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少林寺文化相关的知识。

2024-05-13

1. 我想知道少林寺文化相关的知识。

简介
  少林寺,Shaolin Temple,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南麓,  少林寺
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此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少林寺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少林寺建寺以来,经历了数废数兴的曲折历史。574年(北周建德三年)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朝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1312年(元皇庆元年),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2000人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
嵩山少林寺景观(16张)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1928年军阀混战,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殿、法堂和钟楼等主要建筑统统毁于一炬;许多珍贵的藏经、寺志、拳谱等烧成灰烬。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千佛殿、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十方禅院、达摩洞等。千佛殿内有明代500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始建于791年(唐贞元七年)的塔林220余座,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1982年后,国家为方便中外文化交流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重建,现已形成以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西方圣人殿为主题的嵩山少林建筑群,使千年古刹焕发出新的光彩。
编辑本段溯源
  东汉末年,大乘佛教传入嵩洛。“乘”是乘载,小乘佛教说的是自我  少林寺
解脱,大乘佛教讲的是普渡众生。除了目的有差异,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也比较简单。随着大乘佛经传入,佛教的影响开始波及民间。三国时期,嵩洛间出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正式受戒出家的汉族僧人,他就是朱士行。   出生于嵩山南麓颍川的朱士行,在嵩洛出家之后,以弘传佛教大法为己任,专心于佛教理论的研究。当时风行的大乘经典尚质简约,很多观点实际上没有讲清楚。他因此“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于魏甘露五年从嵩洛出发,开始他的西行求法壮举。   在于阗,朱士行抄取了九十品《般若经》梵文本,于西晋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护送经卷回洛阳。十年之后,由精通梵汉两语的天竺僧人竺叔兰和学识渊博的西域僧人无罗叉两人译出,称《放光般若经》,共二十卷。   当《放光般若经》在汉地大为风行之时,朱士行仍在于阗,最后以八十岁高龄为求法而客死他乡。《梁高僧传》说他死时有异相,火化后,“薪尽火灭,尸犹能全”,后念诵咒语,骨架才散碎,其弟子们聚骨造塔以供养。北魏太和二十年,即公元496年,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静的山林中矗立起一座寺院,这便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住锡传教而兴建的。但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   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后,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达摩遵西天二十七代祖般若多罗之嘱,为将佛陀正法血脉传回中国,不辞艰辛,从南天竺国渡海来到东土,开始了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   人们说起禅宗时,往往会用一派“本地风光”来表达对禅宗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   达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后来到永宁寺,只见那九级浮屠“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周游列国,从未见过如永宁寺这般精美的寺院。于是,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赞美不停,已经将心许与嵩洛。   离开永宁寺,达摩来到几十里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迹于此,终日面壁。面壁似乎是一种追根溯源,也似乎是一种等待良机。   这时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达摩坐像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禅,诞生地在印度,《六祖坛经》中记载,由释迦摩尼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菩提达摩为佛陀正法第二十八代祖,传入嵩洛后,成为中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后人称为禅宗,亦称达摩祖师为东土初祖。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   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   禅宗传到唐代,六祖惠能提出顿悟的主张,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少林功夫便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相传跋陀的弟子慧光十二岁时,能在井栏上反踢毽子五百下。在井栏上踢毽子是很危险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少林功夫的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加工提炼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   被誉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经》,记载的就是一种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的功夫。菩提达摩采用壁观的方法参禅,长期静坐,困倦是难免的,要时常起来活动筋骨。相传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便开了,原来铁盒被蜡封住,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一本是《易筋经》,另一本叫《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   当时,少林寺里真正懂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经》留在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去云游天下。   寺中也有一些对梵文一知半解的僧人,你翻他译,依法修炼,以致后来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去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慧可云游归来,带回了他自己翻译的《洗髓经》。大家两相比较,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自《易筋经》问世,少林僧人坐禅与习武已是密不可分了。   嵩岳山林天生与佛有缘。隋文帝开皇20年,即公元600年,一代高僧玄奘于嵩山北麓缑氏镇陈河村悄然出生。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纷纷创立,标新立异。玄奘遍学佛教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发现了诸家之间的见解差异。这种分歧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要来决断。他选择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来统一诸家异说。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印度的佛学中心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从主持人戒贤学习五年,成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唐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夹道相迎者数十万,争相目睹唐僧风采。此后,玄奘历时十九年,共翻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并完成地理学巨著《大唐西域记》。   唐初,少林寺已拥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僧侣队伍。武德年间,少林寺僧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唐立国后,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以后各朝代相沿成习。庙内有一块>,记述了这一段历史。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宋代,少林武术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达2000余人。元朝初年,少林寺方丈富裕曾被武功盖世的元世祖忽必烈封为晋国公。在明朝,少林寺到达鼎盛时期,从清朝开始衰落。   在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山脚下,有一塔林,这是唐以来少林寺历代住持僧的墓地,共250余座塔。这是我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都有雕刻和题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内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山门门额上悬挂的“少林寺”匾额,是清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山门后大甬道和东西小马道旁立有碑碣数十通,称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两通碑刻是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撰写的。
编辑本段辈分
  历史资料记载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曾有五大宗派,元初有个叫福裕的少林寺和尚统一了五大宗派,创立了少林寺雪庭曹洞之宗,并撰写了子孙辈诀,此后历代少林寺和尚均照此取名。这个谱诀共70字,内容是:(雪庭曹洞正宗)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郎、照、幽、深,性、明、鉴、崇、诈。   忠、正、善、禧、祥,谨、恋、愿、济、度。   雪、庭、为、寻、师,引、汝、归、铭、路。   这一谱诀的确立和延续,标志着少林寺从此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子孙相继的禅院   目前最常见的是:德、行、永、延、恒字辈.
编辑本段住持
  释永信法师,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1965年出生,安徽颍上人,自号皖颍上人。现为少林寺方丈,少林寺第30代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武打小明星释小龙的师傅。是中国首个取得MBA学位的僧人。释永信成立少林寺武僧团、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少林影视公司等机构,对少林寺进行商业化的经营和推广。

