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

2024-05-12

1. 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

答案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的关键应从预备立宪的背景和实行的情况去分析。为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但并没有因此摆脱内外困境。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先是派官员出洋考察宪政,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后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1911年,清政府终于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但却是个“皇族内阁”。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加强封建皇权。

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

2. 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什么?

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力,就是搞什么预备呢?因为他不想立刻就把自己从统治阶级的地位之中提出要他想让自己再维持一段时间的统治地位,并且给予一定的喘息时间,去进行背地里动作的时间,所以才搞出来一个预备的这个过程,经过5~10年,甚至说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个立宪法的过程。
清政府到后期的时候已经逐渐意识到了,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很重要,封建制度真的不行了,因为从1840年开始到1911年左右的时候,这中间经过了差不多将近70年的时间,最开始的时候,清政府固执的认为自己是天朝上我自己有钱,军队实力强大打败了,只是因为不适应而已,不服气,但后来打了那么多次,一次都没赢过,清政府的统治者也不傻,也逐渐认识到了,这样下去真不行。
所以搞了一个最开始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时候不就是学习西方造枪造炮的技术吗?但是事实证明了,洋务运动本身带来的成效是有的,比如说他们的北洋舰队强大了,但后来呢最终还是全军覆没了嘛,因为封建制度不行,炮弹以及军舰的维护不行,只是买了这个东西没有专业的人去维护,最终还是失败了洋务运动之后,也尝试了很多文化方面改革,但最终都失败了,他们逐渐发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体制问题。
要改变这个体制的问题,就是让清政府的封建制度逐渐落幕,让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登台,那个时候还没有想到社会主义制度多年那个时候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西方国家所践行的,然后清政府看到西方国家都是挺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挺好的,我们也学学好多人事是提倡的,但是清政府当时的同志啊,觉得自己不能这么快就丧失统治地位,要延续自己的统治,权衡利弊之后,觉得自己再不妥协那些人可能就揭竿而起了,没办法了,行,我给你个希望,未来5~10年之内,我将逐渐退下去让你们完成自己的梦想。

3. 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什么?

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预备立宪,就是要变法图强。此时的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就像癌细胞一样已经扩散到全身,在做垂死挣扎。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一个小小的岛国就把泱泱中华帝国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八国联军更是把清政府摁在地上摩擦,是何等的耻辱。日俄战争更是震惊了朝野,日本作为一个撮尔小国竟然打败了俄国。就是君主立宪制打败了专治制度。所以,清政府就派出了有志之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越太平洋,来到西方,寻求治国的良方。无数仁人志士奔走相告,都在积极地寻求治国方略。

不过预备立宪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慈禧颁布预备立宪谕旨,各地立宪团体纷纷响应号召,积极推行立宪。同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对“君上大权”作了14条明确的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陟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让不少真正想通过推行预备立宪来实现民主自由的人士寒了心。后来,清政府又撤销了军机处,组织内阁,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13名内阁全部来自皇族。这彻底揭开了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的面纱,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官僚阶级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革命派更是坚定了推翻清政府的信心,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主。辛亥革命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了封建官僚主义不仅仅是通过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就能得到解决的。流血牺牲是避免不了的,因为唯有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才是与封建官僚主义最有力的斗争手段。

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什么?

4. 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君主主宪的区别是

答案B
本题应从阶级本质、事件的实质进行分析。“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挽救危机而设的骗局,它不可能否定君主专制;而立宪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它们推崇民主,反对专制。

5. 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

1907年2月,康有为将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宪政会。同年10月(九月),梁启超与蒋智由等又在东京组成政闻社,鼓吹“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以后,在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诱动鼓舞下,立宪运动逐步进入高潮,立宪派发动了几次召开国会的请愿。清政府于1908年8月为拉拢立宪派,采取欺骗手法,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二十三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十四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涉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事实上仍同封建专制没有什么区别。11月,慈禧太后、光绪帝(即清德宗载湉)死去,溥仪继位。1909年改元宣统,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立宪派在各省咨议局中占据了领导地位。12月,十六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在1910年又三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九年改为五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同时下令驱散各地请愿代表。   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五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

6.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什么

 延续清政府的统治。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预备立宪内容   预备立宪的工作相当艰巨,非一朝一夕,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
   预备立宪后果   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7. 清末的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1905年,清政府正式打出“仿行宪政”的旗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设立考察政治馆,后改为“宪政编查馆”。1906年9月1日颁发了预备立宪的上谕,宣布施行宪政,但预备立宪的期限没有确定。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各省设立咨议局,1910年成立资政院。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又匆匆发布《重大信条十九条》,但这些都未能挽救清王朝的覆灭,“预备立宪”也宣告垮台。


在长达数年的“预备立宪”活动中,其中最重要的活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设立咨议局与资政院;其二是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

清末的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8. 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的主要区别在于

答案D
点金:本题主要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清末“预备立宪”是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而设置的骗局,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则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提出的,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封建阻碍,本质上是反对封建专制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