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研究成果

2024-05-15

1. 地质研究成果

深钻和超深钻井揭示的地层剖面反映了35亿~16亿年前的地史特征和元古宙、太古宙的代表性岩石。第一次在一个连续的剖面中详细研究了古老岩石变质作用的按区分布特性。建立了可靠的地球化学剖面(图5.9)。在地壳深处发现了矿化地下水并揭示了其水文地质分布特征。证明气体对于地壳大型构造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氢和氦的作用随深度增加而增强。
在科拉超深井钻进初期,在贝辰加杂岩下部曾遇到破碎区和低温热液硫化成矿区。进一步钻进和综合研究6~12千米井段获取的岩心后又有了新的发现。钻井在科拉系列岩石中揭露了铜-镍的硫化矿化作用,发现了在中元古代遭受分层变质作用的含铁石英岩和钛铁矿。第一次通过直接观察证实了,低温退化变质作用和热液成矿过程不仅局限于大陆地壳的近地表部分,也会发生在深部区域。
重大成果之一是在9500~11000米深处发现了金的成矿作用。对岩心的放射性分析表明,这里金的浓度比其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的平均数——译注)高好几倍。在总长度430米的井段内都发现了这种情况,其金的含量超过0.1克/吨,在个别试样中达2.0~6.7克/吨。详细的矿相学和射线光谱研究表明,自然金中包含了25%~26%的银,从组成上看它更接近于银金矿。这些发现从根本上否定了古大陆地壳中成矿过程的传统理念,证明了即使在矿区深部通过详细研究仍可以有新的发现,找到未知类型的矿苗。

图5.9 不同地质区块的地壳构造与各超深钻井的位置

СГ-3—科拉超深井;м—穆龙套井;у—乌拉尔井;к—库班超深井;в⁃р—别尔塔-罗热尔斯井;Ⅰ—用大洋钻探船打的钻井;Ⅱ—在大陆架上打的深井;1—水圈;2—大洋沉积层;3—大陆沉积层;4—嵌入褶皱带;5—火山作用形成的凹地;6—前寒武纪结晶岩;7—大陆玄武岩层;8—大洋玄武岩层;9—上地幔;10—深部断裂
业已确定,岩石应力状态突变的界限往往与温度梯度和热流的阶梯式变化相吻合。在钻进过程中没有遇到玄武岩层,可以确认,在钻井穿越的地震波速度突变的界面上有些岩石缺失了,造成缺失的原因是变质过程中含矿水合物中的水被析出了。
从萨阿特累超深井的资料中也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数据,该超深井位于外高加索的库林斯克洼地,深度超过8200米。该井的成果之一是在3530~4100米的玄武岩基底顶板见到了厚度达570米的多孔熔岩充填和凝灰角砾岩。该区段岩石的孔隙率特别高(14%),来水量大,碘元素富集。大量显示表明,该地区存在着来自陆源地层的地下水渗流,这些地下水可能实现碳氢化合物的搬运。由此可以认为,实际上库林斯克山间洼地埋藏的整个中生代喷发岩顶板曲面可能就是石油、天然气聚集的储层。
在超深井中获得的岩石成分、物理性质和井内过程的数据有助于我们用全新的观点来解释地面和井内地球物理获得的资料。现已证实,在地下深处存在着形成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工业储量的可能性,这对于进一步发展成矿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科拉超深井的资料进行全面研究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陆壳前寒武系在30亿~16亿年前的地质时间间隔里发生了重大的演化,并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反映该演化的大容量模型。

