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221】 海淀大街(一)家

2024-05-13

1. 海淀的故事【221】 海淀大街(一)家

海淀的故事【221】 海淀大街(一)家
  
 小留流第335篇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在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越发留恋儿时的海淀镇和家,每当想起那时的点点滴滴,内心总是软软的。
  
    现如今海淀镇没了,海淀镇的家也没了,她们随着历史的脚步远去了。心有不甘的我,在书海中去寻找,在历史中去搜寻,但总是朦朦胧胧,怎么也无法看清“家”,于是脑袋里蹦出了一个找“家”的念头,起个名目吧,曰“海淀的故事”。
  
    这一找家啊就找了两年多,当思绪找到六十年代的南大街时,许许多多的过往,曾经的那些街道,店铺再一次浮现在眼前,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留恋。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竟然陆陆续续遇到了那么多的老邻居也来逛海淀。嘿嘿,居然还有带瓜果来的。
  
 
  
                                          
    【如图】这是昨天与我同住一个小区的老邻居送来的,老邻居在自家小院儿亲自耕耘播种,您瞧这水灵灵的黄瓜,多么的绿色,多么的鲜嫩。望着老邻居走远的身影儿,我不禁从内心深处蹦发出一句:“还有吗?”
  
 哈哈,玩笑了,玩笑了,真是太感谢,太感谢了。
  
 来来,请看道儿远,不能送瓜果的老邻居送来的温情画意:
  
 
  
                                          
 代乳粉:
  
    老邻居您好,晚上好!打扰了,您提起区委花园,在我记忆力,那里有个近似于儿童乐场那么一块地儿,有转椅,有滑梯什么的,转椅我不太爱玩儿坐上晕下地站不稳,最爱玩滑梯,我奶奶还用小药盒给我弄的滑石粉,撒上不涩从上面出溜滑爽。您说的莺房胡同我也有印象,是条南北走向的胡同,我爸的战友也是拜把子兄弟就住在这里,大概是一进口有个岔路,岔路中间是个水台儿,左邻右舍都在哪打水洗衣服,他家在岔口的东侧左手(由南往北方向),是个独门独院儿,我们两家经常来往。岔口的西边往北行好像能通到海淀老虎洞再往北就是32路车站及长征食堂,也就是北大南门的南侧。记忆不清请求证
  
    回复:老邻居好,您说的区委花园的游乐场,的确我也记得,位置在花园里的东南角,滑梯,转椅,记得还有一种器材,下面是滚筒,上面是把杆儿,玩的人双手抓住把杆儿,双脚在滚筒上紧着挠持。另外老邻居一定记得最早出现在海淀的儿童游乐场,坐落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南门外,那个游乐场是司徒雷登修建的。
  
    莺房胡同我与您记的一样,的确有水管子和那个岔口,东侧那条通往下洼子,西边那路可以去槐树街,菜库,老虎洞,穿过军机处胡同可以到海淀路32路车站,还有那个特有名儿的长征食堂。
  
 代乳粉:
  
    您说的铅笔厂,我老妈就在那里工作,一到夏天,厂里的咸汽水那叫冰凉,咸甜味儿多喝两口冰的脑门儿疼。您说的桂香村,那里的桃酥,小动物饼干冬天烤在炉台儿上酥酥脆脆,南味儿绿豆糕(湿的有馅),江米醪糟,江米条还有笋豆(黄豆,笋丁甜香鲜咸,亮红色)等等都是我爱吃的,看来我是个吃货,打小儿就认桂香村,稻香村牌子。
  
   回复:哈哈老邻居,这么一看啊,您比我幸福多了,桂香村您比我熟悉,哪天您给讲讲现在的自来红,桃酥和动物小饼干与那时有什么不同?
  
 马纯骅:
  
    感谢你写的文章,让我怀着亲切与温情重温了一遍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海淀。我亦是土生土长的老海淀,是50后,虽然我是如此的热爱这片故土,但没能像你那样,用文字,用照片去记录描绘它,去唤起更多的乡愁,去让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在人们的心中永不消失,更让海淀特有的人文,风土人情载入史册,永远流传。盼望你继续写下去。
  
    您瞧瞧,“乡愁”说的多好啊!个中的含义有很多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又有多少说不完,道不尽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因为所思,所念就是我们的海淀。
  
    来吧!老邻居,老同学,老朋友们,我们辞别了海淀南大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一走“海淀大街”。海淀大街是1991年开通的,那么这条大街是怎么来的呢?各位看官听我慢慢道来。
  
