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

2024-05-16

1.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

一、初创阶段:1991-1993年。
我国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及改革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开始逐步创建自己的证券市场,其中沪深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分别成立,从此我国的股票交易市场己经初具成形,以此更好的配置资源。上证所在刚刚开始挂牌交易的时候,上市证券的种类只有30种。
二、扩张阶段:1994-1998年。
中国证券市场在此阶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运营。相关的法律制度得以逐步的建立健全,市场上市规模不断的扩大。然而相应的问题也逐步的凸显出来,投机现象越来越严重,作假事件普遍出现在上市公司当中。经济学家将这些问题形象的叫做“赌场”。
三、规范发展阶段:1999-2004年。
证券市场在此阶段变得越来越规范。股票发行制度从2001年3月开始进行了调整,核准制取代了原来的审批制,监管机构开始更加严格的审核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使上市公司更加重视经营的合理性,促进公司质量的有效提升,进而使投资者获得更强的自信。
四、改革阶段:2003-2008年。
中国股票市场在2002-200_5年期间一直处于熊市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股权分置的存在。所以,股权分置改革也拉开了帷幕,以期能够使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使资本市场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融资和配置资源的功能,由此而成功上市的公司很多。
2006年,沪深股市的回升速度较为明显,并且到2007年所达到的值己经创造了历史之最,因此2006-2007年便出现了大牛市。
五、开拓创新阶段:2008一至今。
我国股票市场由于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度变得十分萎靡。于是,我国于2009年开始执行经济刺激计划,小牛市又出现在了沪深股票市场。2010年4月,股指期货正式出现在我国的证券市场,我国开始正式出现了金融衍生品市场。

扩展资料:
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二、1992年,新中国首次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1992年2月,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股票,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三、199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全国证券市场,同时将发行股票的试点由上海、深圳等少数地方推广到全国。
四、1992年年底,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这是深化改革,完善证券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决策。
五、1993年9月,中国大陆发生首起通过二级股票市场进行控股的“宝延风波”,延中实业股票突然停牌,深圳宝安上海公司声明持有延中实业发行的普通股5%以上的股份。
六、1995年5月,中国证监会经国务院同意,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七、1996年12月,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实行涨跌幅不超过前日收市价10%的限制。
八、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九、1998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证券法,这一法律于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十、1999年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
十一、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经报告国务院,决定在具体操作办法出台前,停止执行这一办法;
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十二、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
十三、2002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并施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QFII制度正式启动。
十四、2003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法,这一法律将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十五、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证券市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第一节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

2. 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

  1 、第一时期:在中国的证券市场设立;  
   2 、第二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全国监管市场;  
   3 、第三时期:开展市场的结构变变革与依法治市;  
   4 、第四时期:不断深化改革成果与规范发展;  
   5 、第五时期:建立了多方面的资本市场与完善发展。  
  以上就是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  
  证券市场的特征      
   1 、证券市场作为价值可直接进行互换的区域。有价证券具有作为价值的象征,同为是价值表现形式,即使交易的对象有着各式有价证券,但是因为它们与价值的关联,因而证券市场为价值兑换场;  
   2 、证券市场作为财产权利互换的区域。因为将经济权益的凭证等作为交易对象,其本身具有财产权利的象征,代表着数额财产的所有权与收益权;  
   3 、证券市场作为风险互换的区域。证券在拥有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将证券交换的同时也将风险进行转换。  
    

