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彼得·蒂尔——读书笔记

2024-04-29

1. 《从0到1》彼得·蒂尔——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是paypal黑帮的创始人,被誉为硅谷的顶尖创投家,有着不同凡响的背景
  
 
  
  本书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 
  
 1、反主流思想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2、竞争并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反而充满了破坏力(内卷);
  
 3、垄断企业即可以让大众受益、又可以给创造者带来长期利润;
  
 4、当今世界环境是“对未来不明确却依旧很乐观”,我们应该成为“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
  
 5、我们所处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
  
 6、任何产品都需要销售
  
 
  
  
 彼得·蒂尔这种人,如同乔布斯,死了依然活着,活着又何必着急见面呢——徐小平
  
 “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characters.”(我们曾经想要的是会飞的车,如今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推特等新媒体以140字符为限))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
  
 风险投资家两个非常奇怪的法则:
  
 1、只投资给获利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的公司
  
 2、因为第一条太严格,所以不需要其他规则
  
 每个人都有产品需要销售——不论是员工,创始人还是投资者。即使你的公司由你跟电脑组成,也是如此。环视四周,如果没有看到销售员,那么你就是
  
 销售人员都是演员:他们的第一要务是说服,而不是真诚
  
 所有的斗争者都或多或少有些相似,由于没有什么好争的,所以他们为什么而争斗不得而知——莎士比亚
  
 在一个人人看未来都迷茫的世界里,目标明确的企业总是被低估
  
 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企业从0-1和从1到n之间的对比表 
                                          
 
  
  企业经营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企业只制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要有原型,工业流水线可以让产品大量的复制生产出来
  
 第二层: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因,因而可以与时俱进的不断进化,实现纵向的传承,企业最好的产品就是企业自身
  
 第三层:企业创造了社会基因或思想基因,跨越了企业的边界,影响到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实现了横向的传承
  
 
  
  
  进步的两种形式 
  
 水平进步:广泛进步,照搬已有成就的经验,从1到n
  
 垂直进步:深入进步,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
  
 
  
  
  反主流思想 
  
 反主流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坏计划好过没计划、竞争市场很难赚钱、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垄断(解决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供给的产品其他企业无法供给) 
  
 优点:
  
 1、没有竞争、可自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实现利益最大化
  
 2、推动社会进步,垄断利润是有力的创新动力,他们创造出更多创新性产品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是使社会更加美好的推动力
  
 垄断者谎言:通过把他们的市场描述成若干大市场的并集来伪装他们的垄断性
  
 非垄断者的谎言:通过把他们的市场定义成更小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垄断者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大多相同:他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反而充满破坏力) 
  
 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规则;结果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
  
 
  
  
  竞争的劣势 
  
 是一场高成本的买卖
  
 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住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
  
 让人、企业分心,消耗过多的精力
  
 会使人陷入其中,迷失最终目的
  
 
  
  
  建立垄断的前提 
  
 规避竞争
  
 打造高价值: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他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
  
 价值的持续性:思考公司产生价值的持续性
  
 
  
  
  垄断企业的特征 
  
 专利技术:专利技术要在某些方面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
  
 网络效用:用的人越多,价值越来越大
  
 规模经济:达到已经规模后,开发新产品的边际成本趋近于0
  
 品牌优势:先打造实力,再打造品牌
  
 
  
  
  建立垄断的方法 
  
 占领小市场:初创企业必须从小市场做起,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占领细分领域的主导地位。
  
 扩大规模:主导了一个利基市场之后,就要逐步打入稍大些的相关市场
  
 破坏性创新::用科技低价推出一款产品,逐步对产品进行改进,取代现有公司用旧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准备扩张到相邻市场,不要破坏性创新,要尽量避免竞争)
  
 
  
  
  四种对未来的态度 
  
 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的要求不高,很容易得到满足
  
 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可以对已有的东西进行复制
  
 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可以创造出想要的未来
  
 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当今大多数企业的现状
  
 
  
  
  长期规划的作用 
  
       计划的力量解释了评估私有企业价值的困难。当一家大公司向收购一家成功的初创公司时,他的出价要么太高,要么太低:
  
 初创公司的创始者只有在对公司没有确切规划的时候才会卖掉公司,而这时候收购者就可能是出价高了;
  
 一个对未来计划明确的创立者不会把公司卖掉,这就说明买家的出价不够高。
  
 
  
  
  抵制概率主宰 
  
       初创公司是你可以掌控最大努力的机会。你不止拥有自己生命的代理权,还拥有这个世界上某个重要角落的代理权。而这一切都要从抵制不公平的概率主宰开始,因为你并不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
  
 
  
  
  幂次法则(28定律) 
  
 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于幂次法则之下
  
 风投的幂次法则:成功的基金最佳投资所获的回报要等于或超过其他所有投资对象的总和
  
 一个市场可能会胜过其他所有市场
  
 一种分销策略通常要优于其他所有策略
  
 保证未来价值的方法——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懂得幂次法则的人创立公司时会比其他人更犹豫——如果你创建自己的企业,拥有100%的股权,一旦公司倒闭便会赔上所有;相反,如果只拥有谷歌0.01%的股权,最后收获的回报将令你难以置信
  
 仔细思考每一步行动都会使你落到28定律的什么位置上
  
 
  
  
  四种社会趋势合理瓦解了人们相信秘密的存在 
  
 渐进主义: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做事的正确方法是”积跬步以至千里“
  
 风险规避:人们害怕秘密是因为怕犯错
  
 自满:既然能舒舒服服的享用成果,为什么还要去探索秘密呢
  
 扁平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认为世界是一个同质的、激烈竞争的市场
  
 
  
  
  相信秘密 
  
 如果你认为有些困难的事情无法完成,就不会做出尝试。相信秘密才是探索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
  