    大家知道古老的海淀镇上,不但有着许多岁数很大的街道,像什么西大街,苏州街,老虎洞和槐树街什么的,而且镇上有着太多的古老宅院。其中有那么两座宅院,算是老哥俩吧,分别坐落在海淀镇的中部,靠东一点的是康熙三十年创建在后官园胡同里的“巡捕营”,西一点的是道光年间建在南大街边上的“贝子园”。
  
    这老哥俩相距不远,且相安无事平静的生活了几百年,到我小时候,巡捕营已经变成“海淀分局”,简称“巡哥”。海淀区政府也搬进了贝子园,简称“贝弟”。
  
    这一天,老哥俩酒足饭饱坐在一起闲聊天儿,贝弟一边剔着牙一边说:那什么,“巡哥”啊!你看咱哥俩现在混的还凑合,房子也敞亮,院子也开阔就是出来进去的,门前有点挤,好不容易有条南大街还是斜的。你说咱都穿上新鞋了总不能还走老路吧?巡哥闻听翻了翻眼皮说道:“贝弟”啊!你知足吧,好歹你门前还有条斜街,还什么穿新鞋不走老路,你可知巡哥我都钻了好几百年的小胡同。
  
    结果你猜这么着?说归说,戏归戏,两人一起来使力,生生在海淀镇上开出一条大街。这是八十年代末的事情,哥俩拎着铁锹站在区委花园边上,向东望了望挡在眼前的胡同啊,平房什么的,呸呸向手心里啐了两口,轮园了就是一铁锹,哗啦下子铲掉了“大井胡同”。我家后院儿那曾经的“枣林院儿”可就露了出来,里面还有那新盖的一排大北房呢?二话没说裤叉就是一铁锹,房子变平地儿了,跟着一铁锹拍平了前官园21号大院,眼瞅着隐居在小胡同里巡哥的家可就露出来了。紧接着嘁哩咔嚓一路向东拆了过去,那真是逢房就拆,遇四合院就破,一鼓作气捅开了“后官园胡同”,挖开了“善缘桥胡同”一个鲤鱼打挺从“海淀邮局”北侧蹦了出来,与“海淀路”握手言和了。1991年这条大街终于胜利通车了,曰:“海淀大街”。从此后这老哥俩出来进去的爽快多了【如图1】,图中标有“海淀大街”,“巡哥家”,“贝弟家”还有我那靠路边的家。
  
 
  
                                          
    你还别说,开通了海淀大街后,虽然后院的枣林院变成海淀大街,可我家也临街了,图1中不但大街边上我家房子清晰可见,就连我家房前屋后仅剩的那两颗老枣树还向我们挥手呢。
  
    结果你猜这么着?到了2000年的时候海淀镇被彻底掀了个底朝天,地面上的建筑数木几乎没有几多幸存下来,我家房前屋后那两颗老枣树也早已天各一方了。还好,中关村西区建成后,“海淀大街”在原位置上保留了下来【如图2】。有朋友问了,你怎么知道新图上你家的位置在那里呢?
  
 
  
                                          
    哈哈,我当然知道了,我是谁呀?说来着,估摸着我的前世是一只信鸽,当我再一次飞回海淀镇的上空时,虽然几乎一切都被改变了,家没了,房子没了,老枣树也没了,可依稀还能鸟瞰到海淀镇上的一些古老的蛛丝马迹。如图2,七十年代建在海淀路东侧的“中关村加油站”,也就是海淀大街东口的斜对面,现如今加油站还在。再比如说,海淀大街西口的海淀百货大楼,虽然几次拆改,但主体位置没变。
  
 
  
                                          
    再比如,槐树街的那颗老槐树,现如今还顽强的生长在理想大厦的西北角【如图】。有这三个点的定位,足以让我很容易找到原来的家【如图3】
  
 
  
                                          
 若问海淀大街怎么走?明天我们接着瞅
  
 
  
  
 2020年8月5日星期三  小留流

海淀的故事【221】 海淀大街(一)家

2. 海淀的故事【223】 海淀大街(三)海淀分局

海淀的故事【223】 海淀大街(三)海淀分局
  
 小留流第337篇
  
    我们告别了胖哥(海淀工人文化宫),继续沿着海淀大街往西行,由于这条大街是在九十年代拆掉民房打造出来的,所以街面上老物件儿不是很多,沿途不是民宅就是临街新盖的商铺,溜溜达达来到了海淀大街中段,这儿有个十字路口,曾经的后官园胡同被海淀大街冲成两段儿后形成的十字路口。
  
