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斗扶不起?

2024-05-14

1. 为什么阿斗扶不起?

一直有一句话,叫“扶不起的阿斗”,阿斗就是刘备的儿子,三国中蜀汉的第二代君主。
可是,窃以为,阿斗应该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且明事理知政治,其老奸巨猾和韬光养晦决不再其老爹之上。
阿斗在位41年,诸葛亮死了29年以后,蜀国才被灭,而这段时间蜀国国泰民安,休养生息,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诸葛亮担任丞相时期,念念不忘北伐,一统中原,结果是每次出征都失败,不仅耗费巨大国力,透支国家底蕴,大量的青壮牺牲,严重的影响了蜀国的生产等。
而阿斗这29年所做的,都是在抚平诸葛亮给蜀国留下的创伤。
可是,阿斗却是诸葛亮最大的失算,也或许是诸葛亮故意为之,为了独掌大权,为了北伐中原,究竟是为了以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好,为了个人名传千古也罢,他终究还是独揽大权,从军事到政治民生等,诸葛亮都要插手,想杀谁就杀谁,喜欢谁就捧谁。
阿斗这个后主,究竟该往哪摆?
无事可做的阿斗究竟在做什么呢?至少表面上来看是在整日玩耍,浑浑噩噩,大小事情皆交予义父诸葛亮处理,可是深层次的理解,作为一国之君,刘禅就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记得有一次,五路大军伐蜀之时,群臣都恐惧不已,投降声一片,但是阿斗却镇定自若,待朝会之后,去拜访诸葛亮,见诸葛亮在喂鱼;如果在此时是真的无能阿斗或者是其他的人处在阿斗此事,都是慌张不已,表现情况不一,但是绝对找不出第二个像阿斗这样的一个人,阿斗安静的在一旁,待诸葛亮喂完鱼之后,才走过来,轻声问诸葛亮:相父喂鱼可高兴否?
从这里看来,阿斗其实并不傻;这里还有一个讯息,就是此事诸葛亮在家苦思解决办法,也就是诸葛亮并没有完整的解决方案,正史小说都没写后面的情况,小编窃以为,此时应该是只有诸葛亮和阿斗两人,绝无第三人在场的情况下,诸葛亮向阿斗叙说了自己所思的不完整的方案,然后阿斗提出自己的方法并全力支持,最终完善可堪称完美的解决五路大军方案。
在诸葛亮死后,其实阿斗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嘱咐来安排朝政,而是加上了自己的想法,而事实也证明了阿斗的正确性,在阿斗的把控下,蜀国逐渐开始强大。
但是阿斗运气不好的是,虽然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但是蜀地实在是太闭塞,虽然别人打不进来,但是自己也出不去,说得好听是固若金汤,说的不好听的就是瓮中捉鳖。
阿斗在位时期,蜀国实在没出什么大将,反攻说不上了,但是防守方面阿斗还是做的很好的,至少,逼得晋方面只能拍出敢死队以九死一生的方式去走早已失传的小道。
后来刘禅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投降,蜀国和平的太久了,大臣们都以没了拼死的决心,投降不是阿斗的本意,可是在此刻,将军怕死,士兵惜命,文臣们更是早已抛出橄榄枝,孤立无援的阿斗,也只能投降了。
但是,随后的局势变化,让阿斗心惊胆颤,蜀地被屠,关羽家更是满门灭族,晋国的报复,让阿斗深深的明白,晋国比当初的魏国,要凶残的太多。
所以阿斗只能在司马炎手下装傻,而?正是不是司马炎派来试探阿斗的,就不得而知的,但是那句“此间乐,不思蜀”,明哲保身的一句话,却让刘禅背负了千古骂名。
其实,阿斗应该是历史上最腹黑最有心计的君主,但是却背负“扶不起的阿斗”之名,实乃可惜可叹。

为什么阿斗扶不起?

