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吗?

2024-05-13

1. 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吗?

1.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计数、计算以及推理需要。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做缺不了对事物的计数、各种数量之间的计算以及比较相
关的量,这里都需要用到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只是在一般生活中需要的都是相对比
较简单的知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也容易得到,所以就感觉不到是在应用数学。
2.锻炼人的思维水平以及思维品质,如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科学是一种严谨、缜密的科学,所以在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锻炼人的
思维,通过学习数学可以锻炼人做事时候思路清晰、依照科学规律办事,根据已知和未
知事物之间的联系推断事物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果的能力。
这也就是某些重点大学法学系对考生数学成绩要求比较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学习数
学对干锻炼大脑来说可以起到类似体育锻炼对身体的作用。
3.数学学习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数学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性学科,她可以如同计算机的系统,可以在思想上可技术上支持不同应用科学的深入发展,这点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讲应该有比较深刻的
理解和体会,人类科学史上也有众多的例子可以说明,电磁理论之父的麦克斯韦通过数
学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和特征
开创了科学的新时代;牛顿利用数学原理和开普勒三定律推导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理,华
人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坦言数学在他科学生涯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也有学者把信息时代也称作数学时代,由此可见学习好数学知识对于学习其它科学的重要意义。
4.学习数学可以体会和学习数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
风,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尤其是历史上无数为数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数学家,无不是兢兢业业、刻苦勤
奋、勇于创新的伟人,通过学习他们所创造的知识可以深刻体会他们所创造出来知识的巨大力量和人格力量,使自己的精神得到震撼和熏陶。

《数学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	
推荐度

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吗?

2. 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

(一)   同类相关问题的研究

1.      问题一:他人研究成果的罗列——承担他人研究成果的“宣传员”。

例如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人们思维活动的本质特点在于它不仅与感性认识互相联系着,而且与语言互相联系着,即思维的概括必需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数学思维也不例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且用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这就使数学完全脱离了具体的事实,仅考虑形式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掌握数学语言,建构数学思维的过程,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最为抽象、最为概括的学科。由于数学既是演绎科学,又是归纳科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验科学,数学思维具有“实验、猜测、想象、直觉、灵感”等特点,因此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难度较其它学科更大。

教学实践也表明,虽然经过许多努力,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困难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数学学科的特征以外,还与他们掌握数学语言的水平息息相关。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的特点及掌握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同时,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丰富学生数学语言系统,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对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自“初中生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

例如2:

一个国家要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必须要提高国民素质。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现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多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忘却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

理论依据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深刻的意识到语文联系生活的重要意义。刘国正先生曾提出:“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气沉沉。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至于思想教育,那更是只有与生活和思想相结合才能奏效。” “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立足课堂,还要看到其它各科、校园、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王尚文说:“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把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读、写、听、说融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实现完美的自我。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使两者合流,我们也能够使两者合流。”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基于以上情况,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二期课改的核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的观点,我们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充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积极开展了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对策:对比分析,阐述他人研究结论对自己开展课题的启示,依据等;或发现他人研究未解决的问题。

2.      问题二:“研究表明”成为口头禅,多是自己的想法或是常识性道理。但为了增加可信度,冠以“研究表明”或“多数研究表明”。

对策:规范的应该“某某研究表明”或注释

3、  问题三:填补空白或“国内外很少有人研究”

例如:

…………..目前见之于书报的一些研究性课题,基本上采用独立性课题,比如浙江瑞安中学“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江苏戚墅堰铁路中学《陶潜诗文价值历史变化》、我市大同中学“知识论的探索”七宝中学“开放型主题活动课程”、华师大二附中“小课题研究”等等。日本、法国的一些学校也都是这种方式。至于采用完全融合式课程形态,从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有部分学校进行过尝试和实践,国内少见,见到的基本附属于综合研究或其他研究,未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选自“高中语文单元拓展型研究型学习试验研究”课题)

对策:谨慎陈述

(二)   外文文献研究问题

问题一: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给人感觉自己对国外教育发展动态非常了解,但是在参考文献中没有1篇是有关文章。

对策:只要是有价值的课题,且我们未能很好解决或你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都是可以进行研究。没必要用洋人壮胆。

