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盈利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2024-05-13

1.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盈利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之所以盈利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厂商的电池规格也不同,从而导致回收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回收电池的来源和去向管理都不够精简,难以形成可观的规模效益来降低成本。
如此一来,回收流程中造成的成本浪费势必就非常大,回收成本自然就高,盈利自然也就困难。

一、电池规格参差不齐给回收造成极大浪费当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新能源汽车厂商都有谁,大家可能还有所了解,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不同厂商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其性能、规格、承阻方式都是天差地别的。
当电池被从汽车上取出来送进回收站的时候,这是电池回收流程的第一次中转,这时候往往是不会刻意区分电池的厂商和型号的,而是能收就收。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回收站本身并不能对电池进行回收提炼从而实现二次利用,还需要送进专门的电池回收工厂,而不同厂商的电池,对应着不同的电池回收工厂。

显而易见,想要实现最低的回收成本,那么最好从电池的第一次中转开始,就给电池分好类,接着在第二次中转的时候,直接将其送进对应的电池回收工厂。
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实际情况是,别说第二次中转了,就是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中转的时候,一款电池都不一定能送进对应的回收工厂。
这个过程中造成的成本浪费太大了。

二、统一新能源汽车电池规格任重道远造成电池回收盈利难的根本原因,其实这些业内人士也心知肚明,但知道原因是一回事,要解决问题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想实现电池回收行业的健康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建立起统一的电池规格标准,可是,每个新能源汽车厂商都希望自己的电池规格能成为标准,谁也不服谁。
所以说,电池回收行业的未来,归根结底还是要取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情况,等哪天某家厂商跻身成为真正的行业霸主了,电池回收行业的盈利,也就没那么难了。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盈利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2. 新能源车成为主流的同时,别忘记动力电池的回收

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宝妈的电动车使用笔记,她表示每天走同样的路程,一个月下来家里燃油车的加油费用需要1200元,而使用纯电动汽车后,充电的费用总共才将近500元。哪怕是算上车位租赁费用,总花费也没到燃油车的水平。

是的,这就是纯电动汽车在使用上的优势。撇开充电便利程度、续航焦虑等细节,光看成本的部分,纯电动汽车天然的优势就是成本低廉。因此,我们可以在乘联会发布的数据获知,11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达到13.6万台,环比增长10.4%,同比增长55.9%,其中纯电动车销量增长65.0%。由此可见,纯电动车的受欢迎程度似乎超过了消费者的预期。可是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上升,动力电池的阶梯式处理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部分。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是使用最广泛的两大类型。以目前的行业共识以及技术水平来看,用在新能源车上的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动力电池将不再适用于电动汽车,时间方面约为5到8年。
简单的拆解处理,虽然处理效率很高,但容易出现重金属、有毒气体等超标的现象。国外电动车市场,对于老旧电池的处理方法还有就是梯次利用。顾名思义,梯次利用指把大功率使用过的电池,经过处理和检验后供小功率使用。简单来说就是将从电动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重新检测配对,再重新打包成组用于较低标准的储能领域,如不间断电源、新能源储能系统、两轮电动车、移动电源、及通信基站备份电源等用途。

对于老旧报废的燃油车,处理方式是由专门的报废公司进行回收处理,毕竟燃油车的三大件基本与车辆的寿命相当,本可以压缩成废金属品进行处理,鉴于防止被二次流入市场销售,才需要进行单独处理。而新能源汽车,其三电系统衰减的程度并不一致,往往是动力电池衰减最快,因此会出现车身未老电池先老的状况。

对于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其中的处理方法,就是将废旧电池运回处理厂之后,将废旧电池里价值较高的镍、钴等稀有元素回收利用起来。减少其它重金属和有机物、电解质及其转化物产生的有毒气体。
日本企业也看中了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的规模,其二手电池的替换量同样不容小觑。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与造车新势力拜腾进行了资本合作,在业务层面在出行服务、能源解决方案、拜腾海外生产和销售上达成了战略合作。

除了进行贵金属的处理和回收外,同时还要减少因为电池需求量增加而过分开采贵金属、破坏环境。并且将动力电池进行梯次使用,比如在集装箱内填入回收而来的车载电池,让其形成一个新的电池组,这些集装箱可惠及一百个家庭一天的日常用电量。

我国对于电池回收,也有相关的政策支持,但进入回收领域的企业并不多。利润少是回收行业发展偏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边是满足回收技术的门槛而投入的资金成本,另一边是车主们对于处理旧电池能获得补贴的心理。两者衍生出了该部分成应该本由谁承担。

