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文件

2024-05-16

1. 研学旅行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文件

2016.11.30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认证了研学旅
行的重要性;
2017.1.10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
2017.8.22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刻不容缓;
2017.9.25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已经确立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
2017.11.20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正式
官方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为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近年来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为学
生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创造更安全的研学环境。研学旅行正当时!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育部于2016.11.30发布)
解读: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
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
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2、《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国家旅游局于2017.1.10发布)
解读: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是国家旅游局针对研学旅行实施做出的权威性的规范文件,其中对人员
配置、产品分类、服务改进、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研学旅行机构或学校可以针对此文
件查漏补缺,及时调整。
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育部于2017.8.22发布)
解读:
《指南》主要明确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以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研学旅行实施
过程中,校外机构应与学校的通力协作,已达学校教育目标,这是尤为重要的。
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于2017.9.25)
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17.11.20)
解读:
文件大致明确了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和营地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对研学旅行及营地教育从业
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研学旅行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文件

2. 国家研学旅行政策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一、培训机构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中,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同时,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双减”政策要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规范培训服务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不得泄露家长和学生个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
二、五加二教育政策有哪些?
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

3. 研学旅行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文件有哪些?

2016.11.30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认证了研学旅
行的重要性;
2017.1.10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
2017.8.22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刻不容缓;
2017.9.25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已经确立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
2017.11.20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正式
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为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近年来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为学
生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创造更安全的研学环境。=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育部于2016.11.30发布)
2、《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国家旅游局于2017.1.10发布)
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育部于2017.8.22发布)
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于2017.9.25)
5、《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17.11.20)

扩展资料: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
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
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
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参考资料:研学旅行—百度百科

研学旅行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文件有哪些?

4. 中小学研学旅行政策及其实施

学校应该认真修订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同时,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学校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的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在研学旅行中,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实践方式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5. 中小学研学旅行政策及其实施

法律分析:学校应该认真修订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同时,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学校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的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在研学旅行中,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实践方式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小学研学旅行政策及其实施

6. 研学旅行是什么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的定义: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7. 研学旅行的原则

课程目标要有教育价值、实施的过程要有学习的引导。
1.课程目标要有教育价值。
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价值体认:通过参加研学旅行,亲历社会实践,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责任担当:通过研学旅行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形成探究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成对自我、学校、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具备法治观念。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问题解决:通过研学旅行,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
2.实施的过程要有学习的引导。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由关注书本知识到教授学习方法;教学内容由教教材到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设计由关注教师行为到设计学习过程;教学方法由讲演到讲演+自主学习+研讨+实践。

研学旅行的原则

8. 2021年国家研学旅行政策

法律分析: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法律依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二、工作目标。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