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效应的滚雪球效应的道理所在

2024-05-14

1. 滚雪球效应的滚雪球效应的道理所在

小的雪球在滚动初期,还需要借助外力的推动,当雪球的体积足够大,可依靠其自身惯性向前推进的时候,外在动力就会相对弱化。随着雪球的不断滚动,雪球压在地面的雪上,压力使地面的雪和雪球的雪熔点降低而略微地液化出一些液态水,这些液化的水很有可能会粘在雪球与地面接触的面上,这样当这个面随雪球滚动不与地面接触时,上面粘着的液态水由于没有受到之前这样大的压力,熔点升高而再次变为雪黏在雪球,雪球因为这样便增加了体积,随着雪球的滚动,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面会无数次地重复这样的情况,因此雪球便会越滚越大了。这个道理其实就像一道趣味数学题:荷塘里有—片荷叶,它每天会增长—倍,30天会长满整个荷塘。在最初的20天里,人们很可能会忽略荷叶面积的变化,直到第27天,荷叶不过才占荷塘的1/8,第28天也还只有1/4,但是第29天就长满—半,第30天就会长满整个荷塘。荷叶每天的变化速度都是一样的,前面28天的生长带来的变化是那么小,但到了后三天扩张的效果却是那样惊人。

滚雪球效应的滚雪球效应的道理所在

2. 滚雪球效应的滚雪球效应的由来

见过雪的孩子大都玩过滚雪球游戏。一个小小的冰块、石头或者就是一把雪,在雪地上滚几下就会迅速膨胀成一个大雪球,只要你有足够的力气和兴趣,这个雪球会滚成足够惊人的体积。这就是所谓的滚雪球效应!

3. 滚雪球效应

       0.99的1000次方约等于0.000043,1.01的1000次方约等于20959.16,而1的1000次方还是1,可见滚雪球的效应是多么的可怕。
  
  
         很多事情,刚开始对我们来说,必然是艰难的,我们可能辛苦干一个月都看不出什么明显的长进。可是当我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的能力增长便会如滚雪球一样增长得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这时我们竟不知不觉的发现,自己竟然干成了很多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滚雪球效应充斥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你存入几万块钱吃利息的时候,一年的利息撑死也可能就只有几百块钱。而当存入几百上千万吃利息时,你会发现光是每月的利息就够自己一年的零星开支了。
  
           创业也是一样,刚开始也许会很艰难,只有少量的流动资金,很大可能会经历失败,就像弱小的雪球突然撞到一棵树上,立刻土崩瓦解,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但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就是项目逐渐走上正轨,被市场看好,获得了大量资金的流入,那么基本上势就成了,雪球也变得比树还大,这时候就算碰到一点小麻烦损失了一部分质量,但是再让它滚一会儿失去的就又回来了 。
  
        除非遇到特别重大的危机,不然,成型的雪球基本上不会崩,而那些脆弱的雪球,要么直接被大雪球所吞并,要么就地消散。成型的雪球永远只是那一小部分。

滚雪球效应

4.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些让我们学习时感到困难的知识点,我们学会了,就更不容易忘。
  
 心理学家把这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称之为合意困难,合意困难是指在学习时故意给自己制造的麻烦,它造成了短期学习难度的提高,但从长期来看,是能够提升学习效果的。一言以蔽之,合意困难就是那些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不断想办法,然后得到解决的困难。
  
  一个人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伞兵,需要经过种种培训。他要学习如何以一名伞兵的身份登机,加入30人组成的队伍,在空投区的上空进行大规模的伞降;学习如何正确跳出舱门,如何在心中默数,然后感受伞一打开时的感觉,或者可以多默数一下,拉开备用伞;学习如何处理伞绳打结,避免碰撞,在风中保持平稳,理顺乱糟糟的控制绳;学习如何给他人留下需要的空气,懂得如何在有树林、水面及电线的地点随机应变的降落,明白白天跳伞与夜间跳伞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不同的风向和天气里跳伞。 
  
 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悉掌握表现出来,则是另外一回事。
  
 
  
  
 其实,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包括三个关键步骤。
  
 大脑首先形成的这个心理表征是一种短期的,不规则的记忆,这种短期记忆会指导我们处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比如:今天在健身房换衣服的时候,如何修好储物柜上损坏的插销;上完健身课之后,记得在半路给车换机油;这类记忆不会维持太久,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必须把更多的大脑空间用来储存更有用的经验和知识。
  
