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性与人性相通?怎么说?

2024-05-16

1. 茶性与人性相通?怎么说?

茶是一种可以到达人类内心世界的饮品。茶道是茶人升华心灵的必由之路。
自古以来,人类就以各种方式探究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产生了艺术、信仰、哲学等多种精神文明成果。茶道与此密切相关。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品茶来实现,“茶以载道”。茶道离不开茶的媒介作用;二是在美感和幸福中实现。茶道不是枯燥的苦行僧,而是轻松愉快的体验。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爱茶,从回甘体验到品茶,再到生活体验:从滋味到品味,到真味,他们都通过茶事活动追寻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感悟真谛的心灵之路。茶道是艺术、实践和礼仪的结合,也是一种宝贵的生活体验。茶道体验包括三个层次:
滋味
滋味,即习悟茶之美妙。当茶叶遇水变成茶汤时,人们通过味蕾所获得的各种口感与味道,便是茶的滋味。滋味是茶的物质属性。
茶的味道丰富多样,不失真实性,层次适当,口味丰富,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味觉来自舌头上的味蕾。一个成年人大约有8000个味蕾。舌根的味蕾对苦味最敏感,舌尖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喝茶人最幸福的事就是喝一杯他期待的好茶,这不仅能补充水分,还能满足他说话的欲望。所谓好茶,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茶,而舒爽与回甘的口感滋味的是产生精神愉悦的生理基础。
我国有各种茶。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工艺、不同的贮藏条件和不同的泡茶方法,都会使茶汤五颜六色、苦涩或甜、涩或鲜、滞或滑、鲜或涩、醇或滑。仔细味道茶的味道,感受每一次冲泡的变化。这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品味
品味,即升华品茗内涵,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获得的文化素养与生活品位的提升。品味是茶的人文属性。
品味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品茶的行为。品茶,既是欣赏,也是评判,需仔细体会,慢慢品尝。二是指品茶的修养。品茶不同于饮茶,饮茶侧重生理上的快适,而品茶则包含了精神上的追求。品茶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清闲的时光与淡泊的心态。听着舒缓的音乐,看着赏心悦目的茶汤,品尝茶的苦涩与甘甜,观察茶叶的起伏,本身就是美的感受与体验。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月九日诗僧皎然与陆羽在山中寺院品茶,秋高气爽,东丽菊花盛开。有多少人喜欢喝酒?有多少人能在一杯茶中品味生命的精华,品味生命的味道?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缺少的是欣赏美景的人。人们缺乏欣赏美景的理由是缺乏洞察力、品味和心情。

茶性与人性相通?怎么说?

2. 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很多自称会喝茶的人品行却不易深究,与之论茶岂不玷污茶人本色?

