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财富是从布施中来,那应该如何去布施?

2024-05-14

1. 佛说,财富是从布施中来,那应该如何去布施?

怀着帮助他人的心去布施。不求回报
这样获得的福报就很大了
如果能无相布施,就更大了
对于无相布施,请参见(金刚经)
---------------------------------------------------------
善恶功过记录各分五级,功过相抵。
善:1道=10德=100善=1000功=10000得 (1道=10德、1德=10善、1善=10功、1功=10得)
恶:1刑=10罪=100恶=1000过=10000失 (1刑=10罪、1罪=10恶、1恶=10过、1过=10失)

善的功德+
   
恶的过失-
   


题目
   
单位
   
数目
   
备注
   
题目
   
单位
   
数目
   
备注
   


思敬神圣仙佛
   
一次
   
一得
   
 
   
侮神圣仙佛
   
一次
   
三失
   
 
   


视善
   
一日
   
一得
   
 
   
视恶
   
一日
   
一失
   
 
   


贫有无谄
   
一日
   
一得
   
 
   
贫有思谄
   
一日
   
一失
   
 
   


思利人
   
一次
   
二得
   
 
   
思害人
   
一次
   
一恶
   
 
   


思建寺庙
   
一次
   
四得
   
 
   
思毁寺庙
   
一次
   
三过
   
 
   


思造神佛
   
一次
   
六得
   
 
   
思毁神佛
   
一次
   
六失
   
 
   


受辱不怨
   
一次
   
一功
   
 
   
念怨不休
   
一日
   
三过
   
 
   


不起淫念
   
一日
   
一功
   
 
   
起心思淫妇女
   
一日
   
一恶
   
 
   


劝论善语
   
一次
   
八得
   
 
   
谈论非言
   
一次
   
八失
   
 
   


讲经训蒙
   
一次
   
一功
   
 
   
说邪惑众
   
一次
   
一过
   
 
   


善言利人
   
一次
   
一功
   
 
   
恶语伤人
   
一次
   
一过
   
 
   


自谦劣才
   
一次
   
一功
   
 
   
自夸贤能
   
一次
   
一过
   
 
   


教子敬夫
   
一次
   
三功
   
 
   
骂子唆夫
   
一次
   
三过
   
 
   


劝息赌博
   
一次
   
一善
   
 
   
诱人赌博
   
一次
   
一恶
   
 
   


解息一事
   
一次
   
一善
   
 
   
唆弄争端
   
一事
   
一罪
   
 
   


不彰人短
   
一次
   
二得
   
 
   
扬人之短
   
一次
   
五失
   
 
   


怜人失缺
   
一次
   
五得
   
 
   
毁谤他教
   
一次
   
一罪
   
 
   


朔旦焚香
   
一次
   
五得
   
初一十五
   
朔旦号努
   
一次
   
五失
   
 
   


口言心由
   
一次
   
一功
   
 
   
口是心非
   
一次
   
一过
   
 
   


对灶神礼诵经文
   
一次
   
一功
   
 
   
对灶神吟咏泣哭
   
一次
   
三过
   
 
   


造作善书
   
一次
   
一善
   
 
   
造作恶语
   
一次
   
一恶
   
 
   


扬人之善
   
一事
   
一善
   
 
   
扬人之恶
   
一事
   
一恶
   
 
   


隐人之恶
   
一事
   
一善
   
 
   
隐人之善
   
一事
   
一恶
   
明知故隐
   


褒圣称贤
   
一次
   
八功
   
 
   
讪谤圣贤
   
一次
   
一罪
   
 
   


赏罚公正
   
一次
   
七得
   
 
   
赏罚不平
   
一次
   
三过
   
 
   


怜孤恤寡
   
一次
   
一功
   
 
   
凌孤逼寡
   
一次
   
一过
   
 
   


斗量施人
   
一次
   
一功
   
 
   
得新忘故
   
一次
   
一过
   
 
   


