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2是什么材料

2024-05-15

1. ADH2是什么材料

ADH2又名ADH1B,其主要功能是在肝脏内将乙醇分子的两个氢原子脱掉转化成中间产物乙醛,再经代谢最终生成水和CO2。

ADH2是什么材料

2. 乙醇脱氢酶的来源和应用


3. 怎样拿到生物基因数据文件

1.什么是vcf文件
VCF是用于描述SNP(单个碱基上的变异),INDEL(插入缺失标记)和SV(结构变异位点)结果的文本文件。在GATK软件中得到最好的支持,当然SAMtools得到的结果也是VCF格式,和GATK的CVF格式有点差别。
2.VCF的主体结构
##fileformat=VCFv4.2
##fileDate=20090805
##source=myImputationProgramV3.1
##reference=file:///seq/references/1000GenomesPilot-NCBI36.fasta
##contig=
##phasing=partial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FILTER=
##FILTER=
##FORMAT=
##FORMAT=
##FORMAT=
##FORMAT=
#CHROM POS     ID        REF    ALT     QUAL FILTER INFO                              FORMAT      NA00001        NA00002        NA00003
14370   rs6054257 G      A       29   PASS   NS=3;DP=14;AF=0.5;DB;H2           GT:GQ:DP:HQ 0|0:48:1:51,51 1|0:48:8:51,51 1/1:43:5:.,.
17330   .         T      A       3    q10    NS=3;DP=11;AF=0.017               GT:GQ:DP:HQ 0|0:49:3:58,50 0|1:3:5:65,3   0/0:41:3
1110696 rs6040355 A      G,T     67   PASS   NS=2;DP=10;AF=0.333,0.667;AA=T;DB GT:GQ:DP:HQ 1|2:21:6:23,27 2|1:2:0:18,2   2/2:35:4
1230237 .         T      .       47   PASS   NS=3;DP=13;AA=T                   GT:GQ:DP:HQ 0|0:54:7:56,60 0|0:48:4:51,51 0/0:61:2
1234567 microsat1 GTC    G,GTCT  50   PASS   NS=3;DP=9;AA=G                    GT:GQ:DP    0/1:35:4       0/2:17:2       1/1:40: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从范例上看,VCF文件分为两部分内容:以“#”开头的注释部分;没有“#”开头的主体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注释部分有很多对VCF的介绍信息。实际上不需要本文章,只是看看这个注释部分就完全明白了VCF各行各列代表的意义。 
主体部分中每一行代表一个Variant的信息。
3.怎么解释Variation
CHROM:表示变异位点是在哪个contig 里call出来的,如果是人类全基因组的话那就是chr1…chr22,chrX,Y,M。
POS: 变异位点相对于参考基因组所在的位置,如果是indel,就是第一个碱基所在的位置。
ID: variant的ID。 如果call出来的SNP存在于dbSNP数据库里,就会显示相应的dbSNP里的rs编号;若没有,则用’.’表示其为一个novel variant。
REF和ALT: 在这个变异位点处,参考基因组中所对应的碱基和研究对象基因组(Variant)中所对应的碱基。
QUAL: Phred格式(Phred_scaled)的质量值,可以理解为所call出来的变异位点的质量值。表 示在该位点存在variant的可能性;该值越高,则variant的可能性越大; 
计算方法:① Q=-10*lgP,Q表示质量值;P表示这个位点发生错误的概率。 
②Phred值Q = -10 * lg (1-p) ,p为variant存在的概率; 
通过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值为10的表示错误概率为0.1,该位点为variant的概率为90%。 
同理,当Q=20时,错误率就控制在了0.01。
FILTER: 使用上一个QUAL值来进行过滤的话,是不够的。理想情况下,QUAL这个值应该是用所有的错误模型算出来的,这个值就可以代表正确的变异位点了,但是事实是做不到的。因此,还需要对原始变异位点做进一步的过滤。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对变异位点进行过滤,过滤完了之后,在FILTER一栏都会留下过滤记录,如果是通过了过滤标准,那么这些通过标准的好的变异位点的FILTER一栏就会注释一个PASS,如果没有通过过滤,就会在FILTER这一栏提示除了PASS的其他信息。如果这一栏是一个“.”的话,就说明没有进行过任何过滤。
INFO: 这一行是variant的详细信息,内容很多,以下再具体详述。
例子:
##fileformat=VCFv4.0 
##FILTER= ##FORMAT= ##FORMAT= ##FORMAT= ##FORMAT= ##FORMAT=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INFO= ##UnifiedGenotyperV2="analysis_type=UnifiedGenotyperV2 input_file=[TEXT CLIPPED FOR CLARITY]" 
#CHROM POS ID REF ALT QUAL FILTER INFO FORMAT NA12878 
chr1 873762 . T G 5231.78 PASS AC=1;AF=0.50;AN=2;DP=315;Dels=0.00;HRun=2;HaplotypeScore=15.11;MQ=91.05;MQ0=15;QD=16.61;SB=-1533.02;VQSLOD=-1.5473 GT:AD:DP:GQ:PL 0/1:173,141:282:99:255,0,255 
chr1 877664 rs3828047 A G 3931.66 PASS AC=2;AF=1.00;AN=2;DB;DP=105;Dels=0.00;HRun=1;HaplotypeScore=1.59;MQ=92.52;MQ0=4;QD=37.44;SB=-1152.13;VQSLOD= 0.1185 GT:AD:DP:GQ:PL 1/1:0,105:94:99:255,255,0 
chr1 899282 rs28548431 C T 71.77 PASS AC=1;AF=0.50;AN=2;DB;DP=4;Dels=0.00;HRun=0;HaplotypeScore=0.00;MQ=99.00;MQ0=0;QD=17.94;SB=-46.55;VQSLOD=-1.9148 GT:AD:DP:GQ:PL 0/1:1,3:4:25.92:103,0,26 
chr1 974165 rs9442391 T C 29.84 LowQual AC=1;AF=0.50;AN=2;DB;DP=18;Dels=0.00;HRun=1;HaplotypeScore=0.16;MQ=95.26;MQ0=0;QD=1.66;SB=-0.98 GT:AD:DP:GQ:PL 0/1:14,4:14:60.91:61,0,2551234567

