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什么意思?

2024-05-15

1. “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什么意思?

改革触及的问题由浅层次逐渐转入深层次。前期的改革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一些浅层次容易办的问题,剩下的都是啃骨头工程,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的成本越来越高,凸显了改革进入深水区。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改革的重点由体制外转向体制内。过去的改革把体制外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比如个体私营经济、资本市场等问题,有些问题虽然没有得到最终根本的解决,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把改革推向了深水区。进入到体制内改革,如政治体制改革,干部任命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等,操作起来很难。有句俗话说“自己刀难削自己把”,难度逐渐加大,阻力也越来越大。
改革的导向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化引导。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改革的导向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为改革带来的诸多挑战。过去政府是万能强势的大政府,改革一直在政府的设计、主导和推动之下,今后的改革要遵循市场化的导向,由市场化引导改革。美国总结虚拟经济引发的金融危机,提出了再工业化道路。我国研究改革应该提出再市场化的对策,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且承诺到2020年真正建成市场经济体制,使改革向更高的目标推进,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堪称改革的攻坚战。
改革的路径由“摸着石头过河”转向理性探索。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实质是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这一理论也曾指导了初期和中期的改革。现在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依靠感性认识寻找改革的突破点的做法已经不可取,必须转向理性探索,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改革,更多地依靠理论的自信、道路的自觉来引导改革向纵深发展。
改革的方式由以下推上的典型示范转向以上带下的顶层设计。过去的重大改革都是群众在基层通过典型示范趟出路子、做出样子,形成示范效应,被中央发现后在全国推广,这是以下推上的改革过程。家庭联产承包就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把土地分田到户,后被小平同志首肯,在全国推广开的,这次群众首创的重大改革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问题、农业稳定和发展问题,也引发和推动了城市的国企改革,成为全国改革的原发点。今后的改革要靠党中央、国务院顶层设计,谋划改革方案,采取以上带下的方式在全国推进改革,这是改革的新路径、新方式和新选择。
改革的对象由改别人更多地转向改自己。过去的改革更多的是改革的设计部门在研究别人的利益调整,今后的改革更多地是向体制内的既得利益部门开刀,由过去更多的改别人转向改自己,削弱自己的权力和利益。这种改革好说不好做,操作起来很难,这也是改革将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改革的阻力由过去的碎片化转向集团化。过去的改革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呈分散式碎片化状态。今后的改革要触动若干庞大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比如中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已经酝酿讨论了8年,至今尚未出台,其中工资制度的改革就因为垄断行业从中作梗而过早流产。这类改革大多涉及央企、垄断行业,这些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是中国改革的深层次阻力,是亟待破解的瓶颈和体制性障碍。

“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什么意思?

2. 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改革在进行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深水区则指不容易跨过的地方,代指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一般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3.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什么意思?

如果有一天,全中国各个市的每一户人家都能自豪地站出来说:“我市的人?大?选?举,这当中也有我们人民的身影!”这才叫改革进入深水区。
 
如果有一天,我国的媒体大部分都是私?人?经?营,市场化运作,且每一个记者都能自信地说道:“我现在所报道的新闻内容,再也不会受到权?力干?预而掩盖了!”这才叫改革进入深水区。
 
如果有一天,每位资?本家都能笑逐颜开,兴奋地说道:“听说国家要求的税率又降低了!并且优惠卖给我们部分国?有企业!”这才叫改革进入深水区。
 
如果有一天,每位普通市民都能自由地从事各个行业,并且不用担心工?资?拖?欠等问题,这才叫改革进入深水区。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什么意思?

4. 改革深水区是什么意思

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什么国企改制进入了“深水区”、倒计时,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什么叫“深水区”,“深水区”到底是什么球艺 

  儿,这片“深水区”有多深,有多宽,有多长,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好像没有人说得清。一个没有“底”、没有人说得清楚的事,为何还要挂在口头上,为何还要把人们推到“深水区”里去“攻坚”?如今,人们一听到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阶段,就不寒而栗,倒吸一口凉气。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改革就变成了“教育产业化”。什么是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就是要像兴办工商业一样兴办国民教育,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学校。企业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学校也应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企业搞股份制,学校也可以搞股份制,等等。总之,凡是企业可以搞的事情,学校也可以这样去做。在这样的改革下,大量公立学校成了老百姓的“吸血鬼”,学生上不起学,践踏了公民应该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的法定权利。在这个“深水区”里,有多少家长、学生被“淹死”了,谁能算得清楚。这样的“深水区”谁见了谁不害怕。 