茶人,原是指直接从事茶叶采制生产的人,继而又发展为从事茶叶产制贸易教育科研事业的人。“茶人”两字,最早见之于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茶中杂咏》诗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茶的传播和茶文化的弘扬,茶人队伍不断扩展,茶人的内涵也在扩大。茶人的概念在更新。从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层面来划分,茶人似乎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专事茶业的人,包括专门从事茶叶栽培、采制、审评、检验、生产、流通、教育、科研人员;二、与茶业相关的人,包括茶叶器具的研制,茶叶医疗保健科研,以及从事茶文化宣传和艺术创作的人;三、爱茶人,包括广大的饮茶人和热爱茶叶的人们。现在,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产茶,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亿人口喜欢饮茶,以茶为媒介,已跨越了国家、地区、民族、文化、政治、宗教信仰的界限,使天下茶人遍布海内外,超过全球人口的半数。
  茶人,原本有两个解释,一是精于茶道之人;二是采茶之人或者制茶之人。我觉得还应该宽泛些,因为何为茶道,茶究竟有没有必要上升到道的地步,历来都有不同看法,只要是爱茶惜茶的人,即使不够精于此道,都可以算作茶人。
  汉唐茶人 :
  王 褒、左 思、杜 育、王 蒙、王 肃释、皎然、陆 羽、常伯熊、裴 汶、刘禹锡、白居易、李 约、卢 仝 、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 释齐己 。
  宋元茶人:
  丁渭、 叶清臣 、文彦博、 梅尧臣 、欧阳修、 范仲淹、 蔡襄 、曾几 、苏轼 、苏辙、耶律楚材、 黄庭坚、 赵佶 、陆游、 杨万里、 马钰、 周必大、 萨都剌、 倪瓒。
  明清茶人: 
  朱 权、 文征明 、钱椿年 、顾元庆 、徐献忠、 田艺蘅、 张 源 、许次纾 、屠 隆 、屠本畯、 罗 廪、 闻 龙 、龙 膺、 徐 勃、 陈继儒 、文震亨、 张大复、 高 濂 、周高起、 释超全 、李 渔 、杜 睿 、冒辟疆 、冯可宾、 查慎行 、袁 枚 、乾 隆 、汪士慎 、郑板桥 、施闰章。
  外国茶人:
  忠谈禅师 、崔致远 、李奎报 、郑梦周、 丁若镛 、金正喜 、崔圭用、 朴权钦、 荣西禅师 、村田珠光、 武野绍鸥、 千利休 、古田织部、 千宗旦、 小崛远州 、片桐石洲、 井伊贺弼、 隐元禅师、 卖炭翁 、大枝流芳 、上田秋成、 木村蒹葭堂、 赖山阳 、青木木米 、小川可进 、田中鹤翁、 千宗室 、丹下明月 。
  现代茶人 :
  吴觉农、 王泽农 、陈 椽、 庄晚芳 、张天福、 王镇恒 、詹罗九、 童启庆、 程启坤、 姚国坤 、朱自振、刘勤晋、 阮浩耕、 陈文华、 余 悦 、滕 军 、蔡荣章、 范增平 、罗庆江、 施兆鹏 。

3. 茶是一种人生

       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因茶而生,以茶为伴。他们,叫做茶人。
  
  
 ‌四川彭镇,有家观音阁茶馆,一杯茶一块钱,随意续杯,可以泡上一天。茶馆曾经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交场所,但如今像观音阁这样的老茶馆在中国已不多见。老茶馆观音阁是一座有记忆的房子,它收藏着彭镇人一百多年的悠闲时光。对老茶客来说,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只要泡上这杯茶,心都会安逸下来。
  
 ‌  中国人认为,茶如人生,苦尽,甘来。
  
 ‌  福州的茉莉花茶以香气闻名,茉莉花茶工艺传承人的整个夏天都是不眠之夜,因为茉莉花只在夜晚开放。制作茉莉花茶一共分为五步:
  
 ‌加工茶叶,通过蹚踩,将茶与梗分离开来;
  
 ‌处理花蕾,看似静止的花蕾,内部温度却在升高,需要不断翻动;
  
 ‌窨制,让干燥的茶叶充分吸收新鲜茉莉的香气;
  
 ‌茉莉花与茶叶分开;
  
 ‌将茶叶烘干,这也算一次窨制。
  
 ‌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他们的命运因为一杯茶连接在一起。真正的茶人,深知这茶香的源头,其实不在双手,而在心间。
  
 美国摄影师马修,从2007年开始了寻找茶魂的摄影之旅。在拍摄过程中,他有缘与中国各地的爱茶人相识,他们都毫无保留地向马修打开家门,展现各自的茶叶人生。对马修而言,茶魂是人类文化最美好的体现方式,他希望能够把这美丽的文化展现给全世界。
  
 每一场茶会,对于茶人和客人来说,都像一次修行。2013年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场以古琴为主题的茶会。茶会的主持者是台湾的茶人李曙韵,一个不断行走的茶人。在李曙韵看来,茶席就是造梦的舞台。2013年,李曙韵刚来内地发展,并在香格里拉筹备了一场高原茶会,把茶会从封闭的室内转换到高原,她希望人们能从自然天地间获取不同以往的感受。
  
   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它步入了唐朝诗人的殿堂,它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它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生活的信仰。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日不落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茶是一种人生