在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中,仅有5家企业入围。未来,动力电池行业或许也会如新势力造车般被“资质”问题所困扰,试图入局者必须首先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与新能源车发展相比,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慢了一步。市场参与者数量少和生态尚未完善时便引导从业者进驻,显然缺乏了对企业吸引力的考量,以及补贴使用者在更换电池时候的金钱成本。毕竟替换出来的电池只是不适合纯电动汽车使用,而非毫无价值的废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难,回收产业在哪里

电池回收技术,从方式上,一般有干法、湿法和生物法三种。从步骤上说,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前处理。包括电池失活(放电)处理、外壳的剥离、简单破碎以及筛分处理;

第二步,电极材料与集流体的分离,通常采用有机溶剂浸泡或者酸碱浸泡处理;

第三步,有价金属分离回收与利用,分离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以及电化学法等。

如何建立政策,保证电池回收产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明确规定电池回收过程中的经济缺口谁来填补(如果有的话),动力电池的回收比例谁来监管,动力电池回收渠道如何建立,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一句“谁生产谁负责”已经喊了多年,没有法规和机制做保证的时候,这句话也就仅仅是一句口号。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难,回收产业在哪里

4.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为何会被看好?

近日,工信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强调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通知提出,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

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共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通知还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基金,研究探索动力蓄电池残值交易等市场化模式。 

通知还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基金,研究探索动力蓄电池残值交易等市场化模式。专家指出,动力电池的使用年限一般为5到8年,这意味着我国前些年投入市场的新能源电池基本处于淘汰临界点。预计今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可达50亿元规模,2020年预计增长至100亿元规模以上。

5. 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电池回收该如何跟进?

125.6万辆,很多汽车行业的人对这一数据并不陌生——它是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其中纯电动汽车为98.4万辆,占比78.3%)。而截至2018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仅为261万辆而已(其中纯电动汽车为21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06%)。这种增速在去年汽车市场整体低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很多人购买“电动车”固然是限号政策之下的无奈之举,但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的确为车主带来了排放与经济上的优势。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激增,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即将在不远的将来形成新挑战,无论于个人还是于社会,如果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新能源”必然会在环境和经济上形成反噬。
动力电池的发展与隐忧
根据工信部今年2月份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动力蓄电池累计配套量超过131GWh,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配套类型上,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分别占比约54%、40%。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规模化量产始于2014年左右,而动力电池的寿命(目前普遍认为当电池衰减高于20%时便不再使用)一般是5-8年,最早一批成规模的动力电池已经处于淘汰临界点。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24GWh,相当于80万辆电动车的电池。而从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来看,在达到此临界点之后,动力电池的退役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如何在这波冲击到来之前预先做好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如上文所提,我国纯电动汽车所用的电池主要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种,虽然锂电池不像传统电池那样含有大量铅、镉等对人类和环境具有较大危害的重金属,但其电解液中除了锂离子仍然含有镍、钴、锰等重金属(如以这三种金属作为正极材料的三元锂电池),不经专业回收处理会造成重金属污染。电解液溶质 LiPF6属有毒物质且易潮解,会造成氟污染,其溶剂会造成水污染,对人体、动植物有强烈腐蚀作用。
由此可见,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既关乎保护环境,也关乎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两个主要方向是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循环利用。前者可将新能源汽车淘汰下来的电池进行拆解改造,在诸如应急电力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继续使用一定时间;后者则会将电池进行彻底分解并资源化回收利用。

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电池回收该如何跟进?

