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实施的两年新增4万亿投资对我国现在经济的影响?

2024-04-29

1.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实施的两年新增4万亿投资对我国现在经济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时有半年,得失之间的远见与近思,我们如何看待?本期特邀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财科所所长史生荣、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从投资、信贷、消费和宏观等层面深刻解析:4万亿半年报。 
   
   
  4万亿投资细节 
   
  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成效初显,半年间的投资细节值得审视。 
  《新理财》:去年为了挤上4万亿的经济列车,各地政府都期望能多申请项目和资金,您如何看待这个机遇? 
  史生荣:我认为应力求使4万亿资金安全、迅速、通畅地投向最合适的地方,国家可以向社会公众公开资金投向和用途;对资金投向使用情况进行同步审计,并定期全面公开审计结果,披露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强化审计机关的财政监督职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新理财》:随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现成的项目可能越来越少,您说呢? 
  史生荣:所以应重点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重点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对重要问题要严肃查处。比如,检查工程项目规划和立项是否符合中央规定的投资方向,以及是否符合地方发展战略,对地区和部门项目安排不当、投资方向不符合的要收回投资,缴回中央国库,核减该地区、部门安排投资的数额。 
  《新理财》:中央的每个项目都需要地方配套,但地方配额资金缺口很大,这怎么解决? 
  史生荣: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新理财》:以前也发生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不配套,导致设施长期闲置,下一步如何操作? 
  史生荣:我觉得关口前移、跟踪审计、公开透明是三个关键点。关口前移就是先看投资是否符合中央方向、是否及时开工、对“保增长”作用会怎样。跟踪审计的好处有两点: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做出相应处理,规范资金运作;另外,还可以从完善相关制度的层面上向各级党政机关及时提出建议,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此外,在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公开透明,通过社会监督机制促进投资监管。 
   
  天量信贷解密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合计为4.58万亿,同比增加3.25万亿,已完成全年新增贷款计划(5万亿)的91.6%。此天量信贷背后意味着什么? 
  《新理财》:信贷增长是为了促进投资、活跃生产和消费,这么多钱投下去情况如何? 
  郭田勇:目前来看,中长期贷款(主要与基础设施项目相关)和票据融资占据了新增贷款的绝大部分。我们都知道,政府的投资应该要能够拉动社会投资,同时能够帮助出口的企业把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再通过国内消费的增长来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这个效果并不明显。 
  《新理财》:不容回避的是,天量信贷增长毕竟不可持续,在信贷大潮之后,有哪些问题需要被关注? 
  郭田勇:我觉得要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密切监测。此次信贷增长,虽然在短期内并不意味着有通胀,但长期来看还是要注意这个问题。 
  二是银行需要关注高额信贷背后的风险。虽然某些基建项目有政府信用支持,但其本身依然存在诸多风险,比如项目仓促上马容易导致实施过程出现问题。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商业化程度并不高,直接影响其未来收益,再加上大型项目通常耗资巨大,回收期较长,难以保证到期时的债务偿还能力。 
  三是未来信贷的投向问题。流动性贷款分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贷款,此次高额信贷中,中小企业贷款不到20%,这比预期所获得的贷款份额要少。 
  《新理财》:您刚才提到了信贷投向的问题,那么,下半年信贷投向应该是怎样的? 
  郭田勇:我觉得信贷政策应该更多地给高效率的企业以货币,从而提升企业与消费者的信心。此外,银行现在要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和农业信贷等,切实引导信贷资金的流向,让资金流入真正需要钱的地方。 
  《新理财》:这也是对经济刺激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郭田勇:是的。只是单纯依靠投资来拉动GDP的方式并不具有连续性, 而信贷增长和投资扩张的速度能否持续尚无定论。当优质的基建项目贷款被银行瓜分完毕,对于基建的贷款力度可能会衰竭下来,而出口、投资和消费可能依然萎靡。所以,在信贷数量增长的同时,要保证信贷运用的效率和质量,要真正摆脱信贷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真正促进消费的升级,这才是经济复苏的着力点。 
   
  快打“消费补丁” 
   
   
  要使经济获得长效、稳定发展,最终还得让国民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协调运行。我们期待在促进出口恢复正常的同时,也更加期待“消费马车”跑稳跑快。 
  《新理财》:您认为未来的政策着力点是怎样的? 
  马晓河:我认为下一步宏观政策要从政府消费转向民间消费。应该把消费力更多地导向城市,尤其是针对中低收入群体,让他们购买指定家电产品也可享受同样的补贴政策,并对城镇低收入者给予购房补贴政策。 
  《新理财》:但我国目前消费率太低,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动力并非易事,您有何建议? 
  马晓河:我国消费率低的原因之一是消费政策的限制。目前我们银行的政策多是生产性贷款政策,针对生产才能贷款,老百姓贷款来消费就难了。我们应该消除一些抑制老百姓消费的政策或者是制度安排,把这些障碍扫除掉,使贷款更多地转变成消费。比如金融领域可以加快改革,开辟一些金融新产品,让老百姓能为消费贷款。 
  《新理财》:我国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国内消费型经济是一个艰难的进程,您看呢? 
  马晓河:因为这涉及一个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问题。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里面,如何让老百姓相对快地增加收入,调节高收入者,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是我国今后政策的主要目标。 
  《新理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我们还需如何去做? 
  马晓河:我觉得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继续大力推动投资,把一些项目尽快落实,多发一些国债,多搞一些民生工程。也许在农村修一条路,就会带来农民大量购买摩托车;也许再给农民增加一些消费补贴,还会带来农村消费的更快增长。 
   