 
  
                                          
    【如图12】是海淀大街路北的后官园胡同南口。在这里我们先更正一下这张图片的说明,图片上标注:【图12是海淀大街路北后官园胡同南口,拍摄地点为大街路北下官园胡同北口】。图中标注“海淀大街路北后官园胡同南口”是正确的。然而后一句“拍摄地点为大街路北下官园胡同北口”就有问题了,这一句的前半句,“拍摄地点为大街路北”是正确的,有误的地方是此地没有“下官园”这个名字,只有“前官园”或“后官园”,如果改成“后官园胡同北口,地名对了,但拍摄地点又错了。估计作者标注的地名有误,另外把拍摄方向搞错了。事实上拍摄地点应该是:“后官园胡同南口西侧”。
  
    有人说了:“呵呵,瞧你说的跟真的是的?就好像这图是你拍摄是的?” “哈哈哈,图片的确不是我拍的,但是海淀镇的山山水儿水儿,我还是大概能看出哪跟哪的。”好了,再说什么也都是历史了,谁也看不见,回不去了,我们还是继续聊历史吧!
  
    我来絮叨絮叨这张【图12】吧,图中的六层楼房是海淀分局家属楼,一位白衣邻居正推着自行车沿着海淀大街的人行步道向西行走。图中另一伙四个行人由北向南走,估计打算穿过海淀大街进入对面的后官园胡同,去前官园或三角地什么的。大家一定记得我们观瞧南大街,走到三角地小酒馆的时候,有个向北的岔口就是通往这里的。前两天“北京李工”聊到前官园路口的那个院子,就在四个行人前面不远。
  
    为什么说这四个人不是要走海淀大街呢?从他们的眼神儿,走路的姿态就没有打算拐弯的想法,因为海淀大街的人行步道就在他们身边,要走早就拐弯了。
  
    说说四个人身后的后官园胡同吧,这条胡同虽然不宽但历史老悠久了,胡同可长了,不得以好几个名字接一起。从这里进去向北走的话,要经过善缘桥胡同,进入大坑沿,跨过槐树街进入下洼子,路过辛庄大胡同,再路过老虎洞,继续向北是娘娘庙胡同再北就是北京大学了。
  
    这么一条狭长弯曲的胡同里,真有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最北端的北京大学,就北京大学那个地界儿,也是名字多多,如果从明朝开始说:依次是万历年间的勺园,清朝和绅的漱春园,民国的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海淀人民求子的娘娘庙也坐落在北京大学院内。
  
    往回来,有槐树街的“样式雷”宅院,样式雷可是缔造大清宫殿和皇家园林的领军人物。再来就是眼膜前的这位重量级人物“巡哥”,坐落在图片上四个人的身后,也是本文我们要聊聊的“巡哥”(海淀分局)。海淀大街的开通就有巡哥的功劳,老街坊一眼就能看出,图片上带阳台的楼房是海淀分局的家属楼,楼前是临街搭建的商铺。
  
    来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巡哥为什么这么有名气?首先这好几百年的胡同可以走水。最近的水源是万泉庄泉宗庙的泉水,水大时越过了西大街的“龙凤桥”乌泱乌泱的流进洩水湖,满了后溜到三角地,继续沿着前官园胡同奔进后官园胡同,就是眼下图片上四个人身后的胡同。修建海淀大街时路垫高了,图片上还能看出后官园胡同是下坡呢。然后一部分水们涌进大坑沿儿,再走善缘桥,辛庄小庙,流经北京大学东墙外,最后进成府村的大沟东去与清河会合去了。
  
    说完了水,说说房子和树,大家看到四人身后有颗大树挨着分局的家属楼头儿。一会儿我们进到胡同里,再回头看一看这颗大树。
  
 
  
                                          
   【如图13】一转眼儿,我们来到了后官园胡同分局的大门口,回头看我们刚才站立的地方,可以看到图左侧的家属楼和那颗大树。右侧是海淀分局(巡哥)的办公大楼和大门。分局大门正对着的是善缘桥胡同,请看【如图14】
  
 
  
