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要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2024-05-13

1. 为啥要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处于对自己成长的因素,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慢半拍,刚开始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就是从书中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思路更加清晰,反应更加快速……
  
 看了本书前面所获赞誉,就知道自己想法的浅薄和无知……
  
 本书作者~[美]丹尼尔•卡尼曼是现今在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也是一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思维模式提出的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本书就是他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这一点是我最缺乏的东西!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的两种决定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慢不容易出错,但也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用系统1的直觉型判定结果……
  
 现在看来真有点超出我知识的理解范围和能力的书籍,既然前面那本书都说了,如果想要进步,必须让自己阅读超出自己的书籍才会成长,那么期待自己在这本书有所收获
  
 加油,努力的2021年!

为啥要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2. 思考的快与慢

1.我们比鱼高级,然而我们是不是也是一条“鱼”呢?人具有强烈的动物性,我们比动物高级?是量的变化还是质的变化?人很多地方不如动物,没有鱼会游泳,没有大象的力气,没有猫的眼睛有气质,人类有很多的缺陷。唯一人比动物高级之处,就是超越所有动物的思考力。在一个充满缺陷的肉体里,居然成为万物之王,源于我们有思考力。
  
  
 
  
 2.看不到自己的盲点,纵是天才也难逃宿命。
  
  
 3.不知道自己的认知不够,才会犯错,做疯狂的事情。内心充满着傲慢,是最愚蠢的行为,因为自己的傲慢看不清自己能力的边界,人性的弱点。
  
  
 4.不可忽视市场不理性的行为。
  
  
 5.行为经济学:人性的弱点导致的偏差称之为系统性偏差。
  
  
 6.群体性非理性,影响市场的交易策略与监管策略。
  
  
 7.人如何变得更加高级,与大自然中万物及环境相处更友好,令市场行为更符合我们的预期,这就要学习行为经济学。
  
  
 8.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9.偶发事件实质是必然,是我们的认知局限了我们,没有认知,才会出现黑天鹅。
  
  
 10.人们往往孤立看问题,即所谓框架思维,透过课程里的游戏看见自己的思维。
  
  
 11.学习为了改变认知,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与选择。
  
  
 12.这是一个令人质疑的年代,因为面临太多不确定,要用更成熟的认知与心智来创造价值,像坚守信仰一样坚守价值。
  
  
 13.读书如种花,心中不种花,就杂草丛生了。
  
  
 14.总结语:沧海横流,我们只需坚守!

3. 《思考,快与慢》

如海报所述,《思考,快与慢》获奖无数,被誉为“社会思想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与《国富论》《梦的解析》相媲美,被各界名人、众多媒体热烈推崇。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更是一位跨学科牛人,他凭此书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老实说,打开本书后不久我是知难而退的。其实书中有很多趣味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实验和事例,十分浅显易懂,但这些丰盛的例举常常被一些奇怪的词汇和句子打乱,很难理出清晰的思路,让我困扰而却步。推断这是本书翻译的表达存在问题,咳咳,为懒惰找到推诿的借口了。
  
 经过几次反复调整,最后终于以结论反向推出论证过程的方式,好不容易抽取归纳出一点头绪来了。
  
 一、作者将人的认知分为两个层面: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更本能,慢更理性;快很勤劳,慢很懒惰;快是直觉,慢是计算;快来自于心理模式的不断强化,慢来自于理性分析的不断选择。
  
  
 所谓快思考:看到一个人的表情,我们可以立刻判断他是欢喜还是愤怒;走路时,你不用去考虑先迈哪条腿,吃饭时,你不用考虑怎么咀嚼,怎么消化;打球时,你不用考虑肌肉怎么配合,跑动路线如何实现…这些快思考的特点就是非常快,而且自行运行给出答案,我们可以称之为直觉。但往往我们按照直觉去处理事物,受到当下情绪的影响而做出的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
  
  
 所谓慢思考:组织语言、数字计算、逻辑推理、看一本书、写一个提案、做一份报表…这都是慢思维的表现。慢思考是基于证据、数据的搜集考证后做出的理性判断,所以结果往往比较准确。通过理智思考,我们能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学习更多的经验,解决更大的困难。
  