6. 废旧电池,新能源汽车背后的千亿市场

 2020年,各大新能源车企都迎来了创新高的销量,同时带动电池厂商的市值猛增,宁德时代的市值一度要超过10000亿元。
   本月,湖南邦普循环 科技 有限公司的一次燃爆事故,“炸”掉宁德时代200亿元市值。
   作为宁德时代旗下重要的子公司,湖南邦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废旧电池循环基地,年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总量超过6000吨。
    这也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 
   2014年,被业内定义为中国新能源 汽车 商业化元年,从那时开始,国内新能源 汽车 就呈 爆炸式增长 。
   但在新能源 汽车 大幅增长的背后,却隐藏一个无比棘手的问题—— 如何消化大量退役的动力电池。 
   以2014年前后新能源 汽车 启动大规模推广应用推算,2020年前后正是这一批 汽车 动力电池淘汰的高峰期。
       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呢? 
   相关机构预测,国内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规模, 在2020年就达到了24万吨,到2025年预计达到了78万吨。 
   在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较大的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2021年前累计退役量超过35GWh,未来5年这一数值将达280GWh。
      如果按照动力电池97%的综合回收率,并且按照金属价格不变的条件来算, 预计2021-2025年,国内市场镍、钴、锰、锂等金属回收市场价值将超过400亿元,而整个全球市场将达到1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88亿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中国势必成为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
   在潜力无限的 蓝海市场 面前,各大电池界巨头都开始了积极布局。
   例如 比亚迪 在全球设立了40余家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并与日本伊藤忠商事进行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电动 汽车 电池回收国际市场。
   而另一家动力电池巨头 宁德时代 早在2015年就收购了邦普循环,通过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金属元素来生产三元正极前驱体。近日又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宁德蕉城,其经营业务也包括了电池回收系统。
      除此以外,还有近5000家企业和小作坊从事与电池回收相关的工作。
   2018年,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符合《新能源 汽车 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仅有5家企业入围,这其中包括宁德时代投资的湖南邦普。
   而到了2020年,这份回收“ 白名单 ”的企业数也仅增加了22家。
   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下 ,数量稀少的白名单企业,与上千家相关业务的公司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两者也构成了当下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 
      在大量废旧电池流入市场的背景下,大部分电池都流入了非正规渠道,经正规渠道回收的仅占30%左右,而非正规渠道已经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先是由分散的商家从4S等渠道回收,继而转卖给有回收技术的小作坊赚取差价。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以往废铅蓄电池回收和废家电回收业务相同,正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同样陷入了“回收困难”的困境。
      算上高额的税收以及日益增长的废弃物处理成本,正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回收一吨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为8500元,而一吨磷酸铁锂废电池中提取出来的材料价值也不过8000元左右, 基本上就是亏钱的买卖。 
   而小作坊们为了节省成本,大多采用原始手工拆解电池,再根据电池的情况将电池加工成新电池,再转卖给整车厂,这其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回收利用率低、污染等问题。尽管存在爆炸的风险,但是面对利润,很多人还是选择铤而走险。
   如今,锂电池回收成本过高已经成为拖累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 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市场缺乏统一标准、商业模式落后 等,都导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乱象丛生。
   早期动力电池厂家标准不一、型号繁杂,并且由于新能源 汽车 销量有限,导致可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非常有限,让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
   相比国外成熟的回收机制,国内电池回收工作还没形成产业化的供应链,最终的结局就是导致回收成本过高,这也给了“ 黑作坊 ”可乘之机。
    而钴、镍、锂等战略资源本身回收工艺就十分复杂,很难复制传统废物(废塑料、废纸、废金属)的回收模式。 
   资本都是逐利的,在缺乏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面前,回收企业的热情很难被调动起来。
   最后, 汽车 动力电池原材料回收行业仍属于高污染行业,很多大城市已经不再审批这类高污染项目,这对于回收处理企业的进入是个不小的障碍。
   但利好消息是,目前主要退役的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这种电池锂金属含量少,回收效益偏低。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对磷酸铁锂电池进行梯次利用,这比起直接拆解回收利润更大。
      而随着后来崛起的 三元锂电池 开始退役,这种电池所含的镍钴锰价格比较高,原材料有较高的价值,更适合 直接拆解回收。 
   当两种电池报废量逐年提高,经济利益也会凸显出来。
     随着各家巨头在供应链上开始专注于电池回收,纷纷成立了相关业务,从源头上保证了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而类似格林美、湖南邦普等传统电池回收企业也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提高了金属回收率,降低了回收成本。
      在 千亿级别 的市场面前,动力电池回收不仅是一个关乎环境保护的话题,它也将是一个能创造更多盈利的机遇,将成为众多公司的 必争领域。 
   但如果没有汽企、电池企业、回收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协作, 盲目进入 这个市场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7.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恶果已显现,近20万吨电池流入“黑市”

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越来越强劲,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新能源 汽车 ,跨行企业也想进入这一领域“ 探索 一番”。但是随着第一批新能源 汽车 电池临近“尾声”,面临退役的局面,爆发式的污染迫在眉睫。有接近20万吨的电池流入“黑市”,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能会比燃油车更糟糕。
  
 按照相关数据,仅2020年新能源 汽车 就销售了136万辆,同比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趋势。这还不包括内部新能源 汽车 的销量和库存等车辆,实际产销已经完全超过了150万辆。
     
 随着华为、百度、小米、滴滴先后加入新能源 汽车 ,这个数值在2021年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还不包括已经开始面临上市的恒大 汽车 、高合 汽车 等,可谓“鱼龙混杂”的局面已经成形。
  
 不同于前后脚的迈进新能源 汽车 领域,出现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例如2020年我国的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可能达到20万吨,由于没有相关方面的政策辅导,而这些“退役”的电池基本上都流入到小作坊或者非正规渠道。而常规处理的方法则是燃烧或不正规掩埋,这样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
     
 而看似2020年电池退役量达到了20万吨,但是预计在5年后,电池的退役量将达到2020年的4倍(约78万吨)。
  
 好在2018年工信部曾经发布过《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 汽车 生产企业应承担动力蓄电池的回收主体责任。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车企自信再成立一家企业,主要用于电池的回收和处理。
     
 那么,新能源 汽车 的电池回收主要流向的地地方是哪里呢?
  
