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024-05-15

1. 制约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农村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多的还是依赖于土地,依赖于粮食生产,虽然,当前的很多农村依托有利资源环境,开展了农村的工业建设,但是,在资源匮乏的区域的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整体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很多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较差,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这些情况都反映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农业产业发展实力不强
  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农业产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产业规模小,管理方式粗放,缺乏专业化以及标准化。同时,产业链短,造成农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较低。产业结构占农业经济的比例较低,不能很好的支持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区域经济资金来源不足
  在农村人们的生活还较为贫困,虽然,基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们的生活品质也随之不断提高,但是,仍然缺少富余资金进行生产投资,在生产投资方面的投资较低,不能很好的支撑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在传统农业意识的影响下,对于生产投资始终保持着较为谨慎的态度,参与经济建设的动力不足,而且,农民对于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造成农民参与投资的比例仍然较低。虽然有外来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农村交通还不够便利,基础性设施装备不足,以及有助于投资的便利条件较少,再加上,农民素质较低,容易发生矛盾和纠纷,致使投资者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资的愿望不大,资金投入较少。

  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重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而东北、中原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东南沿海区域相比任存仔较大差距,这也直接导致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各种经济实体的发展也较为丰富,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多度、劳动力缺乏等困难。而在东北以及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力度不够,

制约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 如何有效的解决村级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建设高素质基层班子
  通过培训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有效提高干部素质。首先,可以通过短训班、函授或者脱产的形式对农村干部进行培训,利用农函、成校以及党校等地点,加强村干部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培训教育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养以及集体凝聚力。其次,建设高素质的村支书队伍。在党员内部选拔具有号召力、沟通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担任村支书。最后,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保证村干部的福利待遇。令村干部能够按时领到相应的报酬、得到相应的激励,从而保证其工作的积极性。

  2.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财务管理能够有效理顺村级集体资产,并将资产效益最大化。目前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混乱,存在较大的漏洞,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财务管理中心,用以集中管理村集体财务,并对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并加强乡政府的监管力度其次,坚持按章办事,在实际的工作中强化制度的约束力,以此杜绝村干部私自调配集体资金现象最后,实行财务公开制,通过公开村级财务,加强群众的监督作用,将内部监督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即级那个专职监督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以此加强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

  3.加大政策扶持
  首先,从资金上予以帮助,政府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增加投入,专门作为创业启动金、信用担保以及贷款贴息等扶持相对落后的村子,通过资金投入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为落后村经济起步开好头。其次,政策扶持,通过各方面的政策优惠,为村级经济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 如何促进农村区域发展

农村区域发展的内容来自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所以首先要了解社区的问题有什么,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能一概而论的,大致来说,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农耕地区、西部山区、北部牧区等各地域的问题是很不一样的;大中城市周边、交通干线沿线、平原地区、山区等各种经济区位上的农村也不一样;汉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也很大不一样;如此等等,各种要素结合起来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大致来说,首先是体制方面的问题不容易解决,如土地、林权等的产权制度,户籍制度,教育资源的公共分配制度,劳动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分配制度等等是大背景,不容易改变的。
然后就个人全国各地多年农村工作的经验而言,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着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公共管理涣散、发展资金短缺、劳动力资源的经验范畴狭窄以及因为这些原因加上制度原因造成的合作经济的困境、工业化商业化发展在规模上的瓶颈、集体生态资源遭遇公共土地悲剧、集体利益得不到维护的现状等等。
经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农村建设项目都因为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而流于形式,风风光光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乍起乍衰的合作经济、形象工程等都因为不能造血而最终破产。
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农村区域发展,需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共赢”,一般要从人经验范畴的改变开始,然后是社区公共管理组织和制度的改变,然后是基于这些基础上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所有这些改变的过程要用钱——目前中国社会最能调动人积极性的东西来铺路、做载体。这就是内生式发展的理念。个人以为这样是最好的了。详细情况可以百度搜索相关资料和案例。
个人手打经验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好运!

