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一二三支柱

2024-05-17

1. 养老金一二三支柱

      4月24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高花社区板凳学堂上,社保专干给老年居民介绍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养老金领取等相关知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纲领性政策,既标志着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步入全面发展完善的新阶段,也为资本市场服务养老事业开启了全新篇章。      个人养老金发展方兴未艾,一系列制度规则亟待发布,备受关注。个人养老金的出台背景是怎样的,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有何必要性?这一制度对群众有怎样的吸引力?其落地实施的重点是什么?记者专访了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个人养老金的政策出台就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举措,有助于实现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个人养老金出台的背景是怎样的?      董克用: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在全国人口中占比18.70%,与2010年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5.44个百分点,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包含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是养老金,而个人养老金的政策出台就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举措,有助于实现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养老金制度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当前,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支柱”。      第一支柱,是公共养老金,即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立足于保基本,目前已覆盖超过10.3亿人,基金累计结存超6万亿元。第一支柱是现收现付,意思是劳动这一代人缴费,退休的人领养老金。      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主要发挥补充作用。截至2021年底,企业(职业)年金参加职工7000多万人,积累基金4.5万亿元。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年金由企业主导,这意味着企业得参加,职工才能参保。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多,随着新业态崛起,出现了很多新的就业形态,对于这些灵活就业者,企业很难为他们建立企业年金,因而第二支柱很可能无法覆盖到这一类人群。      第三支柱,就是建立以个人为主导的个人养老金。早在2018年5月,为了推动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财政部等五部门就在上海、福建(含厦门)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2021年6月,银保监会在浙江与重庆进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今年3月推动试点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也从原先的“四地四机构”拓展至“十地十机构”;同时,标志性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也已获批落地,为第三支柱发展提供市场条件。总的来说,我国已经建立养老金的第一支柱及第二支柱,而随着经济发展、就业形态变化等,也应该在此时补上第三支柱的短板了。这就是个人养老金出台的背景。      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养老金就如板凳需要三条腿一般,需要“三个支柱”才最稳定。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董克用:的确如此。评价一个养老金体系,国际公认有三大指标。第一个指标是覆盖面,指这套养老金体系是不是把该覆盖的人都覆盖到了。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规模覆盖面是世界上最大的。第二个指标是充足性,就是能否让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充足。需要注意的是,充足不仅是要满足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随着经济逐渐发展,活力老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升的,如果退休之后,还想保持原有的生活品质,养老金至少要在原有工资的60%以上。第三个指标叫可持续性,就是在满足了覆盖面、充足性的要求之后,这个制度还不能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因为养老金是一个长期的承诺。      要满足覆盖面、充足性和可持续性这三个指标,靠单一的支柱行不行?不行。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当今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趋势,全世界都告诉我们,单靠任何一个养老金支柱都是不稳定的。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直运行平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养老金水平也不断提高,国家每年都给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如果今年还涨,就是十八连涨了,这在国际上也是非常罕见的。但是,由于老龄化加速的挑战,第一支柱只能保障基本的生活。正常的吃饭穿衣是足够的,如果想让退休生活丰富起来,或者是遇到问题时,只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显然不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第二支柱养老金覆盖面窄、惠及人群有限,也亟待完善和规范。      所以,世界各国经过探索之后发现,养老金就和板凳一样,一条腿怎么也不稳,最稳的是三条腿,对物理条件要求也不高,地面有点不平也不要紧。既有国家保基本,又有雇主来支持,个人再准备一些,在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础上再增加一份积累,这就比较稳了。个人养老金从制度上帮助参加人把牢个人养老金的“出口”,有助于个人理性规划养老资金,从而切实起到补充养老的作用      记者:个人养老金这一制度对群众的吸引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董克用:个人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支持,鼓励参保人积极参加。