚做海关报关单,然后在会计上虚增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的方式吹起利润的“气球”。而这些子虚乌有的所谓应收账款是永远不可能转化为经营的现金的,这也就难怪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此贫乏。 将企业与同业比较 将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指标的标准进行比较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深阔的企业画面:一家企业与自己比较也许进步已经相当快了,比如销售增长了20%,但是放在整个行业的水平上来看,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行业平均的销售增长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跑得慢的企业最终将败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小心报表中的“粉饰” 财务报表中粉饰报表、制造泡沫的一些手法,对企业决策绩效的评估容易产生偏差甚至完全出错现象。 以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来掩饰主营业务利润的不足或亏损状况。 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活动产生的利润,通常出现于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中。如果我们分析中发现企业扣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后的净利润远低于企业净利润的总额,比如不到50%,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源于其主营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来源于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这样的利润水平是无法持续的,也并不反映企业经理人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结果。 将收益性支出或期间费用资本化以高估利润。 这是中外企业“粉饰”利润的惯用手法,比如将本应列支为本期费用的利润表项目反映为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国内房地产开发行业中,我们可以经常地看到企业将房地产项目开发期间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利息支出任意地和长时间地“挂账”于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这样这些企业的利润便被严重地高估。 以关联交易方式“改善”经营业绩。采用这一手法的经典例子是目前已经不存在的。 “琼民源”公司。为了掩盖亏损的局面不惜采用向其子公司出售土地以实现当期利润,而下一年再从该子公司买回土地的伎俩,后来“东窗事发”,遭到财政部和证监会的严厉惩处。所以,我们在分析中应关注企业关联方交易的情况,研究其占企业总的销售、采购、借款以及利润的比例,并应审查这些交易的价格是否有失公允。 通过企业兼并“增加”利润 某些企业在产品或服务已经尚失赢利能力的情况下,采用兼并其他赢利企业的手段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这些企业的会计高手利用国内尚未有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准则和目前合并报表暂行规定中的“漏洞”,将被兼并企业全年的利润不合适地并入合并报表中。在分析中应特别注意企业的收购日期,收购前被兼并企业的利润水平,在合并利润表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间有无除所得税和少数股东收益以外的异常科目出现。 通过内部往来资金粉饰现金流量 有的企业在供、产、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便采用向关联企业内部融通资金,并把这些资金的流入列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手法使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看起来更好。 不夸大财务报表的作用。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公司的财务情况和评估决策绩效,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企业的资产以及利润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是按资产或存货获得时所支付的金额记录的,因此资产和销售成本不是按资产或存货现行价值反映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可能引起资产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的高估。另外,历史成本的原则还导致同业新老企业比较的困难。比如,假设甲、乙两家企业生产完全同样的产品,生产能力一样,本年销售收入也完全一样,都是1亿元,甲企业是10年前成立的企业,由于固定资产购建比较早,因此当初的成本比较便宜,再由于使用中折旧的缘故,故其固定资产的账面值较低,仅为2000万元;而乙企业是刚成立3年的企业,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较高,累计提取的折旧较少,所以其账面值较高,为6000万元。我们计算甲、乙两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可得:甲企业为10000/2000=5(次),而乙企业为10000/6000=1.67(次)。若我们将两家企业的周转率相比,则会得到乙企业的周转率仅仅为甲企业的1/3,乙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似乎远远不如甲企业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解决这一局限性的方法是在企业内部考核中采用资产的现行价值来计量资产的价值,比如甲乙企业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按固定资产重新购建的成本——重置成本来替换其账面值。 其次,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普遍存在。财务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常常允许对相同的业务采取多个可选择的方法之一,即使对同类固定资产都采用直线法折旧,不同企业对资产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未能够在市场上可变卖的价值(残值)的估计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其一,在企业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之前,应该按行业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对同一类经济业务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其二,作为分析人员,应采用一些剔除由于会计政策不一致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另外,财务指标也具有局限性。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有效以及企业作为组织的创新和学习能力怎样等是财务指标所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的,必须借助于其他的非财务指标,甚至是难以量化的指标来考核。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艺术”,正如对同一片自然的景色,画匠和大师的笔下诠释会有很大差距一样,不同的分析人员在解析同一份报表时可能得到十分不同的结论。