到现在,我们就可以解释上面的例子:
chr1:873762 是一个新发现的T/G变异,并且有很高的可信度(qual=5231.78)。
chr1:877664 是一个已知的变异为A/G 的SNP位点,名字rs3828047,并且具有很高的可信度(qual=3931.66)。
chr1:899282 是一个已知的变异为C/T的SNP位点,名字rs28548431,但可信度较低(qual=71.77)。
chr1:974165 是一个已知的变异为T/C的SNP位点,名字rs9442391,但是这个位点的质量值很低,被标 成了“LowQual”,在后续分析中可以被过滤掉。
FORMAT 和 NA12878:这两行合起来提供了’NA12878′这个sample的基因型的信息。’NA12878′代表这该名称的样品,是由BAM文件中的@RG下的 SM 标签决定的。
Vcf文件看起来很复杂,挺吓人的样子,但是里面大部分都是一些tags,而这些tags基本上都是在VASR中过滤用的,能够理解每个tags的意思最好,如果实在不理解也就不用管了。其实最关键的信息也就是那么几列:
chr1 873762 . T G [CLIPPED] GT:AD:DP:GQ:PL 0/1:173,141:282:99:255,0,255
chr1 877664 rs3828047 A G [CLIPPED] GT:AD:DP:GQ:PL 1/1:0,105:94:99:255,255,0
chr1 899282 rs28548431 C T [CLIPPED] GT:AD:DP:GQ:PL 0/1:1,3:4:25.92:103,0,26
其中最后面两列是相对应的,每一个tag对应一个或者一组值,如:
chr1:873762,GT对应0/1;AD对应173,141;DP对应282;GQ对应99;PL对应255,0,255。
GT: 表示这个样本的基因型,对于一个二倍体生物,GT值表示的是这个样本在这个位点所携带的两个等位基因。0表示跟REF一样;1表示表示跟ALT一样;2表示第二个ALT。当只有一个ALT 等位基因的时候,0/0表示纯和且跟REF一致;0/1表示杂合,两个allele一个是ALT一个是REF;1/1表示纯和且都为ALT; The most common format subfield is GT (genotype) data. If the GT subfield is present, it must be the first subfield. In the sample data, genotype alleles are numeric: the REF allele is 0, the first ALT allele is 1, and so on. The allele separator is ‘/’ for unphased genotypes and ‘|’ for phased genotypes.
0 - reference call
1 - alternative call 1
2 - alternative call 2
AD: 对应两个以逗号隔开的值,这两个值分别表示覆盖到REF和ALT碱基的reads数,相当于支持REF和支持ALT的测序深度。
DP: 覆盖到这个位点的总的reads数量,相当于这个位点的深度(并不是多有的reads数量,而是大概一定质量值要求的reads数)。
PL:对应3个以逗号隔开的值,这三个值分别表示该位点基因型是0/0,0/1,1/1的没经过先验的标准化Phred-scaled似然值(L)。这三种指定的基因型(0/0,0/1,1/1)的概率总和为1。如果转换成支持该基因型概率(P)的话,由于L=-10lgP,那么P=10^(-L/10),因此,当L值为0时,P=10^0=1。因此,这个值越小,支持概率就越大,也就是说是这个基因型的可能性越大。
GQ: 表示最可能的基因型的质量值。表示的意义同QUAL。Phred格式(Phred_scaled)的质量值,表示在该位点该基因型存在的可能性;该值越高,则Genotype的可能性越 大;计算方法:Phred值 = -10 * log (1-p) p为基因型存在的概率。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chr1    899282  rs28548431  C   T   [CLIPPED]  GT:AD:DP:GQ:PL    0/1:1,3:4:25.92:103,0,261

