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招商引资,还有比这4大问题更值得注意的吗

2024-05-13

1. 新常态招商引资,还有比这4大问题更值得注意的吗

一、全民招商和无序竞争将得不偿失!

招商引资已经是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通行做法。且已经上升为地方政府的核心工作,不容置疑,招商引资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对中国经济加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应继续成为中国未来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然而,一些地方急于求成的不当之举,有可能将招商引资引入误区。值得高度警惕。

1、政府包办的运动式全民招商

为了快出成果,一些地方以政府为主角,大搞全民招商,把招商任务层层分解,党政机关甚至连人大,政协,法院都有定额指标。招商业绩成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地方政府迫切招商推动经济发展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招商引资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等众多因素的系统工程,运动化全民招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一些官员为了短期内出政绩,或为了完成招商任务,只要能引进资金,不论项目好坏,一概放行。这种重引轻选,重量轻质的形式主义招商引资结果很可能是劳民伤财,难以达到实际效果。

2、无序竞争

把政策优惠当作吸引外商投资的首要手段,为吸引外商,不惜提供更优惠的政策相互拆台。一些地方甚至做到了土地直接转让,污染不追究,规费大减免,税收全返还。造成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形成对国内企业不公平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压力很大,干部招商心情过于迫切,尤其容易出现上述不当行为。应吸取东部地区曾经历过的惨痛教训,坚决将高污染、高能耗,不环保类企业拒之门外。招商要权衡成本与收益,坚持整体收益大于局部成本原则。要有利于经济模式转型和结构优化,而不能给经济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因此,中国招商引资规划和政策的科学制定已成为决策部门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招商引资的质和量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及资源相协调的思路。招商引资策略应根据地区经济特点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出相应调整。概括地说就是调整思路、把握重点、创新模式。
二、产业转移的动力变化:从注重成本到看重市场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萎缩,使以追求低成本优势为目标的制造加工业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动力相应下降,这使中国的招商面临困难。

当前世界经济的典型特点是资源短缺(如能源,原材料,粮食)和产能过剩(资本密集型:如房地产;技术密集型:如汽车和电子信息产品;低附加值工业品:如纺织品)。世界已经进入消费需求决定经济前景的时期。需求不足使世界经济进入通货紧缩通道。市场需求已经成为决定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第—动力。哪里有较大可持续的消费市场,哪里就将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地。这将使产业转移的动力由过去的成本驱动转化为市场驱动。随着国际经济特点的变化,低成本(低工资,廉价资源,等优惠)将不再是产业转移的引力,优惠政策的作用也将日益减弱。而日益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和高回报率成为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中国的招商引资总体策略应当相应地做出调整。

尽管中国本身也面临内需不足,目前的消费水平难以形成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较大问题,但因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模式转型来创造出巨大的需求。因而也可创造出吸引产业转移的强大动力。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初期,有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可供开拓。政府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创造巨大需求可消化当前工业化超前造成的过剩产能;城市化进程提供海量就业机会可解决大量农民工就业;若同时改革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不合理制度,并辅以完善社保机制来促进大量农民向城市群低成本转移。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既有利于农业集约经营,又可为城市(生产/生活型)服务业创造巨大需求。这又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中小企业的兴旺发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为刺激经济中央投资大幅增长而民间投资急剧萎缩的困境。实际上,只有民间投资热情快速提高及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才能真正有效解决中国的就业难题。民营企业的兴旺,就业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又将为工业化注入更大动力。有利于进入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为优化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产业的重新科学布局和经济结构重组优化,可构造出全新的区域增长极,可为产业转移开辟最佳发展空间和挖掘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够形成产业转移的巨大吸引力,这是任何优惠政策无法比拟的。资本的属性决定了产业总是要朝着市场潜力最大,发展机遇最佳的区域转移。因此,利用城市化进程开辟经济新发展空间和提供产业发展机遇作为新的招商思路,比拼优惠政策的招商思路更有效,更科学。它既是市场机制的必然选择,又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招商引资的结构变化:要加强服务业招商!

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重制造加工业招商,轻技术、服务业招商问题值得关注。它把发展经济与搞建设等同起来,忽视了科技创新和管理的能动作用。我们的确须要引进一些先进的产业项目,但引进目的绝不只是为了增加生产能力。而是要通过引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学习人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招商应把握好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大方向——有助于经济结构优化和增加就业。

中国当前已经有650多种产品产能过剩,然而许多地方从本地经济发展愿望出发,争相招商扩大本地相关产业的生产能力。由于缺乏全国性协调,很可能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这要求在内需水平未能有效提升之前,各地政府的招商中避免引进已经或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产业项目(尤其是大项目),而积极引进短缺技术型产业(如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项目,这是保证招商质量的基本要求。

