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虚空 可思量不” 中的‘不’字发音应该是什么?

2024-04-27

1. 《金刚经》中:“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虚空 可思量不” 中的‘不’字发音应该是什么?

应该发音为 “否”,fou

《金刚经》中:“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虚空 可思量不” 中的‘不’字发音应该是什么?

2. 金刚经中说的四句偈语是什么?

1.第一句偈----空身
空身方面解释较简单,只从理念上去抛弃色身认为不干净、假合、虚幻不实在,但要藉此幻身来修空身。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
正报是身,依报是福禄寿。如果出生为人,正报是身,身是父母所生,就有父母的息气(鼻息)。身上具有九孔,是身体黏液所渗溺出的孔道,仔细检视每种分泌液,皆是不净,故说是种种不净。
2.第二句偈---空心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如果色身突破,就有灵通力,心本具灵通力,只是脑壳压住它,让它起不了功用,或是习气毛病障碍它,让它不能鉴照一切因缘。所以灵知灵觉无法现起。
如果把身空掉,亦即色身突破,灵知灵觉的心就现起。以诸根具有六结使(毛病、结缚)言,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空身」即是破「动、静」二尘及「根」之结使。空身后,随之而起的是心的灵知灵觉,进入「觉」的结使中。以身空后起心的觉知,其灵通力仍显现在此阶段。
3.第三句偈----空性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于高级班讨论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自己就清净的,无生灭的;本自具足,无动摇的,接着是神通变化,能生万法。
4.第四句偈----空法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进一步来说,空性证到以后,就要去掉空性,所说一切法亦要灭除。如来所说经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体,教是手段。回过来观,开始修行以来,所学的佛法,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说。人有何毛病,佛即说何法以对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说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讲戒律、守戒规范等。因缘成熟后为使其转为大乘,就演说大乘法,故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法门、引导诸人进入一乘教的法门。

扩展资料:
四句偈,《佛学大词典》:“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
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
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句偈

3. 《金刚经》的四句偈是什么?


《金刚经》的四句偈是什么?

