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

2024-05-13

1. 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

拿到终身教授(所谓的tenure资格),在美国一般也就是等价于从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难度根据学校和系的档次不同,差别很大。顶级名校的顶级专业,助理教授在晋升副教授(同时拿到终身教职)时的淘汰率普遍超过一半,也就是说每两个助理教授最终有一个要滚蛋。比如哈佛的数学系,多年来基本保持在60%左右。而普通公立大学一般没有硬性的淘汰指标,一个tenure周期下来,成功率大概在70%~100%左右不等。
在过去,成为终身教授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对于大部分普通学校里的助理教授而言,几乎就是一件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的事。近5年来这个晋升已经变得越来越难,现在理工科系的tenure资格关键就是钱,如果你能拿到几十万上百万的大笔科研资金,哪怕课教得再烂,哪怕论文发得再水,哪怕水平是‘有口皆碑的臭,只要忽悠到了钱,学校必然是把你当财神爷一般供起来,终身教职铁定能过。
现在很多美国学校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副教授甚至正教授,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一塌糊涂,唯一能解释他们拿到终身教职的原因就是——能忽悠钱(个人认为业界人脉、做ppt的水平、写proposal的水平,乃至各式各样隐藏在台面之下不便公开的手段和操作,都属于忽悠性的技能)。
而这几年美国经济一年比一年不行,NSF(国家科学基金会)和NIH(国家卫生研究院)以及各大主要的资助机构连年消减预算,导致教授们申请科研资金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各大公立学校由于州政府预算削减,普遍也在消减教职人员的人头,雪上加霜之下的结果就是拿到终身教授的难度大增。

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

2. 在英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

在英国想成为终身教授。有三个必须的条件:一个是你自身必须要有实力,选好对的专业。一般情况下,比较热门的专业会有很多人去申请讲师或者教授。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名校毕业生,就会给自己加很多分儿了。这个申请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果你觉得自身的实力不是很强,出身的学校也不是很高的话,可以选择其他的渠道,为自己加点分。这个时候向影响力比较大的期刊投稿,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顶尖的期刊它的审核周期长,要求也比较严格。还是需要慢慢的努力,从底层投稿开始,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实力。
一般情况下,你面试的职位,就看你发表的文章含金量高不高,所以自身的实力非常的重要。另一个就需要耐心了,因为英国的教授是终身职业,你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达到目标。那么已经当上教授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离职的。他不离职,你就没有工作的机会。基本上英国的学校是有数量要求的,那么教授大部分情况下也不会改变。等一个教授离职,或者跳槽,你才可能有机会,而这个机会就不知道需要多少年了。
最后一个就是运气了。你可能运气好赶上了经济危机或者政府扩招,这个时候,政府大力扶持发展经济,兴办学校。学校办起来了,需要的教师数量就多了。如果你刚好求职,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所以说,不仅仅是在英国,在任何一个地方。想要获得自己理想的职位实力、运气、资历、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你拥有了实力,运气、获得了这个职位。但是想要当上教授还是很难很难的。英国的内部升职是非常困难的。教授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教授不退休,你想评上教授就非常的困难。不管你实力强不强,还是需要慢慢的熬。

3. 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终身教授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在美国,终身教授其实指终身聘任,即academic tenure,终身聘任的教授享受法律保障的不被解聘的合同。一般而言,美国任何学校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是终身教授。成为终身教授的步骤一般是这样的:
博士学位
(非必要)进行博士后研究
被聘为tenure-track类职位,如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这种职位有些已经可以带博士了(理工科有可能有自己的实验室了)。这种职位的目的是通过一定年限(一般2-7年,一般学校越好,年限越长)的努力,争取被学术委员会认定有资格拿到终身聘书,在这期间,助理教授的工作也可能受委员会数次审查。最终拿不到tenure的很可能直接走人或被推荐到水平更低的学校。
在名校,助理教授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干几年出不了领域内顶级的成果一般就得走人。在低一点的学校,拿到终身教职还不算非常难,毕竟学校也需要一定数量的长期员工。因此终身教授的水平更取决于聘任的学校,以及个人的研究能力。 

