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曾经红极一时的海尔干啥去了?

2024-04-29

1.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曾经红极一时的海尔干啥去了?

 海尔到国际市场高调去了,已经连续十三年全球大家电第一了!海尔智家的产品有一半是以海尔自己的品牌买到了国外,不是代工也不是贴牌!海尔集团营收已经过3000亿了!张瑞敏已经平稳的把海尔交给了年轻人自己放心的退休了!海尔的第四到第六个公司也快上市了!
    海尔家电已走向全世界 
     在悉尼,海尔空调、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很畅销,普及程度极高。  
   2019年底,和妻子去澳大利亚看望正读博的女儿,在墨尔本待了4天,在悉尼待了8天,有幸看到了中国的影响力。
   墨尔本华人很多,也很富有。墨尔本的唐人街,中国元素最浓。很多大超市,都有专门聘请的华人或华裔,即使一句英语都不会讲,也能全程无障碍交流,因为他们的普通话很流利。
   相比墨尔本,悉尼的华人少一些,但中国的影响力依然很强——
   机场退税区注意事项,有英语和汉语两种标示。
   据说,悉尼订购的韩国产地铁,不知什么原因,几次试车都不成功。后来,才采购了中国产的地铁。我坐了几次悉尼漂亮的中国红颜色的地铁,没有噪音,运行平稳。
   在悉尼,海尔空调、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很畅销,普及程度极高。我女儿租住的房间,安装的就是海尔空调及海尔全自动洗衣机。
     澳洲人也认为日本、韩国产的空调、冰箱、洗衣机质量优于海尔,但价格太高,而海尔电器性价比最高。  
   悉尼算是澳洲最繁华的城市,消费水平很高,竟然是许多人买不起日本、韩国电器,相信其他城市购买力会更弱,海尔电器销量会更多。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曾经红极一时的海尔干啥去了?

2.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海尔干什么去了?

一句话,这个还是和基因有关系,毕竟华为和格力都算是和互联网沾边的品牌,海尔在互联网上并非那么有热度,虽然海尔的微博称之为“蓝V总教头”,但是海尔依然很难成说和华为和格力一样热度的企业!华为先不用说,本身在互联网上是最有热度的,这两年的热度甚至超过了曾经的三大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和百度。
  
 
  
  
 那么我们来看看格力,格力在成龙代言的时候知名度已经有了,后来随着董明珠自己亲自代言,算是把格力推上了新的高潮!董明珠成为了格力的IP形象,最关键的是董明珠经常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有很多的经营理念以及对待企业员工的态度,在互联网上也是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董明珠和雷军的赌注,在互联网方面又是一个新的热度,而且这个赌注还进行了两轮。因为董明珠的热度已经和格力绑定在一起了,所以后来进入 汽车 制造行业、打造新能源 汽车 。在电器方面提出的惊人政策等等都让格力有着很大的热度,但是实力来说我觉得海尔还是比格力更强一点的!
  
 
  
  
 在2021年董明珠又开始在电视台与明星一起做节目,这样一下子热度就会更多了,所以在互联网上要有热度,一方面是靠营销策划推动的;另外一方面是靠创始人进入各种圈子,做出各种策略政策,愿意在互联网上冒泡,也会带动品牌的知名度!
  
 
  
  
 董明珠是这样的,早期的阿里巴巴马云也是这样,马云带动了阿里巴巴的品牌知名度;俞敏洪进行高校演讲带动起来了新东方;所以创始人的IP形象代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有着很强的带动性!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有着雷军的形象;华为则是有余承东的形象;荣耀则是有赵明的形象;一加则是有着刘作虎的形象,苹果有着乔布斯的形象,后来是库克的形象!所以IP价值的带动性,创始人的冒泡重要性很大!
  