 这两个层面的思考运行机制,作者把它们称为系统一和系统二。我们的大脑在遇到事物时,会自动选择系统一或系统二或者两个系统一起来对应。那么,在了解了大脑的这两种不同思考系统之后,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每一个系统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快思考本质就是快,特点是不消耗能量,不累,很省力气,可以帮我们应付危机,处理突发的事件。慢思考本质就是慢,特点是消耗大量的能量,很费力气。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打一场球,仅仅是身体的疲惫,如果看一本书,则会觉得身心疲惫。当我们记忆下来7位数以上数字的时候已经很困难了,我们连续记忆3个7为数以上的数字就会非常疲惫,甚至理智出现了短路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生活,需要两种思维不断地结合,不断地配合。用快思考处理表面的事情,用慢思考处理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快思考在我们做决策时容易造成错误
  
 书中写到快思考有四个主要的直觉偏见:认知放松,因果关联,框架效应和锚定效应。
  
 认知放松:比如,平常看起来长相不算好看的人,接触久了,发现其实也挺顺眼的;可能因为广告的画面精美就轻易的掏了腰包;因为熟人介绍,就把全部身家投给一只风险极高的股票…这些做法都是认知放松带给我们的错觉、曝光效应,如果系统二没有启动的话,就容易带来损失,所以我们须格外小心。
  
 因果性关联:在遇到难题时,系统一不会马上把问题交给系统二,而是抄近路用另外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把这个答案直接当成对那个复杂问题的回答。例如某个人身上有很多纹身,你就判断他肯定学习不怎么样,这些都是一种刻板印象,又或者某个人长得帅,我们就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优秀,这叫光环效应,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负面影响。
  
 框架效应:我们的系统一不太擅长分辨,只知道眼见为实,所以客观上相同的信息,如果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导致做出不同的决策判断。例如“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比“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10%”听起来更令人安心。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解释了为何限量购买是一种有效利用我们轻信而达成营销的策略。某超市的汤罐头促销方式是在货架上写“每人限购12罐”,事实证明购买者在促销期间购买了2倍于平常的购买量。考虑的问题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这就是锚定的厉害之处。
  
 三、如何才能做出理性正确的决策?
  
  
 第一个方法就是尽量避开上面提到的直觉陷阱;第二种方法就是让自己拥有概率思维;第三个方法就是不要忽视均值回归。
  
 最后,除了做决策之外,学会应用合适的思维模式,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幸福地生活。
  
 ■快思考是直觉与本能,适合常见有规律的小事;慢思考是理性和分析,应该运用在健康、工作、投资、政治等不确定性高的复杂大事上。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执行,却低估了现实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以至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这使我们变得过于自信而产生错觉。这本书就会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思路并不可靠,思考有快与慢,要学会避开直觉偏见,学会理性慢思考,才能人生的重大选择做出正确有利的决策。
  
  
 ■这本巨著是作者50多年研究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记录、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绕开翻译的表达问题,我们可以反复细读此书,找到真意,将会受益良多。

《思考,快与慢》

4. 阅读《思考快与慢》

【日期】5月17
  
  
 
  
 【阅读书籍】《思考快与慢》
  
  
 【主题】懒惰的“勤快人”
  
  
 豆瓣网上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组织,叫“家里蹲自救小组联盟”,这样的一群人,我们叫他们“三和大神”。
  
  
 他们是懒惰的人,不愿做饭,不愿工作,不愿社交。
  
  
 然而他们也是懒惰的“勤快人”,他们夜以继日的升级打怪,在流水般的日子中刷剧,消耗着青春。
  
  
 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也有着高于普通人的智慧,那么就是这样优秀的群体,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了呢?
  
  
 抛却貌似社会因素,所造成的难以施展拳脚,深度分析一下,是他们潜意识里不愿意屈从于别人看待工作的眼光,而一直清高的站在荣誉光环之上。
  
  
 实际上,他们的思考脱离了事情的本质,造成了仅凭直觉来判断所从事工作的风险。
  
  
 而《思考快与慢》中,在作者虚构的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角色中,我们不难看到懒惰者的影子。
  
  
 书中说,系统1是冲动,凭直觉的。它是快思考。而系统2则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它是慢思考,但对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也是懒惰的。
  
  
 它说明了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认为:系统1是个诚恳踏实的创造者 ,它忠实的把接收到的信息传到大脑,随着问题的深入,它加足马力去工作。
  
  
 而系统2却是个性情懒惰的执行者,它注重的重点是在接收到系统1传达过来的信息后,在提高专注力的基础上,深度分析问题。
  
  
 当问题得到解决,它又退居幕后,以方松的状态,时不时的描一眼系统1。
  
  
 在这个时候,系统2像不像睿智的老者,在云淡风轻中,轻松的完成了系统1甩给它的问题的解读?
  