终身教授制度保证了优秀研究者的独立性——拿到tenure后只要别干出格的事情(学术造假,严重刑事犯罪等),学校就很难辞退你;你想研究的课题,只要能拿到钱,学校也没法直接否决掉。此外,高额薪水和长时间的假期甚至整年的假期,能使你能更专注于研究。然而这种制度也造成了熬到tenure以后的教授出工不出力,以及终身教职职位的逐渐饱和。

当然请记住,任何头衔高低都没有真正的成果可以看出一个研究者的水平,助理教授不一定比正教授差。 但如果和中国的大学比,我们的大学没有聘任的概念,只要被录用的教授就从讲师开始一步步评职称,就算什么也不做,退休前能混到副教授是肯定的。体系不一样就没有了可比性。      

另外,有一种荣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Emerita),是有些大学授予退休的正教授或退休的杰出教授的。而这些人一般是有影响力,并且退休后还与大学有较密切联系的人。

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终身教授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4. 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终身教授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不一定,看什么学校。麻省理工这样的地方整个运行模式就是从外面挖成名人物,自己的助理教授在本系拿终身很难很难。拿菲尔兹奖有点夸张了,但是基本上要做到一提这个方向,圈内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的名字的时候才可以说有戏。也有些不差钱的名校是明确说了,我今年招你们这3-4个新的助理教授,是要你们竞争一个6年以后的终身教职位置。这样的竞争可想而知一般都是非常残酷的,要知道在现在这个形势下,能在好学校拿到助理教授的已经不是一般人了。当然这样的人就算在顶尖大学拿不到终身,到下一个档次比如排名十来名20多名的学校直接拿终身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再往下一个档次难度就要小得多,从排名大概二三十名这个档次往下,一直到连排名都没有的社区学院,拿终身教职确实有一定要求,大家压力也都很大,也确实都是下了苦功夫的,但是从统计上来讲助理教授大部分到最后都能拿到终身。拿不到的一般都是有大的硬伤的,比如外面的研究经费拿得太少,比如文章发的实在是不够多不够好,比如教学评价差得离谱(越差的学校教书越重要),比如过早介入系里的政治斗争或者得罪了某些得罪不起的人等等。对这些学校来说评终身教职的意义在于老教授们挑选未来30-40年的同事,所以学术以外的东西和学术都很重要。比如我们系系主任的说法就是从学校要一个新的助理教授位置非常非常不容易,如果他们觉得这个人在这里拿终身教职可能会有问题,那么他们根本就不会招这个人。
个别牛校可能规定不太一样,但是一般情况下助理教授做到第三年的时候会有一次中期考核,再就是第六年初提交的评终身教职的材料。这里面实打实的东西就是发了多少文章、从外面拿了多少钱、有几个学生毕业这些东西,然后还有X封外面的推荐信,X从8到20不等。变数比较大的可能就是推荐信了,比如你做的很好但是在系里人际关系特别差的话,人家可以专门挑和你过不去的人要推荐信把你弄下去。
在稍微上那么一点档次的学校里面,拿到终身教职以后天天过退休生活的人是很少的,真的很少。到这个时候你下面一帮学生博后等着你给他们弄钱吃饭呢,你自己25%到50%的工资也要靠你自己的基金来付。再说以后还有评正教授呢,正教授往上还有各种明目的杰出教授呢,学校外面还有这个奖那个会员要评呢。对于那些什么都拿到了的大牛们来说,你还要想想后人书写历史的时候要怎么评价你呢,努力是没有止境的。而且说句不那么中听的,一周70个小时坐在办公室催着别人干活和一周70个小时蹲在实验室和老鼠房里被别人压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另外你在研究上没有进展了或者实验室维持不下去了系里自然会提高你的教学要求,一直提高到一学期教3-4门课这个样子。当然对研究没什么要求的学校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经常可以看到某个不入流的小学校一个系里面七八个面容慈祥的老头老太太,一年发的文章加起来赶不上一个好学校的新的助理教授。

5. 美国终身教授和教授一样吗?