完纳国税
   
一次
   
五功
   
 
   
拒纳国税
   
一次
   
八过
   
 
   


守法拒赂
   
一次
   
八功
   
 
   
弃法受赂
   
一次
   
一恶
   
 
   


判事公正
   
一事
   
八功
   
 
   
判事不平
   
一事
   
八过
   
 
   


受屈不怨
   
一事
   
九功
   
 
   
移罪他人
   
一事
   
一罪
   
 
   


尽忠报国
   
一世
   
三德
   
 
   
不忠国家
   
一世
   
四罪
   
 
   


戕身报国
   
一命
   
一道
   
 
   
扰敌国政
   
一次
   
一刑
   
 
   


朝夕省亲
   
一日
   
五得
   
 
   
朝夕不省亲
   
一日
   
五失
   
 
   


求佑尊亲
   
一次
   
三功
   
 
   
怒亲不悦
   
一次
   
一过
   
 
   


尊奉上命
   
一次
   
四功
   
家事
   
违逆上命
   
一次
   
一恶
   
家事
   


扬名显父母
   
一次
   
六功
   
 
   
忤逆父母
   
一次
   
一恶
   
重再加罚
   


事亲完全无缺
   
一世
   
登极乐
   
 
   
惰其四肢不顾父母
   
一世
   
八恶
   
 
   


以幼敬长
   
一次
   
一功
   
 
   
忤逆父母致死
   
一命
   
二刑
   
 
   


以卑事上
   
一次
   
三功
   
 
   
以卑凌尊
   
一次
   
四过
   
 
   


兄友弟恭
   
一世
   
一德
   
 
   
兄弟成仇
   
一世
   
一罪
   
 
   


女守和顺
   
一世
   
一德
   
 
   
女不柔顺
   
一世
   
一罪
   
 
   


施给食饭
   
一次
   
五得
   
 
   
夺取食饭
   
一次
   
一过
   
致死加罚
   


行诸方便
   
一次
   
一功
   
 
   
欺贫重富
   
一次
   
一过
   
 
   


放生活物
   
一命
   
一功
   
 
   
吃牛犬肉
   
一次
   
一过
   
 
   


印送经文
   
一册
   
三功
   
 
   
毒杀鱼虾
   
一命
   
一失
   
 
   


施舍药材
   
一次
   
三功
   
 
   
贩卖假药
   
一次
   
五过
   
 
   


造巢放生
   
一次
   
五功
   
 
   
射击禽兽
   
一命
   
五失
   
 
   


收符救人
   
一次
   
一善
   
 
   
放符害人
   
一次
   
八恶
   
伤命二刑
   


救人命
   
一命
   
一德
   
 
   
杀人命
   
一命
   
一刑
   
 
   


救一胎命
   
一命
   
一德
   
 
   
 
   
 
   
 
   
 
   


参著善书
   
一人
   
一德
   
 
   
编淫邪书
   
一册
   
三罪
   
 
   


持斋戒杀
   
一世
   
一德
   
 
   
开斋破戒
   
一世
   
五罪
   
 
   


参建鸾堂
   
一堂
   
一道
   
 
   
毁废鸾堂
   
一堂
   
一刑
   
 
   


参建斋堂或学校
   
一堂
   
一道
   
 
   
阻建斋堂或学校
   
一堂
   
一刑
   
 
   


扑灭山火
   
一次
   
一善
   
 
   
放火烧山
   
一次
   
二恶
   
 
   


扑灭厝火
   
一次
   
八功
   
 
   
放火烧厝
   
一次
   
一恶
   
 
   


清扫道路
   
一次
   
四得
   
 
   
污秽道路
   
一次
   
四失
   
 
   


补修道路
   
一次
   
四得
   
 
   
损道路
   
一次
   
四失
   
 
   


拾得五谷
   
一粒
   
一得
   
 
   
抛弃五谷
   
一粒
   
一失
   
 
   