 短期记忆对于我们马上就要做的事情十分有用,但是对于长期需要使用的知识点来说,我们必须想办法记住这些知识点。
  
 新学到的东西并不稳固,其含义并未完全形成,因此会被轻易改变。
  
 所以,我们需要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大脑会重新排放;或者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充空白,并把新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可以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关联起来,理解知识的前提就是具备已知,另外,巩固也非常讲究搭建新旧知识间关联的方法。
  
 在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初稿会非常干瘪,不艳丽,你在下笔的时候才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几次修改过后,文章里那些与起色无关的观点也被删除了。
  
 先不管这篇半成品,让它发酵一下。等你一两天后重新拿起这篇文章,你想表达的东西在头脑中更明确了,或许,你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要表达的三个主要观点是什么,你把这些观点和读者熟悉的案例以及辅助信息联系了起来,你重新安排并整理了论点,让她更具说服力,也更精炼。
  
 同样的道理,人们在学习某个新的东西的时候,一开始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最重要的方面并不是最明显的。
  
 想让学习成果牢固可靠,我们要做两件事情 。首先,再把短期记忆重新编码,并巩固成长期记忆,这时候我们必然把这项工作做得扎实,其次,我们必须把这些资料与不同种类的线索联系起来,以便我们今后回忆这些知识时能够游刃有余。
  
 
  
  
 
  
  
 即便有人教我们打绳结,我们还是记不住方法,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练习,也没有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只要有亲身体会,再加上时不时的练习,重要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就不会被遗忘。假如你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跳伞,那么,当别人讲授跳伞知识时,你就会认真地听下去。
  
 在听下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把新知识和已知连接起来,而只要能够把所学和已知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学到无穷多的知识。
  
 我们大脑当中的所有知识,都不是召之即来的。事实上,这种检索的局限性相当有好处,如果所有的记忆都能够信手拈来,那么,我们要想一下子找到需要的知识,就得非常痛苦地花时间整理海量的资料,例如:你的帽子放在哪里了?怎么同步电子设备上的资料?穿衣服应该有哪些步骤?
  
 你的知识在头脑中准备得是否充分,是否能为您所用,取决于环境,取决于近来是否用过,取决于关联这些知识的线索是否够多,是否形象,以及你是否能利用这些线索及时将知识调取出来。
  
 那些你越容易一下子就想起来的知识,你就越不容易把它牢牢地记在你的大脑里面。
  
 检索练习是强化所学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方法的难易程度和它的效果之间存在一种奇怪的反比关系,知识或者技能越容易被解锁,越不容易被记住,相反,你在检索知识或者技能上花费的努力越多,解锁练习就越能深化这种记忆。
  
 
  
  
 
  
  
 在长期的实践当中,我们总结出了两条非常熟悉的经验。
  
 让人们做更多的努力,启用有间隔的、穿插安排的、多样化的练习,这样表面上的效果来得慢一些,虽然这样做在当时会让人觉得效果不明显,但在之后却可以让学习成果更牢固、更准确而且更持久。
  
 我们在学习打乒乓球的时候,如果你每一次都知道对手打过来的球的弧线是怎么样的,或者说,如果每一次对方打过来的球,都是以同一个速度,同一个角度打过来,那么你在接住乒乓球的时候,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你只需要练习一小段时间,就能够稳稳的接住对方打过来的球。但这对于我们乒乓球技术的提高,作用微乎其微。
  
 但是,如果每一次你的对手都改变方位、改变速度、改变角度,来把球打给你,那么你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够看到弧线的出现,你也更难接住这些这个乒乓球。
  
 练习某一个反应的过程变得越来越轻松,这也就导致了学习成果没有持久性。
  
 检索(或者说是重新学习):重新学习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的就越扎实,换言之,关于一件事情,你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也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知识。
  
 
  
  
 
  
  
 间隔练习允许在两次练习间出现遗忘,这种遗忘可以强化你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强化和快速解锁需要用到的记忆线索与路径,从而把这些知识再次运用起来。
  
 如果你对于掌握一项技能下足了功夫进行练习,就会使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者是连续的运动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心智模型,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手机的一款应用程序。
  
