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用到不同的思维模型

2024-05-13

1. 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用到不同的思维模型

一个大咖说过,解决问题其实就是清楚识别问题,然后套用某几个适用的思维模型去解决这个问题。人一生中需要积累百来个不同的思维模型,才能灵活应对各种问题。
  
 所谓“思维模型”,听起来无比高大上,其实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思考框架。这些框架都是前人搭建好,并且经过了若干年的使用后完善过的。直接套用已有的框架比自己凭空造一个框架要方便得多。举几个思维框架的例子:
  
  分析一个公司的竞争力一定会用到swo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
  
  日常沟通的时候会用到的故事思维;
  
  写报告,写文章需要的逻辑思维;
  
  做计划的时候用的”兵法思维“,白话说来就是先搞清楚状况再行动;
  
  等等等等
  
 
  
  
 简单列50个思维模型:
  
 1、 第一性原理
  
 2、 金字塔原理
  
 3、 思维导图
  
 4、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5、 元认知
  
 6、 费曼学习法
  
 7、 刻意练习
  
 8、 证实偏差
  
 9、 批判性思维
  
 10、 路径依赖效应
  
 11、 设计思维
  
 12、 奥斯本检核表法
  
 13、 德尔菲法
  
 14、 六顶思考帽
  
 15、 不确定性原理
  
 16、 奥卡姆剃刀定律
  
 17、 决策树
  
 18、 博弈论
  
 19、 前景理论
  
 20、 框架效应
  
 21、 KT决策法
  
 22、 定位理论
  
 23、 商业模式画布
  
 24、 波特五力模型
  
 25、 波士顿矩阵
  
 26、 新7S原则
  
 27、 陀螺模型
  
 28、 德鲁克五问
  
 29、 麦肯锡7s模型
  
 30、 麦肯锡七步成诗法
  
 31、 麦肯锡逻辑树分析法
  
 32、 盖洛普路径
  
 33、 盖洛普Q12测评法
  
 34、 MBTI模型
  
 35、 FBM模型
  
 36、 SMART
  
 37、 SECI模型
  
 38、 帕金森定律
  
 39、 锚定效应
  
 40、 墨菲定律
  
 41、 禁果效应
  
 42、 番茄工作法
  
 43、 信息不对称
  
 44、 沃尔森法则
  
 45、 幂次法则
  
 46、 杠杆效应
  
 47、 复利效应
  
 48、 沉没成本效应
  
 49、 心理账户
  
 50、 长尾理论

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用到不同的思维模型

2. 好好思考:四类思维模型 让你有效解决问题

“素心,为什么我分析问题就不如领导有深度,例如,他看问题直击本质,但我就只能总结经验,怎么提升?”入职两年的小白提问。
  
 “这是一个好问题,其实这正是思维模型的层次不同。”
  
 @素心人生设计:从理解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深度上,可以把思维模型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类是经验技巧型思维模型,它会把我们的工作经验抽象成更一般的原则,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没有具体情景和适用范围,并不好用。
  
 例如,夹起尾巴做人就是此类。哪些场景用,哪些场景不用,其实我们并不清楚。
  
 第二类是方法流程型思维模型,它会把很多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例如PDCA算是其中的一类。
  
 第三类是学科原理型思维模型。
  
 它是把思维模型追根溯源和相关学科的重要,科学原理联系起来,对思维模型的理解会更深刻。
  
 例如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就是此类。
  
 第四类是哲学视角型思维模型。
  
 它是指不同学科思考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是影响一个人底层基础认知信念的模型。例如熵增思维。
  
 这四类思维模型并不存在简单的“谁好谁差”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适用环境和条件不同。
  
 基础员工掌握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思维模型会更多,中层管理者要在第二类和第三类思维模型上下功夫,如果是公司高管或企业家等战略决策者,那么就会在第三类和第四类的思维模型上投入更多精力。
  
 如何学习这四类思维模型呢?敬请关注明天的分享。
                                          
 
  
  
 #每天一个职场故事# DAY 137
  
 @咨询师素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美国正面管教父母讲师,沙盘游戏治疗师,人际关系咨询顾问,英国思维导图导师。
  
 个案时长近1000小时,10年+管理,4年+心理,以结果为导向,陪你玩转职场,情感家庭幸福,设计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欢!

