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会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

2024-05-17

1. 诸葛亮为什么会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

曹操很强大,加上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刘备从实力和道义上都不是曹操对手,因此暂时不可以打曹操的主意。
孙权在江东统治很稳固,时间也不短。刘备也不可以打孙权的主意。但是刘备与曹操已经势不两立,此时最优的策略是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
荆州地理位置很重要,但是刘表能力不行,因此要找个机会拿下荆州作为第一块根据地。
益州刘璋,黯弱无能,早晚被人消灭。打下荆州之后下一目标就是他。
等到有了益州和荆州这两块根据地,继续联合孙权,同时发展壮大自己,等待时机。一旦机会有了,刘备可任命一员大将率领荆州大军攻取洛阳,刘备自己亲率益州大军攻取长安。两路并进,天下可定,汉室可兴

诸葛亮为什么会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

2. 当初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为什么还要去北伐?

诸葛亮被三国时期的能人将帅称之为“卧龙先生”他在未见于世之前,一直在隆中过着隐居的生活,是非常神秘的,诸葛亮开始提出三分天下,那只是看着刘备不多不强的兵力,而对外说出的缓兵之计而已,他是想先安稳住吴国魏国而已,诸葛亮一直想着积蓄兵力,毕竟他出山就是为了给刘备一个大统的天下的,如果不北伐,那怎能为刘备一统天下呢。
一、诸葛亮是历史上最出名的军师,无人能与之比敌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军师,他生于一个官宦人家,后来他就隐居在隆中,但是诸葛亮虽然隐居,但是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所以他虽身为隆中,但是却始终运筹帷幄,并且因为他一直隐居,所以愈发神秘,这更让人觉得他的军师能力卓越,再加之,他是鬼谷子身边最为出色的徒弟,所以,诸葛亮始终名声在外。
二、诸葛亮运筹帷幄,养足兵力决意北伐诸葛亮出山后也是不负众望,让刘备的蜀国一跃成为三国之首,这里不得不称赞的就是兵法的力量,诸葛亮曾经设计的空城计,不需一兵一卒,只需一座空城就能将敌军全部歼灭,著名的草船借箭也是非常著名的兵家之战,诸葛亮饱读诗书,让很多君主和将帅都只能望而却步,在那个年代,有诸葛亮在,就有实力在,就有昌盛的蜀国在,历史著名的赤壁之战都是诸葛亮非常优秀的经典战役。
刘备之所以能够找到诸葛亮,就是听闻了他的才气和兵法能力,要知道诸葛亮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徒弟,诸葛亮曾写过一篇出师表,让人看后不觉垂泪,他虽有才能,但是却始终忠心耿耿,为刘备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可见诸葛亮的气节,最后诸葛亮因为疲劳过度,病死他乡,他的一生非常精彩,值得敬佩。

3. 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策略大致是什么意思?

曹操势力挟天子以令诸候,。代天巡狩,以当时的观念来说,是占了天时。
东吴孙氏据长江天险以守,可占地利。
刘备虽然既没有恰当的名份,也没有稳定的城池,。但是他很为老百姓着想。是谓人和。自古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虽然未见得懂得这个道理,但他恰好走上这条路子。

上面讲的是三个势力各自的优势。实际上诸葛亮的三分策略主旨是要刘备入西川建立根据地。不要以最开始微小的兵力去和强大的曹操、孙权掐架。先站稳脚根是最重要的。

三分天下就这意思。

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策略大致是什么意思?

4. 诸葛亮为什么提出的不是统一天下而是三分天下?

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是作为一个小目标,统一天下才是大目标,这跟当时刘备的条件有关,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可是两手一空的,诸葛亮所提出的三分天下并不是终极目标,最终还是要伺机而动,以图复汉室成霸业。

三分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当时刘备失徐庶,受到指点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非常有名的“三顾茅庐”之中,诸葛亮和刘备高谈阔论一翻,“隆中三分天下”就此产生,诸葛亮以刘备起点,需要先有立脚之地,选择兵家胜地荆地,结好孙权,取荆州再进西川,以汉中、荆州为箭锋在蜀中立足,内外兼修,待天下有变之时,再率军出川,从汉中、荆州两方进攻,互为呼应,则天下大势有望可成。

并不是终极目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饭不是倒进肚子里的,是一口一口嚼食而入的,刘备当时去请诸葛亮,可是连立身之本都没有,所以诸葛亮是根据刘备的情况而设立的一个发展路线,从取得立脚地,友结东吴,再进西川……事实上,诸葛亮自出山助刘备之后,也以这个为目标,一步一步的完成之中,可惜的是在关羽死、荆州失的情况之下,隆中对就失去了形成的条件,诸葛亮只走到了三分天下这一步,但并表示他的目的仅于止,他与刘备的当初所立的目标可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也是时也命也的事,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之时感叹“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就已经暗示了最后的结局,时机不对,一切是枉然,纵是神如诸葛亮也难以力挽狂澜啊!