如何促进农村区域发展

4. 如何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发展政策问题

 一.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建设的关系
  二.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首先,保增长是全局中的重点论,它与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发展战略并不冲突。
 其次,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保增长,还有保稳定的功能。
 总的来看,经济发展仍是今后农村工作的硬道理,但是这里的硬道理首先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就要与已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高质量、低成本地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平稳较快增长。
三. 制度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首先是农村发展体制的创新。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干部领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农业投入、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作为考核市县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
  再次,要创新当前农村基层工作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转换相结合。
  最后,继续加强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法治保障。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与保增长、扩内需并不冲突,而如何让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得又好又快、可持续,就需要在战略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基本的定位。

5.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知道的请回答,谢谢。

要致富,先修路。
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1.县乡政府职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考察与分析        1.1 县乡政府目标定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县乡政府的目标定位建立在两个必要条件之上:国家的政治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实现既定目标的社会经济资源动员能力。县乡政府的目标定位天然承继了中央政府的目标追求,还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推动经济建设的任务,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长期稳定。具体表现在实行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开展横向竞争与多种形式的对上竞争等。政府主导模式确实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推动力量也日益显露其不足之处。(1)县乡政府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有限,尤其是乡镇作为政府的最低层次没有管辖权,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乡镇经济事务,也不具备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综合安排与调控的能力;(2)县乡政府由于人员素质和信息化程度方面的限制,难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制定实施正确的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3)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加之政府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要政府继续为经济增长负责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4)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但是乡镇领导又必须承担经济增长之责,加之考核制度不完善,受目标考核等因素影响,容易诱发干部行为短期化。        1.2 县乡机构扩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1998年国务院曾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乡以上四级政府机构改革。但是县乡机构设置多头重复的扩张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以四川为例,乡镇财政供养人数由1994年的65.9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76.64万人,每年增加财政开支8亿多元。县、乡财政供养人口,很大部分由行政编制转为了地方负担的事业编制。(1)机构设置多头重复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乡镇政府财政紧张,压力表现为首先要保证完成上级规定的税收上缴任务,其次要保证乡镇本身的工资发放。生存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基层组织将工作目标转向自身,组织行为严重扭曲,农村政府的服务农村社会职能已经日益扭曲为谋求自身利益职能,由此构成了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最直接的障碍;(2)过高的人员成本加重了乡镇财政与农民负担,也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亲姻血缘联系,成为疏离干群关系、排斥农民利益的特殊群体;(3)相对于管理范围狭小、管理事务有限的县乡经济社会事业,日益庞大的政府机构和日益扩张的政府职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大了政府管理运行成本;(4)在全能政府格局尚未改变的情况下,政府发展经济的行政推动、直接干预,排斥了社会经济组织的自主发展和市场经营,扩大了资源浪费和投资失误,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3 县乡政府职能越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和农村经济的分散特点,县级行政区划相对稳定、变动较少,政权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加强。县级政府虽然拥有强大的行政功能,却缺乏经济调控的有效手段,在竞争环境的逼迫下,加之各类市场组织发育的普遍落后,政府在管理经济中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来弥补自身的劣势。这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而言的。从政府组织内部而言,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相对于人大的越位、相对于所属、所辖事业部门的越位、相对于村民委员会等的越位。