地质研究成果

2. 主要地质成果

1.2005年勘查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勘查工作北起万家坡矿段P45线,南止于坝头上矿段P65线,属以往铂族元素找矿的空白地带和处女地。但所施工的5条勘探线共计6个钻孔,除ZK615孔因钻进深度未达含矿部位未发现PGE而外,其余钻孔均不同程度的发现了矿体,显示了区内良好的找矿前景,突破了前人找矿范围,扩大了矿床规模。
2)在勘查范围内,除坝头上岩体有部分露头之外,区内地表主要出露第四系覆盖层。深部钻探工程除ZK613孔分布于岩体露头之上外,其余5个钻孔均分布于盖层区内,在盖层区钻探工作成功地发现了铂矿体,为今后在盖层区内寻找盲矿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经验。
3)坝头上岩体属新街岩体第三堆积旋回,在第三堆积旋回岩体内发现铂矿体尚属首次,新增了矿体产出位置,扩大了矿床规模。
4)2005年勘查工作所获得的矿体,单层厚度和品位较前有所提高,ZK651钻孔揭露的单矿体最大穿越厚度13.8m,厚5.83m,ZK613孔5件样品Pt+Pd平均品位达1.304g/t。
2.基本地质认识
通过2005年勘查工作,结合矿区以往勘查成果,可以认为:
1)新街一带新发现的矿体与新街、万家坡矿段产出形式一致,呈多层状、叠瓦式产出,产状与岩体一致,为240°,∠62°~65°。矿石品位较前有所提高,单层厚度增大,矿体具有变富变厚趋势。
2)在含矿岩体顶、底部位及中部,后期辉绿辉长岩脉穿插较为频繁,底部尚见辉绿岩脉与石英正长岩脉穿插混染现象(ZK651孔)。在岩体西部的石英正长岩分布区(ZK615孔),其正长岩之下也有含矿岩体存在。在含矿岩体与上覆正长岩的接触带,出现含矿岩体与玄武岩、正长岩相互混染的现象。这种不同岩类的混染作用有利于成矿。
3)矿体与顶底板围岩大多呈渐变过渡,矿体与围岩岩性一致,与新街矿段和万家坡矿段相比较,前者矿体内大多有成分复杂的硫化物产出,而坝头上矿段硫化物少见,属难识别矿体。
4)含矿岩石粒度和岩性与矿区其他矿段有差异,坝头上矿段含矿岩石粒度一般较细,以中、细粒居多,岩石固结程度和硬度小,岩性以含橄辉长岩为主,含橄辉石岩次之,在矿区内属一种新的含矿岩石类型。

3. 成果地质资料

功能描述:用于对汇交到本省地质资料馆的项目、探矿权、采矿权的成果地质资料发放验收合格确认。
操作描述:登录系统后,见到: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

(1)点击【资料验收】,见到: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

(2)点击【成果地质资料】,见到: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

(3)选择项目、探矿权、采矿权,双击一行记录,可以查看该记录的基本信息、成果资料汇交信息及转送信息。用户可根据实际验收情况,选择对该资料发放合格单、补充修改通知、退回通知。系统自动创建合格单、补充修改通知书、退回通知书。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

(4)用户可以根据成果地质资料的验收情况(合格、补充修改、退回),点击【发放合格单】或【补充修改通知】或【退回通知】。
(5)文本的内容处于可编辑状态,用户编辑好后,点击【打印】,打印相应的文件后,点击【确定】进行发送。

