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 马谡慌乱丢失街亭

2024-05-15

1.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 马谡慌乱丢失街亭

很多人都不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但其实在不同的文本中,马谡的结局都是不一样的,但不能否定的是,在街亭失守之后,注定了马谡的结局并不会太好,更是导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在三国中,我们明显看出两人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但最终诸葛亮还是忍心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背后的秘密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派王平为先锋,助马谡镇守街亭,抵御张郃的攻击。本来诸葛亮的安排是很好的,没有想到马谡竟然自以为是,违背了诸葛亮的安排,舍弃水源,上山扎营,导致直接被张郃不战而胜,而最后只有马谡和王平等少数人安全撤离。就因为这件事,导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其实在马谡战败后,同一本史书,也就是《三国志》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
 
 1、《诸葛亮传》&《王平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谢天下;
 
 2、《马良传附马谡传》:马谡在监狱“物故”,死在了监狱中;
 
 3、《向朗传》: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举,被诸葛亮免官。
  
 虽然看起来这似乎是有矛盾的,但连起来看则不然,在战败后,马谡畏罪潜逃被好友向朗收留,但还是被抓到监狱里,最后被诸葛亮在监狱杀死。其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是非常不舍的,要知道马谡虽然和诸葛亮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是两人也有师生一般的情谊。        上一页   0 /3  下一页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 马谡慌乱丢失街亭

2.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不是,街亭失守后,马谡在牢狱中病死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马谡这个人物,是通过《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知道的。他因骄傲自大,导致街亭失守,为了安抚人心,诸葛亮忍痛将他斩首。
  
 马谡镇守街亭之前,诸葛亮特意立了军令状。虽说只是一次战役,但诸葛亮十分看重。因为诸葛亮看重的不只是街亭这个重要位置,还有马谡这个人。
  
 街亭于蜀魏而言,都至关重要,街亭失守,那蜀国就相当危险了。偏偏这次领军的人是马谡,而马谡却又是诸葛亮十分器重的人。
     
 马谡是湖北襄阳人,早前他跟在刘备身边行事,之后被诸葛亮发掘,起了爱才之心。
  
 《三国志》记载,刘备认为马谡本人的能力并没有如外界传说的那么强,是不堪大用之人。但在诸葛亮眼里,马谡才智过人,于军事上有很高的造诣和能力。
  
 虽然刘备死前曾经劝诫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但诸葛亮并没有在意,甚至对马谡委以重任,一度将他当作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所以即使在守街亭这件事上众将竭力反对,但诸葛亮仍然一意孤行,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马谡。一是认为他素有才能,二是希望他能够立下战功,为他之后的前途铺路。
  
 只是很可惜,马谡没能抓住这个机会,枉费了诸葛亮的一番苦心和培养。
  
 马谡接到的任务是据守街亭,在要道布防抵挡曹军。不过骄傲自大的他,改变了诸葛亮的策略,他选择大军驻扎到山上,企图凭借天堑来抵抗曹魏军队。
  
 结果曹军首领张郃切断水源,蜀军阵脚大乱,还哪来的心思抵御曹军,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败。
     
 马谡作为战事失利的直接责任人,应按照早前立下的军令状,接受自己被处死的结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上说,街亭失守以后,马谡回营负荆请罪,被诸葛亮挥泪处死于营门。
  
 那么正史又是怎么记载马谡结局的呢?
  
 第一,《马谡传》中记载,马谡临死前给诸葛亮一封信,也就是所谓的遗书。信中不仅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更是大打感情牌,希望自己死后,诸葛亮可以善待自己的后代。
  
 如果他临死之前见过诸葛亮,那么这封遗书是完全没有必要写的。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街亭失守以后,他其实并没有见到诸葛亮,那么他回营负荆请罪一说,就存在争议了。
  
 既然没有回营,那么斩马谡这件事,就不可能发生了。
     
 第二,据《王平传》的记载,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杀了马谡、张休和李盛等人。
  
 第三,《诸葛亮传》中记载,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调遣,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无处安身,带领军队来到汉中,“戮谡以谢众”。
  
 这是《诸葛亮传》中唯一一处,提到怎么处理马谡的话。仅仅五个字,显示出什么信息呢?
  