在这个位点,GT=0/1,也就是说这个位点的基因型是C/T;GQ=25.92,质量值并不算太高,可能是因为cover到这个位点的reads数太少,DP=4,也就是说只有4条reads支持这个地方的变异;AD=1,3,也就是说支持REF的read有一条,支持ALT的有3条;在PL里,这个位点基因型的不确定性就表现的更突出了,0/1的PL值为0,虽然支持0/1的概率很高;但是1/1的PL值只有26,也就是说还有10^(-2.6)=0.25%的可能性是1/1;但几乎不可能是0/0,因为支持0/0的概率只有10^(-10.3)=5*10-11。
VCF第8列的信息
该列信息最多了,都是以 “TAG=Value”,并使用”;”分隔的形式。其中很多的注释信息在VCF文件的头部注释中给出。以下是这些TAG的解释
AC,AF 和 AN:AC(Allele Count) 表示该Allele的数目;AF(Allele Frequency) 表示Allele的频率; AN(Allele Number) 表示Allele的总数目。对于1个diploid sample而言:则基因型 0/1 表示sample为杂合子,Allele数为1(双倍体的sample在该位点只有1个等位基因发生了突变),Allele的频率为0.5(双倍体的 sample在该位点只有50%的等位基因发生了突变),总的Allele为2; 基因型 1/1 则表示sample为纯合的,Allele数为2,Allele的频率为1,总的Allele为2。
DP: reads覆盖度。是一些reads被过滤掉后的覆盖度。
Dels: Fraction of Reads Containing Spanning Deletions。进行SNP和INDEL calling的结果中,有该TAG并且值为0表示该位点为SNP,没有则为INDEL。
FS:使用Fisher’s精确检验来检测strand bias而得到的Fhred格式的p值。该值越小越好。一般进行filter的时候,可以设置 FS < 10~20。
HaplotypeScore: Consistency of the site with at most two segregating haplotypes
InbreedingCoeff: Inbreeding coefficient as estimated from the genotype likelihoods per-sample when compared against the Hard-Weinberg expectation
MLEAC: Maximum likelihood expectation (MLE) for the allele counts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as the AC), for each ALT allele, in the same order as listed
MLEAF: Maximum likelihood expectation (MLE) for the allele frequency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as the AF), for each ALT alle in the same order as listed
MQ: RMS Mapping Quality
MQ0: Total Mapping Quality Zero Reads
MQRankSum: Z-score From Wilcoxon rank sum test of Alt vs. Ref read mapping qualities
QD: Variant Confidence/Quality by Depth
RPA: Number of times tandem repeat unit is repeated, for each allele (including reference)
RU: Tandem repeat unit (bases)
ReadPosRankSum: Z-score from Wilcoxon rank sum test of Alt vs. Ref read position bias
STR: Variant is a short tandem repeat