成果地质资料

4. 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

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含义
广义上,地质调查成果可以表述为:在一定的地质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地质方法和手段,由专门的地质技术人员对客观地质体取得的认识。在社会经济的应用当中,地质成果是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阶段性或最终的矿产资源储量和地质资料”。
在上述的成果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理解:
(1)地质调查成果是在一定的地质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不同的客观地质体,需要不同的地质理论,地质理论与客观地质体相一致。如在岩浆岩区开展地质工作,必须运用岩浆岩地质学理论指导地质工作。
(2)运用一定的地质方法和手段。不同的地质工作、不同的地质工作阶段需要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如地质填图、钻探、物探、化探等。
(3)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客观地质体。这个客观地质体主要是指地球上的客观地质体,因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原料仍然来源于地球。但是天体地质学也可以对诸如月球、火星等其他天体上的地质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取得地质成果。
(4)地质调查成果是由专门的地质技术人员取得的。说明地质工作是一种研究工作,需要专门的技能和理论。
(5)地质调查成果是一种信息“产品”,是用报告、图表、数据、实物、模型等综合表达方法描述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并提出对客观地质体的评价,包括客观地质体位置、数量与质量、价值、成因、规律和运动等。
地质调查成果是地质成果的主体成果,地质调查成果大多数是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成果。以项目形式取得的成果就是地质调查项目成果。
二、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特征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属于科技成果,它既有科技成果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科技成果是指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试验研究、调查考察取得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结果,包括研究课题结束,已取得的最后结果,研究课题虽未全部结束,但已取得的可以独立应用或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阶段性成果。研究工作的一般工作进展不属于阶段性成果。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信息性。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资料是一种信息“产品”,通过地质调查活动,获得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和了解,提交反映客观地质体情况和矿产储量的地质调查报告,通常用文字、图表、影像、数据来表达,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实物资料。
(2)述实性。地质调查成果是按地质调查的规则取得的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调查取得的,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有推测的成分,也是按照允许的规则所作的主观判断。例如,经过地质调查查明了一条断层的倾向、走向、规模及断层的性质,并对其活动性质作出的评价,都是客观存在的,经验证查实的,具备一定的精度和准确性,可以用于国民经济规划和建设的地质依据。
(3)地质调查成果产出的周期长。地质调查活动以地质调查项目为单元进行,一个地质调查项目从开始立项到最终提交地质调查报告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有的勘查项目,从普查到勘探甚至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阶段性成果还是最终成果的产出,都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完成的。
(4)地质调查成果既有使用价值,又具有潜在价值。有效的地质调查成果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使用价值。地质调查成果中的各种地质资料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来讲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而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则是一种潜在的使用价值,会在以后的矿产开采中得到体现。
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地质调查活动既然是生产与科研的统一,其劳动也是科研的一部分,劳动的耗费凝结在地质调查成果中,形成地质调查成果的价值。
(5)地质调查成果的公益属性与排他性。从地质调查成果的经济属性来讲,公益的地质调查工作由政府投资进行,其成果无偿向社会公众提供使用,为政府规划决策和商业投资提供基础依据。而商业地质勘查成果则具有排他性,其成果往往表现为矿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和勘查评价报告,在经济活动中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转让等商业运作。
三、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表达形式与内容
1.表达形式
如上所述,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是一种信息产品,与工农业产品和一般的信息产品不同。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其本质是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对认知的客观地质体的形体、成分、规律、成因的表达,其目的是将取得的认知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因此,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它既包括项目完成后提交的成果报告、矿产资源量、科研成果、相关软件和技术方法,也包括了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原始资料。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一般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纸介质为载体的成果报告。目前仍然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如各类地质调查评价报告、专题报告、各类图件表格、照片、影像、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等。
(2)计算机为载体的成果报告。包括纸介质的成果报告直接转化成的各类电子文档、数据库,平面的、立体的、动画的模拟、演示系统,计算软件等。
(3)实物资料。如需要保存的岩(矿)心、样品、标本等。
(4)原始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取得的原始记录、原始数据、原始图件等。原始资料是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形成了可提供社会使用的成果形式。
2.成果分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管理的新体系,实现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共享和转化,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制定了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将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分为4类:
(1)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
(2)应用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
(3)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
(4)软科学类科技成果。
在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法中,没有对上述4种成果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天津市科委2001年制定的科技成果管理细则,将科技成果划分为3类,可以借鉴。
(1)理论成果
指阐明某一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
(2)应用技术成果
1)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生物、矿产新品种以及计量、标准、科技信息、环境科学等研究成果。
2)科技成果在应用推广、转化过程中取得新的进展、创造或与之配套的科技成果(包括工艺技术、检测方法等)。
3)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
(3)软科学研究成果
为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直接应用的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按项目性质分为3类:
(1)地质调查评价类报告(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等)。其中包括:
1)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说明书及地质图;
2)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3)水文地质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4)环境地质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5)地球物理调查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6)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7)航空物探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8)航空遥感摄影成果报告及有关图片;
9)遥感地质解译成果报告及有关图件;
10)地质调查科技项目成果报告;
11)矿产勘查报告。
(2)技术方法类报告(包括物探、化探、钻探工艺、遥感技术、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其中包括:
1)实验测试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流程;
2)物探、化探新方法;
3)地质施工新方法或新工艺;
4)消化、吸收或引进新技术研究的新成果;
5)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3)研究类报告(包括基础研究、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库建设、重大项目预研究等)。其中包括:
1)地质调查科技信息;
2)地质调查管理科学;
3)为政府决策和规划部署进行的战略研究;
4)地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宏观研究等。
上述成果内容侧重于成果的表达,或者说侧重于可以提供用户使用的成果形式,而将原始资料作为科技档案的管理内容,归入了地质资料的内容。实际上,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认识取得的客观、公正、科学的数据,经过整理加工以后直接提供社会使用,而这些数据恰恰存在于原始资料当中。因此,对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地质调查项目取得的原始资料的对待方式和管理形式。

5. 钻探地质成果

4.2.4.1 地层
该孔穿过地层为第四系及侏罗系、二叠系山西组和太原组(图4.19)。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叙述如下:

