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结合资产证券化的内容与特点谈谈你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危机的看法?

2024-05-13

1. 论述:结合资产证券化的内容与特点谈谈你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危机的看法?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
究竟我国的银行业总共投资了多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仍然是一个谜,目前还没有确切数据。较为可靠的数字应该是根据银行的交易对手方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虽然这些统计也许并不完整,但反映的交易却较为真实。总体来看,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很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有关各方应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由于金融全球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已成事实,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际资本通过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跨境流动。我国已完全开放经常项目,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已十分困难。二是外资机构以研究报告、研讨会、访谈等形式发布各种意见,影响市场预期。三是A股与H股之间的比价关系直接影响A股的定价水平。四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投资者的心理也产生影响,影响其市场预期。而且全球市场的投资者也对中国因素的关注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波动也相应对全球市场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
总体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有可能发生经济衰退。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特别是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应下降,这将从外需方面抑制我国出口的增长。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压力增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而这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显着冲击。
(四)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和美元下滑,必然会对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当前,我国外贸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币与美元息差倒挂,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热钱流入加快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美联储利率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直接的冲击。
(五)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
(六)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目前,美国次贷市场的动荡已扩散到普通公司债市场,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为寻求资金安全,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向美国国债,美元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将面临重新调整,这会给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
(七)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冲击
美联储持续加息后未来利息政策的走势以及美国经济状况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相当大的直接冲击。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及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条件下,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趋小。不排除国际资本为回避欧美次贷危机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资产市场,这将加剧我国资产价格膨胀。同时,热钱的加速流入,还会产生对冲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效果,并进一步推高我国股市和房价。

论述:结合资产证券化的内容与特点谈谈你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危机的看法?

2. 结合资产证券化的内容与特点谈谈你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看法·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来考察,采用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银行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贷款转换、分割为标准化、单位化的有价证券,将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散到众多投资者的身上。贷款类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转移贷款所蕴含的信用风险,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情况下灵活地改变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承担状况,且不用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构成。作为美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在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证券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毋庸置疑,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是否必然会制造风险?到底是资产证券化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命运,也决定了其未来的中国之路。
  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对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产生了怀疑,认为是资产证券化制造了巨大的风险。但实际上,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不在证券化,而在于证券化背后的信贷资产,正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大量发放导致了金融体系承担的信用风险总量显著增加,而次贷证券化又导致这些信用风险由信贷领域转移到资本市场。
  由次级贷款证券化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其功能、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作进一步的反思。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基石。正是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风险的生存状态,使风险由存量化变成了流量化,而风险从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转变是金融创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体系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证券化在金融体系的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资产证券化是实现现代金融体系风险配置的工具。资产证券化正是通过风险定价和转移技术实现了风险配置的功能,成为金融功能从资源配置到风险配置转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资产证券化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会加速风险和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而这显然有可能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从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机或个案性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们注意到,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受到重创之时,贷款交易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前端产品却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其主要原因有二:贷款交易本身属于资产证券化初级产品,只是将风险在不同的机构投资者之间重新配置,并没有放大原有风险或增加新风险;美国贷款交易市场是相对集中的场外交易市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美国银团贷款与交易协会(LSTA)作为这个市场的行业组织,在市场交易流程的规范性和交易协议的标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设计了对进入交易的贷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种、交易价格和清算结算都具有较好的透明性。这对于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简述美国金融危机与证券的关系

从金融发展的路径来看,经济货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是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即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的比重相对下降,而利用发行可对第三者转让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对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有价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各种证券筹集和融通资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同时,非货币性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最后超过银行资产。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有价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经济体系内各经济体互相融通资金的能力不断增强,造成对银行信贷需求有所减弱,从而导致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和货币化指标的逐步下降,而同时非货币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

中国的经济崛起取决于历史性机遇的出现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面对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可能正悄然而至,今天的中国比任何国家和任何时候都更具备抓住这一机遇的能力,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

一、是机遇而不是灾难

1、中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相对独立。纵观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由于发达国家金融一体化的特点,美国的危机使得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无一幸免。中国是不多的受危机影响较小,相对置身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外、并能在这场危机中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大国。

由于中国在货币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及商业银行体系上都相对独立,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并不直接相关,这使得我们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并未受到美国次贷和金融危机过多的影响,从而免受“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2、中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基本面尚好。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还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势头并没有因为近年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衰退受到影响。即使是在美国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和国内企业微观面的业绩增长仍然是良好的。所以被人称为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的开拓能力和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3、我国目前的财政和金融状况良好。和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遇到金融危机的特点不同:从银行的资产状况看,我们有46万亿元的银行储蓄总资产,其中居民储蓄近18万亿,存贷差约12万亿,资金相对充足。今年以来,虽然企业的资金普遍紧张,但那是由于双紧的宏观政策决定的。一旦我们为应付金融危机采用宽松的政策,就会具备流动性充足的特点。同时,经过2005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的上市,治理结构也得到了大的改善,因此,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是比较好的。从外汇储备看,1.8万亿美元的储备也使得我们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有足够的自保能力和应对能力。从国家财政收入看,2007年高达5.1万亿的财政收入,能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