  积极财政入手点 
   
  经济危机中有着生存之道,而积极财政政策的入手点在哪里? 
  《新理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身有很强的局限性,具体有哪些? 
  韩伟森: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约束和制度性约束两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制约着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在当前形势下,采取不可持续的高筑债台的手段将危害长期的宏观经济形势,这种草率的政策并不可取。 
  财政政策的制度性约束主要是指,制定财政政策应与一国的行政与制度能力相一致,一些应对措施可以超出现行的正常预算周期,尤其是当我们追求消费增长与增加市场对长期财政政策稳定性时,更应如此。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延误与滞后是预算过程的一个规律性特征,而在对经济危机下弱势群体的帮扶过程中,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极为重要。因此,建议中央政策应该与下一级政府的政策理解与执行同步进行,以确保实施的及时与正确。 
  《新理财》: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政府的实施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您看呢? 
  韩伟森:政策应能区分出短期还是中期,短期政策致力于预测危机,中期政策目标应在于维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当前危机下,各国根据财政政策空间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没有财政政策空间的国家,这包括需要依赖外援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促进事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消费,并避免影响经济增长的增税政策的出台。同时,选择性地消除无效消费和扩大税基等行为,因为有效的国民收入管理都将缓解危机对公共财政的不利冲击。 
  二是存在一定政策空间,但没有能力制定实施新计划的国家。这些国家可以重点落实现有的消费计划。此外,发掘易于实施的新的财政措施,同时制定机动政策以便应对可能超出现有财政资源的经济危机。 
  三是拥有财政政策空间与实施管理能力的国家。这类国家的政策可以包括强化社会安全网的新型措施,或旨在加速长期增长的基础设施支出措施,以便在近期提供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刺激。中国就是这类国家的典范。 
  《新理财》:您认为中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应注意什么? 
  韩伟森:我认为,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应注重短期刺激与长期平衡的关系,这是一个双赢的问题。短期与长期的交汇点是财政政策入手的关键,例如,中国可以从能源资源利用与污染整治方面入手,短期内可以增加财政支出、刺激消费,长期内也将有益于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善。 
  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逆势中的发展中国家并不能总是起到预期的良好效果。一经实施,当经济情况有所好转时,自主的扩张政策很难逆转,这将威胁长期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财政扩张应该及时,但不能过于贸然行事。一旦时机选择失误,财政干预将起到反作用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实施的两年新增4万亿投资对我国现在经济的影响?

2. 请问中国经济危机中,四万亿款投资在了哪里?(具体点)

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四川灾后重建(这一部分好像就花了超过1万亿);
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公路村村通,高速公路建设,高铁建设,机场建设等;
三、扶植重点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如汽车、家电、新能源、稀有资源、农业等行业的发展;
四、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如全民社保、全民医保的体系建设。