 成功的企业建立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这秘密关乎于世界如何运作。
  
 
  
  
  蒂尔定律(每个伟大的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要做好每个事业,有些事情在起步阶段就必须做好) 
  
 初创时选择合伙人要看关系、配合是否默契、是否有深厚的友谊
  
 董事会,人越少越好,三人董事会最理想,除非已经上市,否则董事会最好不要超过5个人
  
 低薪的首席执行官致力于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高额的现金报酬会让员工取走公司已有的价值,而不是投入时间为未来创造新的价值
  
 股票虽然不是激励员工的最佳方法,却是创始人使公司保持团结一致的最好方法
  
 股票报酬不相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才能与职责,和不同的机会成本;
  
 只要公司创新,创业就没有结束,一旦创新停止,创业就结束了。
  
 
  
  
  计算机和人类的关系 
  
 人类和机器所擅长的工作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人类有意识,擅长在复杂情境下制定计划,作出决策,但不擅长大量数据的梳理。
  
 计算机则恰恰相反,擅长高效的数据处理,却做不出人类很轻松就能做出的基本判断
  
 
  
  
  每个企业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工程问题:你的技术是具有突破性,还是仅仅稍有改进?
  
 时机问题: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
  
 垄断问题: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
  
 人员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销售问题: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
  
 持久问题:未来10年、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
  
 秘密问题: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本书大概翻了三四遍,整本书的逻辑线不强,也有没有什么开创性的观点,但是读完之后对当今的商业环境有了一些认识,笔记做的不全,后面几个章节作者对企业管理、创始人性格、及绿色能源市场的研究,但是总体来看没有前面描述的价值大,就没有做过多的摘抄。

《从0到1》彼得·蒂尔——读书笔记

2. 随笔杂谈14:《从0到一》——彼得 蒂尔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学以致用,以前读书就是一个享乐主义,读了忘,忘了读。至于记住,那太费脑筋了,现在应该有种比较好玩的方法,叫做笔记加整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想法,介绍主要内容,运用一切方法,不论摘也好,写也罢。我想应该能得到些什么。哪怕读完找各种方式摘抄也挺不错,因为自己水准先在那了,加上有得到的平台,不用白不用。就拿演讲者和听众来说,哪怕是抄录别人的话语,其中,得到最多的会是听众吗?我觉得往往是演讲者本身得到的多。当然,这也是为自己吧!
  
 首先,还是摆正一下态度,读过会忘,也不一定你能很有时间的读完一本书。
  
 其次,笔记有用,这是不会发霉的东西。收获还是自己得。大部分摘录!
  
 《从0到1》
  
 彼得.蒂尔写的。先来说说作者,他讲黑帮文化,他的一切东西都好像有一个标签,就是异类,追求异类,要剑走偏锋,要做不一样的事情,一定不要做大家都觉得对的事情。
  
         他的一些经历:一,信仰天主教,1岁时父母带他从德国移民到美国,信的是天主教,在美国很少人信天主教。
  
 二,同性恋者,人们常说这是一个亚文化。
  
 三,跨界创业,他是斯坦福大学毕业,学法律、学哲学,后来他没当上律师,也没当上法官,他自己创业,创立了PayPal(贝宝),贝宝比支付宝要早,应该说支付宝是中国的贝宝。他创立了这家公司,后来这家公司又卖给了eBay,然后他就去从事投资,我们中国人称他为硅谷创投教父。教父是因为人们听说他的每一次投资都没失败过。
  
 四,注重硬件,比如他一直在攻击硅谷,他觉得硅谷太注重软件,不注重硬件,(金句)只有硬件才真正能改变世界。
  
 五,看不起推特,他看不起那种软塌塌的互联网公司,比如他很瞧不上Twitter,他说:(金句)我们本来要的是一辆会飞的汽车,结果却得到了无聊的140个字符。(注:推特最多可发140个字符)
  
 六,支持川普,当川普同志宣布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他是硅谷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川普的。事实也没错,最终川普当上美国总统。
  
         好了,回归正题,说完了他的一些经历,来说说这本书。
  
         一,什么是“从0到1”?进步可以呈两种形式:水平进步和垂直进步。水平进步也称广泛进步,就是从1到N。比如全球化和中国的山寨式创新。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是从0到1的进步,比如真正的科技创新。简单说就是你新开了一家店且独一无二,就是从0到一。在这基础上,有越来越多的加盟商开连锁店就是从1到n。
  
        二,从网络泡沫的破灭中学到什么?时间是1998.9月~2000.3月,遭受硅谷劫难的企业家学到了4点经验:
  
 1. 循序渐进。不能沉溺在宏大的愿景中,小幅地循序渐进成长是安全前进的唯一道路;
  
 2. 保持精简和灵活性。事先规划死板又不现实,你应该做些尝试,反复实践,把创业当成未知的实验;
  
 3. 在改进中竞争。不要贸然创造新市场,在已有的客户群上拓展;
  
 4. 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如果你的产品需要广告或营销人员,就说明你的产品还不够好。
  
 但作者认为它们的对立面可能更正确:
  
 1. 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2. 坏计划也好过没有计划;
  
 3. 竞争性市场很难赚到钱;
  
 4. 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金句3: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三,垄断企业的谎言。美国航空公司每年要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但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只能从每位乘客身上赚到37美分。而谷歌2012年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却从中获利21%,利润率是航空业的100多倍。原因是航空公司竞争太激烈了,而谷歌是垄断的。
  
        别听到垄断就害怕,觉得消费者要受到欺压了。那是在静态的世界中,资源有限,手段单一。在动态世界中,富有创意的垄断者创造出更多的选择,它们是使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经济学家痴迷于竞争是因为他们的想法来自物理学家,把个人和企业都看做可互换的原子,而不是独特的创造者。静态对企业来讲意味着死亡。
  