3. 好好思考: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01

咪咕中信共读第9天
  
 
  
  
 【昵称】
  
 
  
  
 一一休
  
 
  
  
 【章节】
  
 第五章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降维攻击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运用氏变换驱动
  
 【金句】
  
 我们遇到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简单问题,局部复杂问题,全局复杂问题。而与此相对应的思考方法,便是线性推理(区分事实和假设)、结构化思考(金字塔原理最常用)、系统性思考(系统思考的关键是研究系统目的要素和关系,在不同层次,不同时空尺度下对应的特点,进而寻找到问题的杠杆解。
  
 较为攻击的关键,我们要对思考问题的逻辑进行分层,用更底层却更高,别的维度分析。
  
  
 举例中国足球队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呢?
  
 从行为层制度层算法层三个层次分析。
  
 有人说,中国足球的球员素质,也有人说,中国足球的管理机制,万维钢老师认为,中国足球踢不好,是因为球队的数学没学好。
  
 思考问题的分层逻辑,环境层,行为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角色层,愿景层六个层次。
  
 新东方创始人王强提出的商业-技术-科学-人文模型。最顶层的是人文思维,再往下依次是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商业思维如果一个人停留在商业思维,他就看不到技术的演变,如果一个人只有技术思维,他最终会对技术的发展走向感到迷茫,如果只有科学思维,就无法探寻科学本身的意义,需要人文思维,而只有加上人文思维,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完整的认知架构。
  
 所谓有效策略,是用的时空尺度是指如果我们认为一个策略有效时,一定要问自己,这是短暂有效还是长期有效?是局部有效,还是整体有效,因为在微观环境有效策略,在宏观系统下,可能完全无效,甚至有害八短期有效的策略放到长期视角下,也可能带来负面的结果,我们必须根据自己压解决问题的范围和周期,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策略。
  
 我们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复杂问题都是非线性的宏观现象,不是违规现象的简答题,叠加成绩,结果不是短暂结果的简单放大。对于特征时空尺度,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一个复杂系统暂不空同的时空尺度下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规律和特征。
  
 【思考感悟】
  
 在降维攻击的应用这一节, 成甲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从中国中国足球队进不了世界杯?从三个角度的回答来看,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认知分层是真实存在的。还提到平多多的案例,我们常常被假象所迷惑,低价假货,腾讯的流量等都是现象,甚至现象找答案很容易,但也是肤浅和流于形式的,总是被这些现象主打就容易看不清方向,高一的认知往往距离英国链的起点近,而低位的认知往往距离现象结果近。
  
 底层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往往可以跨学科,跨领域的解决,毫无相关的表面问题,能够很容易的,轻易地轻易的相关领域,这也是万维钢老师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体育问题的由来。这样理解作者提到的案例,就就对认知分层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啊,对于变换尺度的思维模型,运用作者提到美团王兴依靠高效的运营,在一片红海中杀出去,走了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
  
 还提到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真正的难点在于一个人居然能够把思考问题的视角拉升到远超个人生命的数百万年尺度。
  
 【疑问】
  
 既然认知会有分层,那怎么样才能避免落入人云亦云的低维思考中呢??

好好思考: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01

4. 《好好思考》-综合运用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我们遇到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简单问题、局部复杂问题和全局复杂问题。与其对应的思考方法是线性推理、结构化思考、系统性思考。
                                           系统思考的关键是研究系统目的、要素和关系在不同层次、不同时空尺度下对应的特点,进而寻找到问题的杆杠解。解决复杂问题的三个关键思维:降维攻击、变换尺度和聚焦关键。
    什么是降维攻击 
   要理解降维攻击,要先认识到 认知是分层次的 ,有的认知层次比较高,有的比较低。这种认知的不同分层,决定了之后的判断质量。所谓降维攻击就是从更高的层次看待问题。高维的认知往往距离因果链的起点近,而低维的认知往往距离现象结果近。
    为什么学习降维攻击 
   降维攻击的关键:我们要对思考问题的逻辑进行分层,用更底层却更高维的维度分析。在低层次无法解决或非常困难的问题,从高一个层次往往就能轻易找到解决办法。
                                            商业—技术—科学—人文模型 
   这个模型来源于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他认为认识世界有四个层次:最顶层的是人文思维,再往下依次是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商业思维。如果一个人停留在商业思维,他就看不到技术的演变;如果一个人只有技术思维,他最终会对技术的发展走向感到迷茫;如果只有科学思维,就无法探寻科学本身的意义,需要人文思维。而只有加上人文思维,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完整的认知架构。
    有效策略适用的时空尺度 
    为什么时空尺度重要 
   因为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复杂问题是非线性的,宏观现象不是微观行为的简单叠加,长期结果不是短期结果的简单放大。在不同尺度下,一个复杂系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规律和特征。
    训练变换尺度 
   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多尺度分析问题习惯的小技巧,解释所有问题,都从三个不同尺度找原因:宏观尺度的长期原因、中观尺度的中期原因、微观尺度的眼前原因。
    什么是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是指这个问题影响着其他所有的问题,一旦我们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事半功倍,极大地简化问题。
   如果我们看不到大系统的关键要害,就会陷入各种具体问题的海洋。只有找到少数关键问题,并聚焦关键问题的有效策略,那么人生的选择就容易很多。
    凯利公式 
   你应该投入钱的比例=(可能赚到的钱 - 可能损失的钱)/(可能赚钱的倍数 x 可能赔钱倍数)
   生活中有些机会,是成本投入很有限,但是收益却有可能非线性地大幅增加,这样的机会自然就值得我们投入。
    寻找关键时刻的五个原则 
   这五个原则是指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符合关键时刻的要求要评估的五个维度:
   书中成甲老师用自己是否参与得到APP的例子,从这五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对具体如何应用这五个维度可阅读原书详细了解。
   另外三篇相关笔记:    《好好思考》-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好好思考》-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     《好好思考》-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5. 解决复杂问题的利器——系统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问题时,我们都想急切得找出问题的成因,往往只关注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这样导致问题反复出现,或者导致情况越来越糟。
  