 明显看出,诸葛亮确实斩马谡以谢天下,到底这个处理结果怎么样?由谁实施?都没有确切的说法。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唯一知晓的信息是,马谡确实被诸葛亮杀了。可马谡之死,具体是怎么实施的?这个过程都没有说明,只是用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一笔带过。
  
 不过《三国志》之《向朗传》这样记载,说向朗和马谡关系好。马谡逃亡这件事,向朗是知道的,但他选择了隐瞒。于是诸葛亮很生气,便罢免了向朗的官职。
  
 向朗是丞相长史,可能因为诸葛亮经常和马谡接触的缘故。所以,向朗和马谡关系也很好。因此,如《三国志》所言的话,向朗帮助马谡逃亡在逻辑上是行得通的。
  
 也就是说,街亭失守,马谡根本没有回营请罪,而是可能选择了畏罪潜逃。
     
 《三国志》之《马良附马谡传》倒是这么说的,街亭失守,马谡被抓,最终在牢狱里病死,诸葛亮痛哭流涕。
  
 不难看出,当时诸葛亮并没有斩杀马谡,而是让他下了大狱,马谡最终其实是死在了监狱里。
  
 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到“亮为之流涕”这样的转变中,我们会发现,不管马谡的结局是被斩还是在监狱里病死,诸葛亮都是非常伤心的。
  
 可见他对马谡有很深的感情,从内心上来说,他其实并不想让马谡死。
  
 有趣的是,《三国志》之《向朗传》、马良附马谡传》和《诸葛亮传》都是同一个人写的,而同一个作者写的同一个人物,居然有三种版本不同的结局,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野史或许可以儿戏,但这样的低级错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正史书上。
     
 如果说非要在这几种结局中,找到一个认为逻辑合理的结果,那一更就认为,马谡在街亭失守之后,应该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但比起一死,他更希望活着,哪怕有军令状的存在。
  
 一是,他笃定诸葛亮对自己的器重和感情。既然把自己当作接班人培养,那诸葛亮就不希望他的器重付之东流。
  
 二是,马谡的性格决定他有可能这么想。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人,敢于接下镇守街亭这样的任务,他的自信心应该很强,甚至有些自大。
  
 所以,他会有潜逃的想法,其实也不足为奇。
  
 至于怎么个潜逃法,此时街亭已然失守,手下的将士人人自危,怕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倚靠的人。于是,向朗就进入了他的视线。
  
 一来,他们之间关系较好;二来,向朗接触诸葛亮的机会多,有风吹草动可以及时告知马谡。
  
 于是马谡假意告知大营他要负荆请罪,却借向朗之手畏罪潜逃,可惜潜逃没有成功,最后被抓回,关在狱中。
     
 伐魏失败,诸葛亮找不到安身之所,五年后到达汉中,马谡也在其中。为什么没有立刻斩了马谡?这其中或许就是诸葛亮对马谡的惜才之情起了作用。
  
 加上整支军队居无定所,对于马谡行为不能草草了事,要召开经验总结大会让将士们引以为戒,所以马谡才能在监狱中多活几年。只是他没有等来诸葛亮对自己的审判,就病死在狱中了。
  
 当然,这一切只是一更基于史实做出的最合乎逻辑分析。
  
 街亭失守,固然是马谡有直接原因,焉不与诸葛亮的任人唯亲有关系?

3.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么马谡失守的街亭到底在哪里呢?

  1、街亭,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甘肃秦安县以北之陇城,二为今天水市麦积区之街亭古镇。
  2、街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3、相关记载
  ①《秦州杂志》之二(山川古迹)记载:街亭即街子镇,蜀汉马谡战败处。
  ②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败战启示录》(作者张部才),第60页为《孔明错用马谡,蜀军大败祁山》一文中说:“太和二年(公元228年)2月;诸葛亮在西城知张邰前来拒战,乃使参军马谡,裨将王平疾趋街亭”。“街亭,位于渭河与麦积山(今甘肃天水县东南)之间,是由陕入陇的要隘,地位极其重要......”。街亭古镇东南六公里就是麦积山,向北翻越一个山头就到渭河边。这里所说的“街亭”正是街亭古镇。
  4、街亭之战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也是这次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
  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诸葛亮率军攻打曹魏,声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县;诸葛亮则亲率诸军进攻祁山,发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震惊曹魏,魏明帝更亲身到长安督战,并派张郃抗击进攻祁山的诸葛亮。
  诸葛亮攻祁山时,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么马谡失守的街亭到底在哪里呢?

