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货币国际化需要哪些条件

2024-04-28

1. 一个货币国际化需要哪些条件


一个货币国际化需要哪些条件

2. 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

其一,人民币价值相对稳定,增强了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信誉保障。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价值基本稳定下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水准。资料表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2000、2001、2002年分别为8.29、8.28、8.27。同期GDP的增长率基本保持在8%左右,美元利率维持在5.00%、5.25%、5.25水准。时至今日,人民币一直保持坚挺势头。从这些情况分析,人民币价值相对稳定,其汇率基本符合IMF对货币可自由兑换的要求。

  其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使人民币国际化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据有关资料表明,1990-199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8%,相比之下,同期美、日、德三国GDP年均增长率指标分别为2.5%、1.5%、2.4%。其中,1996-2002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同期商品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并保持顺差,累计顺差达到1450亿美元,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名列世界第二。就贸易往来而言,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414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1.5%,其中,出口额为24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8%,进口额为22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8%,顺差为241亿美元。从资本往来看,2002年利用外资形势好转,全年新审批外商投资项目22347个,比上年增加32.1%,全国签约投资额624亿美元,增长51.3%,实际利用外资407亿美元,增长35%。此外,中国在海外兴办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对外贸易、物业投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企业经营也由单一贸易性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中国在海外的企业遍及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资产达2万亿人民币。由于有了这样迅速增加的经济基础,尤其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根据现有情况预测今后1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这使人民币成为让各国放心的货币,可以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人民币已实现经济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使其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的实施,消除了对经常项目的非贸易、非经常性贸易的汇兑限制;之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内居民因私兑换外汇办法》,解除了因私用汇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央行颁布《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银行结售汇体制,消除了人民币走向经常项目完全自由兑换的障碍;前央行行长的戴相龙致函IMF宣布中国正式接受IMF协定第8条第2、3、4条款的要求,从而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这是中国在历史性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市场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将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光明前景的信心。

  第四,中国金融制度日益完善,金融市场逐渐发育成熟,使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可靠的硬件保障。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形成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国家相继制定颁布实施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规,为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规范和保障,国家外汇管理制度逐步从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实行经常项目外汇结售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经常项目人民币可兑换,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进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外汇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实现由中国银行独家经营外汇向大部分银行平等参与经营转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正式联网运作,标志着我国外汇市场进入了统一规范和稳健发展的新时期,随后,又相继开办了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等主要外币的即期交易,进入全国统一金融市场宣告成立,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时推出了人民币远期外汇买卖,以上措施表明,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正朝着有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乃至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日渐成熟,然而一些障碍性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尚未实现,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太成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问题,金融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等。

3. 货币国际化的国际选择

 一国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是指在该国在对外经济交易中,所有性质的交易引发的对外支付,本国的交易主体可以用本币兑换其他任何国际货币。境外交易主体也可以将持有的该国货币向该国货币当局兑换为任何其他国际货币。货币可自由兑换是其实现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只有实际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才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货币的兑换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完全不可兑换、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国际收支所有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货币实现自由兑换的进程往往首先推行经常项目有条件兑换、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工资本项目有条件兑换、资本项目自由兑换。1994年1月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兑换,1996年12月实现了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在边境贸易和境外旅游服务活动当中,人民币已经成为“受欢迎的货币”,我国与俄罗斯、朝鲜、蒙古、越南、老挝、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阿富汗、不丹、锡金、土库曼斯坦、吉尔吉兹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贸易中广泛使用人民币结算。我国居民的旅游目的地国中,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土尔其、埃及、德国、法国等欧元区国家都欢迎直接使用人民币消费。在港澳地区,人民币更是与其他国际货币具有同等的流通效力。可以说,人民币已经是区域性国际货币。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成为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范围的扩大,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合资证券机构的出现,资本的流出流人规模在不断扩大,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进程也将加快。不过,无论是WTO协定,还是IMF的协定,都没有明确要求成员国做出货币完全自由兑换的承诺。如基金组织协定第六条第三节中规定“成员国对国际资本运动采取必要的控制,但是任何成员国对这类管制的实施不得限制经常性交易的支付或过分延迟资金转移以及各项承诺的交割”基金组织对成员国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并不具有直接管辖范围内的利益,对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没有提出具体的义务。人民币自由兑换应视我国金融深化与发展的进程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决定。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实际上已经选择了日元国际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近年来,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雄厚的国际储备成为人民币坚挺和国际信誉的基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社会中,人民币只有依托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来实现国际化,这一进程需要较长时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随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成为强大的经济统一体,在条件成熟时,四种货币完全可以融合为单一货币:中国元。单一货币将采取欧元国际化路径模式实现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的国际选择

4. 货币国际化的介绍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目前已国际化的货币有美元、欧元、日元等。