 我们在掌握开车这项技能时,就需要同时进行很多动作,在学习这个动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全神贯注,又要灵活机动,假以时日,相关的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就会变成一套与驾车相关的心智模型,在我们的头脑中落地生根。例如:侧方位停车和换挡需要观察什么,如何操作。
  
 专业的表现来源于,在不同环境下,对专长领域进行了数千小时的练习。
  
 
  
  
 我们是如何学习概念的,大多数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是靠有间接性的穿插式的接触,让利来下定义,这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接触强化了编写和归纳这两种技能,前者是留意特点的过程,比如乌龟需要露头换气,鱼则不需要?后者是推测一般规律,比如鱼都是在水里呼吸。
  
 用有间隔的、有穿插的、多样性的方式进行检索练习,会带来困难,克服这个困难,需要拥有一套完整的心理活动。
  
 
  
  
 
  
  
 我们在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时,如果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解决方案,你就能够更好的理解答案,也能够把它记得更牢。
  
 我们通常认为:干扰不利于学习。但是,某种类型的干扰可以给学习带来一些好处,而且有时效果会出奇的好。
  
 改变正常的表达形式会给学习带来困难,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这种困难会让学习者更努力的构建一种合理的解读,多下的那番功夫,加强了人们对资料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效果。
  
 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者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者解决方案的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
  
 在考试中想出一个答案,或者在解决问题时想出一个答案,要比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更有利于学习。完事之后,如果你能强迫自己写一篇短文,还会让资料被记得更牢固。
  
 当你要回答一个新题目的时候,或者是为了一个新问题拿出解决方案的时候,“生成”能力对学习的帮助会更加明显,一种解释是,当你想方设法寻找答案,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的知识之后,再得到答案会记更牢。因为在填补知识空白(得到答案)之前,你会先强化大脑中到这一部分空白检索路径。
  
 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进行的尝试,虽然会有失败。不过这样做,却能刺激你在发现正确答案后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为大脑中这一部分档案的编码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在解决问题时,把答案直接送上门所没有的效果。解决一个问题,总要好过记住一个问题的答案;尝试一种解决方法,但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要好过不去尝试。所以我们才会说:说一千到一万,不如真真实实的做一遍。
  
 
  
  
 
  
  
 在完成一次阅读或者一次学习之后,你可以这样子问问自己: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哪些是相关的例子?如何把这些内容和我的已知联系起来?在练习过新知识的核心技能后,你可以问自己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还可以做得更好?要想进一步精通,我还需要做些什么?或者下次我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在学习界,一直流行一种名为“以写促学”的反思形式。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念里面,成绩被视为能力的一种象征,许多学生把错误看作是失败,想尽一切办法的避免出错,老师可能也强化了人们对失败的厌恶感,因为他们认为要是允许犯错,学生就会学到错误的东西。
  
 这是一种误导,学生们犯错并获得纠正性反馈时,学到的绝不是错误,即使是那些极有可能导致错误发生的学习方法。
  
 例如,你在教某个人如何解决问题,你先让他自行寻找答案,这也是被动的学习方法,这更能够让人们学到并记住正确的信息,只要能够及时提供纠正性反馈。
  
 对失败的恐惧会导致学生们厌恶尝试事物,讨厌下功夫冒险。因为这会让他们找到那个表现不佳的自己,在解决问题时面临压力,会表现不佳。这些都会影响学习。
  
 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一直在关注自己是做的好与不好,那么他就只留下极少数的注意力,来关注自己是否学到了知识,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一直用来不断的评估自己,这将会造成大量的注意力消耗。
  
 《终身学习》这本书中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十分重要,相信自己的智力水平是由基因决定的,出生后无法改变的人,倾向于让自己避开那些可能无法完成的挑战,因为失败就代表他们的能力、天赋较弱。相反,那些在别人帮助下认识到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以及意识到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掌控的人,更有可能直面艰巨的挑战并坚持不懈。
  
 爱迪生把失败称为灵感的源泉,据称,他曾这样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适合的方法。”在他看来,在失败面前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邦妮是一名美国作家。同时,她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观赏植物园艺师,他的学习风格或许可以被称之为“先行动再测试”,因为她担心,要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就瞻前顾后,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判断。
  