                                          
     图14是站在善缘桥胡同里拍摄的分局大门。有朋友说了,这图14,大门上有横幅,图13上可没有横幅哦?不难理解的,不是一年拍摄的。
  
    从拉横幅的分局大门向北(图片的右侧)通往大坑沿,下洼子,【如图15】是拆迁中的大坑沿。
  
 
  
                                          
 
  
                                          
    趁着巡哥还没搬,我们赶紧说说图13,巡哥的大门,当初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图13】办公楼中间的位置。
  
    有人问了,巡哥在这儿住多久了?据说啊,康熙二十九年(1690),康师傅在海淀打造了畅春园,园子那叫一个漂亮,把康师傅乐的,有事儿没事儿都往海淀跑。你想啊,堂堂大班长,那保安工作能差的了吗。你就看吧,见天见儿康熙屁股后面跟着一大群端枪的,掖炮的,呼噜下子跑海淀来了,哗啦下子又奔回紫禁城。知道的是保卫人员,不知道的以为赶集的呢,有点闹腾。
  
    于是康熙三十年,康师傅想了,步军统领兼管京城绿营马步兵(巡捕营),仅仅紫禁城有不成啊,海淀也得来一个巡捕营吧,于是选中了后官园这个地界儿。到了雍正年巡捕营的“营头儿”是正二品,乾隆年间更热闹了,又在熙春园,四王府,挂甲屯增设分营,归海淀中营统领。他们的职责兼有治安,防火,防盗等职能。
  
    嘉庆年“营头儿”又升了,改为正一品,眼瞅着营头儿职位噌噌的长,日子也唰唰的过。转眼民国了,1913年,袁大头钻了出来,令内城和外城巡警总厅合为“京师警察厅”,中营副将仍驻海淀。
  
 1924年,冯玉祥主政时期,不但轰走了溥仪,还把海淀巡捕营改为西郊警察蜀。
  
 1937年,北平特别市公安局改为北平特别市警察局,各区署改为分局。老人们口中的分局,分局,就是那个时期的叫法,一直延续到我小的时候。
  
 1945年,恢复北平市警察局,设郊五分局驻香山买卖街,设郊六分局驻海淀后官园,就是我们眼膜前的这个。
  
 1948年,军管会接管了郊五郊六分局,改为公安分局。
  
 1949年,设北京市公安局西郊分局,驻海淀后官园。
  
 1952年,西郊分局改为“海淀分局”直到2000年拆除。
  
    从康熙年间驻扎在后官园的“巡哥”,大概范围是后官园向西到营房胡同,北到下洼子老大一片。老分局东面和南面的瓦房是康熙年间盖起的巡捕营,为畅春园守备署官房。
  
    说说我小时候的分局是个什么样子吧,走进后官园胡同来到分局这里,虽然地势较低但胡同走到这,竟然一下子开阔了很多,路东有一个很深的大院子,两扇黑铁门,里面是海淀拘留所,后来改成了分局家属楼等。
  
    后官园胡同路西是一溜高坡,从图13中还能看到当初那高坡的影子。沿着胡同盖有一大排官署房,当然是平房了,中间一大间是大门,开有两扇特大的红漆大门,大汽车都能开进去,这里就是“巡哥”的官署(分局)。大门洞内墙上开有传达室的小窗口。进到里面院子很大,北面有正房,后面还有一个跨院,就是图13大门里面那一块儿。夏天的时候这个跨院内摆放着一台黑白电视机,供分局休息人员和家属观看。结果我们这帮小孩子可捞着烧了,一个个哧溜,哧溜的钻到分局后院,哑默悄声的站在后面偷看。
  
    别光顾着偷看了,说点正大光明的吧,那时好像没有工商局什么的,签发营业执照也是分局的事儿,比如签发“海淀七一棉织厂”的营业执照,
  
 厂址:海淀通惠寺3号(实为永通寺)
  
 注册时间:1958年7月1日
  
 签发单位:海淀分局。
  
    时光走到了2000年,来的第三个姥姥可厉害了,连巡哥都挪窝了,现如今“巡哥”跑到长春桥那个地界儿去了,这就是巡哥的前世今生。
  
    老街坊一定记得,在后官园胡同里巡哥大院的南面,还有个深宅大院儿,据说是官差大老爷儿住在这个宅子里。我小的时候跑这玩的时候,很少见这大院的门开过。不过修海淀大街时这个大院子和大井胡同一并被铲平了。
  
 
  