3. 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证券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因此,广义上的证券市场指的是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一、证券市场的产生 
    (一)证券市场得形成得益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股份制的发展
    (三)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信用制度的发展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
    1、15 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主要是商业票据的买卖
    2、1602, 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世界第 1 个股票交易所
    3、伦敦柴思胡同乔纳森咖啡馆,伦敦证券交易所前身
    4、美国证券市场是从买卖政府债券开始的
    5、1790, 美国第 1 个证券交所-费城证券交易所
    (二)初步发展阶段:20 世纪初
    (三)停滞阶段:1929-1933 世界经济危机
    (四)恢复阶段:二战后至 60 年代
    (五)加速发展阶段:70 年代至今
     三、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证券市场一体化
    (二)投资者法人化
    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开放式共同基金、封闭式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信托基金、对冲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
    (三)金融创新深化
    (四)金融机构混业化
    1999.11.4 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 1933 格拉斯法案,标志金融业分业制度的终结
    (五)交易所重组与公司化
    (六)证券市场网络化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率先使用 BLOBEX 电子交易系统
    (七)金融风险复杂化
    (八)金融监管合作化
    1、金融机构去杠杆化
    2、金融监管的改革
    80 年代,西方国家以放松金融管制为目标的金融自由化运动
    3、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G20 协调机制
     四、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简述 
    (一)旧中国证券市场
    1、最早出现的股票是外商股票
    2、最早出现的证券交易机构:外商开办的上海股份公所、上海众业公所
    3、1872, 轮船招商局是我国第 1 家股份制企业
    4、1914 北洋政府《证券交易法》
    5、1917, 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证券经营业务
    6、1918 夏成立的北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人创办的第 1 家证交所
    7、1920. 7,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证交所
    8、之后相继出现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天津市企业交易所
    (二)新中国证券市场
    1、新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1978-1992)
    ①80 年代初股份制试点,股票出现
    ②1981 重启国债发行,82、84, 企业债和金融债出现
    ③1987.9, 中国第 1 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④1990.12.19, 上交所成立; 1991.7.3 深交所成立
    ⑤1991.10,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新中国期货交易的实质性发端
    ⑥1992.10, 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推注中国第 1 个标准化期货合约-特级铝期货标准合同
    ⑦1993, 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
    2、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初步发展(1993-1998)
    ①1992.10, 国务院证券委、证监会成立
    ②1997.11, 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确定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
    ③1998.4, 国务院证券委撤销,证监会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
    ④1991,出现投资于证券、期货、房地产市场的基金,“老基金”
    3、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1999-2007)
    ①1998.12 《证券法》颁布,1999.7 实施,新中国第 1 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法律,确认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
    ②1998 建立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后,实施了“属地监管、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的辖区监管责任制
    ③2002 证监会增设专司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查处的机构,2007 建立了集中统一指挥的稽查体制
    ④2001 起,资本市场进入持续 4 年的调整阶段
    ⑤2004.1.31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未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⑥2006 后,中小板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出现,是中国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⑦2009.10.23, 创业板启动,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⑧2009 末,沪深 300 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制度启动
     五、《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4.1.31 国务院发布,“国九条”,提出了 9 个方面的纲领性意见
    1、充分认识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
    2、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
    3、完善相关政策,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4、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
    5、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6、促进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提高执业水平
    7、加强法制和诚信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8、加强协调配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
    9、总结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六、中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一)在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
    1、1992, 沪深交易所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
    2、1993, 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
    3、1982. 1,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发行私募债券, 我国国内机构首次在境外发行外币债券
    4、1984.11, 中国银行在东京发行日元债券,标志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债券市场
    5、1993.9 ,财政部首次在日本发行日元债券,标志我国主权外债发行起步
    (二)开放国内资本市场
    1、外国证券机构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直接投资 B 股 (向证交所申请)
    2、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所有中国证交所的特别会员(向证交所申请)
    3、允许外国机构设立合营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 33%,入世后 3年内,外资比例不超过 49%(向证监会申请)
    4、入世后 3 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 1/3。合营公司可以从事 A股的承销,从事 B 股和 H 股、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发起设立基金 (向证监会申请)
    5、允许合资券商开展咨询服务及其他辅助性金融服务,给予国民待遇
    6、2011.1, 证监会允许 QFII 参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交易
    7、1995, 证监会加入了国际证监会组织,1998 当选执委会委员
    (三)有条件开放境内企业和个人投资境外资本市场
    1、2006.6, 银监会开放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QDII 业务)
    2、2007.5, 银监会将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范围从固定收益类产品扩大到股票和基金等非固定收益类产品
    3、2003.6, 保监会许可保险外汇资金投资境外成熟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但仅限于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的股票
    4、2005 初, 中国平安保险获批运用自有外汇资金进行境外投资
    2005. 9, 保监会允许保险公司将国家外汇局核准投资付汇额度 10%以内的外汇资金投资在海外股票市场,投资对象咸鱼中国企业股票
    5、2006. 8, 国家外汇管理局启动基金管理公司 QDII 试点, 2007.6.20 证监会发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6、2007.8, 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意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试点
    (四)对我国香港和澳门的开放
    1、2004.1.1 起,港澳地区已获得当地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在内地申请证券从业资格,只需通过内地法律法规培训和考试,无需专业知识考试
    2、2006.1.1 起,允许内地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3、2008.1.1 起,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地基金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

