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小学?

2024-05-17

1. 商洛市小学?

六个年级,每个年级6个班,共36个班。一个班人数在60-70之间吧,我是09届从那毕业的。里面还有一个小的聋哑学校。人不多

商洛市小学?

2. 商洛有多少个中、小学?

你指的是商洛市还是商州区么!
商州区: 商洛中学,商州区中学,鹤城中学,双语中学,东郊中学,西郊中学,二职中,刘湾中学,大荆中学,沙河子中学,沙河子一职中,夜村中学,张村中学,板桥中学,比较好的是前四个,升学率较高
商洛市:商洛中学  城关中学  洛南中学  洛南古城中学   镇安中学  丹凤中学  山阳中学  商南中学  柞水中学  等等,主要是各县重点的
镇安中学是全国百强名校,每年考上北大清华的很多、、、、

3. 陕西省商洛市小学的网址是多少???

你问的是这里面的哪个小学?
http://0914.86-00.com/producer.htm?s_hy_type1=8931
商洛市商州城关小学
http://www.slszcx.com/

陕西省商洛市小学的网址是多少???

4. 找一个人,骗我钱。 商洛镇安县的。在青铜关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或者永乐中学

,,。一个是曾经的小学,一个是我母校,。。

5. 陕西省商洛地区用的教材是什么版本啊

高中:语文、政史、理化生是人教版,数学是北师大,地理是中图版,英语是外研社的。初中:语数、理化生、地理是人教版,英语是冀教版,政治是鲁教版,历史是华东师大的。小学:语文苏教版、数学是人教版、英语是陕旅版。 我的最全,希望采纳

陕西省商洛地区用的教材是什么版本啊

6. 陕西商洛市哪个小学最贫困,我想资助

金丝峡镇梁家湾小学,欢迎考察 资助!