建筑艺术
概览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三万平方米。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   一进山门,便见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皆大欢喜佛”。神龛后面立有韦驮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护院神。过了山门,便是甬道,两旁碑石如林,故称碑林。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达摩祖师
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   穿过天王殿,其后有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大雄宝殿之后,又有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殿前甬道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约650公斤。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过了法堂便来到方丈室,这是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室内有1980年日本赠送的铜质达摩像。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达摩亭在方丈室后,是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地断臂之所。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于1983年重建,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   千佛殿又名毗卢阁,殿中供奉毗卢遮那(即法身佛)的佛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地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都十分壮观,值得一游。   少林寺的文物也十分丰富。寺内保存有珍贵的碑碣石刻,如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等多样文物。   少林寺西面不远处,就是国内现存的最大塔林。这些古塔是历代少林寺和尚的墓塔,共计230余座,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古塔因建筑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造型典雅,石雕艺术精湛,塔铭大多涉及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少林寺塔林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古塔建筑群,是古塔建筑群世界之最。   从塔林北行约一公里,就到达初祖庵。它三面临壑,背连五乳峰,景色幽雅秀丽,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价值最高的一 座木结构建筑,是为纪念达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檐柱、内柱、墙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围都有精美的浮雕。大殿神龛内供着达摩祖师像。   从初祖庵出发,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达摩洞。洞内,有达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石牌坊。传说达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于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状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周恩来总理有一句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即来源于这一典故。   从少林寺往西南方向登钵盂峰,峰顶有一座佛殿,这就是二祖庵。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向菩提达摩学佛,断臂得到衣钵真传后,曾在此养伤。殿前有四眼井,传说是慧可所凿。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异,名为“卓锡井”,当地人也称“苦、辣、酸、甜四眼井”。
殿堂
  山门为少林寺大门,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山门上方横悬康熙御题长方形黑金字匾额,上书“少林寺”三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跋陀开创”;西石坊内横额:“大乘胜地”,外横额:“嵩少禅林”。山门的整体结构配置高低相应,十分和谐。   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   在山门和天王殿之间,有一条长长的甬道,道路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这里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称。   大雄宝殿  嵩山少林寺彩绘
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原建筑毁于1928年,1986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整个建筑结构合理,雄伟壮观,气宇轩昂。   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鼓二楼,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原建筑毁于1928年的兵火,1994年进行了重修,它们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   大雄宝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   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极高水准。殿内正中还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   .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少林寺当时的昌盛与繁荣可见一斑。   藏经阁东西两厢分别是东禅堂、西客堂,东禅堂是供僧人坐禅的地方,西客堂现为接待宾客及佛教徒皈依的场所。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今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   廓然堂又名官厅,《少林寺志》云“廓然堂旧在方丈东,南向。明巡抚蔡汝南建,沈荃题额,今废”。今门额改题“静中静”,为少林寺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师(1914-1987年)圆寂前久居之所。   方丈室正西为方丈退居,坐北向南,面阔三间,出前廊,为硬山式建筑。方丈退居是离任后的方丈住所。退居室前有对联“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磬悠。”   东寮与西寮,在方丈院东、西两侧,为方丈院的东、西厢房,各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筑,是常住执事僧起居和处理佛事活动的场所。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沉寂近70年的晨钟暮鼓,又重新在中原大地回荡。   此外还有斋堂、僧舍、禅堂、练功房等,但尚不对外开放。   相传达摩祖师从海上经广州、南京,然后“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广召信徒,弘扬佛法禅宗,从此确立了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地位。到了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声名大振,在唐王的特许下,少林寺可以拥有僧兵,自成体系的少林武术于是成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之一。   另外在少林寺大门口还有一座少林武术演义馆,里面有武术表演,表演时间为整点:下午2点、3点、4点、5点;每场表演30分钟。    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公元1531年(明嘉靖十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   初祖庵,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据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为纪念“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因达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间,修禅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静坐,所以此庵又称作“达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毁额存。蔡京所书“面壁之塔”石额今存于寺内,另有古碑四十余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时,建围墙二百余米,恢复了完整的院落。现庵中建筑有山门、大殿、面壁亭、千佛阁等。
塔林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少林寺景区位于嵩山西麓的少室山阴,由少林寺、塔林、初祖庵、达摩洞、二祖庵、永泰寺、少室阙等著名景点组成。四周群山环抱,溪水潺潺,翠柏蓊郁,景致幽雅,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公布的AAAA级景区。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侧,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现恶唐朝至清朝历代砖、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
达摩洞
  在少林寺背后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为当年达摩祖师九年面壁处,  达摩洞
称为达摩洞。禅宗初祖达摩于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静坐长达9年。达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用青石块砌成拱门,洞深约七米,高宽各三米余。洞内台上有石像三尊,中为达摩坐像,两侧为其弟子。据清《说嵩》记载,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塔早已毁。洞内东壁题有“本来面目”四字。洞外西边石壁上有明代长恒县人苏民望题刻七绝诗一首:“西来大意谁能穷,五乳峰头九载功。若道真诠尘内了,达摩洞应自欠圆通”。另外还有“面壁洞天”四个大字。在“面壁洞天”旁,自下上穿,深陷一隙,深不可测,相传达摩洞左为“火龙洞”,在达摩到来之前火龙居于洞中,自达摩入洞面壁修行,火龙经此隙而循逃,由此崖壁被称为养龙崖。

