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是指什么?

2024-05-13

1. 胡服骑射是指什么?

平调《胡服骑射》说什么祖宗法度不可移

胡服骑射是指什么?

2. 胡服骑射的介绍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3. 胡服骑射是指什么

平调《胡服骑射》说什么祖宗法度不可移

胡服骑射是指什么

4. 胡服骑射指什么?

根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仪与议天下,大朝五日后决定胡服改革,"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励行改革,改变了中国军队中宽袖的最初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赵国所用的"胡服",因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戎狄之服,所以被俗称"胡服"。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他与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四位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位。1903年,梁启超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5. “胡服骑射”的启示是什么?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是赵国的第六个国王,在他执政期间,赵国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奖励耕战,二是改革军制。“胡服骑射”就是军事制度上所做的改革,但它产生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原来的范围。
赵国的北面大都是过着游牧生活的胡人部落。他们虽没有与赵国发生大的冲突。但小的骚扰却也时常不断。胡人作战时,身穿短衣,骑在马上。动作灵便,往来如飞,一边疾驰,一边还能射箭,战斗力很强。而赵国的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优越,但大多数还是步兵和车兵混合编制的队伍。而且战士穿的是长袍大褂,袖子长,腰肥,领口宽,下摆大,再披上铠甲,比较笨重,不利于灵活作战。鉴于此,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建立骑兵。然而,要学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用胡人的短衣、长裤。
公元前307年春季的一天,赵武灵王召见大臣肥义,与他商议实行“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武灵王问:“这事恐怕会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反对,你看怎么办才好?”肥义回答:“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做事若顾虑多,就不可能成功;实行一项措施,若有疑虑,也就做不成。)肥义接着又说:“自古以来,风俗习惯不是不能改变的。从前舜的时候,有个落后的部族叫苗,舞跳得很好。舜就向他们学跳舞;禹也向倮这个部族学习过跳舞。所以大王不要有什么顾虑,就下决心学胡服骑射吧!”这坚定了赵武灵王的决心。
但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计划,遭到了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王族中一些人的竭力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中原是文明人所住的地方,万物齐备,又有圣贤的遗教,施行的是仁义,用的是诗书礼乐,技术也发达,本是蛮夷学习的榜样。现在要丢掉这些去搞什么胡服骑射,这是改变古代圣贤的教导,更换古代的章程,可是万万行不得的。
刺绣赵武灵王亲自到公子成家去做说服工作。赵武灵王指出,衣服应该方便于穿着,礼制应该方便于做事。如果环境不同了,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办法,而不能死守中原地区已经不适用的习俗和制度。经过一天的辩论,赵武灵王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实行。
可是王族公子赵文、赵造、赵俊等人和一些大臣仍然反对。他们指责说:“衣服习俗,古之礼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赵武灵王批驳道:“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又有什么礼非遵循不可?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事情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的;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的那一套。”赵文等人感到无理再反对,就同意改穿胡服。
于是,赵武灵王下令全国改穿胡服。由于穿着胡服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对于个别迟迟不肯着胡服的,赵武灵王就给予严厉的警告,吓得他们只得接受改革。
赵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以后,就亲自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队装备。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306年,赵国攻取北方上千里的土地。公元前305年,又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在遭致惨败后,献出四邑求和。公元前300年,赵军又攻占中山大片土地。到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给他儿子赵惠文王时,赵国已是“七雄”中的强大国家之一了。
赵武灵王向胡人学习,借用来的短衣、长裤,以后就变成汉民族服装形式的一部分,并沿用了2000多年。他组建的骑兵,推动了中原地区国家骑兵兵种的发展。
“胡服骑射”的事例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必须不断地从外部世界汲取营养,才能持续地发展,并永葆生机。正是借助了这种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机制,华夏族和华夏文化才得以发展、壮大为汉民族、汉文化。

“胡服骑射”的启示是什么?

6. 胡服骑射的由来是什么?