 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就是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对,大部分人都是线性思维,也就是某个原因导致某个结果的点对点的思维方式,现实生活中,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系统思维。
  
  
 那什么是系统思维呢?
  
  
 在《第五项修炼:实践篇》一书中,作者彼得·圣吉写道:
  
 为了使我们更好得理解系统思维,先让我们理解其基本要素。那什么是系统呢?
  
  
 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要素、关联以及功能或目的 。
  
  
 要素是系统的参与者,例如在人体的循环系统中,要素是人的心脏、肺、血液、血管、动脉和静脉。它们运转着这个系统。该系统的关联是血液、氧气和其他重要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输送流动。循环系统的功能是让血液、氧气、其他气体、营养物质和激素通过在人体中的流动输送给所有细胞。
  
  
 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关联和目的或功能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都在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系统的目的或功能往往是最不容易被注意到的,但是它却明确决定了系统的行为。
  
  
 关联是系统内部的关系,当它们发生改变时,系统的行为通常也会改变。
  
  
 一般来说,要素在系统中最显而易见,但是它不太可能给系统带来显著变化,除非在要素发生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系统的关联或目的。
  
  
 系统的各部分都很重要,因为它们相辅相成,但是改变系统的目的对系统的影响最大。
  
  
 系统无处不在。个人、公司、城市、政府都有自己的系统。此外,多个小系统可以构成一个大一统。例如我们的人体系统就是由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小系统共同构成的。
  
                                          
 那怎样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是系统问题呢?
  
  
 在《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这本书中,作者史蒂文•舒斯特给出了八条线索:
  
  
  1.问题的大小和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匹配。
   
  
  2. 人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去解决。
   
  
  3. 你已经多次尝试去解决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成功——如果你长时间尝试解决某个问题,但是它变成了一个相关的问题,或者总是反复出现,那么说明你还没有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4. 有情感障碍阻碍了问题的解决。
   
  
  5. 如果这个问题有一个模式,而且似乎是可以预测的,那么它很可能是一个症状。
   
  
  6. 如果一个问题始终存留在某个组织内,那么也许是组织在潜意识中喜欢这个问题的存在。
   
  
  7. 如果组织看起来有很大的压力,十分焦虑,那么很可能他们只是关注到了症状,没有碰触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8. 你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就取而代之。 
  
  
 如果出现上述八种情况,很有可能你遇到的问题属于系统问题,这时候你就不能用线性思维分析问题了,而应该用系统思维去分析它。
  
                                          
 那怎样分析一个系统问题呢?
  
  
 当一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所展示的行为是一致的时候,很可能存在一个控制和创造该行为的机制。这个机制以反馈回路的方式运行。
  
  
 反馈回路有两种模式: 增强回路和平衡回路。 
  
  
 这些反馈回路的主导地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主导”是系统思维的一个重要概念。当一个回路相对于另一个回路占主导地位时,占主导地位的回路对系统的影响更强大。
  
  
 在《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一书中,作者指出:
  
  
 没有任何一个系统是孤立运行的,每一个系统的延迟和决策都会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一个系统中都有许多子系统和个体参与者,他们会从各自的视角去看待行为模式和系统问题。他们都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与整个系统的目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当子系统的目标和整个系统的目标出现不一致时,就会出现 “政策阻力” 。这时候他们会相互竞争,朝着各自的目标努力,最终系统会被卡在没有人希望停留的地方,停滞不前,维持着现状。
  