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4. 中国证券市场会怎么发展

为中国证券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和落地,中国证监会结合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实践,在新《证券法》实施后及时修订并公布新《收购办法》,优化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和事中事后监管理念,有效防控市场风险。
一、证券领域犯罪行为的主要类型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属于一个新兴市场,相关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尚不健全,立法相对滞后,存在着不少空白或漏洞,且监管力度和经验尚显不足。
目前,证券领域的犯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存在非法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犯罪行为。包括擅自设立金融机构、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等。
二是围绕发行环节实施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擅自发行或者欺诈发行股票、公司和企业债券等。2000年,中国证监会和司法部门联合查处了多起欺诈发行股票的犯罪案。如麦科特案。
三是围绕交易环节实施的犯罪。包括提供虚假财产报告、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以及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等。
四是证券监管部门和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及其人员实施的犯罪行为。包括徇私舞弊、挪用(客户)资金、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和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等。
二、上市公司收购程序是怎样的
1、收购双方协商收购事宜。
尽管收购协议的当事人是收购方以及目标公司的股东。但是通常情况下,收购方进行收购之前会与目标公司董事会提出收购意向,双方就收购事项进行磋商和谈判,最终就收购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工作是在收购方与目标公司之间秘密进行的。所以协议收购一般都是善意收购。
2、征得被收购股权所有人或其代表的同意,以及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批准转让。
依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16条的规定,涉及国家授权机构持有的股份的转让,或者须经行政审批方可进行的股份转让的,协议收购相关当事人应当在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履行收购协议。
3、收购方与拟被收购的股权人签订收购协议。
股权转让协议是上市公司收购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协议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中约定收购股份的数量、价格和履行方式、期限、双方的权利义务。股权收购协议实行的是有限的意思自治原则,即协议双方只能在证券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的协商。如果双方的协议内容超出了有关证券法的强制性内容,那么这些条款是无效的。
4、收购方以及目标公司必须履行的法定报告、公告义务。
收购方以及目标公司在协议收购股权的过程中,双方签订收购协议以后必须履行法定的报告、公告义务,这实际上是信息披露制度在协议收购程序的要求。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法的一项基本制度。该原则在体现为与上市公司收购有关的重要信息均应充分披露,使面临收购的目标公司股东能够自行作出有根据的决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消除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信息垄断,防止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行为的发生,从而真正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协议收购双方履行收购协议,办理股权转让过户等相关手续。
协议收购相关当事人完成上述程序之后,进入协议履行阶段。双方应当按照协议中约定的关于拟转让的股份的数量、价格、支付方式、履行期限等规定履行收购协议。
三、股权转让与收购的模式:
法人股协议转让模式。即通过上市公司法人股股权的有偿转移,达到其他公司买壳上市的目的,在操作中通常采取法人股标购和法人股协议转让模式。
国家股股权转让模式。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往往由代表国家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部门或企业所拥有,通过国家股的转让,可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从而为想要买壳上市的企业法人创造条件。
收购流通股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深沪证券二级市场来实现,通过提高在证券市场上购买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达到控股比例,即可实现买“壳”上市的目的,这类“收购概念股”,目前在市场上极为招眼,如飞乐音响与兴业房产,新出台的《证券法》虽对二级市场收购的条件有所放宽,但由于操作成本相对较高,一般公司难以承受。
混合模式。即在实际买壳上市操作中,上述两种模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运用,1994年10月万通控股东北华联即为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案例。

5.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证券行业快速发展 资产规模再创新高
2014-2021年我国证券公司数量和证券公司营业部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截止2021年3月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数量139家、拥有营业部11735家,相较于2014年分别增长了19家总部、4536家营业部。我国证券行业相关机构数量的增加尤其是营业部数量的大幅增加代表着我国证券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从我国证券行业2010-2020年营业收入来看,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2015年的营业收入是十年内最大值,达到5752亿元,同比增长120.97%。2016-2018年,证券行业营业收入呈现出较大的下降趋势。2019年起开始回升。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资本市场持续推进疫情防控、深化改革、防范风险等各项工作,证券行业抓住机遇加快业务转型,加强能力建设,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经营情况整体向好。2020全年证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484.79亿元,同比增长24.41%。



从2010-2020年我国证券行业资产规模来看,2010-2020年,中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呈现震荡形势并不断扩大。2019年,全国证券行业总资产为7.26万亿元,净资产为2.02万亿元。截至2020年底,证券行业总资产为8.90万亿元,净资产为2.31万亿元,分别同比增加22.50%、14.10%。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证券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6. 中国股票发展史?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除旧布新的气息和不破不立的激情,但是同时各种新潮思想也随时要应付相应的政治风险。
资本市场构想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佩服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部的那20个研究生。他们在1984年写的一篇“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引爆金融界。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直接引发了当时的股份制热潮。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
飞乐当时得天时地利人和,在1984年7月,上海颁布了一个地方性法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规定》,飞乐抓住这一次机会,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发生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曾于1984年公开发行“飞乐音响”股票)开设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部诞生,产生了股票交易。

拓展资料: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支股票的背后都会有一家上市公司。同时,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
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转让、买卖,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股票

7. 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历史?