5. 货币国际化的需求因素

 按照“新货币经济学”(New Monetary Economics, NME)的理论,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在自由市场的条件下会相互分离。据此,研究一国货币在国际交易中执行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职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国际货币,可以分别从国际货币不同职能的角度出发,来探寻实现各职能所应具备的条件。一、影响价值尺度职能的因素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作为记账单位使用。根据前面的分析,一国货币要想从不具有国际网络效应的国内货币发展到国际货币,最重要的是完善该国货币的内在价值,使得市场上的交易个体愿意放弃原来使用国际货币所享用的外部性,并愿意承担转换货币时的转换成本,来选择该国货币进行国际交易。其中内在价值主要指它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记账单位来说所具有的便利性和流通性,以及由此为交易个体带来会计成本上的节约。第二是作为计价货币使用。按照传统的定义,计价货币是指在民间交易中用以表示国际间商品与劳务的买卖价格,以及进行国际投资表示债权债务金额的货币。具体来说,就是不经货币发行国家管理当局批准,不能自由兑换为其他国家货币的外汇,只能根据有关两国的协定,在相互之间使用。一国货币在国际交易中用于计价货币的比重,实际上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流向以及该国货币在国际上被接受程度的一个综合反映指标。根据上面对国际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对交易个体来说是作为计价货币和记账单位存在。交易个体在选择何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时,会充分考虑该种货币的币值和计量单位的大小:首先,价值稳定的货币有利于交易个体核算成本与收益,也减少了为防止外汇风险的套期保值成本。另外,被用于金融资产标价的计价货币,或被其他国家居民所持有的,在货币发行国之外流通使用的替代货币,都需具有币值稳定的特点。其次,由于在国际交易中一般是大宗商品交易,因此倾向于使用面额较大的交易媒介,如美元、欧元和英镑等,日元由于其面额较小,因而在国际交易的计价货币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除此之外,对于官方机构来说,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体现是选择何种货币作为钉住货币。一种货币被其他国家钉住,除了两国经济关系密切程度外,货币的稳定性是重要条件。只有一国货币稳定,钉住该国货币才有助于增强钉住国国内的货币的稳定和政府政策的信誉,起到稳定钉住国国内经济发展,促进贸易与投资的目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仍然是主要的钉住货币,法郎由于其历史的原因,是另一个主要钉住货币。其他货币,主要是欧元和日元作为钉住货币的地位一直在上升。二、影响交易媒介职能的因素国际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存在,可以大幅度降低货币间的交易成本。交易货币不存在时,每一种货币都需要进行两两交换,才能实现所有货币之间的兑换。当交易货币存在时,则每一种货币只需要与这种交易货币相交换,就能实现所有货币之间的兑换。目前世界上存在180多个国家的150多种计价货币,如果每一种货币都两两交换,那么需要交换n(n-1)/2=150×(150-1)÷2=11175次;但如果选择其中一种计价货币作为交易货币,所有的货币都以这种交易货币来报价,那么需要交换的次数就变为:(n-1)=149次,交易成本减少了99%。由此可见,交易货币的存在可以大幅度减少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在国际经济往来中,影响交易货币选择的因素主要是交易的规模,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实力、实物贸易的规模和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1.经济的总量和实力一国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根本上是该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首先,一个总量较大的经济实体可以为本国货币提供较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有实力抵御经济的外部冲击,不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各种外部风险的影响。其次,国家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其货币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强,给交易者带来的信心越足。另外,规模大的经济实体在国际交易中的网络外部性越大,交易成本减少的也越多,因而给货币使用者带来的收益也越大。经济的总量和实力一般用国内总产出来衡量。对美元、欧元和日元三种主要国际货币进行计量可以看出,三种货币与其货币发行国的经济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按经济总量排名的世界前三名,其货币的使用也分别为世界前三名。其中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规模基本占世界总产出的20-25%左右,与之相应,美元和欧元在交易货币中所占的份额也稳居于前两名。2.实物贸易规模对于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最为主要的就是交易的规模。交易规模的大小与交易成本的高低成反向变动关系。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越低;交易规模些小,交易成本越高。从实体贸易在世界所占的分额来看,世界上主要三种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及地区: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份额分别是世界前三名,其中欧元区和美国的贸易份额始终在7%以上,美元和欧元的在世界计价货币中的市场份额也始终居于世界前两名。由此可见,贸易的规模对世界交易货币的影响具有直接的作用。3.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该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一个较为开放的、交易规模巨大、体制健全的金融市场,也就是金融市场应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其中,金融市场的广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交易,特别是外汇交易总额,金融工具和交易的产品种类等;金融市场的深度则指拥有发达完整的二级市场。发达的金融市场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扩大了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同时,金融市场越发达,市场参与者越多,交易量就越大,这样也有助于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另外,发达的金融市场还可以为中央银行及各国投资者提供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有利于交易商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除了广度和深度外,金融市场的弹性是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弹性是指应付大的突发事件和经济冲击的能力,即当市场上发生大规模的交易而后价格能迅速做出调整,对供求的突然改变和失衡能够迅速灵活的通过市场机制使其恢复正常或均衡,从而不致引起市场上大的波动。只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才能为交易者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货币和资金吸引到该市场上,从而为该国货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历史上纽约、伦敦发达的金融市场对树立美元、英镑的国际地位都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欧元诞生后,法兰克福将成为欧元区的中心,对推动欧元的国际化具有重要作用。三、影响价值储藏职能的因素作为价值储藏的国际货币,主要被交易个体用来作为资产货币,并被官方机构用来作为储备货币。无论用作哪一种方式,价值的稳定都是首要条件。这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内在基础,因为只有稳定的货币才能为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易个体和官方机构所信任并被广泛接受。价值稳定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该国货币的对内价值稳定,表现为该国国内的物价水平的稳定;二是对外价值稳定,表现为该国货币的汇率水平的稳定。1.对内价值的稳定对于交易个体而言,按照交易的迭代模型,交易个体持有货币是为了与其他交易个体交换货币来维持自己的需求和消费。这时,维持货币的购买力是货币内在价值的体现,是实现价值储藏职能的必然要求。一国货币如果成为国际货币,其目前及未来的价值应该保持足够的稳定。币值稳定,人们对其价值往往有一个基本稳定的认识,而且对其也会有足够的信心。在国际交易中使用这种货币,可以减少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时间和费用。一国货币如果其币值变化大,通货膨胀率高,或物价变动幅度较大,都会给交易个体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会使该币很难成为国际货币。2.对外价值的稳定对外汇市场的交易者来说,持有外国货币是为了个人进行投资的需要。因此维持货币对外价值的稳定型、盈利性和成长性是提升国际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货币发行国首先应用明确的目标,有实现这种货币价值稳定的意愿,从而增强交易者的信心。其次,要求货币发行国努力维持汇率的稳定。这就要求货币的发行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顺差,或者不能出现持续的巨额的逆差。对官方机构而言,持有国际货币是为了实现防范危机和对外支付的需要,其表现主要是各国的外汇储备。作为一项资产储备,应在危机来临时能够满足政府干预和防范的需要,为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当进行国际经济往来或其他国家交流时能为政府随时使用和转移,这些都需要保持该种资产的价值稳定。同时各国中央银行选择国际储备货币,还将该储备货币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希望实现该资产的增值,因此需要考虑其收益性储备货币的收益性一般包括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汇率的波动性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以美元和日元为例,选取1982年到2005年的货币年平均收益率进行比较。我们用美元的货币市场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可以得出美元的年平均收益率;同理可以得出日元的年平均收益率。将收益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1994年到2001年,美元的平均收益率要大于日元的平均收益率,这可以部分的解释从1994年到2001年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明显上升的原因。

