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如何运用?

2024-05-14

1.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如何运用?

货币政策有三: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现在一般采用的还是凯恩斯的相机抉择,就是逆经济形势操作,通货膨胀厉害的时候用紧缩政策,通货紧缩时要刺激经济就用宽松的货币政策。
1、法定准备金:如果央行要收紧流动性,把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一提高,商业银行就得把钱拿出来存到央行,相当于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达到了紧缩的目的。这个东东很有效,威力也很大。中国这种金融不发达的国家就好这一口。2010年内上调了6次。2、再贴现:首先解释贴现,贴现就是商人把未到期的票据拿到银行去兑现,因为没到期,就打个折扣卖给银行拿到现金,然后商业银行把未到期的票据打折扣卖个中央银行的行为要再贴现,如果央行要紧缩的话,就提高再贴现率就行了。再贴现率一般高于银行同业拆解利率,是一种惩罚性的措施。3、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中央银行公开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债券、国库券。如果要收紧流动性,就把国库券卖出去呗,这不现金神马的不就哗啦啦流进央行手里了么~~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而且对商业银行没有伤害,发达国家喜欢用这招...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如何运用?

2.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控制 货币供给量 或 调控利率 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对经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货币政策也主要通过影响这两个变量达到政策目的。
货币政策总要通过一些具体操作手段实现的,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等手段,中国还有一项国情特色的手段:利率手段,即通过直接指定银行存贷利率来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例如买入债券,可以达到投放货币,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比率越高,货币政策就收得越紧。
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贷款可以增加货币供给。
利率政策:如前面所述,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和浮动比率影响市场。利率越高,货币资金成本就越高,政策就越紧,反之利率低则货币政策松,货币供给增加。

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货币政策专栏了解我国货币政策情况:
http://www.pbc.gov.cn/publish/main/2954/index.html

3. 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什么?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目标,并非一个孤立的目标,而是由四个渐进层次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2)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
(3)经济增长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4)平衡国际收支
就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经济交易的性质而言,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主性交易,或叫事前交易,它是出于经济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虑以及道义上的动机而自动进行的经济交易,如贸易、援助、赠予、汇兑等。另一种是调节性交易,或叫事后交易,它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而进行的,如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融通、动用本国黄金储备、外汇储备以弥补差额等。

扩展资料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例如,一国实行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利率浮动,本币会升值,出口会受到抑制,进口会受刺激,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来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货币政策的宽松带来银行间流动性堆积问题,股市、楼市资产价格泡沫也有所抬头,监管层正在反思相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以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下一步管理层可能会在财政政策方向、力度上有适度调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经济金融政策)

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什么?

4. 如何有效的发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如何有效的发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通常由一国的中央银行制定和贯彻执行。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它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二是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影响社会总供给及构成,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亦然。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亦然。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有那些手段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  第一、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之亦然。由于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过于猛烈,它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因此,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持谨慎态度。 
(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工具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了一些供选择使用的新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中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等。  
(2)间接信用指导是指央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四、如何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第一、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风险。到2004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均有较明显的下降,但应当清醒的看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占比依然较高。防范和化解工作已刻不容缓,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还应当看到,处置潜在的风险隐患,把风险处置和促进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考虑,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 
第二、改革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激励机制。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是盈利,而基层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发点是维护金融秩序,所以两者存在不一致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多层化,造成基层商业银行对央行实施的各种货币政策反映不充分。因此,必须改革商业银行内部机制:一方面要给予各个层次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可以广泛推行综合授信制度.另一方面要废除一些不合理的考核指标,能够促进贷款增长和效益提升的激励机制。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划分信贷管理权限,完善信贷管理责任制,制定信贷标准,根据客户类型。 
第三、解决区域经济中结构性资金供求矛盾。当前,出现这种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相对过剩等。二是资金流向变化,大量资金滞留在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企业存款分布结构不均衡。三是信贷资金多集中于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贷款投放集中化倾向明显,造成信贷风险过度集中。 
第四、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环境。目前,由于个别地区银企关系不协调,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农户融资难。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最大障碍,严重的阻滞了基层央行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因此,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秩序,为货币政策传导奠定物质基础,以利货币政策的正确贯彻实施。 
第五、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首先.央行要抓住国家发展农业、巩固农业、加大农业投入时机,坚定不移地支持“三农”。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对经济的信贷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集约型、效益型的增长模式,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要进一步督促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树立“以农为本的经营观念。其次,央行要加强政策研究和业务指导: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确定扶持原则、信贷政策和管理办法。二是要保持支农再贷款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的持续稳定投入。三是要综合运用政策引导、窗口指导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确保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5. 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什么?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反之,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货币政策的作用(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拓展资料:1.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2.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

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什么?

6. 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

1、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是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7. 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什么

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经验看,货币政策有两个显著 的功能:一是总量目标调节;二是适时微调。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不考虑结构问题,特别是在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间接宏观调控体制下,情况更是如此。一国经济的产 业结构、产权结构等等所有的结构性问题,都不应该是金融当局 的调节目标,只能是政府的义务,政府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和政 策信念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及其他倾斜性政策去调整本国的经济结构。金融当局通过货币、信用、利率等手段创造一个有利于 稳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够使一定制度背景下的 经济运行效率最高,货币政策的选择就算是成功的。 
 
    货币政策的微调功能更为明显。例如,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 是税收政策、国债手段及预算收入,这些手段在一定时期一经确 定就有相当的刚性,不能轻易变动;而货币政策恰好相反,在一个比较发达和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背景下,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 
常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变化,而金融当局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要适 时做出恰当的货币决策,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情况。 
 
    货币政策能否成为决策当局最重要的宏观调节手段,关键取 决于一国的经济体制条件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影响力度。在中国传统计划体制时期,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 
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当时的经济增长机制是供给管理型的增长机 制;列入指令性计划就有了物资,就有了货币资金。如果按照规 范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概念来理解,那个时期可以说不存在独立对 社会总需求扩张或收缩起决定性作用的货币政策。 
 
    西方国家几十年来的宏观调节实践印证了“货币政策至关重 要”这一命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纷纷采纳凯恩斯主 义的政策建议,重视运用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在战后生产能 力大量闲置的条件下,这种改革选择给西方带来了20余年的经济 繁荣。到了70年代初期,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垄断提价及西方 各国经济体系内部过度需求的累积,出现了普遍的高通货膨胀和 经济增长相对停滞的并发症。在这种条件下,一些国家的政府相 继采纳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开始重视货币政策,把货币政策作 为宏观经济调节的主要工具,从货币供给增长率控制入手抑制有 效需求的扩张水平。

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什么

8. 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