  
 所以,好好用我们的头脑,善待它,使它有用武之地,不让它做懒惰的“勤快人”。
  
  
 当我们能够在系统之中游刃有余的时候,两个系统不再分出彼此,而是携手共建精神家园。

5. 《思考,快与慢》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系统2则需要集中注意力,来解决系统1解决不了的复杂问题,但是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的——但对于这点,我们甚至都一无所知。
  
 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1.  曝光效应,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
  
 2.   启动效应,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
  
 3.   常态理论,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
  
 4.   因果关系错觉,我们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5.   确认偏误,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
  
 6.   光环效应,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符合预判,则会加固好印象,反之,其负面意义也会被消解掉很大一部分;
  
 7.   框架效应,本质一样,但不同的表述框架给人的感受也会不同。
  
 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陷阱:
  
 1.    启发法,指系统1遇到难题后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问题来替代,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常见现象有典型性启发;合取谬误;忽视回归均值现象;锚定效应;效用层叠;结果偏见;有效性错觉;过度信赖直觉;规划谬误;乐观偏差;沉没成本悖论(不懂及时止损)。
  
 
                                          
 2.   前景理论,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加敏感;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0~5%(小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风险,发生低概率结果的可能被过高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95%~100%(大概率),我们则会无限放大它实现的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确定性效应。这两个效应常使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从而错过机会或盲目冒险;联合评估与偏好逆转: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对单一事物的判断的,可能不仅仅是该事物本身,还有可能与它的参照对象有关,联合评估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陷入锚定效应等心理陷阱,偏好逆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手头只有单一事物的信息时做出的选择,可能在获得多个事物的信息,进行联合评估后发生逆转。
  
  
 3.   禀赋效应,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谜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存在,是我们克服它们的第一步。
  
 但是要完全避免直觉错误是不可能的,时刻警惕又很累,可以借助如下清单最大限度的避免掉坑:
  
 ① 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② 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③ 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④ 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⑤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两个自我
  
 1.    峰终定律: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著名的“冰手实验”)。
  
 
                                          
 2.   体验效用≠决策效用,体验效用是指我们所经历的事件,带来的痛苦或快乐的感受对我们即时的影响,它起到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的作用;决策效用是指某事物对我们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冰手实验也说明了人们并不总是理性地依据真实经验(体验效用)进行客观评估和决策,我们的决策常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决策呈非理性。
  
  
 3.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这就引发了另一场观察——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事实上,根据峰终定律我们就不难发现,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正如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长期记忆,而记忆自我会存储整体信息,放大典型性的部分,从而扭曲真相,我们的决策行为,却有赖于记忆自我的判断。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利用经验自我,记录时时刻刻的点滴真相,来为自己的感受和决策做更好的选择。
  
 这也是记录生活的一大乐趣,当回首往事时,有据可依!

《思考,快与慢》

6. 思考快与慢有什么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想要好好深读一下。 任何人,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理性。人们惯性用第一脑子,主观的去判断所有的事情,很少愿意调用第二大脑,所以人们总是跟风。 真正厉害的,可被培养的人,都不是被指责出来的,而是不断的在夸赞和鼓励中得到提升,中国传统教育里的唠叨,指责,辱骂,都是错误的教育方式,也是错误的两性相处的方式,这是中国传统教育里最大的悖论。 任何事情,不管是刚上手就很好,还是刚上手就很差,到最后都是一个均值的体现,过度的乐观和过度的悲观都会不会影响这个事物的自然规律,会有起有落,在数据样本足够充足的情况下,都会逼近一个均值。 在听他说的时候,我对应上中国很多古语,确实博大精深。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7. 思考快与慢

昨天下班路上听了一本书,标题是《思考,快与慢》。
  
 主要说的是,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前者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后者是需要主动控制、有意识地思考的进行思考的系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慢思考需要调动大脑的理性思考,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一般情况下会很懒惰,能不思考就不思考,在远古时代,这样的机制有利于我们节约能量。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基于直觉和经验的快思考模式,因为这是条件反射式的,无需消耗太多能量。
  
 但实际上,基于直觉和潜意识的快思考很多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需要我们有意识的调用慢思考去分析思考,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减少偏差。
  
 其中举了一个实验:
  
 审核官要审核犯人的保释申请,成功率和审核官吃没吃饭有很大关系。饭后的通过率为65%,是平均水平的两倍。这是因为饿着肚子的时候,没有精力,不愿认真判断,出了错反而担责,索性就不让过,等下次再审核了。
  
 这让我想起了听说过的另一些研究:
  
 比如当一个人手里拿杯热水在喝时,此时他更乐意答应别人的请求;求职者在早饭后的一段时间内面试的通过率更高、、、这些都应该是收到了快思考的影响吧。
  
 书中对快思考的弊端做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1、典型性偏好,就是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略背后的概率
  