 在书写自己园艺管理经历的时候,帮妮还进行了两个有效的学习过程,他一直在探索着发现的故事与细节。后来,她的书获得了巨大成功。
  
  关于邦妮的园艺管理成功案例,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她是如何度过开始时的困难时时期的?开始阶段,她肯定不赚钱,是否还有另外一个工作,比如写作或者是公务员或者是其他的工作,就算园艺管理“黑盒子实验”不成功,完全不影响她的正常生活。我们每个人不管追求什么梦想,都不可能逃离现实生活。(黑盒子实验是指在一个大系统里面,为了做实验而单独组建一个小系统,这个小系统就被称为黑盒子,黑盒子实验的失败不会让大系统遭受损失。黑盒子实验的成功,却能够为大系统积累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发明了合意困难这个词的比约克夫妇写道,困难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他们能触发编码和检索过程,从而支持学习、理解、以及记忆,然而,如果学习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或者是技能来顺利处理困难,他们就会变成不合意困难。认知科学家从实证研究中得知,测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生成以及特定形式的环境干扰,让学习更有效,记忆更牢靠。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全文中的重要内容:
  
 1、学习的过程至少分为三个步骤,编码、巩固和检索。最开始时,对短期工作的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这时信息还没有被巩固形成长期记忆中坚实的知识表征,巩固未辨识并稳固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他们与过去的经验以及长期记忆中已经存储下来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解锁会更新所需的知识,并指导你去做,学以致用。
  
 2、学习总是建立在验证的基础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用这种方法解读世界和记忆事件。
  
 3、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
  
 4、由于长期记忆的容量更大,所以,关键是要具备一种能力让你在需要的时候,锁定你回忆已经知道的知识,回忆所学的知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重复使用,保持检索路径不会被忘却,也取决于你是否建立了强大的检索路径,因为他能够重新激活你的记忆。
  
 5、阶段性检索所学,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也能强化回忆知识的线索,同时,还能弱化联通冲突记忆的路径,检索练习若是没有什么难度,那就不能强化学到的知识。学习难度越大,效果越好。
  
 6、当你从短期记忆中回忆所学时,例如,快速笔伐的进行练习是不需要花什么心思的,也不会有长期性的收效,但当你过一段时间再回忆时,当你对新知识有些遗忘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努力重新建立这一切,这种耗费心力的检索技能、强化记忆,能让所学再次具有可塑性,引发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再巩固,可以用新信息更新你的记忆,同时,可以将它们与最近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
  
 7、重复进行费力的回忆或者是练习,有助于把所学的知识整合成一个心智模型,在心智模型中,一套彼此相关的概念,或者是一系列的运动技能会被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他来适应随后的各种环境并发挥作用。开车时的感觉和操作就是一个例子。
  
 8、练习的条件如果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检索中穿插安排了对其他资料的练习,我们就能强化自己的辨析和归纳的能力,凭借全面的发展,我们还能把所需的知识用在以后的新环境中,并穿插多样化、建立新的联系,拓展并进一步强化了记忆中的知识,同时,也增加了检索线索的数量。
  
 9、我们要尝试着自己想出答案。尝试自己寻找答案,寻找一件事情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坐等别人来给你答案,或者是拿到解决方案前,自行尝试解决一个问题,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能让你把正确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案记得更持久,即便有时也会犯错,只要有及时纠正性的反馈,就没有问题。
  
 
  
  
 
  
  
 我是:xiaolang读书。打算在写作三年(2021年8月~2024年8月),然后出版书籍。
  
 
  
  
 我的主要写作方向是:个人成长心理学、不确定性研究、企业管理、用户需求、品牌营销、广告学、写作方法、读书方法。
  
 
  
  
 现在,我完成了17.7万字。

5.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2月13日阅读《认知天性》第四章。
  
 1、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a.编码。大脑是如何把感官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的,人类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编码,把大脑中的这种新表征称为记忆痕迹,他就好比我们摘记的笔记或便签上的几句话。b.巩固。让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最近学到的东西关联起来,这个过程被称为再巩固。c.检索。掌握有效的检索线索是学习的一个方面。
  
 2、欲求新知,先忘旧事。学习新知识,有时候就是要忘掉一些东西,这一点很难理解,但又非常重要。
  
 3、越容易想起,越不容易记住。检索练习是强化所学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方法的难易程度和它的效果间存在着一种奇怪的反比关系。知识或技能越容易被检索就越不容易被记住。相反,你在检索知识或技能上花费的努力越多,检索练习就越能深化这种记忆。
  
