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如何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2024-05-19

1.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如何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作为世界工厂,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骤减,各国相继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世界贸易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如何通过宏观的政策调整来化解当前的危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给我国的现阶段对外贸易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当前世界经济现状在2009 年,各国相继出台了各种刺激经济的政策。在这些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下,2009 年世界总体经济形势有所好转,需求也逐步回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报告称,2009 年世界经济下滑0.6%,认为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经济的全面衰退之后终于触底反弹。美国经济在2009 年第四季度实现了5.6%的强劲增长,创下了6 年以来的最高季度增长水平。今年以来, 美国经济延续 2009 年底以来的增长态势,2 月份个人消费开支增长了0.3%,连续第五个月增长,显示美国经济复苏仍在持续。2009 年日本全年经济下滑超过5.0%,为二战后的最大降幅。进入2010 年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开始恢复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好转,外贸形势转好,出口成为日本经济增长动力,失业率比上年有所下降。欧元区在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下, 2009 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GDP 环比增长止跌回稳。2010 年,受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及出口订单推动,欧元区3 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上月的54.2 增至56.6, 为40 个月来最高水平。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出口需求下降、外部投资骤减、投资需求减少、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海外劳工汇款减少等,其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但亚洲经济强势增长的带动下,2009 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进入2010 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出口需求有所回升。据世界银行预计,发展中国家有望走向相对强劲复苏,2010 年将增长5.2%,2011 年增长5.8%,均高于2009 年的1.2%。从目前形势看,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止跌向好,消费和投资缓慢恢复,经济活动的环境有所改善,全球经济复苏的形势逐渐出现并渐渐明朗起来。但是,由于经济刚经历过大幅度衰退,这一复苏程度将是不深的。同时,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会出现个国家和各地区复苏速度和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其中,发达国家经济有望实现低速增长, 新兴经济体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望实现快速增长。二、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据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0 年春季)显示,2009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 亿美元,下降了13.9%,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从分季度情况来看,一季度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因此外需严重缩水,中国进出口幅度也大幅下降。而第三季度开始随着美日欧等经济体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实施和生效,世界经济开始企稳复苏,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回稳,加上国内各种经济促进措施的不断实施,中国的进出口形势开始出现好转,终于在11 月份转降为升,第四季度实现了进出口同比 9.2%的增长。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国际市场的金融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总体形势有所好转,但我国的对外贸易仍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贸易保护主义在许多地区有抬头的趋势。自从出现经济衰退以来,美国带头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措施。作为控制进口有效便利的手段,反倾销、反补贴被美国政府视为常规的贸易救济措施而继续利用。根据美国向WTO 提交的通报,2009 年上半年美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为6 起,下半年达到13 起,较上半年大幅增加。其中中国是其首要目标。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现状和宏观经济政策 □ 鲁越(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220 2010 年11 月Special Zone Economy 特区经济其次,尽管国际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但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动力仍然不足。尽管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均通过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使得经济形势止跌回稳, 但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严重,政府负担很大,而由于经济体系制度和结构等方面还存在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因此不少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仍面临着不少阻力。同时,全球性的债权危机仍没有解除。希腊的债务危机加重了欧元区经济整体恢复的难度,加上欧元区许多其他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财政问题,欧洲国家财政问题随时可能蔓延到希腊以外的地区。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势必将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 给经济复苏带来很大的困难。再次,出口外向型企业仍面临着成本攀升,国际竞争力大等问题。尽管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和我国扩大内需等促进措施的影响下,国际经济形势已经趋于平稳,并有复苏的迹象,但是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还有今年沿海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等问题, 给出口型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波动频繁,也给增加了出口型企业汇兑的风险。三、面对当前形势的宏观经济政策 1.扩大内需当前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开放经济体正享受着全球化给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益处,但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全球性特征,以及其不可避免地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和美欧等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因此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金融体系并未受到太明显的影响。中国在目前阶段所面临的考验主要来自于经济实体层面,扩大内需以缓解外需减少带来的冲击是中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2008 年11 月5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估计,实施十项措施到2010 年底约需投资4 万亿元。在这十项措施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尽管出口量持续下降,但我国国内投资、消费保持了快速的增长,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需求旺盛,部分消费品、投资品需求也大幅增加。由于进口增长速度持续快于出口,中国贸易顺差大幅度下降,2009 年 3 月甚至出现了70 个月以来首个逆差。尽管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实施了多种强有力的措施扩大了内需,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消费观念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如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恰恰是美国人习惯性的超前消费,而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仍是勤俭节约和未雨绸缪,且房产,教育等已经占据了中国家庭支出的大部分,因此中国边际消费倾向严重偏低,只相当于英美国家的一半水平。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许多中国人也开始有了危机意识,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一路走低。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扩大内需, 仍然是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经历了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管理经营到放开经营的过程, 贸易开放和自由化程度不断深化,但是, 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自由化进程中更加激烈。我国改革开放30 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与我国发达国家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贸易摩擦。在当今国际金融趋势不容乐观,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经济发展趋缓,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经济形式下,中国外贸企业,特别是主要依靠外贸出口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发展困惑。例如2007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达1711.7 亿美元, 出口增长幅度为 18.88%,与2006 年的25.15%相比,放缓了6.27 个百分点。另外,美国自2006 年1 月1 日起对中国生产的21 类纺织品实施数量限制,这些设限类别产品均为输美热门产品,占中国纺织服装输美金额的比重接近1 / 3。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势必造成对外贸易产业的一次优化和洗牌,同时也对我国新时期的外贸政策做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危机主要是对低端产品产生影响,而中高端产品的需求不减反升,因此,只要外贸企业应把低端的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品、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就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 3.建立一个国际经济新格局现实中的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分工中存在着强权政治和霸权体系,美国所主导的所有国际组织都有利于大国,小国基本上没有经济主权。随着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的持续发展,建立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经济金秩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在新的金融秩序建立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总之, 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种种不利因素,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行理性的分析,清醒认识到他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积极采取对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力,努力把金融危机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促进外贸企业和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如何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2.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如何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令人瞩目。 
中国政府一直密切关注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近一个月来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最新变化,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既是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挑战所作出的回应,同时也是加强国际合作、确保世界经济增长的具体行动。
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大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年底,投资规模将达4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促进经济增长的举措,再次提振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中国约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促进计划“非同凡响”,不仅对中国经济,对东亚经济和世界经济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虽然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干预下,信贷紧缩局面略有缓解,但金融市场动荡依然不止。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担心,金融危机将导致美欧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世界经济前景暗淡。 
随着局势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要大大超出此前预期。面对危机的继续蔓延,更需沉着合力应对。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 涛10月24日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的那样,“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刘根其选答。