         四,要摆脱竞争意识。我的经验是当你不能打败对手时可以选择联合。1999年末,PayPal和X.com陷入了全面竞争,我们当时关注的不是客观效率而是如何打败它。2000年3月,我和埃隆·马斯克决定合并,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熬过了网络泡沫。
  
         五,垄断企业的特征。垄断企业通常会综合以下几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
  
         1. 一般而言,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最接近的替代品好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要做出10倍改进,最明确的方法就是创造全新的事物。PayPal让支付好了10倍以上,iPad比之前的平板电脑好用10倍。
  
         2. 网络效应使一项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变得更加有用。矛盾的是,享有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Facebook最初的使用者只是哈佛一个班的学生。PayPal的第一批用户只有24个人。
  
        3. 垄断企业越大越强,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4. 品牌的背后是实力,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发展。苹果在超级触屏材料、触屏界面上都有复杂的专利技术,生产规模大到可以主导原料的价格。之后才是无处不在的广告和粉丝。
  
        六,如何打造垄断企业?
  
        1. 占领小市场。在一个小市场里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里要容易得多。当PayPal把目光锁定在eBay的数千个超级卖家上时,我们就找对了路子。
  
        2. 扩大规模。一旦你成功创造了或是主导了一个利基市场,就要逐步打入稍大些的相关市场。比如亚马逊从图书到音像制品和软件,最后才到跑车和工业品。
  
        3. 破坏性创新。“破坏”是指一家公司可以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逐步对产品做出改进,最终取代现存公司用旧科技生产的优质产品。但别为了破坏而破坏,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抗黑暗势力的起义者,就很容易过分专注于道路上的障碍。如果你真想创造新的事物,就去创造。PayPal给了visa更多的商业机会,整个产业得到了正面的回馈。如果你准备扩张到相邻市场,不要破坏,要尽可能地躲开竞争。
  
         七,成功不是靠运气。(金句)爱默生说:浅薄的人才会相信运气和境遇,强者只相信因果。根据对未来的确定性和乐观程度,人可以分为四种:
  
          1. 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比如现在的欧洲。
  
          2. 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比如现在的中国,中国人太喜欢提前做好准备了。从中国的角度看,经济增长还不够快。其他国家都害怕中国将要统治世界,而中国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统治世界的国家。
  
          3. 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1950-1970年的美国。大量大胆的计划被重视和实施,不断地尝试改变世界。
  
          4. 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1982年以后的美国。金融取代建筑成为主导,不去制定具体计划,却都想在未来获利。银行家和律师盛行。
  
         当今的世界的主流思想就是对未来不明确却很乐观。不明确的金融、不明确的政治、不明确的哲学、不明确的人生。没有计划的进步就叫做“演化”。依靠演化来尝试成功的企业是不靠谱的,所以,长期规划仍是最重要的。乔布斯对苹果的设计绝不是产品,而是整个生态结构。初创企业是你可以明确掌握尽最大努力的机会,因为你不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
  
          八,风险投资应该给什么样的公司?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风险投资就是为了找到可以指数级增长的公司。撒网式投资然后祈祷的方法通常会全盘皆输,因为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遵循(金句)幂次法则:一小部分公司完胜其他所有  公司。
  
         风险投资家总结了两个规则:
  
         1. 只投资给获利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的公司。
  
         2. 因为第一条太严苛,所以不需要其他规则。不管何时,如果你不关注事业本质,而是关注其是否适合多元化避险策略的财务问题,那么投资就像是在买彩票。一旦你认为自己在抽奖,就已经做好了亏损的心理准备。
  
          九,要始终相信秘密的存在。秘密分两种:自然的秘密和人的秘密。探索秘密的最佳处所就是无人关注的地方。大多数人只以学校教授给他们的方式思考,而学校本身的目标就在于传授常规知识。那些没有被标准化和制度化的领域都是值得研究的。
  
          当你找到了秘密,不要闷在心里,也不要见谁都说。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好企业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当你与人分享秘密时,听众就成为了你的谋士。
  
          有些事起步时就要做好:
  
           1. 首先至关重要的决定是:和谁一起做?有些一拍即合的合伙就像在拉斯维加斯的老虎机前遇到的婚姻一样糟糕。技术能力和才华固然重要,但创始人之间的了解程度和默契程度也同样重要。最好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碰运气。
  
           2. 分清楚所有权、经营权和控制权。董事会越小越好,董事们容易沟通,并进行有效监督。除非你上市了,否则董事会不要超过5个人。
  
           3. 尽量雇佣全职员工。某些岗位可以兼职,但重要岗位一定要全职。
  
           4. 现金奖励不如股权奖励。愿意拿股权奖励的人才是对公司未来有信心的人。股票报酬才能让员工全力以赴。
  
           5. 只要公司创新,创业就还没结束,一旦创新停止,创业就结束了。你甚至可以使创业无限延伸下去。
  
           十,打造帮派文化。1. 初创公司是肩负统一使命的一个团队,企业文化的好坏取决于内涵而不是公司福利或者涂鸦墙。
  
           2.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将时间浪费在不能长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偿失。从一开始我就让员工紧密团结,而不是出于事务关系待在一起。要招聘认同公司使命的人,并且愿意和已有的这些人共事。
  
           3. 要给大家统一的文化衫和卫衣,上面有公司logo,这让大家看起来与众不同。
  
           4. 每名员工只专注一件事情,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推诿,也让大家更有成就感。
  