县乡政府职能越位,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例如:部分乡镇超越经济能力搞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由于未能进行科学规划与很好的利用市场力量,结果不仅导致许多小城镇成为一无产业基础、二无市场依托、三无居民社区的“空城”,更导致政府负债居高不下。以四川为例,2003年债务余额居全省乡镇前10名的均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重点镇。全省建制镇债务用于企业投入占16.9%、交通建设占15.5%、学校建设占10.7%、政府修建占5.2%。再如,由于经济行为错位,责权利关系不对等,政企不分、主体不明、关系不清,基层政府组织常常向企业直接投资、间接借贷、提供担保,一旦市场竞争影响和自身条件限制以及政策环境变化,担保风险显现,就形成大量债务转化、沉积。        1.4 县乡政府职能缺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职能缺位与县级财政能力的薄弱有一定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政府财政汲取机制从政府—农民的分配型汲取,向农民—政府的收入型汲取转变,汲取能力相对下降。但由于农民与干部的素质以及政治、经济机制的不成熟性,导致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汲取社会资源能力弱化和基层财政相对贫困;县级政府在职能结构上是完整的,但许多机构主要是为了保证中央和省级政权的宏观经济调控及财政收益,并不赋予县级机构独立决策权和管理权限,部门或地方间的利益纠纷一旦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保护和默许,就增加了县级调控的难度,由此出现“缺位”。乡镇一级情况有所不同。造成乡镇政府职能缺位的原因大致由于:在职能机构设置方面,相对于党委的“抢位”,政府职能缺位在所难免;乡镇政府作为政府的最低层次本身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有限,又必须承担很多超越其能力范围的责任;财政普遍困难的客观因素以及乡镇政府角色错位和工作作风不深入等主观因素,也导致农村政府引导和调节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低下。县乡政府职能缺位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农村社会、公共事业长期受到冷落,发展缓慢滞后。县乡政府自身的财力不足以支撑这些公共产品,冀望动员农民出工、出钱兴修和维护公共工程,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县乡政府职能缺位在基层政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表现地尤其突出。农村村落家族文化回复,各种带有浓厚家族色彩的非正式力量在乡村社会兴起,乡村社会秩序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2.县乡政府职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失调的原因分析        2.1 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        我国所经历的社会转型是一场复杂的整体性的社会嬗变,社会转型期道路具有四个特点:渐进性、整体性、非同步性、计划性与自发性并存。由此也导致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1)制度供给不足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传统政府行为模式的失效。反映到现实中,表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和政治体制改革迟缓的强烈反差。(2)“路径依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政府行为的历史惯性,即政府的行政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指令性色彩,政府并没有真正作为一种规范性和服务性的力量而存在。在现行政治体制框架下,基层政府作为基础性的国家政权力量,必须承接来自国家的行政强制和命令;同时农民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日益强烈,他们强烈要求重新界定国家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合理边界。这使得农村基层政府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迟滞,使得农村基层政府陷入困境之中。        2.2 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县乡财政是基层财政,也是地方财政的基础,直接为县乡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建设。(1)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较少顾及地方税的有效性,经济不发达的县、乡两级财政收入明显下降,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迫使地方政府不断寻求预算外收入。(2)不仅中央集中各地的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量较多,地方得到两税增量的比重下降幅度大;同时省级和市级政府在中央集中基础上又对共享收入和地方固定收入进行了分成;虽然各县都与乡镇划分了税种,但县乡政府争饭吃的矛盾相当突出,形成了乡财政无税可分的局面。(3)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事实上承担着许多本该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能,例如提供义务教育、本区域内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等多种地方公共物品,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县、乡两级政府所要履行的事权,大都刚性强、欠账多,所需支出基数大,无法压缩。        在此有必要重点探讨农业税取消之后对县乡财政以及政府运转的影响。目前全国已经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宣布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50的41%下降到2004年的不足1%。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同时也对基层政府运作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基层政府长期形成的沉重债务更加难以得到消化;其次,农村公共物品长期以来的供给缺位现象有可能因此持续紧张恶化;再次,农村税费制度欠缺相关配套制度的保障与支撑,改革进程缺乏牢固的制度基础,有可能出现反复。因此,在取消农业税的背景下,在推行基层政权机构改革的同时,如何建立并完善省级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县乡两级政府的稳定收入来源,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规范的过程。推进基层机构改革是从源头上与制度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必然举措,绝对不能将取消农业税与基层政府改革对立来。        2.3 双轨制度方面的原因        中国政治建设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治运行总是处在一种国家制度性规范和各种传统因素造成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双行轨道中,并且二者经常处于一种“胶着”状态。