4. 茶与人的关系

在唐诗里面,茶人是指做茶的人,类似我们现在说的茶农。不过,茶农始终是没有话语权的,当文人们发现“茶人”这个词的好处之后,茶人更多的指向有文化的群体,比如早年在台湾,茶人便不一定是种茶采茶制茶之人,也可以是品茶藏茶卖茶茶文化搞出门道的人,茶人的范围在扩展。

既然茶人范围如此宽泛,几乎可以说和茶有关系的人都能算上“茶人”了,按理说就没什么可争议了。也不是那么简单,前一段时间,央视拍了一个关于茶的纪录片,有著名的茶人认为不行,因为里面没有采访到多少著名的茶人。他的批评虽然不一定适合这个纪录片,但是有一定道理,因为有一部分人对茶有更加深入的体验与研究,在这部分人的范围内,大概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茶人。

其实,茶人两个字放在一起,无外乎在探讨“茶”与“人”的关系,如果这关系是对的,那本不在于知识的渊博,名声的显赫;而如果关系是不恰当的,可能称为专家、社会活动家这些西化的名词更为合适。

茶人首先是能在茶中找到乐趣的人,而不仅仅是以茶为工具谋些名与利,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无论资历与水平,我想称为茶人都无不可,因为这乐趣,茶和人已经开始相融了,茶人这个词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若要深层次说,茶人应该是能得到茶滋养的人。这个看起来简单,对于那些和茶打交道多年的人来说, 反而不容易。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上来说,写书法的人是会得到书法的滋养的,练武的人是会得到拳法的滋养的,字养人、拳养人,这说明这个路子是对的,反之即使取得了外在的名利,却去道愈远。内在的和谐是最高的标准,这和西方外在取相的标准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样一个时刻向外逐求的时代,这个角度特别值得我们关注。我们看到很多娱乐的作品,有众多的休闲方式,但其实得不到真正的休息和滋养

5. 爱喝茶的人值得用一生深交!这里有你不知道的茶叶知识

 小时候,姥爷天不亮就起床烧水、冲茶,热气在那个古老的小山村里氤氲着,茶叶特有的清香飘荡着,成为我记忆中关于姥爷印象深刻的一幕。
   后来,我长大了,工作了。工作之余也喜欢泡一杯茶,看杯中的茶叶慢慢舒展,泡出清绿色的汤水,呷一口,细细地品,用心地尝。
    世间冷暖,百味人生,都在这一杯茶水中缓缓道尽。 
      我最爱的是绿茶。茶水刚入口时是苦的,慢慢回甘。这像极了人生的际遇,先苦后甜,先付出再收获。难怪大家都说, 爱喝茶的人,都本心朴素,淡泊外利,是值得用一生来交的好人。 
   那么,你知道茶叶在冲泡之前要经过哪些工序吗?
      首先就是采摘。北方茶叶大多是人工采摘,能够最大限度保持芽叶的完整。采茶季节,一垄一垄的茶园里,人们提着篮子,耐心地摘取细芽。 绿色在身边无限蔓延,远远望去,仿若一幅水墨画。 
       采摘后的茶叶,经过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便可以装包销售。 
   杀青就是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子内的部分水分,使叶子变软;揉捻是通过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同时部分茶汁在挤溢时能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干燥的目的是蒸发水分,并充分激发出茶香。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
      记得小时候,茶叶都是种茶人趴在铁锅上手工炒制的,那时的茶叶香气浓郁,回味悠长,让人爱得着迷。
   如今虽然都改成机器炒制了,但茶的本心未曾改变。汤黄绿明亮,茶香四溢,让人提神醒脑。 安静地泡一壶茶,读一本闲书,或者与亲近朋友随意地聊着,这样的闲散时光,千金不换。 

爱喝茶的人值得用一生深交!这里有你不知道的茶叶知识

6. 茶有茶性,可你知道茶性是如何塑造的吗?