  
 在《如何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一书中,列举了不同国家对于如何增加人口出生率的解决方案,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一 
  
  
 1967年,罗马尼亚政府认为罗马尼亚需要增加人口。于是罗马尼亚政府宣布禁止四十五岁以下的女性堕胎。
  
  
 政策刚出来时,罗马尼亚的出生率翻了三倍,但随后不久出生率又降低至之前的水平。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人们表现出了他们自己的“政策阻力”形式。想要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女性只能诉诸危险的非法堕胎,结果导致产妇的死亡率增加了三倍。当女性生下计划之外的孩子或在经济上负担不起的孩子时,就会把这个孩子遗弃到孤儿院。政府期待他们养育多个孩子,罗马尼亚家庭知道自己负担不起,所以决定抵制这一政策,这对他们自己和那些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罗马尼亚政府强制执行的这一政策以及随后民众的抵抗导致了令人心碎的难以想象的悲剧。
  
  
  案例二 
  
  
 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匈牙利,然后匈牙利在解决问题时,先花时间分析了导致他们国家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
  
  
 最后匈牙利政府发现拥挤的住房条件是导致家庭规模小的原因之一。于是他们制定了政策给大家庭提供更大的居住空间。因为居住空间只是出生率低的原因之一,所以该政策只取得了部分成功。
  
  
 不过显而易见,冷静的处理方式和竭力压制政策阻力的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
  
  
  案例三 
  
  
 20世纪30年代,瑞典政府面对同样的问题,然而瑞典政府从提高出生率这一目标和公民的目标入手希望找到两者的共同点。
  
  
 最后发现虽然对于家庭规模的大小这个问题他们未必能够达成一致,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每一个生下的孩子都是他们想要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好好养育。
  
  
 瑞典人民和政府齐心协力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医疗。
  
  
 尽管出生率很低,政府还是提供免费的避孕药具和人工流产以保证所有生下来的孩子都是想要被留下来的。瑞典的政策还包括加大教育和医疗投资,加强帮扶有需要的家庭,免费的产科护理及其他措施。
  
  
 尽管瑞典的出生率有上下浮动,但是政府和民众之间有了更多的信任感,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在一起,为了更上一层楼而共同为目标努力。他们放弃了个人目标,把整个系统的利益放在首位。
  
  
 瑞典政府解决出生率低的问题就是一个解决系统问题的经典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把整个系统的目标与子系统的目标融合在了一起,让大家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系统思维的核心是:
  
  
 面对一个系统问题时,史蒂文总结了五点建议,理解这些对我们大有裨益。
  
  
  1.每个行为和决定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花点时间仔细分析一个系统,而不是匆匆忙忙去找到快速简单的方法,这一点很关键。
   
  
  2.如果你想要改变一个系统,改变其中彼此之间的关联和功能要比改变组成要素有效得多,改变规则和关联最终往往会创造一个全新的系统。
   
  
  3.深入并以开放的心态多角度观察问题,将会增加持续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4.如果我们想要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那就花时间去研究,通过提出新的问题来寻求更深入的理解,审视系统的行为模式。这些对于我们解决复杂的问题将至关重要。
   
  
  5.对于系统思维者来说,没有最终的确定答案,一个答案往往是一个新问题的开始。

解决复杂问题的利器——系统思维

6. 思维模型

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就是 用简单易懂的图形、符号、结构化语言等组成的可视化的模型 ,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 可视化的“心理结构” 。是 概念的连接 ,是 模块化的知识 。是 解决问题的思维公式 。
  
 思维模型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金字塔顶端的蓝宝石,是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是知识海洋中的“尖货”,是顶级高手每天都在刻意练习和使用的思维工具。
  
 比如: 第一性原理、复利理论、决策树、纳什均衡、金字塔原理、不确定原理、贝叶斯定理、幂次法则、框架效应等等。
  
  如何形成  思维模型  ? 
  
 思维模型的形成一般需要以下四个步骤:
  
 点状思维:零散的知识点,相互没有关联、散落在大脑的空间里,随时会忘记
  
 逻辑思维:通过归纳和演绎方式对知识进行的线性连接,可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结构思维:把多个逻辑知识进行结构化整理,形成稳定的结构思维,可以解决复杂问题
  
 模型思维:以结构思维为框架,碎片化知识填充,形成了稳固可视化模型,左右脑协同记忆,牢记不忘,提高提取效率和使用效率,思维更完整更快速,可以快速解决复杂问题
  
  为什么学习思维模型? 
  