  
 2020年8月7日星期五  小留流

3. 海淀的故事【225】 海淀大街(五)拆

海淀的故事【225】 海淀大街(五)拆
  
 小留流第339篇   
  
    昨天我们观瞧海淀大街走到了家,这篇“回家”在上不知何故被删除了,如果要看的朋友请移步公众号,辛苦您了。
  
 
  
                                          
    来吧!我们接着说海淀大街,恋恋不舍的走出了家门,继续我们的海淀大街之旅,西行百二十步,隔国槐,闻水声,如鸣佩环,心悦之。忙上前观瞧,虽没找见柳宗元的“小石潭”,却见一座服装城名叫巨前。
  
 
  
                                          
    【如图23】原来西行百二十米与我家同侧,后来盖了一个巨前服装城,别看离我家很近,我可从没进去过,我家“松鼠”倒是这里的常客儿。巨前服装城高台阶儿大门朝东,门前这条街道更是新修的“海淀中街”,看马路牙子上新栽的小树,就知道落成时间不长,你再看海淀大街路边的树,黑压压的。
  
    聊聊海淀中街,这条路修的更是晚,它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南起海淀南路,北接海淀大街。有意思的是海淀中街正好拦腰穿过从南大街小学,就是那古老的鸡鸭佟宅园。我们曾经聊到的鸡鸭佟宅园篇,说到里面有座核桃院儿,长廊的北侧有一颗很粗很直溜的翠松,我上一年级时,教室就在翠松旁,五年的小学生活一直与它为伴。
  
    三十多年又过去了,这颗倍直溜的翠松依旧郁郁葱葱,结果开拓海淀中街时,正好把翠松留在了马路中间。出来进去的我常常留意路中央的翠松。记得海淀中街铺沥青路面的那天晚上,借着星光和晃来晃去的灯光,我能清晰看见那无冬历夏都是葱绿色的翠松,随着秋风和轰鸣的压路机的震动,站在路中间的翠松瑟瑟的发抖。
  
    后来呢?没有后来了,因为没过多久,我就发现翠松不绿了,枯黄了,后来路中间那干枯的树干都被挖走了。所以这古老的鸡鸭佟宅园不是被一枪爆头的,而是先后砰、砰两枪,先是96年被拦腰一枪打出一条海淀中街,2000年开了第二枪,这座鸡鸭佟宅园被彻底撂平了,自此鸡鸭佟宅园默默的走入了历史。
  
    有朋友说了:别伤感了,你那“隔国槐,闻水声”,那水声在哪呢?净瞎说。我还真没瞎说,服装城马路对面新建了一个喷水池子,也算是一个喷泉吧。大家一定记起了吧,喷水池这个地方就是海淀区政府大门前的东侧,莺房胡同南口。
  
 
  
                                          
    【如图24】水池正对着巨前服装城和海淀中街。老临居们正坐在水池边上,一边聊天纳凉一边照看小娃娃,过着平淡静好的日子。有朋友又说了,稍微等会,让我们听听水声,让我们看看是怎么喷水的?别费劲了,太正常的事儿啦,喷水的时候少,不喷的时候多,我们还是走吧!
  
 过了喷水池没几步,又来到了大家十分熟悉的区委花园,还有那远远的区政府的大门(道光年间建造的德贝子园),简称“贝弟”。我们每次都是远远的看那大门,这回咱们到跟前儿看一眼,
  
 
  
                                          
   【如图25】好家伙,大门那叫一个大,门上牌牌那叫一个多,门卫站的那叫一个直溜。就这张图,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时间拍摄的?请大家一起猜,五秒钟的时间,预备开始:一,二,三,四,五好,时间到。
  
    反正也不是我照的,是朋友提供给我的,今天我也和大家一起来猜猜:就院里挂的那横幅“跨入新世纪  建设新海淀”,大家一定猜到了吧!跨入新世纪一定是2000年后拍摄的,那么是几月呢?请看杨树毛毛,刚刚挂满树。哈哈有了,2000年3月份,大家猜对了吗?有人说了,跨入新世纪就不能是2005年吗?真不好意思,2005年“贝弟”这座宅院也早已走入了历史。
  
    甭管猜的对不对,反正大家这是最后一次见“贝弟”大门的样子和门前的杨树毛毛,对了还有贝弟这座老宅园。为什么呢?因为“贝弟”和“巡哥”商量好了,这哥俩一起搬到了长春桥东岸,这两座旧宅子不值得留恋,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我们善于打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海淀。
  
 
  
                                          
    得嘞,我们还是继续看海淀大街吧,到了区委花园这里,海淀大街和海淀南大街也交汇在一起,再往西就是原来的南大街。这不,一抬眼就看到了路南的海淀教育局,【如图26】海淀教育局的斜对过儿是“鸿宾楼”,这“鸿宾楼”啊?以前叫“海顺居”,它可有名了,据说啊!和平解放北平的时候,北平市长。。。
  
 有人插话了:诶诶,老头儿!这一段儿说过了、说过了,往下说吧!”
  