   在美国大多数学校,学校会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在特定研究领域招收一名“预聘轨”教授(tenure-trackprofessor)。他们需要在预聘轨工作6年左右(少数学校如哈佛大学,可以长达12年),然后接受残酷的考评(后文有详述)。如果通过,即可以从预聘轨转为“终身教授”(国内也叫长聘教授);如果考核失败,则要另谋出路。
  终身教授的考评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要经过外审(5到10名外校专家匿名评审,他们需要和申请者无合作关系)、学校内三级晋升委员会(系、学院和大学),以及系主任、院长和大学教务长的逐级评审,历时将近一年。
  科研考核的基本标准是:申请者是否为美国特定研究领域的一个冉冉升起的明星(risingstar),即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文章,必须主持有分量的课题(尤其是国家级别的政府课题),必须在国家、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
  与部分国内高校不同,美国大学考核科研时(尤其是论文发表情况),是根据申请者之前的所有学术成果,而非只关注近期(如过去五年间)发表文章。
  终身教授制是指给予教授终身教职,以保护他们不受外界压力的困扰,潜心科研与教学。
  美国实施终身教授制主要有两个目的:保障教授享受学术自由;保障教授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终身教职极大地保障了教授公开表达观点和自主开展研究的自由。当教授们的观点有悖流行思潮或权威观点,或当他们选择非主流课题时,他们不用担心会因此被解雇。在终身教授制的保障与鼓励下,教授们敢于提出新颖的观点,学者们也有足够的自主权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并向社会诚实宣布研究结果。

美国终身教授和教授一样吗?

6. 为什么许多美国教授后悔招中国人 曾一年被

为什么许多美国教授后悔招中国人  曾一年被劝退8000人  只因成绩差与抄袭?没那么简单
最近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华裔教授开除中国学生事件传的沸沸扬扬,在给学生的信中,这位教授除了再次教导学生遵守学术诚信,认真做学问外,也表达了对当初录取该学生的悔意,这位教授坦诚说“我不应该录取你,学生没有达到教学标准是我和你的共同失败”。

而各位教授的感触也绝非个例,耶鲁华人教授陈志武在和一位美国名校教授谈论录取时,这位美国金融学教授表示以后将不再招收中国学生,而身为华人的陈志武也表示未来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将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除了教授们的感触,媒体上也曾曝光出一年有8000中国学生被美国大学开除,中国学生常春藤退学率25%等骇人消息。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美国教授有这样的感叹,大量中国学生在美学业失败的缘故究竟为何?这个我们可以首先从美国大学录取政策变化说起。

过度追求学费 录取中国学生成瘾 人数暴涨后问题注定多发
留学生学费是美国大学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政府拨款紧张的情况下,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留学生学费收入都是美国大学的重要财源,以一名本科生在美一年学费6万美元计算,4年毕业就为美国大学提供24万美元的收入,而如果招收到100名中国学生,那么学校将会得到一年2400万美元的收入,而这对许多美国综合型大学来说并不费力。

在美国人心中,中国学生的形象大多是戴着眼镜,周末在图书馆度过,有野心、聪明,用母语讲起数学题口沫横飞,上大课沉默寡言的书呆子。《大西洋月刊》文中说,因为中国学生普遍努力、成绩好,光掏钱不闹事,一些美国大学招中国学生可谓“成瘾。”
面对庞大的人群与丰厚收入,多数美国大学都在想法设法的招收中国学生,并且想去美国也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的终极梦想,富裕起来不差钱的中国人开始挤爆美国校园,如特拉华大学无语言双录项目中,放眼望去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学生。

据美国国土安全部6月报告,今年持有M、F类签证的中国在美学生多达36万2千余人。在留学监理网与国内一些较为负责的留学中介交流中,留学机构也表示为学生考虑,有时一些美国留学项目也不想推给学生。看来找对中介也很重要。
而数量庞大的人群必定素质参差不齐,难免出现不适应美国课堂、学习能力不足,甚至发生抄袭、剽窃等行为的学生,正如那位华裔教授所说,每个学生都是教授的作品,而出现问题无法成功的作品,注定会让教授感到失望。