货币国际化的需求因素

6. 货币国际化的国际路径

美元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普遍使用,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计量单位。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依赖的是一个全球性的货币汇率制度安排,也就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持这一体系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美元国际化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依托全球性货币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大巩固和发展了这种优势,继续充当国际货币的“领头羊”。美元国际化的模式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它是国际金属本位制度向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发展的过渡环节,历史选择了美元,经历了将近30年的美元时代,赋予了美元许多“先天”的优势,这是其他任何货币都“望尘莫及”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国超越英国的梦想,同时也就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基础。今天,任何其他货币想通过国际制度安排实现国际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不会倒退,事物发展的路径依赖总是具有连续性的,除非这种连续性被人为破坏。欧元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1998年的法律制度准备阶段。1999—2002年为欧元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欧元作为转账货币流通,欧元区各国官方开始统一使用欧元计价和支付,各国证券交易所实现单一货币标价和交易,从而形成统一的资本市场。2002年以后是欧元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02年1—6月欧元迅速取代了区域内原12种货币,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原12国货币也成为只有收藏价值的货币,欧元以合法的身份成为国际货币。依靠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强制力,通过取代原12国货币,欧元在10年内完成了国际化过程。欧元作为信用货币其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其给世界各国其他货币的基本启示是:让渡货币主权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为纽带,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日元国际化走过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与金融市场自由化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而境外日元的增加,尤其是欧洲日元市场的发展又加速了国内金融制度的自由化改革,金融制度的调整与改革是金融发展深化的具体表现,金融自由化进一步促使日元国际化。日元国际化道路的基础采自日本经济实力和国力的提升,在谨慎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作用下,日本的贸易和经常项目在大多数年份保持了顺差,国际储备的积累成为日元国际信誉的坚实基础。20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日元币值稳中趋升,正是日本经济与储备实力上升的体现。日元国际化的历程表明,对于大多数国际货币,实现国际化只能依托本国经济发展、政策稳定,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上时推进金融深化改革与发展,其中,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7. 货币国际化的好处

 无论是19世纪的伦敦、上世纪20年代的纽约,还是80年代的东京,在其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本国股票等金融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进而树立了该城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将极大推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也会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货币国际化的好处

8. 货币国际化的好处

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早知道早收益,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