4、中国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开拓潜力。对中国的出口会有一定影响,但中国13亿人口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即使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美国消费的倒退使得我国出口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庞大的内需市场一旦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启动,是完全可以通过内需弥补出口下降的。从投资的角度,中国庞大的城镇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大量的项目需要资金,带动经济。无论是从资金的供应还是从项目的选择上,都有较大的潜力。我们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能力是足够的。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国际舆论普遍把中国当成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他们普遍希望中国担当新的领跑者,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站在一起来应对这场危机。一些跨国公司和企业家也把中国当作躲避这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和比较选择后的最佳投资地,他们看好中国,投资中国。与此同时,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必然还会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分工,中国要从制造业低端的打工者向金融和服务业的高端转型。

简述美国金融危机与证券的关系

4. 简述美国金融危机与证券的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属于银行危机。
  金融危机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是银行业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所导致的金融危机,货币危机是本国货币汇率大幅度贬值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是本国不能偿还规模较大的外国债务所导致的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从大量出现不能偿还次级抵押贷款开始的,但因为抵押贷款被证券化,许多金融机构都投资了这种以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证券,所以银行业的危机迅速波及到投资银行业和保险业,演变为整个金融业的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改变了金融证券市场游戏规则。许多新兴经济体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因美国金融危机给了增强在国际金融证券体系中声音的机会,它也将会是整个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危机爆发不久后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证券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中国提出了推动国际金融证券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证券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的观点,同时这些行动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恢复过程。总之,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证券市场敲响了警钟,证券市场的立法和合理监管势在必行,一些新的经济体必将对未来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5. 结合美国次贷危机,谈谈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来考察,采用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银行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贷款转换、分割为标准化、单位化的有价证券,将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散到众多投资者的身上。贷款类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转移贷款所蕴含的信用风险,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情况下灵活地改变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承担状况,且不用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构成。作为美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在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证券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毋庸置疑,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是否必然会制造风险?到底是资产证券化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命运,也决定了其未来的中国之路。
  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对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产生了怀疑,认为是资产证券化制造了巨大的风险。但实际上,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不在证券化,而在于证券化背后的信贷资产,正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大量发放导致了金融体系承担的信用风险总量显著增加,而次贷证券化又导致这些信用风险由信贷领域转移到资本市场。
  由次级贷款证券化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其功能、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作进一步的反思。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基石。正是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风险的生存状态,使风险由存量化变成了流量化,而风险从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转变是金融创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体系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证券化在金融体系的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资产证券化是实现现代金融体系风险配置的工具。资产证券化正是通过风险定价和转移技术实现了风险配置的功能,成为金融功能从资源配置到风险配置转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资产证券化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会加速风险和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而这显然有可能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从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机或个案性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们注意到,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受到重创之时,贷款交易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前端产品却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其主要原因有二:贷款交易本身属于资产证券化初级产品,只是将风险在不同的机构投资者之间重新配置,并没有放大原有风险或增加新风险;美国贷款交易市场是相对集中的场外交易市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美国银团贷款与交易协会(LSTA)作为这个市场的行业组织,在市场交易流程的规范性和交易协议的标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设计了对进入交易的贷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种、交易价格和清算结算都具有较好的透明性。这对于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合美国次贷危机,谈谈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

6.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资本主义历史命运

一、一个半世纪世界历史进程,雄辩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回首往昔,可以清楚看到,世界历史进程已经发生了四次重大转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充满曲折,充满斗争,甚至有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所以,既要反对社会主义“渺茫论”,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速胜论”。    
  第四次世界性历史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叶,其标志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对世界发展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的影响仍无法估量。美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具体的救市措施只能使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最终是无法克服的。当今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危机最终是无法避免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具有市场经济的特性,但由于它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这就为它规避和战胜世界性金融危机提供了可能。  
    透过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各种力量的交锋,我们可以认清,金融资本不过是资本的当代形态,我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 社会主义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当代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何种形态,仍然逃脱不了马克思主义所预见的命运。
第一,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一再鼓吹的新自由主义被证明彻底失败了。 第二,此次金融危机预示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新变革的开始。 第三,现在断言资本主义已经灭亡或即将灭亡为时过早。此次金融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危机,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危机。    第四,此次金融危机预示着以消费主义为重要特征的美国流行文化是逆时代发展潮流的。但是现在断言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取得了胜利,为时过早。

7.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有哪些?