中国学生背景造假严重 对美国院校录取有误导
而中国学生背景资料造假也加剧了这一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诚信在中国社会中有所缺失,为了获得名校录取,部分学生和中介编造背景,在经过华丽包装的学生简历下,国外院校很难得出学生是否适合入学,这样的学生入学后很容易发生问题。
在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会议NAFSA上,还曾经出现专门讨论怎样辨别中国学生简历造假的专门分论坛,这也让当时参会的中国教育行业人士感到十分难堪。但本着想知道美国大学怎么辨别中国学生造假的想法,这些教育专家还是进场听了下,结果出来后表示:听到美国大学的表述很汗颜。


中美教育理念差异困扰美国大学 为什么一些中国学霸在美成学渣?
除了美国大学招生放水的原因,中美教育间的差异也让美国教授感到十分苦恼,其中一项十分突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中国高分学生在美国表现如此失败?
之前中国媒体曾经报道过,重庆某中学的李延在高二时才决定出国,由于准备时间紧张,李同学每天都会花至少10个小时完成各种SAT模拟试题,加上兼顾复习托福的时间,高二和高三两年,李延每晚都只休息6个小时。

最终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背了超过200篇范文,重复做过4遍历年SAT真题和模拟题,终于考出了SAT2230分(满分2400),托福107分的绝对高分,成功申请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如果以中国人的角度看,这个学生绝对是优等生,学习努力成绩喜人。但是在美国大学里李同学则像进了地狱,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完全不同。

第一:李同学做不出论文,而论文成绩在期末成绩中占30%,美国学生从高中开始就会接触论文写作,但他由于在中学时从未写过论文,连论文方向如何定都不知道。“看着图书馆里的那些资料,我觉得自己简直无从下手”。
第二:美国课堂全英文的环境让他听不懂,虽然李同学托福拼出107的高分,但是应试方式学到的英文在实际中几乎没有用处,
第三:无法融入小组讨论,小组作业通常会在学习半学期后展开,在整个考评中占25%,它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合作对象,组成一个五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半学期的学科研究,最后完成30分钟的学术演讲。而这些程序,初来乍到的李延毫不知情。直到学生提交小组成员名单时,李延才意识到自己落单了。此外期末的演讲更让李同学感到万分痛苦。

而最终他被该大学劝退,转入当地社区学校就读。李同学的案例虽是个例,但很有代表性,中国教育倡导知识的记忆,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要记忆掌握大量的教学内容,学生腼腆内敛,而美国教育倡导讨论,要在辩论中得出真理,这对初来美国的学生绝对是个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在美国本科留学人数迅猛增长的情况下,这种问题更为突出。
而在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北上广地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所补足,这也是国外名校愿意录取这些地区学生,甚至说你上的高中就决定能否进常春藤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如果要想在美国获得学术成功,转化思维是特别重要。


无主见、无激情让中国学生很难获得学术与职场成功
由于现在特殊的国际关系情况,为什么硅谷高管印度比中国多这一话题再次被热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失望的另一个一个原因“”很难取得成就”。
中国孩子从一出生就是被设计好的,上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未来在哪里就业,甚至结婚生子,在这些人生关键点上,中国家长的身影无处不在,孩子每一步都是家长们设计而来,陈志武曾问自己的研究生为什么学金融,学生的回答也很简单“父母让的”,而并非学生意愿,这就造成部分中国学生没有学术上的热情,虽然他们很聪明,但很难取得成就。

而在就业上,中国人看重的更多是“硬本事”比如专业的技能,而缺少职场上对外的表现,缺少意见的表达,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工作中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人,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人。
当然在异文化圈中取得成功十分不易,中国留学生群体主流还是刻苦学习,勤奋上劲的青年人,所谓的学术剽窃、生活奢侈各国学生都有,绝对不是中国学生的标签,这个锅我们留学生绝对不背,但是要获得其他国家的教授真正的欣赏,还真是需要一番蜕变与付出。
望采纳