从结构优化的要求来看,中国的服务业在GDP中比重过低,服务业就业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过低。这是中国经济结构优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加速发展服务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制造业近年来的长足进步,使国际产业转移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同时,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日益缩短,当前的需求不振使发达国家的先进(产业)技术也面临着过时或贬值的风险,这为中国加速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招商提供了机遇。

从增加就业的效果来看。服务业是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高达700,6以上,而制造业比重则降至10%左右,制造业向发展国大规模转移已经接近尾声。而服务业正成为产业转移新热点,其中金融、保险、法律、仓储、营销、物流乃至研发等专业服务更是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占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已超过制造业而高达50%以上。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中国在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应通过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途径,延伸其产业链,从而通过加速服务业发展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产生更高的发展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这是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方向。随着服务业投资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新热点,地方政府应适时调整招商重点和方向,实现从“制造业招商”向“服务业招商”的转变。加大服务业招商的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是中小民营企业最容易进入且最有发展空间的产业,而中小企业是创新的最有潜力的主体,具有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和就业比例。因此,要改变那种只注重招大引强的片面观点,对中小民营企业和相应的服务业招商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大量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招商,对地方带来的经济活力和示范效应及增加的就业量效果,可能会比少数几个大企业更好。

四、招商引资要注重从项目到产业链!

产业转移的—般规律通常是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按价值高低分层次依次进行,即先转移价值最低的(如制造加工业)环节,然后再转移较高级的其他环节。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步和扩散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转移趋势。发达国家不仅继续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甚至部分研发活动等也通过项目外包和业务离岸化等方式向外转移,甚至将整条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加快成本回收,缩短研发到盈利的周期。

应当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项目招商模式,积极探索尝试产业群招商,产业链招商,甚至区域综合开发招商等多种新模式。采取主动承接国际产业链甚至区域整体转移的相应策略。在区域和产业开放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鼓励和引导外资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以良好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产业转移。

应当注意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招商并非完全无害。为利益最大化,转移方将设法控制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千方百计地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或区域纳入由其主导的分工体系,从而对产业承接区域提高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实现赶超目标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有可能对我国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应对挑战且趋利避害的招商模式策略是:利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本建设和产业空间重新布局的机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尽可能多的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例如,城市建设、通信网络、广告媒体、现代服务等。尤其是要抢占相关产业链中的许多关键环节。例如,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可能技术设计环节和外部营销环节不占优势,但完全可能因地制宜地抢占本地的原料供应,物流运输,营销甚至其他更多环节的战略优势。

为了有效打破外资企业的技术垄断,可引入更多竞争对手,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并利用产业链的延伸,大量吸引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配套的企业,让激烈的竞争迫使各企业拿出核心技术参与竞争。以利于更快提升承接区域的整体技术水平。例如,正是众多进入中国的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激烈竞争,迅速提升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当然,单纯的承接产业转移只能缩小技术差距,永远无法实现历史的跨越。只有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倡自主创新相结合,鼓励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以加强内生动力。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技术,以自己的品牌取代外来品牌,先占领自己的市场,进而拓展到国际市场,这才是最终打破垄断,提升自己的根本途径

新常态招商引资,还有比这4大问题更值得注意的吗

2. 当前经济形势下招商引资如何避免陷阱与正确操作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是农业改革
减少对粮食的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进口。
中国人总有战争思维,认为一旦发生战争,我国当前大量进口农产品会被阻断,但即便发生战争,也能靠“换草退耕、还湿退耕”来保证农产品库存。因此目前应鼓励农产品进口,才能进一步转移农村的劳动力,弥补制造业、服务业的劳动力短缺,使工资增速低于生产率的增速。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二是户籍改革
要从法律的角度,打破迁户口的障碍,让各地允许租房落户。
国务院于2014年7月颁布的户籍制度改革文件,截至目前为止只有14个省市出台了落实方法,但人们最愿意落户的省份却没放开。因此,为了打破劳动力流动的一些阻力,国家要提供教育、医疗等资源,让转移的人口真正稳定到城市里面去。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三是在劳动关系上
不能像欧美国家,员工以区域或者行业为单位进行联合,与雇主强势地谈判。要让企业和员工个体决定,增加就业的灵活性。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四是土地改革
农村建设用地(分为宅基地、工业用地、集体的经济用地)交一笔钱以后,就能像城镇土地那样流转。在土地交易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征地拆迁,而由农民应自主决定,并和买地的一方谈判,怎么再就业,怎么交社保领社保。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五是在社会保险的问题上
要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以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真正建立“多交多得”的机制。因为1997年以前,社保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国企职工没有缴纳养老保险,只有靠划拨国有资本才能解决之前未交部分的亏欠。而目前的社保制度的给付、收缴、投资收益及替代率等比率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不然我国将过不去即将到来的快速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