 实验一:告诉你,有一个人在地铁看《参考消息》,让你猜测他的学历,有博士学历还是没有学历?大部分人会很快回答是博士学历,这就是基于典型性做出的判断,但是从概率上说,他是博士的概率太小了,肯定没有后者概率大。大部分人只关注到了看报纸这个细节,从而和高学历联系在了一起。
  
 2、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就会更容易认为它会发生。
  
 看新闻时看到最近发生了一起空难,你出门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做汽车或火车了,其实基于概率来看的话,空难的概率远远小于陆上交通方式。或许是因为正是因为空难不容易发生,一旦发生了,就会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大肆报道,给人们一种飞机很不安全的错觉。还有一点就是,飞机在万米高空,一旦发生空难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而在陆地上,不管多危险,脚踏实地总是感觉更安全,存活的概率更高。至少我的快思考是这么告诉我的。但这依然无法和理性计算后的概率向抗衡,飞机才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
  
 3、锚定效应:评估某一事物前会不自觉的找一个参考值,并根据参考标准做调整。
  
 进店买东西的时候,所有商品的标价就是一个锚点,我们一般都会根据标价或者店员的喊价作为基准,进行砍价,那么不管砍价能力有多强,结果都会在初始锚点价格的左右浮动。
  
 4、光环效应:视线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后,这些信息就会影响你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和理解。
  
 一个经典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罗门.阿希):对两个人a和b进行描述,词语完全相同,只是顺序不同,对a的描述是褒义词在前,贬义词在后,b的反之。然后让自愿者对两人进行评价。结果大部分都认为a是一个好人,优秀的人,b是有问题的。但其实a和b是两个差不多的人,所以实验就得出结论说我们对人的评价受到了信息先后顺序的影响。
  
 个人觉得用这个实验来证明光环效应是不够严谨的。为什么呢?因为实验者没有把人和场景的因素考虑进去。作为实验者,他当然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也知道自己假设的a、b两人是差不多的,而是故意把描述顺序调换了一下。但是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假如我来描述一人,我不是实验者,而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人。虽然别人的认知会受到我描述顺序的影响,但是我的描述顺序其实是基于整个社会对他的评价得出的,最多再加上一点我个人的主观看法,那么这样传导过去,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果大家都公认他好,我很大程度会把褒义词放前面,贬义词放后面,反之也一样。所以,当别人想要从我这里了解他时,根据自己的自觉思考,得出的结论未必就不对。
  
 5、禀赋效应:当你拥有某个物品后,你就会觉得它价值很大。
  
 人嘛,不仅容易高估自己,也会顺带着高估自己拥有的物品。
  
 面对确定性收益时,我们总是小心翼翼,不愿放弃;而面对已经失去的状态时,就会不甘心,变得更加具有冒险精神,赌徒心态就是这样,也可以说“光脚不怕穿鞋的”,反正已经损失惨重了,那就豁出去了呗。
  
 相同量的损失和收获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由于人们都有损失厌恶,捡到一百块钱的兴奋程度不足以抵消丢失一百块钱带来的痛苦感受。
  
 只有这两个系统同事运作,相互配合,该交给自觉干的事就给自觉去处理,该动脑筋的时候就交个理性思考去做,人是这么进化过来的,自有其道理。只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克服不必要的思维懒惰,主动放慢思考,调动起慢思考系统,做出理性的思考,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偏见和错误判断。

思考快与慢

8. 快思考与慢思考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面对问题,有时不加思索就回答出来,有的却要经过不断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这就是快思维与慢思维。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存在这两种模式,快思维与慢思维模式,也称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只是每个人的偏向程度不同。这两种模式既独立也是相辅相成的。
  
 有人做过实验,给出一个女人生气的表情图,有的人凭借平时积累的经验,不加思索就知道这个女人在生气,而且似乎听到她在骂人的声音,说话既刻薄,声音又刺耳。这种反应是无意识的,不需要花太大了的力气。这就是直觉。
  
 有的人则喜欢研究,反复推敲,这个人为什么要生气,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她生气到底说什么话,她跟谁生气,生气后会怎样等等。这就是理性思考,喜欢分析的人都是擅长理性思考的。
  
 我们大脑的这两种思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互相成的。我们大脑经过不断地的理性思考,就会变成一种本能,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会很快就冒出来。
  
 有的事情如果第一时间不能做出判断,就会通过慢思考来寻求解答。
  
 快思考和慢思考没有对与错之分,就看你怎么去好好地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