7. 商洛的历史沿革

夏夏朝属梁州(豫州交界处)。 周朝西周属若方,春秋属上鄀、晋上雒及楚商地域。战国属秦楚。 周属雍、豫。   周昭王五十年,昭王攻楚出少习,死于汉水。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春,晋(上雒)伐鄀(下)出少习。  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大饥,庸国率兵“蛮”攻楚,秦发兵出少习助楚灭庸。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唐、蔡侵楚郢都,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哀公哭七天七夜,哀公派子蒲、子元率兵车五百辆出经晋上雒过少习援楚。  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左传》:“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晋辖,今商州地域和寒川佛诞公园下孝义古城治所)。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武关前)..,”。  周元王六年(前470年),商境大旱,“丹水绝,三日不流”。  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年),楚简王攻魏,发兵至上洛(今商州市上雒古城即寒川佛诞公园下孝义古城治所)。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韩、赵、魏三国分晋时,上洛归属于魏国。后来魏、楚交战于陉山,魏国害怕秦国援楚,将上洛献给了秦国。从此,商於六百里归秦国管辖。 周显王十八年(前351年),修筑商城(今丹凤县古城村),称“城商塞”。  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卫鞅大破魏军,获大胜。俘公子印,秦王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商君”,遂称“商鞅”。商洛在战国时属商鞅封地,和毗邻的於地,统称为“商於”。先后分属楚、晋(魏)、秦,最后统一于秦。秦孝公后因卫鞅破魏有功,将卫鞅分封于商十五邑。地域约秦岭至“城商塞”武关前后的商於六百里地域。故称其为“商君”、“商鞅”。是此地以武关即商邑为中心的文化地域的开始。形成此地域的第一个军事、文化经济中心。(考古显示:早在公元前351年,秦国就在这里修了城,地址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古城岭子,“整个台地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300米”城。(《商州考古》p,070第五行)。出土文物带有“商”字的瓦当,确认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之封邑。秦(公元前221----前207年)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上雒、商(县) ,(包括今商州区、丹风县、商南县、山阳4县)。属京畿(咸阳)内史直辖关中地。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上雒和商(县)沿用了秦朝的设置,增加了秦代属三川的华阳(今洛南)县,以上雒地(《商州考古》p、023页载:古上洛(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出土秦代陶罐有两戳五字:即”雒亭“和”楚里孙“,证明此雒地在秦至秦前既有,且上雒城(晋、魏)前地带曾为楚人居地, 地界上雒至秦岭为界,以下商地约从商地至现商南、丹水县部分。商县治所仍在商地现丹凤古城村;及商鞅原封”商邑城“池。上雒县治所仍设雒地即现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两城相距约两个驿站远,两城之间构成此地文化中心地带。这也是自秦商鞅开始文化中心由商县向第二文化中心”上雒“过渡的开始。商县以下和上雒以上的两县地域,即大体相当于今商洛市辖地域。其两县地仍属弘农郡,隶司隶校尉部,郡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貌略镇北),领11县。包括上雒(今商州区、洛南县两地)。商(今丹风、山阳、商南3县)。旬阳县北部(今镇安、柞水县东南部)是汉中郡辖区;杜陵县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是京兆尹辖区。上洛这一地名,因居雒(鄀)水之上故名,春秋为鄀水战国为雒水,秦朝为丹水  东汉(公元25——220年)《商州大事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建武二年(26),商州大饥,金一斤易米五斗。上洛改设为上洛侯国,封王遵为侯,治所辖地仍旧在古上洛即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建武十五年(39),划上洛侯国归京兆尹管辖”。地属京兆尹,仍隶司隶校尉部,辖区相当于今关中平原西安以东、渭南及商洛地区。尹治设在长安,仍领10城,其中上洛、商两县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区大体相当。三国(公元220——265年)地属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治所在长安,领11县。仍称上洛县,魏文帝曹丕又将上洛的“雒”字改为“洛”字。辖地包括今商州区、洛南两地。西晋(公元265——316年)泰始二年,晋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这是商洛地、市一级建制在此地设置之祖始。是此地由第一文化中心向第二文化中心过渡结束的标志。其治所在古上洛(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领上洛、商、卢氏三县(卢氏今属河南省),现属司州,(辖区包括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陕西省商洛地区。州治设在洛阳,领12郡。。)南北朝(公元317——589年)南北朝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乱。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由东晋开始的南朝,在辖区的北部侨设了上洛的州、县,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迁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北魏属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迁往襄阳,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设立洛州,领5郡,其中3郡属今商洛:上洛郡,领上洛、拒阳2县;上庸郡,领商(今丹凤)、丰阳2县;苌和郡,领南商1县,即今商南。西魏属洛州和雍州管辖。洛州治所设上洛(即现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领上洛郡(今商州区)、拒阳郡(今洛南县)、上庸郡(今山阳县西北部、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商县(今丹凤)及山阳漫川、商南县。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洛(即今商州城)领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阳、丹凤;商南4县及镇柞部分地域);拒阳郡(今洛南地)。此时的商州新城距古上洛城30公里。新城的诞生和郡、州一级治所均迁移至新城。(一说此时古上洛仍保留)这是此地域文化中心由古上洛“雒”地近800年后向上转移过渡至新州城,第三个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开始。隋代(公元589——618年)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领上洛县(今商州区)、商洛县(商洛即从前的商县-----今丹凤县一带,隋文帝改称商洛) 、洛南县、丰阳县(今山阳、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5县;大兴县东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仍属京兆郡管辖。据《隋书·地理志》载,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历史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称谓。历代设州置县,或州县同设,交替沿革复杂。唐代(公元618——907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西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今商州区)、商洛县(今丹凤、商南两县)、洛南县(今洛南)、丰阳县(今山阳)、乾元县(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据,各国疆域均不辽阔,道一级遂废,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当时陕南东部经历了后梁(公元907一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1—960年)等5个期代。后梁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乾元、上津5县;洛南县改属华州;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汉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上津4县;南县仍属华州;乾佑县(公元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周时,商州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治所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金、南宋时,商州属金国京兆府路。北宋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因论庐州妖尼道安诬徐铉事,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旬阳县西北部(今镇安县)属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领上洛(今商州区、丹风、商南、山阳4县及柞水县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这是以“雒“地所命名的”上洛县、郡、建制“名称历经1269 年后终止。(2013年算起)。辖地包括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及柞水县南部,并统领洛南县地。元代(公元1279——1368年)商州先属安西路,陕西行省,后属奉元路管辖。元代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建制,商州下领洛南县,原来的上洛为在郭,仍不另设县,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天大体相当。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地属西安府,时称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区、丹风县两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4县。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避明兴宗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雒”。闯王政权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它各县不详)。永昌二年正月,闯王政权结束。清代(公元1644——1911年)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直隶商州,直属陕西省,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这是柞水县的前身。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改设商县(辖今商州区、丹风县西南部)、洛南县(今洛南及丹风县东北部)、柞水县(今柞水县西部及镇安县东北部)3县,属关中道;山阳、商南、镇安3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一度还管过蓝田县。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1949年7月13日,商县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5月,商洛地区各县陆续解放,在商县设置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区,辖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1950年,改名陕西省商洛分区专员公署,仍辖以上7县。1955年,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撤销丹风、柞水两县(丹风分属商南和商县辖,柞水与镇安县合并),商洛地区辖商县、洛南、商南、山阳、镇安5县。1961年10月又恢复为7县。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时称商洛专区,行政公署驻商县城。1968年,商洛专员公署改称为“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各县人民委员会易名为“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更地区名为商洛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元月,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县为县级商州市。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商洛市。