3. 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应采取何种财政政策?

  调结构主要是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时期为保证我国经济能够平稳过渡,特提出“保增长、渡难关、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方针。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沿海地区大部分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在人民币没有升值的一段时期,为我国的外汇储备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类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不足,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海外订单,抵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出现大量倒闭现象。为此,国家特针对此现象做出调结构的方针政策。同时,调结构还涉及到对于一些高能耗的企业调整。调结构就是要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支柱结构,优化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财政结构。“调结构”意味着市场的重新组织和利润模式的转换。
  其一,就整个经济结构来说,应当由过分倚重外需向侧重内需转变。
  其二,就内需的结构来说,应当校正投资与消费之间失调的关系。
  其三,就投资的结构来说,应当杜绝“两高一资”项目抬头,重点培育技术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产业。 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业的难以为继,本已日渐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产能过剩判断指标体系,学界衡量产能过剩主要是用行业产销率、产品库存、价格水平及企业利润等指标,间接说明产能利用的情况;而政府则是通过对部分商品的供求和行业产能利用的调查,并根据相关经验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市场需求作出预测,来判断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

  近一段时间以来,“两难”这个词在经济问题上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保持经济增速与抑制房价上涨之间的矛盾,增加人均收入与保持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矛盾,实际负利率与经济增速放缓之间的矛盾等,都被称作当下中国经济的两难问题。这些两难的发生印证了中国经济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意味着经济环境中重要要素的变化。

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应采取何种财政政策?

4. 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应采取何种财政政策?

调结构主要是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时期为保证我国经济能够平稳过渡,特提出“保增长、渡难关、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方针。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沿海地区大部分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在人民币没有升值的一段时期,为我国的外汇储备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类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不足,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海外订单,抵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出现大量倒闭现象。为此,国家特针对此现象做出调结构的方针政策。同时,调结构还涉及到对于一些高能耗的企业调整。调结构就是要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支柱结构,优化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财政结构。“调结构”意味着市场的重新组织和利润模式的转换。
其一,就整个经济结构来说,应当由过分倚重外需向侧重内需转变。
其二,就内需的结构来说,应当校正投资与消费之间失调的关系。
其三,就投资的结构来说,应当杜绝“两高一资”项目抬头,重点培育技术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产业。
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业的难以为继,本已日渐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产能过剩判断指标体系,学界衡量产能过剩主要是用行业产销率、产品库存、价格水平及企业利润等指标,间接说明产能利用的情况;而政府则是通过对部分商品的供求和行业产能利用的调查,并根据相关经验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市场需求作出预测,来判断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
近一段时间以来,“两难”这个词在经济问题上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保持经济增速与抑制房价上涨之间的矛盾,增加人均收入与保持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矛盾,实际负利率与经济增速放缓之间的矛盾等,都被称作当下中国经济的两难问题。这些两难的发生印证了中国经济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意味着经济环境中重要要素的变化。

5. 金融危机后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哪些?