图4.19 预测区YJ#验证井岩相、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图

(1)第四系(Q)(0~312.00m)
厚312.00m。根据取心及测井资料,该段岩性主要为黏土、砂质黏土、细砂。
(2)侏罗系(J)(312.00~1730.0m)
底深1730.0m,厚1418.00m。岩性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沉积于底部的砾岩组成。其中,侏罗系底部的砾岩岩性为紫红色、灰白色,块状,砾石成分主要石英岩、灰岩、燧石结核,粒径0.50~ 5.00cm,分选度较差,磨圆度较差。
(3)山西组(P1s)(1730.0~1769.80m)
底深1769.80m,厚39.80m。岩性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
(4)太原组(P1t)(1769.80~1781.50m)
底深1781.50(未透),厚度大于1 1.70m。据测井资料,岩性主要由泥岩组成。
4.2.4.2 煤层
(1)2#煤
2#煤层底板深1738.65m,厚0.45m,不可采。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
(2)3#煤
3#煤层底板深1760.90m,煤层结构为5.35(0.65)1.75,纯煤厚7.10m。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夹矸为0.65的泥岩。
4.2.4.3 煤质
(1)物理性质和宏观煤岩特征
1)物理性质:3#煤层呈黑色,黑色-褐黑色条痕,玻璃光泽,阶梯状、眼球状断口,内、外生裂隙发育,裂隙面充填方解石薄膜和星点、薄片状黄铁矿。3#煤层煤类为1/3焦煤,容重为1.38。
2#煤不可采、不是预测重点煤层。
2)宏观煤岩特征与结构:3#煤层以亮煤、半亮煤为主,夹少量镜煤和丝炭,属半光亮-光亮型煤,细-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
(2)煤的显微煤岩特征
1)凝胶化组分:3#煤以镜质基质体为主,均质镜质体次之,间夹少量结构镜质体和充填状、条带状微粒体。
2)稳定组分:均以数量不等的小孢子群和薄壁角质体为主,其他稳定组分偶尔见到,其含量在山西组煤层中大于太原组。
3)无机组分:以分散粒状、包腔充填状黏土为主;氧化物类似粒状石英分布于黏土之中;硫化物类含量次于氧化物类,以星点状黄铁矿出现;碳酸盐类含量最小,以片状、脉状方解石充填于裂隙之中。各矿物杂质组合属黏土-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
(3)化学性质
本孔3#煤层为1/3焦煤,化验时分为3层进行化验分析,其煤质特征见表4.7和附表2。预测区3#煤层自然倾向特征、对CO2反应活性特征,可造性和煤尘特征见附表3至附表6。
表4.7 预测区3#煤层煤质特征


注:括号内数字表示样品数。
4.2.4.4 煤层气
通过对所测的1件样品测试结果分析(附表7),3#煤层煤层气成分均以氮气为主,占88.33%;有少量二氧化碳,占1.87%;甲烷含量为0。根据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说明》,该井田煤层气应属二氧化碳—氮气带范围(CH4 < 10%)(表4.8)。
表4.8 预测区3#煤层瓦斯测定


4.2.4.5 油苗
本验证井(YJ1)在1000~1100m侏罗系灰色砂岩、泥质粉砂岩裂隙内有大量油苗显示(图4.20),这对预测区及其外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图4.20 验证井(YJ#)侏罗系油苗显示(1000~1100m)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谱对比(图4.21)和色参数对比(表4.9)说明,1046m和1071 m油岩特征一致,Pr/Ph(姥鲛烷/植烷)小于1000m裂缝油,而前者Ph/nC18大于后者,表明前者具更强的还原水环境。

图4.21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气相色谱对比

表4.9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参数对比


注:OEP:奇偶优势;CPI:偶碳优势。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质对比(图4.22)、烃萜烷热演化参数和环境及母质参数对比(图4.23)说明原油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1000m原油母质略差于下部原油,泥岩最好;1000m原油盐度略低于下部原油,泥岩最高。