在第三支柱养老金试点时,国家就提出了“税优”的政策,即每个月可以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在税前就先投入进去,你的投资部分、保值增值部分也不需要纳税,到领取时再纳税,这就是税收递延。这次个人养老金参加人通过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本人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记录所有相关信息,作为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      其次,条件简单。只要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不论是单位就业人员还是灵活就业人员,都可以公平参加这个制度。个人养老金制度不受就业地域、户籍限制,跨省跨地域流动时,个人权益不受影响。参与方式比较灵活。在参与程度上,参加人自主决定是全程参加还是部分年度参加。在缴费额和缴费方式上,起步阶段只要不超过年度缴费上限1.2万元,参加人可以自主决定缴多少,本年度内既可以一次性缴也可以分次缴。      第三,可以帮助个人理性规划养老资金。个人养老金账户锁定到退休,目的是使个人投入的资金真正用于养老保障。个人养老金在缴费阶段只进不出,个人缴费和投资收益都在账户里滚存,就能实现群众所说的“利滚利”,专业名词叫复利。复利的收益是巨大的,一笔资产如果你存上40年,最后你会发现,在整个资产中,80%是复利,本金只占到20%,长期储蓄,长期封闭,好处就在这。个人养老金在到达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等条件时才可以领取,也就是从制度上帮助参加人把牢个人养老金的“出口”,有助于个人理性规划养老资金,合理选择投资产品和投资期限,避免提前支取,从而切实起到补充养老的作用。      最后,资本市场毕竟波动比较大,也比较复杂,群众个人在资本市场上投资,很多时候只有少数人会有所收获。现在《意见》明确,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产品,还可以短期中期长期组合。这就相当于有一个货架,大家可以自行挑选,选完了觉得哪个不合适了还可以换。由专业人士来打理资产,比个人还是要更稳妥些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国外资本市场上散户不多,正是因为通过这样的养老金制度设计,由机构替代了散户。个人养老金具有投资期限相对较长、安全性和稳健性较高等特点,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记者:有观点认为,个人养老金有助于经济发展,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反哺经济。您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董克用: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资本市场在整个经济中相当于人体中的血液,是不可或缺的。经济要运转,无论是生产、消费还是流通,都要靠资本市场来支持。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过去一直缺乏个人养老金这样的长线资金,而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长钱”主要就是以积累型养老金为基础。      过去我们总是听说美国人就知道花钱,不知道存钱,没有什么储蓄。这种说法,仅看银行储蓄是对的。但如果你看到养老金的结构就会发现情况不一样了。美国的养老金体系也是一、二、三支柱,在2020年年底,美国的养老金体系资金积累的规模是37.6万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的179.43%,主要是二、三支柱存的,分别是22万亿和12万亿,第一支柱是现收现付的,达2.8万亿。而中国到2020年底,总共存了9.32万亿人民币,占当年GDP不到10%。      这么大规模的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意义是什么?个人养老金,具有投资期限相对较长、安全性和稳健性较高等特点,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长期机构投资者可以发挥优势,将其投向资本市场或实体经济项目,支持企业项目直接融资需求,促进资本市场稳健长远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比如,我们虽然要求银行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银行有坏账率,款贷出去了,钱没收回来,责任就很大,实际运作起来挺难。但是资本市场不一样,他们能够通过专业的方式化解风险。在进行风险投资时,投资10个项目,只要有一两个成功,就赚回来了,而这种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十分有利。      在大海里,风高浪急,个人乘小帆船很容易晕船,但超级邮轮就能够把浪压平。养老金这样的长钱就能起到资本市场中的“压舱石”作用。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早启动、长期积累的养老金就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其实美国人花了很长时间才存到这么多钱,他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存,至今已经40多年。我相信,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十年二十年后,加上我们不断完善第一、二支柱养老金制度,届时中国的养老金规模一定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积累型养老金之一,能真正实现把储蓄养老转为投资养老。      记者:个人养老金制度要落地执行好,您觉得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      董克用:我认为这个制度能否成功,关键之一在产品。个人养老金对我们国家的金融机构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如果不能提供好的产品,没法把产品管好,问题就很严重。举个例子,大家开了账户,一年存一万二,过几年一看,收益率有4%或5%,大家交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就上去了。如果发现收益率还不如银行存款,大家可能兴趣就没那么高了。所以金融机构如何设计出更多有利于养老金稳健增值的产品,探索通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为参加人提供合理回报,让参加人感觉到超长期投资能有可靠且较高的回报;银保监会如何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维护参加人合法权益,这是其中一个关键。      另一个关键是个人养老金的制度设计能不能使大家方便地操作,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和享受优惠的便捷度。从目前的制度设置来看,最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吸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有所改进,如个人养老金采取的是账户制,享受税收优惠更便捷;同时,银证保都能为个人养老金提供金融产品,再叠加税收优惠政策,大家自然就愿意参与了。我认为,要设计出来一套方便的流程和管理方式,有问题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非常重要。总结起来,个人养老金一是产品,二是服务,这些细节能不能做好,我觉得是制度落地的重点。(      记者 李云舒 )