  如果从1987年9月国内首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正式成立算起,中国证券业则已经走过了21年的风雨历程。从不知股票为何物到现有106家证券公司,营业部从零发展到近3000家。廿一年的风雨之路让中国证券业在跌宕起伏中得到了成长和壮大。
  财务状况全面改善
  从混沌无知中摸索前行,在不断犯错纠错中改进成长,并逐步壮大,中国证券业正是这样一路风雨无阻地前行着,21年从未间断。如今的证券业,不仅全行业彻底摆脱了困扰已久的沉重包袱,曾经出现的“散、乱、差”等顽症固疾也得以根治。
  证券业的壮大首先表现在财务实力普遍大幅增强,经营行为总体趋于规范。随着2003年开始的券商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公司财务状况全面改善。从2006年起,证券业扭转了多年连续亏损局面,盈利能力大幅增强。截至2008年9月底,全行业106家券商净资本3142亿元,净资产3500亿元,管理客户资产接近5万亿元,证券业整体财务实力取得了跨越式增长。
  券商内部管理在摆脱杂乱无章的过程中,逐步规范发展,服务意识和水平也日渐提升。根据监管层的要求,各公司逐步建立了交易、结算、资金、风控等集中统一的管理机制,加强了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完善了内部治理结构,增强了风控能力水平。部分券商还率先建立了动态风控机制和合规管理制度,对风险实行量化监测。
  各证券公司的发展壮大也对行业产生了积极变化,证券业格局初步多样化,行业形象明显改善。首先,集团化经营雏形初现,部分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控股基金、期货及其他证券业务子公司。同时,部分中小券商开始尝试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经营。上市券商数量增多,目前上市券商达到8家,还有2家已获批只待发行。
  新业务拓展明显提速
  长期以来,券商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经纪业务,“靠天吃饭”现象严重,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的逐步进入,转变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成为国内券商发展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正是基于此,近几年证券行业开始了一轮对新业务的探索,并逐渐走出了一条多样化的业务发展之路。
  2004年5月,“保荐人制度”全面实施,给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券商从简单的“包装上市”的定位,转变到了真正关注企业的内在质量上。同时,由于拥有保荐代表人数量的多寡问题,也加速了券商投行业务的优胜劣汰进程,致使部分券商不得不改变策略,开始转守为攻,采取了主动调整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从单一承销股票向收购兼并、风险投资及财务顾问等多种渠道发展。
  Wind统计显示,2007年年底,65家券商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达100.98亿元,是2004年的5.72倍,由保荐业务带来的承销收入成为券商重要的利润来源。同时,保荐代表人向优质券商集中趋势明显,根据证监会公布数据,目前国内券商拥有保荐代表人最多的有88位,最少的才3位,保荐代表人的集中必然带来保荐及承销业务的集中。2007年,在统计范围内的99家券商中,34家券商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为零,较之2004年该业务为零的券商数量增加了29家,而同期几家大的证券公司承销业务却出现成倍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证券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根本好转,券商自营业务得以重新开张。2007年,全行业自营业务一改之前违规和亏损常态,全行业出现大幅盈利局面。其中44家证券公司自营收入达560.6亿元,自营业务一时成为国内证券公司赢利的功臣。
  走出去引进来并举
  随着2007年股市的持续火爆,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开展也日趋成熟,创新业务收入也逐步成为券商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随着合资券商闸门的重新开启和国内券商海外业务的逐步试水,证券业开放格局也开始形成。
  今年6月,方正证券与瑞士信贷共同出资设立瑞信方正证券获批,标志着自2005年年底外资投行参股国内券商暂停后的再度重启。截至日前,国内合资券商数量已达8家。同时,QFII无论是数量还是投资额度上也得以提升,根据统计,目前共有53家QFII获得了106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在引进来的同时,国内证券公司也在尝试着走出去。截至目前,国内已有12家证券公司在香港设立了证券经营机构,9家公司获得QDII业务资格,中金公司已经发行了首款券商QDII产品———中金大中华。

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历史?

8. 证券的发展史?