 
  
    
 张瑞敏有韩信的风格,用兵多多益善。海尔出名之后,各个地方政府都把赔钱的各地方企业甩给海尔,如果海尔接受这些企业就能得到地方政府各个方面的支持。张瑞敏都笑纳了。于是海尔产品和员工扩张的非常厉害。
  
 但是毕竟有冗员产生,张瑞敏发工资发不过来,于是张瑞敏搞了内部竞争上岗之类的活动,员工编制还在,没工资,自由组合小团体创业,创业成功就有钱。我曾经接触过海尔电脑和手机的项目,都是贴牌的。没有独特的技术。
  
 所以海尔各个项目组实力非常分散,也没有公司级统筹规划,所以产品流于普通水平。现在海尔也就是靠服务还有些面子。
  
 华为每年搞大量研发工作,产品一流。格力也掌握核心 科技 ,产品质量一流。
    
 
  
 首先,我们先来谈一谈华为。
  
 华为是什么时候火的呢?就是西方国家对华为实行制裁的时候,如果当时的华为服软认怂,也许后来就没华为什么事了。
  
 不过任老完全没有向西方国家屈服,而是选择了抗争,并且加大科研投入,要自力更生。
  
 华为明白,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它更重要的使命是为国家 科技 发展而做贡献,正是那时,华为那种不屈的抗争精神和爱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大众,大家开始纷纷支持华为。
  
 华为开发鸿蒙系统的消息曝光后,更是让大家对华为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操作系统,将是从无到有的跨越。
  
 华为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想必其他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5G技术,华为的5G技术已经是全球领先了,这让大家对华为的印象更好了。
  
 可以说华为已经坐上了我国通信领域的头把交椅。
  
 格力,除了它自己产品的本身性能以外,还有就是他的掌舵人董明珠,现在 社会 很多事情都是被炒作起来的,董明珠本是就是自带话题的人物。
  
 加上她在公共场合说了很多霸气地话,大家对她铁娘子的形象记忆深刻。
  
 现在很多企业都是靠着名人效应,像小米的雷军,阿里巴巴的马云,万达的王健林,京东的刘强东等等,这些企业都是靠着领导人来制造话题,然后达到吸引大众目光,提升知名度。
  
 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只是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宣传而已,他们的地位行业内的人更清楚。
  
 海尔虽然没有像格力这样炒作,但它还是有实力的。人家闷声发大财。
  
 
  
 你听的少,股民会比较熟悉一些,白电领域三巨头,美的格力海尔,按今年一季度来说,格力越来越走下坡路了,被骂的不轻[捂脸]
  
 我认为和名字、血统有关系,华为和格力是本土企业本土品牌,而海尔的诞生是源于德国利勃海尔,那时甚至连品牌名字也不愿认真起一个,直接就用了利勃海尔的后两个字,现在看来当时的确有崇洋的嫌疑,类似的还有海马 汽车 ,也不愿起个本土名字,直接用短命合资企业“海南—马自达”的名字,以显示自己自己和日本马自达有着某种关系,尽管那是海马早就结束了和马自达的合作了
  
 海尔去修仙去了

3. 为什么格力上去了,海尔下来了?