养老金一二三支柱

2. 养老金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是什么

养老金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税延养老金,自愿参加。总体上看,在我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一支柱一枝独大;第二支柱是短板;第三支柱尚未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柱负担非常重。
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建立和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劳动岗位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向其支付养老金等待遇,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


扩展资料:养老金的主要分类:
中国养老金主要分为两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二者实行的不同制度,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同:
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
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
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3. 养老金第三支柱是什么

法律分析:1、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
2、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
3、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那怕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覆盖率也不高,其原因主要企业自原兴办为主,一般只有效益好,业绩稳定,规模较大的企业才会考虑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管理计划,而在中国,其覆盖率更为低下,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会高于社会养老保险,可达到退休工资收入50%,或更高,不同的企业提供的企业年金计划替代率也会不同。
社会养老保险
每个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都是不同的,由于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目的是提供养老保障,因此覆盖率一般较高,有的高达100%,即基本所有劳动人口都被社会养老保险所覆盖,其中就有英国,瑞典等高福利国。但在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并不高,社会养老保险仅覆盖一部分城镇就业人口。正是因为社会养老保险仅为参加者提供退休后基本的养老保障,因而支付的退休金水平并不高,即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不高。
个人养老计划
个人养老计划是自己缴费、自己退休后消费,是一种自我保障,既不存在其他缴费者,也不存在再分配的问题,是个人理财规划的结果,是指个人或家庭,为了自己或家庭成员年老后的消费,在其具有劳动能力时,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以各种方式进行储蓄和投资的一种养老计划。某些国家,为了鼓励居民或公民为自己养老而储蓄、投资,往往会给予符合特定条件的个人养老计划一定的税收优惠。
为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报酬率,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问题,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无论是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投资于共同基金的比例都在上升,同时也呈现出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资产进行管理和投资的趋势。

养老金第三支柱是什么

4. 国内养老金第三支柱

我们鼓励出生,但现在人和过去的人不太一样,鼓励出生他也还是不怎么愿意增加提高出生率,这就是很大的挑战。我们还会采取其他的措施,其中一项就是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是什么?养老三大支柱是什么?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
强制公共养老金,本质为政府兜底,从根本上保障国民养老需求。
虽然覆盖人群广,但仅能提供基础养老生活保障。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比例共同缴纳职业养老金,政府一般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但能做到的企业有限,覆盖面小,发展空间有限。
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
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有效补充养老金缺口,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增添一份保障。
不过目前人们对其认知有限,规模较小,尚处于发展初期。
我国现在采用的也是这养老三大支柱体系,但却严重依赖第一支柱。
想实现有品质的养老生活,一定离不开两项:健康的身体、足够的金钱。
健康的身体我们很难左右,但足够的金钱却可以通过年轻时合理规划来实现。
目前中国预期寿命77.3岁,未来长命百岁不是梦,但寿命越长,就意味着养老年限越长,养老金开支越多。
可能奋斗赚钱的时间,也就中间三十年左右。
趁这段时间,平滑消费,将收入统筹到一生,让钱生钱,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5. 养老金第三支柱扩围准备就绪 老百姓要多一份退休金了

试点已经延期半年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改革有新动向。按照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财经从多个相关部门获悉,在前期上海等三地试点的基础上,新一轮更大力度支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扩围”的政策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制定过程中。知情人士称,目前各部门基本达成了共识,有关政策也准备就绪,距离出台只差“临门一脚”。  
第一财经了解到,下一步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扩围”不仅是指扩大试点地区,也指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将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从商业养老保险扩大到公募基金等产品。  
财政部社保司司长符金陵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届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发布式上表示,在对试点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财政部配合人社部研究制定《支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的措施和政策》,以综合提高广大参保人员的养老待遇的水平。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员朱俊生在上述论坛上表示,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造成个人养老准备不足,下一步收入分配改革应该着力将更多财富留在民间,藏富在民才能提升个人自我养老保障的能力。国际经验也证明,一个国家的私人养老金越充分,这个国家的养老金制度的整体可持续性就越强。  
规范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使用第一、第二、第三支柱这么细的词,还真没有过。去年末中央首次提出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储备,到现在提出发展第三支柱,政策脉络是一致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银行的推动之下,我国建立了三大支柱组成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支柱为“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金,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为自愿性个人养老储蓄。  
目前,我国已建立比较健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不同支柱之间发展严重失衡。第一支柱“一支独大”,第二支柱是“一块短板”,而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则还是“一棵幼苗”。  