我想知道少林寺文化相关的知识。

2. 少林寺的历史来源!

中国佛教到了南北朝,已由翻译(经文)时代而进入研究时代。当时的佛教,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尤其是北魏与南梁。北魏的统治阶级除了大事建寺、度僧,还不惜付出浩大的代价,开凿石窟,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所谓“修福”、“行善”,却设想到这些石窟成为后世震惊世界的伟大石窟艺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西域来了一个僧人跋陀,获得佞佛的孝文帝所敬信,便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丛林中,兴建一座寺院,施给跋陀。这座寺院,就是少林寺。   看来在嵩山建寺,是跋陀自己所选的地点,嵩山像一朵莲花,少林寺是建筑在莲花之中。这是后来闻名中外的少林寺创建的历史。跋陀传度了慧光、僧稠等弟子,这些弟子有许多懂得武功,如僧稠(跋陀一系的少林二祖),当小和尚的时候便已习武,是一个强健骁武的高僧;慧光12岁时在洛阳城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能一口气反踢500,被跋陀收为弟子。后来跋陀传灯转移,没有在少林寺传宗接代继续发展。  道教与佛教的相轧,引起了南北朝时代的两次“废佛事件”。第二次废佛是周武帝时期,陈宣帝六年(公元574年),那时少林寺已有79年历史,废佛就是将佛教消灭至没有的状态,少林寺自然是逃不掉这一场劫难。“十三棍僧救秦王”大象年间,北周静帝字文衍(公元579-581年)重兴佛寺,被遭废弃的少林寺又重获生机,废佛时遣返乡间就业的少林和尚又回到嵩山。静帝将少林寺改为陟岵寺。静帝立后不久,禅让于大丞杨坚,杨坚称文帝,国号隋。这个在尼姑庙里出生并由一个尼姑抚养成人的隋文帝,对佛教更是大力扶植,他把陟岵寺恢复旧名,仍称少林寺,并赐柏谷屯田100顷,以供寺僧食用资费,少林寺又渐渐佛业兴隆。少林寺在古文献上开始有武功记载,就是隋末“拒贼”。隋炀帝大业年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当时的少林寺,常住财产丰富,畜有奴仆,便成为起义农民的攻击对象。寺内有僧徒数百,亦有许多练武的僧人,和起义军对抗。后来不知胜败如何,但少林寺却被起义军纵火焚烧,把整座寺院焚毁。  少林寺遭了这一场大灾劫,元气大伤。到了唐王朝第一代皇帝李渊的时候,的儿子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以太尉、尚书令、秦王等身份,率兵进攻洛阳的王世充。李世民曾写信给少林寺的和尚,要他们助战,僧人以昙宗为首的13个和尚,率领僧人下山,先解救了被王世充围困的李世民,然后逼降王世充,生擒王世充侄儿王仁则,为唐太宗立下了汗马功劳。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12人不欲授官,正是“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唐太宗各赐紫罗袈裟,还赐少林寺大量银两,田地40顷,水碾一具。唐太宗还准许少林寺设有“僧兵”,准许和尚习武,而且还认为练武则不能缺少营养,竟御准少林和尚食肉。唐太宗时代,是少林寺的一个全盛时期,隋末全寺被焚,这时又殿宇林立,全寺占地1万余亩,大殿14座,房舍50余间,寺僧千余,还有500僧兵。  少林寺过了一段鼎盛的日子,到了唐武宗李炎(公元841-846年)时候,又遇到武宗灭佛。武宗是李唐一代21个皇帝中唯一坚决反佛的皇帝,当时全国有大、中佛教寺院4600所,小庙宇4万多处,全部被废毁,寺院的财货和肥沃良田数千万顷一律没收,被逼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少林寺自然又遇了劫数,殿宇被拆毁,变成废墟。武宗灭佛一年多,宣宗即帝位,立即下敕恢复佛教,少林寺又得要从头建设了。荒凉的少林寺,到了宋朝,又回复兴盛,那时的寺房发展到数百间,寺僧已达2000人。少林武术自唐代兴起,据说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邀集18家武术名手来少林寺学习演练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而到了宋代,又推进了一大步,那时已收容俗家弟子,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和岳飞,都是得到少林真传。元代的少林寺仍维持它的鼎盛,寺僧也有2000余人。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沿海地带,少林寺以月空为首的40多个和尚,应召组织了一支僧兵,开赴上海附近的淞江一带,抵御倭寇,用铁棍作武器,英勇杀敌,尽歼敌酋,后来不幸误中埋伏,这40多个爱国和尚全部壮烈牺牲。明朝的少林寺已达到兴盛的巅峰,寺内的许多建筑都是这时期重建。  少林寺最大一次灾劫,是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军阀混战,少林僧人站在樊钟秀一方,让樊军驻扎寺内,樊钟秀败退,石友三一怒之下,派兵焚寺,一场大火延续焚烧了45日夜,把寺内无数殿、堂、楼、阁和很多经文刻木古文物化为灰烬。   1979年,河南省开始对少林寺进行维修整理,少林寺这祖国的珍贵文物,又开始发放它的异彩!