5.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是三分天下,还是一统三国?

刘备之所以能在三国时期,以后来弱势之力,成为三国中割据一方的势力,没有诸葛亮的辅佐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刘备为了请出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经典,也正是如此,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战略规划,成为刘备集团今后的政治纲领,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中,刘备如同咸鱼翻身一样,迅速发展壮大,在十余年的时间中达到顶峰。
一、公元207年的东汉末年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公元207年提出的,那么这一年,刘备是什么样子呢?
刘备与诸葛亮
当时的刘备已经投靠刘表6年了,被刘表安排在荆州最北边的新野县镇守,刘表为刘备提供粮食、物资和部分兵员,作为交换,刘备则为刘表充当雇佣兵,镇守北境,此时的刘备,说得好听点,有一个立足之地,偶尔和北方的曹操打一仗,好歹能混混日子,可以经常和刘表一起喝喝小酒,时不时还能来个脾肉之叹,感叹一下剩余的人生。
当然,刘备还有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和一个忠心耿耿的赵云为武将,还有孙乾、简雍这样忠心的跟随,还有糜竺、糜芳这样的天使投资人,刘备兵不过数千,地不过新野,还是刘表给的,这就是刘备当时的情况,如果有人认为刘备能成大事,创建一番事业,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深远的眼光。
隆中对
与此同时,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已经稳定,不仅占据了江东六郡,还不断向外开拓领土,向东孙权三征刘表属下的江夏郡,还杀死了江夏太守黄祖,夺了一半的江夏郡,向北孙权拿下了整个长江以南的领土,还不断越过长江,偶尔向北表示一下存在,拥兵近十万,坐拥东南,俨然一幅割据政权的雏形,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孙权还只有26岁,比诸葛亮都小一岁。
这一年,北方的曹操花了六七年时间,逐渐消化了自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收编了整个北方四州的领土、人口、财富,实力得到双倍扩充,为了消除北方的隐患,曹操还远征乌桓,连乌桓单于踏顿都被砍了头,坐拥天下十三州中的八个州,又有皇帝在手,名正言顺,又占据中国之地,富庶之地,战将千员,雄兵数十万,除了南方荆、扬、交三州和西北司隶、凉州之外,其余之地,尽归曹操所有。
三顾茅庐
二、《隆中对》讲了什么
看待隆中对,一定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来看,当时没有人认为刘备能成大事,除了诸葛亮,就连徐庶都认为刘备不是蓝筹股,长坂一战以母亲之名离开,能在当时认为刘备成事的诸葛亮,并在今后十来年几近达到理想,这完全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对》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整体形势,首先说的是北方的曹操,诸葛亮说曹操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能与之争锋的,然后又说到东边的孙权,已经历经三世,不仅有长江天险,而且民众也已经归队,只能把孙权当成盟友,然后以刘备取荆州和益州两地作为根据地,对内招揽人才,休养生息,对外联合可以联合的政治势力,对抗北方的曹操,等到天下局势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军北伐,到时候就能称霸天下,兴复汉室。
刘备与诸葛亮
注意了,诸葛亮在隆中对说的是”称霸天下,兴复汉室“,他既没有说统一天下,也没有说三分天下,而是说称霸天下,兴复汉室,称霸以当时的意思来说就是:加强势力和权威,统治一方并威震天下。
而兴复汉室更是笼统,啥叫兴复汉室?就是振兴恢复汉朝江山,可是汉朝的皇帝还在曹操手中控制着呢,想要兴复汉室就得击败曹操,抢回汉献帝,可是纵观刘备与诸葛亮一生,根本上没有任何迎回汉献帝的意思,连口号都没有。
三、诸葛亮的战略其实是一种折衷战略
如何理解诸葛亮所说的”称霸天下,兴复汉室“?其实还是得分析当时的形势,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天下形势吗?当知道,他能看重刘备这支潜力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刘备有成功的潜质,也可以理解为刘备的个人魅力,刘备能够吸引人才加入,还是在自己不得志的情况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做事其实就是做人,只要人做好了,有能力,有潜质,哪怕没有硬件条件,也是有成功希望的,诸葛亮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公元207年天下局势
同时诸葛亮看到了现状,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一定会南下攻打荆州,而荆州牧刘表是守不住荆州的,诸葛亮就希望刘备能够拿下荆州,挡住曹操,刘备在荆州多年也笼络了相当多的一批人才,有一定的人心所望,从刘备南逃时有数十万百姓跟随就能看出刘备很得民心,这在乱世中就是一种吸引力,就能转化为刘备的实力,诸葛亮在荆州也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选择刘备是一种强强联合与资源互补,就有成就大事的可能性。
同时,诸葛亮看到了曹操的强大与孙权的力量,在当前局势下,刘备只能算势力最弱小的力量,刘备能不能取得政权有所发展在当时都是要看情况而定的,如果诸葛亮一开始定为统一天下,显然步子跨得太大了,有点虚而不实,一个啥势力都没有的刘备,能够消灭雄据天下八州的曹操,这不是天方夜谈又是什么?
刘备称帝
如果诸葛亮定为三分天下,那就在理论上失去了正统性,刘备能够打出的金字招牌有两个:一是兴复汉室,二是刘备是汉室后裔,如果天下三分,怎么能兴复汉室了,这种话不能明说的,就算是既成事实,也不能写在明面上,于情于理不合,所以诸葛亮最终就选择了”称霸天下,兴复汉室“这八个字作为刘备的政治口号和目的。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是三分天下,还是一统三国?