 4、学习中必须要做到哪些“努力”。a.重新巩固记忆。真正能让我们重新巩固并深入学习知识的,其实是“重构”这个费力的过程。b.打造心智模型。下足了功夫练习就会使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是连续的运动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心智模型。c.举一反三。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其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这样做有助于给这些资料建立新的联系。d.构建概念学习。e.学习迁移。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在新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一种能力。
  
 5、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我们通常认为干扰不利于学习,但某种类型的干扰可以给学习带来一些好处,而且有时收效会出奇的好。
  
 6、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许多学生把错误看作失败,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出错。其实当学生们犯错,并获得纠正性反馈时学到的绝不是错误。对于认识到学习是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常事的人来说,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接连不断的艰巨挑战,并且不太会把错误看成失败,而是将其视为通往精通之路的必修课与转折点。对失败的恐惧会导致学生厌恶尝试新事物,讨厌下功夫冒险或是导致他们在面临测验的压力下,表现不佳,这都会影响学习。拥有坚持不懈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就可以把失败视为有用的信息,不管在哪个创新领域或成功的学习经验中,这两种品质都是重要的基础。失败说明有必要加倍努力或是解放思想,尝试不同办法。失败绝不是人们想要的,但有时只有经历过失败,人们在面临风险时才能不屈不挠地做出努力,发现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更有帮助,哪怕最初的尝试并没有找到答案。
  
 7、创造性源于不设限的学习。在没有被教导的前提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被称作生成性学习。生成就是试错。
  
 8、别在无法克服的困难上浪费时间。困难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他们能触发编码和检索过程,从而支持学习、理解以及记忆。然而,如果学习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或技能来顺利处理困难,他们就会变成不合理的。无法克服的困难就是不合理的,想要让困难是合意的,必须确保困难是学习者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6. 雪球效应的介绍

两个雪球,一大一小,大雪球本来就大,相同的速度可以滚动更大的面积,小雪球体积小,所以相同的速度滚的面积小,假设一块地上的积雪一定,那么大雪球可以变得非常大,而且吸走绝大多数积雪,小雪球增加的雪就非常小了,最后,两个雪球体积相差更大。

7. 滚雪球=复利效应

特别喜欢这个“滚雪球”的理论,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
  
 
  
  
 还记得之前讲过的质变点吗?
  
   所谓的质变点,其实就是复利效应发展产生巨大突破和质飞跃时所处的那个点。  
  
 
  
  
 王老师在分享时分别列举了这方面的两个正反典型人物。
  
 尼古拉·特拉斯拉;西西弗斯。
  
 前者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始终正向前行,而每一次的发明成功就是他的一个质变点;
  
 而后者每天重复推石上山,周而复始,仿佛永远也不能做完,是典型处在生存时间里不停挣扎的人。
  
 
  
  
 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有一个每日三问,你也可以对照自己,问问自己是否已进入正向复利。
  
 
  
  
 好了,到这里,理想D的四个条件我们已经分享完毕。
  
 复习一下:
  
 1.热爱;
  
 2.擅长并高出平均水平;
  
 3.有市场价值、社会需求;
  
 4.复利效应。
  
 接着,就请大家画出这4个圈,寻找4个圈的重叠区域,它就是属于你最理想的D。
  
 找到它,然后开始你的滚雪球表演吧!

滚雪球=复利效应

8. 滚雪球效应,停止会有什么后果 什么是滚雪球效应

1、滚雪球效应是指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只要你有足够的力气和兴趣,这个雪球会滚成足够惊人的体积,这就是所谓的滚雪球效应。
 
 2、小的雪球在滚动初期,还需要借助外力的推动,当雪球的体积足够大,可依靠其自身惯性向前推进的时候,外在动力就会相对弱化。随着雪球的不断滚动,雪球压在地面的雪上,压力使地面的雪和雪球的雪熔点降低而略微地液化出一些液态水,这些液化的水很有可能会粘在雪球与地面接触的面上,这样当这个面随雪球滚动不与地面接触时,上面粘着的液态水由于没有受到之前这样大的压力,熔点升高而再次变为雪黏在雪球,雪球因为这样便增加了体积,随着雪球的滚动,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面会无数次地重复这样的情况,因此雪球便会越滚越大了。滚雪球停止后将会是无法阻挡的最后会是两败俱伤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