3. 谁会用经济学来阐述问题啊? 中国政府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4万亿的财政支出投资对于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但其中大部分被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领域。而这些领域里资金的使用管理者主要还是政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资金从政府的一个口袋转入另一个口袋,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相关的行业才能从工程施工、产品订单上分得一杯羹。
在主要投向中:
“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解决低收入水平的群体居住条件改善,可为建筑、建材行业提供一部分就业机会,但如果适应面过小则杯水车薪,适应面过大,则冲击房地产业,造成因房地产业不景气而给建筑、建材业景气和就业减分。
“农村民生工程”--确切内涵不清楚,所以不敢冒昧点评。
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可解决一部分建筑施工方面的就业,对钢铁行业、建材业、机车制造业和配套产品制造业有所帮助,但其中获得帮助的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且可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生态环保--绝对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很少涉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帮助有限。
地震灾后重建--赞成。
2008年,政府财政收入突破6万亿,此减税计划对政府来说减少的收入不足10%,但仍然是值得称许的举措。但是,减少了收入还需要以减少支出来平衡。这方面政府可以做而尚未做的事情很多。譬如:严厉杜绝各地政府豪华办公场所建设、控制政府办公轿车购买与日常车辆使用的开支、减少政府会议、出国考察、宴请费用支出、控制日常办公费用、政府公务员薪金暂时下调,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每年5000亿减税收入空缺,也充分体现了执政党的“三个代表”,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有加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增加无疑对经济复苏为有利的条件,但中国经济此次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企业资金链中断或运行呆滞,而是市场与成本双重挤压下的经营运转困难而导致的企业倒闭、歇业、半歇业。而企业的这种状况又导致了失业率攀升和刺激消费的难度加大,即使商业银行可使用资金再多,企业也未必愿意借贷负债维系生存。至少到目前为止,以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方案尚未浮出水面,因此可否乐观也无法予以判断。既着眼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一种应对经济危机的积极合理之决策。对此,应该予以高度肯定。
中国的钢铁业其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而能耗和矿石则有赖于国际市场,未来发展的空间并不广阔。中国的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受制于本国能源、环保的制约,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在海外。而海外市场准入门槛的跨越具有相当的难度,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足以带动中国经济复兴和二次提升的前景。那么,选择这两个高耗能、有环保问题且若干年内市场扩大空间有限的行业是否合理有效呢?
至于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适销对路产品,这是一个正确的政府行为。相信也是绝大多数企业愿意采用的发展策略。但这要看企业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固然要注意远大的经营策略,也要注意远水不解近渴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到新技术等因素转化为新产品出现的周期要求,以此作为大多数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手段显然值得商榷。
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是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点,这是应该赞许的远见谋划。但是政府还要注意在应用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应用尤其要大力促进。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经济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必须走出单纯科研院所项目的传统模式,更倾斜于企业研发和企业+科研机构的模式,特别要鼓励民企与国家共同承担科研风险的研发模式,实现科研与企业应用密切的结合与互动,提高应用的效率。
总体而言,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投入、带动公益型就业都是以往曾经行之有效并具有现实作用的举措,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中国政府是否应该考虑在这方面收拢五指,集中力量将资金使用于某一关键性的领域,达到“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效果。譬如,集中资源首先解决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完成中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和全民大病、重病免费医疗的问题?
中国有约2000个县,以完善基本医疗条件、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福利性医疗保障体系进行基础性投资有2000亿足矣,加上“赤脚医生”、“社区医生”的培训和乡村医务网点的基本建设也就需要1000亿的投资。在采取社会福利性医疗保障体系由国家统一招标和监督药品、医疗器械及用品的采购模式下,普通公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所承担的费用将大幅度下降,而因此近期内新增的就业机会足以消化全国所有医学院若干年的毕业生。至于如何保障其运行费用,一,可恢复农业税并转为专项使用资金(今后从事农业的未必是农民,且本着社会公平原则,任何人都应该承担纳税义务,何况是集约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使用城市社保中的医保费;三,政府财政收入予以补贴。

谁会用经济学来阐述问题啊? 中国政府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4.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四万亿计划,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5. 全球的金融危机来了吗?


全球的金融危机来了吗?

6. 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金融危机中的机遇是不易把握的,也不是针对每一个企业的。但是,它又是客观存在的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成本扩张的机遇。金融危机使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或破产倒闭,或生存维艰,急需寻找并购重组的机会以渡过难关。对另一部分受危机冲击较小、手上还有足够资源可供利用的大企业、大集团来说,如果过去因为目标对象要价太高或者附加条件太多而未能达成共识的话,危机无疑创造了难得的压价良机。大企业既可开展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横向购并,实现资本在同一生产领域或销售领域的集中,达到在现有经济条件下的最佳规模效应;也可开展以产、供、销为联系的纵向购并,把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原材料供应企业或产品销售企业购并过来,形成纵向上的营销一体化,密切经营过程各环节的配合,提高协作化程度,把关键性的投入产出要素纳入企业自身的控制范围,增强企业的独立性和对市场的影响力;还可开展不同行业、不同生产领域的混合购并,选择新兴行业中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廉价购入,再按照企业总体目标予以整合、重构,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以达到多元化经营的目的,减少长期局限于单一行业、单一产品所带来的风险。
  二是经营费用降低的机遇。一方面,世界性金融危机使多个国家经济增长放慢,能源需求下降。据国际能源机构2008年10月8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可能降至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9年日需求增长量将下降40%。需求减少为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回落创造了条件,机票价格下浮空间加大,这对于实行总部策略、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企业大集团来说,存在着因差旅费用下降而减少经营成本的可能;另一方面,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应对经济下滑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不断地降低利率。2008年9至10月,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三次宣布下调利率,从贷款利率看,1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由6.93%下调至6.66%,5年期以上贷款的基准利率由7.47%下调至7.2%。在财务处理上,贷款利息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贷款利率的下降,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的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也意味着企业留利的增加。这不但减轻了已在银行有大量贷款企业的利息负担,也会刺激有条件的企业新增贷款以扩大生产规模。
  三是国内政策环境宽松的机遇。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都有一个共识,即把增加扩大政府投资,特别是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关键之举,我国也不例外。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投资力度,紧抓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如果政府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房地产企业合理定价,将住房价格降至消费者能够认可和接受的范围内,相关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将更具活力。可以预料,不远的将来,国家还将在财政、税收、金融领域出台进一步优惠的政策以力保经济增长。而企业也可望在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7. 中国有金融危机吗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中国有金融危机吗

8. 中国金融危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