           5. 有时被外人成为邪教或者黑帮,也不是件坏事。
  
            十一,三种销售策略。1. 如果你的平均销售额在七位数以上,一两年才达成一笔交易,这就是复杂销售。比如太空探索公司。这种销售中CEO最重要。
  
            2. 平均交易额1万到10万美元的销售叫做人员销售。这需要招聘和培训大量专业销售人员。
  
            3. 如果产品的核心功能可以鼓励用户邀请其他朋友成为用户,那么这个产品才能进行病毒式营销。每次只要有人与朋友分享,就自然而然地邀请更多的人加入。
  
            销售策略并不是越多越好,同样有幂次法则在起作用。只要有一条有效的销售途径,你就能成功。需要推销的不仅仅是你的产品,还有你的公司。要把公司推荐给媒体和投资人,以及员工。

3. 彼得蒂尔从0到1

美国支付创始人彼得蒂尔,相当于我国的支付宝,微信。在创业期间,他也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时刻。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完成了最后的融资。
  
 后来他们把PayPaI卖给了eBay。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人们把他称之为PayPaI黑帮教父。是因为从支付公司里走出了许多的商业领袖。领英网的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优酷视频创始人陈世俊。还有埃隆马斯克。
  
 这里要多说几句。彼得蒂尔和埃隆马斯克两家都是支付业务。因为两家有同样的创意产生了竞争。为了使公司的最大化,他们以50%对50%的比例进行了合并。彼得蒂尔一直认为,竞争是最不好的结果,因为那可能就是两败俱伤。
  
 后来埃降马斯克创办了斯贝塞克斯和特拉斯。接下来彼得蒂尔又开创了自己的公司,帕兰提尔公司。并投资了扎克伯格的脸书和和埃隆马斯克的太空 探索 技术公司。大家要看到这些公司就一定会想到他的回报率有多高。
  
 什么是从0到1?也就是从无到有,也就是创新。支付公司就是这样的创新公司。他们改变了人们支付习惯。效率是十倍数的增长。这就叫做独一无二。

彼得蒂尔从0到1

4. 《从0到1》读书笔记

 《从0到1》作者Peter Thiel,是Funders Fund(创始人基金)的创始人。他是Paypal的联合创始人,paypal被ebay收购之后,开始涉足风险投资行业,曾经成功投资了facebook。
   Peter Thiel对硅谷的一些风投谋求短期利润,而不愿投资那些能够改变未来的创新企业,提出了批评。他认为  如果所有的财富都是以同一种方式创造,那么创造的不是财富,而是灾难  。鉴于对当下一些风气的不满,结合自己在创投所累积的经验,作者写下了这本书,力图指引一条真正的从0到1的大道。作者要论证的是创新企业的目标是垄断,而不是依靠改良已有的产品和技术去在市场里赢得竞争。为了能够实现垄断式创新,我们需要如何思考和规划,作者循循善诱,分享了很多干货。
   作者面试应聘者的时候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 这是一个挑战智力和心理的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勇气。很多人回答的都是对于现在的不同看法,只是就问题本身来思辨;而好的回答应该使我们  尽可能的看到未来  。作者从对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热的思考,给出了自己的一个答案。
   大多数人从互联网泡沫所得到的启示:1. 循序渐进 2.保持精简和灵活性 3.在改进中竞争 4.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
   而作者认为他们的对立面更正确: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2.坏计划也好过没有计划。3. 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作者的第三点思考非常的有意思,接下来的篇幅里会有非常精彩的解释。
   作者认为我们神话了竞争。我们从小收到的教育都是鼓励竞争的,认为竞争使我们不断调整自己,使我们更优秀。但是作者举了个例子: 航公公司之间存在竞争,谷歌只有一家,谷歌公司在2012年的利润率是航空公司的100倍之多。虽然谷歌那个时候,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航空公司创造了1500亿美元的价值,但是谷歌的估值是所有航公公司总和的3倍之多。  处于完全竞争之下,就没有利润可言  。   除了利润的考量之外,竞争让参与的企业只能思考短期的利益,无法做出长远的思考与计划。因此作者认为成功的企业都是要赚取  垄断性利润  
   垄断性利润获得的是一种暴利,这个暴利程度超过常人的想象。作者从风险投资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   一般的投资人会认为,没有希望的公司会倒闭,中等的公司会让投资持平,好的公司能带来2-4倍的回报。所以很多人会选择“  撒网式投资,然后祈祷  ”。这样的投资方式会招致失败,因为风险投资的回报遵循幂次法则(power law),一小部分公司所带来的的回报远超其他所有公司的总和。Funders Fund最成功的的投资是facebook,回报超过其他所有投资;第二成功的投资,又超过其他所有投资。所以风险投资家总结了一个黄金法则:“  只投资给获利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公司  ”
   1.专利技术(技术要有其他人的10倍好) 2.网络效应 3.规模经济 4.品牌优势。 这是作者总结的4个垄断企业的特点。   另外作者提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三步走战略:1. 占领小市场(前提是要存在) 2. 主导了一个小市场之后,要扩大规模 3.   不要搞破坏  ,企图通过改良已有的科技,来战胜现存公司。
   作者有一些关于销售的建议,因为我对销售不是很懂,所以理解不深。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不赞同工程师可以生产优良的可以自销的产品。好的产品并不常常获胜,必须要有有效的推销方式。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作者还有一些关于创始人特质,人类和机器等其他的论述,因为讲的都是一些不言自明的道理,所以就不赘述了。
   0-1这本书我比较佩服作者敢于质疑竞争的有效性,让我们更有勇气去反对内卷文化。竞争很残酷,让人短视,失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最后沦为平庸,也享受不到创造的乐趣;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做崭新的事情,很快乐,也有几率获得大的成果,如果我们长期热衷此道的话。0-1创业对我而言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我能做的就是保持发散性思维,不要被任何东西框住,享受这种快乐。

