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状况

2024-05-14

1. 简述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状况

体育社会学是十九世纪末才初见端倪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体育社会学最先产生于发达的欧美国家。1898年,美国学者发表了世界上最早的体育社会学论文。二战后,体育社会学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都积极开展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工作。由于体育社会学在世界各国的发展,1964年在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CSS),次年由该学会主办的《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刊物出版,这标志着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将跨越国家和地区走向世界,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正是该学会的成立,带来了自1964年以来,体育社会学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世界许多国家都加人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行列,像中国、韩国、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迅速展开。1980年北美体育社会学学会(NASSS)的成立,标志着体育社会学在地区研究中正形成集团优势。为了从组织上强调可以广泛参与的学术性,以促进该学科的深人发展,1994年7月,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改名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目前,该组织现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260多个,分布在世界48个国家中。进人新世纪,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这对促进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简述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状况

2. 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波兰、日本、苏联、芬兰等国的学者对体育运动进行了系统的社会学研究。1956年罗德等人发表的《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一书被国际体育理论界公认为首创性著作。1964年 6月,由国际社会学学会倡议,在国际运动与体育理事会日内瓦工作会议上,正式成立国际体育运动社会学委员会。它每年都举行年会,就有关体育运动的社会学问题进行学术讨论与研究。工作内容有:①组织世界性学术讨论会;②举办研究班;③与社会学界共同举办有关体育社会学的会议;④开展国际合作的科学研究活动;⑤创办期刊。主要刊物有《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和《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公报》。此后不久,被国际社会学学会接纳为会员,标志着体育社会学学科地位的正式确立,体育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也开始从分散进入国际合作时期。

3. 国内外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中国社区体育的现状:
1、我国街道社区人员一般是专业军人与退休职工组成。
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南北不平衡性,不同地区社区
体育的场地器材投入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
3、我国社区体育活动者年龄分布呈“两头热、中间冷”的不
正常现象。
4、活动内容(单
、大型活动为主)
5、在经营模式上我国的社区体育以群众的最基本要求出发,
义务对社区群众进行辅导。
6、资金来源上我国主要是政府支持,社区体育创收情况很差。
国外社区体育
•日本、美国、新加坡是社区体育发展较为成功国家的代表。3个国家社区体育的发展各具特色。了解过外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场地设施建设制度与措施,对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国内外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4. 进行社会体育研究有何意义

浅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
 
 
      在我国体育理论界,将当代体育划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板块。就其发展现状来看,表现为两个金字塔的形式。在体育活动参与量上,构成了以社会体育为塔基,竞技体育为塔尖的正金字塔。在体育活动的效能与质上,生成了以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为塔基的倒置的金字塔。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体育发展缓慢及弱化的现象,并没有唤醒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与思考。在我国,社会体育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的规定性。学校体育理论和竞技体育训练要求的机械搬迁,似乎很难摆脱社会体育发展的困境。由此,我们只有从社会体育的改革与实践中去寻找理论研究的线索。 
 
      1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化 
      社会体育作为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普及程度与发展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参数。在我国,社会体育的范围被规定在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之内。一般地,社会体育是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活动领域遍布广泛,参加人数众多,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在理论上,社会体育的发展依赖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城市体育、农村体育、机关和企事业组织的体育、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以及老年人与残疾人体育的蓬勃发展。但从我国社会体育的实际质量和效能来看,它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民个体素质提高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并不否认,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消极的一面。应该指出的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理论研究的贫乏也是造成社会体育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社会。体育中理论范畴的研究具有体育活动实践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必须将体育社会化原理作为我国社会体育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作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基石。 
 
      2社会体育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广义的体育,如果从目的、对象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来考察,则可划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社会体育现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竞技运动的第二大国际体育形式。社会体育在现代体育的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体育已不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状况,其发展中的个体调节因素日渐减少,体育融人了社会发展的轨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和各种力量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体育研究有其必然性。 
 