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于2018年5月1日启动,国家决定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试点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下称“税延型养老险”),期限暂定一年。  
所谓税延型养老险,是由保险公司承保的一种商业养老保险,纳税人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支出,可以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一定额度,对养老金账户积累阶段的增值收益免税,等个人领取时,再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种税收模式被称为EET,E代表免税,T代表征税,即在缴纳和投资阶段免税,领取时征税。按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领取阶段的税收负担应当低于缴费和投资阶段的税收优惠,以此来吸引国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资产。  
到今年底,税延型养老险试点已经比原计划延期了超过半年。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并不太理想。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有棠表示,到今年9月底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提供了66款产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7亿元,参保人数4.85万人,应该说是刚刚起步,这些数值都比较小。  
朱俊生认为,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由于在收入分配格局、养老金结构、税收激励政策以及监管制度等多方面存在提升空间,发展的潜力未充分释放。  
朱俊生表示,2008年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虽逐步提升至2017年的48%,但仍低于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导致了居民收入份额的下降,造成个人养老准备不足。  

从试点方案来看,也存在税收激励不足的情况。“名义上对保险业务有EET,但试点中EET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税前扣除额度太低,每个月有1000元或是6%的限制,让人力部门没法操作,在领取端有7.5%的实际税率,又太高了。”朱俊生说。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目前第三支柱税优政策赋予实施的机构对象针对的是各个金融行业,目前只面向保险业,属于产品制。但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税优政策载体是第三支柱个人账户,而不是产品或行业。  
影响从产品制到账户制转型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尚没有建立面向各金融行业的统一信息平台,中保信、中登公司以及人行征信系统三个平台分别代表保险业、基金业和银行业,需要进一步整合;二是参与的金融机构与产品范围有待扩大,目前基金、银行、信托尚没有被纳入税收优惠的金融机构与产品范围。  
新一轮政策已上路  
郑秉文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规范发展的意思有两条,第一是坚持真正的账户制,第二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账户。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建立第三支柱的前提不是必须加入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和其他支柱之间应该是平行的关系,多一个选择给老百姓,多一份退休金。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挖掘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发展潜力是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路径。  
符金陵表示,正在制定中的《支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将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等手段,希望能够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布局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短板,综合提高广大参保人员养老待遇的水平。  
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此前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政策制定难在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第三支柱涉及人社部、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央行等,改革还涉及一些账户登记的机构,这些工作量是比较大的。但到目前为止,部门之间已经达成了共识,相关政策也在择机出台的过程中。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目前我们国家储蓄存款、理财、保险资金三项加起来规模合计已经超过150万亿元。居民手中并不是没有钱,主要是缺乏养老用途和养老功能的长钱,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改革,将个人储蓄和个人投资的一部分资金转化为商业养老资金。  
朱俊生认为,应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第三支柱发展提供空间。我国第一支柱缴费率水平虽有所降低,但仍排在世界前列。可对养老保险三个支柱的缴费率统一进行调整,适当降低第一支柱缴费率,为提高第二、三支柱缴费率创造条件,着力提高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替代率。

养老金第三支柱扩围准备就绪 老百姓要多一份退休金了

6. 养老金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主体部分,立足于保基本,主要体现社会共济。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超过10.3亿人,基金累计结存超6万亿元。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主要发挥补充作用,已经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截至2021年底,企业(职业)年金参加职工7000多万人,积累基金4.5万亿元。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是国家关于第三支柱的制度性安排。

     个人养老金制度属于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都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7. 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已经启动了吗?