VCF (Variant Call Format) version 4.1 
The VCF specification is no longer maintained by the 1000 Genomes Project. The group leading the manage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format is the Global Alliance for Genomics and Health Data Working group file format team, http://ga4gh.org/#/fileformats-team
The main version of the specification can be found on https://github.com/samtools/hts-specs
This is under continued development, please check the hts-specs page for the most recent specification
A PDF of the v4.1 spec is http://samtools.github.io/hts-specs/VCFv4.1.pdf 
A PDF of the v4.2 spec is http://samtools.github.io/hts-specs/VCFv4.2.pdf
VCFTools host a discussion list about the specification called vcf-spec http://sourceforge.net/p/vcftools/mailman/
REF: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d5e3d3c0101qv1u.html
http://samtools.github.io/hts-specs/VCFv4.2.pdf
http://samtools.github.io/bcftools/bcftools.html
阅读全文

怎样拿到生物基因数据文件

4. 关于光面内质网的解毒功能的耐受性

酒精进入人体后在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变成乙醛,生成的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乙醇脱氢酶,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肝脏、植物及微生物细胞之中作为生物体内主要短链醇代谢的关键酶,它在很多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含锌金属酶,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
   曾有研究显示,乙醇脱氢酶可能导致患者对乙醇代谢依赖性的酗酒。研究人员初步检测到一个可能与酗酒有关的几个基因。如果这些基因变体编码的ADH2和ADH3进入慢代谢形式,可能会增加酗酒的风险。该研究发现,突变的ADH2和ADH3与亚洲人群酗酒有关。然而,事实是否真是如此,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但乙醇脱氢酶只起到催化作用,应该不会对酶本身有什么损害。

5. 为什么有的人喝了酒会脸红?

为什么喝酒有的人会脸红,有的人会脸发白?  让我们从脸红的原因说起吧。很多人以为是酒精导致的,其实不然,是乙醛引起的。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而脸部毛细血管的扩张才是脸红的原因。所以喝酒脸红的人意味着能迅速将乙醇转化成乙醛,也就是说有他们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 (alcohol dehydrogenase)。 不过我们不能忘了还有一种酶,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喝酒脸红的人是只有前一个酶没有后一个酶,所以体内迅速累积乙醛而迟迟不能代谢,因此会长时间涨红了脸。不过大家都有经验,当1-2个小时后红色就会渐渐腿去,这是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然后进入TCA循环而被代谢。  那么喝酒比较厉害的人是怎么回事呢?这些人往往越喝脸越白,到一个点突然不行了,烂醉如泥。那是因为这样的人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没有,主要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氧化(因为P450是特异性比较低的一群氧化酶)。那么,这样的人为什么会给人很能喝酒的感觉呢?那时因为他们靠体液来稀释酒精,个头越大感觉越能喝酒。在正常情况下,酒精浓度要超过0.1%他们才会昏迷,对大多数南方人来说是半斤白酒,而北方人由于体型大,可以喝到8两到一斤白酒。但不管什么人,如果他是脸越喝越白型的,最好不要超过半斤,不然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即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脱氢酶会怎样呢?他/她就是传说中的酒篓子。如何判断他/她是不是酒篓子呢?看是不是大量出汗。因为如果两个酶都高活性,酒精迅速变成乙酸进入TCA循环而发热,所以大量发热而出汗。碰到这样的人你只能自认倒霉,就是十个八个正常人也斗不过他。好在这样的人不多,大概10万分之一左右吧。  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喝酒脸红的人其实不容易伤肝脏,而和酒脸白的人特别容易伤肝脏。红脸的人大家一般少劝酒,因此喝得少,酒后发困,睡上15-30分钟就又精神抖擞了。而白脸的则往往不知自己的地线,在高度兴奋中饮酒过量,直到烂醉。他们体内的酒精由于没有高活性的酶处理而发生积累,导致肝脏损伤。酒精性肝损伤一般只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红脸的人可以连续几餐即便喝吐了也喝酒,而白脸的人需要更多时间的休息,因为酒精的代谢需要一两天的时间。  顺便提一下,根据有关研究江浙两省的人(古代吴国和越国的后代)似乎是红脸基因的起源地,也就是说这些人多数带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而北方人多数是白脸型的。那么如果你是北方出生的,又是红脸型的,说明什么呢?答案是明显的,因为红脸基因是显性基因。  喝酒的同时要多喝白开水(也是酒里掺水的一种,呵呵),千万不要喝茶水

为什么有的人喝了酒会脸红?