商洛的历史沿革

8. 商洛市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一、商洛
商洛始名于汉朝。 汉代指上雒(县)和商(县)的地域合称。隋朝是指一个县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商雒建制是代表领6县的地级建制名称。之后由商洛市名称取代,是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东临河南省,东南临湖北省,北、西北、西南分别与陕西省渭南市、西安市、安康市接壤。地处秦岭山地,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二、商洛节日习俗
商洛人一年十二月,月月都有节。辛亥革命后,公历通行,元旦、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皆从公历,节日活动与全国大致相同。春节、清明、端阳节、中秋节等仍从农历.但习俗不同于外地。

1、春  节
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过年,是商洛人最重视的节日。从上年腊月初,家家就忙着备粮备菜,添碗购蜡,缝制新衣。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家家贴对联,挂红灯,放鞭炮,全家老幼围坐一桌吃团圆饭,谓之“全年”。正月初一寅时起床,燃放鞭炮,祭天地祖先.老幼衣着一新,论辈次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发压岁钱。早餐吃水饺。水饺馅中包一枚钱币.吃着兆当年财源茂盛。从初二开始到亲戚家拜年,先丈人,后舅家、姑姨。世交好友,礼物多为点心、馍、挂面、酒,俗称“四色礼”。有的客籍人,初一由德高望重者(即族长)执族谱率全族人轮流到某家吃年饭,讲家史,传礼仪。初五称“破日”,取“破土动工”意。早亦放鞭炮,吃水饺,以示年节过毕,各执其事。此日将春节间扫积的垃圾倒到十字路口,焚以香表,谓送“五穷”,即韩愈《送穷文》中所说的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山阳县岭北自初六起,长辈到给自己拜年的晚辈家游玩一日,谓“送礼”(回礼中有小孩玩的花灯笼)。

2、 人 日
正月初七谓“人日”。民间称“人七”。因“七”与“齐”谐音又称“人齐”日。晋代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初一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九日为豆,十日为麦。俗逢人日,全家团聚,吃面食,意在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吃饭顿顿荤腥不断,一直吃到正月初七,在此日换换口味,吃顿开肠胃、易消化的素面。也称吃“长寿面”夜间点檐灯。人日后,开始扮社火、花鼓、狮子、竹马、龙灯,走村串户,一直耍到正月十五日。

3、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午餐丰盛,晚上必吃元宵,户户点红蜡,挂红灯,各村灯、狮、竹马、旱船会赛,通宵达旦。俗于是日将出嫁姑娘接回娘家团聚,称之“躲灯”。

4、中和节
二月初二为中和节,又称“龙抬头”。民国前于是夜玩龙灯,现为当晚炒包谷花吃,谓为“憨疙蚤”。白天用草木灰在房屋周围撒放,在院落撒画人、农具等形状.征兆人丁兴旺、房屋安全、五谷丰登、虫害绝迹。

5、清明节
清明前一日,与寒食节合并举行。后习成扫墓祭祖活动日,此日,本族五服以内的男性到坟冢扫墓。旧时扫墓毕,举行族会,轮流吃饭,俗称“吃节桌”。现时清明节前几天,各家各户祭祖,修补坟冢,在坟冢上悬挂白纸绺,放鞭炮,谓之“清明吊”。学校师生和城市机关干部到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

6、四月八
本为佛教节,传为释迦牟尼生日。又传为城隍生日。城隍为道教所传守护城池之神。俗例于四月八日过城隍会,抬城隍像游街,会期有戏剧、杂耍助兴。此时临近夏收,关中农民多进山买牛,届期耕牛交易量很大。新中国后城隍庙会变为物资交流会。

7、端 阳
五月五日端阳节,又称“端午”。商洛古习,此日家家插艾叶、菖蒲,贴门符,有时还写对联:“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妖魔。”吃粽子,喝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涂耳、鼻,相传可防毒虫人窍。小孩带香包,并用五色线搓成的绳儿套在手腕上,“五花绳”象征“五龙”,以降“妖邪”。这天,外婆要给外孙子送新“肚兜”。

