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的主要研究成果

2024-05-14

1. 王平的主要研究成果

 [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武汉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2009)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主持)[2]《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2008)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思政重点项目(参与)[3]《“十五”教育规划》,湖南省教育厅2001年立项课题(参与)[4]《国家金融安全管理研究》,中国人民银行科研项目(参与)[5]《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控研究》,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参与) 1、《由“平均工资”上涨引起的争议所想到的几个问题》,《商业时代》,2009(6)2、《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专利权价值评估》,《集团经济研究》2007(10)3、《连锁企业连锁加盟业态的边界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9)4、《我国股票市场与国民经济运行关系的实证研究》,《特区经济》2006(10)5、《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统计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6、《试论网上调查》,《四川统计》2000年第9期7、《浅议现代企业筹资统计指标体系》,《山西统计》2000年第9期

王平的主要研究成果

2. 王平的科研成果

先后在《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四十篇;合著、副主编、参编、翻译著作十余部;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四项。

3. 王平的主要科研成果

(截至2011年6月)一、专著、教材(独著、合著、主编、参编)1. 刑法学(法大简明教材,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2. 刑法学(法大精品教材,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3. 罪犯风险评估与管理——加拿大刑事司法的视角,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1月版。4. 犯罪学教科书(本校教材,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5. 中加社区矫正概览,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6. 犯罪学(统编教材,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版。7. 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8.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Willan Publishing 2007.9. 中国监狱学会20年(1985-2005),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10.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版。11. 限制对人身自由的限制——中国行政性限制人身自由法律处分的法治建设,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版。12. 刑法概论(教材),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5月版。13.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14. 外国监狱制度概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15. 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16.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与改革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5月版。17. 监狱法学(北大教材,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18. 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7月版。19. 中国预防犯罪通鉴,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5月版。20. 监狱学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21. “六害”治理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8月版。22. 监狱法学(本校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23. 市场经济条件下犯罪与对策,群众出版社1995年4月版。24. 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综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25. 贪污贿赂罪的原因与对策,群众出版社1992年5月版。二、论文(包括合著)1. 刑事法治:精妙与局限之间如何坚守,《人民检察》2011年第11期。2. 恢复性司法理论与实践,《刑事司法指南》2010年第3集,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3. 被剥夺自由人的人格尊严与待遇——《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0条评析,载《刑事诉讼法学前沿问题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4. 监狱行刑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5. 社区矫正概念的反思与重构,《犯罪与改造研究》2010年第2期。6.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7. 社区矫正:用语的改变与意义的翻新,载《犯罪、刑罚与人格——张文教授七十华诞贺岁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8. 中国法治30年——监狱法篇,载《中国法治30年:回顾与展望》,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9. 监狱工作社会化的作用与中国实践,《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10. 罪犯探亲:对罪犯权利的人性化回应,《人民公安报》2008年7月9日第4版。11. 当前中国监狱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韩文),《矫正研究》(韩国)2008年(总第39号)。12. 恢复性司法视角下之少年司法构建,载《恢复性少年司法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2007年7月版。13. 减刑制度的价值分析及其改革思路,《中国司法》2007年第1期。14. 恢复性司法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12期。15. 监狱学教学:寂寞与辉煌的变奏,《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4期。16. 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多元视角:监狱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与探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2期。17. 开放式处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国监狱学刊》2006年第1期。18. 中国法制建设与人权保障,载《新世纪中国人权》,团结出版社2005年10月版。19. 我国假释制度之改革与完善,载《纪念监狱法施行十周年文集——回眸十年读华章》,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20. 我看累犯不得假释,《法制日报》2005年5月29日第3版。21. 严打的刑事政策分析,载《刑事一体化与刑事政策》,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22. 论放逐刑,《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23. 恢复性司法的积极意义,《法制日报》2004年10月28日第7版。24. 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文化机制,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司法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04年8月正式出版。25. 惩罚和教育改造罪犯是监狱的双重使命,《检察日报》2004年3月31日第8版。26. 以罪犯为本体,《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3期。27. 我国缓刑制度之改革与完善,《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2期。28. 理性认识恢复性司法的预防思想,《检察日报》2004年1月20日第6版。29. 监狱学研究的方法论,《中国监狱学刊》2004年第1期。30. 罪犯权利观的现实指导意义,《法制日报》2003年12月26日第3版。31. 中国监狱改革之基本构想,载《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32. 社区矫正是有益尝试,《人民日报》2003年9月5日第5版。33. 为什么要保护罪犯的权利,《法制日报》2002年10月22日第12版。34. 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及其改革,《日本札幌学院法学》第19卷第1号(2002年9月)。35. 学者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第9期。36. 劳教司法化是大势所趋,《法制日报》2002年5月29日第3版。37. 刑事执行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第5期。38.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载《法大刑法学研究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39. 禁止奴役和强迫劳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第4期。40. 禁止酷刑,《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41. 刑罚轻重的根据,《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4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价值,《安徽职业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43. 监狱工作与监狱立法,《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5期。44. 把犯罪预防的措施落实到基层,载《走向21世纪的“枫桥经验”——预防犯罪实证研究》,群众出版社2000年3月版。45. 中国监狱现代化的方法论选择,《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46. 新世纪中国监狱定位问题初探,《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5期。47. 监狱工作与监狱理论研究20年改革述评,《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第1-2期。48. 理性化及其局限——监狱行刑观念的价值定位,载《刑事法学要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8月版。49. 现代化、监狱现代化与现代化文明监狱,《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年第7期。50. 我国现行监狱工作方针的价值基础,《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2期。51. 监狱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启示,《法律科学》1997年第5期。52. 监狱效能与宏观环境,《政法论坛》1997年第4期。53. 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与刑事立法一体化,《中国监狱学刊》1997年其4期。54. 世纪之交的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55. 贪污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载《反贪污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红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56. 论行刑社会化,载《监狱学概论参考资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57. “行刑社会化”概念探析,《江西法学》1992年第3期。三、主编文集1. 恢复性司法论坛(2007年卷,总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12月版。2. 恢复性司法论坛(2006年卷,总第二卷),群众出版社2006年1月版。3. 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总第一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王平的主要科研成果