4. 《金刚经》的内容是什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解释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乞·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坐垫就开始打坐。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译文〕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说: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住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住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译文〕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出了杂念的,我都使它们灭度而入无于涅槃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际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译文〕“换句话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着,无所布施。也即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着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着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来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着于表相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译文〕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行,世尊。不应该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看见)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xxx了。”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伐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二个佛,三四五个佛那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没有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伐,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非佛法呢?”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译文〕须菩提,我在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个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第八品 依法出先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译文〕须菩提,你在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得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的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译文〕“须菩提,我在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这是一个须陀洹是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在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其名为“一往来”然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在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是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在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在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y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是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人的名义而已。”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译文〕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燃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燃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向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xxx,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译文〕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作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先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得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译文〕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向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稀罕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译文〕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菠萝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佛说的般若菠萝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菠萝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xxx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菠萝蜜·即非第一菠萝蜜·是名第一菠萝蜜。须菩提·忍辱菠萝蜜·如来说非忍辱菠萝蜜·是名忍辱菠萝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译文〕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他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有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在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这人也就成为第一、罕见的。什么道理呢?因为此人已没有了自我的相状,没有了他人的相状,没有了众生的相状,也没有了长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相就是非相、他人相,众生相、长寿者相、就是非相。那又怎么说呢?脱离了所有的相就叫做佛。佛告诉须菩提:是这样,是这样!如在有人听说此经,不惊奇不恐怖不害怕,应知此人,是相当稀罕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你说第一波罗蜜,就是非第一波罗蜜,只是名为第一波罗蜜。须菩提,那忍辱波罗蜜,佛说也就是非忍辱波罗蜜,只是名为忍辱波罗蜜。原因何在?须菩提,比如当初我被歌利王割节身体一事,就是因为当时已没有了我相,没有了他人相,没有了众生相和长寿者相。这又怎么说呢?我当时被歌利王一节节肢解时,倘若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生不老者的相状他就必定会生愤恨之情。须菩提,再回想过去,在五百年前我当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须菩提,菩萨应脱离所有的相,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不应执著于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应生成无所挂念的心念,如心中惦念着什么,就为没有守护好心念,因此佛说菩萨心中不应该执著于表相的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那样布施。佛说所有的相也即非相,一切众生也即非众生。须菩提我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爱打比方的人,不说谎话的人,不说怪话的人。须菩提,佛所得之法 是无实无虚之法。须菩提,倘如菩萨心中执著于佛法来布施,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就什么也看不见。倘若菩萨的心中不执着于佛法来布施,就好比人有眼睛,明明亮亮像太阳朗照,能看清一切,须菩提,未来之时,若有善男善女,能受持读诵这部经,他就将是佛,我就能凭佛的智慧,完全了解此人的修行,完全能看到他将来一定会修得无边无量的功德。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译文〕须菩提,假如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女,在早晨用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来做布施,中午又用恒河沙粒那么多的身体、性命来做布施,下午也一样,像这样用百千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用身命来做布施;如还有一人,听见《金刚经》完全信奉不怀疑那他的福德就超过前面那个布施的人。何况此人还抄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经文。须菩提,概括地说,这部经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我是立志为修成大乘的人说这部经的。倘如有人能受持读诵此经,或对人讲说,我便能以天眼悉知此人,悉见此人能修成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样的人,就可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 。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假设是喜欢小乘法的之人,他执著于自我之心、他人之心、众人之心、寿者之心,那他就不能听受、诵读、为人解说此经。须菩提,无论在什么地方,假如有这部经,那么一切的天人、阿修罗全都应当供养此经。应该知道此处即是佛塔,都应该毕恭毕敬,环绕它顶礼膜拜,用种种香,种种花散在这个地方。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译文〕再说,须菩提,若有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善女,能够受持诵读此经,如还被别人轻视作贱,这就是由于前世作下了罪业,应该先世遭恶报。因为现世被人轻视作贱,那么前世的罪业就抵消了,就可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须菩提,我回忆过去也曾受过无数的劫,在燃灯佛之前,我得逢过无数的佛,我全都恭敬地奉养、侍候、没有空过一佛。如果再有人在后世能够受持、诵读此经、所得功德,和我在前于三大阿僧祇劫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佛的功德相比,还不及我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都不能用数字来譬喻。须菩提,倘若善男善女在后世能受持、诵读此经,那他的功德,如我说出有多大,也许有人听了,会心意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应当知道此《金刚经》的义理是不可思义的受持、诵读此经所得的善报也是不可思义的。

5. 《金刚经》的原文内容是什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参考资料
金刚经全文.灵动菩提[引用时间2018-1-17]

《金刚经》的原文内容是什么?

6. 金刚经上四句偈是哪四句

金刚经上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四句偈基本含义
【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扩展资料
金刚经的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
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
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
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
“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金刚经中的思想要义(行)

发趣义(所依)

【发趣之金刚不坏】发趣即发心趣无上乘,此非当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资粮加行,地地胜进至於究竟等觉,皆名发趣。所以是贯彻道果,始终意趣。此发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刚不坏之义。般若学和大菩萨行所依托的,即发此金刚不坏心。是心内容极广,最主要的二点是《金刚经》所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发趣之大乘不共】发心是求三乘究竟菩提,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其实无众生得度。对此世亲说是菩萨以他为自之义,因有情原非孑然一己,而与他有情实相关涉。二乘但求一己意念不生,虽证灭尽定但并不可靠。唯识大乘观为心所现对象如幻不实,然有他有情互为增上,令所缘行相不得不生。所以必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乃能究竟实际令自得度。
【发趣之无住胜进】发心本不住彼名想计着(为了名利而发心),若有所住,所住动摇,发心即失。此不住发心为金刚不坏,而非为名想的发心也不住。对此无著提出愿、欲二字,般若行据此欲愿展转胜进而至究竟。如《金刚经》问发趣行人云何应住,佛示发此金刚心后,随示十八住处的层层抉择对治,皆与发心同一进止,至般若道更明示应无所住而发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四句偈

7. 《金刚经》的全称是?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的全称是?

8. 金刚经全文有哪些?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此经共有六个译本:  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鸠摩罗什译;  二、南北朝时期北魏菩提留支译;  三、陈真谛译;以上三译并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四、隋达摩笈多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五、唐玄奘译,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第九会,名能断金刚分;摘出别行,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六、唐义净译,亦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