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此次次贷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与潜在的影响使得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做的不是危机爆发后才对银行进行救助,而应该事前做好准备以防止危机的产生。 第一,美国次贷危机直接起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美国成熟房地产市场都会引发次贷危机,何况我国的新兴市场。目前我国房地产投机行为尤为严重,使得楼市不断飙升,房地产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泡沫。泡沫的产生缘至于投机者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制,现有的规制对他们投机带来的成本远远小于其将获得的利益。长此以往,也许数年后等到泡沫破灭的时候,受害的讲是广大有房贷的市民。由于我国抗危机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因此危机的爆发不论在我国经济上还是在社会稳定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都将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我们不论是出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出于防止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的目的,我们都应该防止房地产市场巨大泡沫的产生。 第二,由于我国贷款主要来自商业银行,我们应加强商业银行对住房贷款申请者信用和还贷能力的审核。建立信用评审机制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在我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价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个人信用的数据储备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机构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贷款者的还贷能力的审核。而在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占有很大比例,银行业也必然想从中分享利益。这就需要尽量避免商业银行或信贷机构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放松借款者的资格标准,或对其有可能虚假的信息不进行必要的审核。甚至有职员为了业绩的提高,帮助那些条件不合格的申请者伪造信息或想办法规避银行现行的规制。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职员职业操守的培养,从前台开始培养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建立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给商业银行评价消费者信用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 第二,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银行的本质是风险经营,要减少危机对银行本身的冲击就必然要求银行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有效的金融创新已被证明不仅能为银行带来直接的收益,也能为银行化解风险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还不成熟,放贷风险基本集中于银行本身,银行应该积极开拓新的金融产品以到达转嫁风险的目的。 第四,完善监管体系。银行经营应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之后才是盈利性。由于银行本身资产结构的高负债比例,容易使股东或管理者从事高风险业务。为了,保障广大债权所有者的利益,必须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其从事业务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外部监管应该与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同心协力,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监管。外部监管体系的完善,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监管机构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对银行的高风险业务经营进行有效的约束,而监管机构应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外部监管应该引导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内部监管部门应对本行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五,培养住房贷款居民的风险意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居民对自己以后的还贷能力没有进行有效的估计,为以后的无力偿债埋下了隐患。在这方面就要求银行职员应该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其中的风险,帮助其分析各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第六,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占我国证券市场很大一部分比重。其股价波动很大程度影响着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房价的飞速增长,将间接拉大了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中获得房地产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距。而这大大增加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 总之,为了预防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经济的稳步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有哪些?

8. 美国金融发展中形成现代金融体制特征,

一、金融管制放松化

1、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放开汇率管制,取消证券交易中的固定佣金制度;
2、公平竞争:扩大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权力;
3、加强和改善金融市场的管理:改革金融市场,放松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限制,丰富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
4、实行资本流动自由化:相继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以及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国外市场的限制。

二、金融创新化

金融创新主要体现于期权和期货交易的发展,证券市场上大量新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的出现,以及银行国际业务中货币和利率的互换、票据发行便利和远期利率协议等新的交易技术和业务的发展。

三、金融市场全球化

金融市场全球化是指由于科技进步、金融创新及金融管理的自由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连接,逐步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四、融资证券化

美国,融资证券化表现得最为显著,几乎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成为投资银行业新的角逐领域,近20年来,国际融资证券化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

五、银行经营国际化

银行经营跨国界发展,不但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及新的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且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90年代以来,银行经营国际化进一步向全球化发展,并逐渐形成银行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的合理分工,即大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中小银行则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发展。

六、银行业务全能化

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专业化模式向“综合经营、综合管理”全能化模式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

七、银行资本集中化

银行并购活动将银行资本的国际集中化程度再次推上了新的高度,它既向全球吸收资金,又向全球贷放资金,成为货币和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承担者。由此可见,这些活动无疑会有力地促进银行业务向更高层次的全球化方向发展。

八、金融业电子网络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服务电子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得全球金融一体化深深地依赖金融服务电子网络化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各国金融业电子网络化的时代特征。

九、国际货币结构多元化

1、从金本位到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工;从60年代美国在西方经济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到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崩溃,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日益趋向多元化格局的发展历程。

2、90年代以后,美元地位有所削弱,日元和德国马克的地位则不断增强,从而形成了美元、日元和马克三币并重的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

十、金融监管国际化

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地区范围以及双边范围内各个层次上的国际银行监管合作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1、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表明,监管当局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加强对国际性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监督与管理。

2、各国监管当局对创造和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都十分关注,以便其本国银行参与其中的竞争。

3、1995年哈利法克斯和1996年里昂高峰会议的公报都表明,人们对不受监管或监管不充分的金融活动所产生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开始给予极大关注。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世界各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在90年代给予国际银行监管合作的优先考虑甚于以往任何时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