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奋斗的名人故事,都有哪些?

2024-05-16

1. 关于奋斗的名人故事,都有哪些?


关于奋斗的名人故事,都有哪些?

2. 关于奋斗的名人故事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3. 努力奋斗的名人故事

 努力奋斗的名人故事
                         引导语:停止奋斗,生命也就停止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努力奋斗的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努力奋斗的名人故事1:董明珠         1954年,董明珠出生在江苏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兄弟姊妹7人,她最小。毕业后在南京一家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平淡幸福!
         1984年,儿子2岁的时候,丈夫突然去世,晴天霹雳。那年董明珠30岁。
         30岁丧夫,还带着一个2岁的儿子,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女人这辈子都可能被乌云笼罩。然而,在丈夫去世6年后,董明珠突然决定:不再接受老天不公的安排,要翻身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她把8岁的儿子托付给母亲,毅然辞去工作,独自一人南下闯荡。
         “当你绝对决定努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帮你!”
         那年,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低谷,往往是人生转折点。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凭借毅力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便从这里开始。她靠着勤奋和诚恳,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1995年,董明珠成为格力的销售经理,2007年,53岁的她出任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直到2015年,61岁的董明珠终于实现了10余年的愿望,将格力打入世界 500 强,排名家用电器类全球第一。
         现如今,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
         努力奋斗的名人故事2:刘强东         刘强东,1974年2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宿迁的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上大学时家人给他凑了500块钱上路。大学期间时,刘强东每天骑自行车去门头沟一家单位做实习程序员,并由此掘到了第一桶金。
         大学毕业后,刘强东盘下了中关村附近的一家饭馆。之前,店员薪水很低,住在地下室,平时只吃剩饭剩菜,老板亲自把控资金;刘强东接手后,给员工涨了工资,改善了住宿环境,把采购和收银权放给员工。由于管理松散,员工变着法子侵吞店里的钱,没过一年,原本盈利的饭店赔光了他的投入。
         从1998年3月开始,刘强东连续两个月天天光顾中关村,经过仔细观察,刘强东终于发现了“中关村秘密”——原来,中关村大部分商户都是在“炒货”,由此发现了商机。于是刘强东拿着在攒下来的12000元,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并租用了一个柜台,开始代理销售光磁产品,这是京东事业的起点。
         2001年,他创办京东公司已经3年,京东商城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光磁产品代理商,并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十多家分公司。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0万。。
         所以,人生中的低谷,往往是人生转折点。凡是挣扎过来的人相信都是真金不怕火炼,任何挫折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
    ;

