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治理作用

2024-05-14

1.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治理作用

释放社会组织生存空间是发挥作用的前提,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发挥作用的关键,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是发挥作用的保障。

  释放社会组织生存空间。影响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体制。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双重管理”。这种“双重管理”使得社会组织“受控”有余而“发展”不足,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刻不容缓。201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始尝试社会组织分类直接登记,即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大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目前,除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发达省(市)之外,还有部分地区仍然要求社会组织挂靠业务主管单位。因此,需要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突破藩篱。在改革“双重管理”的同时,需要矮化社会组织的注册门槛,简化社会组织的登记手续,以进一步释放社会组织的生存空间。

  激发社会组织治理活力。管理体制的松动为社会组织施展才能释放了空间,而治理活力的激发还需要一揽子措施予以支持。一是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有序竞争。为此,可以尝试一业一地多会,打破行业协会商会的垄断局面;健全非营利领域的筹资市场和人才市场,用规则和能力激发竞争。二是引导社会组织的功能合理分化,形成信息发布、物资募集、专业支持(研究、评估、孵化和问责等)、服务行动等功能齐全而又运作有序的局面。三是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步伐,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四是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通过服务购买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五是搭建社会组织与营利性组织之间的合作平台,拓展社会组织的筹资渠道。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涉及意识、架构和制度三个层面。社会组织必须“树意识”即强化服务与责任(问责)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层面牢固构筑公益精神和服务理念,用以支撑管理者、一线人员和志愿者(义工)的行为。尤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作为广大志愿者(义工)的精神支柱。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是体现服务与责任(问责)意识的载体。因而,社会组织必须“建架构”,即健全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构成的内部治理架构,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顾问或咨询机构,为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社会组织必须“立规则”,即围绕组织的使命、价值和目标,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人员招聘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进一步完善管理,更好发挥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治理作用

2. 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对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新形势下,加强党组织建设,对于加强党的领导,促进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组织的建设应该倾听群众意见,赢得群众的支持。 

一、明确新阶段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责。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凝聚群众共同奋斗上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适应基层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治理模式的变化,规范党组织与经济、行政、自治组织的工作程序,健全党组织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保证党组织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培育各类服务组织,拓宽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途径和方法。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班子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建立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3.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一、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立足于幸福百姓。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立足幸福百姓,坚持将管群众向群众管进行转变,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创新要增强社会管理合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处于中心位置,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三、社会管理创新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等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这种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大挑战。为了更好调动流动人口建设流入地的积极性,要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各项社会福利,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工作机制建设,强化看守所、司法所与家庭、单位、社区之间的对接联系,健全完善帮扶措施,减少脱管失控现象,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认真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在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创新。信息时代,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党和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与传统信息渠道相比,网络信息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引导有方,就能为我所用;引导不当,就会深受其害。正因如此,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是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和调控网络舆情,特别是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网民言论要加强监控。另一方面,要完善互联网行业管理制度,完善立法,规范网络监督,依法查处制作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的网站和个人,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4.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第一,推进治理理念创新。
第二,推进治理方式方法创新。
第三,整合多元治理主体,实现复合治理。
第四,健全治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
第五,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稳定。

5.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一、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立足于幸福百姓。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立足幸福百姓,坚持将管群众向群众管进行转变,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创新要增强社会管理合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处于中心位置,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三、社会管理创新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等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这种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大挑战。为了更好调动流动人口建设流入地的积极性,要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各项社会福利,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工作机制建设,强化看守所、司法所与家庭、单位、社区之间的对接联系,健全完善帮扶措施,减少脱管失控现象,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认真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在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创新。信息时代,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党和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与传统信息渠道相比,网络信息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引导有方,就能为我所用;引导不当,就会深受其害。正因如此,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是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和调控网络舆情,特别是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网民言论要加强监控。另一方面,要完善互联网行业管理制度,完善立法,规范网络监督,依法查处制作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的网站和个人,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6. 社会工作如何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作为现代的社会制度,“社会工作在解决困难群体问题、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正、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社会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截止2014年底,全国持证社工超过15.9万人,民办社工服务机构3300多家”。②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和贡献受到了更多的期待。
顾东辉指出,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结构和内涵相通,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载体,可以对社会治理有所演绎。③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服务型治理。社会工作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还有许多相关关系和理论问题需要澄清,本文试图从主客体、价值和机制三个纬度,对社会工作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阐释。主客体纬度主要解决社会工作依托什么力量作用于什么领域来推动社会治理的问题;价值纬度主要解决社会工作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应该发挥什么价值,即作用目标的问题;机制纬度则主要解决社会工作如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问题。

7. 如何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今年5月起,蜀山区加快建设“蜀蜂驿站”服务阵地,为辖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从业人员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贴心服务。随着服务的开展,很多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会力所能及地帮助社区收集反馈一些问题,劝导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等。于是,社区给这部分热心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发放聘书,邀请他们协助社区开展日常治理工作。

  据了解,该社区计划发动更多行业的从业人员加入社区“文明监督员”队伍,成为辖区违法线索的“信息员”、文明行为的“引导员”、城市形象的“宣传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移动网格员”。同时,该社区还将在“蜀蜂驿站”加大各类惠民政策宣传,再通过来此歇脚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把好政策“快递”“外卖”到更多群众家中。

  “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长年走街串巷、进楼入户,具有参与基层治理的独特优势。”市委党校(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部副教授郭晓敏认为,聘请他们担任社区“文明监督员”,让他们从城市生活的“摆渡人”变身基层治理的“前哨兵”和“啄木鸟”,既是将他们整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有益尝试,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能。

如何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8.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主要应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扩大公共服务向社会资本开放。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对社会资本公平开放基本公共服务准入,完善对社会资本投入的扶持和监管政策,充分发挥公共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逐步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提升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强化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及运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服务供给与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把适合由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推动志愿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发挥慈善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和筹资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强化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职责,完善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建立面向社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建立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机制。不断深化村(居)民自治,增强基层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政府及其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充分保障村(居)委会依法组织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不强行干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既要依法组织村(居)民开展自治活动,也要积极协助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开展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乡社区。还要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管理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快完成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法规修订工作。推进行业协会、境外社会组织代表机构管理法规研究制定。落实和完善对社会组织的财税扶持和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工作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立法律监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为社会组织履职和发展提供资金、智力、人力和信息等方面支持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诚信和自律机制。

  四是进一步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落实信访制度,拓宽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提高信访效能,推进信访改革,把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中分离出来,符合条件的导入司法程序。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健全公共决策合法性审查、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民主集中等制度,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决策效果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基层调处化解矛盾综合性平台。健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加强政府机关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五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深入推进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食品药品监管方式,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增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着力构建安全防范体系;严格查处并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及时、准确公布事故信息和调查处理情况,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专项整治和整体防控有机结合起来,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社会治安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治安排查整治行动,及时消除各类治安盲点;积极稳妥地改革劳教制度,严格落实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物品的安全监管,全面强化重点场所部位安全防范,有效整治公共安全隐患;加强互联网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搭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有机衔接的防控网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确保国家安全。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