5. 《从0到1》读书笔记

1.  作者简介  
   
  
 ·作者Peter Thiel是PayPal创始人。后将Paypal以15亿美元卖掉,于2004年创立帕兰提尔公司,一个借助计算机手段人机结合搜捕诈骗犯、恐怖分子的软件公司。是包括Facebook在内的多家初创公司的投资人。
  
  2.  文章摘录   
  
 ·前言:本书的目的在于如何创建新公司。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本书并不是一本指南,也不是单纯提供知识,它是一场思维运动。
  
 ·P04:从0到1,是垂直进步,是创新;从1到N,是水平进步,是复制。
  
 ·P07: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决定未来。
  
  关于创立公司   
  
 ·P09:创业规模—一个初创公司就是你能说服的最大数量的一群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
  
 ·P20:Paypal创业理念---我们要创立一种新的网络流通货币来替代美元。(这是Peter1999年就开始做的,领先我们10年啊)
  
 ·P30:企业的在市场中所处地位:一是完全竞争,而是垄断。
  
 ·P36:关于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的宣传策略—非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定义成若干更小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垄断者则通过它他们的市场描述成若干大市场的并集来掩盖他们的垄断性。
  
 ·P41:垄断企业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因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垄断利润是有力的创新动机。
  
 ·P43: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
  
 ·P47:我们的教育体系促使我们去竞争,也反映了我们对竞争的痴迷。但是,竞争意味着大家都没有利润,而且还要挣扎求生存。
  
 ·P62:一个企业成功与否要看它在未来生成现金流的能力。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重要的投资理念!)
  
 ·P65问自己: 10年之后,你的公司还存在么?
  
 ·垄断企业的基本特色:
  
 ·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详尽的替代品好上10倍,好一点不算垄断优势。
  
 ·网络效应:有些产品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而更加有用如Facebook。
  
 ·规模经济:一个好的初创企业在刚开始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之后的大规模发展潜能。
  
 ·品牌优势:先从品牌而不是实力来经营,也会有很大隐患。如雅虎的经营失败。
  
 ·P72-73:在小市场里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要容易得多。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是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如同性恋酒吧,糖尿病人专属食品都会比作大众品牌更容易进入。
  
 ·P139:只有相信秘密并探索秘密才能发现常规之外的,近在眼前却部位常人所见的商机。
  
 ·P141:探索秘密的最佳处所是无人关注的地方。
  
 ·P142:选择谁也不告诉和选择人人都告诉之间有一个黄金平衡---这就是公司存在的秘密。如Peter自己的帕兰德信息服务公司,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查找诈骗犯和恐怖分子。
  
 ·P149:现在我考虑一家初创公司时,会考察其创立团队。他们在共同创业前应该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
  
 ·P153:如果你希望摆脱董事会的控制,那就尽可能扩大其规模;如果你希望它高效运作,那就缩小其规模。
  
 ·P154:公司做得越好,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就越少。因为低薪的首席执行官致力于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如乔布斯年薪一美元。)
  
 关于销售。
  
 ·P180:新客户可能愿意成为你的最大客户,但是他们很少愿意与你签订远远超过你以往订单的金额。
  
 ·P184:初创公司应该抵制住和大公司进行广告竞争的诱惑,不要陷入无休止的竞赛。
  
 ·病毒式营销。P185:如果产品的核心功能可以鼓励用户邀请其他朋友成为用户,那么这个产品才能进行病毒式营销。
  
  关于个人发展   
  
 ·P25: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P85:与其不知疲倦的工作,最终却使自己毫无特色,不如努力培养实力,以求独霸一方。(对个人来说同样适用的金玉良言。)
  
 ·P122:你做什么并不重要?真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你应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这之前要先仔细的想一想未来这件事情是否会变得更有价值。(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金玉良言)
  
  关于投资   
  
 ·P94:只有人们不知道该如何赚钱时,才会想到去做金融。
  
 ·P105:长期规划在我们未来不明的追求短期利益的世界里经常被低估。初创公司的创立者只有在对公司没有明确规划的时候才会卖掉公司。(确实,如果对自己的公司有长远规划和宏伟目标,是不舍得卖掉辛苦打下的江山)
  
 ·P112:帕累托法则,即80-20法则。世界上80%的钱财掌握在20%的人手里。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
  
 ·P114:风险投资的幂次法则—如果你看中撒大网,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仅仅几个日后价值势不可挡的公司上,一开始你就会与这些稀有公司失之交臂。(此法则也适用于投资理财买股票基金,分析师说要分散风险,但是真正的股神如巴菲特从来都是看好几家公司然后长期持有。)
  
 ·P115:风险投资基金必须发现若干能成功实现从0到1跨越的公司,然后倾尽财力支持他们。(换成个人则为:投资者必须发现若干未来大有潜力的初创公司,并倾其所有买进他们。)
  
 ·P117:如果你不关注事业本质,而是关注其是否适合多元化避险策略的财务问题,那么投资就像是买彩票。(适用于个人投资)
  
 ·P132:伴随着地理隔阂的淡化,四种趋势已经合力瓦解了人们相信秘密存在的信念。它们是:第一渐进主义,从小的教育是积跬步以至千里。
  
 第二风险规避,人们害怕秘密是因为怕犯错。
  
 第三自满,人类的天性。
  
 第四“扁平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认为世界是平的。若有秘密,难道全球人才库中更聪明的,更有创造力的人还没发现么?
  
  关于未来(人类与机器)   
  
 ·P192:计算机是辅助人类的工具,而非替代物。发展计算机是为了增强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他们。
  
 ·P194:科技意味着补充。人类有意识,擅长在复杂情境下制定计划、做出决策,但不擅长大数据的处理。计算机则恰恰相反。
  
 ·P202:未来最有价值的公司肯定不是靠计算机单独解决问题,而是关注计算机如何才能帮助人类解决难题。
  
 ·关于创始人的悖论:究竟是因为他们的极端特质让他们成功,还是成功以后发展出来的极端特质?
  