 1.避免思维误区
  
 常见思维误区:
  
 非黑即白绝对思维:思维绝对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没有折中,例如:不是好人就是坏人。
  
 主观臆断情绪推理:没有证据,感觉对方不是什么好人,所以认定对方是坏人。
  
 以偏概全点状思维:经验主义,碎片化思维,点状思维、考虑问题单维度,抓不住解决问题本质规律,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不会模型思维、不会思维建模。例如:身上有刺青的人都不是好人。思维懒惰宿命论者:懒的思考,喜欢跟风,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2.解决实际问题
  
 简单问题:比如写一篇论文,可以运用金字塔原理模型
  
 复杂问题:涉及多个学科,例比特币(IT,密码学,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心理学、等)、股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投资学、概率学等等)、房价预测等,高手可以组合跨学科模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极端复杂问题:不如说教育子女,充满了无数个变量和不确定性,涉及学科非常广泛;顶级高手可以针对问题,组合模型和自创模型去分析解决问题
  
 3.构建思维模型
  
 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从单纯的拍脑袋决策,转化为理性思考。
  
 从点状思维到模型思维:从单维度的点状思维,转化为多维度的模型思维。 
  
 建立自己的底层思维框架,打造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如何学习思维模型? 
  
 1.向高手学习
  
 像诺贝尔奖得主这些世界顶级高手,花了一辈子时间,研发出一个思维模型,只要想学你可以免费得到,而在古代,武林高手为了《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
  
 ,争的你死我活,具备超强的学习动力。有句号说的好: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光靠自己的经验,自我摸索,进步会比较慢,别人都已经研究出解决方法了,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就用呢?除非人家不给你用。只有先学习模仿,然后再创新超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刻意练习
  
 知识没有经过折腾就不是自己的,针对每一个思维模型要去研究作者提出这个思维模型的历史背景,基础假设、逻辑推理、实验数据等,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包治百病,知道什么时候用,怎么用,非常重要。不然吃错药就很麻烦,不是药不好,而是不对症。用思维模型去分析自己身边的案例或者实际问题,刻意练习,反复思考。
  
 3.联脑思辨——讨论分享(联机学习)
  
 托马斯.爱迪生、特德.特纳、杰夫.贝索斯、斯蒂夫.乔布斯等,他们能提出重要的新见解是由于他们将自己置于一个极具活力的开放式交流网络中。这些重大的见解都是通过和许多多样性的人群进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不是他们凭借个人的智力水平凭空想像出来的,所以要不断的去和更多跨学科的人交流分享,不断的迭代自己的思维方法,才能思维升级。
  
 4.学以致用
  
 思维模型的价值在于你使用之后解决了什么问题,很多问题都是跨学科,需要组合应用,所以要不断的使用,组合验证,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实现1+1大于2效应。可以参考LPDA学习圈模型。
  
    
  
  【附】 
  
  LPDA学习圈: 
  
 
  
                                          
 第一步:学习模型:跟随图文音频或视频,一周学习一个思维模型,布置作业 第二步:刻意练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进行刻意练习
  
 第三步:讨论分享:定期在学习班级群和线下进行跨界交流、讨论分享、思维激荡
  
 第四步:学以致用:制定行动计划、执行实施、反馈改进
  
 特种兵为什么厉害?是因为掌握了最少50种以上武器用法,并且模拟真实场景刻意练习,组合应用,才能应对未来复杂的战争场景。
  
  芒格四部学习法: 
  
 第一步:跨学科学习
  
 第二步:只学习重要学科重要思维模型
  
 第三步:把思维模型进行跨学科组合,打造多元思维模型
  
 第四步:刻意练习,组合进化,学以致用,不断验证迭代
  
  启示  :  只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思维模型。

7. 三维思考模型,解决一切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思维模型,可以解决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难题?就像武侠里的内力,不管你练哪门派的武功,提高内力总是有益的。
  
 现在我想出来了,忍不住想分享给你,不管你是失恋走不出来,努力工作却升不了职,亦或是年终总结PPT不会做,文章不会写,等等,都适用。是不是很杂?杂就对了,刚好说明了这个模型的通用性有多强。
  
  
 这个通用模型叫『三维思考法』(我还没有编出更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名字,哈哈),它适用于工作,学习,生活,爱情,友情,亲情等等各种场景。不说废话,直接上图:
  
 
                                          
 是不是看不太懂?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拍美食视频的,你的视频播放量是一万,你想提高视频播放量,应该怎么做?
  