      第一,社会体育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社会体育研究并非是一个纯理论范畴的界定,而应该是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现实。对社会体育研究的滞后,不利于我们确立国家体育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之间难以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从而阻碍了整个体育社会职能的发挥。不可忽略的是,完备的社会体育发展体系在我国巫待建立,社会体育发展中的地域差异与不平衡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二,对社会体育研究的理论意义应予以重视。社会体育研究并没有随着广义体育结构的分解而结束,恰恰相反,体育的分类研究是社会体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在对我国社会体育现实发展的观察中,极易发现社会体育研究缺乏深度,面临着许多难题。如,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如何?社会体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社会体育的内在机制和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怎样在理论上寻找到突破口?因此,社会体育研究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体育理论宝库。
    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拓宽社会体育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社会体育的目标。我国宪法和《体育法》在体育内涵的规定中,明确了社会体育、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人民体质的增强是体育事业的重点和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可以说,这一基本任务亦涵盖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效能,证实了社会体育的基础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安排灵活、组织机构自由等活动要素的优化组合使社会体育目标体系具有了开放性、广泛性和全民性特征。

 3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
    中国是人口大国,从人的全面发展、劳动者的素质、社会进步的总要求来看,中国的体育人口呈现总量递增的趋势。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一当前,加强社会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建立全新的社会体育发展体系,从社会体育实践与趋势中概括体育发展的方向,是体育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和重要任务。
 
  3.1发挥宣传典论的导向作用,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社会体育的发展应真正体现国家兴办体育事业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在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人们健身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然而,社会体育运作方式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效果。显然,社会体育作用的发挥面临着一个外部条件是否有利的问题。当前,我们要加大对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的宣传力度,传播现代体育项目和理念,并将舆论导向中的政策因素提炼出来,加强体育法制和相关条例建设,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政治保证。同时,要克服社会体育宣传中的虚假现象、形式主义,要将相关政策细化、量化到体育事业管理的各项环节之中,使政策保障和管理约束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此外,还应理顺劳动关系,认真落实合同制、用工制度中对劳动者休息时间规定的有关条款,为劳动群众参与社会体育提供时间保障。
 
  3.2坚持走社会体育产业化之路,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经济依托
    社会体育的活力和持久效应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优化在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体育产业运作方式的广泛采用。目前,我国群众体育、社会体育的产业化现状不容乐观。如,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产权不明晰,社会体育经营面临很大困难,体育娱乐成为了社会体育的主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力,现有场馆开放、使用不够;体育项目的管理和开发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此可见,经济对社会体育发展的依托作用并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体育必须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化之路。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体育产业化鱼待克服和解决如下一些困难。如,必须盘活占绝对比值的国有体育资产,拓宽体育资产使用和投资渠道,初步实现资产重组,减少国家体育资产的流失。提高社会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基础设施建设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体育企业与体育团体要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主力军,使社会体育走出零散与无序状态。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要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品味提升等方面发挥作用。总之,社会体育要增强造血功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在体育产业化中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
 
  3.3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并以此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长期目标
    1995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并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社会体育的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全民健身计划一时、一地的推行与普及并不能意味着社会体育功能的实现。由于经济状况差异和地域差异所导致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步伐的不一致,.成为了制约社会体育整体发展的巨大障碍。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任务重、范围广、时效长,我们应以此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长期目标和主要方向。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围绕这一要求,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体育的发展并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孤立的部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建立了较为普通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渗透并成为了社会体育独特的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社会体育必须对全民健身活动予以科学的指导和认真的总结,全民健身意识的行为驱动作用是社会体育内涵扩张的决定性因素。
 
  3.4确立终身体育观念,并以此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体育领域获得了新的释义,即强调体育训练的过程需.要贯穿生命的始终。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终身体育进一步加以规定,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我国的学者从教育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本质要求出发,认为终身体育的核心作用在于实现了学前体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笔者认为,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后,其作用主要指向了社会体育。作为个体良好的体育心理导向,终身体育观念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尽管社会体育发展以群众参与为基础,但其质量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展离不开个体终身体育观的作用。从终身体育的起点来分析’,它与学校体育紧密相连,具有规范化、系统化优势,而这些方.面却是社会体育发展所缺少的东西,无疑终身体育观念为社会体育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内容。

