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轶事

2024-05-15

1.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轶事

 汤森路透在2013年9月25日发布的诺预测(引文桂冠)中,预测了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汤森路透的诺预测又称引文桂冠(Citation Laureates),基于科研和引文索引资料库 Web of Science,通过分析科研论文的引用,来识别化学、物理学、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中具有最重大影响的研究人员,他们的论文被其他科研人员大量引用,也最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评委员的关注。汤森路透从2002年开始发布诺预测,到2012年已成功预测了27位诺贝尔奖得主。  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勒特凭借关于亚原子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理论赢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外电称,诺贝尔奖评委2013年10月8日宣布物理学奖的时间推迟了一小时——但他们在50年里不得说出其中的原因。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长斯塔凡·诺尔马克说,在宣布奖项既定时间之前的2小时15分,即当地时间2013年上午9点半,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但会议讨论时间超出预期。诺尔马克说,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后或许应当在8点半开会。 诺尔马克说:“这耗费时间。这是最大的奖项之一。很多人都有许多话要说。”他还说,瑞典皇家科学院未能在宣布获奖者之前联系上希格斯,但并没有透露这是不是导致诺贝尔物理学奖推迟宣布的原因。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轶事

2. 物理学家190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谁?

物理学家190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是伦琴。
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Konard Rontgen,1845-1923),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了X射线。
1895年,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它的几个主要部门--牛顿力学、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电磁学和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果。这时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而已,没有太多的事好做了。
正是由于X射线的发现唤醒了沉睡的物理学界。它像一声春雷,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伦琴在发现X射线时,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当时他已担任维尔茨堡(Wurzburg)大学校长和该校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一位造诣很深,有丰硕研究成果的物理学教授。在这之前,他已经发表了几篇科学论文,其中包括热电、压电、电解质的电磁现象、介电常数、物性学以及晶体方面的研究。
他治学严谨、观察细致,并有熟练的实验技巧,仪器装置多为自制,实验工作很少靠助手。他对待实验结果毫无偏见,作结论时谨慎周密。特别是他的正直、谦逊的态度,专心致志于科学工作的精神,深受同行和学生们的敬佩。

主要影响
受伦琴的影响,1896年亨利·贝克勒在发光材料的试验中偶然发现了一种新射线的穿透性。这样伦琴的发现间接地影响了放射性的发现。因为该发现1903年贝克勒和居里夫人被共同授予诺贝尔奖。
伦琴射线直到今天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仍然是医学诊断。用于诊断的射线强度已被大大降低,同时诊断结果可以显示更清晰的细节。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伦琴射线诊断已经可以提供人体内部三维图像。除了在医学上,伦琴射线还应用在微观世界的观察和对太空的研究。另外一个伦琴射线的重大应用领域是材料无损探伤。使用伦琴射线可以检测出金属材料和焊接部位的内部缺陷。

3. 物理学家190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谁?

物理学家190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是伦琴。
1901年,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他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X射线”。
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第一次注意到放在射线管附近的氰亚铂酸钡小屏上发出微光。经过几天废寝忘食的研究,他确定了荧光屏的发光是由于射线管中发出的某种射线所致。因为当时对于这种射线的本质和属性还了解得很少,所以他称它为X射线,表示未知的意思。



人物简介
伦琴在五十年的研究工作中,一共发表了五十多篇论文。他在研究电磁现象中还发现,在充电的固定平行板电容器中,使介质旋转,能够产生磁场,就好象有电流流动一样。这一假想的电流,人们称为伦琴电流。此外,伦琴还在弹性、液体的毛细作用、气体比热、热在晶体中的传导、压电效应以及偏振光的磁致旋转等方面也都有研究。

伦琴对科学有崇高的献身精神,他无条件地把X射线的发现奉献给全人类,自己没有申请专利。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了伦琴,但他非常谦虚,没有在颁奖大会上发表演说。他不愿在公共场合上露面,更不高兴接受人们的赞扬和吹捧。为了避开人们的访问和庆贺,他多次远离柏林,躲到乡下去生活。
伦琴晚年生活十分困苦,他的双手由于受X射线照射,在晚年时干枯得像干柴一般。他没有儿女,夫人早年就已去世,1923年伦琴因癌症去世时,身边竟没有任何亲人。

物理学家190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谁?

4. 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中国的哪个人

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中国的杨振宁和美籍华人李政道。
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扩展资料: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5. ( )因在物理研究上有突出贡献,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答案:(丁肇中)因在物理研究上有突出贡献,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1.27.-),华裔美国籍,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1959年密歇根大学毕业,1960年、1962年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68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974年他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

( )因在物理研究上有突出贡献,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6. 谁因在物理研究上有突出贡献,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伯顿·里克特、丁肇中因在物理研究上有突出贡献,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伯顿·里克特、丁肇中因“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介: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 嘱而设立的,是诺贝尔奖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推荐。
  
     

  

7. 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主要事迹

索迪。索迪(Frederick Soddy 1877一1956),英国人,物理学家、化学家。索迪于1910年提出了同位素假说, 1913年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位移规律,为放射化学、核物理学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索迪荣获了19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19世纪、20世纪之交发生的物理因此而生长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学科,促成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的实验手段的出现,揭开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在这场伟大的科技革命中,一些化学家也建立了永载史册的业绩,卢瑟福、居里夫人、索迪就是其中的代表。
索迪于1910年提出了同位素假说, 1913年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位移规律,为放射化学、核物理学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荣获了19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主要事迹

8. 198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美国利昂·莱德曼、杰克·施泰因贝格尔和梅尔文·施瓦茨。其原因是他们在中微子束方法和通过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验证轻子二重态结构方面怍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