 按照规定,主机厂和专业电池回收企业应该“挑起大梁”,利用有效的机制能够处理好电池问题。但实际上由于多重因素,退役后的电池却没能够在对应的主机厂和正规回收企业“落根”,而是流向了非正规渠道。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当 汽车 被卖出去以后,车辆属于个人财产,那么最后就算没有在自己的手上“寿终正寝”,但是二手贩子之类的买回去也有权进行拆解。当利益大于一切的时候,而且当价值市场化最大的时候,即使单独的一个电池能够卖到高价钱,成为了首选。他们当然不管是不是正规渠道,只要能够赚钱就行。
     
 而正规企业的回收价格要低于非法小作坊的时候,电池的流向也就成了问题。而小作坊的处理和正规企业的处理自然不同,必然会导致部分环境的污染。长期以往,安全隐患和污染就会呈现出来。
  
 按照相关专家的计算,1块20克重量的手机电池,可以让1平方公里的土地污染至少在50年才能“消化”。而采用更重、更大的新能源 汽车 电池就更不在话下,其中还包括镍、钴、锰等重金属,处理不当的后果要比手机电池严重不知道多少倍。
     
 目前电池的回收主要用于二次回收再利用和阶梯性的利用,以电池容量在40%-80%左右的电池为例,在回收后可以在其他行业进行二次的“消费”。而当电池的容量降低不能够再使用的时候,可能就需要拆解处理,回收其原材料进行重整。
  
 那么不管出于那种电池使用率,没有资质的小作坊和正规企业相比较,两者的有效利用率和安全性能就没有办法比较。正规企业会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二次使用或拆解重整,而小作坊可能会将这两类的电池重组后进行二次销售,纵然会出现问题,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顶风冒险的人不在少数。
     
 而有了利益以后,二手贩子必然会将市场上的电池“哄抬价格”,对于 汽车 市场上的电池价格也会指向错误的方向。不仅会扰乱市场行为,还会对这个产业可能带来风险。比如电池的使用没有正规渠道查询,安全隐患随处可见。
  
 所以不少的专家和消费者认为,对于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可以做到有法可依的标准。这样对于加速和突破电池技术难关、促进行业 健康 的发展都是有益的,而不是放任不管。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制定,可能造成的危害是空前的。
     
 新能源 汽车 本身就是为了能够缓解环境污染而出现的,但是不能一味地发展新能源 汽车 的制造和生产,而忽略后续存在的客观或主观上面的问题。我国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在2035年的时候将新能源 汽车 的普及率达到50%以上,那么自然就会产生更多的电池。
  
 不管从监管还是处理上,都已经成为紧迫的阶段,更不应该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发现、才制止。那样的话,后果可能是无穷尽的。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恶果已显现,近20万吨电池流入“黑市”

8. 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同时,“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内现状到底如何?

由于国内动力电池在尺寸及结构规范尚没有统一的可依据的法规,现在国内各电池厂家属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电池系统设计完全不同使得无法采用同一套拆解流水线适合所有的电池包和模组,导致电池拆解时极为不便。如果要进行自动化拆解,那面对现在大小不一,

形状不一的电池包及模组,需要对生产线的灵活性有很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处置成本过高。现国内基本都是靠人工拆解,工人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电池回收过程效率,同时由于电池包本身具有高能量,可能会发生短路、漏液等各种安全问题,进而可能造成起火或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需要企业仔细研究电池包拆解过程中安全及效率的问题。废旧汽车动力电池在重新进行梯次利用时必须经过品质检测,将电芯分选分级,
包括安全性评估、循环寿命测试等,将电芯分选分级,再重组后才可以被再利用。但是如果动力蓄电池在服役期间没有完整的数据记录,再利用过程进行电池寿命预测时,准确度可能会下降,电池的一致性无法保障,同时测试设备、测试费用、测试时间、分析建模等成本都会增加。由于不同电池的内阻特性、电化学特性、热特性相同,电池的不一致性和可靠性可能也无法保证,
如果一些存在问题的电池在筛选过程中没有被检验出来,而再次被使用,会增加其他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风险。所以,如何做到快速无损准确的检测,是该种情况下梯级利用的关键所在。近日,国家发布了GB/T 32690《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于管理系统技术规划》,法规将新能源汽车运行数据收集及监控列入为企业强制要求,未来推广执行后将会弥补这方面的数据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