5.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体育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体育这一社会亚系统诸因素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势,研究体育的内部结构及其在具体社会条件下的作用机制。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体育运动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为制订和实施体育工作的战略、政策、组织和制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体育运动如何独自成为一个社会系统及其发展方向;现代体育运动高度竞技化、大众化、科学化、商业化的特点及体育运动中各种群体的性质与功能等。②体育运动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体育运动在丰富文化生活、发挥教育功能、实现人的社会化和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社会秩序、意识形态、个性形成的关系;体育运动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和国际交往的关系;现代社会中影响体育运动的各种社会因素;体育运动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③大众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的活动内容与发展方向;闲暇与体育运动;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不同职业、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个人和群体对体育的不同社会需求;老年体育与伤残人体育的组织和发展;观众问题等。④竞技运动的社会性质与特点。竞技运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产生”冠军、优胜者为目标而进行的献身性运动,而不是以增强体质为直接目的的健身性锻炼,在性质与方向上区别于大众体育。在这一领域着重研究:竞技运动的社会背景、目标、道德、结构、体制、功能,与大众体育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的关系;竞技运动成绩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对竞技运动成绩的影响;培训运动员的社会标准与社会网络;职业运动员的性质、机能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际关系;观众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等。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6.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困境是什么???

#毕业论文#
体育社会学是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提供部分优秀体育社会学论文题目,以供参考!
1. 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
2.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
3.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弥勒县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例
4. 社会分层视角下居民体育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体育运动
6. 体育类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探析
7. 湖南省体育产业统计机制的发展与保障
8. 体育运动对干预青少年网瘾作用的研究
9. 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兼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10. 社会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图瓦人. 克里雅人. 罗布人民间体育文化研究
11. 浅析个人主体性不同时代的体育目的
12. 中国古代女性观的嬗变与女子民间体育的历史回顾
13. 休闲体育对离退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
14. 用体育运动戒除学生网瘾的可行性分析
15. 社区体育对社会资本的构造性功能
16. 后现代女权主义与美国妇女体育评述
17.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影响初探
18.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
19. 体育生活化视域下的和谐家庭构建路径研究
20. “社区. 学校. 家庭”体育一体化的研究--以景泰社区为例
21.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以散杂居区为例
22. 边缘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体育干预模式探究
23. 从危机公关的视角试析体育明星的“傻爸爸”现象
24. 娃娃们需要更多的体育课
25. 体育消费的互惠激励机理研究
26. 政府. 民间和学界在村落体育保护传承中的角色定位
27. 广西融水芒哥坡会的体育人类学分析
28. 青少年“网瘾”体育参与干预模式建构
29.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
30. 体育干预: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以云南为例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大众体育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32. 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个案研究
33. 运用“社会助长”效应促进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
34. 当代女大学生身体审美观扭曲与体育之救赎
35. 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对体校竞技训练的影响--以南京体育学院附属学校为例
36.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变迁
37. 社会体育调查中缺失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38. 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妇女体育行为影响因素--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
39. 从体育运动看古希腊人对女性的性别建构
40.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特征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41. 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竞技体育平等参与权探析
42. 发展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
43. 体育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分析
44. 从文化学视角论休闲和休闲体育
45. 想象的共同体:电视. 体育与民族身份认同
46. 日本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
47. 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业情绪与职业认同关系研究