3. 南少林在哪,北少林在哪??

北少林在河南嵩山,南少林福建泉州。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广东佛山,因为黄飞鸿的片子太深入人心。

南少林在哪,北少林在哪??

4. 真正的少林寺在哪里?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所以名为“少林寺”。

拓展资料: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毁坏严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改名为陟岵寺。 隋文帝崇佛,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一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绝技、少林拳术、少林派棍术、少林派枪术、少林派刀术、少林派剑术。
参考资料:少林寺——百度百科

5. 少林寺里的和尚 她们穿衣服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有什么讲究吗?

根据佛教的制度 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 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 我国俗称为五衣 打扫劳作时穿的 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 国俗称七衣 是平时穿的 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 我国俗称祖衣 是礼服 是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 三衣总称为袈裟Kasā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 为佛制定僧人必须穿染衣 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 而用一种杂色 即袈裟色 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 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 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 根据我国佛典记载 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 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 的是赤色 有的是黄色 有的是青黑木兰色 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 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 所谓青黑木兰 仅是些微小的差别 现在缅甸 斯里兰卡 泰国 柬埔寨 老挝 印度 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 仅有深浅的不同 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 祖衣是赤色 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 蒙藏僧人的袈裟 大衣是黄色 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 北方气候寒冷 僧众三衣不够 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 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 常服的颜色 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 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 讲经僧人蓝色 律宗僧人黑色 清代以后 没有什么官方规定 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 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 

僧人的服饰没有什么等级,寺院不是等级最森严的地方,但是最讲究礼节的地方,原则上都应该穿长袍(褂)的,但有时为了行动方便,也可以穿短褂(比如干活、上山等)佛弟子是以戒为师,寺院的执事是根据个人的办事能力来安排的,除了事务上,是没有其他的特权的.