制度性规范与非正式制度因素的某些因子具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性,在农村基层行为中,政府职能的权威性和合理性往往需要借助非正式制度的重新诠释和解读来获得和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在目前的条件下,完全依靠制度性规范的作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调整社会关系并不现实。一方面,当前农村的制度性规范尚没有完备到能够完全消除非正式制度发挥作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制度性规范本身也不可能完全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现实中,农村社会的制度因素与非正式制度因素往往表现出相对立的形态特征。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家族主义与村民自治法律精神的对立。这使得农村基层政府在职能调整过程中,必须谨慎地在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双重轨道中寻找出恰当的治理路径。        2.4 文化观念方面的原因        从公民的认同角度可以把政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蒙昧型政治文化、服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大体上是一种蒙昧型政治文化与依附型政治文化的混合体,它有其特殊的宗法社会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正从蒙昧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型。新的情境下,有效的基层政府治理的实现,有赖于其自身的行政理念、行政思维的转变,这是治理方式转换的根本因素。而行政思维和行政观念的转变却是一个相当长的艰难过程。改革进程中,新的政治文化的强烈呼唤和旧有政治文化的固守其位,展示出强烈的对立特征。这种对立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新的治理模式与传统治理模式的冲突和对抗,以及在治理模式的冲突和对抗中所形成的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化困境。3.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创新所谓政府职能创新,就是政府要摈弃计划经济时期固有的农村经济与社会管理模式,分清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界限,将政府职能转移到市场失效领域与公众服务领域,通过创新举措,全面调整现有关系,优化农村地区的政府职能,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共存。        3.1 新形势下的县乡两级政府职能定位        从一般意义讲,实现政府合理定位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有限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高效政府;服务政府。具体到县乡政府各自的定位又有所差异。就县级政府而言,其行为范围应该确定在如下几个方面: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与设施;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乡镇政府更应该成为一个社区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服务的地方区域自治组织,职能定位应局限于弥补“乡村社会不能”上,其行为范围必须取决于农村社会自治的范围起作用的程度,应始终坚持社会自治范围最大化。        3.2 县乡两级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县级政府改革有两条思路可以参考:(1)取消市管县的领导体制,实行省管县的行政体制,调整省行政区划,相应增加省的设置,恢复地方政府省、县、乡三级政府体制。但本质上它没有涉及县乡政府本身职能转变和治理结构完善,县乡政府及其运行机制中积重难返的矛盾没有解决。(2)加大县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的步伐,明确县级政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建立地方公共财政制度,以县民主自治带动区域民主自治。该思路具有历史基础和思想基础,有相对的前瞻性。但是实行以县为重点的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目标与政府体制、社会环境、公民认知都还有差距,可控程度较低,风险系数较高。推进乡镇改革有如下三种基本形式。(1)撤销乡镇政府体制,将县一级定位国家最基层的政府组织。(2)建立体现乡镇自治的社会管理委员会,形成具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乡政自治。(3)在城市辐射密集(如成都市周边)或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通过乡改居(街道)的办法,实现社区自治。        3.3 县乡政府改革的主要对策        (1)县级政府改革的主要对象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点:一是机构改革,涉及对象主要是“人”;二是体制改革,涉及对象主要是“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职能,同时优化县级政府经济引导与调控职能。切实推进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与人员分流;进行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改革试点,在候选人的确定问题上试行“公推公选”,确定、任命则由以往党委常委会票决方式改为全委会票决方式;县级财政体制改革涉及到中央、省、市、县财权、事权划分,其中关系较为复杂,大致而言:县级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型相互配合,以建设公共财政促进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在上述改革基础上,对县级政府的职能行为进行调整。强化县级政府的治安、民政、文教、卫生等公共职能、优化政府的经济引导与调控能力等。        (2)乡镇政府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乡镇自治,核心的是建立实现经济发展的体制和制度框架,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逐步推进基层民主,变乡镇政府为自治组织;推进乡镇产权改革,使集体资产从乡镇政府所有转变为农民人格化的具体所有;重新确立上下关系,国家应当履行其职责为乡村公益事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立法保障以推动乡村公益事业建设;规范县对乡、镇的领导方式和管理行为,变原有的直接行政领导关系为区域管理的指导协调关系;为乡镇组织厘定一整套完整、科学、程序严密的自治法律,把乡村自治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乡镇合并的步子,扩大乡镇行政管辖范围,同时推进行政村的合并与调整;改革财政分配体制,更加严格科学的划分政府财税收入和社区财税收入的税收范围和征收标准,建立以自治财政为目标的社区公共财政体制;把社会自治组织的机制创新作为构建农村社会管理微观制度的重要形式,发展各类经济自治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与社会自愿组织等。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知道的请回答,谢谢。