48. 高教版《体育统计》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实际意义解析
49. 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50. 重庆市对留守儿童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
51.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再审视
52. 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基于中美部分主流报纸的跨文化解读
53. 体育类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54. 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统计学“短学时”课程探析
55. 礼仪课程是体育大学生人文教育基础
56. 中国城市文化. 体育休闲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
57. 影响辽宁省城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因素
58. 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
59. 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宁辛同志来我院做“我的成功之路”报告
60. 中日两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闲暇时间与体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
61. “上海市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62. 统计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跨栏跑教法新探
63. 体育运动的人类学启示
64. 发展农民体育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65. 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体育价值观现状的社会学分析
66. 社会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67. 我们高校的体育公关
68. 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与“体育生活化”可行性分析研究
69. 面向素质教育开拓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
70. 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71. 新时期体育与休闲的社会文化学分析
72. 公关策略在体育明星印象管理中的应用
73. 知识分子体育热的社会心理学解读及其可持续发展思考
74. 体育休闲与现代家庭价值重构
75. 女性身体美的历史审视
76. 以体育活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实验探究
77. 体育精神是营销毒药
78. 我国的老龄化社会与体育
79.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社区体育发展之对策
80. 略谈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功能
81. 利用学校体育资源优势加速社区体育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82. 瑶族打陀螺文化内涵探析及人类学视角解读
83. 谈高校体育统计学的教学
84. 台湾民俗体育“宋江阵”的社会人类学研究
85. 民营体育企业介入城市社区体育运作的路径探讨
86. SPSS视域下高校体育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87. 人类学视野下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探讨
88.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方式. 作用和局限
89.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90. 完善和发展体育QQ群新型人际交往空间平台的思考
91. 国外女性与体育传媒研究进展
92. 当代中国休闲的特点及其休闲理论的本土化
93. 城市家庭收看CCTV-5体育节目的研究
94. 体育专业学生艾滋病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
95. 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女性:告别沉默的“他者”
96. 把运动员当作普通人看待--残疾人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意识和观念
97. 农村中年人生命历程影响因素探析
98. 我国西南部主要城市女性体育健身消费结构分析
99. 从被赞助方的角度理解体育赞助的几个观点
100.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对策研究兼论体育活动防治网瘾的作用
101. 城市群众性登山运动升温的社会学分析--以湖南省丘陵地貌城市为例
102.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
103. 体育运动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特殊作用
104. 《体育博览》杂志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研究
105. 统计软件在体育统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06. 浅析社区中老年人的健康现状
107. 体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正功能论析--以美国“午夜篮球”计划为例
108. 一起运动--全国贫困地区体育教师公益培训
109. 另类营销正装“联姻”体育的营销新模式
110. 新形势下阳光体育与中原城市群构建和谐发展的思路分析
111. 体育院校大学生择偶偏好特点及其与父母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
112. 体育运动戒除青少年网瘾的可行性及对策
113. 中外优秀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异同与启示
114. 赛场秩序及其控制--兼论“上海文明观众啦啦队”
115. 体育社会学
116. 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
117. 体育社会学的历史. 现在与未来
118. 试论现代女子体育的新发展
119. 体育课运用区别对待原则的分析
120. 社会变革与非洲体育运动中的妇女
121. 体育运动与心理调节
122. 运动实践与体育
123. 正确地安排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
124. 228名体育系学生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125. 大学生体质状况调查和锻炼与不锻炼者的比较
126. 体育社会学略谈
127. 体育社会学
128. 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形体美训练--关于我院健美训练班的报告
129. 体育舞蹈界“夫妻化”现象透视
130.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统计论文报告会举行
131. 老年人的体育锻炼与自我监控
132. 关于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评的讨论
133. 谈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134. 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135. 浅论商业职校《生涯体育》
136. 谁来主宰体坛?--中国体育文化现象透视
137. 体育的另类享受
138. 戏说性生活也是体育锻炼
139. 职场竞技的“体育”规则