少林寺里的和尚 她们穿衣服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有什么讲究吗?

6. 登封少林寺的景点介绍,要详细,我写作文要用,快!!!!!!!!!!!!!!!!

  纵览

  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至此,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唐初,少林寺志坚、昙宗等十三棍僧,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立下汉马功劳,得到了李唐统治者的赞誉和封赏。在此期间,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极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少林功夫也从此美名远扬。明代达到鼎盛。民国时期,军阀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千年基业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少林寺雄风重振,特别是1982年一部《少林寺》电影,使少林寺、少林功夫风靡世界,成为河南乃至世界的一个顶级旅游产品。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禅、武、医举世闻名,经久不衰,沉积了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曾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中原旅游明珠,华夏旅游胜地。


  少林寺简介

  山门,应作“三门”。依佛经言,三门即三解脱门简称,称寺院大门为三门,取其入道之义。�现少林寺三门,系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时所建。1974年重修。正门上方横悬长方形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少林寺”三字,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题颁赐。三门殿内神龛供奉弥勒坐像。神龛后面为韦驮立像。三门前有石狮一对,竖眉鼓目,纯真威武;雕工精致,元明旧物。�三门的八字墙外,有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石坊两座,东西对称,形制相同。

  天王殿,为寺院第二进殿宇,与大雄宝殿、藏经阁并称三大殿。原建筑已毁于1928年“火厄”,1982年按旧制重建。外塑两执金刚像,内塑四天王像。

  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原建筑毁于一九二八年,一九八六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上悬挂清康熙御书"宝树芳莲"。屏墙后壁悬塑观音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后。为高僧讲经说法处。内贮元、明、清三代大藏经,及少林拳谱秘笈、明大藏经铜版,清《少林寺志》木版,达摩面壁影石等。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国民军石友三纵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贮藏,悉毁于火厄,殊为痛心。现法堂按旧制重建于一九九二年,内供汉白玉大卧佛,长七米,重十六点五吨。东西两壁经柜,贮《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及佛教、少林武术等典籍。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

  千佛殿,为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也是少林寺现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而得名。殿内供毗卢佛,故又称毗卢阁。神龛后面北壁及东、西两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壁画高七米五,长四十二米,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米,构图严谨,形象生动,气势磅礴,世所罕见。殿内地面上,尚有四十八个脚坑,传当年寺内武僧练武所遗。清代朝廷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选择最隐蔽空旷的千佛殿习武。

  慈云堂为少林寺碑石最集中处,在三门内甬路东侧。廊内集中陈列有北齐以下碑石计124品,故亦称碑廊。北齐武平六年《少林寺碑》、唐永淳二年《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王知敬书)、宋宣和四年《面壁之塔》(蔡京书)、宋《第一山》(米芾书),元皇庆元年《裕公碑》(赵孟頫书)、元至正十四年《淳拙才禅师道行碑》、明万历三十七年《少林禅师道公碑》(董其昌书)等名碑,皆列其中,实为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现院内植竹千竿,殿阁掩映,为少林寺最幽静怡人的地方。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约一公里,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这是宋人为纪念初祖达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又称“面壁庵”。三面临涧,古木掩映,为山中胜境;伫立院中,可仰望五乳峰顶达摩洞及达摩大型雕像。现庵院主体建筑有山门、大殿和千佛阁。�
  山门,创建年代无考,当在金、元时代,现山门,1986年按旧制重建。�
  大殿,创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历代每有修葺,主要构件仍为北宋原物。它是河南省现在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结构建筑,在建筑学术上具极高价值。殿门有砖雕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殿内供达摩像,并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东、北、西三壁上尚存人物彩绘23幅,另有5幅在历代修葺已被毁坏,内容为初祖达摩以下三十六位禅宗祖师。绘制年代约在明末,形象质朴古拙。彩绘以下群肩石上,以及大殿的十二根檐柱,四根内柱,神龛须弥座束腰部分,都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内容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画面非常丰富,造型生动,构思巧妙,意境悠远,刀法劲健,皆为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25年)大殿创建时所刻,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少林寺石刻中的珍品,也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殿前尚有传六祖手植柏一株,围四米多,传说六祖慧能回少林拜祖,用钵盂将树苗从广东带回,植于此地。�
  千佛阁,为明代初祖庵住持福元创建。内供达摩,并供观音菩萨像。千佛阁前有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舍利石函一具,四面有线刻画,图中天王怒目圆睁,或持剑,或执杵;仕女手托花果,姿态优美;鬼王披头散发,凶相毕露。刀法流畅自如,堪为上品。�
  庵院内尚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黄庭坚《达摩颂碑》、宋蔡汴《达摩面壁之庵》,明刻《达摩面壁图》等。