怎样做好财务报表分析

6. 怎样做好财务报表分析

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剔除财务报表的“粉饰”,公允地评估企业的决策绩效。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艺术”,背后隐藏着企业的玄机。 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剔除财务报表的“粉饰”,公允地评估企业的决策绩效。 财务报表看什么? 要读懂财务报表,除了要有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外,还应掌握以下方面以看清隐藏在财务报表背后的企业玄机: 浏览报表,探测企业是否有重大的财务方面的问题。 拿到企业的报表,首先不是做一些复杂的比率计算或统计分析,而是通读三张报表,即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看看是否有异常科目或异常金额的科目,或从表中不同科目金额的分布来看是否异常。比如,在国内会计实务中,“应收、应付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其他应收款过大往往意味着本企业的资金被其他企业或人占用、甚至长期占用,这种占用要么可能不计利息,要么可能变为坏账。在分析和评价中应剔除应收款可能变为坏账的部分并将其反映为当期的坏账费用以调低利润。 研究企业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以辨别有无问题。 一家连续赢利的公司业绩一般来讲要比一家前3年亏损,本期却赢利丰厚的企业业绩来得可靠。我们对国内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必须看满5年以上才基本上能看清楚,如果以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绩效指标来考核上市公司,那么会出现一个规律,即上市公司上市当年的该项指标相对于其上市前3年的平均水平下跌50%以上,以后的年份再也不可能恢复到上市前的水平。解释只有一个:企业上市前的报表“包装”得太厉害。 比较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与其现金流量水平一致。 有些企业在利润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经营利润水平,而在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却表现贫乏,那么我们就应提出这样的问题:“利润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现金?利润的质量是否有问题?”银广夏在其被暴光前一年的赢利能力远远超过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相对于经营利润水平贫乏,事后证明该公司系以其在天津的全资进出口子公司虚做海关报关单,然后在会计上虚增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的方式吹起利润的“气球”。而这些子虚乌有的所谓应收账款是永远不可能转化为经营的现金的,这也就难怪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此贫乏。 将企业与同业比较 将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指标的标准进行比较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深阔的企业画面:一家企业与自己比较也许进步已经相当快了,比如销售增长了20%,但是放在整个行业的水平上来看,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行业平均的销售增长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跑得慢的企业最终将败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小心报表中的“粉饰” 财务报表中粉饰报表、制造泡沫的一些手法,对企业决策绩效的评估容易产生偏差甚至完全出错现象。 以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来掩饰主营业务利润的不足或亏损状况。 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活动产生的利润,通常出现于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中。如果我们分析中发现企业扣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后的净利润远低于企业净利润的总额,比如不到50%,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源于其主营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来源于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这样的利润水平是无法持续的,也并不反映企业经理人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结果。 将收益性支出或期间费用资本化以高估利润。 这是中外企业“粉饰”利润的惯用手法,比如将本应列支为本期费用的利润表项目反映为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国内房地产开发行业中,我们可以经常地看到企业将房地产项目开发期间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利息支出任意地和长时间地“挂账”于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这样这些企业的利润便被严重地高估。 以关联交易方式“改善”经营业绩。采用这一手法的经典例子是目前已经不存在的。 “琼民源”公司。为了掩盖亏损的局面不惜采用向其子公司出售土地以实现当期利润,而下一年再从该子公司买回土地的伎俩,后来“东窗事发”,遭到财政部和证监会的严厉惩处。所以,我们在分析中应关注企业关联方交易的情况,研究其占企业总的销售、采购、借款以及利润的比例,并应审查这些交易的价格是否有失公允。 通过企业兼并“增加”利润 某些企业在产品或服务已经尚失赢利能力的情况下,采用兼并其他赢利企业的手段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这些企业的会计高手利用国内尚未有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准则和目前合并报表暂行规定中的“漏洞”,将被兼并企业全年的利润不合适地并入合并报表中。在分析中应特别注意企业的收购日期,收购前被兼并企业的利润水平,在合并利润表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间有无除所得税和少数股东收益以外的异常科目出现。 通过内部往来资金粉饰现金流量 有的企业在供、产、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便采用向关联企业内部融通资金,并把这些资金的流入列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手法使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看起来更好。 不夸大财务报表的作用。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公司的财务情况和评估决策绩效,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企业的资产以及利润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是按资产或存货获得时所支付的金额记录的,因此资产和销售成本不是按资产或存货现行价值反映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可能引起资产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的高估。另外,历史成本的原则还导致同业新老企业比较的困难。