努力奋斗的名人故事

4. 现代名人的奋斗故事

      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关于现代名人奋斗的故事你看过的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现代名人的奋斗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现代名人的奋斗故事篇一:宁泽涛 人生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宁泽涛,1993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毕业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10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游泳队运动员。主攻短距离游泳,主项为自由泳。
         2014年9月下旬,在韩国仁川市举行的第17届亚运会上,21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游泳队运动员宁泽涛在4天时间里连续获得4枚金牌,打破亚洲和亚运会记录。
         宁泽涛从小特别怕水,只要看见水他就会害怕得哭泣起来。7岁那年,母亲刘文会干脆将他送到河南省体育场游泳培训班学习,希望让他不再害怕水。
         仅仅训练两个月,宁泽涛就凸现游泳天赋,得到慧眼识珠的河南省业余体校教练郭红岩高度重视,立即招他进入游泳队,开始更加正规的训练。
         宁泽涛很小就离开家乡,踏上艰苦的专业游泳运动员之路,虽然他非常想念父母,可是需要到周末才能有给家里打电话的机会。
         在电话里听见宁泽涛哭泣,母亲趁机引导他:“我们是普通工薪家庭,你应该自立自强,自己去争取更美好的生活,”
         父亲宁锋也对儿子进行劝说:“我们不是体育之家,以前家里没有哪个是做体育的,现在你是个特例,盼望你刻苦训练,以后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经过父母的鼓舞,宁泽涛发誓必须刻苦训练,争取实现家庭的憧憬。11岁那年,宁泽涛进入河南省体工二大队,训练更加努力。由于他的成绩优异,第3年便进入海军游泳队担任专业运动员。
         宁泽涛所在的海军游泳馆,是全国游泳最为艰苦的地方,6条泳道25米长,训练起来特别辛苦,他竟然坚持不懈,每天都要游8000多米。他认为在军人这个熔炉里,只有不怕吃苦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促使自己变得坚韧。
         16岁那年,参加全运会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半决赛,宁泽涛以第7名晋级决赛。在决赛中他发挥失利,导致成绩不理想。
         尽管当时宁泽涛特别想放声哭泣,不过他觉得自己是军人,必须代表军人的形象,应该极力管住自己的情绪,最后到达更衣室,他才忍不住纷纷掉眼泪。
         返回部队后,宁泽涛比较懈气。知道他的情况,教练赶快进行鼓励:“倘若你继续停留在昨天的回忆中,仍旧颓废、迷茫,你便会更加的困惑、无助,始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人生不在于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与其让生命生锈,不如让生命发光发热。”
         宁泽涛感叹:“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做?”
         教练立刻指导:“只有超越自己,才能超过别人。如果你要超越自我,就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韧性,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可以做到。在超越自我的同时,也就是在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在郑州举行的游泳冠军赛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宁泽涛以48秒60的成绩打破由北京名将陈祚保持的48秒73的全国纪录。获奖后他终于知道,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比赛时收获惊喜。
         参加第12届全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宁泽涛以48秒27的成绩夺冠,打破吕志武在男子4×100自游泳接力赛中创造的48秒33的亚洲纪录,崭露头角后他准备再接再厉。
         9月23日,在仁川亚运会男子50米自由泳预赛中,宁泽涛游出21秒94,刷新亚运会纪录。决赛时几个选手竞争得相当激烈,直到最后时刻才分出胜负。
         宁泽涛从入水就保持着微弱优势,25米后开始加速,结果比日本名将盐浦慎理先触壁,以21秒95的成绩,为中国游泳队夺取男子项目的首枚金牌。
         9月24日,在仁川亚运会游泳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由余贺新、林永庆、孙杨和宁泽涛组成。孙杨的耐力比较好,教练将他放在第三棒,他的任务是追赶对手,把优势留给宁泽涛。
         在第四棒的位置做最后冲刺,宁泽涛没有给日本队任何机会,最终以3分13秒47的成绩,帮助中国队以绝对优势夺取金牌,并打破亚洲纪录。
         9月25日,在仁川亚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中,出发时宁泽涛比韩国游泳名将朴泰桓慢0.65秒,他只好迅速调整状态,很快就追赶上最前面的朴泰桓。
         半程过后,宁泽涛的领先优势非常明显,已经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最后,他以47秒70击败朴泰桓,毫无悬念的获得冠军,打破亚洲和亚运会纪录。
         9月26日,在仁川亚运会游泳压轴大战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中,中国队由徐嘉余、李响、李朱濠、宁泽涛4人组成。
         在前三个泳姿后,中国队稍微落后日本队,宁泽涛入水后似乎离弦之箭,迅速缩短与日本选手之间的距离。在最后10米时他终于反超日本队,帮助中国队以3分31秒37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亚运会纪录。
         从害怕水的孩子,到连续获得4枚金牌的体育明星,曲折的经历让宁泽涛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大的对手是自己,如果希望超过别人,首先需要超越自己。人生就是在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历程中进步。”
         现代名人的奋斗故事篇二:在最适合的时候做最适合的事         魔术师刘谦亮相春晚之后,迅速在全国火了起来,成了明星。
         这时,在西安,有一个20多岁的小女子突发奇想,想要与刘谦合作,让他写一本书,由自己来编辑出版。