7. 国外学者对体育赛事的研究现状

国外体育赛事社会影响研究综述及启示
盘梅红;张宏

  研究目的:近几十年来,大型体育赛事不断吸引全球各个城市和国家竞逐,成为地区提升形象和升级发展的绝佳契机。大型体育赛事的社会影响继经济影响后逐渐受到各界重视,然而国内理论界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社会影响研究相对较晚,仍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巨大空间。体育运动对任何一个全球化城市的内生发展与外生吸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2010)指出体育是实现其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一种可行、实用的工具。随着国际体育赛事数量、参与人数、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大型体育赛事影响的研究兴趣呈指数级增长,成为大型事件影响理论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主要从经济角度考察大型体育赛事,鉴于赛事带来的预期经济影响和评估赛事绩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Crompton,1999;Porter&Fletcher,2008),但Chalip(2006)指出,社会影响是 潜在事件价值的核心来源(也是问题的潜在来源) 所以必须予以重视。广义而言,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与经济和环境影响相比,社会影响及其评估更为困难且具有挑战性,不仅构成因素错综复杂,指标宽泛不定,还难以客观准确的测量,具有模糊性、潜在性和广泛性,所以一直是体育赛事影响研究的难点。但对于由国家或城市主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其本质上已经是一个准公共产品,举办国或举办地政府无论是在前期考虑还是举办后的成果验收中,都更看重其辐射延伸带来的社会影响,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其《申办报告》中对举办目标的庄严承诺是: 北京将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冬奥会申办筹办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互动发展、共赢发展的典范,创造更多积极、持久的奥运遗产,更好地惠及公众。 由此可见,大型体育赛事社会影响既重要又复杂,值得我国体育理论界深入研究。本文将对国外大型体育赛事社会影响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明了其研究进展,厘清其研究内容框架,并在与国内研究现状的比照中,得出对我国体育赛事社会影响理论研究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综述能够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提供系统性或描述性的文献综述方法,可以收集、分类、总结某一学科领域前期研究价值与发现动态变化的状况,启示当下研究的重难点和未来研究发展的可能方向,是本文探索国外大型体育赛事社会影响的研究方法。本文在详尽检索国外大型体育赛事社会影响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此理论的研究脉络、内容和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同时还采用文献溯源的方法,对最新代表性成果的参考文献重点分析,理清各层面的研究脉络。研究结果:总结大型体育赛事涵盖的几个显著特征:国际性赛事、媒体报道覆盖范围广、巨额成本投资/公共支出、短暂性周期举办、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为赛事建设或翻新基础设施设备。国外文献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社会影响评价的宏观指标研究较多,对指标进一步操作化到测量层面的研究较少;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研究结论:虽然学者们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定义讨论仍未有获得公认的标准,却以各自的专业研究做出阐释使得此概念轮廓越发清晰。从定义的动态变化中可以推断出,研究学者们的聚焦点从商业性短期收益的经济影响逐渐拓宽到各方利益相关者整体长远的社会影响方面。随着大型赛事的规模和影响不断呈上升趋势,学者们也意识到标准和定义是基于当下赛事的已有影响和实际规模提出的,需要根据实际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维度和数据、对指标进行定期修订以便更好的区分赛事属性、丰富不同类别和属性的样本以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设计不同时间长度实验以便观察纵向变化等。文章最后在概述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今后可能的突破是:将数学中的综合模糊评价法运用于体育赛事社会影响客观测评;并且在评价方法中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定性指标采用主观感知问卷量化操作的启示。