亿元;美的销售886万台,营业收入199亿元;海尔销售393万台,营业收入69.98亿元。
另据统计机构数据,三品牌市场占有率分别为:格力20.08%、美的18.06%、海尔
8.64%。
比较可以发现,无论销量、营业收入还是市场占有率,海尔与格力、美的差距都在拉大,中国空调“三足鼎立”格局正在渐行渐远。
海尔内部人士的解释是:“海尔渠道建设机制太僵硬,卖场、专卖店等大包大揽,串货和低价竞争时有发生,经销商没有动力。”我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牵强。
还有人说,今年是空调企业“大灾之年”,空调企业日子都不好过。实际上。当多数空调行业都在高喊“寒冬已到”的时候,格力、美的却是喜获丰收,销量和盈利均有大幅提升。
看来,问题出在海尔空调自己身上。
2003年以来,脱离了大渠道的格力,将突破方向调整到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以产品之长,补渠道之短”。几年下来成效显著,格力品质形象逐渐确立。如今,消费者已形成这样的认知:“液晶买夏普、空调买格力、洗衣机买海尔、冰箱买西门子”。将格力与国际品牌同列,是消费者对格力这几年努力的承认。董明珠一句“生产管理比广告宣传重要一百倍”的话,同样发人深省。在人们的观念里,一个把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放在至高位置的企业,它的产品一定不差;一个天天想着用广告“忽悠”消费者的企业,它的产品一定不好。
在这方面,美的同样可圈可点。别的不说,近日美的大力度推广变频空调,就是一招妙棋,可谓踩准了产业发展的鼓点。定频空调新能效标准及变频空调新能效标准,都将在2009年实施,未来空调产业主调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节能“和“变频”,谁能抓住这两个概念,谁将赢得空调的未来。
反观海尔空调,当格力不遗余力诉求“品质高于一切”、美的诉求“变频代表未来”的时候,海尔却几乎两手空空。这几年,海尔空调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很少,而格力“睡梦宝”、美的“超静星”令人印象深刻。
海尔空调的价格战略,同样值得反思。海尔是2008年最早发出涨价声音的空调企业,但是,海尔涨价不久,格力即表示坚决不涨价,美的则紧随其后,两大巨头的价格策略一下子将海尔孤立起来。应该说,
2008年海尔空调销售不畅,有价格策略失误的成分在内。
不可否认,海尔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其品牌形象正在全球快速提升,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一直以“中国白电之王”形象出现的海尔,其白电产业正在发生分化:洗衣机越来越强,冰箱优势地位不变,而空调正在从巅峰地位滑落。
海尔洗衣机备受消费者喜爱,足以启迪海尔空调思考。在我看来,海尔洗衣机创新能力强,是赢得消费者喜爱的根本原因。这几年,海尔洗衣机新产品不断,最早推出滚筒洗衣机,创新推出双动力洗衣机、尝试推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等等,可以说,没有强大技术支撑是做不到。
格力、美的空调的胜利,再次证明一个最朴素无华的真理:市场来自创新。广告“忽悠”得再漂亮,也创造不出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格力上去了,海尔下来了?

4.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小时候的海尔干什么去了?

华为和海尔,是两家非常优秀的企业,也是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企业。华为和海尔2004年的销售收入分别是400亿和1016亿,到了2013年,华为达到2400亿而海尔只有1800亿,利润分别是286亿和108亿,海尔的发展速度、盈利能力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华为。仅仅十年时间,为什么华为在不断壮大,而海尔在日渐衰落?
1.首先,在于老板的不同。
  企业的胜负成败,关键在于老板。华为的老板是任正非,海尔的老板是张瑞敏。任正非70岁,张瑞敏65岁。任正非创办了华为,张瑞敏壮大了海尔。可以说,没有任正非就不会有华为,没有张瑞敏也不会有今天的海尔,这是两位老板的不可替代作用。
  两位老板的不同之处,最明显的,是任正非的低调,和张瑞敏的高调。在今年之前的华为20多年的岁月里,任正非从来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他不希望出名,不愿意成为媒体的焦点。而张瑞敏恰好相反,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曝光,登过哈佛大学讲堂,也曾经成为中央的候补委员。
  通过任正非和张瑞敏的讲话或文章,我们感觉任正非更像一个企业家,而张瑞敏更像一个政客。任正非就像一个老农,耐心地、专注地、一心一意地耕种着自己的土地;张瑞敏更像一个哲人,时不时地刮起海尔变革的风暴,推出经过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华丽无比的新奇理念。
 2.其次,在于文化的不同。
  有什么样的老板,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的每个毛孔都渗透着一把手的气息,都反映了一把手的鲜明个性,华为和海尔当然也不例外。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从两个企业我们可以看出,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指向更清晰,更具有实际意义。
  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之中。华为虽然是私营企业,但任正非仅仅持有华为1.4%的股份,更多的股份给予了华为的每一个奋斗者,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是华为造就一大批奋斗者的根本。
  海尔所强调的“创新”,主要反映在了海尔的内部管理上,一些花样翻新的管理理念,让外人看的眼花缭乱。而任正非是坚决反对管理上的盲目创新的,这是两个老板在文化上的最大不同。
  张瑞敏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断地发出一道道圣旨,让人只能仰慕而无法接近。任正非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指挥若定的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每一名员工都感觉他就在自己的队伍里。张瑞敏把管理当成了艺术,做给别人去看;而任正非却将自己的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各个角落,指引企业前进。
3,在于战略的不同。
  “业务聚焦”是华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华为创立二十六年来,始终坚守这一战略不放松,不为其他行业的高利润所动,绝不进入电信以外的其他行业,这反映了任正非的定力。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业务聚焦,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华为。
  海尔采取的是多元化战略,从电冰箱开始,又进入了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再进入电脑业、制药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等,几十年下来后,海尔究竟哪款产品能让用户最佩服?空调不如格力,电视不如长虹,电脑不如联想,就是让海尔引以为傲的售后服务,现在也没有了用户的赞誉之声。
  以上三点差别,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华为在迅猛发展,海尔在走向衰败。这一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老板的问题,是用人的问题,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的问题。张瑞敏的所谓“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即使喊上千遍万遍,最终也培养不出几个像样的人才;而任正非的“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吸引了多少有识之士加盟华为,并最终实现了个人和企业的双赢。