  塔林,位于少林寺院西约三百米处,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是印度古音“塔婆”简称,意为坟墓,在我国专指僧人的坟墓。塔内一般安放逝者的灵骨或生前衣钵。�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尚和具体情况(如战争时代,改朝换代等)影响,还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
  塔林现存自隋以来各代墓塔共232座,其中隋舍利塔1座,唐塔1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当代塔2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残塔和塔基35处。面积达一万四千多平方米。为我国最大的塔林。
  这些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层级为七级,即世称“七级浮屠”,最高达15米;按平面形状分,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按型制分,有密檐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大多数是用砖石砌成,亦有用整石凿制而成。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塔铭内容更加丰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识塔主名号;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因此,少林寺塔林,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书法,雕刻的艺术宝库,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非常珍贵的资料。�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明两朝是少林寺历史最为重要时期之一,自元初一代宗师雪庭福裕入主少林,禅宗曹洞法脉重归祖庭,一直传到明末无言正道,其间名师辈出,高僧济济,史称“少林中兴时期”,并尊雪庭福裕为“中兴之祖”。结合禅宗史传,可以看到:少林寺的这段黄金时期,亦是曹洞宗的黄金时期之主体表现,亦是该时期中国佛教的重要表现。少林寺塔林中的元、明两朝墓塔及铭文资料,对于元、明两朝禅宗史学术研究,尤为难得可贵。�
  除塔林外,少林寺院内及周围还散布着自唐代以来墓塔17座,其中唐塔4座,五代塔1座,宋塔2座,元塔1座,明塔2座,清塔4座,年代不清塔3座,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法如塔建于唐大周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塔室存碑,对早期禅宗史研究,价值更大。

  立雪亭,在方丈室后,为纪念达摩慧可而修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殿内供初祖达摩。神龛上方悬挂“雪印心珠”匾额,系清高宗弘历帝游幸少林时御题,匾额正中钤“乾隆御笔之宝”印鉴。神龛后奉紧那罗,铁铸,造型古朴有力。

  钟楼、鼓楼座落在大雄宝殿两侧 ,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四层,高45米,巍峨雄伟,国内罕见。一九二八年,少林寺遭“火厄”,钟楼毁,大铁钟堕地,裂为数块。现钟楼按旧制重建于一九九四年。大铜钟按原型铸于一九九五年,重六点五吨。钟楼北隅平台上残破大铁钟,即金泰和四年所铸原物,钟上有铭,详记因缘。
  鼓楼,一九二八年毁于大火。现鼓楼按旧制重建于一九九五年。