6. 怎样解决农村发展问题

浅谈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现状与对策
市政协委员、清流县科协主席 罗炳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出现了汹涌澎湃的“民工潮”。 据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319期刊登文章《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目前我国农民工大概超过1.8亿,这意味着每8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农民工”。在农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农民靠外出务工,已经脱贫致富,但他们的外出,却带来一个严峻的问题——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留守孩子”属未成年人,各方面都不成熟,正处于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长知识、培养健康品质和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需要接受学校教育,还需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需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抚育之中。经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孩子生存状态令人担忧,教育问题更是令人难安。近期我们就当地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了如下探索。
一、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孩子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孩子在学习成绩、思想品行、智力水平、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厌学现象严重,学习成绩较差。以某学校为例,在抽样调查的9个班级中,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来看,“留守孩子”辍学率约为6%,42%的“留守孩子”成绩较差,35%成绩中等偏下,仅有5%成绩比较优秀。一些留守孩子甚至出现了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
2、品行不端,易产生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盗窃等违法行为。
3、性格缺陷,心理难以健康发展。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留守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甚至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
4、缺乏亲情,交际能力差。大多数留守孩子表现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等问题。有的孩子整天独来独往,不善与同学交往,在遇到困难时无法独自解决,长此以往造成对自己缺乏信心、消极悲观。
5、价值扭曲、不求上进。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6、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二、农村留守孩子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所以习惯用金钱弥补愧疚。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
(二)学校因素。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加上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三)社会因素。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从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孩子这一群体的产生。另外,当前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社会治安状况越来越好,但是,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如黑网吧引诱未成年人入内、不良社会青年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黄赌毒等现象。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都未成熟,很容易受到这些方面的侵害,而农村留守孩子由于他们本身的特殊性则更是这些不良现象的侵害对象。
三、解决农村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热切关注的敏感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和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解决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二)从学校来看,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健全教育体制。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认真担负起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促进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一,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一方面表现为自私、任性、缺乏爱心、协作意识差,行为习惯差;另一方面又渴望关爱,渴望同情,渴望得到重视。因此学校必须对其进行强化训练,如: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小品表演等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工地、工厂,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和待遇情况,让他们体会父母打工挣钱的不易,对父母多一分理解和信任等。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与调整,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如: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安全教育课、亲情教育课等新课程,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现有教师成为一专多能的教育工作者,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势与教育对象。第二,要加强家校联系。学校要定期召开由留守孩子监护人(祖父母或亲戚)参加的家长会,反馈、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操行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讲座,对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培养其育人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隔代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学校要认真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学生档案和家校联系卡,经常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认真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情况,使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第三,要加强安全与法制教育。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各种应急预案,通过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定期的安全检查,排除各种安全隐患,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生、生活环境;通过开展法则讲座,看法则宣传片等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教育,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帮助他们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第四,要特别关注有性格缺陷、生活困难的留守孩子。对这些留守孩子要采取民主的态度,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使他们的情绪稳定,增强其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从社会来看,要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第一,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第二,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7. 目前村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村级组织建设存在漏洞
  领导班子在集体发展中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因此,领导班子建设的完善与否,素质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集体的发展。因此,在村级经济发展中,村级组织的建设影响重大。目前村级组织建设中普遍存在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不重视基层班子建设。很多乡镇在农村建设中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经济工作中,而对基层班子的重视度不足,基层班子不完善,并且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致使基层干部老龄化严重,并且现任干部文化程度以及综合素养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其次,村级组织建设制度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干部的任用、选拔以及培养上,目前很多农村村干部选拔靠的是家族势力或者帮派势力,谁的“拳头硬”谁“财大气粗”谁就能当选村干部,而真正能够在村级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基层班子,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地管理约束机制,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干部选拔以及干部任用。最后,基层班子工作松散、协调性差。

  2.土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使得建筑用地紧张。而扩张的土地需求对村级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农村存量土地以及商铺租金、厂房等开始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集体开始将非农收益,即土地经营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途径。

  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作为下位法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只有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情况下,经依法批准才可以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让对民间私人资本推动的农村工业化,引起的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需求扩张估计不足,事先规划中并没有留有合理空间,用创办私人企业。因而部分农村中开始私下进行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这种私下的土地流转行为给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并且这种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出现争议,将会给农村集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村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8.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

  所谓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首先,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其次,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成功改革,农村区域经济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不在是农村的主导行业,第二、三场产业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逐渐成为了支撑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改变了传统农业形态下的不健康发展的形式,农业生产布局更加合理,但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之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装备水平的落后,农业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由于发展规划的不完善,不合理,一些优势资源的作用不仅没有的到很好的发挥,反而遭到了破坏。再加上农村局与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处地区的不同,发展不够均衡,而且这种不均衡的情况还在进一步的加剧,这些都是影响大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主导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非常久远,在当代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时代的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和提示,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一些主要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加强了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关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