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国最早出观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的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汉唐以后,国家因军事需要临时向富商举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现象。随着商业的发展,飞钱、会票、当票等商业票据出现,证券的品种更加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特征,而"集资合股"的参与者之间签订的载明权利责任的契约,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的出现,在中国则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外资在华设立的各类股份制公司企业,把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带到了中国。
中国仿效西方,采用股份制发行证券组织近代企业公司的活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与此同时,清政府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举办旨在"自强"的军事工业。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经费难以为继,70年代后,为借重民间私人资本,解决国家财力不足,洋务派仿效西方股份制,采用"官督商办"和"商办"等形式,兴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国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险业、矿业、纺织业和通讯电报业等方面得到普遍运用,于是又有一批华商股票应运而生。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原先附股于外资企业公司的中国人,此时也纷纷移资或投资洋务民用企业,或自立门户举办近代工矿企业公司。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证券一经产生,证券交易不久也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证券买卖交易活动,但仅局限在外商之间,买卖并不兴隆。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殖民经济的初步"繁荣",外商证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跃。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棉业投机热潮席卷上海,在华外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华银行面值10英镑的股票,市价曾高达25英镑;(注:《字林西报》,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资航运公司获利也很丰厚,航运公司股票成为银行股票以外的另一买卖热点,以致市场上证券交易额"日以百万计,投机交易有时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业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店多成市,该业始发达"。(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之略史》,载《银行周报》第3卷总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外资又开始进入租界公用事业和其他实业,市面上又出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电灯公司等十几种新股票。西商各证券掮客为谋本业前途的发展,于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至于中国华商进行的证券交易,若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公司的证券活动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现。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社会资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新办的近代企业不久便获厚利,加上个别企业发放优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产、银洋买卖投机之外,又热衷于对新式企业的股票、债券的追逐。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厂矿企业经营成功,获利很高,股票价格成倍增长,如轮船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82年却涨到了200两以上;(注:《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下册,第31页。)1881年年底,开平煤矿正式投产前夕,其面值100两的股票在上海市场上的价格就涨至150两左右,到1882年6月,竟还有人愿以每股237两的价格收进。(注:《申报》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响,人们争相购买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如长乐铜矿和鹤峰铜矿的股票面值均为100两,1882年最高价分别达到220余两和170余两。(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当时的《上海新报》和《申报》等华文报纸,对此都有专门报道。这些矿业股票筹集的股金就有白银300万两,其市场交易额估计在1000万两以上,这在当时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资金。
受矿业股票上涨行情影响,其他上市的洋务企业股票价格也随之全线上涨。如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两大关;而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15%左右。(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
  华商证券交易,起初既没有固定的场所,又没有相应的交易规则,证券转让、买卖一般在亲朋好友、熟人中"以亲带友、以友及友"进行。成交的价格却视外商证券行情和证券本身的市场供求而定。后来,随着证券发行量的扩大,持有证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证券的品种和数量也越大,证券买卖变成了经常的需要。于是"为各项公司通路径而固藩篱"(注:《申报》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于1882年9月成立。该公司内部组织分明,还订有章程,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由于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加之买办商人胡光墉投机丝业失败和中法关系趋紧等其他原因,引发了1883年10月的倒账金融风潮。矿业股票连同其他华商股票即行下跌。低价出售也无人承接,连平时素有信誉的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股票的价格也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矿业股票更是无人问津,几乎形同废纸。介入股票投机和承做股票质押的钱庄受累倒闭,破产者不计其数。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注:《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见《申报》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为人所厌闻",(注:《矿务档》第七册,第4358页,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编,1960年版:《洋务运动》(七)第316页,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见这次风潮对证券投资者心理打击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国早期证券和证券交易视作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的话,那么,1895年以后至清末,中国证券市场就进入了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国外资本投资的银行、工矿企业和铁路公司在华的设立,以及铁路借款、矿业借款与政府借款的签订,外国在华发行的外资证券规模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振兴工商、实业救国"的呼声再一次引发了中国第二次设厂办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规,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励兴办各式银行、企业。