3. 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

(一)   同类相关问题的研究


1.      问题一:他人研究成果的罗列——承担他人研究成果的“宣传员”。


例如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人们思维活动的本质特点在于它不仅与感性认识互相联系着,而且与语言互相联系着,即思维的概括必需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数学思维也不例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且用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这就使数学完全脱离了具体的事实,仅考虑形式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掌握数学语言,建构数学思维的过程,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最为抽象、最为概括的学科。由于数学既是演绎科学,又是归纳科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验科学,数学思维具有“实验、猜测、想象、直觉、灵感”等特点,因此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难度较其它学科更大。


教学实践也表明,虽然经过许多努力,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困难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数学学科的特征以外,还与他们掌握数学语言的水平息息相关。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的特点及掌握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同时,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丰富学生数学语言系统,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对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自“初中生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





例如2:


一个国家要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必须要提高国民素质。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现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多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忘却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


理论依据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深刻的意识到语文联系生活的重要意义。刘国正先生曾提出:“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气沉沉。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至于思想教育,那更是只有与生活和思想相结合才能奏效。” “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立足课堂,还要看到其它各科、校园、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王尚文说:“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把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读、写、听、说融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实现完美的自我。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使两者合流,我们也能够使两者合流。”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基于以上情况,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二期课改的核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的观点,我们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充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积极开展了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对策:对比分析,阐述他人研究结论对自己开展课题的启示,依据等;或发现他人研究未解决的问题。





2.      问题二:“研究表明”成为口头禅,多是自己的想法或是常识性道理。但为了增加可信度,冠以“研究表明”或“多数研究表明”。


对策:规范的应该“某某研究表明”或注释





3、  问题三:填补空白或“国内外很少有人研究”





例如:


…………..目前见之于书报的一些研究性课题,基本上采用独立性课题,比如浙江瑞安中学“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江苏戚墅堰铁路中学《陶潜诗文价值历史变化》、我市大同中学“知识论的探索”七宝中学“开放型主题活动课程”、华师大二附中“小课题研究”等等。日本、法国的一些学校也都是这种方式。至于采用完全融合式课程形态,从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有部分学校进行过尝试和实践,国内少见,见到的基本附属于综合研究或其他研究,未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选自“高中语文单元拓展型研究型学习试验研究”课题)





对策:谨慎陈述





(二)   外文文献研究问题


问题一: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给人感觉自己对国外教育发展动态非常了解,但是在参考文献中没有1篇是有关文章。


对策:只要是有价值的课题,且我们未能很好解决或你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都是可以进行研究。没必要用洋人壮胆。

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

4.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

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感觉到数学,体会到数学,所以,数学是与生活同行,与我们同行。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马路上,在市场里,在学校中,随处都可以见到。例如:学生每天几点上课?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是多长?休息时间是多长?就像这样简单而又琐碎的问题,却在大千的世界里构成一连串美丽而奇妙的数学问题。从那高高的海岸红木,那巨大的加利福尼亚美洲杉,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活在世上的东西。在它上面我们能够发现一些诸如同心圆、同心圆柱、平行线、概率、螺线以及比,等数学概念。再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就可以折叠出不同的形状和式样。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这句话的最后一句令我感受至深。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每天用的最多的还是数学。 
  
   而如今祖国的花朵们,却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数学呢? 
  
   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球赛记分……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课本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什么是利率?是打4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6折的便宜?“闭门读书的学生,想学好现在的'数学,难。”大家纷纷说道。 
  
   教育专家指出,以前考试过分强调解题技巧,试题人为编造严重,故意设置陷阱和障碍,造成数学教育变成解题训练,学生陷入题海战。 
  
   而现在的应用题不仅题长,有时达200多字,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要求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了解生活常识,在读懂了试题内容后,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把答案放到生活中来。学生要有“数学问题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相关训练加以巩固。 
  
   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的生活实践能力呢?我认为真正的学好数学,不是死记硬背书上的定义、法则,而是灵活运用知识,在生活中也能活学活用。仅仅常被人们忽略的东西,在考试时总是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措手不及。所以,生活中的每一个东西,每一种物体都要留心观察,仔细的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网上找到了答案。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实际的解决问题时,用的方法很简单却又很实用。在孩子一年级时,家长每天都带孩子去买菜,让他从生活中直接发现数学的存在,并要求孩子准确的算出买菜要付多少钱,哪一家的菜质量好又便宜;在孩子上三年级时,家长能够主动要求孩子担任家里的“小小计算员”来负责家里的水、电费计算以及交款;在五年级时,让孩子独立解决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在六年级时,家长出门逛街总要拉着孩子一起逛,是打八折便宜,还是买一赠一实惠?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只有真正的认识数学,发现数学,才会爱上数学。