国外学者对体育赛事的研究现状

8. 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领域论文

 关于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领域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领域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 随着体育学研究的日趋活跃,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其他社会学科研究对象的交叉与重叠之处越来越多,而学科视角是区分研究对象差异的标志,也是构筑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本文从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出发。依据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规模及层次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划分为宏观领域、中观领域、微观领域及方法论领域等四个领域。
     论文关键词: 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研究视角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是指体育社会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随着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体育社会学形成了一系列渐趋明确的研究领域。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是受自身的研究视角制约的,而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划分又有助于理解其研究视角及其功能。我们按照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规模及层次将其划分为宏观领域、中观领域、微观领域及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领域等四个领域。
     一、研究视角是构筑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相互融合趋势表明,任何研究对象都不可能成为某些学科的世袭领地,体育社会学作为一种极具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对象趋同与融合的背景下,研究视角变得更加广阔,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
    但研究视角不同于一般的分析角度,“研究视角是科学共同体普遍认同的思维框架,是一种研究的范式。也是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的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抽象。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分析角度则是研究者个体对研究对象具体属性的选择性研究,或者是对研究过程的不同方面的选择性研究等,可以随意转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运用多维视角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但并未说明任何可能性,在说明一种研究视角时,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对象体系和理论体系相混淆。“研究视角并不是依据对象体系来划分的。而是根据理论体系来划分的,对象体系只是说明了某种研究视角的必要性,理论体系才能说明某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对象世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是否形成,主要得看体育社会学是否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概念、命题、假设、及理论原理以及一个比较完整的相关分析框架。
    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演进而言,早期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多为社会学家的零散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也只限于体育与闲暇及体育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在国际社会都得到迅猛发展,体育这一社会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到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领地,如体育与、等的关系、体育群体、体育组织、体育社会问题、体育社会化等诸多领域。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渐渐得以确立。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与体育运动面临的越来越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密不可分,因此,体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通常更重视应用性研究,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体育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研究中分化出来的,是社会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大量应用研究后,形成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在理论上则是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理来解释体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在研究体育群体时,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体育情境中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方法。在解释体育游戏与运动竞技对参与者的社会影响时,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角色规范理论,使我们对体育社会化的研究成为可能。我们在研究体育组织时,社会学的结构功能论为我们提供了功能分析框架。例如职业体育组织的经济行动、政治行动和社会行动是分别执行职业体育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达到特定目标、行动整合与模式维持的功能,相对于职业体育组织的结构功能框架来说,职业体育组织行动的合理性主要看它是否能维持职业体育组织的系统均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职业体育组织举办赈灾义演活动、到社区与球迷搞联欢活动,如果,从的投入产出角度看可能是不经济的,因而是不合理的活动,而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看却有它的功能合理性。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体育社会学也是直接援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社会中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并对某些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采取定量的分析。由此可见,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划分要以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为前提,就是对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对象体系在理论层面进行划分。
     二、体育学研究的宏观领域 
    体育社会学的宏观领域内容主要包括体育与社会的关系、体育的社会地位与价值、体育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体育社会变迁等。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体育置于社会与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研究。
    随着当代社会的高度分化与社会变迁的加快,体育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体育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身体运动的范畴,体育具有哪些社会价值,体育在现代社会具有哪些功能,未来体育还会经历哪些变迁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体育社会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与、、文化、、科学技术、大众传媒、宗教、等的关系日趋密切。比如,国际间与地区间的体育赛事往往会与国家荣誉感与认同感结合起来,不论是赛事组织者,还是赛事参与者的行为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政治对奥运会这类重要赛事活动的影响更为深刻,如果不进治方面的相关分析,我们就很难理解各国政府在奥运会中一掷千金的举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不但促进了大众体育的消费,也使得竞技运动的职业化变得更加普遍,职业运动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高收入职业,一些职业运动员的收入超过社会平均收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体育运动在引导消费的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财富神话,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与经济的联系已经越来越深刻。
    由此可见,体育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诸多领域发挥影响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其他社会现象的制约。体育运动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利用社会学理论去揭示这些关系,发现社会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使命。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社会学宏观领域的研究也会更趋活跃。