6. 转基因是什么意思?

植物农业中的生物技术是指从一种植物或有机物中,人为复制基因,将所需性状用于另一种植物的过程.其最终生长出来的就是转基因生物.大家通常说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指转基因农作物及其加工产品.根据2014年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数据,全球一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这些作物中可食用或用于食品或饲料加工的主要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木瓜、马铃薯、甜菜、苜蓿、茄子、西葫芦等.

7. 酗酒症的科学研究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拥有全美领先的alcohol酒精研究中心,来自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科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动物行为学的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试图寻找到酒精成瘾的生理和遗传原因。他们建立了一系列不同基因型小鼠模型,这些小鼠对酒精的需求和耐受有很大差异。一种黑色小鼠是实验室的喝酒“王子”,只要给与它掺入酒精的流体食物,他就会一直不停的喝,一直到醉醺醺晕倒在笼子里。而另一种棕色小鼠则对一切掺入酒精的食物非常拒绝。还有一些小鼠会浅尝辄止,很有分寸。同小鼠一样,对酒精的耐受和喜好因人而异,这主要取决于身体内代谢酒精的酶的数量和活性。亚洲人和犹太人相对较少的受到重度酒精依赖和酗酒症的困扰,相反,北欧人,俄罗斯人和南非人,则更容易“抱着酒瓶子不放”。编码酒精代谢酶的基因多样性是保护亚洲人和犹太人少喝酒的关键原因。酒精进入胃部和肠道会被吸收,部分被能代谢酒精的“乙醇脱氢酶(ADH)”代谢为乙醛。然后再依靠“ 乙醛脱氢酶 (ALDH)”和肝内的P450把乙醛氧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但在一定时间内人体只能产生一定的乙醛脱氢酶,饮酒过多代谢出来的剩余的乙醛便会残留在人体,进入重要器官以及中枢神经、血液,导致平常感受到的眩晕,恶心等一系列不适反应。其中脸红也是一种表现,被称为脸红反应(alcohol flushing reaction),也叫 “Asian flush” 或 “Asian glow”。 有一半的东亚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人等,体内有4种编码这些酶的基因,ADH2,ADH3,ALDH1,和ALDH2 。这些酶能够协同作用,或者加快乙醇转变为乙醛,或者减慢乙醛的分解,使得乙醛在体内大量的堆积。因此,亚洲人只要摄入一点酒精,就很快会产生乙醛的堆积,产生一系列不愉快的眩晕恶心呕吐的反应,从而停止继续的饮用。相反,由于缺少这些相应的基因,欧洲人则不容易产生乙醛堆积,所以在酒精带来的愉悦中流连忘返,形成饮酒的惯性。 (注:脸红与否是个体对乙醛的差别反应,而醉不醉取决于酒精对大脑以及小脑的麻痹作用。如果脸红反应强烈很有可能会阻止你继续喝酒,从而防止过度摄入酒精,这也许是我们说脸红不容易醉的部分原因)