敬舍字纸
   
一张
   
一功
   
 
   
放弃字纸
   
一纸
   
一过
   
 
   


掩埋禽兽尸
   
一尸
   
一功
   
 
   
抛弃禽兽尸
   
一尸
   
一过
   
 
   


疏财重义
   
一次
   
一善
   
 
   
见利忘义
   
一次
   
一恶
   
 
   


装神佛像
   
一尊
   
一德
   
装脏开光
   
毁神佛像
   
一身
   
一罪
   
 
   


建送排水沟
   
一次
   
九功
   
 
   
怨人水路
   
一次
   
四罪
   
 
   


寄附土地建寺庙学校
   
一分地
   
一德
   
 
   
 
   
 
   
 
   
 
   


孀妇守节
   
一世
   
一道
   
 
   
弃夫离子
   
一世
   
一刑
   
 
   


埋人尸
   
一尸
   
一德
   
 
   
劫人尸
   
一尸
   
一刑
   
 
   


整洁衣服
   
一次
   
一得
   
 
   
夜起裸露
   
一次
   
二失
   
 
   


恭而有礼
   
一次
   
五得
   
 
   
骄而无礼
   
一次
   
五失
   
 
   


祭祀祖先
   
一次
   
五得
   
 
   
轻漫先灵
   
一次
   
五过
   
 
   


夜间清收灶上
   
一夜
   
六得
   
 
   
夜间灶上置物
   
一次
   
六失
   
 
   


敬奉师傅
   
一次
   
一功
   
 
   
慢其先生
   
一次
   
一过
   
 
   


礼佛诵经
   
一次
   
一功
   
 
   
耻笑诵经
   
一次
   
二过
   
 
   


产妇避灶室
   
一日
   
一功
   
 
   
跨踏灶上
   
一次
   
一过
   
 
   


诚敬神圣
   
一次
   
三功
   
 
   
侮慢圣神
   
一次
   
二过
   
 
   


祭祀天地
   
一次
   
九功
   
 
   
咒骂天地
   
一次
   
一恶
   
 
   


夫妇相敬
   
一次
   
一功
   
 
   
夫妇不睦
   
一次
   
二过
   
 
   


建设斋蘸
   
一次
   
一德
   
 
   
阻挡斋蘸
   
一事
   
两罪
   
 
   


谨避疑嫌
   
一次
   
一功
   
 
   
无避疑嫌
   
一次
   
一过
   
 
   


教识文字
   
百字
   
一功
   
 
   
误教文字
   
百字
   
一过
   
 
   


成人之美
   
一次
   
三功
   
 
   
助人为非
   
一次
   
四过
   
 
   


演正气戏
   
一次
   
一善
   
 
   
演邪淫戏
   
一次
   
一罪
   
 
   


学道不厌
   
一世
   
二德
   
 
   
作恶不悔
   
一世
   
三罪
   
 
   


真货贱卖
   
一次
   
三得
   
 
   
以伪混真
   
一次
   
五过
   
 
   


朋友有信
   
一次
   
一功
   
 
   
朋友失信
   
一次
   
一过
   
 
   


信仰善恶报应
   
一世
   
三善
   
 
   
不信善恶报应
   
一世
   
三恶
   
 
   


信奉经文
   
一世
   
五善
   
 
   
不信经文
   
一世
   
六恶
   
 
   


尊信圣训
   
一世
   
五善
   
 
   
不信圣训
   
一世
   
五恶
   
 
   


交友一世义气相投
   
一人
   
一德
   
 
   
为负信义忘失朋友
   
一人
   
一罪
   
 
   


不履邪地
   
一次
   
一功
   
 
   
私窥妇女
   
一次
   
五过
   
 
   


祖父忌日戒淫
   
一次
   
二功
   
 
   
祖父忌日不戒淫
   
一次
   
三过
   
 
   


劝人节欲免疾
   
一次
   
五功
   
 
   