         这个计划有点“疯狂”,已经成为公众人物的刘谦一定很忙,有参加不完的演出,有接待不完的媒体采访,哪会在乎一个无名的小女子,并且他会有时间写书吗?即使刘谦愿意写,他又如何去相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子呢?
         其实,对于这个计划,她自己也没有一点把握。但是,她想试试。
         她不断地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寻找刘谦,娱乐界的朋友,大报的记者,电视台的编导,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甚至还有刘谦的忠实粉丝,她都拐弯抹角地联系到,什么样的线索都不放弃。
         最后,她发现这样联系还不能解决问题,不近距离地找到“活人”,恐怕还是不行。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去找刘谦。她留意报纸电视网络上的有关刘谦的新闻,打听好了刘谦在哪里演出,于是连夜就追随到哪里。
         在上海,几经周折,苦追苦等,她终于有机会见到了刘谦的经纪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她有足了勇气,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向经纪人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将会带来怎样的收益,会为刘谦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没想到,她的略带紧张的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服了经纪人,而她执著追求的经历,也感动了经纪人。经纪人当时就答应了眼前这个透着精明的小女子,在北京可以让她见到刘谦。那一刻她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连声说“谢谢,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随后,她真的被经纪人带到了北京,一天,她知道刘谦在录节目,早早地耐心地等在录制现场外面,一等就是8个小时,当刘谦录完了节目走出来,他早已从经纪人那里知道,眼前这个小女子是如何不远千里,从西安追到上海,又从上海追到北京,只是为了给他出本书,而且今天又在外面直直站了整整8个小时,刘谦也非常感动。
         她向刘谦说明了来意,刘谦很爽快地答应与她合作,他每天抽出时间写书,讲他的成长经历和感情生唐,然后通过网络传给她编辑。
         这个小女子就是夏果果有人问她“搞定”刘谦的秘诀,夏果果说,她一开始也没把握,“我只是他的一个粉丝,知道有很多出版社找他出书,其实我心里特别害怕,毕竟我没有名气,心里特别忐忑不安,他跟我谈了许多人生观,他说魔术骗的不是观众的眼睛,而是观众的心、我想一个魔术师的成功,不仅仅是魔术,更是走向成功的那段历程之前有关他的书都是关于魔术的,这次他之所以答应我,可能是因为我发自内心地想把书做好,我们两个的想法正好吻合。”
         她也直言不讳:“我是一个什么都想尝试的人。”“我是一个编辑或者策划人,帮他修改错别字什么的,这相当于一个半自传,中间会有些魔术展示,目前他已经给我交了一部分内容。我准备在2009年6月25日他生日时,以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过不了多久,这本《刘谦自传》就要出版了。
         一个不可能的计划在她的努力下,竟然实现了,这让许多资深编辑大跌眼镜,怎么他们得不到这笔业务?为什么刘谦不把这本书放到他们出版社来出版?
         这个答案也许非常简单,她去做了,而你们却没有。刘谦有一句话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在最适合的时候,做最适合的事,才会成功。据说这句话是刘谦的座右铭,而对于夏果果来说,也最为贴切。
         现代名人的奋斗故事篇三:让生命再次怒放         1971年,汪峰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他有一个相对优越的教育环境,能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但他并不懂什么是艺术。“5岁开始,我从来没有体会到音乐或者小提琴带给我任何快乐,我倒觉得这也特正常。我现在回头看的时候,觉得一个孩子就不可能喜欢音乐,因为音乐意味着特别枯燥的练习。”
         80年代末,正是听Michael Jackson、罗大佑、Beatles、崔健等歌手风靡一时的年代,在接受他们的音乐熏陶之后,汪峰在自己的琴房里第一次哼出了自己的旋律。
         18岁时他写出了第一首歌《京都物语》。“是谁的声音唱我们的歌?是谁的琴弦拨了我的心弦?这年月只有疑惑,是不懂得孤独的。”
         大学期间是汪峰音乐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随着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去了很多国家,他看到了迷茫、苦涩、快乐以及人生百态,也喜欢上了哲学。正是因为这些,在后来汪峰的歌曲中总是透着一股浓浓的哲学味道。
         大四时,汪峰正式成立了“鲍家街43号”乐队,写了几首歌,借钱作了几首歌的小样。然而他的音乐却没有好的欣赏者。在许多人看来作摇滚唯一的结果,就像人生唯一的结果——死亡。
         出人意料,毕业之后汪峰进入了芭蕾舞团。在别人看来早已别无所求的生活状态,在汪峰眼里却是不堪的残酷与无奈。一年之后,汪峰怀揣着对音乐的梦想离开了。
         此时,汪峰24岁,正值青春年华。与女友的分手,因为辞掉工作和家人矛盾的激化,让他举步维艰的青春又多了一丝辛酸。建国门的大桥上,夕阳就如同汪峰的青春一样,被城市的高楼大厦所遮盖,此情此景,汪峰的心开始跳动了,“晚安、北京。 晚安、北京”这四个字突然在他脑海里狂闪不止。
         汪峰慌乱得不知所措,想立即回去写下脑海中的旋律。可惜狂喜的心情吞没了他的灵感,写了五个小时,他什么也写不出来。扛到凌晨,依然亢奋而焦灼。早上九点,一个激灵醒来,阳光明媚,词曲一共用了一个半小时。汪峰写完了这首歌,而且自此从未改动。
         此后,汪峰的人生有了转机,25岁的他签约了京文唱片公司,26岁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唱片《鲍家街43号 一》。
         《鲍家街43号 二》问世的时候,汪峰的生活状况却越发艰难,甚至无法维系正常的生活需求,乐队的成员人心涣散。
         在汪峰已经录制了《花火》中的10首小样时,公司的态度开始怠慢。这让汪峰意识到或许应该换个环境了。他主动找到老板,表示要把10首歌拿到别的公司去做。离开了京文,汪峰再次疯狂地打电话找人,听小样。好在别人听了都说不错。
         签了华纳以后, 外部环境和自身的状态都有了好转,他终于可以安心作音乐了。在音乐的表达上,从前太多晦涩,太多孤独, 应该冲破,应该有激情,应该有火花。于是《花火》诞生了。
         近年来,汪峰不断推出自己的新作品,广受欢迎的有《春天里》、《怒放的生命》等,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那种激越奔放、沉静感人都直抵人心,唱出了无数年轻人的内心表白。