6. 三国时,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是统一三国还是三分天下?

刘备之所以能在三国时期,以后来弱势之力,成为三国中割据一方的势力,没有诸葛亮的辅佐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刘备为了请出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经典,也正是如此,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战略规划,成为刘备集团今后的政治纲领,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中,刘备如同咸鱼翻身一样,迅速发展壮大,在十余年的时间中达到顶峰。
一、公元207年的东汉末年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公元207年提出的,那么这一年,刘备是什么样子呢?


当时的刘备已经投靠刘表6年了,被刘表安排在荆州最北边的新野县镇守,刘表为刘备提供粮食、物资和部分兵员,作为交换,刘备则为刘表充当雇佣兵,镇守北境,此时的刘备,说得好听点,有一个立足之地,偶尔和北方的曹操打一仗,好歹能混混日子,可以经常和刘表一起喝喝小酒,时不时还能来个脾肉之叹,感叹一下剩余的人生。
当然,刘备还有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和一个忠心耿耿的赵云为武将,还有孙乾、简雍这样忠心的跟随,还有糜竺、糜芳这样的天使投资人,刘备兵不过数千,地不过新野,还是刘表给的,这就是刘备当时的情况,如果有人认为刘备能成大事,创建一番事业,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深远的眼光。


与此同时,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已经稳定,不仅占据了江东六郡,还不断向外开拓领土,向东孙权三征刘表属下的江夏郡,还杀死了江夏太守黄祖,夺了一半的江夏郡,向北孙权拿下了整个长江以南的领土,还不断越过长江,偶尔向北表示一下存在,拥兵近十万,坐拥东南,俨然一幅割据政权的雏形,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孙权还只有26岁,比诸葛亮都小一岁。
这一年,北方的曹操花了六七年时间,逐渐消化了自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收编了整个北方四州的领土、人口、财富,实力得到双倍扩充,为了消除北方的隐患,曹操还远征乌桓,连乌桓单于蹋顿都被砍了头,坐拥天下十三州中的八个州,又有皇帝在手,名正言顺,又占据中国之地,富庶之地,战将千员,雄兵数十万,除了南方荆、扬、交三州和西北司隶、凉州之外,其余之地,尽归曹操所有。


二、《隆中对》讲了什么
看待隆中对,一定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来看,当时没有人认为刘备能成大事,除了诸葛亮,就连徐庶都认为刘备不是蓝筹股,长坂一战以母亲之名离开,能在当时认为刘备成事的诸葛亮,并在今后十来年几近达到理想,这完全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对》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整体形势,首先说的是北方的曹操,诸葛亮说曹操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能与之争锋的,然后又说到东边的孙权,已经历经三世,不仅有长江天险,而且民众也已经归队,只能把孙权当成盟友,然后以刘备取荆州和益州两地作为根据地,对内招揽人才,休养生息,对外联合可以联合的政治势力,对抗北方的曹操,等到天下局势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军北伐,到时候就能称霸天下,兴复汉室。