好色致病贻父母忧
   
一次
   
一罪
   
 
   


戒节淫欲
   
一次
   
一善
   
 
   
淫欲过度
   
一次
   
一恶
   
 
   


拒淫有夫之妇
   
一人
   
一德
   
 
   
淫有夫之妇
   
一人
   
一罪
   
 
   


造戒淫书
   
一部
   
三德
   
 
   
造淫书
   
一部
   
三罪
   
 
   


平生不色
   
一世
   
一道
   
 
   
谋占有夫之妇
   
一人
   
一刑
   
 
   


破除淫堀
   
一处
   
一道
   
 
   
设淫堀
   
一处
   
一刑
   
 
   


成节妇
   
一世
   
十道
   
 
   
破人名节
   
一人
   
十刑
   
 
   


助人资财
   
十元
   
七得
   
 
   
赊欠不还
   
十元
   
六失
   
 
   


助人丧费
   
十元
   
七得
   
 
   
贪诸邪利
   
十元
   
一过
   
 
   


修桥造路
   
十元
   
一功
   
 
   
损坏桥路
   
一次
   
一过
   
 
   


临财不苟得
   
十元
   
一功
   
 
   
计谋诈财
   
十元
   
一过
   
 
   


拾物奉还
   
十元
   
一功
   
 
   
拾物不还
   
十元
   
一过
   
 
   


劝悔息赌
   
一次
   
五功
   
 
   
赌博
   
一次
   
五过
   
 
   


厅堂清净
   
一日
   
二得
   
 
   
厅堂污秽
   
一日
   
二失
   
 
   


守耻自谦
   
一次
   
二得
   
 
   
自尊无耻
   
一次
   
三失
   
 
   


褒人礼佛诵经
   
一次
   
五得
   
 
   
笑人礼佛诵经
   
一次
   
五失
   
 
   


灶室清静
   
一次
   
五得
   
 
   
灶室污秽
   
一日
   
六失
   
 
   


守耻重礼
   
一次
   
五得
   
 
   
贪而无耻
   
一次
   
二失
   
 
   


勤劳安分
   
一次
   
一功
   
 
   
逸乐过节
   
一次
   
一过
   
 
   


守耻行善
   
一次
   
一功
   
 
   
 
   
 
   
 
   
 
   


守耻戒淫
   
一次
   
六得
   
 
   
 
   
 
   
 
   
 
   


平生守耻
   
一世
   
一善
   
 
   
失礼而无耻
   
一次
   
六失
   
 
   


守耻尊国法
   
一次
   
七得
   
 
   
犯刑法而无耻
   
一次
   
七失

佛说,财富是从布施中来,那应该如何去布施?

2. 佛教 怎样布施得财富

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去资助、救济那些贫困的人,通过财布施来培植我们的善心,去除我们的贪心。当然,财布施也不一定是金钱资助,有时举手之劳的成全也是一种布施,成全他人、利益他人最终也是在利益自己。

3. 佛教是怎样布施获得财富的?

在相同的条件下,若布施的物品越为珍贵,越为自己喜爱难以舍弃,则布施所产生的功德越大,所感现的果报也越圆满;若把自己不需要或淘汰的财物用具施人,则所感现的果报较为渺小下劣。
并且所施之物越为受施者需要或喜爱,感现的果报越趋圆满;布施财物给别人而非别人所需,则果报较次:辟如有人在沙漠里迷了路,急需要水和食物来解救性命,你供养他水和食物,比你供养他黄金或美钞感现的果报圆满。
更为重要的是,所布施大众和供养三宝的财物,必须是自己通过合法经营或劳动得来的净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干净钱。这样的钱财物品用来布施供养才会感现善果;假若用贪污受贿、偷盗抢劫等不法手段或以杀生、卖淫得来的钱财布施,不但无有功德善果,反而会招致种种恶果。
供养布施大众。并不一定限于钱财,一切受用资具的布施均可。当然,布施各种不同的财物,除了将来会感现丰厚的财富外,也会因所施之物的不同,感得不同的受用:布施修建庙宇僧舍,将来自己住宅高广华丽;布施装塑佛像将来相貌端庄美丽;布施印送佛经善书将来智慧聪明;布施放生将来长寿;布施衣服将来会得到锦衣华服……
以财物布施的方式也很多:捐助希望工程、捐助孤儿院、捐助敬老院、捐助灾区、捐助无钱穷困者看病治疗、捐助修桥铺路……
比较各种布施善法而言,用钱财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则更为重要:比如印经、装塑佛像、修建庙宇、供养僧尼、斥资放生等等。这些善法将来的果报更趋究竟圆满,因为资助弘扬佛法不仅可以感得人天福果,更可根植出世之因;而且布施佛法给别人,会令人明白事理,不堕愚痴和疑惑,所以《华严经》亦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诸布施中,法布施第一。