酗酒症的科学研究

8. 喝酒后,大脑会发生哪些改变

  酒精与人的关系
  酒精是一种亲神经的麻醉剂,一次大量饮酒可出现急性神经精神症状。长期饮用可产生酒精依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各系统损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痴呆,常因合并感染而死亡率高。病因研究涉及遗传学、生物化学、酶学、神经内分泌学及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酒中毒中起一定作用,酒中毒发生率在一级亲属中比一般人群高 7 倍。酒精对大脑损害的敏感性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CT和神经心理测验研究表明,有些酒中毒病人有明显的大脑萎缩和脑功能异常;而另有一些酒中毒者,尽管饮酒时间和量相近,却无明显的大脑萎缩和脑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异常也不显著。
  酒精对大脑不同部位损害的敏感性也取决于遗传因素,有学者认为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对脑不同部位损害有程度上差异,它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一般来说,酒精神经毒性既损害了大脑皮层又损害基底节;而硫胺缺乏却对基底节、间脑、脑干上端和乳头体等部位损害较重,而且乳头体明显萎缩还是硫胺缺乏的特殊标志。
  对酒精神经毒性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人倾向出现大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而对硫胺缺乏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个体,则易于发展成短暂的 Wernicke-Korsakoff 综合征。
  还有少数个体对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具有双重易感性,酒精对这一人群的危害性就更大。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结合作用使基底节损伤更重。同时硫胺缺乏也会损害大脑皮层,导致大脑结构异常。补充硫胺治疗,亦无明显效果,因而他们容易发展成慢性顽固性 Korsakoff 综合征。
  2、生物化学与代谢研究
  饮酒后,几乎全部乙醇均在肝内代谢。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变为乙醛,乙醛脱氢酶又使之转变为乙酸,最终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饮酒后酒精很快通过血脑屏障。血中酒精浓度达 5~50mmol/L 时,称为酒精中毒浓度。血中酒精浓度达 110mmol/L 时能致命。
  酒精激活某些外援酶,产生毒性物质并蓄积。其产生的乙醛能与各种蛋白质结合成乙醛-蛋白质,乙醛和乙醛-蛋白质都有毒性,均导致大脑细胞死亡。
  研究表明,酒精改变神经元突触膜的流动性,改变钠通道,抑制钠内流,影响钙摄取,降低脑中钙含量和突触对钙的摄取,抑制神经突触的功能,导致脑皮层功能障碍。
  饮酒致硫胺(VitB1)缺乏,硫胺缺乏主要损害基底节,导致乳头体明显萎缩。硫胺缺乏使转铜酶、丙酮酸脱氢酶等酶活性下降,使类脂和蛋白质合成减少,发生三羧酸循环障碍,导致脑细胞酸中毒。
  酒精中毒患者基底节损伤,可致乙酰胆碱含量明显减少,进一步发展为痴呆。酒精抑制海马中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导致“记忆缺失”,即醒来后有几小时遗忘。
  3、神经内分泌学研究
  酒中毒性脑萎缩可能与 HPA 轴功能减退有关。可能是由于酒精神经毒性损害了下丘脑和垂体所致。神经放射学和神经内分泌学结合研究表明,戒酒1个月患者,第三脑室宽度和脑室脑比率 (VBR)与基础可的松水平呈负相关。
  4、心理因素
  调查表明,饮酒者往往为了解除焦虑。但是,长期主动饮酒导致日益严重的抑郁,不能正常睡眠及社会孤独。很多酒中毒患者有情感性精神病家族史。
  5、社会文化因素
  酒滥用与文化背景的关系非常复杂。不同国家、民族嗜酒比例不同。酒中毒与家庭、社会阶层、职业、婚姻状况等有关系,一般单身、离婚、丧偶者易酒依赖和酒中毒。
  酒精如何引起中毒
  酒精可直接损害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使脑细胞变性、坏死,造成神经细胞胞体萎缩和血流量下降,引起痴呆。
  陈淑霞报道,在慢性酒精中毒死亡者尸检中发现,大脑重量减轻,大脑皮质萎缩,大脑周围空间增大,脑室扩大及脑白质容量减少,镜下发现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萎缩、缺失,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减少;另外,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白质中水分含量增多,类脂减少,并有神经胶质增生、水肿、脱髓鞘等病理改变。
  有调查显示,摄入酒精 60g/d 和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为不饮酒者的 2~3 倍,但与缺血性卒中没有必然联系。
  来自 Framingham 的研究资料提示脑梗死的发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有人报道白人群体中有一种“J”字型相关曲线,即适量饮酒可预防卒中,较大量饮酒则增加卒中的危险度。对于那些不饮酒者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使卒中的危险度增加。
  然而,日本人和黑人群体中这种相关曲线并不明显。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报道认为近期酒精中毒引起缺血性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对危险度高达15,但其可信度值得怀疑。饮酒致缺血性卒中机制可能有下列几条途径:
  1、诱发心律不齐或心脏内壁异常运动而引起脑栓塞;
  2、诱发高血压;
  3、增强血小板聚集作用;
  4、激活凝血系统;
  5、刺激脑血管平滑肌收缩或使脑代谢发生改变是脑血流量减少。
  近年来,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酒依赖患者的发病机制与内源性阿片系统及群体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之间的关系的确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酒精与阿片类物质
  酒精与阿片类物质有相似作用,如引起欣快、出现耐受性及依赖性,两者中毒时亦有诸多相似表现。研究提示,阿片类物质依赖者的酒量随阿片的服用量增加而下降,而阿片戒断后酒量回升。
  饮酒与阿片类受体的相互影响,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增强阿片类受体的活动:
  1、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与儿茶酚胺结合,生成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四氢异喹啉碱(TIQ)。TIQ能直接兴奋阿片受体,故摄入酒精能产生吗啡样效应。
  2、酒精兴奋内源阿片类物质的释放,如β-内腓肽或脑啡肽,这样酒精间接兴奋阿片类受体。
  3、酒精提高阿片类受体对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敏感性,通过改变阿片类受体与阿片肽的亲和力而影响阿片受体的活性。
  研究提示,中、高剂量的阿片类物质会降低动物耗酒量,中断长期服用高剂量的阿片物质后,酒量会反弹到比基础酒量更高的水平;相反,低剂量阿片类物质可短暂地增加饮酒量。
  少量的酒精又会轻度兴奋阿片类受体的活动,进一步使饮酒加剧。内源性阿片系统可使脑内奖赏敏感区(伏隔核)的多巴胺释放增加,此区多巴胺活动增强是心理强化的生理基础。因此,酒精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系统激活伏隔核DA活动,来增加愉悦体验、强化饮酒行为。
  嗜酒的遗传素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
  嗜酒的遗传倾向无疑是由多基因决定的,多个基因调节着神经系统生物学因素。研究表明,嗜酒的遗传素质可能与个体内源性阿片系统对酒精的敏感性增加有关。
  家系调查
  嗜酒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嗜酒者的后代酒精中毒的发病率高。酒依赖家庭成员中,酒依赖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其一级亲属患酒依赖的危险性较对照组高 4~7 倍。
  近来临床研究人员对 6251 例酒依赖和 4083 例非酒依赖患者的家系进行回顾性总结发现,父或母为酒依赖者的子女,其酒依赖的发生率分别为 27% 和4.9%;30.8% 的酒依赖患者,至少有一位双亲同是酒依赖者。
  双生子研究
  较早的研究提示单卵双生子(MZ)与双卵双生子(DZ)的同病一致率可相差10倍;另一些研究考虑到饮酒的继发症状与“成瘾”症状在内,发现 MZ 和 DZ 的同病一致率并无明显差异。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 1033 对女性双生子的研究显示,酒依赖的同病一致率 MZ 为 26%~47%,DZ 为 12%~32%,总计遗传度为 50%~61%,提示遗传因素在女性酒依赖的患病中也起有重要作用。
  分子遗传学研究
  1、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基因多态性:
  ADH 和 ALDH 是参与体内醇代谢的主要酶,与酒依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乙醇代谢过程在不同个体和不同种族间都存在遗传差异。发现酒精中毒者 ALDH2 2等位基因频率比非酒精中毒者低 5 倍,酒精中毒组酶活性高的 ADH2 2 和 ADH3 1 等位基因的酶活力也比非酒精中毒组低。
  2、单胺氧化酶(MAO)基因:
  MAO 是分解体内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物质的重要酶,对体内乙醇代谢产生一定影响。MAO-A 对酒依赖的产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不是酒依赖发病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
  3、多巴胺(DA)受体基因:
  DA 在探索行为和食欲(包括寻酒行为)的神经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DA 转运体(DAT)能够阻止突触末端的神经传递,其基因的改变可引起一些成瘾行为的发生。
  4、5-HT 系统基因:5-HT2A 受体的功能及表达水平的不同是由 5-HT2A 受体基因多态性所决定的,5-HT2A 受体基因有 5 种多态性。
  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
  常见于 50~60 岁,男性多见,病程可持续数年,预后不良,部分慢性酒精中毒者,即使无严重的中毒史也可产生痴呆。常出现的症状如下:
  1、认知障碍:近事记忆减退,有逆行性遗忘,常有定向力尤其是时间定向力障碍,赘述但言语不清,随着病程延长,逐渐出现明显的智能障碍。
  2、精神症状:有幻视、幻听等丰富多彩的幻觉症状,错构症、虚构症、妄想加嫉妒妄想等,可有恐惧、兴奋、悲泣等情绪变化,失去自制力,行为怪异。
  3、神经症状: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手、舌及全身震颤。
  4、其他症状: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营养障碍、慢性胃炎、肝硬化等
  那些由酒精导致的脑病
  Marchiafave-Bignami 综合征
  胼胝体变性,也称为 Marchiafave-Bignami 综合征分急性和慢性。
  急性者表现为突发的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发作、构音障碍,甚至发展为植物状态。
  慢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痴呆、情感淡漠、精神运动迟缓、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部分或完全性大脑半球间失联合综合征(一侧半球不能对投射到另一侧半球的视觉或躯体感觉刺激做出反应)。主要为胼胝体脱髓鞘和坏死,可以累及其他部位的脑白质。
  病理特点:胼胝体对称性脱髓鞘、坏死和萎缩;也常累及附近白质和脑桥中央。
  影像学特征:
  CT表现:胼胝体压部、体部或膝部大片对称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
  磁共振表现:胼胝体压部、体部或膝部大片对称性的弥漫性肿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代表水肿和脱髓鞘;增强扫描无强化。慢性期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病例可出现胼胝体囊变和萎缩。