主要是在民生方面的,财政部门着力扩大投资需求,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重点用于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扩大内需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央投资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改进资金分配机制,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有效使用。各地也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政府投资。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较好保障了地方政府对中央公益性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需要。这些投资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带动了民间投资和消费,缓解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也加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长期发展夯实了基础。

  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对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支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企业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出台了政策力度大、群众受惠面广的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等措施。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并不断完善相关操作办法,提高财政补贴使用效益。预计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达3200万台,拉动消费超过1500亿元;汽车销售达1300万辆,增长38.5%。

  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完善增值税制度,调整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标准,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顺利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科学发展。对住房转让环节暂定减免一年营业税。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石化、电子信息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多次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执行2008年已实施的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预计2009年实施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5000亿元左右,有力地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刺激居民消费。

  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结合三江源保护等重大生态保护规划,通过提高转移支付补助比例,增强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化解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的社会负担。增加对民族地区、粮食主产区和边境地区的转移支付。

  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条件和能力建设,推动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运用贴息和进口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引导担保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进行重组和减免。运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等扶持政策,推动服务外包业发展和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建设。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加大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力度并向农村倾斜,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快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施金太阳工程,在北京等十三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基本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扩大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支持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草原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发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作用,推动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谢旭人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经济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2010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地区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金融危机后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哪些?

6.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

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十大措施的出台,是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海啸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需要尽快见效。但实际上,十大措施中,很多内容已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原本就是着眼长远的举措。诸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调控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十大措施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而打出的有力“组合拳”。但其中至少有五项以上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比如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



  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刺激经济诚然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诸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民生短板、文化教育短板等举措,都是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转型的。



  着眼国内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相结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期待她为由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肇始的这场金融风暴承担过大的责任,是不切实际的。中国仍然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眼、着力搞好国内经济,确保中国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这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增强信心和赢得民心相结合。初步匡算,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此明确的举措,必然能够极大地增强国民乃至国际社会应对金融风暴的信心。与此同时,十大措施都是利国利民之举,充分体现了对百姓的照顾,必然能最大地赢得民心。而民心的支持又会进一步增强政府的信心,这将形成良性循环。



  应对风险与抢抓机遇相结合。国务院会议强调,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但我国内部需求的潜力巨大,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从十大措施来看,国务院部署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等一些积极进取的举措,通过抢抓机遇战胜风险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稳定出口与扩大内需相结合。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回落4.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因此,尽可能稳定出口形势是重要的考量,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利用中国内部需求潜力巨大的特有优势,加强扩大内需。从长远来看,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内需求能否拉动。



  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相结合。十大措施的出台和推行,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诸如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等,都将进一步推动原本就倍受关注的改革进程。



  中央积极性和地方积极性相结合。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就目前而言,4万亿元支出计划中有多少已经列入中央、地方各级财政预算,有多少是此次新增项目尚不清楚,但中央的坚强意志和有力举措,也必将充分调动起地方的积极性。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将使十大措施得到很好落实。



  有效扩大投资和积极拉动消费相结合。4万亿元的巨额投资,十分重视对住房、医疗等民生保障领域的投入,减少公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切实增强公民的消费能力。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必将能够拉动内需扩大,刺激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十大措施”无一不是精心设计之作,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金融海啸上的高度重视、认真部署,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十分健康,回旋空间仍然很大,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为应对当前的金融海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更加健康的发展势头,是世界经济回升的重要引擎。