比如,假设甲、乙两家企业生产完全同样的产品,生产能力一样,本年销售收入也完全一样,都是1亿元,甲企业是10年前成立的企业,由于固定资产购建比较早,因此当初的成本比较便宜,再由于使用中折旧的缘故,故其固定资产的账面值较低,仅为2000万元;而乙企业是刚成立3年的企业,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较高,累计提取的折旧较少,所以其账面值较高,为6000万元。我们计算甲、乙两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可得:甲企业为10000/2000=5(次),而乙企业为10000/6000=1.67(次)。若我们将两家企业的周转率相比,则会得到乙企业的周转率仅仅为甲企业的1/3,乙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似乎远远不如甲企业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解决这一局限性的方法是在企业内部考核中采用资产的现行价值来计量资产的价值,比如甲乙企业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按固定资产重新购建的成本——重置成本来替换其账面值。 其次,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普遍存在。财务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常常允许对相同的业务采取多个可选择的方法之一,即使对同类固定资产都采用直线法折旧,不同企业对资产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未能够在市场上可变卖的价值(残值)的估计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其一,在企业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之前,应该按行业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对同一类经济业务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其二,作为分析人员,应采用一些剔除由于会计政策不一致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另外,财务指标也具有局限性。

7. 怎样做好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剔除财务报表的“粉饰”,公允地评估企业的决策绩效。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艺术”,背后隐藏着企业的玄机。 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剔除财务报表的“粉饰”,公允地评估企业的决策绩效。 财务报表看什么? 要读懂财务报表,除了要有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外,还应掌握以下方面以看清隐藏在财务报表背后的企业玄机: 浏览报表,探测企业是否有重大的财务方面的问题。 拿到企业的报表,首先不是做一些复杂的比率计算或统计分析,而是通读三张报表,即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看看是否有异常科目或异常金额的科目,或从表中不同科目金额的分布来看是否异常。比如,在国内会计实务中,“应收、应付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其他应收款过大往往意味着本企业的资金被其他企业或人占用、甚至长期占用,这种占用要么可能不计利息,要么可能变为坏账。在分析和评价中应剔除应收款可能变为坏账的部分并将其反映为当期的坏账费用以调低利润。 研究企业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以辨别有无问题。 一家连续赢利的公司业绩一般来讲要比一家前3年亏损,本期却赢利丰厚的企业业绩来得可靠。我们对国内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必须看满5年以上才基本上能看清楚,如果以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绩效指标来考核上市公司,那么会出现一个规律,即上市公司上市当年的该项指标相对于其上市前3年的平均水平下跌50%以上,以后的年份再也不可能恢复到上市前的水平。解释只有一个:企业上市前的报表“包装”得太厉害。 比较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与其现金流量水平一致。 有些企业在利润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经营利润水平,而在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却表现贫乏,那么我们就应提出这样的问题:“利润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现金?利润的质量是否有问题?”银广夏在其被暴光前一年的赢利能力远远超过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相对于经营利润水平贫乏,事后证明该公司系以其在天津的全资进出口子公司虚做海关报关单,然后在会计上虚增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的方式吹起利润的“气球”。而这些子虚乌有的所谓应收账款是永远不可能转化为经营的现金的,这也就难怪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此贫乏。 将企业与同业比较 将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指标的标准进行比较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深阔的企业画面:一家企业与自己比较也许进步已经相当快了,比如销售增长了20%,但是放在整个行业的水平上来看,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行业平均的销售增长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跑得慢的企业最终将败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小心报表中的“粉饰” 财务报表中粉饰报表、制造泡沫的一些手法,对企业决策绩效的评估容易产生偏差甚至完全出错现象。 以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来掩饰主营业务利润的不足或亏损状况。 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活动产生的利润,通常出现于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中。如果我们分析中发现企业扣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后的净利润远低于企业净利润的总额,比如不到50%,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源于其主营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来源于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这样的利润水平是无法持续的,也并不反映企业经理人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结果。 将收益性支出或期间费用资本化以高估利润。 这是中外企业“粉饰”利润的惯用手法,比如将本应列支为本期费用的利润表项目反映为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国内房地产开发行业中,我们可以经常地看到企业将房地产项目开发期间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利息支出任意地和长时间地“挂账”于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这样这些企业的利润便被严重地高估。 以关联交易方式“改善”经营业绩。采用这一手法的经典例子是目前已经不存在的。 “琼民源”公司。为了掩盖亏损的局面不惜采用向其子公司出售土地以实现当期利润,而下一年再从该子公司买回土地的伎俩,后来“东窗事发”,遭到财政部和证监会的严厉惩处。所以,我们在分析中应关注企业关联方交易的情况,研究其占企业总的销售、采购、借款以及利润的比例,并应审查这些交易的价格是否有失公允。 通过企业兼并“增加”利润 某些企业在产品或服务已经尚失赢利能力的情况下,采用兼并其他赢利企业的手段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这些企业的会计高手利用国内尚未有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准则和目前合并报表暂行规定中的“漏洞”,将被兼并企业全年的利润不合适地并入合并报表中。在分析中应特别注意企业的收购日期,收购前被兼并企业的利润水平,在合并利润表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间有无除所得税和少数股东收益以外的异常科目出现。 通过内部往来资金粉饰现金流量 有的企业在供、产、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便采用向关联企业内部融通资金,并把这些资金的流入列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手法使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看起来更好。 不夸大财务报表的作用。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公司的财务情况和评估决策绩效,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企业的资产以及利润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是按资产或存货获得时所支付的金额记录的,因此资产和销售成本不是按资产或存货现行价值反映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可能引起资产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的高估。另外,历史成本的原则还导致同业新老企业比较的困难。比如,假设甲、乙两家企业生产完全同样的产品,生产能力一样,本年销售收入也完全一样,都是1亿元,甲企业是10年前成立的企业,由于固定资产购建比较早,因此当初的成本比较便宜,再由于使用中折旧的缘故,故其固定资产的账面值较低,仅为2000万元;而乙企业是刚成立3年的企业,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较高,累计提取的折旧较少,所以其账面值较高,为6000万元。我们计算甲、乙两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可得:甲企业为10000/2000=5(次),而乙企业为10000/6000=1.67(次)。若我们将两家企业的周转率相比,则会得到乙企业的周转率仅仅为甲企业的1/3,乙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似乎远远不如甲企业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解决这一局限性的方法是在企业内部考核中采用资产的现行价值来计量资产的价值,比如甲乙企业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按固定资产重新购建的成本——重置成本来替换其账面值。 其次,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普遍存在。财务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常常允许对相同的业务采取多个可选择的方法之一,即使对同类固定资产都采用直线法折旧,不同企业对资产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未能够在市场上可变卖的价值(残值)的估计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其一,在企业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之前,应该按行业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对同一类经济业务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其二,作为分析人员,应采用一些剔除由于会计政策不一致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另外,财务指标也具有局限性。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有效以及企业作为组织的创新和学习能力怎样等是财务指标所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的,必须借助于其他的非财务指标,甚至是难以量化的指标来考核。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艺术”,正如对同一片自然的景色,画匠和大师的笔下诠释会有很大差距一样,不同的分析人员在解析同一份报表时可能得到十分不同的结论。

怎样做好财务报表分析

8. 怎样做好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剔除财务报表的“粉饰”,公允地评估企业的决策绩效。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艺术”,背后隐藏着企业的玄机。 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剔除财务报表的“粉饰”,公允地评估企业的决策绩效。 财务报表看什么? 要读懂财务报表,除了要有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外,还应掌握以下方面以看清隐藏在财务报表背后的企业玄机: 浏览报表,探测企业是否有重大的财务方面的问题。 拿到企业的报表,首先不是做一些复杂的比率计算或统计分析,而是通读三张报表,即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看看是否有异常科目或异常金额的科目,或从表中不同科目金额的分布来看是否异常。比如,在国内会计实务中,“应收、应付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其他应收款过大往往意味着本企业的资金被其他企业或人占用、甚至长期占用,这种占用要么可能不计利息,要么可能变为坏账。在分析和评价中应剔除应收款可能变为坏账的部分并将其反映为当期的坏账费用以调低利润。 研究企业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以辨别有无问题。 一家连续赢利的公司业绩一般来讲要比一家前3年亏损,本期却赢利丰厚的企业业绩来得可靠。我们对国内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必须看满5年以上才基本上能看清楚,如果以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绩效指标来考核上市公司,那么会出现一个规律,即上市公司上市当年的该项指标相对于其上市前3年的平均水平下跌50%以上,以后的年份再也不可能恢复到上市前的水平。解释只有一个:企业上市前的报表“包装”得太厉害。 比较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与其现金流量水平一致。 有些企业在利润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经营利润水平,而在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却表现贫乏,那么我们就应提出这样的问题:“利润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现金?利润的质量是否有问题?”银广夏在其被暴光前一年的赢利能力远远超过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相对于经营利润水平贫乏,事后证明该公司系以其在天津的全资进出口子公司虚做海关报关单,然后在会计上虚增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的方式吹起利润的“气球”。