5. 奋斗的名人故事简短

奋斗的名人故事简短如下:
1、贝多芬的故事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2、华罗庚的故事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从小就替父亲担起全家的生活重任。18岁那年染上了伤寒病,有家人的精心照顾,总算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终身残疾。他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将身躯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奋斗
奋斗,本义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奋斗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挫折。奋斗,汉语词语,拼音fèn、dòu,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奋斗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挫折。
2021年3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对当下企业“996工作制”对年轻人造成的身心影响进行评价,称过度加班是对员工劳动力的占用和盘剥,认为996和007是违法不是奋斗。

奋斗的名人故事简短

6. 奋斗的名人小故事5篇

  奋斗是人在身处逆境、面临考验的一种拼搏精神,是人的一种可贵品质。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的关于奋斗的名人小  故事  ,希望大家喜欢!
         奋斗的名人小故事1:葛优   
      2010年11月16日,在贺岁大片《赵氏孤儿》的新片发布会上,以对演员的苛刻挑剔出名的陈凯歌一改往日风格,不仅毫不吝惜词句地夸奖主演葛优,而且当众向他鞠躬致谢,说“今天为了表示对你的感谢,我得给你鞠一躬,为什么呢?我给你三个字的评价,你是个——真演员!”
   
      在陈凯歌的眼中,所谓真演员就是有份天真的演员。要说刚出道的演员由于涉世未深,时而表现出天真,这还能接受,但说葛优这样一个年过半百、在影视圈打拼了这么多年的一个成熟男人有份天真,还真让人费解。
   
      葛优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老好人,对谁都特别周到而客气,谦卑得甚至让你觉得挺假的,这么一个善于保护自己的人居然还有天真?不敢想象。
   
      陈凯歌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赵氏孤儿》拍摄的片场,陈凯歌给饰演程婴的葛优说这人物的时候,有好几次竟然把他说哭了。有一场是程婴的孩子死后,他把孩子搁桌上闷着的哭戏。陈凯歌刚把戏说完,还没开拍呢,葛优就受不了了,根本演不下去了,坐在机位上哗啦哗啦掉眼泪。当时机器是开着的,而且镜头一直对着葛优,机灵的摄像师随机把这一镜头抢拍下来,成为这部片子中的一个经典瞬间。用葛优自己的话来说,“这场戏其实不是演的,还没开机我就成那样了。”
   
      葛优说这部戏经常让他沉浸在里面,穿上戏服,看着那景,他就进去了。他觉得拍这部戏像受了一次洗礼,以前他演的一些喜剧里面也有不少感动,但是这部戏却让他从头感动到尾,持续时间最长。除了悲痛,还有伤心和无可奈何。
   
      不管是导演说戏,还是自己演戏,归根结底还是电影,不是真事,可葛优竟然单纯地信以为真,好像这事就发生在他身上一样,自然而然地演绎了程婴和赵氏孤儿的父子情,这让陈凯歌很是惊喜。他说:“想不到,葛优居然还有天真,不易!”“葛优演的为什么好,他演的程婴为什么打动了我,不在于说你是老戏骨子,你演了二三十年戏,你的  经验  够,你的技巧足,都不是,就是因为他的天真,他用真性情展示出了人间的常态。”
   
      其实,在拍摄最初,没有当过父亲的葛优对于如何演好一个忍辱偷生、含辛茹苦的父亲找不到感觉,多次向陈凯歌请教怎么演,陈凯歌给他的秘诀就是你不需要演,也没得演。的确,葛优的戏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天真的戏我合一。
   
      所有的相信都是从天真开始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信,他肯定没有天真,也不会有真情流露,那样的话,演得再真也是假,不可能给人自然的感动。可见,演戏跟做人一样,越真实越朴素,就越容易打动人。
   
      冯小刚对葛优也是称赞有加,曾撰文记述给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大腕》拍完后,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想采访葛优,他推说有事一再谢绝。冯小刚就问他:“你有什么事?”他说:“去大钟寺给父母家的阳台买块地板革。”冯小刚说:“这事我们帮你办了,你还是接受人家的采访,《纽约时报》的影响力你又不是不知道,  文章  登出去对你在海外的发展非常有利。”葛优回答说:“咳,我到海外发展什么去呀?我连英语都不会说,我就把中国的观众伺候好了就成了。让他们省了这份心吧。”一张地板革,远比扬名世界来的重要,葛优活得知足,自在,兴之所致,率性而为。
   
      葛优以真情入戏,戏如其人。角色千变万化,性情始终如一,这正是他引无数导演竞折腰的魅力所在吧!
         奋斗的名人小故事2:巴赫   
      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不会绕过巴赫。他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为人类谱写了几百首不朽的传世乐章,他一生的创作被后人评价为:“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使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音乐家,几乎全部受过他的滋养。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摆脱卑做的职位和贫穷的窘迫。
   
      巴赫于18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给这位未来的伟大音乐家安排了巨大的磨难: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兄长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  曲谱  抄下来,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晚年不得不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但是他对于音乐的执著并没有打动兄长,当兄长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还严厉地惩罚了他。
   
      
   
      15岁的巴赫忍受不了兄长的虐待,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巴赫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但是正因如此,他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后来,他在一家室内乐队当小提琴手。1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7年中一直担任这个收入很低的卑微的职位。
   
      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为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和宫廷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当时的德国,无论在宫廷还是教堂,都把乐师视作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的奴仆。
   
      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亡威胁,长大成人当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11个送进了坟墓。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他前奏曲;100多首其他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他乐曲;总计起来他写出了800多首严肃乐曲。
   
      但是,巴赫在世时作品一直不为人们所欣赏,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折服。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所有宗教音乐中最伟大、最丰富的典范。
   
      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严肃的音乐场所都在演奏巴赫的音乐,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世界公认:他的出生,是世界的幸运,也是音乐的幸运。
         奋斗的名人小故事3:刘迎建   
      他,15岁参军,一边挖煤养猪,一边却将诺贝尔奖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曾一举攻克汉字手写输入技术,成为中科院破格录取的在职博士生。
   
      他的汉王笔,一度拥有75%的市场占有率,是汉字手写输入市场上一骑绝尘的王者;现在,他面对的是亚马逊,抢夺的是未来可能孕育出世界500强的电子阅读器市场。
   
      他就是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一个看上去仍然有着军人气质的企业家。
   
      商海洗礼
   
      一切源于大学时的一个梦想——1978年,十年如一日挤出时间读书的炊事兵刘迎建,终于顺利考入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在对汉字编码的研究中,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无需繁琐的编码、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甚至脱离键盘的输入  方法  呢?
   