  少林寺历史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对面少室山,如翠屏端立,林木蓊郁,景色迷人。周围山恋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少林为胜。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和武术发源地,故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之称,而闻名天下。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笃信佛教,印度僧人跋陀来东土洛阳传法,很受皇帝尊崇。孝文帝就敕令在少室山北簏为他修建寺院,供给衣食。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遂命名为“少林寺”。跋陀是第一个来少林寺的高僧,他在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收徒子数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道房和僧稠等人。
  少林寺第二位高僧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菩提达摩。相传达摩是南天竺(古印度)国净饭王之子,其师般若多罗是古印度佛传第二十七祖。达摩得法后,经历三年寒暑远渡重洋来到广州,梁武帝闻达摩来到,派使臣迎至南京,但达摩与梁武帝相谈很不契机,他就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后人尊称达摩为禅宗初祖,少林寺也被称为禅宗祖庭。
  公元574年,“周武灭佛”,少林寺也未能幸免。几年后,周静帝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修复了殿堂和佛像,选派了惠远、洪遵等120多僧人常驻陟岵寺。
  隋朝,大力提倡佛教。开皇年间,恢复了“少林寺”旧名,并赐给少林寺柏谷坞屯田一百顷,使少林寺成为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庄园。隋末各地起兵,少林寺遭受第一次大火,烧毁了多处殿堂,唯余佛塔独存。
  唐初,因少林十三棍僧救秦王李世民,护国功高。唐王朝不断赐给少林寺财物,大兴土木,修筑佛塔宝殿,皇帝、皇后也常游幸少林寺,尊为佛门宝地。当时的少林寺拥有14000余亩,寺基540亩,寺院建筑共5418间,僧人有2000多名。正如《少林寺碑》所记:“妙楼高阁,俯瞰为林,金刹宝铃,上摇清汉”。特别是723年,唐玄宗命天文学家僧一行到少林寺修建玉殿,僧一行精心设计建造了一座“梵天宫殿”,雕工极其精湛,“使之悬日月光华,建佛地园林,动烟云气色”。当时,少林寺一派辉煌,可称天下第一。
  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武则天封祀嵩山,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登封县名,由此而得。唐代少林寺名僧辈出,有善护、志操、昙宗、明禅、法如、同光等。
  宋代理学兴起,佛、道、儒三教合流。理学家的思想受禅宗的影响,禅宗及禅宗祖庭少林寺也得到发展。宋雍熙年间,少林寺所藏佛经有9500余卷,少林寺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
  元朝,是少林寺的中兴时期,福裕大和尚住持少林寺,他创建了钟楼、鼓楼,“兴什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岳,来者如归市。”当时有僧人2000多名。少林武功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明朝,对少林寺也常加整修,使殿宇一新,金碧辉煌。明政府免除粮差,为少林寺新修了千佛殿。
  清朝,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重建,雍正十三年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把雍正十二年漕运节省米价和河南省的积存公款全部花光,寺周围成材柏树砍伐殆尽,创建了山门,重修了千佛殿、寮房等。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
  清末,少林寺日趋衰败。特别是1928年,国民军石友三火烧少林寺,烧毁了法堂、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上千册珍贵经藏,大火延续几十昼夜,千年古刹大部分殿堂化为焦土,成为废墟一片。

7. 历史上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事情吗,还是电影虚构出来的。

确实有的


隋文帝开皇年中(581~600年),下诏将柏谷屯一百顷田地赐给少林寺。
    大业未年,天下大乱。山贼曾攻入少林寺,遭到僧众的抵抗,便纵火焚烧了塔院。奇怪的是埋葬跋陀的“灵塔”(木制)却不起火,得以保存下来。             
    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在洛称帝,号“郑国”,派其侄王仁则扼守柏谷屯,改为州。武德四年四月二十六日(621年5月23日),少林寺上座善护、寺主志操、都维那惠  、寺僧昙宗、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僧满、僧丰等十三位
僧人,在城内    州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里应外合,夺取了    州城,擒拿了王仁则,归顺了秦王李世民。秦王派王君廓占领了这个军事要塞   州城。三大后,李世民派李安远持秦王教书,往少林寺宣慰。
    这就传说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来源。后来秦王下令将柏谷屯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赐给少林寺。

历史上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事情吗,还是电影虚构出来的。

8. 少林寺的老大问什么叫“方丈”?

方丈,由住处得名.

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亦曰堂头、正堂。这是方丈一词的狭义。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 

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卧室虽仅仅一丈见方,却能容纳二千师子之座,有不可思议之妙。道世《法苑珠林·感通篇》载:“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西北六里有寺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垒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唐显庆年中,敕差卫尉寺承李义表前融州黄水令王玄策往西域充使。至毗耶黎城东北四里许,维摩居士宅示疾之室,遗址叠石为之,王玄策躬以手板纵横量之,得十笏,故号方丈。”(《释氏要览》卷上)许多史籍都言,方丈之得名源于王玄策此举。然而,《文选》中收有王简栖《头陀寺碑》已出现“方丈”一词。其文说:“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像。”高诱注则说:“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大明”为南朝刘宋孝武帝的年号,大明五年即公元461年。不过,这里所谓的“方丈”是否即是后世所指的含义,原文语焉不详,仅备一说。 

堂头也指的是住持所居之室。《禅苑清规·请尊宿》说:“专使先看知事计会讫,上堂头人事。”《广灯录·三圣然禅师章》:“师到道吾,道吾以绯练额,持禅杖。师见,乃云:‘逐便祗候。’道吾应诺。师参堂了,再上堂头人事。道吾却具威仪方丈内坐。师才近前。道吾云:‘有事相借问,得么?’师云:‘也是适来野狐精。’便出去。”《联灯会要·香严闲禅师章》云:“屡上堂头告沩山为说。”以上二例,堂头均明显指方丈,即住持和尚之居室。 

正堂也是方丈的别称。《景德传灯录·龟洋山无了禅师章》说:“师告寂,瘗于正堂。”又《酉阳杂俎》载:“嵩山普寂禅师洁正堂,焚香端坐。未久,忽闻叩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云云。”此二例之“正堂”显然亦指住持之居处也。 