  Wernicke 脑病
  Wernicke脑病,也称 Wernicke-Korsakoff 综合征,由酒精中毒性痴呆及 Korsakoff 遗忘状态组合而成。临表多为急性起病,典型的三联症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精神障碍,并非所有病例都出现,影像学为确诊的主要依据之一。
  柯萨可夫精神病:
  缓慢起病,以记忆障碍为主,伴虚构或错构、定向力障碍,可有情感和动作迟钝。可发生程度不同的多发性神经炎,检查见肢体感觉障碍、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瘫痪。
  慢性酒精中毒性痴呆:
  缓慢起病,有严重的人格改变,记忆减退及智能障碍;社会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消失。脑电图可有低波幅慢波;脑CT示脑室扩大,大脑皮质特别是颞叶显著萎缩。
  病例特点:
  上脑干、下丘脑和脑室周围(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小灶性充血和出血;急性期主要以受累病变部位细胞性水肿为主;亚急性期主要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慢性期:神经元变性、坏死、缺失;神经纤维的松弛髓鞘结构变性、坏死;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细胞内水肿和斑点状出血等。
  影像学特征:
  第三、四脑室旁及导水管周围乳头体、四叠体、丘脑等部位异常密度及信号影。
  CT表现:中脑水管区的低密度改变。
  磁共振表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对称性高信号;液体饱和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明显高信号。急性期可有增强,有些少见部位如小脑齿状核、桥脑被盖、红核、中脑顶盖、尾状核及大脑皮质也可发生类似的影像改变。