4.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仅仅是因为马谡丢失街亭吗?

每次读《三国演义》,读到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总要掷书而起,为马谡的命运长叹息!   
公元228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孟获之乱后,率三十万蜀兵,出屯汉中,开始伐魏,试图统一全国。此次伐魏,马谡被诸葛亮用为参军。   
先看看马谡其人。马谡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太守。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深通谋略,在当时蜀汉政权的同僚中出类拔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理论家,颇得孔明器重,两人关系甚密,常通宵达旦谈论军政大事。马谡曾在诸葛亮南征中提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但服其心”的建议,诸葛亮采纳并实施,“七擒七纵”孟获,达到了“南人不复反矣”的安定局面。这说明马谡军事见识是非常高明的,它实际上阐明了军事斗争与政治目的之辩证关系。   
马谡一生中似乎没有其他的过错,唯一的过失就是在守街亭时,只会依兵书教条布阵,结果被数倍于己的魏国军队打得大败,丢失街亭。这“唯一的过失”令他丢了性命。   
守街亭应该是马谡第一次当然也是最后一次作为主将领兵。初涉战事即一败涂地,罪固难免,但至于杀头吗?   
我认为不至于,理由有三:   
其一,战争中,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应一战失利而杀大将。   
从整个战争局势看,马谡失街亭其实是难免之事。街亭之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是:马谡领二万人,王平领五千人,都是孤军深入之兵,加上魏延、高翔的后援接应部队各一万人,总兵力四万五千人,而魏军有二十万之众;魏军主将是才智不亚于诸葛亮的司马懿父子,还有多员猛将张颌、孙礼、辛毗等,同时魏将曹真从另一个方向夹击附近的列柳城,给街亭的守备造成巨大压力;诸葛亮的二十多万大军远在祁山,危急之时难施救援。一切表明:双方实力悬殊,胜败几乎未战已分。因此,即使马谡排兵布阵应对得法,或另换一主将防守,也难保不失街亭。   
三国混战时期,因战斗失败而主将被处死,有记载的战例并不多见。《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军队中常有将领战斗失败后落荒而回的情景,却不见一将有性命之忧。如曹休中陆迅计,在石亭大败而回,没有被问罪,倒是自己不好意思,羞愤病死家中。   
其二,马谡忠勇可嘉,勇于承担责任。   
在街亭之战前,诸葛亮听说司马懿一边急行军突袭孟达,一边命前部先锋张颌领兵进占街亭,心中万分焦急。这一刻,是马谡挺身而出,愿以全家为质领兵守街亭,其他各将却无人应声。马谡职为参军,是智谋型人才而非冲锋陷阵的武将,能这样做是很难得的;街亭战败后,马谡自缚请罪,其甘愿领罪的态度是诚恳的。对于一个有忠勇爱国之心但经验不足的人,诸葛亮没有给他改过机会。   
其三,诸葛亮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从战略上看,伐魏之举本身就要打个问号。当时的形势是魏强蜀弱,蜀国的人才更比不上魏国。太史谯周曾苦谏,称北方“未可图也”。但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执意北伐以图“兼并上国”。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欲一战定江山,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街亭之失仅仅是一次战役失败而已,对时局并无根本性的影响。   
当时蜀国正确的国策应该是专心搞好国内建设,大力收罗、培养人才,坚守边关,等待真正有利时机再向外扩张。   
从战役战术运筹上看,诸葛亮把一个不善于带兵打仗的参谋型人才推到战事第一线,本身就是用人失误,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反思历史是为更好把握现在。今天,举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国的关键是人才,地方发展的关键也是人才。在此进程中,对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透析马谡的命运,我们可得到几点关于人才的有益启示。   
其一,人才重要还是纪律重要,必须审时度势。   
马谡即将被杀之际,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诸葛亮,为马谡求情:“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惜哉?”孔明答道:“孙武所以能制胜者,用法明也。今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耶?”不听谏,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对此,晋代史学家习凿齿说:“当时蜀国的疆域狭窄荒僻,人才比不上魏国兴旺,再把马谡这样的俊杰杀了,无可奈何收罗起用才德都较差的人,很明显是把法纪看得比人才更重要。这样,诸葛亮不能兼并魏国,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战争时期,人才是胜利的最重要保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战时治军治国用人,以灵活应变、因敌应变、用人不拘一格为首要,而不应固守成法,因法害才。