图4.22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质对比


图4.23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萜烷热演化参数、环境及母质参数

综合油气饱和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预测区原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1000m处原油为代表,具有高Pr/Ph比值和低γ蜡烷丰度的特征;二类以1046m和1071m处原油为代表,具有与前者相反的特征。由于煤成油Pr/Ph(姥鲛烷/植烷)一般>2.0,属于氧化环境,所以,预测区两类原油明显不同于煤成油(图4.24),应来自湖相泥岩。下部两个原油与1046m处粉砂质泥岩抽提物有一定相似性,但该泥岩样品有机碳含量仅有0.49%,生烃潜量只有0.78mg/g,属于非常差烃源岩,难以生成大规模原油,原油应主要来自有机质丰度高的沉积中心区。

图4.24 典型煤成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石炭-二叠纪残殖煤加温350℃时)

4.2.4.6 地温
对本孔进行了2次简易测温工作(表4.10,表4.11),平均地温梯度为1.9℃/100m。煤系地层地温梯度为1.8℃/100m。该区有开发地热资源的潜力。
表4.10 杨集预测区YJ#验证孔测温记录(第一次)


表4.11 杨集预测勘探区YJ#孔井测温记录表(第二次)


钻探地质成果

6. 钻探地质成果

4.2.4.1 地层
该孔穿过地层为第四系及侏罗系、二叠系山西组和太原组(图4.19)。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叙述如下:

图 4. 19 预测区 YJ#验证井岩相、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图

(1) 第四系(Q)(0~312.00m)
厚312.00m。根据取心及测井资料,该段岩性主要为黏土、砂质黏土、细砂。
(2) 侏罗系(J)(312.00~1730.0m)
底深1730.0m,厚1418.00m。岩性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沉积于底部的砾岩组成。其中,侏罗系底部的砾岩岩性为紫红色、灰白色,块状,砾石成分主要石英岩、灰岩、燧石结核,粒径0.50~5.00cm,分选度较差,磨圆度较差。
(3) 山西组(P1s)(1730.0~1769.80m)
底深1769.80m,厚39.80m。岩性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
(4) 太原组(P1t)(1769.80~1781.50m)
底深1781.50(未透),厚度大于11.70m。据测井资料,岩性主要由泥岩组成。
4.2.4.2 煤层
(1) 2#煤
2#煤层底板深1738.65m,厚0.45m,不可采。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
(2) 3#煤
3#煤层底板深1760.90m,煤层结构为5.35(0.65)1.75 ,纯煤厚7.10m。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夹矸为0.65的泥岩。
4.2.4.3 煤质
(1) 物理性质和宏观煤岩特征
1) 物理性质:3#煤层呈黑色,黑色-褐黑色条痕,玻璃光泽,阶梯状、眼球状断口,内、外生裂隙发育,裂隙面充填方解石薄膜和星点、薄片状黄铁矿。3#煤层煤类为1/3焦煤,容重为1.38。
2#煤不可采、不是预测重点煤层。
2) 宏观煤岩特征与结构:3#煤层以亮煤、半亮煤为主,夹少量镜煤和丝炭,属半光亮-光亮型煤,细-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
(2) 煤的显微煤岩特征
1) 凝胶化组分:3#煤以镜质基质体为主,均质镜质体次之,间夹少量结构镜质体和充填状、条带状微粒体。
2) 稳定组分:均以数量不等的小孢子群和薄壁角质体为主,其他稳定组分偶尔见到,其含量在山西组煤层中大于太原组。
3) 无机组分:以分散粒状、包腔充填状黏土为主;氧化物类似粒状石英分布于黏土之中;硫化物类含量次于氧化物类,以星点状黄铁矿出现;碳酸盐类含量最小,以片状、脉状方解石充填于裂隙之中。各矿物杂质组合属黏土-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
(3) 化学性质
本孔3#煤层为1/3焦煤,化验时分为3层进行化验分析,其煤质特征见表4.7和附表2。预测区3#煤层自然倾向特征、对CO2反应活性特征,可造性和煤尘特征见附表3至附表6。
表 4. 7 预测区 3#煤层煤质特征Table 4. 7 Coal quality of 3#coal seal in Yangji predicting area


注:括号内数字表示样品数。
4.2.4.4 煤层气
通过对所测的1件样品测试结果分析(附表7),3#煤层煤层气成分均以氮气为主,占88.33%;有少量二氧化碳,占1.87%;甲烷含量为0。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说明》,该井田煤层气应属二氧化碳—氮气带范围(CH4<10%)(表4.8)。
表 4. 8 预测区 3#煤层瓦斯测定Table 4. 8 Composition test result of coal seam gas from 3#coal seam in Yangji predicting area