   我伸手拍拍脑袋状,可说呢:说海顺居这一段儿,我熟。好吧,说点没说过的,后来呀不管是巡哥的大楼还是贝弟的大楼都拆了,当然了还有眼前的教育局大楼。我们趁着眼膜前的大楼还没拆,能不能爬上去再看一眼最后的老海淀呢?
  
 
  
                                          
    想到此,我们抬腿就要过马路去爬楼,一扭脸儿瞧见正拆鸿宾楼(原海顺居),你瞧瞧,把个鸿宾楼拆成啥模样了,这可是1853年大清时,天津有名的饭店,1988年开设在海淀的分店!这明摆着就是退市啊。
  
  真巧,写到退市,想到天津,我又听说“天津三绝”之首,“狗不理包子”,那也是1858年在天津创办的老字号,可今年,2020年居然也黯然退市了,这都是怎么了?
  
 
  
                                          
    管不了那么多了,先爬上对面的高楼看一眼吧,不然什么都看不见了。我们三步并作两步,哈哧,哈哧跑到对面的高楼上,往下一看呀,海淀百货大楼还是蛮清楚的【如图28】,我们也看到了大楼周围的景色,好家伙,这图包含的内容可太多了,下一篇我们专门聊聊这张图。好吧,让我们记住图中那座钟楼上的时间?
  
 
  
                                          
    咚咚,咚,你听?你听?又拆哪呢?好像正拆脚下这楼呢。哎呦喂,我们还是赶快下去吧,不然楼该塌了,大家呼噜呼噜跑下楼,突然发现对面百货大楼(华奥集团)边上的海顺居没了,天呀,真的拆没了,只在百货大楼墙上留下一个黑框框。
  
    再一看眼下的大楼,我的妈呀,也拆成平地儿了【如图29】,听着四处的稀里哗啦的拆房声儿,无奈的抬头看了看那座钟楼,正是早晨八点钟。。。
  
 
  
  
 2020年8月9日星期日  小留流

海淀的故事【225】 海淀大街(五)拆

4. 海淀的故事【15】海淀南大街、三角地(三)

海淀的故事【15】
  
 小留流第118篇
  
 海淀南大街、三角地(三)
  
         东大院拆了,日子还得继续,生意还要维持,这天家父信马由缰,过了黄庄的关帝庙沿着海淀南大街一路溜达观瞧,人去楼空的大街更显得空旷和寂寥,看着眼前宽宽的御道,不禁感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思忖间忽见御道北侧一片开阔的洼地,这儿就是位于海淀镇中心地带的“三角地”【图中绿点处,现在中钢大厦的位置】家父一眼就相中了三角地北岸的房子,当时镇上人少房多,何况又不在老虎洞和西大街那样的买卖街上,所以房子好赁。家父站在临街房前,看着宽阔的三角地,心里那叫一个敞亮,心想这下好了,开张放炮也不怕惊着圣驾了,因为现在是民国了,袁世凯的帝制都过去了,于是立马赁了两间房,一间9平米的西厢房当新房,一间临街的南房做门脸,前店后厂的小买卖,鸦默悄声的开张了,平淡而悠闲的小日子又一呼呀呼嘿的过上了,闲暇之余又多了一个爱好“骑行”。
  
           家父每天早晨听着五更的梆声起床,出去溜达一圈,偶尔和更夫老王闲聊几句,当时老王六十来岁,住在大井胡同,离我家不远,一身长衫佝偻背,常常值末更就是五更,提着马灯打着梆子沿着海淀南大街报更,最后来到三角地御道南侧“北平四十四小学”【如图,红点处,北平四十四小学就是后来我的母校改名为海淀南大街小学】,小学校后墙的小龙王庙收工。过去没有钟表,一般在重要区域设有更房,更夫就是闹钟,到点就响,打更又读成“打惊”,提示人们到什么时辰了。为让远近人都听得到,这“闹钟”有两个发声装置,一个是梆子,一个是嗓子,远听梆子近听声,比如
  