佛教是怎样布施获得财富的?

4. 佛说,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么样才能发挥出它的积极意义呢?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佛教所说的“同体大悲”,是从佛教人溺己溺的慈悲济世精神出发,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自己的双手,或给予救济,或给予鼓励,或给予依止。整个布施的过程不应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觉,或者一种商人的交易心理。要感谢被帮助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才有了一份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我们会得到一种布施的快乐,同时也会得到一种佛法的实践。
  佛教说,“境由心转”。如果我们能够淡化我执的贪心,多做一些利益社会人群的事情。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佛菩萨的行为,我们因此会生活得更加幸福。(文:静波法师)
  六念之一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此外,关于施、施波罗蜜之区别,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萨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称为施;而菩萨于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则称为施波罗蜜。
  八种布施编辑
  据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行财施与法施;出家菩萨行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施;而得无生忍之菩萨则具足施、大施、无上施等三施。俱舍论卷十八举出八种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同书卷十八亦举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等七种布施。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十无尽藏品’则有修习施、最后难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为之内容、态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种种分类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任何执着,称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九、卷二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萨地持经卷四、布施卷、大智度论卷十四、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参阅‘达嚫’5677)

  行布施
  行布施前,需要有前行发心,即明了要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其他众生的目的,乃是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的缘故,因而发菩提心。
  真正行布施时,即正行的时候,必须要没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也就是在没有“我”及“我的”是真实存在的心念下行布施。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施者、受者、所施物)体空(虚妄),能不住于相、不希果报名闻等而行施者。”
  而结行是指在行布施之后,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而将此布施的功德回向发愿给一切众生。具足此三法的布施才称为布施波罗蜜。 一般而言,将财物施舍给贫困的人时,若行布施前没有发菩提心,布施时没有顺便引导众生迈向佛道,行布施后也没有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虽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为成佛之因,所以不称为布施波罗蜜。

  行布施者
  出家众主要行无畏布施、法施。在经典中,佛并没有要出家众行广大的财物布施。宗喀巴大师说,这是由于会障碍闻思修,故不许出家众集财宝而行财布施,但若无妨害,由宿生福力多而得的财宝,也当行财布施。
  在家众主要行财布施,将钱财或物品布施给众生,或用以供养三宝,譬如到寺院去奉献香火钱或直接以金钱衣物供养法师等,佛家以施主称之,又称名檀那主、檀越主。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而来的财物来布施。
  果报
  布施能得五种果报,即是色身、寿命、安乐、力气、辩才五种果报。这五种果报,无论施者、受者都可获得,而打坐观想布施之方式,根本不能令人获得这五种果报,所以不算是布施。又观想者本身,也不能获得此五种果报。布施对象不同,所得果报有差异,此可见于《菩萨忧塞戒经》。譬如布施给畜生,得百倍果报;布施给一个破戒者,得千倍报;布施给一个持戒者,得十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外道的离欲者,得百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向道者,得千亿报。若布施、供养一个初果人,乃至于成佛,都是无量报。布施之人若有下列三事,则布施后不能得到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本来发心答应要布施多少,事后却未完全做到,譬如已经答应、应承要拿一万元帮助对方,实际上却只拿五千元。这样布施五千元之果报,最后虽然还是会有,却不胜妙,也许得来会很勉强。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有的喜欢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人家,或是把旧的东西送到佛寺去,这是不对的做法,这样所得果报不胜妙。应该把最好的或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送给对方,这才是如法之布施。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常会听到一句话,就是:“我很后悔帮了他!”事实上不需要这样,帮就帮,都已经帮了,因为因缘不同,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若心生悔恨,则所得果报必不胜妙。
  布施的小故事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
  “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第一,和颜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
  第二,言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
  第三,心施,就是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
  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
  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
  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
  第七,房施,就是将自己有空下来的房子提供出来,供别人来休息。
  如果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会随之而来的。

