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经济学的定义

2024-05-14

1. 心理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心理学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为个体及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所涉范围较广。从现有学科分类的角度看,经济心理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经济心理学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就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等。狭义的经济心理学则以从事直接与拥有货币之后产生的心理与行为为主。它主要包括:消费心理学、投资心理学、税收心理学、保险心理学、储蓄心理学、赌博心理学、慈善心理学等具体领域。它更多地涉及个体或群体在获得货币之后的经济心理行为的机制和规律,而较少或较间接涉及商品的生产领域。另外,广义经济心理学中的部分研究领域相对系统和成熟,而狭义的经济心理学尚属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研究的对象是狭义的经济心理学。狭义的经济心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学科领域。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其主要假设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的,个体被看成是一个具有经济理性的、独立的、可以自主选择和决策行为的个体。因此,个体的心理层面的其它特征便被经济学家忽略了。近年来,西方新经济社会学、经济人类学和经济心理学的发展,与经济学形成了学科之间的对话,提出不同文化、社会中的个体对于财富的理解是不同的,在经济刺激和经济行为之间存在着社会、文化和心理构成的“黑箱”,个体并不是总是按照经济理性来选择自己的经济行为。例如,某一文化、社会中的个体的财富观念、公平观念、风险的承受力、个人的效能感、成败归因倾向等等极大地左右了个体的经济行为。金钱对个体的意义不同,获得金钱之后的心理感受也不同;政府、社会、他人对个体的意义不同,个体对金钱的使用决策也将不同。在这样的学科间挑战与融合的背景下,八十年代中期,荷兰的社会心理学家创办了《经济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出版了《经济心理学》著作,一些国家的大学成立了经济心理学系或教研室,逐渐形成了狭义经济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一些发展心理学家也从儿童青少年的经济概念的形成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

心理经济学的定义

2. 经济心理学的概述

economical psychology他提出在贫困时代。他认为,经济行为并不是仅靠经济条件来决定的。卡托纳强烈主张,态度的心理变量变得更为重要了,这是他的经济心理学的要旨。

3. 经济心理学(一)

经济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但经济心理学告诉我们并不是如此,首先提出质疑的是1902年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但由于心理学学科比较薄弱,本身也不重视心理问题,再加上二战的爆发,经济心理学并没有得到发展,直到20世纪中期赫伯特 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经济心理学开始复兴。到20世纪70年代得到繁荣,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经济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后期的禀赋效应也都是基于前景理论发展起来的。
  
 前景理论中第一个是决策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确定效应:在面临确定率的获得时,人们是风险规避的;反射效应:在面临确定率的损失时,人们是风险喜好的;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禀赋效应: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该物品的价值姚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因为损失厌恶。但禀赋效应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损失的主观价值是得到主观价值的2-3倍
  
 第二个是框架效应,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对经济行为人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
  
 
                                          
 对于不同参照点,人们对得失的感知也会不同。目标利润设置较低的情况下,趋向风险规避,比较保守;目标利润设置比较高的情况下,趋向于风险喜好,而敢于冒险。通过不同的设置目标的方法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人对风险的态度,低标准的目标往往使人谨慎行事,高标准的目标使人敢于冒险。

经济心理学(一)

4. 心理经济学的介绍

心理经济学又称经济心理学(Psychological Economics ),研究人们对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和经济机制的心理反映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心理经济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逐步形成的。早期泰罗曾对劳动心理作过研究。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70年代才正式建立的。 主要著作:美国学者乔治·坎特纳的《心理经济学》(1975)等。

5. 经济心理学的介绍

经济心理学雏发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因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学素养的经济学家”和“具有良好经济学头脑的心理学家”共同倡导而形成。经济心理学理论的核心人物为美国密西根大学具有经济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双重学术角色的乔治·卡托纳(1901一1981),他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1951)一书被视为 “一部富有开拓价值的重要著作”,“经济心理学的开山经典”。

经济心理学的介绍

6. 社会心理学或经济心理学

我觉得首先你应该表述清楚,“在价格很低时如1元和两元 消费者变化量不大 ”这句话的意思有点费解。我的理解为这件商品本身比较便宜,消费人数比较稳定,即使上涨一两毛,消费量也不会下降很多;如果价格上涨一定程度,比如翻倍,那么消费数量就剧烈下降。“但达到很大数目时 再增加一定的价格 减少消费者的量又渐渐变缓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当一件商品价位提高的一定程度,或者说长期高于同类商品,那么即使它再贵一点,那么大家也不会太计较,所以消费数量下降的缓慢。
我的能力有限,并没有找到这样的依据。但是,我看过类似的。在章志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中,第十二章“从众、服从、依从”中的“依从”这一节有提到“登门槛效益”,原意是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踏进人家的大门,那么最后就能成功销售。衍生过来就是,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让消费者掏钱买),先提出一个小要求(上涨一两毛),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大。
呵呵 ,我也不是很清楚了。只是觉得这问题还比较实际,比如说卖衣服,同样的衣服, 在地摊上和专柜就经历了这样两种不同的遭遇。地摊上,如果贵点那肯定没人买。而专卖店的价格本身就远远超出实际,即使再贵点,大家也不介意,偶尔打个折,消费者还乐得屁颠屁颠的。
哎,学海无涯啊

7. 社会心理学或经济心理学

行为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很多关于价格敏感度的研究.

    韦伯·费勒定律显示:顾客对价格的感受更多取决于变化的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比如,对于一辆自行车,降价200元会有很大吸引力,而对于一辆高级轿车,降阶200元也不会引起消费者的过多关注。这个定律还有一个重要启示:价格在上下限内变动不会被消费者注意,而超出这个范围消费者会很敏感在价格上限内一点点提高价格比一下子提高价格更容易被顾客接受,相反的,如果一次性将价格降到下限以下,比连续几次小幅度的减价效果更好。 
 
   由一元变两元因为都在消费者上下限之内(也就是承受范围)变动,所以消费者不敏感,而价格上升的一定时候,超过了其感觉阈值,那么将会很敏感,所以消费量锐减。如果再继续升高,那么基本上还在极少数富人的上下限之类变动,但是穷人对此已经麻木,反正都买不起,无所谓了,所以减少的消费量又变缓了。

社会心理学或经济心理学

8. 经济学和心理学问题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
 
 2.经济学核心思想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
 
 3.经济学的发展曾经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4.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5.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发生关联;
 
 6.心理经济学又称经济心理学,研究人们对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和经济机制的心理反映规律的科学;
 
 7.它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8.经济学和心理学都是单独的一个学科,而两者之间的交涉可以推动各自地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