 “一更天”在戌初一刻,又叫黄昏【晚上9.12分】。梆子打一声:梆,就一声然后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二更天梆子两声,喊“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三更天梆子三声,喊“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四更天梆子四声,喊“丑时四更,天寒地冻”
  
 五更天梆子五声,喊“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五更叫寅时五更,又叫黎明【早4.48分】:几更就打几下,但是第一响后面要等时间长一点,后面的连着打,五更就是梆---梆、梆、梆、梆,这就告诉大家五更天了。我到了“不惑之年”后也随了家父的生活习惯,十几年如一日,五惊天起床。过去形容一个人很用功,常说他“起五惊,爬半夜”,这“起五惊”就是五更天起床,“爬半夜”指的是三更天还没睡觉呢【夜里12点是三更天】。现在看来形容过去的人如何、如何的用功就不算什么了,现如今你看看忙忙碌碌的同志们,有几个“三更天”之前睡觉的,好不容易有个提前上床的王老三,一定还要抱着手机熬到三更天。
  
 
  
  
                         2019年3月10日   小留流   

5. 海淀的故事【14】

海淀的故事【14】
  
 海淀南大街、三角地(二)
  
 
  
  
    三说“为什么路最宽?”皇家门外都是一些不缺银子的王公大臣的园子,个顶个的门前开阔,房后敞亮。还有一个原因“海淀”你听这名字就知道水多,所以那个时候海淀多有积水低洼和湖泽,万泉河水流经海淀西边,雨季水大时经过龙凤桥流入泄水湖,漫入三角地,也有流经大坑沿,过善缘桥最后向北过“成府”流入清河。泄水湖北岸有一园子占地二十余亩,北至槐树街,东至莺房胡同,西至菜库胡同,此乃“德勒克色楞,贝子园”,人称“德贝子园”。“德勒克色楞”和“僧格淋沁”同是受到清代皇帝宠爱的大臣,在海淀建个园子也是很“蚁贼”的事情了,于是就有了泄水湖一号“老德”的园子。“贝子”是清皇室的一种爵位是可以世袭的,这“德贝子园”一家伙就世袭了多少代,最后一代是“海淀区政府”【如图】。
  
         门前不仅开阔,门外右边还有一个大花园,我小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四处乱钻,起五惊、玩半夜的。一年秋天在西河沿玩疯了,不觉得天就黑下来了,我突然发现西山都看不清楚了,回家吧,穿过“驴市口”来到“泄水湖”那个基督教堂口时,天已经完全黑了,那时只有大街上才有稀稀拉拉昏黄的路灯,泄水湖这儿虽然没有积水了但地势低洼,您听这名字地势就高不了,又是小胡同更是黑,小路上一个人都没有,路北的废品收购站早就打样了,只有两扇窗户上挂的窗板,在风的带动下呼哒、呼哒的响,路南是一个没有灯的公共厕所,黑洞洞的看着我,秋风刮过,发出呼啦、呼啦瘆人的声音。我顺着斜坡路往上走,老远就能看到德贝子园前面那个大花园,夜空中一大片黑漆漆的松柏,随着风摇摇晃晃占据着大半个天空,我知道那里面有许多奇形怪状汉白玉的大石雕,上面龙啊、蝙蝠和叫不上名的怪兽那个跳啊、飞呀的,想着就瘆的慌,吓得也不敢回家进花园抄近道了,绕着花园边,跑到到南大街上见着路灯才回的家。
  