5. 数学教学如何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激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
    对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思考,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5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 “一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
    如在教学低年级应用题“一本书已经看了45页,还剩28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这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学生来讲,无疑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让学生分析想象思考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要适时加以“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起一本书,加做翻阅动作,边说已经看了45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有28页,怎样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我用稍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起来成整本书,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学关系,正确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中教师适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育教学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
    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创造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获取数学知识 
    通过演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演示操作、动手实验、动态表演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学生思维。比如,(1)讲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四根相同的火柴摆一个三角形,学生摆不成,为什么呢?怎样的三边才能构成三角形呢?(2)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我设计了折纸游戏与乘方的奥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20次,相当于多少层楼高?我抓住时机提出“乘方”。(3)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测量三个内角,计算三角形内角和,再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看看拼在一起有何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
    (4)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位同学发一根60cm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矩形,问谁能弯的面积最大?(5)教学路程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遇”“追及” “相向”“同向”这些概念,我用Flash课件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对于环形跑道中的相遇问题,我请两位同学在跑道上演示相向而行相遇,同向而行追及,使静态的应用题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化难为易。像这样,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演一演、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活泼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比如教学总体、样本时,我布置课前作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书面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我市某高中、某小学以及我校的各年级的学生人数,视力低下的人数,并计算近视率。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展示调查成果,并适时提出问题:“可以调查全国中小学生的近视情况吗?”于是引出“总体、样本,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统计问题。
    再比如:在函数教学中有一道选择话费方案的题目。我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请你结合实际设计一个合理的节省话费的方案。”课后学生很有兴趣地进入学习情境。在小组展示成果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包括:分钟通话费、包月通话费、网内通话费,如意通、神州行等问题,设计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问题之新颖,令我不敢相信。像这种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主的作业既是一种生活实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深入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能力,使数学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不同生活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讲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五指歌》的视频动画,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歌中进一步巩固了对1-5的认识。这时教师引出了今天的新内容6和7。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数学教学如何生活化

6.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

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感觉到数学,体会到数学,所以,数学是与生活同行,与我们同行。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马路上,在市场里,在学校中,随处都可以见到。例如:学生每天几点上课?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是多长?休息时间是多长?就像这样简单而又琐碎的问题,却在大千的世界里构成一连串美丽而奇妙的数学问题。从那高高的海岸红木,那巨大的加利福尼亚美洲杉,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活在世上的东西。在它上面我们能够发现一些诸如同心圆、同心圆柱、平行线、概率、螺线以及比,等数学概念。再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就可以折叠出不同的形状和式样。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这句话的最后一句令我感受至深。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每天用的最多的还是数学。 
  
   而如今祖国的花朵们,却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数学呢? 
  
   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球赛记分……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课本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什么是利率?是打4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6折的便宜?“闭门读书的学生,想学好现在的数学,难。”大家纷纷说道。 
  
   教育专家指出,以前考试过分强调解题技巧,试题人为编造严重,故意设置陷阱和障碍,造成数学教育变成解题训练,学生陷入题海战。 
  
   而现在的应用题不仅题长,有时达200多字,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要求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了解生活常识,在读懂了试题内容后,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把答案放到生活中来。学生要有“数学问题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相关训练加以巩固。 
  
   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的生活实践能力呢?我认为真正的学好数学,不是死记硬背书上的定义、法则,而是灵活运用知识,在生活中也能活学活用。仅仅常被人们忽略的东西,在考试时总是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措手不及。所以,生活中的每一个东西,每一种物体都要留心观察,仔细的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网上找到了答案。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实际的解决问题时,用的方法很简单却又很实用。在孩子一年级时,家长每天都带孩子去买菜,让他从生活中直接发现数学的存在,并要求孩子准确的算出买菜要付多少钱,哪一家的菜质量好又便宜;在孩子上三年级时,家长能够主动要求孩子担任家里的“小小计算员”来负责家里的水、电费计算以及交款;在五年级时,让孩子独立解决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在六年级时,家长出门逛街总要拉着孩子一起逛,是打八折便宜,还是买一赠一实惠?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只有真正的认识数学,发现数学,才会爱上数学。