  
  一维:看下看中又看上,纵向思考 
  
  
 首先,用『MECE原则』找出影响视频质量的全部因素:
  
  
 这里我们用『 过程法』 ,把视频制作过程分为: 前期、中期、后期 ,于是,你得到了这样一个树状图:
  
 
  
  
 
                                          
 接下来用一维思考:
  
 『看下』:播放量一千的视频比我差在哪里?我有踩和他一样的坑吗?
  
 『看中』:我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要改进?哪里做得还不错,可以继续保持?
  
 『看上』:美食视频里播放量最高(假设是100万)的视频,比我好在哪里?我要达到这种水平或者超过他,可以从哪里下手?
  
 对着导图一项项分析后,再做成表格,你就能很全面地知道自己要从哪些方面提升了。
  
  
 可能是语言不够幽默,或是题材不够吸引人,或是视频不够清晰,等等。当然,这看似简单的一项,都是可以写好几本书的,想要提高其中一项,需要非常系统地去学习。
  
  
 一维不难,大多数人都能想到,但是二维,能想到的人就不多了。
  
  
  二维:观左观中又观右,横向思考 
  
  
 『观左』:其他类型的视频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吗?比如音乐视频?搞笑视频?特效视频?
  
  
 『观中』:美食视频在所有类型的视频里,竞争力是怎么样的?如果我转型做其他类型的视频,现有资源有哪些是可以利用的?
  
  
 『观右』:其他媒体类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文字?比如漫画?或者电影,电视剧?再右一点的话,小品?话剧?
  
  
 只聚焦在一个小圈内,思维很容易局限,当你跳出美食视频这个小圈,就会发现有更多思路,也更容易做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在《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 相邻可能 』。
  
  
 比如飞机的发明者,灵感来自鸟类;婴儿恒温箱的发明者,灵感来自小鸡孵化器;雷达的发明者,灵感来源于蝙蝠。。。。。。
  
 
  
  
 能在二维思考问题,你已经超过大部分人了,再加上第三维,你就可以对大多数人降维打击了。
  
  三维:记昨天稳今天追明天,动态思考 
  
  
 『记昨天』:你的美食视频反响一直不错,给你带来了不错的收入,因为你做视频做得早,享受了一波风口红利,而且美食视频受众广,你要感谢自己早期的眼光,并记住这个经验。
  
  
 『稳今天』:由于你的美食视频制作起来并不难,很快就有很多人跟着做这类视频,你的粉丝被慢慢分流了。你现在得做些什么,才能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让别人无法模仿。
  
  
 『追明天』:短视频红利慢慢消失以后,你是要更新迭代还是转型创新?
  
  
  打败一家功能机公司的,不是另一家功能机公司,而是一家智能机公司。时代淘汰你的时候,从来不会提前和你打招呼。 
  
  
  一维:对问题进行纵向深挖,全面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
   
  
  二维:对问题进行横向思考,跳出庐山,也许会有新思路。
   
  
  三维:为思考加上时间轴,动态看待问题,昨天有效的方案是否还适用于今天?明天寒潮要来了,你是不是还像今天一样穿着短袖? 
  
  
 
  
  
  适用于感情 
  
 为什么以前ta很喜欢你,现在却不喜欢你了?
  
  
 以前喜欢你是因为你能提供性价值、物质价值或情绪价值中的一种或多种。
  
  
 一维思考:你的价值是不是变低了?
  
 二维思考:ta的身边是不是出现了价值比你更高的人?
  
  
 三维思考:以前的ta看重情绪价值,而现在的ta更看重物质价值?
  
  
 没钱的时候你觉得几十块钱的包包也挺好看,有点钱了,你开始买几百块的包包,这时候你觉得几十块钱的包包廉价,丑陋,以前的眼光真是惨不忍睹,好想用咸鱼蒙眼躲进冰箱里。赚到大钱了,你开始买几千几万块钱的包包,你又再也看不上几百块的包包了,不管材质还是设计,都入不了你的眼。
  
  
 其实爱情也是这样,很无情是吧,但你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爱情,就会发现,一个人变心可能真的跟你换包包,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为了爱情,你也得不断迭代更新。
  
  
  适用于学习 
  
  
 看了很多书为什么还是没有变得很厉害?
  