7. 美国大学拿到大奖能不能直接评为终身教授

不一定,看什么学校。麻省理工这样的地方整个运行模式就是从外面挖成名人物,自己的助理教授在本系拿终身很难很难。拿菲尔兹奖有点夸张了,但是基本上要做到一提这个方向,圈内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的名字的时候才可以说有戏。也有些不差钱的名校是明确说了,我今年招你们这3-4个新的助理教授,是要你们竞争一个6年以后的终身教职位置。这样的竞争可想而知一般都是非常残酷的,要知道在现在这个形势下,能在好学校拿到助理教授的已经不是一般人了。当然这样的人就算在顶尖大学拿不到终身,到下一个档次比如排名十来名20多名的学校直接拿终身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再往下一个档次难度就要小得多,从排名大概二三十名这个档次往下,一直到连排名都没有的社区学院,拿终身教职确实有一定要求,大家压力也都很大,也确实都是下了苦功夫的,但是从统计上来讲助理教授大部分到最后都能拿到终身。拿不到的一般都是有大的硬伤的,比如外面的研究经费拿得太少,比如文章发的实在是不够多不够好,比如教学评价差得离谱(越差的学校教书越重要),比如过早介入系里的政治斗争或者得罪了某些得罪不起的人等等。对这些学校来说评终身教职的意义在于老教授们挑选未来30-40年的同事,所以学术以外的东西和学术都很重要。比如我们系系主任的说法就是从学校要一个新的助理教授位置非常非常不容易,如果他们觉得这个人在这里拿终身教职可能会有问题,那么他们根本就不会招这个人。
个别牛校可能规定不太一样,但是一般情况下助理教授做到第三年的时候会有一次中期考核,再就是第六年初提交的评终身教职的材料。这里面实打实的东西就是发了多少文章、从外面拿了多少钱、有几个学生毕业这些东西,然后还有X封外面的推荐信,X从8到20不等。变数比较大的可能就是推荐信了,比如你做的很好但是在系里人际关系特别差的话,人家可以专门挑和你过不去的人要推荐信把你弄下去。
在稍微上那么一点档次的学校里面,拿到终身教职以后天天过退休生活的人是很少的,真的很少。到这个时候你下面一帮学生博后等着你给他们弄钱吃饭呢,你自己25%到50%的工资也要靠你自己的基金来付。再说以后还有评正教授呢,正教授往上还有各种明目的杰出教授呢,学校外面还有这个奖那个会员要评呢。对于那些什么都拿到了的大牛们来说,你还要想想后人书写历史的时候要怎么评价你呢,努力是没有止境的。而且说句不那么中听的,一周70个小时坐在办公室催着别人干活和一周70个小时蹲在实验室和老鼠房里被别人压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另外你在研究上没有进展了或者实验室维持不下去了系里自然会提高你的教学要求,一直提高到一学期教3-4门课这个样子。当然对研究没什么要求的学校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经常可以看到某个不入流的小学校一个系里面七八个面容慈祥的老头老太太,一年发的文章加起来赶不上一个好学校的新的助理教授。

美国大学拿到大奖能不能直接评为终身教授

8. 29岁成博导的科学家,辞去美国“终身教席”,回国任清华全职教授,是谁?

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已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如今的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攻尖"阶段,需要大量的优异的尖端人才参与祖国的发展之中,而一些留学海外的科学家,毅然决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待遇,回到祖国的怀抱,将自己的才智奉献给祖国的繁荣富强上。
前有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的钱三强、王淦昌,还有不顾美国阻扰,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等等。一大批先辈们前仆后继回归祖国,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中来。新世纪,也有一大批科学家紧紧跟随这些老前辈们的步伐,毅然回归祖国,报效国家。在这些回国的科学家中不得不提一位顶尖量子信息科学家——段路明。
辞去终身教席,回国任清华全职教授