      4年后大学  毕业  ,刘迎建被分配到总参通讯部下面的一个连队,担任助理工程师。2年后,他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装置”问世,一举拿下北京市软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中科院自动化所将他破格录取为在职博士研究生。
   
      1990年,一个寻找商机的台商考察团来到了自动化所。其中一家公司看中了刘迎建的技术,委托他开发手写识别产品,并爽快地拿出8万美元。
   
      紧接着,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彻底改变了刘迎建。1992年之前,台湾和香港都使用他的手写识别技术。然而成立于1991年的台湾蒙恬科技,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抢占了台湾和香港的市场。
   
      刘迎建震惊了。对手的冲击让刘迎建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市场的强大力量。
   
      击退摩托罗拉
   
      1993年,刘迎建牵头组建了汉王公司,公司名称意为“汉字输入之王”。
   
      1995年,刘迎建正式结束了军旅生涯,转业到中科院自动化所。就在这一年,汉王建成了大陆第一条电脑笔硬件生产线。1997年5月,汉王电脑笔的单月销量突破千台。
   
      然而,就在汉王笔销量呈现上升势头之时,摩托罗拉旗下莱克斯公司的同类型产品“慧笔”杀入中国市场。这几乎是一场小帆船与大军舰的对抗,胜负似乎毫无悬念。
   
      仔细研究“慧笔”产品后,刘迎建找到巨人的破绽,也为汉王抢得绝地反击的先手。刘迎建一边在技术上也放开内存空间的限制,加入连笔模块;一边抢占零售  渠道  。他亲赴各个省会城市的市场一线,挑选了40多家经销商,以货品和资金的形式入股,与他们在各个省会城市共建渠道根据地。
   
      摩托罗拉不甘下风,市场上很快传出“慧笔”将推出语音识别的功能,而全球只有几家巨头公司掌握该项技术。
   
      情急之下,刘迎建想到了求援,他一连跑了3趟IBM研究所,最终痛下血本40万美元,买来当时还不太成熟的IBM 语言识别技术,并立马将其植入汉王笔上。推出了售价1500元的“汉王读写听”,打出了“非键盘输入”的概念,每个卖场的零售终端,都有汉王的促销员一边高声朗读,一边奋笔疾书,市场反应火爆异常。
   
      此役胜负已分。1998年汉王笔销量达到5万台,猛增了150%。1998——2000年,汉王年销售额从几千万元上升到1亿多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慧笔”连续3年亏损,莱克斯公司最终被摩托罗拉砍掉。
   
      下沉之险
   
      自2000年起,刘迎建开始驾着“汉王”号四面出击。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出身的企业家,彼时的刘迎建商业构想极其简单:突破一项技术,打造一个产品,攻克一个市场。贪大心切的后遗症很快显现:有的技术由于无法得到优势资源(比如资金、人员等)迟迟无法攻克难关;有的技术转化成了产品,却由于前期市场判断有误,不为市场接受……43个项目中,大部分事与愿违地以失败而草草收场。
   
      最为惨痛的教训是“智能电话” 项目。当时手机价格比较贵,普及率远不如座机电话,而且很多老年人也没有手机,更不会发短信。如果把手写识别植入座机电话,让座机电话也能够像手机一样收发短信,那么这种“智能电话”必将掀起一场座机电话的升级革命。
   
      刘迎建认定,这又将是一个可以使汉王加速前进的漩涡,于是毫不犹豫地指挥“汉王”号冲了进去。
   
      但是,市场发展的演进与预期大相径庭。
   
      2006年,眼看着迟迟不见回报的“智能电话”快要把公司拖垮,刘迎建无奈之下,只好剥离了这个曾经被他视为一柄尖刀的团队。
   
      电纸书的布道者
   
      经过几番波折,2008年7月,刘迎建的第一款汉王电纸书问世。它的  广告  语也十分生猛:让读书人狂喜,让印书人跳楼!
   
      紧接着,连续3个月,每月砸下七八百万元的广告费,尤其是让汉王电纸书搭载神舟七号飞船上天,赚足了消费者的目光。空中奇兵的狂轰滥炸,让汉王迅速成为市场焦点,而汉王的地面部队也顺势兵分三路掩杀而来。
   
      第一路是基于传统IT产品渠道的升级。刘迎建推动汉王原有渠道的再次细分,由分区域分产品线的独家经销制,改为分区域分产品的独家经销制,让每个经销商更专注于一种或几种产品,尤其是电纸书。于是,汉王电纸书在1000多个销售终端,开始接受消费者投来的惊奇眼光。
   
      第二路是一条特别的销售渠道——新华书店。经过谈判团队3个月奔波于各地的谈判,汉王终于在湖北新华书店集团打开缺口,2008年9月,汉王电纸书进入武汉市场。
   
      这第三路,刘迎建瞄准了政府采购。政府办公讲究节约、高效、环保,但会议多、资料多、文件多,导致纸张费、打印费相当高。汉王电纸书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刘迎建巧妙借助了国内时下“学国学,读经典”的热潮,购买了1000本正版经典图书的版权,将其预装进汉王电纸书里,使得汉王电纸书更受政府机关的欢迎。
   