        德贝子园大门朝南,门前特是开阔,出园子就是一个缓缓的大下坡【图片上还能看出斜坡,那时两边的路牙子和栏杆都没有】,走老远才到御道边,冬天就盼着下雪,雪后这里就是我们小孩子的天然滑冰场,最牛的“冰鞋”是白塑料底的片懒,就是穿了很久的,鞋底磨的贼光,苍蝇落在上面都能劈叉的那种。一群孩子,从大门里开始助跑,一个个的滑出去,看谁滑的远,滑的好的扎把着两手能滑出几十米,手艺差的半路就摔倒了,跟在后面的就噗鲁、噗鲁趴下一片,连滚带爬的我好不容易从冰上站起来,又被后面滑下来的撞了个老头钻被窝,在这玩一天站着时候少,躺着时候多。那照样是热火朝天的,虽然鼻子、脸巴子冻得通红,可头上却冒着袅袅的白烟。天黑了,四周的老房子黑黢黢的,我踏着咯吱、咯吱的白雪往家走,心里还在总结着老摔跟头的经验教训“我以为滑不好,老摔倒的主要原因,就是硬件有问题,那就是我的“鞋”,它们都是承接哥哥姐姐的,传到我这多半残疾了,四面透风不说,还十分的散漫,不能紧密团结在脚的周围”。即便那样也是非常高兴的一天,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乐着就进了家门“妈我回来了!”我妈回头一看就差哭的过了,一个浑身透湿带着冰碴的小鬼儿,咧着三个大嘴还乐呢!【两只鞋都开绽了】。德贝子园西边是泄水湖,另一边是三角地,御道就是从三角地、德贝子园、泄水湖的南岸经过,所以最是宽阔。

海淀的故事【14】

6. 海淀的故事【13】

海淀的故事【13】海淀南大街、三角地(一)
  
 小留流第118篇
  
 
  
  
       东大院拆迁了,房东啊、老住户什么的就像刚刚结束了一场盛宴,拎包的、推独轮车的、仨一群俩一伙的鸟兽散了,民国时期人口少,房子也好找。海淀镇上人口归拢包堆,也就三千多人,家父首选镇上赁房子。自从康雍乾入住海淀镇开始,300年来生生息息,一直到1999年被整个掀翻的那年,它一直顽强而沧桑的站在那里,但后来镇上人口多的可就了不得了。
  
       话说海淀镇上有一条最宽的大街叫“海淀南大街”【如图】,又是唯一的一条斜街,这条大街从黄庄开始,斜么插的冲进了海淀镇,几乎角对角的把四四方方的海淀镇劈开了。史书中只提到海淀南大街上,买卖铺子少。至于
  
 一、为什么是斜街?
  
 二、为什么买卖铺子少?
  
 三、为什么路最宽?
  
 似乎找不到什么详细论述。今天小留流从“人文”视角解读一下这些疑点!只为大家开心一笑而已。
  
       一说“为什么是斜街?”自从康熙入住畅春园以后,他特别的喜欢海淀这个家,抽个功夫就往海淀跑。从紫禁城出来走陆路,过了北下关就能看到海淀的标志性建筑黄庄双关帝庙【现存翻新的双关帝庙】。黄庄位于海淀镇的东南角,而畅春园正好在海淀镇的西北角,整个一个大对角。你想啊!皇上是谁啊?那是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的主,你让他成天介绕小道,钻胡同什么的?有句老话说了“姥姥”。于是1689年从黄庄直对着畅春园,角对角开了一条大道,起名叫“海淀南大街”。无独有偶,1989年第二个“姥姥”来了,在海淀区政府和公安局门前,开了一条大道,起名“海淀大街”,自此镇上又多出了一条大街【现存海淀大街】。1999年的时候,来了第三个“姥姥”,那脾气更大了,管它什么街呀、胡同呀,抬手就把海淀镇给掀了,咔嚓一铁锹就给挖空了,咕咚一下子,码那了一个新世界,起名“中关村西区”。
  
       话扯远了还说斜街吧!从黄庄进入“海淀南大街”走到西头有个五岔路口,这儿叫“西岔”顾名思义就是岔路口,过了西岔就是一座桥叫“龙凤桥”,你听这名字“龙凤桥”就知道这桥非同小可,能从这桥上过的不是龙就是凤啊,过了桥不远就是畅春园的大宫门。这下子明白了,这条斜街感情是皇上“抄近道”走出的路啊!就是不知道皇上会不会加塞?
  
       二说“为什么买卖铺子少?”由于海淀南大街是皇家御道,又在皇上家门口,常听老人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原来那孟老太太费劲巴力,就是为找几个门当户对、说的来的邻居一块过日子;畅春园的老康家,周围的邻居也一定是门当户对的,你就看吧!不是老米家就是老豆家,最不济也得玉米面家;平头百姓,买卖商铺自然也就不多了。你想啊!小百姓好不容易开个小买卖,开张咣、咣一放炮,正赶上皇上遛弯,裤衩一声、吓了一个大屁股墩,完鸟,刚拿到手还带着油墨味的营业执照没了。再打个比方,现如今你去长安街边上开个瓜果梨桃的小店,估计变成干果的时候,你这买卖都不一定开的了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