5.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丢失街亭到底是谁的错?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和马谡可以说是各打八十大板。诸葛亮的责任就在于用人不明,误用马谡为主帅守街亭;而马谡的责任就在于:违亮节度,舍水上山。意思就是违反诸葛亮的安排,擅自舍弃水源而驻守在山上。最后的结局就是诸葛亮自贬三级,马谡被杀。

    在刘备的时代,刘备非常看重马谡的哥哥马良,但是一直看不上马谡,只是让他担任县令、太守这样的地方官。不过后来马谡多次跑中央,和诸葛亮的关系搞得很好,诸葛亮对他很看重。常常和他交谈,而且一谈就是一个通宵。刘备在去世的时候,还专门叮嘱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不过诸葛亮并没有在意。
    刘备去世,诸葛亮让马谡当自己的幕僚,随自己去平定南方。在平定南方的时候,按《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这样的史料记载,马谡当时给诸葛亮提了善待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建议。所以,才有对孟获等南方首领“七擒七纵”这样的事情。

    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原因不难理解。蜀汉经过失去荆州,夷陵之战后,荆州集团的将领中只有寥寥几人。赵云要掌管禁军,只有魏延一个方面大将,但是人际关系处理得很不好,早晚会出问题,影响了北伐。蜀汉后期荆州集团在外征战,只剩下一个廖化,关,张,赵云的儿子大多都在禁军。我们看后期蜀汉大将,王平,姜维,夏侯霸是降将,句扶,马忠,张翼,张裔等等都是来自益州本土。荆州集团的大将后继无人,原因就是诸葛亮培养马谡以失败告终。

    因此,街亭之败,诸葛亮肯定是有责任的,他自己也这么认为的,不过严格的说不是主要责任。主要责任还是在于马谡,不听王平的劝诫,立功心切。马谡突然变得这么急躁,原因有二,第一,要在军中证明“恩师”诸葛亮的眼光。第二,也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丢了性命。但是,这次北伐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虽然斩了马谡,却收了日后的大将姜维。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丢失街亭到底是谁的错?

6. 马谡失去的街亭到底有多重要,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了他?

提起马谡,我们就会想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然而马谡失去的街亭这个地方有多重要,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了他?
建兴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诸葛亮为了恢复汉室,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北伐战争。他命令赵云和邓芝占据箕谷,然后自己率军去突袭魏军所在的祁山,任命马谡镇守街亭。临走前,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街亭的重要性,并指示他到靠近水源的地方安营扎寨。
然而马谡却不听诸葛亮的命令,自作主张将大军布置在街亭山上。副将王平劝阻他,结果马谡却一意孤行,将大军驻扎在山上。魏明帝曹叡派张郃进军街亭,张郃发现蜀军驻扎在山上,于是立刻切断水源,掐断粮道,放火烧山。结果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
马谡失守街亭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应该被处分,因为街亭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蜀军和魏军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的目的是攻取长安,要去长安的话必须过秦岭,去秦岭有三条通道。
一条东路子午道,一条是中路斜谷,还有一条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渭水西侧的一条大道。
东路地势险要,不容易通过;中路虽然路途比较近,中间却有很多栈道,行军困难。所以诸葛亮选择的是西路。西路虽然路途比较遥远,但是集结兵力和搬运粮草都比较方便。
而街亭是西路上的战略要地,也就是蜀军粮道的位置。一旦这里失守,蜀军粮草补给跟不上,根本不用打就会自动溃败。所以诸葛亮要处罚马谡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了马谡呢?
诸葛亮是并不愿意杀马谡的,从他“挥泪”就可以看出来。而且马谡不仅是他的亲信,更是一名人才,还在军中有威望。在蜀汉人才不继的情况下,杀掉将领更是令人难以理解。所以后来蒋琬也问过诸葛亮这个问题,当时诸葛亮回答的是,为了执法严明。
因为当时蜀汉政权内部组织不同,如果不严明法纪,不只是以后不能在军中令行禁止,也会难以平衡政治关系。而且这一战对于蜀国来说至关重要。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一定是谋划了多年,原本是对于取胜信心十足。然而多年的成果却被马谡毁于一旦,不杀马谡,如何平息众怒呢?如果处理不好马谡,他所多年来坚持的依法治蜀也会毁于一旦。
很多人都知道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如果他不能公平处理,蜀汉内部集团的一些人就会更加猖狂。诸葛亮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于是只能以身作则,不仅处死马谡,而且自贬三等。因而诸葛亮不得不斩马谡,亲自斩断自己的臂膀,根本原因还是蜀汉政权的内部斗争。