5.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小时候的海尔干什么去了?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小时候的海尔干什么去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企业代表,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的问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你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能被市场消化,那是一个生产短缺的时代。
等生产能力起来了,大家开始对质量提出了要求,90年代的海尔就成为那个时代质量管理类型企业的标杆。
海尔的砸冰箱,就是那个时代对质量重视的最佳代言事件,而海尔学习日本的日清管理,5S管理,美国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特别是引入标准化售后服务模式,在产品质量一时半会难以提升的情况下,靠服务质量提升,解决了用户痛点,也引领了那个时代企业发展变革的主旋律。
所以企业管理学海尔,是一种时髦,海尔和张瑞敏也达到了企业家创业的最高顶峰。
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不可能靠一招鲜长期拥有顶峰的,在大部分企业都学会了质量管理,并能够做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时,市场竞争就进入了个性化需求时代。
在这个时代,海尔不断研发各种个性化产品,主要是在外形和功能组合方面的创新,也很好继续保持了自己的企业领先地位。
等大部分活下来的制造企业都培养了自己的设计能力,海尔的领先优势就进一步被削弱,海尔光环就开始退化,市场进入了创新领先和商业模式进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坚持固守制造业的海尔也遇到两个问题,第一是在产品研发方面缺乏底层性创新,难以引领世界家电发展潮流,始终是追随战略,这个问题海尔一直在解决,但不如格力和华为做得彻底,所以等到了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时代,海尔的光环不如格力和华为。
第二个问题是本世纪中国企业要赚钱,最快的路一是并购上市圈钱,二是做房地产,海尔在战略上也有动摇,做了很多并购投资,包括进入手机、电脑、电视等行业,也做了一些地产项目,对核心主业还是有影响。
但这并不是说海尔不行了,而是海尔所在的行业进入市场饱和期,难以高速发展。
现在海尔正在二次创业,借助人工智能做大数据积累,准备做按需定制的家电互联网+运营模式,这是一次极为有魄力的创新。
从目前来看,海尔的二次转型吸引了很多眼球,但还难以下结论,我们作为局外人有时候很难在当下马上做出准确评估,局内人估计也难。
但是张瑞敏是我非常佩服的企业家,一个70岁的老人,依然愿意为自己的事业全力一搏,是永远值得我们尊重的。
我期待张瑞敏带着海尔再创辉煌。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小时候的海尔干什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