  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把医疗卫生体制变成了商业化、市场化,造成了大多数人看不起。权威研究机构对农村查表明,有32%的婴儿是在家出生的,有78.6%的农村人口是在家死亡的。另据卫生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说: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见新华网)。在城市中约有三成患者因经济原因不敢去医院,六成以上的应该住院治疗的患者不敢住院(据《经济参考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不起病,生了病便躺在家里等死。这样的“深水区”成了“疼痛区”,“死亡区”,老百怎不嘀咕、心生恐惧。 

  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严重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这些年来,职工意见最大、最恨的就是“国企改制”,改来改去全部以牺牲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受损为代价,而作为改革的主导者——国企的管理者或者经营者,却在这“深水区”里发了大财,成了唯一的受益者,拿着高出职工十倍、五十倍、一百倍的高额年薪,同时还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还有的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变成了一些国企改革操控者吞噬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的工具。改革的利润据为己有,而改革的成本全让工人和社会来承担。职工们一听到国企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战,就意味着下岗、失业,饭碗被砸。这片“淹死”人不偿命的“深水区”,谁不怕。 

  住房改革进入“深水区”,房价就“高烧”起来。住房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房价就好像吃了兴奋剂,价格一路狂飚猛涨,许多地方几年翻一番。据报道,2006年头两个月,北京市房价上涨了17.3%。深圳商品住宅均价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如今在上海、北京、深圳、温州等城市的中心城区,每平方米在1万元以上的商品房到处可见。上海徐汇区、陆家嘴的房价已经窜到几万一平米,窜得人们眼发直、发呆。2005年我国居民年均收入仅10493元,面对每平方米动辄破万元的房价,就是一生不吃不喝也买不起。而一些房产商、“红商商人”、“土地爷”却一夜暴富。面对这样的“深水区”,老百姓怎么不会倒吸一口凉气,胆战心惊。 

  类似的“深水区”还有很多。但这些“深水区”都是针对群众的。一些牵涉到特殊利益集团的改革,牵涉到领导的改革,却没有“深水区”。公车改革改了8年之久,迄今也没进入“深水区”;人事制度改革,尽管政府努力再努力,但是到今天也只是停留表面上,只是湿了湿“鞋”而已,根本谈不上进入了“深水区”。而对一些特定利益集团和官员来说,即使进入了“深水区”,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早就备好了“救生圈”、“大船小船”、“橡皮艇”。 

  改革就是改革,改革是我国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我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法宝”,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而改革不应设“假想障碍”,不应非要朝着一条“河流”走,更不要把思路放在什么“浅水区”、“深水区”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我们的改革可以走“山路”,也可以走“铁路”,还可以在高空开通“航线”,还可以“架桥”,等等。总之,改革不能“盲目化”、“随意化”,要整体考量和充分的酝酿,要系统化,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深水区”,减少弱势群体“涉水”的艰难和痛苦。由此看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5. 中国改革的’“深水区”’有哪几个?

中国30年改革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难题。但中国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必须继续向前推进。而且在前进的道路上再没有多少好啃的“软骨头”了,必须啃“硬骨头”了,必须迎难而上打硬仗了,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进入“深水区”后有哪些必啃的“硬骨头”呢?

首先是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合并机构只是政府机构改革的表象。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而转变职能的关键是限制政府的权力,增加政府的公共服务。无疑,这带有一定的革命性,会损害部分人的既得权益。

其次是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强化民权,限制公权,最后实现公民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权利交易”。也就是说,要大力提高和增加公民的各种权利,减少和限制管理者的垄断特权。无疑这“一增一减”之间会产生很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再次是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无疑是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至少要给予农民土地永久使用权或“田面权”甚至部分所有权。但这会减少各级政府的土地权益,增加利用土地来调控经济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第四是垄断行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的方向是取消和打破行业垄断,促进不同行业的公平竞争。但这会损害垄断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会遇到他们强烈的抵抗。