  十种利益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种类
  总的来说,布施分为三大部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一、财布施:分内财、外财。譬如布施你的体力,帮别人劳动就是内财布施;布施掉你的钱财去帮助别人,这就是外财布施。
  二、法布施:讲经、印经并结缘给他人、记录讲经说法的碟片结缘给他人、劝人学佛等均是法布施。
  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不再感到畏惧。最简单的,吃素就是无畏布施(因为你不吃它们了,它们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而死亡)。放生也是无畏布施。
  
  其他信息
  第一、和颜施:对於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
  第二、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励人应切实力行。
  第三、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
  第四、眼施:用和气的眼神看人。
  第五、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如帮人拿行李。
  第六、座施:让座给人的布施。
  第七、察施:不用问对方,就知道对方的心理。如果你身体力行此七项布施,幸运会跟著来。
  

5. 何为布施,怎么布施,布施如何得福

布施,梵语:Dana,又称为檀那、布施度。意思是以福利施与人,以施与财物为本意。但是布施不只是局限于财物。菩萨心行,第一就是实践“给予”的美德。布施的内涵,佛经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是由浅入深的次第。布施给寺庙、僧侣,也常称为种福田,意思是为来世累积福德。
布施的种类一、财布施: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二、法布施:布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使人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自动发心修行、追求真理。
三、无畏布施:竭尽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恐怖和畏惧;也就是布施信心、爱心。
布施的益处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佛教认为出家众主要行无畏布施、法施。在经典中,佛并没有要出家众行广大的财物布施。宗喀巴大师说,这是由于会障碍闻思修,故不许出家众集财宝而行财布施,但若无妨害,由宿生福力多而得的财宝,也当行财布施。
在家众主要行财布施,施予香火钱。佛家称之施主,又称檀那主、檀越主。