2. 揭秘:为何说阿斗扶不起?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刘禅,刘备的儿子,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在刘备去世后继承了父亲的皇位,成为了蜀汉的第二个皇帝。刘禅在公元223年继位,到公元263年投降于曹魏,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刘禅在公元223年5月成为了蜀汉的皇帝,改年号为建兴。刘禅继承皇位的时候才十七岁,没有什么作为,主要的政权全部在诸葛亮的手上,依靠诸葛亮来治理国家。几次派兵北征去攻打魏国都以失败告终。在诸葛亮死后,他又让蒋琬和费t来辅佐他,他们遵循诸葛亮生前所制定好的方针,对内团结,对外也不轻易动兵,这样的方法曾经有一段时间让蜀国维持着平定的局面。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出兵攻打魏国都是无功而返,但却消耗了蜀国的兵力。
 
 刘禅在位的后期,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私自勾结党羽,肆无忌惮地在朝廷上作威作福,连姜维也因为害怕受牵连而自请离开京城到沓中去种脉来躲避祸害。于是,蜀国的基业也开始动摇了。公元263年,魏国的军队兵分三路决定进宫蜀国,刘禅派诸葛瞻去抵抗魏军,诸葛瞻在战场上战死,魏军逐渐逼近成都。刘禅一听魏军逼近,十分慌张,召集大臣进行商议。有人建议让刘禅逃跑,但是情况复杂,能否站稳并不一定。谯周极力建议刘禅选择投降,刘禅竟然采取了谯周的建议,选择投降于魏国。最终蜀国彻底地灭亡了。
 
 刘备在入蜀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在公元233年继承了皇位,在位四十一年。后来投降曹魏,蜀汉灭亡。有很多认为刘禅是弱智,主要表现在亲信小人、不战而降和没心没肺,但是事实上刘禅并不傻,而是一位被历史扭曲的大气君主。
 
 刘备在临终前特意嘱咐刘禅要听从诸葛亮的意见,代诸葛亮像父亲一样。刘禅也做到了,虽然诸葛亮大权独揽,但是刘禅还是做到了谦让,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按照常规,诸葛亮应该把政权还给刘禅,但是他却没有那么做,他依旧把二十多岁的刘禅当作小孩,还要教刘禅像教小孩一样,告诫他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成年的刘禅为了大局着想,于是委曲求全。诸葛亮违背了刘备让起辅政的嘱托,进而选择了代政并且长期让自己的军队在外面,这是君臣的大忌。尽管刘禅跟诸葛亮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但是刘禅为了大局着想还是尽量地克制自己。诸葛亮在错用人之后非常自责,刘禅便安慰他,诸葛亮选择自贬。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在他打了胜仗之后,就恢复了他原来的职务。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刘禅竟然哭倒在了龙床上,等到灵柩运回来的时候,刘禅率领文武百官在城外二十里的地方进行迎接。刘禅的行事,既得到了民心,也顺从了民意,也使得蜀国的政权的稳定得到了保障。如此年轻的皇帝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地体地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是自古以来都未曾有过的事情。 
 
 刘禅,蜀汉后主,刘备的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幼年的时候多灾多难,幸亏有大将军赵云的相救才得以幸存,刘备在平定益州之后入蜀,在建立蜀国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刘备去世后,继承了皇位,在位时间长达41年。后魏伐蜀,刘禅投降。蜀国灭亡之后,刘禅被魏国封为安乐公,后来在洛阳病逝。在历史一向被认为是弱智的刘禅,在自己在位期间里确实是没有什么建树。刘禅把朝政和军事的权力全部交给了诸葛亮,自己只留下祭祀祖宗的权力。所以。在刘禅当政的时候,事实上并没有行使多大的权力,而是一直由诸葛亮 *** 。
 
 作为皇帝,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用,甘愿放弃自己手里的大权,这何尝不是一个大事不糊涂的举动呢?历史上有多少皇帝自己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要仗着自己的权力一意孤行,结果就是祸国殃民,自己的性命不保,还要弄的全面人心惶惶。但是,刘禅却不一样,他不与诸葛亮争辩,也不跟他斗,凡是都是顺从诸葛亮的意思,多少免去了内耗。此外,刘禅举国投降的举动,也是一件挺理智的事情。因为从军事的实力上看,蜀国根本没法跟魏国比。如果投奔其他的地方魏国也会进攻,所以,刘禅根据目前的形势选择了投降,这样就能够保全百姓的性命,至少能够保住蜀国人的后代,或许之后还有复国的可能,因此,刘禅的做法现在来看还是挺明智的。
 