寝堂乃指住持接见来客、接受住僧参拜的地方,一般位于方丈的前方,与方丈室相接。《禅林象器笺》说:“旧说曰:凡禅刹堂舍位置,法堂后有茶堂,接茶堂而有寝堂,连寝堂而有方丈。盖寝堂者,住持讲礼之处。”此说很精确。如《敕修百丈清规·圣节》说:“上堂,住持于鼓初鸣,出寝堂坐。”同书《小参》又说:“小参初无定所,看众多少。或就寝堂,或就法堂。”同书《游方参请》说:“凡寝堂中,必设参椅,示尊师道也。新到相看,住持当居中位,令其插香展礼,侧坐受茶,于礼无损。”因寝堂用于行礼接待,故其比之方丈室略大,《禅林象器笺》引竺仙《仙和尚宗门千字文》自注云:“今之曰方丈者,谓之寝室,大者曰寝堂。室则幽奥深邃,堂乃堂堂明显也。”正可为证。 

茶堂必在法堂后,寝堂前。本是住持行礼之所,但与寝堂不同。茶堂人员来往较杂,相当于众僧的休憩处所。《芙蓉楷禅师录》载:“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禅林象器笺·殿堂门》引)《校定清规·告香》规定:“斋退鸣鼓,特为茶,或就法堂,或茶堂,首座相伴,特为参头,有饭。”又《广灯录·黄檗断际禅师章》亦曰:“师一日在茶堂内坐,南泉下来问:‘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师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特别是《大慧杲禅师录》所载将茶堂与寝堂之别显示得很清楚:“岁节秉拂云:‘今日一队奴仆,在茶堂里村歌社舞,弄些鬼神。’” 

衣钵寮是住持和尚的办事机构,其字义如《禅林象器笺》所解:“藏住持衣财之处。此方所谓眠藏也。”然而,衣钵寮的职能并不仅仅限于藏置方丈和尚的衣钵等物。如《校定清规·入院视篆》说:“住持看封,预都寺开封,呈过住持,就状先押字,次书日子,行者使印于日子处。状系都寺收,印子随封押,归衣钵阁,付与衣钵侍者,或亲随使者。”同书《新住持入院》载:“印子随即封押,归衣钵阁,付与衣钵侍者。”同书《法嗣师忌辰》说:“就衣钵阁支差设钱。”以上数条资料,衣钵寮或作衣钵阁,或为衣钵阁,所指皆同。从这些资料看,衣钵寮还掌握寺院及住持和尚的印信,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权力。现代丛林,衣钵寮规模不大,其职责为替住持办事,侍奉住持和尚。衣钵寮一般有以下执事: 

衣钵侍者衣钵侍者是方丈和尚的机要秘书和直接助手,负责收发信件和草拟文书等。若有方丈和尚不愿见或不便见的来访者,可由衣钵侍者出面接谈。有的寺院还设有“银钱衣钵”和“庄严衣钵”。“银钱衣钵”掌管寺院每天收入的现金及其帐目,包括施主结缘、供斋和其他经济往来。“庄严衣钵”负责掌管寺院珍藏的庄严法器和贵重财物。 

烧香侍者侍者寮的负责人。凡方丈和尚说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礼拜、上堂、上供时,均由烧香高捧香炉,走在方丈前面。 

记录侍者衣钵寮的记录主要替方丈说法时写法语,传戒时写请启,为各种佛事写疏文等。而且,长老语录,多由其记录整理而成。 

汤药侍者汤药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厨师。方丈生病,由他煎汤熬药,故名汤药侍者。他还要做许多零星事务,如照料方丈的私人宾客,管理和分配特殊食品等。上客堂所需的菜蔬及其他用品,则由“买办”负责采购。 

请客侍者衣钵寮的传达。凡来会见方丈的,先由他禀告衣钵或方丈。方丈或衣钵有指示,也由他向外传达。 

圣僧侍者方丈的侍者。由他照料住持披衣、抽衣、折叠并存放袈裟等。在佛教仪式中,应为方丈传炉、开具;饭后为方丈送漱口水,出寺院为方丈背行囊等。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执事不是轮流充当,而是长期的,在每半年一期的序职时,都无须更换。 

方丈行者在方丈厨房烧饭、烹茶及干杂活的僧人。也包括轮流从禅堂抽出来的清众,他们负责守门、倒茶、铺碗筷等。 

祖侍负责照料退院老和尚。 

方丈屋廊常常悬挂一种扁磬,玉石质,形似云板,有客来时鸣三下以通报,有如俗家的门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