4. 王平都有哪些科研成果?

王平教授长期从事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已在国际核心期刊PNAS、JBC、J. Clin. Invest.发表论文13篇,其研究论文被引达400余次。具体内容在e3-lab电子实验记录系统中有详细的记录,本实验室的人可以随时在线查阅。另外他的在研项目:一、细胞迁移机制及疾病研究 
细胞迁移在发育及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我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如泛素化、磷酸化等对细胞迁移关键信号分子的调控; (2)调控细胞迁移新机制的鉴定; (3)细胞迁移相关疾病包括炎症及肿瘤转移。 
二、细胞内蛋白转运机制的研究 
内吞在细胞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我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pip2信号通路在细胞膜表面受体如GPCR内吞及信号传导中的机制; (2)蛋白翻译后修饰如泛素化及磷酸化在细胞膜表面受体内吞及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三、细胞增殖及分化 
我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KLF转录因子家族在肿瘤发生、细胞迁移、发育及干细胞全能性及分化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对于KLF家族蛋白水平的调控进行研究; (2)磷脂相关通路如Akt、PTEN等在细胞增殖及分化中的调控。

5. 王平的成果

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仪器专项)及国家973课题、863计划等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浙江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人员和151人才一层次,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主要著作:《人工嗅觉与人工味觉》,《细胞传感器》,《现代生物医学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传感与检测》,《Cell-based Biosensor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及《Biomedical Sensors and Measurement》等 。

王平的成果

6. 王平的科研情况

  已出版编著14部,其中主编5部,副主编3部,参编6部。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获军队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全军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1项,获全军会议论文二等奖1项,获总后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已参与完成全国高等教育“十五”规划课题1项,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参与全军军事科研工作“十五”计划课题1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主持参与校级课题3项。

7. 王平的学术成果

 《安庆戏剧文化》(学术专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27.6万字。《新安名族志》(古籍点校,主要参与者),黄山书社2004年5月出版。《大学戏曲鉴赏》(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编委、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试论杂剧体制在元末明初的变化,《戏曲研究》第75辑(2008.5)元末明初杂剧断代划分异议,《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月号(下)论黄梅戏“多祖现象”,《文艺争鸣》2011年3月号(下)论贵池傩戏“非故事性剧目”,《民族艺术》2010年第3期。新发现的《皖江公学试办章程》及其相关问题考略,《安徽史学》2011年第4期。明代文人叶权三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明代与清代贵池傩戏探微,《戏曲研究》,第67辑(2005.6)。从文化视野审视戏曲,《戏曲研究》,第61辑(2003.4)。贵池傩戏《和番记》与南戏《刘文龙》的亲缘关系,《艺术百家》2004年第5期。论秦简夫的伦理道德剧,《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萧德祥与元末明初杂剧的“改编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冲出戏曲困境的艺术探索——论新创黄梅戏《美人蕉》,《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已佚无名氏杂剧《郭桓盗官粮》创作时、地及作者推考,《古籍研究》2008卷下(2009.8)。黄梅戏“梅开三度”相关问题探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4期。刘城和他的四首“观傩诗”,刊载于《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一)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元末明初戏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元末明初杂剧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重点)《黄梅戏传播、接受与发展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世代层叠型戏曲活化石――贵池傩戏剧目研究》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全面推进高校素质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子项目《安庆的戏剧文化》主持“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策划、规划、设计及布展”(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黄梅戏的改革与传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商与明清文学》教育部重点基地基金项目《徽州与明清文学艺术》财政部、教育部资助项目“黄梅戏实训基地”国家特色专业“黄梅戏表演”相关工作。等等。

王平的学术成果

8. 王和平的科研成果

1.《学校体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研究》,浙江教育科学,2004;   2.《游戏之于体育导论》,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总66期;  3.《体育教学目标与健康新理念的一致性》,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4.《新经济与体育》,第15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专集,2005;  5.《体育营销——打造中国市场新理念》,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第29卷;  6.《中国体育经纪行业发展现状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第25卷第1期;  7.《大力发展我国的保险事业促进体育与保险的良性互动》,《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  8.《2008奥运对北京经济的推动作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第26卷第1期;  9.《新经济形势下体育事业发展趋势与措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第27卷第1期;  10.《大学女生体育运动需要注意的问题探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第28卷第1期;  11.《浅议体育道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第36卷;  12.《关于大学开展棒垒球运动的思考》,10年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 2010年8月;  13.《试述大学生参与棒垒球运动的意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第37卷;  14.《垒球运动对青少年身心作用浅析》,11年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