4. 2. 4. 5 油苗
本验证井 ( YJ1) 在 1000 ~1100m 侏罗系灰色砂岩、泥质粉砂岩裂隙内有大量油苗显示 ( 图 4. 20) ,这对预测区及其外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图 4. 20 验证井 ( YJ#) 侏罗系油苗显示 ( 1000 ~ 1100m)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谱对比(图4.21)和色参数对比(表4.9)说明,1046m和1071m油岩特征一致,Pr/Ph(姥鲛烷/植烷)小于1000m裂缝油,而前者Ph/nC18大于后者,表明前者具更强的还原水环境。

图 4. 21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气相色谱对比

表 4. 9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参数对比


注: OEP: 奇偶优势; CPI: 偶碳优势。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质对比 ( 图 4. 22) 、烃萜烷热演化参数和环境及母质参数对比( 图 4. 23) 说明原油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1000m 原油母质略差于下部原油,泥岩最好; 1000m 原油盐度略低于下部原油,泥岩最高。

图 4. 22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色质对比


图 4. 23 预测区油气饱和烃萜烷热演化参数、环境及母质参数

综合油气饱和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预测区原油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以 1000m处原油为代表,具有高 Pr/Ph 比值和低 γ 蜡烷丰度的特征; 二类以 1046m 和 1071m 处原油为代表,具有与前者相反的特征。由于煤成油 Pr/Ph ( 姥鲛烷/植烷) 一般 >2. 0,属于氧化环境,所以,预测区两类原油明显不同于煤成油 ( 图 4. 24) ,应来自湖相泥岩。下部两个原油与 1046m 处粉砂质泥岩抽提物有一定相似性,但该泥岩样品有机碳含量仅有0. 49% ,生烃潜量只有 0. 78mg / g,属于非常差烃源岩,难以生成大规模原油,原油应主要来自有机质丰度高的沉积中心区。

图 4. 24 典型煤成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 ( 石炭 - 二叠纪残殖煤加温 350℃时)

4. 2. 4. 6 地温
对本孔进行了 2 次简易测温工作 ( 表 4. 10,表 4. 11) ,平均地温梯度为 1. 9℃ /100m。煤系地层地温梯度为 1. 8℃ /100m。该区有开发地热资源的潜力。
表 4. 10 杨集预测区 YJ#验证孔测温记录 ( 第一次)


表 4. 11 杨集预测勘探区 YJ#孔井测温记录表 ( 第二次)


7. 地质资料成果汇交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家对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制度。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构:全国地质资料馆,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依法保存、管理汇交的地质资料,为全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地质资料汇交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前述规定以外的地质项目,由出资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由国家出资的,承担有关地质工作项目的单位为地质资料汇交人;中外合作开展地质工作的,中方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外方承担汇交资料的连带责任。
地质资料汇交范围: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地质资料;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海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地震地质资料;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专项研究地质资料。
除国家规定需要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细目外,其他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只需汇交目录。
地质资料汇交期限:探矿权人应当在勘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30日前汇交;采矿权人应当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90日前汇交;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自该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其他的地质资料,自地质工作项目结束之日起180日内汇交。

地质资料成果汇交

8. 地面地质调查及主要成果

(一)地面地质调查历程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先后有李四光(1922)、王竹泉(1924)、翁文灏和计荣森(1932)、谢家荣(1947)、徐嘉炜(1956)、张文堂(1962)、华德昌(1965)等在合肥盆地做过地层研究工作,325地质队(1974)等在合肥盆地及其周边进行过地质调查。
1958年,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安徽区队成立,以合肥盆地为重点进行了1:20万石油地质调查。
1999年,胜利石油管理局介入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之后,为配合地震解释及综合研究,于2000年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协作,进行了8条区域地质廊带剖面(1:5000)的测制(图1-3),其中东西向4条,自西向东为HF99-620、650、700、748线,南北向4条,自南而北为HF99-317、340、365、396线,累计180km。2001年又协作完成了大别山山前150km地质廊带剖面(1∶5000)的测制工作(图1-3)。