  
 一维思考:因为你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垂直深挖。比如你在书上看到『斯金纳箱实验』这个名词时,你除了了解它是什么意思之外,还可以向下看这个名词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再向上看看它的发明者是谁,以及这个发明者还有没有其他著名实验,等等。
  
  
 二维思考:你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水平扩展。你没有思考斯金纳箱实验和『巴浦洛夫的狗狗』之间有什么同异,你也没有想到老虎机就是斯金纳箱实验的实际运用,你更没有想到利用斯金纳箱还可以发明些什么。
  
  
 三维思考:你没有动态看待,今天的社会,斯金纳箱还可以运用在哪里,以及怎么改进可以运用于未来社会。
  
  
  适用于工作 
  
  
 为什么你的事业做不长久?
  
  
 用第三维思考就够了,假设你是开黄焖鸡米饭的,你只知道昨天黄焖鸡卖的好,但是你没看见今天,烧汁虾,鲍鱼捞饭都出来了,黄焖鸡竞争力变小了,更没看见明天,城市规划这里要改造,你的店马上开不了了。
  
  
  其他场景 
  
  
 文章观点不深入怎么办?
  
  
 假设以《日本排核废水进海,有什么危害?》为题,你可以对世界,对国家,对民生的危害纵向深入思考;相关核泄漏事件横向对比分析;现在、过去、未来的危害动态考虑,这样一篇深度好文就完成了。
  
  
 活动策划不会做怎么办?三维思考法。总结PPT不会做怎么办?三维思考法。升不了职怎么办?三维思考法。。。。。。
  
  
 维思考模型可以变化万千,适用各种场景,有些场景只需要其中一维,有些需要两维、三维,可拆分可合并。现在秘籍给你了,要学会举一反三哦!

三维思考模型,解决一切问题

8. 模型思维

丨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首先是我对《模型思维》这本书的理解。
  
  
  
  
  
 《模型思维》这本书是广受欢迎的“模型思维课”主讲人、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负责人斯科特·佩奇教授的著作。《模型思维》和斯科特·佩奇的另一本著作《多样性红利》可以称得上是姊妹篇。《多样性红利》讲述了多样性认知工具和多样性思维的重要性,之前檀林老师在湛庐阅读精读班上领读了这本书,欢迎感兴趣的读者聆听。与《多样性红利》相比,《模型思维》这本书则往前更进了一步,从思辨走向准实操。这一点正如这本书英文版的副标题所言:让数据为你工作,你需要知道这些——关于模型的知识。
  
  
  
  
  
 说起模型,相信你不会陌生。模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讲,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模型都蕴含着一种世界观。模型思维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超越具体的模型而存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世界观。
  
  
  
  
  
 模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每个模型又都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更确切地说,每个模型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模型的适用范围误用或滥用模型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还会使我们陷入模型迷茫综合症——知道很多模型却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它们。模型的这个特性促使我们——或者说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多样性的模型思维,从而在规避单一模型固有局限性的同时,充分利用模型多样性的红利,实现对复杂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这也正是我对模型思维的理解:模型思维实质上是多模型思维。
  
  
  
  
  
  
  
  
 丨这本书在讲什么?为什么值得精读?
  
  
  
  
  
 在充分理解了模型思维的重要性之后,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模型,丰富自己的“模型”工具箱,并通过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式,提升自己灵活运用模型的能力,让自己从一个模型思考者走向模型智者。《模型思维》这本书正是为此而写,为你而来。
  
  
  
  
  
 说到这儿呢,可能你会关心,能不能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应该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简而言之,《模型思维》是一本关于模型的书,书中一共介绍了二十多个不同类型的模型,从简单的线性模型到复杂的博弈论模型,从传染病模型到系统动力学模型,从随机游走模型到路径依赖模型,从学习模型到多臂老虎机模型。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本书是否很硬核?是否很枯燥?是否很难啃?会不会兴致盎然而来,悻悻而归?我非常理解这些疑问和顾虑。这也是这本书需要精读的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多模型思维要求掌握多个模型。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懂得非常多的模型细节和深奥枯燥的数学,只需要知道每个模型提出的背景和适用的应用场景。要成为一个模型智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建立模型的数学能力,更需要的是灵活应用模型的创造力。
  
  
  
  
  
 《模型思维》一书,就是本着这样的认知过程,由浅入深、形象具体地介绍各个模型及其应用场景。通过精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成为真正的模型智者——熟知各个模型并能灵活运用,做到“无招胜有招”。
  
  
  
  
  
  
  