最后是资源产权和价格改革。资源产权和价格改革的实质是调整各方面的权益关系,这必须会让一部分人的权益受损。

与“浅水滩”相比,改革的“深水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改革的动力减弱。尽管这些改革从整体上会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存在如下问题:有些收益是长期性收益,眼前难以看到,因而减弱了动力;有些收益是整体性收益,对个体来说感受不明显,也就是具有“正外部性”,也减弱了动力。

二是改革的阻力增加。这些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使一些既得权益者绝对受损或相对受损,因而会遇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和阻碍。

三是改革的复杂性加大。这些改革大多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涉及到多个利益相互冲突的群体,改革的综合性较强、复杂性较高,设计方案的难度较大,实施和推进改革的困难较大。

四是改革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改革都具有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不容易获取改革的成本和收益信息,不容易对未来进行预测,因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那么,应如何应对“深水区”的挑战呢?一方面,我们要摸准问题,找准方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打有准备之仗。

中国改革的’“深水区”’有哪几个?

6. 改革深水区何为深水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本性的东西是什么?

我想就是反腐问题,这是深水区里的浅水,如果解决,更深的水就是政体问题,这才是深水里的深水。
想当年香港廉政风暴,不也一下子解决问题?有那么难吗?好多问题不是改革问题,是执行层面的问题,只要有决心、有勇气,是完全可以立即解决的。相反,永远解决不了。
这个问题放到游泳里面,有意思。我用游泳知识来说说。
我小时候确实摸着河底过河。家后面一条大河,经常进去游水、玩水,一种玩法就是钻到河底,在河底爬,越往深处爬,越怕,不是别的,那个水越凉、越暗,然后就吓了浮上来,半天浮不上来,更怕,最后肯定是浮上来的,哈哈。这就是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差别。
邓小平的渐进式改革的理论,早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是渐进的,所以没有水深水浅的感觉,正如温水煮青蛙一样。这些年,不提邓小平渐进式改革理论、不提“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只片面提“和协”、“维稳”,没有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邓小平非常讲究试验田,我们政治改革完全也可以搞试验田,可以在深圳、广东先试验。不往前走,不落实邓小平理论,穷喊“深水区”,什么鸟人!

7. 改革「深水区」的水到底有多深

对中国人来说,改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么多年来,改革从农村延伸到城市、从企业延伸到事业、从国家机关延伸到社会各界、从体制调整延伸到机制创新、从经济基础延伸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不仅一次次地经历着改革的阵痛,也一次次地分享着改革的红利。
几十年过去了,尽管中国的改革并不十全十美,中国的改革并不人人满意,但改革不仅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命运,也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任何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应否定的。
现在改革步入“深水区”,不少人又开始纠结于“姓公姓私”、“姓社姓资”这些看似悬而未决其实早有定论的问题上,他们无非是想得到一个答案,这就是这个“深水区”到底有多“深”?
其实,早在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将我们党一贯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科学地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此后又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由此可见,所谓的“深水区”并不是深不见底的,这就是无论怎么改革,都必须守住“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底线,都不能放弃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人民民主专政,不能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放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否则,不仅改革会迷失方向,还会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的灾难。
遗憾的是,这些曾经让人耳熟能详的“主旋律”不知从何时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听和记忆,反而让“毛左论”、“资改论”、“私有化论”、“普世价值论”等反党叛国的论调开始甚嚣尘上占领了“主阵地”。以致中国社会现在不仅在财富分配上存在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且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也面临被撕裂的危险。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本来并行不悖,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但在现实中,人们看到更多的是有些人只论改革不论原则,只谈开放不谈规矩,甚至对公然打着改革旗号行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马列毛泽东思想的人和事充耳不闻,装聋作哑。如此做派,显然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共和国所期许的“正能量”。
改革不是朝令夕改,改革不是偷梁换柱;改革就意味着利益调整,改革就意味着有扬有弃;改革至于当下的中国百姓,还意味着让绝大多数人而非少数人从中得到实惠。而这个实惠绝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让人民活得更称心、更开心、更放心、更有尊严。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前提,这就是:中国,您别忘了自己姓甚名谁!

改革「深水区」的水到底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