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那时候,许多国家作战时,要靠兵车,士兵穿着长袍和笨重的甲胄,行走十分不便。在赵国执政的赵武灵王是一个目光远大、主张改革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看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部落(当时称为胡人)的军队,身穿短衣、长裤,上马下马都很灵活,骑马射箭,自如而迅速。他决心学习胡人的长处,革除自己军队的弊端。
赵武灵王征求了一些大臣的意见后,带头穿上了胡人的服装,精神抖擞,十分威武。文武大臣感到了震惊,后来也就习惯了。但也有人不理解,看不惯,连朝廷重臣、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也认为有伤风俗,不合先王之道。假称有病,不去上朝。赵武灵王耐心给他讲道理,说:“人们穿衣服,是为了图方便、实用和美观。让大家改穿胡服,目的是继承先主的事业,学习骑射,保证四境安全,使赵国强大起来。”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也穿上了胡服。于是,赵武灵王下令,实行服装改革,全国上下都穿上了轻便灵巧的胡服。他还亲自训练士兵骑马射箭,并把西北边界重镇原阳(今内蒙古萨拉齐县境)的步兵与战车合编的军队遣散,重新编制,建立了一支精干的骑兵,大大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赵武灵王的改革获得了成效。公元前306年,他统率骑兵,长途征战,攻灭了中山国(今河北灵寿县至唐县一带),攻破林胡、楼烦,建立了云中、雁门两个郡。到了公元前300年,赵国已十分强盛,疆域扩展千里,与齐、楚、秦、燕,韩、魏六国并驾齐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如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还有一个插箭岭,相传那是赵武灵王当年训练士兵骑马射箭的地方。

7. 胡服骑射讲述了什么?

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那时候,许多国家作战时,要靠兵车,士兵穿着长袍和笨重的甲胄,行走十分不便。在赵国执政的赵武灵王是一个目光远大、主张改革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看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部落(当时称为胡人)的军队,身穿短衣、长裤,上马下马都很灵活,骑马射箭,自如而迅速。他决心学习胡人的长处,革除自己军队的弊端。
赵武灵王征求了一些大臣的意见后,带头穿上了胡人的服装,精神抖擞,十分威武。文武大臣感到了震惊,后来也就习惯了。但也有人不理解,看不惯,连朝廷重臣、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也认为有伤风俗,不合先王之道。假称有病,不去上朝。赵武灵王耐心给他讲道理,说:“人们穿衣服,是为了图方便、实用和美观。让大家改穿胡服,目的是继承先主的事业,学习骑射,保证四境安全,使赵国强大起来。”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也穿上了胡服。于是,赵武灵王下令,实行服装改革,全国上下都穿上了轻便灵巧的胡服。他还亲自训练士兵骑马射箭,并把西北边界重镇原阳(今内蒙古萨拉齐县境)的步兵与战车合编的军队遣散,重新编制,建立了一支精干的骑兵,大大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赵武灵王的改革获得了成效。公元前306年,他统率骑兵,长途征战,攻灭了中山国(今河北灵寿县至唐县一带),攻破林胡、楼烦,建立了云中、雁门两个郡。到了公元前300年,赵国已十分强盛,疆域扩展千里,与齐、楚、秦、燕,韩、魏六国并驾齐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如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还有一个插箭岭,相传那是赵武灵王当年训练士兵骑马射箭的地方。

胡服骑射讲述了什么?

8. 胡服骑射对我国服饰有什么样的改变?

胡服骑射前的华夏族服饰,既是每个人身份高低的标志,也是不同民族身份的标志。在胡服骑射以前,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习胡服”首先是为便“骑射”,也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这就强化了服饰的实用功能,同时,因其打破了服饰的民族界限,弱化了身份界限,使君臣、官民服饰的差别大大减小,自然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
自此以后,“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汉族居民不断吸取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服饰文化。
赵武灵王虽并没有强制百姓改穿胡服,只在官吏、军队中强制推行,但上行下效,自古皆然,加上胡服的便利性,赵国百姓纷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