 有个典故叫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说他软弱不能,不思进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即使有诸葛亮的辅佐也没有用,最后江山也落到了别人的手中。到现在,人们也常常将那些不思进取,没有进取心的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于是,从古到今,刘禅在人们心中昏庸的形象日渐深刻,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外貌从刘禅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分析。在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上,刘禅体现出大度和忍让。首先,刘禅在继位的时候才十七岁,刘备在临终前叮嘱他要凡是都跟丞相进行商量,都要听从丞相。于是乎,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是按照丞相的意思办,对于掌管大权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谦让。其次,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治国策略都予以支持,尽管有所不和谐,但是刘禅还是选择相信诸葛亮的行事方法。诸葛亮发动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刘禅并不是很同意,但是考虑到蜀国的稳定,刘禅还是选择了支持诸葛亮北伐。再次,刘禅不仅对诸葛亮百般忍让,对于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因为叛乱被杀,刘禅没有对魏延进行否定,而是说既然已经获罪,仍然念及之前的功劳,赐予棺材安葬他。这一点能看出刘禅对臣子的宽容,不会因为叛乱而把之前的功劳全部抹掉。最后,刘禅因为生活开始腐化,受到了大臣的劝谏,刘禅也没有因此大怒而杀掉他们。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刘禅采取不轻易用武,而是选择将事情化小的态度。

3. 为啥阿斗扶不起?

我想阿斗扶不起(俗话说扶不起的阿斗)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
1、刘备得子晚,所以溺爱;2、刘备长期处于奔波战乱中,当皇帝以后没多久就死了,所以缺乏长期而系统的家庭教育;3、刘备过于倚重谋臣,他死后,蜀国的重大事务都是诸葛亮一手操办,诸葛亮英年早逝后,姜维继续诸葛亮的遗志,阿斗仍旧没有具体经手管理过国家事务。所以从始至终,阿斗并没有得到锻炼。由此可知,虽然刘备被曹操称为“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还曾经“三英战吕布”,但他的“事业”注定没有传人。

为啥阿斗扶不起?

4. 阿斗为什么扶不起?

阿斗扶不起是因为自身就比较懒散,缺乏管教,父母师长失败的教育也导致他扶不起。
阿斗在荆州的新野出身,本来还是不错,有两个母亲共同抚养。嫡母糜夫人和生母甘夫人,两位据说姐妹情深,对刘备唯一的儿子阿斗也呵护备至。可惜,曹操南征,先是糜夫人在乱军之中死去,赤壁之战后不久,生母甘夫人也在公安病逝。
当时阿斗还是抱在怀中的三岁婴儿,可怜母亲就病逝了。之后,刘备又续弦,娶了江东的孙夫人。孙夫人不过是二十左右的女子,又喜欢舞刀弄剑,对阿斗自然是谈不上什么教育。就这样阿斗日渐懒散,也没有什么野心,贪图享乐了。

阿斗,三国时期人物,原名刘禅,刘备的儿子。阿斗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今天,人们便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
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的被魏国灭了,刘禅因此投降被俘。

5. 为什么说扶不起的阿斗?


为什么说扶不起的阿斗?

6. 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刘备一生忍辱负重,兢兢业业,最终从一介贫民成就一方霸业。刘备的一生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实与他身份众多贵人相助有着莫大的关系。刘备早年时期,就与张飞、关羽结成兄弟,此后关羽一战成名,张飞也一直在刘备身边辅佐,三人就犹如铁三角一般屹立在三国之中。虽然刘备在三个势力中,起步是比较晚,家底也比较少,然而就是因为众多的奇能异士相助,最终帮助刘备成就了一番大业。
刘备的成功,其中要说助力最大的,除了张飞、关羽这两个结义兄弟之外,就属诸葛亮了。诸葛亮是三国最有才能的谋士之一,虽然刘备的势力不如其他两国,但是诸葛亮却诚心辅佐刘备,最终帮助刘备打出了一片天下。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同样对蜀国尽忠尽职,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可以说两代的元老级别的老臣。然而史上却公认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君王,任凭诸葛亮如何厉害?在其死后,蜀国还是逃脱不过灭亡的宿命。
大家都知道,刘禅从小不管是在武艺,还是文采方面,都不够出色,而刘备有三个儿子,那为何刘备要传位给刘禅呢?为何其他大臣没有异议呢?
刘备共有三个儿子,其中包括刘禅、刘永以及刘理,相对而言,刘禅的名气是最高的,刘禅是刘备选定的继承人,也是在刘备的三个儿子中最有名气,而刘备的其他儿子大家却知乎甚少。然而他的名气并不是正面,而是成为大家批判的对象,原因就是因为刘禅实在不是一个君主之才,最终蜀国也败在了刘禅的手中。
刘禅如此无能,刘备为何不考虑选择其他的儿子为继承人?为何偏偏看重刘禅呢?那就要说说刘备的其他两个儿子。
第一位,刘永。刘永被封为鲁王,后来改称为甘陵王,其实相对来说,刘永不管是武艺还是文才都比刘禅好太多。然而刘永确实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十分憎恨宦官黄皓,黄皓得宠得势后,黄皓开始针对刘永,后来黄皓与刘禅联合诬陷刘永。最终刘永被黄皓以及刘禅打败,被禁止十年内不能够入朝。
第二位,刘理。对于刘理的记载其实并不多,只知道刘理是短命的主,不到三十岁便去世。死后的爵位被他的儿子继承。根据推测,刘理其实也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生也是平平庸庸,加上身体不佳的原因,最终也错失了皇位。
而刘备之所以选择刘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刘禅是长子,自古都有立嫡立长的习惯,按理说刘禅也是第一人选。第二方面是,诸葛亮曾经夸张多刘禅,在刘备的遗嘱中,曾提到多,诸葛亮夸张过刘禅。刘备对于诸葛亮十分信任,对于诸葛亮的话,每次都会思考,而刘备想,诸葛亮之所以夸赞刘禅,想必定有过人之处,因此刘备将皇位传给了刘禅。