 ·结语。P259: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未来会更美好,而是要今天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重要的事我们能否抓住独一无二的机会,在日常工作中创新。
  
  3.  心得感想   
  
 ·通过阅读本书发现,PeterThiel熟知数学,天体物理学,文学,历史,经济等各学科知识原理,信手拈来。超级大牛们都是学识渊博,而且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如查理
  
 芒格,巴菲特,富兰克林等,他们的知识体系是T字型的,既广泛涉猎,又有精专。
  
 ·本书虽然是介绍如何创立一家初创公司。但是对于更正普通人的投资理念和个人发展也有许多金玉良言。关于投资的,在投资前要先了解公司团队;不要普遍撒网,而是要重点研究并长期持有。关于个人发展的,如与其不知疲倦的工作,最终却使自己毫无特色,不如努力培养实力,以求独霸一方。
  
 ·Peter在书中极力推崇创新,反对从1到N的复制。这对国人普遍缺乏创新精神是巨大的挑战。虽然他列举的创新带来的垄断优势非常诱人,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他所谓的比时下一般的技术好上10倍的创新,是何其艰难。尽管如此,我们也要带着敏锐的触觉,如Peter所说,带着创新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独一无二的机会。

《从0到1》读书笔记

6. 读书笔记丨《从0到1》

作者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对硅谷投资者的批评:“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 (我们需要能飞的汽车,结果却得到了140个字符——指技术含量不高的推特)
  
 VC(venture capital, 风险投资)为了谋求短期快速的利润,只敢投资轻量资本的创业,导致人类几十年以来在比特层面(互联网)进步很大,而在原子层面(尖端科技)进步甚小。
  
 本书源自作者2012年在斯坦福大学所教授的一门关于创业的课程。他的一个学生布莱克·马斯特斯记下了详细的笔记,在校内外广为传阅。作者和他一起对笔记进行了修改,才有了这本《从0到1》的书。(跟牛人产生链接,做一件别人没做到的事)
  
 
  
  
  工程(技术)问题 
  
 作者面试时会问:“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而他期待的好的回答是这样的:“大多数人相信X,但事实却是X的对立面”
  
 我们知道两件事:1. 世界必然会不断变化。 2. 变化必须基于当今的世界。
  
  进步可以呈现两种形式: 
  
 “中国是全球化的范例,它的20年计划就是成为今天的美国。”(个人认为,中国是两种进步并行,或者说前期水平进步主导,带动垂直进步。先得通过复制扩散学习,打好基础,然后才能有牢靠的根基垂直向上发展。)
  
 任何新方法,任何可以使事情更易完成的方法都是科技,这才是对科技的正确理解。
  
 
  
  
 尼采曾在精神错乱前写道:“个人发生精神错乱很少见,但对群体、政党、国家、时代而言,精神错乱却很普遍。”
  
 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从砖块到网络”的转变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投资者又重新把目标放到了砖块(房地产)和金砖国家(全球化)上,结果造成另一场泡沫。
  
 他们的第一个产品可以使人们用掌上电脑转账。但当时掌上电脑还是稀罕物,这个产品基本没人使用。所以他们决定开发一个电子邮件支付系统——当时电子邮件已经普及。他们付钱让人注册,招来数十万新用户。
  
 2000年,《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称赞PayPal公司发展迅速,并暗示其已价值5亿美元。第二个月,他们就筹资达1亿美元——他们最重要的投资者把《华尔街日报》对公司的估价视为权威。
  
 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失自己的独立思考。
  
 
  
  
 “还有什么有价值的公司没有成立?”
  
  完全竞争: 供求平衡市场定价——有利可图,新竞争者加入——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利润锐减——部分竞争者亏损倒闭——回归平衡。长远来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
  
 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没有竞争,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垄断者为了自我保护而撒谎。他们知道炫耀垄断会招致检查、审核,甚至遭受打击,所以会想法设法隐瞒垄断这个事实——通过夸大(并不存在的)竞争。
  
 而非垄断者则通常盲目乐观,将市场描述得太狭小,好像可以轻而易举地驾驭一样。
  
 “没人在这个区域开英式餐厅,我们拥有整个市场。”多么自欺欺人——市场对于英式食物的需求有多大?邻近区域是否有强劲的竞争者?
  
  垄断者通过把它们的市场描述成若干大市场的并集来伪装它们的垄断性。而非垄断者通过把它们的市场定义成各种更小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 
  
 谷歌那样的垄断企业,因为不用担心和别的企业竞争,它有更大的自主权去关心自己的员工、产品和更广阔世界里的影响力。谷歌的“不作恶”,在某种程度上是品牌策略,同时也显示了成功企业的特性——即使严守道德,也不会影响公司的发展。
  
 在完全竞争中,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远规划。
  
 iPhone手机的设计、生产和营销给苹果公司带来的垄断利润就是对它的嘉奖,奖励它丰富了世界,而非人为造成稀缺。
  
 有苹果iOS系统打头阵,移动计算的崛起迅速把微软长达数十年的操作系统的吧主地位推了下去。 进步的历史,事实上就是垄断企业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 
  
 垄断利润是有力的创新动机,利润给了垄断企业规划长远未来的资本,它们有能力投资雄心勃勃的研究项目。
  
  在商界,平衡态即静态,静态就是死亡 。如果你的公司处在竞争平衡中,那它的消失对世界丝毫没有影响。
  
 每个企业的成功恰恰就是因为它做了其它企业不能做的事情。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创造性垄断——新产品既让大众受益,又可以给创造者带来长期利润。
  