     三、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中观领域 
    体育社会学中观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个人为中心的体育群体和非人格的体育组织,及体育群体与体育组织相关联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体育的社会控制、体育社会化等基础理论,并对与这些基本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
    体育运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除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活动之外,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学意义,体育社会学对体育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层面的研究构成了中观领域。广泛存在的体育群体一方面是由体育自身的游戏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体育运动的社会性质。体育群体是以体育实践为主要目的,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人们的集合。在不同的体育群体与体育组织中,人们参与体育的内容与形式有着广泛的差异,如以家庭及邻里结成体育群体的运动形式多为休闲娱乐活动,学校的班级体育群体的目标则是学习技能与角色学习;体育组织是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体育社会团体。体育组织中的职位具有法定的权威,组织成员的行为受到体育组织规范的约束,如职业体育组织就是通过周密的劳动分工和权利分配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在职业体育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功能不断发生演化,以提高自身适应的能力,随着职业体育组织的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它的社会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体育社会分层与体育社会流动是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社会结构的两个特定角度,体育社会分层是从静态上描述和分析体育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的基本特征和质变过程,体育社会流动是从动态上描述和分析体育社会层次结构分化整合的量变过程。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既是一种身体经历,也是一种社会经历。在体育运动中,人们通常要承担一定的角色,运动中的人际互动给人们带来了体验新身份的机会,参与者的行为既会受到体育规则的影响,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这种在体育参与中的社会教化对人们在性格与社会态度等方面的影响过程就是体育社会化过程。
     四、体育学研究的微观领域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主要是从人们的体育行为及其主观意义的层次进行研究。微观领域侧重研究的内容包括体育意识与体育价值观、性别对参与体育的影响、体育消费、体育与社会流行、大众传媒对人们参与体育的影响、职业体育与职业体育、球迷骚乱问题等。
    伴随着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体育社会学微观领域的课题也越来越丰富,其中的许多课题与体育学、体育管、体育史学以及体育学等学科出现了诸多交叉,比如体育消费既是当前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体育社会学关注的热点,从体育社会学视角分析体育消费,并不仅仅是因为体育消费具有一些独特的非经济特征,更重要的是因为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消费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如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等,它们较之体育经济学所运用的供给需求分析、消费积累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理论是一些不同的理论模式。尽管它们分析的对象可能是同一社会现实,体育经济学侧重的是供给与需求关系对体育消费的影响,体育社会学侧重的则是家庭及社会群体等对人们体育消费的影响。
    体育社会学微观领域的研究一般需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人们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从主观的角度来说,人们的体育行为往往与人们的感情、思想和动机这些看不见的主观意识相联系,这种研究必然和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密不可分,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如果研究者的这种主观经验是社会中得到普遍理解的,那么这种主观经验也可以说具有客观性。由于微观领域的研究受到人们主观意的影响较大,为了客观地进行研究,我们在研究中经常需要把理论定义转换为可操作性定义,合理的操作化概念是客观地分析主观意义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不同体育行为间的对比提供依据。比如我们对“性别对人们参与体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参与体育这一概念进行操作化定义,把参与体育这一概念定义为体育认知、体育情感、直接参与体育、间接参与体育等指标,对这些指标测量后,即可对不同性别的人群的参与体育水平进行比较研究。
     五、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领域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基本性质、结构、类型、以及合理性标准等内容的理论系统。”体育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育社会学方法论涉及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即方法论、一般社会学方法论和体育社会学方法论。
    在知识领域,理论既是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和解释,又是关于研究对象的研究工具。也就是说,理论不仅是关于认识客体和客观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和表述,而且还是在已有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知识基础上向新的知识领域渗透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就是方法。作为理论的最高形式,无论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还是对现象的研究都具有作用。哲学理论既是表述社会现象的最高理论,也是认识社会现象的最一般方法。哲学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认识的理论,他准确地反映了“在现实的过程中继承和否定的统一”和主客观因素“在社会认识中的相互关系”。因此,唯物辩证法在体育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具体地说,唯物辩证法是帮助社会学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提纲,编制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方法的最高原则系统。哲学方法论是体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对体育社会学方法论具有指导作用。体育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体育社会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研究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揭示存在于体育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在对体育社会现象的研究过程中,无论在理论前提预设上和在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上,都受到一定哲学世界观的影响。因此说,哲学方法论是体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
    对于体育社会学研究者来说,仅仅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具有一般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一般社会学理论是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一般社会学理论给出了社会学基本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框架及结构变量的相关分析。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架构是在进一步分析由有一般社会学理论给出的基本概念及其联系基础上得到的,体育社会学理论要给出研究者的是“具体变量”。体育社会学方法论包括作为研究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假设和价值观念,还包括研究者用来解释资料、引出结论的标准或准则。体育社会学方法论指导着体育社会学研究者怎样提出假说,怎样选择必要的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理论观点。
    具体地说,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必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理论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人们既要研究社会学理论向体育现实经验的渗透,用社会学理论解释体育现实经验,又要说明体育现实经验对社会学理论的支持。
    2、体育社会学理论的发现或形成问题。在这方面,人们要研究和论述体育社会学理论探索活动范围内的合理性标准和准则,分析和确定评价与接受理论的准则。