何为布施,怎么布施,布施如何得福

6. 佛说,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么样才能发挥出它的积极意义呢?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佛教所说的“同体大悲”,是从佛教人溺己溺的慈悲济世精神出发,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自己的双手,或给予救济,或给予鼓励,或给予依止。整个布施的过程不应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觉,或者一种商人的交易心理。要感谢被帮助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才有了一份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我们会得到一种布施的快乐,同时也会得到一种佛法的实践。  佛教说,“境由心转”。如果我们能够淡化我执的贪心,多做一些利益社会人群的事情。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佛菩萨的行为,我们因此会生活得更加幸福。(文:静波法师)  六念之一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此外,关于施、施波罗蜜之区别,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萨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称为施;而菩萨于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则称为施波罗蜜。  八种布施编辑  据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行财施与法施;出家菩萨行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施;而得无生忍之菩萨则具足施、大施、无上施等三施。俱舍论卷十八举出八种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同书卷十八亦举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等七种布施。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十无尽藏品’则有修习施、最后难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为之内容、态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种种分类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任何执着,称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九、卷二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萨地持经卷四、布施卷、大智度论卷十四、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参阅‘达嚫’5677)   行布施  行布施前,需要有前行发心,即明了要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其他众生的目的,乃是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的缘故,因而发菩提心。  真正行布施时,即正行的时候,必须要没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也就是在没有“我”及“我的”是真实存在的心念下行布施。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施者、受者、所施物)体空(虚妄),能不住于相、不希果报名闻等而行施者。”   而结行是指在行布施之后,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而将此布施的功德回向发愿给一切众生。具足此三法的布施才称为布施波罗蜜。 一般而言,将财物施舍给贫困的人时,若行布施前没有发菩提心,布施时没有顺便引导众生迈向佛道,行布施后也没有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虽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为成佛之因,所以不称为布施波罗蜜。   行布施者  出家众主要行无畏布施、法施。在经典中,佛并没有要出家众行广大的财物布施。宗喀巴大师说,这是由于会障碍闻思修,故不许出家众集财宝而行财布施,但若无妨害,由宿生福力多而得的财宝,也当行财布施。  在家众主要行财布施,将钱财或物品布施给众生,或用以供养三宝,譬如到寺院去奉献香火钱或直接以金钱衣物供养法师等,佛家以施主称之,又称名檀那主、檀越主。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而来的财物来布施。  果报  布施能得五种果报,即是色身、寿命、安乐、力气、辩才五种果报。这五种果报,无论施者、受者都可获得,而打坐观想布施之方式,根本不能令人获得这五种果报,所以不算是布施。又观想者本身,也不能获得此五种果报。布施对象不同,所得果报有差异,此可见于《菩萨忧塞戒经》。譬如布施给畜生,得百倍果报;布施给一个破戒者,得千倍报;布施给一个持戒者,得十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外道的离欲者,得百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向道者,得千亿报。若布施、供养一个初果人,乃至于成佛,都是无量报。布施之人若有下列三事,则布施后不能得到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本来发心答应要布施多少,事后却未完全做到,譬如已经答应、应承要拿一万元帮助对方,实际上却只拿五千元。这样布施五千元之果报,最后虽然还是会有,却不胜妙,也许得来会很勉强。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有的喜欢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人家,或是把旧的东西送到佛寺去,这是不对的做法,这样所得果报不胜妙。应该把最好的或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送给对方,这才是如法之布施。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常会听到一句话,就是:“我很后悔帮了他!”事实上不需要这样,帮就帮,都已经帮了,因为因缘不同,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若心生悔恨,则所得果报必不胜妙。  布施的小故事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   “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第一,和颜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  第二,言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  第三,心施,就是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  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  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  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  第七,房施,就是将自己有空下来的房子提供出来,供别人来休息。  如果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会随之而来的。   十种利益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种类  总的来说,布施分为三大部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一、财布施:分内财、外财。譬如布施你的体力,帮别人劳动就是内财布施;布施掉你的钱财去帮助别人,这就是外财布施。  二、法布施:讲经、印经并结缘给他人、记录讲经说法的碟片结缘给他人、劝人学佛等均是法布施。  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不再感到畏惧。最简单的,吃素就是无畏布施(因为你不吃它们了,它们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而死亡)。放生也是无畏布施。     其他信息  第一、和颜施:对於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  第二、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励人应切实力行。  第三、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  第四、眼施:用和气的眼神看人。  第五、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如帮人拿行李。  第六、座施:让座给人的布施。  第七、察施:不用问对方,就知道对方的心理。如果你身体力行此七项布施,幸运会跟著来。  

7. 佛家的布施是什么意思?

佛家的布施:
1、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
2、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
3、惙己惠人,称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

扩展资料:
布施的方法
一、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
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二、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施 (六度之首)

佛家的布施是什么意思?

8. 财布施具体是什么?该怎么做?有什么功德?