 战争的比喻用法已经深入到日常商业用语中:猎头(headhunters),销售队伍(force),掳获(captive)市场,大赚一笔(make a killing)
  
 模仿性竞争的危害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社交障碍)的人在硅谷更占优势。因为他们对社会动态没那么敏感,不会盲目跟风,不会容易放弃自己的信念,免于陷入到追求虚名浮利的竞争当中。
  
 除了给人幻觉外,竞争还让人分心。
  
 如果你能看出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而是充满破坏力,那你就比大多数人要理智。
  
 一个企业成功与否要看它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它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投资者认为推特在之后的10年中可以获得垄断利润,而报纸的垄断时代却会结束。所以推特上市的市值是传媒巨头纽约时报的12倍还多。
  
 
  
  
 
  
  
 
  
  
 精益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标。对已经存在的事物做出小的改变可能让你达到局部市场最大化的成绩,但是不能帮你取得全球市场的最大化。
  
  
 乔布斯最好的设计是他的企业。自他1976年创立苹果之日起,他就意识到只有对未来精确地规划,才有可能改变世界,而不是倾听焦点小组的意见(改进)或是复制他人的成功。
  
 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只有在对公司没有确切规划的时候才会卖掉公司——说明收购者可能是出价高了;而有对未来计划明确的创始人不会吧公司卖掉——说明买家的出价还不够高。
  
 2006年雅虎出价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一般人都会考虑一下。而马克·扎克伯克在开会时说:“好了,伙计们,这个会议只是走个程序,10分钟也不用,我们显然不会把Facebook卖掉。”
  
 
  
  
 《马太福音》第25章29节:“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不要低估了指数级增长。
  
 幂次法则(power law)。一小部分公司完胜其他所有公司。
  
 指数方程描述的是最不平均的分配,它完整定义了我们周围的环境,而我们几乎毫无察觉。
  
 如果你不关注事业本质,而是关注其是否适合多元化避险策略的财务问题,那么投资就像是在买彩票。
  
 传统的投资理念是“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懂得幂次法则的投资者所列的备选投资公司都尽可能少。(与其多找几个篮子来放鸡蛋,不如多做功课,努力把能把控的几个篮子打造结实。有100个破篮子,不如拿着一个篮子。否则,你就是在赌运气。)
  
 你应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长的事上,而且在此之前先仔细想想未来这件事会不会变得很有价值。(通才)本科 VS 专科 (专才)
  
 懂得幂次法则的人在创造企业时会比其他人更犹豫:他们知道加入一个发展迅速的一流企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如果创建了自己的企业,拥有100%的股权,一旦公司倒闭你就赔上了所有。相反,如果你只拥有谷歌公司0.01%的股权,你将拥有至少3500万美元。
  
 
  
  
  四种社会趋势瓦解人们探索秘密的信念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
  
 
  
  
 “蒂尔定律”:基础没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
  
 创始人之间的了解程度和他们合作的默契程度同样重要,创始人在共同创业前应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
  
 将不同的工作分配给不同的人是有效的,但是也增加了不团结的可能性:董事会成员可能希望公司尽快上市,为公司盈利,而创始人则宁愿维持私有,扩展业务。
  
 董事会越小,越容易沟通,达成一致,并进行有效监督。但也意味着在任何冲突中,小型董事会都可以赶管理层下台。未上市公司,三人董事会最为理想。
  
 外部雇佣的人(律师、会计师)会从根本上与你产生分歧。对于利润,他们会倾向于短期收益,而不会帮助你在未来创造更多价值。
  
 公司做得越好,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就越少。高薪会诱使他保持现状,维持目前收入,而不是与其他人一起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创造更多价值。
  
 只要公司创新,创业就没有结束,一旦创新停止,创业就结束了。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将时间浪费在不能长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偿失。
  
 每个公司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派别冲突将会使其无力应对外部威胁。内部冲突就像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致死的原因可能是肺炎,而真正的死因却隐藏在内部,无法一眼看出来。
  
 销售人员都是演员:他们的第一要务是说服,而不是真诚。他们精心设计活动来改变表象,而不修改实质内容。《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角说服邻居小伙伴替他粉刷围栏是大师级的举动,而让朋友们争相花钱帮他粉刷围栏,则是超级大师的举动。
  
 推销广告的人被称为“业务经理”;推销客户的人被称为“业务开发”;推销公司的人被称为“投资银行家”;推销自己的人被称为“政客”——这些称谓的改换大有道理:没有人愿意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推销。
  
 从每个客户那里赚取的平均总净利(客户生命期价值,CLV)必须超过赢得新客户的平均成本(客户获取成本,CAC)。
  
 如果产品的核心功能可以鼓励用户邀请其他朋友成为用户,这个产品才能进行病毒式营销。
  
 网络视频或热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上百万的点击量,是因为其极短的循环周期:人们看见小猫,感受到温馨,几秒内就转发给了朋友。
  
 谁最先占领有病毒式营销前景的细分市场,谁就能成为整个市场的定价者。第一步先要赢得最有价值的客户。
  
 
  
  
 我们开发新的计算机技术来解决问题,这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一个超级专业的伙伴为我们提供高效的服务,却不和我们争夺资源。也就是说, 科技是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逃避竞争的唯一方式。 不管计算机如何强大,它们都无法取代人类,只能起补充作用。
  
 大数据通常都是沉默的资料,计算机能找到人类没有注意到的模式,但无法比较不同资料来源整理出来的模式,也不能用这些资料来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
  
 
  
  
 
  
  
 1954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第一块硅太阳能电池,有6%的转换效能。而当今的晶体硅电池和现代薄膜电池都未能超过25%的转换效能。
  