7. 阿斗为什么扶不起?

阿斗扶不起是因为他能力不强。
刘禅当皇帝的时候十七岁,在此之前并没有自己独立做事的经历,大权在诸葛亮一人手中。刘备临死,专门给刘禅一封诏书,要他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
刘禅上台后,也有史书说刘禅说过一句话:“政归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所有的政务都由诸葛亮说了算,他刘禅只管着国家祭奠一类事务。刘禅不仅仅是这样说,他还真正的这样做了。当皇帝后,刘禅让诸葛亮“开府治事”,就是让他成立丞相衙门,独立办公。
不仅如此,刘禅当皇帝初期有很多决策都是出自诸葛亮,如和吴国建立亲善友好关系、平定南方诸郡叛乱、出兵伐魏等。尤其是和吴国建立友好关系,不应该是刘禅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刘备就是征吴失败而死。对于和魏国的关系,诸葛亮在世时,基本上都是出于攻势,也就是蜀国主动对北方用兵。
这很符合后世那些惋惜汉家灭亡的士人们的心理,因为诸葛亮北伐中原,提出的口号就是恢复汉家天下。而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对魏国的军事行动,再也难有诸葛亮那样的声势。
在这种比较当中,也让人觉得,有诸葛亮这种大才之人主政,蜀汉帝国尚可支撑,没有了这个栋梁,蜀国颓势立显。这一切,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刘禅的无能,也说明了刘禅的确是一根软绳索不是一根竹竿——扶不起来!

刘禅生平
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

阿斗为什么扶不起?

8. 什么叫扶不起的阿斗

     扶不正的阿斗意思 是一个令人失望的人;一个懦弱的人;一个懦夫.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在市井街头的平头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我们国语的形容词中,又多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预言,这个形容词将流传千年。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刘备遗诏)意思是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表示鼓励。诸葛亮不会阿谀奉承,刘备不会不识人,陈寿也不会弄虚作假,所以,刘禅绝不是像传统观念中那么无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董事长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有容人之量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可是,诸葛亮仍紧握大权。诸葛亮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所以才总揽全局。这让人不禁要问,刘禅现在是没有经验,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哪儿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为侍郎,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对这些,刘禅一让在让,不想引起国内的政治混乱。
         
     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刘禅不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说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诸葛亮的差,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逝世后,诸葛亮利益集团没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杀。刘禅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证明其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赐棺椁葬之”的。刘禅生活腐化时,学者谯周和老臣董允上书劝柬,刘禅最多也就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后主刘禅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里,对大臣动刀较少的一个了,这点非常难得。头脑清楚、知人善用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又不好直接反对,只能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尽管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入蜀,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
  
  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所以刘禅才这么说。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刘禅对夏侯霸的这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足见刘禅绝非平庸之辈。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绝对不是昏庸低能之辈。乐不思蜀没皮没脸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话说曹魏兵围成都,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忙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慽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活脱脱是一个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说完这个话以后,刘禅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果然,不久司马昭再次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

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你某个大臣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幅没皮没脸的嘴脸,而且无耻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可细细一想,刘禅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
  
  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主导文化氛围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甚至连他的名字刘禅(Shàn),我们也经常错误地读成Chán,可见世人对他的误解之深了。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在魏蜀吴三个企业集团中,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41年来,刘禅能知人善任,公司稳固发展,重现实轻面子,使百姓免受战争涂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这点?综上所述,蜀汉皇帝刘禅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任,而且,乐不思蜀并不等于没皮没脸,所以,刘禅不是昏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