      三路出击,颇有斩获。
   
      一条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战线,已经逐渐拉开。在这条战线的整体推进中,汉王电纸书的销量节节攀升。
   
      2009年9月,汉王电纸书销量超过索尼的电子阅读器,成为排在亚马逊Kindle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子阅读器品牌。2009年末,汉王电纸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年销量近50万台,按照平均每本2000元的价格推算,年销售额近10亿元,将汉王的年总销售额强势拉升至10亿元以上!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漩涡世界里曲折迂回10多年,57岁的刘迎建似乎正在将“汉王”号引进理想中的巨大漩涡。此时此刻,他已经看见下一年的两条激流,一是汉王科技上市;二是电纸书年销量突破200万台。另外,他还远眺着那个追寻已久的彼岸——世界500强。
         奋斗的名人小故事4:彼德   
      彼德是成都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原名罗宗华的他,原是四川地道的农村小伙子,半句英语也不会,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没有“西餐”这个词儿。然而,短短10年间,他居然脱胎换骨变成了另一个人。如今他说得一口流畅的美式英语,名气已是响当当了。
   
      彼德出生于四川资阳,自小便帮父母干农活。他的父母日夜劳作,却还是村里的穷户。由于家里实在挤不出学费,他读到初一便辍学了。
   
      他很想脱离贫穷的困境,于是努力学习编竹筐。随着收入的增加,全家人都加入到了编竹筐的阵营里。
   
      “编好的竹筐送去卖,卖光了,便得走一段长长的山路,买竹子来编。”竹子很长,山路很弯,扛着竹子走十分吃力,一不小心便会连人带竹摔进山沟里,跌得头破血流。
   
      编竹筐太辛苦了,他不要一辈子当篾匠,于是尝试与父亲沟通,寻找其他的营生。然而,多次沟通换来的却是毫不理解的打骂。16岁那年,在和父亲又一次剧烈争吵之后,他决定离开农村,到城里去谋生。他向邻居借了20元当路费,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成都。
   
      那是1996年。彼德这个土里土气的小伙子,站在位于成都九眼桥的劳务市场里,满心憧憬地等人来雇。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一家小餐馆洗碗,从早上7点开始把手浸在洗碗水里,一直做到半夜12点才休息。
   
      1997年,他跳槽到一家小西餐馆去当厨工,改变他整个人生的关键人物出现了,她就是玛丽。玛丽是美国人,一连几天光顾彼德任职的这家西餐馆,但却觉得食物很不地道。她向西餐馆老板毛遂自荐,表示可以给厨师和员工进行免费的厨艺培训。彼德抢先报名,和餐馆另外两位厨师一起每天到玛丽家学习。
   
      彼德学做的第一道西式点心是苹果派,他从中得到的最大心得便是:凡事都得认真,丝毫马虎不得。从原料的选择到  烘焙  的温度,都得小心应付,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在玛丽家足足学了3个月,彼德不但掌握了许多烹饪原理和方法,原本一窍不通的英文也大有进步。每次去上课,他总抱着一部厚厚的字典,把  菜谱  上的英文字一个一个地翻译出来,猛学苦记,回家后再细细消化。
   
      玛丽为他不懈的热忱和刻苦感动了,知道他不是个蜻蜓点水的“过客”,而是准备认真地在烹饪界当个“长驻军”的,就主动表示愿意资助他继续学习。在1999年,彼德选择了一家烹饪专科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西餐的烹制技巧。
   
      2000年,他受聘到一家西餐馆担任厨师,不久后便因工作表现优异而升任主厨。由于厨艺出色,又善于变换花样,许多人慕名而来,餐馆日日客满。这时,彼德人生的小舟已驶进了一个温暖的港湾,然而,对于心怀梦想的他来说,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
   
      2003年,他的第一个梦想实现了。他拿出全部积蓄,加上朋友的投资,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充满南美风情的西餐馆,由玛丽担任顾问。彼德把“努力不懈”当做终生遵守的“座右铭”。尽管目前已经拥有4家餐馆了,可在成都和北京来回穿梭的彼德,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彼德西餐馆”能成为中国的连锁西餐馆。
   
      奋斗,是件很具体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去做能做的事,哪怕只是编筐洗碗,走好脚下的这一步,才有往更高处走的可能。         奋斗的名人小故事5:张衡

7. 名人努力奋斗的故事3个

  拥有自信,努力奋斗,成功就在前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努力奋斗的  故事  ,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努力奋斗的故事1:汉王之王刘迎建   
      他,15岁参军,一边挖煤养猪,一边却将诺贝尔奖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曾一举攻克汉字手写输入技术,成为中科院破格录取的在职博士生。
   
      他的汉王笔,一度拥有75%的市场占有率,是汉字手写输入市场上一骑绝尘的王者;现在,他面对的是亚马逊,抢夺的是未来可能孕育出世界500强的电子阅读器市场。
   
      他就是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一个看上去仍然有着军人气质的企业家。
   
      商海洗礼
   
      一切源于大学时的一个梦想——1978年,十年如一日挤出时间读书的炊事兵刘迎建,终于顺利考入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在对汉字编码的研究中,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无需繁琐的编码、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甚至脱离键盘的输入  方法  呢?
   