 而自从1970年第一台微处理器问世,计算机技术是呈指数级发展的——1971年处理器4比特,1981年即发展到了32比特。
  
 2000年,美国只有1.7%的天然气来自用液压破碎法开采的页岩气。2005年,这一数字攀升至4.1%。然而,清洁技术公司没有认真对待这一趋势。结果,2008年天然气价格下降了70%多,2013年,页岩气占美国天然气的34%,摧毁了多数可再生能源的商业模式。
  
 
  
  
  用七大问题来分析特斯拉如何成功的:

7. 《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请告诉我某个正确的,但很少有人同意的观点

彼得·蒂尔在国内赫赫有名,联合创办过Paypal(美国支付宝),创立的基金成功投资过Facebook、LinkedIn、spaceX(领英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都是和彼得蒂尔一起创办Paypal的人,他们被称为“Paypal黑帮”,都是大牛呀!)等一众高科技企业。写作的商业必读书籍《从0到1》极受推崇,前几年被国内的各路大佬轮流推荐。
  
 看过《从0到1》这本书的人相信都会有一个印象,作者彼得·蒂尔想法极为独特,常常是以颠覆者的形象出现的。比如对推特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的鄙视(他说过的被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是:我们需要能飞的汽车,结果却只得到了140个字符。),对有技术壁垒的创新企业的推崇(他相信行业垄断才是创造超额利润的首选),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还创办奖学金支持有想法的大学生休学创业(这也让他广受美国网友的批评,认为他反对大学教育)等等。
  
 《巨人的工具》里对他的访谈正好可以一窥彼得蒂尔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角度独特,值得分享:
  
  1.失败在事业中有多重要? 
  
 对这个问题,很多商业大佬和畅销书作者都是极力认同失败的巨大价值,失败是成功的必要途径(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你必须爱上失败”),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失败的,但要做到“正确的失败”(瑞·达里奥的话,即不会因失败而出局,而是积累经验)。彼得蒂尔认为失败的价值被许多人高估了。大多数人遭遇事业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多数时候你无法获得任何收获,因为多种因素决定了你的失败,这些因素还可能叠加,你认为是因素1导致,实际上是因素1到5导致了你的失败。分析错了失败的原因,下一次你的创业避免了因素1可能依旧会失败。
  
 彼得蒂尔也说这样的观点可能会打击人,消弭大家的士气,但事实如此,创业失败就是一场悲剧,没有唯美的元素,有的只是惨烈的杀戮。胜败是常事,失败也不是用来教育人的,“失败既不是达尔文式的适者生存,也不是成功的必然基础。失败就是一场悲剧。”
  
 认真思考这个观点,你会发现这跟上面瑞·达里奥“正确的失败”的说法相互补充,是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失败。彼得蒂尔强调的是造成失败这一结果的复杂性,并且不讨巧的提醒创业者失败的负面意义,不要拿失败是积累经验来安慰自己。这让我想起《斯通纳》这本小说里的一句话(看似冷酷消极,实则可以时常警醒自己):
  
  2.影响未来最重要的技术趋势是什么? 
  
 大部分创业者都在追趋势,追风口,分析来分析去,彼得却说他不喜欢谈论技术趋势,因为一旦产生了某种趋势,那就表明很多人已经在从事这一领域了,已经有很多竞争存在。所以,“趋势是我们应当避免的事物。与趋势相比,我更喜欢使命感,也就是说你正在解决的这个独特的问题并没有其他人在试图解决。”这个观点跟《从0到1》这本书的观点一致,不是做流行趋势里的第N家公司,而是开创趋势,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埃隆马斯克创办SpaceX,给自己设定的使命就是前往火星。
  
 其实反过来讲,这对我们一无所有想要创业的人很有启发意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趋势是什么,你的创业方向也会更为清晰。你解决的问题可以很小,比如开餐馆或便利店,是解决附近三公里的人群什么问题呢?饮食?便利?太笼统了,更具体化一点呢?为很美需要你解决?另一方面,不追求当前的趋势,那些能长久的满足的人的需求有哪些呢?不变的趋势是什么呢?回答的时候具体化一些,想想清楚这些,远比分析流行什么更能保证成功。
  
  3.对未来教育的前景怎么看? 
  
 我直接引用彼得蒂尔的原话吧:“我不喜欢‘教育’这个词,因为它过于抽象。我更喜欢‘学习’这个词。我对文凭或者被称作‘教育’的这种抽象事物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我觉得应该问的是这些具体的问题: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
  
 我们很多时候会被问题限制住,难以跳出问题来回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框架效应。彼得·蒂尔在回答问题前会首先思考问题是不是为真,问题的问法是不是有问题?可以看到上面的问题是被他修正的,他没有陷入问题的框架,找到了自己想要回答的内容。包括上面的两个问题也是这样,相比于回答了什么,这种思维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
  
  4.关于自身的一些很棒的回答 
  
 对于希望自己20年前对事业的理解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彼得回答,如果后退20年或25年,希望自己能够明白,“我没有必要等待。”因此他给的建议是, 如果你计划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建树,而你打算用10年的时间完成它,那你应当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在6个月内完成它? 当然有时候时间是必要的,但你也有必要问自己一句:这是不是你讲给自己听的故事,还是事实就是如此。
  
 对于问到大学所学的哲学专业与生意的关系,彼得提到共识和真理,我们需要追寻的是真理而非共识, “我们总是需要去质疑:这真的是正确的吗?我更常用下面这一间接问题达到自己的目的:‘请告诉我某个正确的,但很少有人同意的观点。’” 
  
 我特别喜欢上面的问句包括彼得经常问求职者的:你每天都要面对,却无人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脑子里经常装着这样的问题,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实际上很少真正思考。
  
 希望你也一样有所收获。

《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请告诉我某个正确的,但很少有人同意的观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