注意了,
诸葛亮在隆中对说的是”称霸天下,兴复汉室“,他既没有说统一天下,也没有说三分天下,而是说称霸天下,兴复汉室,称霸以当时的意思来说就是:加强势力和权威,统治一方并威震天下
。
而兴复汉室更是笼统,啥叫兴复汉室?就是振兴恢复汉朝江山,可是汉朝的皇帝还在曹操手中控制着呢,想要兴复汉室就得击败曹操,抢回汉献帝,可是纵观刘备与诸葛亮一生,根本上没有任何迎回汉献帝的意思,连口号都没有。
三、诸葛亮的战略其实是一种折中战略
如何理解诸葛亮所说的”称霸天下,兴复汉室“?其实还是得分析当时的形势,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天下形势吗?当知道,他能看重刘备这支潜力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刘备有成功的潜质,也可以理解为刘备的个人魅力,刘备能够吸引人才加入,还是在自己不得志的情况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做事其实就是做人,只要人做好了,有能力,有潜质,哪怕没有硬件条件,也是有成功希望的,诸葛亮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同时诸葛亮看到了现状,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一定会南下攻打荆州,而荆州牧刘表是守不住荆州的,诸葛亮就希望刘备能够拿下荆州,挡住曹操,刘备在荆州多年也笼络了相当多的一批人才,有一定的人心所望,从刘备南逃时有数十万百姓跟随就能看出刘备很得民心,这在乱世中就是一种吸引力,就能转化为刘备的实力,诸葛亮在荆州也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选择刘备是一种强强联合与资源互补,就有成就大事的可能性。
同时,诸葛亮看到了曹操的强大与孙权的力量,在当前局势下,刘备只能算势力最弱小的力量,刘备能不能取得政权有所发展在当时都是要看情况而定的,如果诸葛亮一开始定为统一天下,显然步子跨得太大了,有点虚而不实,一个啥势力都没有的刘备,能够消灭雄据天下八州的曹操,这不是天方夜谈又是什么?


如果诸葛亮定为三分天下,那就在理论上失去了正统性,刘备能够打出的金字招牌有两个:一是兴复汉室,二是刘备是汉室后裔,如果天下三分,怎么能兴复汉室了,这种话不能明说的,就算是既成事实,也不能写在明面上,于情于理不合,所以诸葛亮最终就选择了”称霸天下,兴复汉室“这八个字作为刘备的政治口号和目的。

7. 如果刘备没有遇到诸葛亮,还会三分天下成为三足鼎立吗?

如果没有诸葛亮,也是会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的。虽然刘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葛亮的帮忙,但是就算是没有诸葛亮,刘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时势力最大的是曹操,虽然曹操拿下刘备和东吴不在话下,但是曹操是不会这么做的。所以就算是刘备没有诸葛亮,也会有其他的谋士,最终也是会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的。只不过是,刘备的政权,可能要灭亡的快一些。

一、就算是没有诸葛亮,刘备可以会找其他的谋士。刘备虽然是以刘皇叔的身份自居,但是朝中能用的大将并不多,不仅如此,刘备自然知道这点的,所以才不惜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刘备的 态度是谦逊的,所以就算是没有诸葛亮,刘备一定会以自己虚心的态度,去请别的谋士,这样还是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的。

二、曹操不会轻易起兵攻打刘备。曹操虽然说是一代枭雄,在汉末势力最强,但是他是不会起兵攻打刘备的,这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能力有多大 ,而是曹操并不是一个贪恋名利的人。不管是汉献帝在朝也好,自己在朝也好,实权都是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只要有实力就成了,攻打刘备,说不定会影响自己的实力,所以按照曹操的表现,还是会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是绝对的信任。可能没有诸葛亮,刘备要灭亡的更早一些,刘备的实力不强,但是却始终靠诸葛亮的能力和曹魏,孙吴政权抗衡着。但是,实际上呢,刘备并不是那么信任诸葛亮,诸葛亮却是一个死而后已的人,就算是没有诸葛亮,或者诸葛亮英年早逝,那么对于刘备来说,无非是再换一个军师而已。

如果刘备没有遇到诸葛亮,还会三分天下成为三足鼎立吗?