8、六月六
又称天贶节。此时正值伏日,家家必晒衣物.俗云“六月六,晒丝绸。”此日晒衣物可防虫蛀。相习此日吃冷食,新女婿给岳丈家送新(新麦面馍)。本地六月最热。农家藉之休息一日。

9、中元节
七月十七为中元节。《道经》以正月望日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此日商洛农家祭土地爷,多用黄表制成三角小旗,上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插于包谷杆和田埂上,预祝丰收。晚上,在场边、十字路口以草木灰围圈化纸祭祖,并专设一圈,为赈济孤魂野鬼。佛教传说:目连之母坠人饿鬼道中,食物人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孟兰盆经,教他在七月十五日作孟兰盆为救其母。后人将中元视为“鬼节”有施饿鬼的迷信话动。此日,又有一些想积阴德的人,买鱼鳖放于河中。故又叫“放生节”。

10、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唐代诗人韦庄有“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之句,可见唐代已有中秋赏月之习。相传元末时,泰州张士诚趁中秋夜,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的纸条藏于圆馍中串联起义,因之后习八月十五吃月饼,亲朋互赠月饼。嬉戏者当晚偷邻人葫芦,送给缺儿女人家,谓之“偷子”,瓜主不怪。午饭丰盛,晚吃月饼、鲜果,并于庭院设香案,陈月饼、瓜果敬月神。在商南县,此夜旧有“摸秋”之俗,小孩个子矮的去摸高粱,没有男孩的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去摸辣子,不聪明的去摸葱。

12、重阳节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双九而称重阳。吴均著《续齐谐记》载:在汉时费长房对汝南友人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地方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晚归,桓景见未带走的犬鸡俱死。这大概是后人九九登高饮酒之来源。商洛农家休息半日,就近登山;午餐必酒必新米饭。师生常登山秋游、登山比赛。近年定此日为老年节,敬老活动广泛开展。

13、十月一
俗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说:范喜良被秦始皇迫筑长城,其妻孟姜女万里送衣寻夫,哭于长城下,城为之崩,故事最早出于唐代。商洛人于前夜上灯时分,围灰圈烧纸献饺子以祭祖,并用五色纸或白纸做成棉衣烧化,意为已故亲人御寒过冬。

14、冬 至
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即日“交九”。新中国年前,宗族祠堂过会祭祖,与清明节并重,为每年户族两大盛典。此俗今虽废,但人们还保留此日吃扁食(素饺)之习。

15、五 豆
腊月初五日为“五豆节”。此日早饭人们在粥食中煮五种豆子,故曰“五豆”。过此节,意在提醒大家:新年即临。

16、腊 八
腊为祭品,周代岁终祭神曰腊。后因称十二月为腊月,初八为腊八节。《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村人击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山阳县卜吉河旧有腊八庙,届时化缘设粥。以待孤寡穷人过节。现俗于此日以豆类杂粮蔬菜、肉等八种合煮粥食之,相传为纪念先人创业之难。商州人亦以之喂猫喂狗,并将粥涂于果树杈上,唱曰:“树儿树儿吃腊八,来年结得圪瘩瘩。”期望果实累累。传说此日为释迦牟尼佛日,故称“腊八粥”为“佛粥”。陆游诗云:“节物犹关老病身,乡傩佛粥一年新”。

17、二十三
商洛人把腊月二十三称“过小年“,下湖人把二十四称“过小年”。传为灶王爷点人口日,又一说是灶王爷走娘家日。这天,家家献贡送“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祈求灶神“二十三日携吉去,初一五更带福来“。“灶君老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支香,今年日子过得苦,明年再请你吃糖”。“请你老上天见玉帝,好话多说,瞎话甭提,回来五谷杂粮多带”。俗语:“五豆腊八二十三,过年只有七八天”。是日家家扫除屋内灰尘,在外干活的人,此日后要赶回家过年。

18、大 年 
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家家贴对联、年画,挂檐灯,换窗花,上午全家吃顿团圆饭,黄昏时上祖坟送灯。除夕之晚,全家围坐包饺子,以备黎明祭祖时吃。炭红灯明,彻夜不眠,俗称“守岁”,直到天亮。在商地,唯山阳县“黄州人”年俗独异,于大年早全家外出,日暮而归,入夜进午餐。相传其初来商时甚贫,每于大年三十日外出逃债,后代沿袭成习,意在富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