茶性的塑造——探捻
揉捻就是把杀青过的茶青拿来像揉面一般地揉,这时的茶青是熟了,虽然表面看来有点干,但里面还是湿的,所以揉捻时只要使力得当,是不会把茶青揉破、揉碎的,而且还会把里面的茶汁揉出来。茶汁只能揉出表面,不能让其流失,当茶汁外渗太多时,应稍松揉捻的压力,使汁回吸。
揉捻有三大作用:
1、揉破叶细胞,使成分在浸泡时容易溶出。
2、使茶叶成紧实状,以利保存(若不揉捻,制成的茶叶就像晒干的落叶,手一抓就破,很难保存)。
3、利用揉捻的轻重,塑造茶叶不同的风味。
揉捻如何塑造茶叶不同的风味呢?揉捻轻者,茶性比较清扬,有如小提琴的风格,揉捻重者,茶性比较低沉,有如大提琴的风格。揉捻的轻重决定于揉捻时所施的压力大小与时间长短,传统的揉捻使用手工在垫板上搓揉,现代化的揉捻使用揉捻机。需要重揉捻时,用布将经过初揉的茶青包成球状,然后一手抓住布巾的头,一手将布球依同一方向搓揉,并使其滚动,如此“布球”就愈揉愈紧,紧到一个程度,放置一旁,让其降温固形。一组数球揉过后,逐一打开将茶青松散(称为“解块”),加热后再行包布、揉捻,这样一次又一次,直到揉成需要的外形与茶性。这种揉捻的方法称为“布揉”,也叫“团揉”,是属中、重揉捻的做法。
从揉捻的轻重常将茶叶分成轻揉捻、中揉捻与重揉捻三种类型。轻揉捻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条状”,中揉捻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半球”,重揉捻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全球”。轻揉捻除乌龙茶类揉成自然弯曲的所谓“条状”外,应包括直线形来回把茶青“压成”扁平状(如龙井、煎茶)或“揉成”针状(如眉茶、玉露)的做法。另外还有一种更轻的揉捻,只是轻轻地拨弄一下,茶背几乎维持原来的样子,如维持原来的片状(如瓜片),如维持原来的芽心状(如白亳银针)。
还有一种茶看来成圆珠状,但那是“卷”成,而不是上述乌龙茶包布揉那样地把茶青“揉”压,我们将之列为“轻揉捻”的范围(如珠茶)。至于重揉捻,在乌龙茶类称为“球状”,是在布球内长时间“边揉边焙”而成;但在重萎凋全发酵的红茶上,只是加重“揉”的压力与时间,而不使用包布揉,结果,若不是继续切碎成“碎形红茶”,就是被重揉成细条状(俗称为条形红茶)。
制茶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干燥
干燥就是把制作完成的茶青水分蒸发掉。
有些茶讲究颜色的翠绿,会选用低温干燥法,如成茶后将研磨成末茶的“碾茶”。有些茶直接在锅子里炒到干,如传统的西湖龙井,杀青、揉捻、干燥都在锅内完成。有些茶在萎测、发酵后直接烘干,如白茶类,它们是重萎凋轻发酵的茶,所以萎凋后不再专程揉捻.
直接烘干。有些茶发酵完成后直接进行干燥,如红茶,因为揉捻已提前在发酵之前为之,待发酵到足够的程度就直接进干燥机烘干。有些茶的干燥会用阳光曝晒,如需后发酵的普洱茶,这种做法造成普洱茶特殊的风味,也造成茶干色泽转黑。其他大部分的茶都是在揉捻完成后进行干燥,可用炭火干燥,可用瓦斯热风干燥,如碧螺春、清茶、冻顶、铁观音等皆是。
上述所说的干燥是“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从采青到此方告一段落,也才可以休息。但这样制成的茶,品质并未稳定,茶叶的活性尚旺,如果就这样存放,很容易变质,这有如新伐的木材,虽然已经干燥过,但制成的家具很容易反翘,若将干燥后的木材放置半年、一年,再制的家具就比较不容易失败了。
茶叶放置一段时间后的再干燥称为“覆火”,茶叶长时间存放,受潮后的再干燥也称为“覆火”,目的只是在补行干燥,温度不能太高(如不超过90),否则茶性会被改变,而变成了“焙火”的效应。有些茶类的覆火不宜以高温的方式进行,如绿茶、白毫乌龙、红茶、后发酵普洱茶等,因为容易破坏该种茶原来的茶性。所以尽可能采取低温的干燥方式,如利用除湿机、干燥剂等。
好了,以上就是茶叶的探捻和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