而这些子虚乌有的所谓应收账款是永远不可能转化为经营的现金的,这也就难怪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此贫乏。 将企业与同业比较 将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指标的标准进行比较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深阔的企业画面:一家企业与自己比较也许进步已经相当快了,比如销售增长了20%,但是放在整个行业的水平上来看,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行业平均的销售增长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跑得慢的企业最终将败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小心报表中的“粉饰” 财务报表中粉饰报表、制造泡沫的一些手法,对企业决策绩效的评估容易产生偏差甚至完全出错现象。 以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来掩饰主营业务利润的不足或亏损状况。 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活动产生的利润,通常出现于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中。如果我们分析中发现企业扣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后的净利润远低于企业净利润的总额,比如不到50%,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源于其主营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来源于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这样的利润水平是无法持续的,也并不反映企业经理人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结果。 将收益性支出或期间费用资本化以高估利润。 这是中外企业“粉饰”利润的惯用手法,比如将本应列支为本期费用的利润表项目反映为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国内房地产开发行业中,我们可以经常地看到企业将房地产项目开发期间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利息支出任意地和长时间地“挂账”于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这样这些企业的利润便被严重地高估。 以关联交易方式“改善”经营业绩。采用这一手法的经典例子是目前已经不存在的。 “琼民源”公司。为了掩盖亏损的局面不惜采用向其子公司出售土地以实现当期利润,而下一年再从该子公司买回土地的伎俩,后来“东窗事发”,遭到财政部和证监会的严厉惩处。所以,我们在分析中应关注企业关联方交易的情况,研究其占企业总的销售、采购、借款以及利润的比例,并应审查这些交易的价格是否有失公允。 通过企业兼并“增加”利润 某些企业在产品或服务已经尚失赢利能力的情况下,采用兼并其他赢利企业的手段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这些企业的会计高手利用国内尚未有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准则和目前合并报表暂行规定中的“漏洞”,将被兼并企业全年的利润不合适地并入合并报表中。在分析中应特别注意企业的收购日期,收购前被兼并企业的利润水平,在合并利润表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间有无除所得税和少数股东收益以外的异常科目出现。 通过内部往来资金粉饰现金流量 有的企业在供、产、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便采用向关联企业内部融通资金,并把这些资金的流入列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手法使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看起来更好。 不夸大财务报表的作用。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公司的财务情况和评估决策绩效,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企业的资产以及利润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是按资产或存货获得时所支付的金额记录的,因此资产和销售成本不是按资产或存货现行价值反映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可能引起资产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的高估。另外,历史成本的原则还导致同业新老企业比较的困难。比如,假设甲、乙两家企业生产完全同样的产品,生产能力一样,本年销售收入也完全一样,都是1亿元,甲企业是10年前成立的企业,由于固定资产购建比较早,因此当初的成本比较便宜,再由于使用中折旧的缘故,故其固定资产的账面值较低,仅为2000万元;而乙企业是刚成立3年的企业,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较高,累计提取的折旧较少,所以其账面值较高,为6000万元。我们计算甲、乙两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可得:甲企业为10000/2000=5(次),而乙企业为10000/6000=1.67(次)。若我们将两家企业的周转率相比,则会得到乙企业的周转率仅仅为甲企业的1/3,乙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似乎远远不如甲企业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解决这一局限性的方法是在企业内部考核中采用资产的现行价值来计量资产的价值,比如甲乙企业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按固定资产重新购建的成本——重置成本来替换其账面值。 其次,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普遍存在。财务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常常允许对相同的业务采取多个可选择的方法之一,即使对同类固定资产都采用直线法折旧,不同企业对资产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未能够在市场上可变卖的价值(残值)的估计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其一,在企业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之前,应该按行业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对同一类经济业务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其二,作为分析人员,应采用一些剔除由于会计政策不一致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另外,财务指标也具有局限性。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有效以及企业作为组织的创新和学习能力怎样等是财务指标所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的,必须借助于其他的非财务指标,甚至是难以量化的指标来考核。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艺术”,正如对同一片自然的景色,画匠和大师的笔下诠释会有很大差距一样,不同的分析人员在解析同一份报表时可能得到十分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