      4年后大学  毕业  ,刘迎建被分配到总参通讯部下面的一个连队,担任助理工程师。2年后,他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装置”问世,一举拿下北京市软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中科院自动化所将他破格录取为在职博士研究生。
   
      1990年,一个寻找商机的台商考察团来到了自动化所。其中一家公司看中了刘迎建的技术,委托他开发手写识别产品,并爽快地拿出8万美元。
   
      紧接着,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彻底改变了刘迎建。1992年之前,台湾和香港都使用他的手写识别技术。然而成立于1991年的台湾蒙恬科技,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抢占了台湾和香港的市场。
   
      刘迎建震惊了。对手的冲击让刘迎建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市场的强大力量。
   
      击退摩托罗拉
   
      1993年,刘迎建牵头组建了汉王公司,公司名称意为“汉字输入之王”。
   
      1995年,刘迎建正式结束了军旅生涯,转业到中科院自动化所。就在这一年,汉王建成了大陆第一条电脑笔硬件生产线。1997年5月,汉王电脑笔的单月销量突破千台。
   
      然而,就在汉王笔销量呈现上升势头之时,摩托罗拉旗下莱克斯公司的同类型产品“慧笔”杀入中国市场。这几乎是一场小帆船与大军舰的对抗,胜负似乎毫无悬念。
   
      仔细研究“慧笔”产品后,刘迎建找到巨人的破绽,也为汉王抢得绝地反击的先手。刘迎建一边在技术上也放开内存空间的限制,加入连笔模块;一边抢占零售  渠道  。他亲赴各个省会城市的市场一线,挑选了40多家经销商,以货品和资金的形式入股,与他们在各个省会城市共建渠道根据地。
   
      摩托罗拉不甘下风,市场上很快传出“慧笔”将推出语音识别的功能,而全球只有几家巨头公司掌握该项技术。
   
      
   
      情急之下,刘迎建想到了求援,他一连跑了3趟IBM研究所,最终痛下血本40万美元,买来当时还不太成熟的IBM 语言识别技术,并立马将其植入汉王笔上。推出了售价1500元的“汉王读写听”,打出了“非键盘输入”的概念,每个卖场的零售终端,都有汉王的促销员一边高声朗读,一边奋笔疾书,市场反应火爆异常。
   
      此役胜负已分。1998年汉王笔销量达到5万台,猛增了150%。1998——2000年,汉王年销售额从几千万元上升到1亿多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慧笔”连续3年亏损,莱克斯公司最终被摩托罗拉砍掉。
   
      下沉之险
   
      自2000年起,刘迎建开始驾着“汉王”号四面出击。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出身的企业家,彼时的刘迎建商业构想极其简单:突破一项技术,打造一个产品,攻克一个市场。贪大心切的后遗症很快显现:有的技术由于无法得到优势资源(比如资金、人员等)迟迟无法攻克难关;有的技术转化成了产品,却由于前期市场判断有误,不为市场接受……43个项目中,大部分事与愿违地以失败而草草收场。
   
      最为惨痛的教训是“智能电话” 项目。当时手机价格比较贵,普及率远不如座机电话,而且很多老年人也没有手机,更不会发短信。如果把手写识别植入座机电话,让座机电话也能够像手机一样收发短信,那么这种“智能电话”必将掀起一场座机电话的升级革命。
   
      刘迎建认定,这又将是一个可以使汉王加速前进的漩涡,于是毫不犹豫地指挥“汉王”号冲了进去。
   
      但是,市场发展的演进与预期大相径庭。
   
      2006年,眼看着迟迟不见回报的“智能电话”快要把公司拖垮,刘迎建无奈之下,只好剥离了这个曾经被他视为一柄尖刀的团队。
   
      电纸书的布道者
   
      经过几番波折,2008年7月,刘迎建的第一款汉王电纸书问世。它的  广告  语也十分生猛:让读书人狂喜,让印书人跳楼!
   
      紧接着,连续3个月,每月砸下七八百万元的广告费,尤其是让汉王电纸书搭载神舟七号飞船上天,赚足了消费者的目光。空中奇兵的狂轰滥炸,让汉王迅速成为市场焦点,而汉王的地面部队也顺势兵分三路掩杀而来。
   
      第一路是基于传统IT产品渠道的升级。刘迎建推动汉王原有渠道的再次细分,由分区域分产品线的独家经销制,改为分区域分产品的独家经销制,让每个经销商更专注于一种或几种产品,尤其是电纸书。于是,汉王电纸书在1000多个销售终端,开始接受消费者投来的惊奇眼光。
   
      第二路是一条特别的销售渠道——新华书店。经过谈判团队3个月奔波于各地的谈判,汉王终于在湖北新华书店集团打开缺口,2008年9月,汉王电纸书进入武汉市场。
   
      这第三路,刘迎建瞄准了政府采购。政府办公讲究节约、高效、环保,但会议多、资料多、文件多,导致纸张费、打印费相当高。汉王电纸书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刘迎建巧妙借助了国内时下“学国学,读经典”的热潮,购买了1000本正版经典图书的版权,将其预装进汉王电纸书里,使得汉王电纸书更受政府机关的欢迎。
   