据报道,日前证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明确列出试点政策的主要内容,计入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商业养老金时再征收个人所得税。

报道称,《通知》明确提出,试点结束后,根据试点情况,结合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制度建设的有关情况,有序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将公募基金等产品纳入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将中登公司平台作为信息平台,与中保信平台同步运行。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对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的有益探索,现在是商业保险率先试点,未来银行、公募基金都会参与其中,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按稳健型产品为主、风险型产品为辅的原则选择,采取名录方式确定。

分析人士表示,通知明确了账户投资范围,试点期间先开展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结束后将公募基金等产品纳入个人商业养老账户的投资范围。

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已经启动了吗?

8. 第三支柱养老金存在问题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个人养老金三支柱发展策略受专题研讨会”,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出席会议并进行点评发言。董克用分别从      政策层面、产品层面、操作层面及公众教育层面对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具体发展策略进行分享。董克用建议,      应抓紧时机扩大第三支柱覆盖面,并根据当下潜在客户群体特点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之间应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做好养老金融“最后一公里”服务,同时做好养老金融培育工作。
      国务院《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以来,全社会都在等待政策落地的具体细节。本次会议恰逢其时,有利于促进各界达成一些共识。我利用这个机会,简单谈四个观点。      第一,关于政府政策的问题。      《意见》出来之后,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到底将来有多少人能受益?我们确实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在一开始,受众面确实不会很广,但在试行阶段就应考虑尽量扩大这一制度的覆盖面。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部分和现在讨论的第三支柱非常相似,能否利用这个机会完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灵活就业群体的养老难点,显得尤为重要。这个群体虽然加入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5亿多人,但保障水平很低,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养老金人均每月仅有170元。能否利用这个时机,研究一些机制上的创新,吸引进城务工且长期稳定的农民工群体尽快加入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体系中。      我们不一定总在EET税收待遇上想办法,如果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群也愿意存1.2万元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是不是可以直接按EEE税收待遇进行处理。或者说即使享受了不到1.2万元的税收优惠,个人还是愿意付费购买养老保障产品,政策也应当予以鼓励。采取EEE的税收待遇方式对国家财政而言没有什么损失。而对于低收入者,建议还是进行财政补贴以完善其养老保障诉求。当然,目前我国财政制度在应对这一问题时还面临一些困难,所以建议是否利用这次机会首先推动解决灵活就业人群的养老保障问题。      第二,关于产品设计的问题。      无论是监管还是行业,都在为第三支柱养老产品方面做出努力,希望设计出好的产品吸引公众参与其中。一个好的养老金融产品,就是最好的养老金融教育渠道。也需要明确的是,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适合的产品。因受众年龄段、财富状况、心理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某个养老金融产品无法兼顾所有诉求。因此,在产品层面,各个金融机构在今后的实践中大有可为,应针对差异化的客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摸索出一套富有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产品的设计规律。我国国民有储蓄的传统,今后长期的社会养老问题该怎么应对?现在我们讨论的养老产品已经不是针对50后、60后了,储蓄型养老产品应该针对80后、90后甚至00后,如何设计出符合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产品,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三,关于操作层面的问题。      操作层面的问题,属于个人养老金“最后一公里”的范畴,金融机构们设计好了产品,客户也觉得可以购买了,但在“最后一公里”处出现了问题。现在银行、基金、保险等机构都各自想自己的办法,是否可以跨行业合作,搭建跨界平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因为客户既对养老金融产品背后的设计原理不感兴趣,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他只需要一些简单的信息来判断购买哪种产品。      我们刚刚完成了对英国“自动加入”制度的研究,发现它建立的"NEST"平台里98%的参与者都选择默认产品,不做自主选择,结果发现第二年收益率不错,达到预期后就长期维持。这背后是跨行业合作的结果,客户仅看到一个十分简洁的产品界面,而界面背后是深度的跨行业协作,将复杂的产品构造留给金融机构,不要让客户感到购买养老金产品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      第四,关于养老金融教育的问题。最近,我们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金融领域各个行业都在做投资者教育这项工作,机构们希望让消费者真正明白养老金融,主动推动养老保障三支柱的普及。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养老金融教育,而不仅仅进行产品层面的教育或是风险识别教育。这个全方位的教育要从学校做起,从学校一直延伸到老年人,做好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养老金融教育,这样才能把我国养老金融这件事做好。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