    3、体育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和功能问题。在这方面,人们要对体育社会学理论做出静态和动态的结构分析,揭示体育社会学理论的解释、预见等功能。
    4、体育社会学的发展问题,在这方面,人们要研究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演变与更替过程的合理性标准和准则。
    综上所述,体育社会学研究者经过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一般社会学理论的提示和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分析,最终得到了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具体变量和理论框架。只有经过这样一个理论思维过程,才有可能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体育社会现象中各要素的本质特征和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才有可能提出各种具体的理论假设,从而保证体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质量。
     【通知内容】 
     浅析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反思与发展 
     摘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当代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新时期,现代教育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时代之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仍存在部分问题制约其发展,因此,相关研究人员要加强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提升图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的科学性。
     关键: 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反思发展策略
    我国国家教育部门于1997年将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设置成独立的教育学科,进一步巩固其学科地位,并且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与建设之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逐渐朝着成熟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在发展与构建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值得相关研究人员加以反思,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立足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未来发展,不断为其融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反思 
    (一)学科界限模糊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存在学科界限模糊的问题,在各学科的分级及分支处理过程中难以为相关人员提供系统化、专门化的学科界限。随着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研究领域也随之壮大,该学科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所涉及和涵盖的范围较为宽泛,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现象。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为例,两者的教育活动极易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相混淆,一定程度上导致二级学科的发展空间受限。
    (二)学科理论建设不足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存在学科理论建设不足的问题。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设置的初始阶段,该学科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其研究方法、理论内涵及相关内容均以两者为范围进行逐一扩展,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本身却尚未形成专门化的学科理论体系,难以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指导。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下属的三级学科均以体育为母学科基础,虽然有体育教育的明显字样,但是理论研究的融合程度却不尽人意,因此,如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基础上对下属分级学科进行科学研究,成为当前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学科分支发展不均衡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存在学科分支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分支多达几十门,以体育哲学、学校体育教育学、社会体育学等学科为主,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二级学科以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分支尤为明显,体系庞杂冗长,内容繁琐,难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更为全面、明晰的学科体系脉络。同时,由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体系繁琐的特点,学科分支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部分学科难以满足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在体育学科的框架之下理论内容缺乏创新,进一步制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学科界限
    要将明确学科界限作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策略,以此来实现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长远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学科框架。相关研究人员要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学科分支进行系统化的研究,针对不同学科所服务对象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标准划分,避免因研究内容宽泛而造成学科界限的不确定。同时,相关研究人员要明确一级学科以二、三级学科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情况,重新拟定标准,并对学科名称进行科学拟定,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科学建设提供更为完善的指标内容。
    (二)加强学科理论建设
    要加强学科理论建设,以此来作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策略,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未来化发展做出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人员要科学规划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建设,成立专门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分会组织,为其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科学配置各项学科理论资源,优化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理论结构,强化分会的组织管理职能,鼓励各学科研究人员对学科理论建设进行系统交流。同时,研究人员要对理论建设进行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有效探索,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取其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内涵。
    (三)均衡发展学科分支
    要保证学科分支的均衡化发展,以此来作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策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内容繁琐、体系冗长,对此相关研究人员要针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二级学科进行科学设置,以便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根纬全面、明晰的学科体系脉络。研究学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长远发展着想,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的应用价值,使其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之下永葆活力。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教学学科,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应从学科界限、理论建设、均衡发展三方面入手,强化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参考文献: 
    [1]李娜.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反思及策略探讨[J].电子制作.2014,18:168.
    [2]卢伟.试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5,10:77-78.
    [3]吕志刚.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5:593-595.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