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创立率先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新式厂矿企业386家,资本额达8.8亿多元,华商在机械制造、电力、采矿、棉纺和其他工业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华商股票的发行量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债制度也在1894年前后移入中国。1894年清政府为筹措甲午军费,仿效西方,向国内发行公债,"息借商款"。此后,又发行了"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两次公债。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苏松太道吴健彰为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向外国洋行赊账雇募船炮,首开中国近代举借外债先河。随后海防借款、军需借款、抵御外侮借款、赔款借款、实业借款、铁路借款、矿业借款,甚至行政经费借款,一发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债208笔,债务总数为白银13亿多两。(注:《清代外债史论》,第672页,许毅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在证券交易市场方面,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最显著的表现是上海众业公所的设立与发展。原先设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后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等金币公债,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记、鸿源等大纱厂新股票的面市,业务发展出现了较大转机。1898年,该所修订了章程,但仍无固定交易场所,证券的交易买卖,多在旧西商总会内或在汇丰银行门前阶沿进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国联军入侵的混乱之际,攫取了中国的开平煤矿,由于这一产权的中外转移,原持有该矿股份的华人纷纷将股票出售或转让,给原来不甚景气的股票交易市场带来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旧西商总会租定了部分房屋作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酝酿改组为上海证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香港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该所采取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证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会员即扩充为100人,其中西商会员87名,华商会员13名。交易买卖的证券有中国和远东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国政府金币公债,(注:《民国经济史》,第153页,上海银行学会编,1948年版。)后来又增加市政公债。当时进入这个市场开拍的股票先后有:公和祥码头、椰松船厂、公益纱厂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迁址上海外滩1号。
  由于西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除为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在华筹集资金服务外,还是少数洋商投机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顾中国社会经济和投资者的利益,1910年爆发的橡皮股票风潮就是最好的例证。1903年,英国投机商人麦边在中国成立蓝格志拓殖公司,开业后的头几年并没有多少业务,1909年国际市场橡胶涨价,国外经营橡胶园种植业和投资橡胶工业的人获利丰厚。麦边便借此机会,于1910年初大造舆论,宣扬经营橡胶行业可获巨利,并谎称其公司在澳大利亚拥有大片的橡胶园。为了诱骗人们购买其公司股票,他编造该公司的经营发展计划,奢言年分红可达45%左右。人们不明真相,竞相购买。"仅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标卖,已有以七十两之巨价承购者"。(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中掀抬股价,橡皮股票价格暴涨。麦加利、汇丰和花旗等外商银行见有利可图,便与麦边勾结,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举又造成了该公司信誉可靠、实力雄厚、盈利可观的假象。争购者于是更加踊跃,连许多钱庄也都转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价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地里趁高脱手,卷款潜逃。其他外商亦步麦边后尘,纷纷抛售手中的橡皮股票。这时,外资银行宣布停办此项股票的押款,(注:《上海钱庄史料》,第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骗局败露,人们又争相抛售橡皮股票,但无人购进,橡皮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最后成为废纸。持票者纷纷破产,钱庄也因此倒闭了二十多家,市面极度恐慌,酿成了一场金融风潮。更为严重的是这次风潮使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遭受沉重打击,中国股票市场自此进入低谷。
此期的华商证券交易市场较1883年前,交易规模总体上有所后退,但也不乏市场新热点。一方面,随着1895年后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现,尤其是银行的创办和商办铁路公司的出现,证券交易又渐有起色。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债券成为交易买卖的新热点。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后,清政府又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设立了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省银行和私营商业银行也在此期设立。这些新兴的银行发行了大量的股票,这些银行股票在市场上十分受人青睐。1903年,清政府开放铁路,"寓商于路",提倡商人设立铁路公司,集股筹资承办铁路。于是,1903-1907年,全国15个省份先后成立了18个"官商合办"和"商办"的铁路公司,发行了大量的铁路股票。这类股票一经发行,便成为市场亮点。在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矿企业股票发行与交易的带动下,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初步形成。而这时的政府公债由于发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视购买公债为对朝廷的报效和捐助,故当时购入者,也不敢在市场上出售,所以还未形成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组织形式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自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倒闭后,虽先有1904年梁启超提出了组织"股份懋迁公司"(即证券交易所)的倡议,后在1907年又有上海买办商人袁子壮、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组织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视和采纳。华商证券交易一直处于无组织的状态中。光绪末年,上海买办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关桥开设了专营证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买办商人孙静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开设了另一家专营证券的"信通公司",但规模和功能远不能与原先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专营的证券公司外,许多茶商、钱商、皮货商、古董商和杂货商以及买办也兼做股票买卖。这些股票掮客经常出入茶馆,在经营本业的同时,还洽谈股票生意。约在1910年前后,股票交易买卖活动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楼,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茶会"时期。
  总之,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国最早出现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中国证券市场一开始便存在华洋两个不同体系的市场,这正是旧中国社会性质的写照。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后期的证券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