8. 诸葛亮出了什么主意三分天下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翻译:
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小人又少,然而曹操之所以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用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是否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到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拿着饭和水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川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过十多年的火拼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政,治,上取得了“天子以令不臣”图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别是诸葛亮随同叔父诸葛玄南下过程中,沿途那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悲惨景象,更是在年青诸葛亮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为后来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据,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开始了独立生活, “躬耕陇亩”于南阳中,诸葛亮度过了十个寒暑春秋。
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纵论时局变换,交换政见,畅谈未来。
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像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怎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综观其时军,阀,混,战的结果,到赤壁战前,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已经平定了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或是已“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要为四处奔走,无固定的地盘的刘备出谋划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虽然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但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如投其帐下,难以其施展才能。同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在汉末士人中仍有较大的影响。在许多汉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为汉臣相实为汉贼。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自然不肯为其出谋划策。
2.孙权虽据有江东之地已历三世,但其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况且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属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诸葛亮深知如到孙权之处,同样难以施展其盖世之才。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3.刘备在当时虽无立足之地而依附于荆州刘表,但自起兵以来,虽屡经挫败,壮心不已,为时人所敬重。就连曹操也认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可以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效法高祖刘邦,成就帝业。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乏真正的谋略之士,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抱负。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隆中对》踌躇满志,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战略。
东汉建安十二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此时刘备正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门下,尽管刘表以宗室之谊对刘备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所部屯兵新野。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并不甘心寄人篱下,急切地盼望壮大实力,以求能实现其逐鹿中原的大志。刘备对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闻,据《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因此,当徐庶力荐诸葛亮时说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四十七岁的刘备便迫不及待地冒着隆冬的严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三顾茅庐”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与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赖的明主,便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并且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攻刘璋,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隆中对》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 “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兴复汉室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1.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外交上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3.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攻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攻打秦川。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后,又为刘备谋划了“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  天下三分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建基立业的宏伟蓝图。应该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形势分析和提出的战略决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和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这在后来形势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首先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刘璋控制的益州为根据地,然后“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但是,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有荆州,向南可威慑江南,进而扫荡割据江东之地的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争夺荆州,无论是对曹操、刘备、孙权都至关重要。在赤壁战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唇亡齿寒,共同的利害关系,使刘备、孙权结成抗曹联盟。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出了对荆州的争夺,而赤壁战后,刘备与孙权荆州争夺的序幕就拉开了。
建安十九年,孙权和刘备为争夺荆州地区,吴、蜀不惜兵戎相见。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集团留驻荆州的大将关羽率军攻打曹魏占领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来援助曹仁的于禁所督七军,“羽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刘备集团势力的发展,不仅对曹魏集,团是一种威胁,对孙吴集团也是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孙权又暂时结成同盟。孙权趁关羽出兵樊城,后方空虚的时机,命大将吕蒙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
蜀汉章武元年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惜倾巢出动,沿长江而下伐吴。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刘备的蜀汉再也不能对孙吴构成威胁,这时倒是曹魏对孙吴的威胁更加显现。于是,孙吴向蜀汉“遣使请和”,蜀汉与孙吴又结成了抗曹联盟。由此可见,“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之间是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是有一定条件的。
二、荆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隆中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提法,也逐渐了失去了原有的号召力。诸葛亮《隆中对》认为在军事战略上要分两步走:首先利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夺取荆、益二州;然后再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等待时机成熟,两路出,兵,对曹魏实施两面夹击,以达到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目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形势也正是按照诸葛亮提出战,略,决,策发展的,刘备集团先后夺取了荆、益二州。此时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天下有变”的东风了。
然而,荆州的失去,使得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中提出的北伐战略条件。失去荆州,使得蜀汉政权处于偏安一隅的窘境,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军事上丧失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与“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遥相呼应,两面夹击曹魏的可能。
尽管诸葛亮后来与孙吴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来自孙吴方面的威胁。同时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在政治上加强治理,整顿吏治,举贤任能,调整了蜀汉集,团内部,主要是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和原属刘璋的益州集团的关系;经济上则大力奖励耕战,务农植谷;军事上治戎讲武,为北伐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训练出了一支十余万人的精兵。为了安定蜀汉的后方,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经过两年的准备,亲率大军南征,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领的叛乱。同时,又得以征收南中地区出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物资以给军,国之用;并挑选劲卒万人编入蜀军,号曰“飞军”,加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但仅管如此,蜀汉与曹魏、孙吴相比,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还是最弱的。
为了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从蜀汉建兴六年春开始,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八月病死北伐军中,七年中先后五次兴兵北伐曹魏。以诸葛亮之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却功败垂成,收效甚微。客观地讲,北伐的失败,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蜀汉和曹魏两国力量过于悬殊,蜀汉以一州之力难以蹈覆雄据九州之地的曹魏;诸葛亮本人也在《后出师表》中提到:“(先帝)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对主上的忠心颇为后人所称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十分崇敬,他在《蜀相》诗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深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