图1-3 合肥盆地区域地质调柘测线位置图

(二)区域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
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边累计完成330km的地面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通过系统的ESR测年,结合沉积相的研究,确定了霍山一带侏罗系三尖铺组(J1+2s)、凤凰台组(J3f)与肥西一带的侏罗系防虎山组(J1f)、圆筒山(J2y)、周公山组(J3z)属于同期异相沉积。
(2)通过岩性组合、砾石成分、接触关系、沉积相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发现毛坦厂组(K1m)火山岩与沉火山碎屑岩、沉积岩之间呈穿插接触关系。
(3)证实了霍山县团山一带下白垩统黑石渡组(K1h)与下伏中—下侏罗统三尖铺组(J1+2s)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4)发现和确定了盆地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存在近EW向小背斜(长丰双墩、定远土山背斜)及北NE向复式背斜(如定远雨林集复式背斜)。其成因与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等的活动有关。
以往关于盆地内中、新生界褶皱的资料极少,本次工作发现的一些褶皱构造如下:
周家凹向斜:位于六安市南27km左右,HF99-650线中部。核部为晚侏罗世凤凰台组(J3f),翼部为中—下侏罗统三尖铺组(J1+2s),长度估计在20km以上,轴迹方向近EW向,向西抬起。由于古新世定远组(Ed)的覆盖,致使北翼出露不全,南翼倾角10°~20°,北翼倾角10°~15°,轴面直立,为直立褶皱。
紫蓬山向斜:位于肥西县城西15km的紫蓬山,HF99-700线中段北部。核部、翼部地层均为上侏罗统周公山组(J3z),轴迹方向近EW向,向西仰起,估计长度大于3km。由于第四系覆盖,致使北翼地层出露不全。南翼倾角以20°~35°为主,北翼倾角10°~15°,轴面微向南倾,为直立褶曲。
双墩背斜:位于长丰县双墩集附近,亦称为吴山庙鼻状构造。核部、翼部地层均由下白垩统朱巷组(K1z)构成,长约11km,宽10km,轴迹方向近EW,向东倾伏,北翼倾角为10°左右,向东转折端倾角为100~280,由于第四系覆盖,南翼情况尚不明确。
南店子背斜:位于定远县南东12km南店子。核部地层为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翼部地层为上白垩统张桥组(K2z)。轴迹方向为60°,向南西倾伏,估计长度6km。由于第四系覆盖,致使地层出露较差,仅据零星露头点确定,南东翼为10°,北西翼倾角为9°,轴面直立,为直立褶曲。
土山背斜:位于定远县南东12km处的土山。核部、翼部地层均为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轴迹方向为105°,向西倾伏。由于第四系覆盖,展布长度不明。北翼倾角为20°,南翼倾角为10°,轴面略向南倾,为直立褶曲。该褶曲系当地群众挖水渠时揭露整个核部(图版Ⅱ-1)。
雨林集背斜:位于定远县城东17km的雨林集。核部地层为下白垩统朱巷组(K1z),翼部由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构成,宽8km,长约10km,轴迹呈NE向,向南倾伏。由于第四系覆盖而展布情况不明,往北被下第三系定远组(Ed)覆盖而不清楚。东翼倾角为10°左右,西翼倾角为14°左右,轴面近直立,为直立褶曲。
(5)通过剖面测制和走向追索,肯定了合肥盆地北缘在西三十里店以北近EW向定远断裂的存在,该断层导致了定远早三纪盆地北部的不完整,否定了该断裂为同沉积断层的看法,推测应属于第三纪之后的断层。
(6)首次在肥西县周公山一带发现了一系列较平缓、与层面交角不大的顺层滑覆构造,不仅在地层产状向北倾的较平缓地层中发育,而且在地层南倾的较平缓地层中亦发现了向北的滑覆面,表明这期滑覆应早于肥西-韩摆渡断裂以北的侏罗纪地层中近EW向向斜的形成时间。
(7)发现了霍邱县白大山以南青白臼系刘老碑组存在一系列变形,而往北不足10km的霍邱县四十里长山一带在相同层位中未见此现象,结合HF99-748线刘老碑组也未出现变形的实际,可以肯定该处变形与肥中断裂的活动有关。
(8)通过工作,肯定了印支面以下存在由南向北的推覆构造,其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应与大别造山带仰冲推覆有关。
(9)首次在合肥盆地南缘霍山县与儿街东的下白垩统黑石渡组砂岩裂隙中发现了沥青,为确定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10)在盆地南缘的金寨县、霍山县等地发现了与大别造山带冲断作用有关的地质现象,为研究大别造山带与合肥盆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