净空老法师讲述财布施:‘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这六条再要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般人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听说布施,就赶著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这样的理解,布施太狭隘了!那里是菩萨修的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譬如说早晨起来,你把家人盥洗的东西都准备得好好的,早餐、茶都烧好了,你是在布施、供养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看你心里多快乐。能这样领悟就不会说:‘哎呀!家人都把我当老妈、下女、佣人,要我天天去侍候他们。’这样天天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你看,念头一转,牢骚、痛苦就变成布施波罗蜜,立刻就得到佛法快乐和智慧的实益。在美国有些制度,叫人不得不布施。譬如医药保险,人人都要买。为什么呢?怕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所以先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替你付医药费。在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费的时候,如果是为了自己生病而做准备,如此,将来一定会生病;不生病,这些钱没有办法开销啊。如果念头一转:我是在修布施、修供养;帮助那些有病的人,供养那些有病的人。这样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为什么呢?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你布施、照顾老人,将来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会有许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侍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报。再说一个人服务在公司行号里,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为了要多拿一点钱,或是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如果能存这样的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这个公司、是供养社会大众,加薪与升迁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萨道。以菩萨的施舍心在做工作,永远不疲不厌,会愈做愈快乐。这就是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愿做又不得不去做,就会疲倦、会讨厌。反之,欢喜、高兴做的事情,会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绍佛法,是我欢喜做的!这是法布施啊!你们不懂的,我来教给你们,告诉你们,是希望大家都能减少烦恼、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乐和智慧,来充实提升生命和生活美满!我在一九八四年,第三次到洛杉矶,一下飞机,讲堂已经布置好了,马上就去讲演。一天讲九个小时,还要我站著讲,底下的人坐著听;坐著听的人累了,我讲的人不累,愈讲愈有精神,愈讲声音愈大。为什么呢?因为观念、心境不一样。假如我讲经,计算一个小时要拿多少钟点费,再看看听的人不起劲,那就会疲倦、厌倦了。我不是为了这个来的,我是以无比欢喜的心把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介绍给大家。这个欢喜就是法喜啊!是最好的营养。今天大家讲求这个营养那个营养,那是假的啊。看看佛门里面的‘禅悦为食’。禅是什么?心地清净;悦是心地欢喜,这才是最滋养的(最丰富的滋养),所以健康不在饮食!得欢喜心、得法喜,就会健康、长寿、年轻、不衰老。忧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脸的,容易生病,衰老也会非常之快。欢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从布施波罗蜜得来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诸位在此地,汽车都买了保险。为什么呢?发生车祸的时候有人赔偿。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施,是帮助那些出车祸的人。如此你这个车永远不会出车祸,永远有佛菩萨加持你。诸位看看,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迷者——样样为自己;觉者——样样为众生。样样为众生,自己得的好处真正不可思议,没法子想像!样样都为自己,得到的好处一点点,而且得到了就没有了。你说,谁是聪明?谁是傻瓜?所以说要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钱,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慧,是真正会用钱的。假使处处为自己著想,那是很笨的,修来的一点点福报,没几天就享完了。如果能念头一转,将福报布施给众生,福报就更增盛,直至无有穷尽。布施的内涵无量无边。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只要念头一转,就是行菩萨道;转不过来,就是六道凡夫。以上财布施,只是略举几个例子说明,诸位自己要多多去体会,多多去思惟,就会做得圆满。 财布施,在佛法里面又把它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就是身体。在医学界里,有许多捐赠眼角膜或捐赠内脏者,这是内财的一种。再者,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内财布施。如果我们给人家工作不求报酬,就是义务的工作(义工),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由此可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萨道。假如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那么每天时时刻刻,统统是修六度,统统是修菩萨法。所以菩萨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为自己,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恶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这个初学的人听了很难懂!人,为什么不为自己呢?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两种执著障碍。第一种是我执,第二种是法执。我执要是破掉了,就证阿罗汉果;法执破尽了,就成佛。那些念念为自己的人,我执天天在增长,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长执著而已。因为执著不能破除,所以佛说这是恶。你不想出三界,那就另当别论,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执。我执就是烦恼障,烦恼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