2018年的一天,清华园交叉信息学院人声鼎沸,因为学院即将迎来一位国际上量子信息领域的顶尖人才,他就是段路明。这个早在2007年就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终身教职,2009年还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就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微薄之力奉献祖国;而当祖国发出邀请,让他回国的时候,他也毫不犹豫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段路明是世界上量子领域专业的顶尖科学家,是不可能多得的人才。他通过自己不懈的探索与研究完成了量子科学领域突破性的工作,提出实现长距离量子通信网络的量子中继方案,被国际同行誉为"DLCZ"(Duan-Lukin-Cirac-Zoller)方案,为该领域的奠基性方案,还因此引发了国际上关于DLCZ方案的研究热潮。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些列创新性的方案,为一些量子领域方面专业的大型项目奠定了基础。
回溯段路明与清华的渊源,要从2010年的一个跨国电话讲起。2010年10月的某一天,身在美国的段路明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得知清华大学即将成立量子信息中心。原来,"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先生准备创建清华量子信息中心,并希望能够延揽该领域的顶尖人才前来清华共同探索研究。

知道这一消息的段路明内心极为激动,祖国终于要在这一科研新方向、新领域上投入人才和精力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协助清华完成这一目标。2011年在姚期智先生的诚挚邀请下,段路明开始兼任清华大学姚期智讲座教授,负责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搭建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实验平台。短短几年,他就带领着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成为了国际上卓越的量子计算研究机构。
那时候他还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尽管在中国与美国之间来回奔波,颇为辛苦,但是,作为个人选择,他还没有打算要辞去美国方面的工作回中国。回归祖国这一年念头究竟源于何时?我们并不知晓。但是现在段路明已经回到了祖国,进入了清华任全职教授,还于2019年获聘成为首位"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
段路明何以如此出色?
1972年出生在安徽安庆桐城市。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中,从小父母就对他的学习极为重视,教导他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栋梁之才。小小的段路明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在学校发奋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

中学阶段,段路明在化学和物理方面开始显露出惊人的天赋。在多次的化学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0年,段路明代表桐城中学参加了全国化学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也因此,毕业后他被直接保送进中国科学大学学习,从此他进入了顶尖学府开始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之路。
在中科大学习期间,段路明开启了开挂的人生。他选择了极难的量子科学专业,一头扎进了科研的领域。在学校期间,段路明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量子计算专业上,他深深被这一神秘的科学所吸引。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8年后,他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优秀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能发光的。
在他毕业的时候,不仅获得了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博士论文还入选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之后段路明留下中科院任教,期间他与老师郭光灿教授合作,提出了量子概率克隆定律,得到了国际量子学界的认可。2001年,他以29岁的年纪成为了中科大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还被自然杂志聘请特约审稿人。

而后,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为了在量子领域走得更远、探索更深。他选择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段路明凭借自己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新颖的创想多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他提出的理论猜想以及全新的观点为量子科学领域开辟了一条条全新的道路。
众多荣誉的加身以及得到国际上这一领域前辈们的认可,并没有让他飘飘然,有一丝丝骄傲之心。他反而更加勤奋,沉下心来继续钻研,不眠不休搞研究,继续向前行进。于是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最后凭借个人优异的成绩和对量子领域的贡献荣获该校"终身教席"。
段路明已是量子领域的著名人物,在美国高校执教,也是顺风顺水。此番毅然决然辞去美国高校教授职位,放弃美国给予的高薪和优渥的科研资源与条件,加入清华大学的量子科学团队,带领清华学子,向量子科学更深处探索。这一举动不枉当年祖国对他的栽培。

如今,在段路明的带领下,在研究团队不懈的努力下,清华的量子研究团队已经在这一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尾声
祖国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但是作为科学家,作为某一领域的尖端人才,他们的贡献将是不可估量的。段路明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带领祖国年轻的量子研究团队,培养新人,不可不谓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担当。
一番凌云壮志,终可翱翔蓝天。那些和段路明一样,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无名之辈,同样值得我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