  
 丨我将如何领读?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我会用什么样的精读方法领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分享一些我了解到的读者心声。在湛庐文化发起的读者调查问卷中,75%左右的读者希望通过阅读本书掌握通过模型理解世界的方法并提升决策能力,超过80%的读者目前阅读了《模型思维》一书不到一半的内容,接近60%的读者希望有领读者一起交流和分享阅读体会。有读者将自己阅读本书的过程比喻为 “带着文科生的好奇推开了理科生的大门”,更有部分读者直呼“太难”、“烧脑”。
  
  
  
  
  
 透过这些来自读者的心声,我们从抽样调查模型的思维来看,大体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直观印象或简单结论:(1)读者对于《模型思维》寄予厚望,希望通过阅读此书掌握多模型思维,增强利用模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相当一部分读者在学习具体的模型时,会面临一些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不易入手和灵活掌握;(3)在掌握具体的模型之前,不了解书中不同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难以把握阅读本书的主线,做到对模型的融会贯通。
  
  
  
  
  
 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两个层面:(1)这本书适合哪些人来读?(2)不同知识背景或阅读目的的读者,该如何阅读这本书?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是这本书的读者,并通过阅读本书获得收益。问题在于如何阅读。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体验,并能事半功倍。为此,我制定了精读本书的详细计划。
  
  
  
  
  
 本书从结构上整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模型思维,第二部分分章节介绍各个具体的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阅读第一部分应该不会太费力。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一部分的认识角度和深度决定了你阅读本书所能获得启迪的上界。因此,虽然这一部分内容不多,我在精读计划中足足安排了两讲(第1-2讲),深入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应第1-4章)。
  
  
  
  
  
 在介绍具体模型之前,安排了一讲(第3讲)专门介绍模型中经常用到的两类分布——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对应第5-6章)。
  
  
  
  
  
 接下来便是具体的模型了。乍一看目录和模型名称,这二十多个模型似乎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弄清楚这些模型的关系能够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另一方面,理解这些模型的关系又需要知道每个模型是做什么的。这便进入了一个“鸡和蛋”的怪圈。
  
  
  
  
  
 为了打破这个怪圈,让读者提前理解这些模型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选读相应的模型。作为领读者,我会专门安排一讲(第4讲),总体介绍这些模型的关系,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接下来的14讲,我将书中讲述的模型进行归类,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逐个介绍各个模型。具体到每个模型,我首先会用通俗的语言概述模型的本质内涵和适用范围,随后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加深对模型的理解,最后介绍如何灵活运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模型运用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丨为什么我来领读?
  
  
  
  
  
 介绍完这本书的整体内容和精读计划之后,我相信你对这本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我自己,这样便于你了解,为什么由我来领读这本书。
  
  
  
  
  
 我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几乎每天都在和模型打交道,对于《模型思维》这本书中介绍的模型可谓是熟稔在心。这里没有自吹自擂的意思,只是陈述一下我的日常工作,便于你了解我。
  
  
  
  
  
 我的研究兴趣跨度相对较大,包括大数据分析、网络科学、社会计算、深度学习、信息传播、智能金融、科学计量。如此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经历,使我有机会深度接触和使用来自不同领域的模型。在与形形色色的模型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叹服于每个模型对复杂研究对象的简洁抽象,以及模型背后的深刻洞察。同时,在使用这些模型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了每个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些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多模型思维的重要性。
  
  
  
  
  
 在日常科研工作之余,我喜欢阅读和推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著作。应湛庐文化之邀,我翻译了网络科学领军人物巴拉巴西教授的《链接》和《巴拉巴西网络科学》两部著作。另外,我还翻译了通过大数据研究历史文化的《可视化未来》一书。作为教师,我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授《高级人工智能》和《网络数据挖掘》,获得同学们的广泛好评。作为讲者,我两次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杰出演讲者荣誉。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一个简单介绍。
  
  
  
  
  
 接下来,我想聊一聊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坦白地讲,在收到湛庐文化邀请我领读《模型思维》的时候,我有些犹豫。一方面,我日常科研工作繁忙,担心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这份责任。另一方面,通过隔空对话的方式讲述模型,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全新体验和挑战。思考再三,我决定还是试一试,不为别的,只为与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在和湛庐文化多年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了湛庐“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这一信念的力量,阅读使我们充实,阅读使我们愉悦,阅读使我们虽相隔千里而心照神交。为此,我选择来到这里,开启一扇门,和你一起精读《模型思维》这本书。
  
  
  
  
  
 最后,欢迎你加入《模型思维》精读班。衷心希望通过我的领读,能够帮助你领略多模型思维的价值,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掌握丰富类型的模型,在成为模型智者和模型思维实践者的道路上乘风前进。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期待在接下来的6个星期里,与你共同阅读、共同进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