7. 数学教学如何走向生活化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下面结合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如学习《购物》单元“买衣服”一节时,我带领学生分小组到服装商场参观学习,让学生认真观察买衣服的具体情景、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让学生亲自用人民币演示购物的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了计算中的算理。然后,再让学生用学到的计算方法,到市场或商店买东西。从而深刻体验并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数学语言生活化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但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在教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先后寻找多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工程队、鸭子、粽子、大饼等,最终终于让学生从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爱数学。
2、数学概念生活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循循诱导。
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3、数学问题(例题)生活化和实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月还是平月,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数学学习生活化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而学具、实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
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在每张座位上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品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橡皮5角,一支铅笔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桌位各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定会争先恐后地想为教师出谋划策。
5、数学作业生活化
现在小学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如在教长方体的特征时,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个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数学教学如何走向生活化

8. 怎样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正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就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抽象化,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一项日常活动,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这不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吗?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怎样用,用在什么地方,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探讨。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走出“为了数学而教数学”的“怪圈”,应走一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切依靠生活,一切为了生活”的教学路线。
一、目标定位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因而目标应全面、科学。如果片面重视知识性、情感性目标,只强调这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养成什么品质,并以此来衡量一节课的好坏,而弱化了掌握知识、技能及养成良好品质的最终目的,这无形中就会把数学知识局限为课堂知识、书本知识,数学教学也只在课堂、书本之间打转,形成了“纸上谈兵”的模式。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以“用”为出发点,要密切联系实际,在注重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的同时,关注知识、技能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功效。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知识的生活背景,同时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就像有关计算的教学,如果不盲目于算理的推导,而是把计算题编成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就是算理的推导过程,如人教版第六册“乘法估算”一课,就是从买篮球这一事件中,使学生明白估算的作用和方法。对于计算教学,我认为都可以把它溶入到具体的生活事件中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计算的枯燥无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内容设计生活化。
现行教材的内容体现了地域性、时代性,对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而言,对相同的内容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如“利息”的相关内容对城镇学生来说,易被理解,而对一些山区农村的学生来说,则比较陌生了;对于“出米率”而言,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比城市学生丰富。目前,正风起云涌的课程改革的教材多样化正正视着这一问题。所以,内容处理要灵活,应以“适”为出发点,立足于学生对知识有“亲切感”,要使学生通过书本,了解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应还有生活,应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对于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要适当进行调整、修改。
三、方法运用生活化。
教师上数学课都热衷于利用各种直观教具,乃至于多媒体,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然而,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让学生“在学中生活,在生活中学”。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知识,课后却易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用”的巩固;也不难发现,课堂上的“知识能手”,在实际生活面前常常却“手足无措”。数学不是“纸上谈兵”,如果仅在理论上打转,就无法让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也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解决生活问题的功效。因此,数学教学更应讲究“实战演习”,“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不仅要设计室内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设计“实景重现”,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其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去思考问题的解决。
四、组织安排生活化。
高效的课堂在于组织,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我们一般把教学固定在课堂上,不管是直观的内容,还是抽象的内容,都在教室里进行着,尽管周围有知识的原型,如商贸活动、统计活动等,教师往往考虑组织的困难,很少“走出去”,很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探求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应依托家庭、社会的力量,积极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组织学生面对生活实境去寻找、感受数学知识的存在和应用。如对于“分”的认识,就可以让学生到室外去走一走,感觉1分钟可以走多远。再如“利息”的教学就可以到周边的银行去调查等等。
五、评价体系生活化。
我们平时过多注重知识内容本身的东西,诸如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等,往往忽视了内容是否联系实际,理解是否密切生活,往往只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却极少注重学生的“生活反映”;对学生的测评也较多地局限在对一些知识的简单迁移上,忽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测评。所以,评价实施要“两手抓”,一手抓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一手抓学生应用意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教学的“航标”的作用,只有在评价体系中融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指引教学的“机车”弛骋在生活航线上。所以,我们对教学评价的设计,应像计算机考试,既考虑理论知识,也考虑上机操作,把数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另外,评价体系的生活化还体现在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上,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同的发展,在课堂上尽管老师在努力创造“人人有自尊,人人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仍然难有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多鼓励,给予更多的信任,用自己炽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如可以把班级分成5人一个小组,记录每个学生课堂表现:如完成作业、知识探索的金点子、动手操作等必须内容,一次突出表现加一个“星”,五个“星”换一面红旗,5面红旗换一张成长卡,并阶段性地进行评比,看谁的成长最快!这本记录本由五个组员轮流保管记载,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主动性
数学是车,生活是轨,只有让“数学之车”行驶在“生活之轨”上,才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