  其他后果
  广泛皮层性脑萎缩
  影像学特征:与年龄不符的广泛的皮层萎缩,皮质变薄,脑沟、脑回增宽,部分伴有白质脱髓鞘,或与其他类型脑损害并存。
  
  小脑变性
  半数以上的患者可以合并大脑萎缩。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言语缓慢、行走不稳,部分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临床需要与遗传性共济失调鉴别。长期饮酒、伴有其他营养性疾病、影像学提示小脑萎缩、否认家族史为其诊断要点。
  影像学特征:小脑萎缩:以小脑蚓部萎缩为主;小脑皮层萎缩,小脑蚓部和橄榄体萎缩;脑池扩大:环池、小脑上池、枕大池等。
  
  脑白质脱髓鞘
  临表为精神障碍、行走困难、肌张力高、病理征阳性等。
  磁共振表现:皮层下白质及侧脑室周围:多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可以与其他类型影像学损害并存;胼胝体囊变、空洞、胼胝体分裂:提示胼胝体分层坏死是其典型的表现。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
  病理特点:桥脑基底部中央处对称性脱髓鞘;从中缝处开始,向两侧发展;髓鞘脱失严重,但神经细胞与轴突仍相对完整;无炎性反应。病灶可扩散至桥脑被盖,并向上波及中脑;不累及软脑膜下及脑室周围区。
  影像学特点:
  CT表现:桥脑基底部低密度区,无占位效应;一般不侵犯中脑和向后侵犯中央纤维束;病灶常累及前额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磁共振表现:急性期桥脑上部中央出现三角形、或对称性圆形卵圆形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增强扫描有显著异常强化;不累及脑室周围白质区;大脑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丘脑、纹状 体、中脑和小脑可见散在异常信号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