7. 为什么诸葛亮会错用马谡去守街亭失街亭斩马谡

从《三国演义》中看,是有很多人说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徒有其名。马谡得知后心里不平衡,暗下决心,一定要证明自己很有用,不是徒有其名。也好在人前显示一下。 
于是就在夜里去见诸葛亮,哭着求诸葛亮派他去街亭。此时,诸葛亮正在回忆刘备托孤时说的话,刘备说:“我观马谡其人,言过其实,只会纸上谈兵,只能在帐中出策,不可重用,切记。” 
可是,诸葛亮平时与马谡关系不错,以前他给诸葛亮出的点子都很好,于是,诸葛亮就想,不给他机会不太好,让他去证明一下自己也好。也不好意思驳了马谡的面子。所以就派他去了。 
在马谡出征前,诸葛亮再三嘱咐:“若司马懿来犯,一定要在当道扎营。”可是此时的马谡哪里能听的进去呢。他不听王平的劝阻,一定要在山上扎营。他在想“哼,我不用诸葛亮的计,就用我自己的办法打败魏军,看你们还有什么话说。那时,看谁还敢说我是纸上谈兵。”结果司马懿围山放火,段了水源,蜀军不攻自破。 
纵观整个事件,我认为: 
第一,诸葛亮隘于情面,不忍心伤害马谡。 
第二,当时蜀国人才缺乏,除了马谡,可能也找不出什么人去守街亭了。 
第三,马谡刚愎自用,好大喜功。

为什么诸葛亮会错用马谡去守街亭失街亭斩马谡

8. 三国马谡为什么会失掉街亭 解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失街亭是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当时关于马谡失街亭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这不难看出马谡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是马谡自身的问题造成的。马谡是时期蜀国的将领,他和他的哥哥马良都是手下有名气的将领,因其才华出众、好谈论颇受的赏识。这一幕都看在心里,在最后临终的时候,刘备告诉马谡言过其实,意指马谡说的话比做的好听,擅长理论不善于实战,不能重用他。要对他多加考察,但是不久后诸葛亮早已将这句话抛之脑后。>在继位后,诸葛亮向后主上了一篇奏章《出师表》,表中阐述了当时局势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刘禅治国寄予的厚望,道出了一片赤诚之心。不久诸葛亮便派兵北伐,并且将守街亭的重任交予马谡,由于马谡的用兵不利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才意识到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忠告,因为自己没有放在心上,结果铸成了大错,使得平定中原的计划受阻。此后,马谡因为失街亭的失误而失去了性命,而当初守街亭是马谡自告奋勇要求的。如今落得这个下场是因为马谡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擅长于理论而不是实践。>  马谡失街亭的歇后语
   马谡失街亭是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当时关于马谡失街亭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这不难看出马谡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是马谡自身的问题造成的。马谡是时期蜀国的将领,他和他的哥哥马良都是手下有名气的将领,因其才华出众、好谈论颇受的赏识。这一幕都看在心里,在最后临终的时候,刘备告诉马谡言过其实,意指马谡说的话比做的好听,擅长理论不善于实战,不能重用他。要对他多加考察,但是不久后诸葛亮早已将这句话抛之脑后。
   马谡失街亭的歇后语
   在继位后,诸葛亮向后主上了一篇奏章《出师表》,表中阐述了当时局势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刘禅治国寄予的厚望,道出了一片赤诚之心。不久诸葛亮便派兵北伐,并且将守街亭的重任交予马谡,由于马谡的用兵不利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才意识到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忠告,因为自己没有放在心上,结果铸成了大错,使得平定中原的计划受阻。此后,马谡因为失街亭的失误而失去了性命,而当初守街亭是马谡自告奋勇要求的。如今落得这个下场是因为马谡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擅长于理论而不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