      三路出击,颇有斩获。
   
      一条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战线,已经逐渐拉开。在这条战线的整体推进中,汉王电纸书的销量节节攀升。
   
      2009年9月,汉王电纸书销量超过索尼的电子阅读器,成为排在亚马逊Kindle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子阅读器品牌。2009年末,汉王电纸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年销量近50万台,按照平均每本2000元的价格推算,年销售额近10亿元,将汉王的年总销售额强势拉升至10亿元以上!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漩涡世界里曲折迂回10多年,57岁的刘迎建似乎正在将“汉王”号引进理想中的巨大漩涡。此时此刻,他已经看见下一年的两条激流,一是汉王科技上市;二是电纸书年销量突破200万台。另外,他还远眺着那个追寻已久的彼岸——世界500强。
         名人努力奋斗的故事2: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不会绕过巴赫。他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为人类谱写了几百首不朽的传世乐章,他一生的创作被后人评价为:“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使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音乐家,几乎全部受过他的滋养。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摆脱卑做的职位和贫穷的窘迫。
   
      巴赫于18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给这位未来的伟大音乐家安排了巨大的磨难: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兄长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  曲谱  抄下来,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晚年不得不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但是他对于音乐的执著并没有打动兄长,当兄长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还严厉地惩罚了他。
   
      15岁的巴赫忍受不了兄长的虐待,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巴赫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但是正因如此,他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后来,他在一家室内乐队当小提琴手。1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7年中一直担任这个收入很低的卑微的职位。
   
      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为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和宫廷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当时的德国,无论在宫廷还是教堂,都把乐师视作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的奴仆。
   
      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亡威胁,长大成人当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11个送进了坟墓。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他前奏曲;100多首其他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他乐曲;总计起来他写出了800多首严肃乐曲。
   
      但是,巴赫在世时作品一直不为人们所欣赏,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折服。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所有宗教音乐中最伟大、最丰富的典范。
   
      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严肃的音乐场所都在演奏巴赫的音乐,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世界公认:他的出生,是世界的幸运,也是音乐的幸运。
         名人努力奋斗的故事3:保持原来的自己   
      他是赛场上的超级巨星,被祖国称为英雄。可成名之后的他,也成了众多的追星族追逐的对象。为保持正常的训练,他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甚至左邻右舍都很难见到他。人们都说,他架子大了,不好见了。
   
      为表彰他在赛场上的突出成绩,他所在的城市奖励给他一套住房。一天,他的父亲提出带他看看正在建设中的住房,他同意了,同父亲驱车来到建设工地。他们刚从车里出来,工地上忙碌的民工们就认出了他,好多民工都放下手中的活向他们这边围过来。他看到这么多民工围过来,突然钻进车里,开车走了。所有的人都很失望,此刻唯一感觉就是明星的架子太大了。他的父亲也很诧异,只好向民工们解释……
   
      其实好多民工都知道这所在建的房中有一套是奖励给他的,他们便给他的父亲介绍起这座房子的布局、样式。正当他们热烈的交谈的时候,他开着车又回来了。民工们将目光转向了车里的他,他笑着下了车,怀里抱着几条上等的好烟。“不好意思,师傅们,刚才我什么也没有带,就去买了几条烟,大家辛苦了,来,抽烟,干活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安全……”他一边发烟,一边道歉,一边叮咛。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在场的民工都愣在了那。好长一段时间,突然在人群中爆发出如潮水般的掌声,旁边的父亲眼里噙满了泪水,他为有这样没有因为荣誉而改变自己的儿子而骄傲……
   
      他是奥运冠军刘翔。

名人努力奋斗的故事3个

8. 名人奋斗的故事5篇

  奋斗只是一种行动的昭示,而实际的行动却应该有详细的计划,清楚的段落,坚定的意志和力量。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奋斗的  故事  ,欢迎阅读!
         名人奋斗的故事1:鲁冠球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
   
      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  修理  厂,富有  经验  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  广告  ,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名人奋斗的故事2: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 小说 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  出国  ,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 小说 《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  教育  ,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 小说 《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 艺术 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 艺术 探索的  总结  ,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名人奋斗的故事3:李开复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最后,公司虽然有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几乎是在内部消化了。  有了这次的切身参与,15岁的我忽然意识到,真正好的产品,其实不是求人去买的,而是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真正好的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的手,来恳求你,而我们的企业不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央求亲属给面子购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过,这已经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的基础。
   
      1979年年中,我已经对建立公司的整个程序了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样地撰写了公司的财务  报告  ,不但包括《收入报告》(statement of earning)、《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还有《清算报告》(liquidation report),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的运转需要现金流的顺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于付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需要30天才给我们结账。我也第一次知道,当我们把商品销售到田纳西州以外的公司时,田纳西州的税率是不适用的。在写财务报告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股东得到64.90美元的回报,这个结果创造了我们高中有史以来最高回报率的公司。让我更自豪的是这个公司经过评比,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的第一名,成为了那一年的“Company of the Year”(年度最杰出公司)。
   
      这次小小的成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收获,而且是收获一种“我可以成功的”信念。
         名人奋斗的故事4:霍英东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  方法  ,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名人奋斗的故事5:李嘉诚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