7. 中国 应对金融危机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

对当下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学界说法多,有喜有忧。不过看报纸,主流的看法还是经济基本面未改变,会继续向好。而本人的判断也大致算乐观,不是经济无隐患,而是说只要政府处理得法,兵来将挡,中国经济当可化险为夷。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较为艰难的一年,我同意。但要提点的是,今天我们遇到的困难,其实1998 年也碰到过。历史有惊人的相似。10年前,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如今美国发生次贷危机;10年前国企下岗职工1200万,如今民企也有1200万职工失业;10年前长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灾;而今年先冰灾后地震,经济损失皆百年不见。古人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既然以前经历过,那么总结“前事”并加以借鉴,对解决今天的困难肯定有助。过去做得对的,今天可照做;不足的地方,今天加以改进。问题是过去哪些做得对、而不足在哪里,见仁见智,要有一致的看法不容易。好在10年不遥远,大家又都是过来人,我说点看法,算一家之言吧。先说做得对的方面,大处看,我认为有三点:第一,财政政策及时掉头。众所周知,98年之前宏观调控基调是“从紧”,不仅财政从紧,货币政策也从紧。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拉动内需,当机立断改行积极(扩张)财政政策。当年的举措,是财政发行1000亿特别国债,同时借商业银行1000亿贷款,这些钱统统用于基础设施投资。跟下来四年,财政每年发1000多亿国债支持西部开发。 第二,适度放松货币政策。为刺激投资,央行双管齐下,一手下调存款准备金,仅98年一年就下调了5个百分点,从13%降至8%;另一手,降低银行利率,朱总理任内,利率一连降了九次。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购房买车。应该说,这些政策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对遏制经济衰退功莫大焉!第三,稳定人民币汇率。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货币一边倒,纷纷贬值。而中国政府一诺千金:人民币不贬值。当年朱总理说,人民币不贬值,一是中国要担负大国责任;二是中国的出口结构不同于周边国家,出口会受影响,但无大碍;三是可迫使国内企业实行产业调整与升级。现在看,朱总理做得好,完全对。设想一下,要是当时不稳住汇率,让人民币贬20%,那么现在就得升50%,大量投机热钱涌入,局面恐怕更难应付。以上说的是经验,有教训吗?当然有。事后诸葛亮,也说三点:首先,政府没有及时减税。经济学说,刺激投资应有两个重点:一是政府采购订货;二是为企业减税。财政发债增加政府采购,无疑可减少企业压库,但中国的企业多,而政府采购有限,鞭长莫及,政府不可能关照到所有企业。所以对多数企业来说,减税更管用。可遗憾的是,国家虽允许出口退税,但主体税率却未作调减。其次,把物价问题看得太重。物价事关民生,不论东西方,政府都重视物价,没有错。但如果把物价看得过重,则势必会影响政府的大政决策。想当年,为把CPI控制在3%以下,政府始终不敢放开物价。不料后来物价负增长,通货紧缩,令原本疲软的消费市场雪上加霜。其实,消费者有个心理,买涨不买跌。商品涨价就抢购;降价则持币观望。 再次,没有大幅加薪。平心而论,朱总理当年是有意加薪的。记得2000年秋天朱总理来中央党校演讲,正好我在场,那天朱总理说,三年内要给公务员涨工资,涨三倍。可结果呢?还是雷大雨小,不了了之。我想过,所以会如此,是政府没法给职工涨工资。官涨民不涨,必引发社会矛盾。另一层原因,政府未减税而加工资,会加大企业成本抑制投资。写到这里,读者应已看到,当年政府应对“危机”虽有得有失,但总体得大于失。不过这都是10年前的事,如今危机当前,我们要研究的是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近来反复想,答案就四个字:“扩大内需”。是的,靠人不如靠己,何况美国经济前景如何尚未可知,中国有13亿人口,只要内需足够,拉动经济当不成问题。说具体点,我认为主要有三件事要做:第一、义无反顾地减税。减税能刺激民间投资,不必说。可最近与财政部的几个朋友会面,谈到减税,朋友皆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目前税负并不重,GDP占比不到25%。中国的GDP有多少水分说不清,而我的疑问是,去年GDP增长11%,而财政增收30%。财政增速是GDP两倍,税负不重怎么解释?第二、放松信贷与利率管制。绝非危言耸听,未雨绸缪,政府应谨防明年可能出现通缩。这两年银根紧,银行是无款可贷,而我现在却担心,若企业继续亏损,银行今后会不会有款不贷?防患于未然,与其将来放贷买棺材,还不如先借钱买药。为此央行尽快放松信贷管制,同时让利率随行就市。第三、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曾说过多次,相对10%的GDP增长率,消费物价涨5%不算高,关键是工资增长要跟上物价。年初出台新劳动法,明令提高最低工资,是好事;可企业界反映普遍不叫好,何以如此?我认为给职工加薪没有错,问题在政府没减税,若政府能减税,企业肯定会顺水推舟。

中国 应对金融危机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

8. 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的政策

1、股权重组,增资扩股。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
2、坏账打包,切割剥离。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
3、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扩展资料:
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
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几成定局。
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