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2024-04-27

1. 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进入“九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回升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影响我国消费需求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了较大影响。那么,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究竞有多大?社会保障与消费的相关性如何?社会保障程度越高是否意味着消费水平就越高?本文试图通过国际比较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国际比较 
各国一般使用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收入(或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作为各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显示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日本为13.8%、瑞典为49.0%、法国为34.9%、德国为29.7%、英国为24.5%、美国为18.0%(均为1991年数)。我们将主要发达国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低保障国家,另一类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高保障、高福利国家。下面就这两种类型国家的社会保障与消费的相关性,以及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作些比较和分析。 
(一)美国和日本社会保障的实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和日本的社会保障程度都不算高,但就其消费水平和储蓄率来讲两国却截然不同。从国际比较看,美国是比较典型的低储蓄率国家,而日本却是典型的具有东方色彩的高储蓄率国家。有关资料显示,1970—1994年期间,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日本比美国高15—20个百分点;个人消费占GDP 的比重美国比日本高10个百分点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约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美、日虽然同属低社会保障国家,但储蓄率和消费水平却完全不同。 
一般认为,美国居民的高消费行为主要是:(1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存在巨额的财政赤字;(2)消费信贷在美国非常发达;(3)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财富效

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2. 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们敢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进入“九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回升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影响我国消费需求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了较大影响。那么,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究竞有多大?社会保障与消费的相关性如何?社会保障程度越高是否意味着消费水平就越高?本文试图通过国际比较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国际比较  
各国一般使用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收入(或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作为各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显示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日本为13.8%、瑞典为49.0%、法国为34.9%、德国为29.7%、英国为24.5%、美国为18.0%(均为1991年数)。我们将主要发达国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低保障国家,另一类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高保障、高福利国家。下面就这两种类型国家的社会保障与消费的相关性,以及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作些比较和分析。  
(一)美国和日本社会保障的实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和日本的社会保障程度都不算高,但就其消费水平和储蓄率来讲两国却截然不同。从国际比较看,美国是比较典型的低储蓄率国家,而日本却是典型的具有东方色彩的高储蓄率国家。有关资料显示,1970—1994年期间,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日本比美国高15—20个百分点;个人消费占GDP 的比重美国比日本高10个百分点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约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美、日虽然同属低社会保障国家,但储蓄率和消费水平却完全不同。  
一般认为,美国居民的高消费行为主要是:(1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存在巨额的财政赤字;(2)消费信贷在美国非常发达;(3)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财富效应使得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上升,储蓄下降。可见,美国的高消费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性不大。  
日本高储蓄率主要是:(1 )日本人民具有东方民族勤俭储蓄的传统;(2)日本居民为教育进行储蓄的动机非常强烈;(3)日本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居民工资收入增长较快;(4)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不排除防老储蓄动机的存在。由此看来,日本的高储蓄率与社会保障似乎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并不明显。据日本学者星川顺一分析认为:“1955年以后,很难证明日本社会保障对家庭储蓄率的下降效果,家庭储蓄率与社会保障之间的长期关系很不明确。这是由于在社会保障以外还存在着许多决定储蓄率的因素。”此外,在经历了“石油危机”的严重冲击、通货膨胀率高达25%的情况下,1973年被称为日本社会保障元年的储蓄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上升。对此,多数学者认为,一方面,受“石油危机”的严重冲击人们对未来缺乏稳定感,消费者购买欲望受到抑制,储蓄动机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因通货膨胀带来的家庭金融资产的缩水,使人们收入预期下降,储蓄倾向上升。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日本社会保障与储蓄之间的负相关性。 
虽然美国、日本的社会保障对储蓄率和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但美、日两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其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1)对缓和经济危机、协调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的冲击,均是由于及时采取了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措施,使危机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经济衰退现象大大得以缓解,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了宏观经济运行, 增加了社会有效需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转移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同时,制度化转移支付与累进制所得税一同构成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自动稳定器”,在宏观经济过程中起到了自发调节景气的作用。  
(3)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 家庭对劳动力培养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对培养和开发本国人力资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北欧多数国家以“福利国家”著称,为国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计划。福利政策的推行极大地刺激了这些国家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终也成为这些国家经济陷入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世界经济年鉴》提供的数字,1992—1995年间,福利国家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国家。除美国以外,英国和瑞典最终消费(政府消费+私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占比重平均达80%以上,德国和法国在75%以上。较高的消费水平决定了福利国家居民储蓄占可支配家庭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在1990—1995年期间,福利国家家庭储蓄占可支配家庭收入的比重大大低于非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高的消费水平,与他们实施的高福利政策是分不开的。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这些国家的居民习惯于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消费而不进行储蓄。二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计划,以及“普遍福利”的政策主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三是宠大的福利开支有效地扩大了消费需求并带动了经济增长。四是通过社会再分配形式改善了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条件,扩大了这部分居民的边际消费能力,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资料参考与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42rf6uof_nXS_qA9tovxwy8vtN-XMPV4vHR6bG0F1jNX83Cvi8ABURXfI8NZIRngupnjx01NDdmzESro4AjWz_29U04AmM_kYxTZud8c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